发言人 发表于 2009-2-23 20:28:33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30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中西医融合观,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论坛相关链接:
中西医融合观专栏
http://www.gtcm.info/cgi-bin/forums.cgi?forum=68
中西医融合观会员原创帖子集锦
http://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22&show=0
《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45&topic=210&show=0

却波渔翁 发表于 2009-2-23 22:07:50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欢迎李老开谈!

五积散 发表于 2009-2-23 22:14:44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欢迎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讲解!

却波渔翁 发表于 2009-2-24 00:28:12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冒昧问李老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西医教授,您对中医情有所锺,缘起何时?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09-2-24 09:27:40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进入论坛2年来,与大家交流,受益匪浅,无论批评我的人,或者我批评的人,都是友善的。尽管有时候不愉快,但是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今天以及今后我所说的话,都会有朋友们的思想痕迹,朋友们的思想已经融入我的思想之中。感谢各位。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09-2-24 10:41:14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4 00:28am 发表的内容:
冒昧问李老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西医教授,您对中医情有所锺,缘起何时?

    这个问题,就从我的个人经历说起。
    我出生于1942年,家境贫寒,6岁上学,解放后能够继续上学已经非常幸运了。小学、中学毕业,一帆风顺。1960年高中毕业上大学的一个难题是经济负担,恰逢第四军医大学招生,采用的是保送制。通过四医大的严格挑选,有幸进入四医大学习,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能够参军上大学而且享受准军官待遇,我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1966年毕业,时值文化革命,1967年分配到部队,下放锻炼,基层医疗一直到了1978年回到医院工作,作了20几年手术,退休前3年脱离临床,搞了3年医疗质量管理。退休后谢绝临床工作,专心中西医融合的探索。
    我对于中医的爱好和探索,来源于1967~1978年在基层工作以及退休前3年的医疗质量管理。十年美好青春在基层,我接触的病人与张仲景时代大致相同,当时的医疗设备除了听诊器与体温表之外与中医没有区别,连血常规也没有。发热待查是个难题,传染病的前驱期与普通感冒的鉴别必须清楚,临床上把流行性出血热前驱期误诊为感冒,误用解热镇痛药引起死亡者,屡有发生。那时候开始学习中医《伤寒论》与温病条辨。1976年完成了《伤寒论新解》,十万字,是用西医解释中医。许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或者说大部分解释不通,失败了。当时我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条件不成熟,需要积累资料。恰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调回医院从事外科工作,对于中医的探索成果束之高阁,不过我想,经过10年或者20年,经过积累,中西医一定能够结合。
   上世纪90年代,承包制进入医院,我和许多医生持反对态度,这是逼良为娼,因此与医院当局发生矛盾,结果可想而知,我被淘汰出局,从临床一线退出,搞医疗管理。这时候我从一个高的层次重新接触到医学的全部,管理全院各个科室的医疗质量,促使我重新复习各科的知识,特别是对于疾病的规范诊断与治疗。这对于中西医融合的探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证本质研究的失败,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中西医的关系以及结合的途径。
   退休之后,可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投入中西医融合的探索。

却波渔翁 发表于 2009-2-24 13:24:52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先生退休之后,沉潜学问,上下探索,老有所为,老骥伏枥,志融中西,令人钦佩!
先生的晚年,亦正是“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晚年!

mawenhui3366 发表于 2009-2-24 13:46:24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祝贺李先生高谈阔论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09-2-24 21:13:57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因此,只要找到共同参考系,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就能够融合。
    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具有的共同参考系。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统一的,在一个系统内,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系统存在的必备条件,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因为“具有不可通约性”各个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之间才能区别开来;因为具有“可融合性”各个子系统、不同层次才能处于同一个系统之中。医学发展的过程及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时时刻刻都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困难的是找到融合的方法,证态体系正是实现融合的方法。
       证态概念体系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理论体系的融合。医学理论体系属于概念体系,是由概念以及理论构架组成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之所以未能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事物(疾病)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自由流易,使得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要实现中西医的理论体系的融合,首先要找到它们的共同参考系,把不同理论体系的概念及理论构架分别统一起来,不同的理论体系才能够融合。临床医学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西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检查。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所不同的是,中医没有各种实验检查,西医没有脉象和舌象。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具有的共同参考系。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的研究中发现,西医感染病中的所有病理状态在中医外感热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证,反之亦然。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证态体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层面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的早期;血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用它可以指导对各种感染病的中医治疗,如对流脑可用以上证态演变关系进行诊治:上呼吸道感染期即卫分证,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败血症期可用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脑膜炎期可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加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等治疗,从原则上不会失误。其他感染性疾病都可按证态概念重新分割组合。
    证态概念为证找到了诊断的客观指标,为西医的病理状态找到了中药治疗方剂。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例如邪热壅肺-肺炎证态,邪热壅肺证的诊断指标就是肺炎的诊断指标,西医的肺炎就可以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

却波渔翁 发表于 2009-2-25 00:16:54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

不知先生对中医传统的“运气学说”作何种观?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第九期——中西医融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