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雪 发表于 2014-6-1 05:49:22

常用治法

常用治法

一、风的治法
(一)外风治法
辛平疏解法:用于伤风轻症,外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用葱豉汤。
宣肺疏风法:用于外感风邪初起,症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等,用宣肺疏风法方。
搜风祛邪法:用于真中风初起有六经形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发热微恶风寒等,方用小续命汤。 疏风攻里法:用于真中风兼有里证,症见目赤睛痛,咳嗽上气腹满等,方用防风通圣散。
辛温散邪法:用于重伤风寒之证,证见头痛,发热,微渴,咳嗽等,方用银翘散。
疏风化热法:用于风证,症见目赤,口干耳聋等,方用黄连上清丸。
疏化风湿法:用于伤风挟湿证,症见发热恶寒、呕吐、胸脘闷满,身体重怠,方用藿香正气散。
益胃痹和络法:用于风湿痹痛,症见身重,关节疼痛,方用痛风丸。
祛风消肿法:用于风水证,症见脉浮烦燥,面目浮肿等,方用越婢汤。
(二)内风治法
逐风除痰法:用于真中风初起,症见卒然昏愦,痰涎上壅,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方用三生饮。
养血熄风法:用于血虚津伤,水虚木强,症见手足心热,患于手足指,神昏体怠,脉虚大,目闭痉厥等,方用加减复脉汤。
滋阴潜阳法:用于血虚肝阴不足,肝风内动,症见神倦瘛纵,脉气虚弱,舌苔少等,方用大定风珠。
温养肝肾法:用于火不归元,虚风上扰,症见厥遂,语声不出,足萎不用等,方用地黄饮子。
镇肝熄风法:用于肝肾亏损,水不涵木,肝风上潜,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聋,心中烦热等,方用镇肝熄风汤。
导痰定志法:用于风痰证,症见神昏,痰涎壅塞等,方用导痰定志法方。
二、暑的治法
芳香开窍法:用于中暑证,症见头目眩晕,不省人事,方用行军散。
清疏暑风法:用于暑令感冒,症见皮肤蒸热,恶寒,头重头痛等,方用香薷饮。
却暑凋元法:用于暑热伤气,症见胸满气促,口渴恶寒等,方用清暑益气汤。
清凉涤暑法:用于暑温证,症见头痛发热,恶寒烦燥,吐泻等方用雷氏清凉涤暑法方。
生津益气法:用于暑热伤气,伤津,症见身热口燥,溲赤,脉伏等方用生脉散。
清暑除秽法:用于暑挟秽浊,症见身热恶寒,身重,吐泻下利等方用叶氏加减方。
清暑和中法:用于暑湿伤脾,症见胸闷不饥不利等,方用六合定中汤。
清化中上法:用于暑邪内伏,湿浊弥漫上中两焦,症见身热,咳嗽,呕吐,胸闷,不思饮食等,方用甘露消毒丹。
清凉暑热法:用于暑热盛,症见身热口渴,溲赤,小便不利等,用玉露散。
三、湿的治法
清化表湿法:用于雾露雨湿,外积于表,症见无汗,身重体痛等,方用羌活胜湿汤。
温化湿痰法:用于湿痰多,症见咳痰色白稀等,用二陈汤。
芳香化浊法:用于湿伏中焦,症见胸闷泛恶,苔腻纳呆等,方用藿朴夏苓汤,或加减正气散。
通阳利水法:用于水湿内停,下焦不利,症见发热恶寒而渴,小便不利等,方用五苓散。
苦湿燥湿法:用于内湿重,症见大便濡泻,四肢困倦等,方用平胃散。
辛开淡渗法:用于湿温症,偏于湿重者,症见头痛身重,胸闷不饥,方用三仁汤。
清热除湿法:用于湿温症,偏于热重者,症见身热口渴,身重体怠,方用苍术白虎汤。
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下注,症见小便不通,淋浊等,方用八正散。
辛开清解法:用于中焦热重于湿,症见身热口燥,不利,肛门热痛等,方用连朴饮。
清化湿热法:用于湿热在气分,症见身热体酸,无汗神烦等,方用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
利湿泻热法:用于湿遏热伏,症见身体发热,便秘烦渴,方用茵陈五苓散。
清热燥湿法:用于湿热并重,症见身热口渴,身重胸闷等,方用清热渗湿汤。
清热荡积法:用于湿热挟食,症见腹痛不利等,方用香连丸合凉膈散。
四、燥的治法
苦温散寒、辛甘润燥法:用于凉燥犯肺,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咽干等,方用香苏豆豉汤加减。
辛凉解表,佐吸润肺法:用于温燥,燥伤上焦气分,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等,方用清燥救肺汤。
辛凉解表,化气开泄法:用于秋燥挟暑,而从湿化,症见干咳无痰,胸闷不舒,舌红苔白等,方用桑杏汤。
辛凉清润、滋润坚肠法:用于肺燥肠热,秋燥挟暑,已从火化症见下利,热灼肛门等,方用阿胶黄芩汤。
甘寒救液,凉润胃燥法:用于胃燥肝热,症见目赤口苦,食谷即饥等,方用清燥养营汤。
清燥润肺法:用于燥在肺,症见干嗽无痰口渴等,方用沙参麦冬汤。
滋燥养营法:用于血虚生燥,病在血脉,症见皮肤皱揭筋急爪枯等,方用滋燥养营汤。
润肠通幽法:用于燥在大肠,症见口中和,不大便等,方用五仁汤。
滋液润燥法:用于温热病后,津液枯渴,症见口燥作渴,便秘不通等,方用增液汤。
甘寒生津法:用于邪在中焦,津液耗伤,症见肤燥,溲赤不思饮食,方用益胃汤。
咸寒增液法:用于热邪深入,真阴耗伤,症见心中澹澹,脉细促等,方用三甲复肺汤。
清胃润燥生津法:用于燥在胃,症见口干烦燥等,方用消渴方。
五、寒的治法
辛温发表法:用于伤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紧等,方用麻黄汤。
逐寒通阳法:用于寒邪盛,阳气不通,症见下利脉微等,方用白通汤。
辛热逐寒法:用于寒邪盛直中三阴,症见四肢厥逆等,方用四逆汤。
抑阴敛阳法:于真寒假热,症见恶寒肢逆,面红如状等,方用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
温中扶脾法:用于虚寒证,症见下利肢冷等,方用理中汤。
温暖肾命法:用于虚寒重证,症见手足肿,腰重等,方用附子汤。
逐寒祛湿法:用于寒湿伤阳,症见恶寒身重者,方用桂枝姜附汤。
宣通胸阳法:用于胸痛、阳为寒遏,方用括蒌薤白白酒汤。
回阳救逆法:于亡阳虚脱法,用通脉四逆汤。
温化痰饮法:于寒痰证,症见痰黑而稀等,方用胡椒理中丸。
温肾化气法:于肾寒证,方用桂附地黄丸。
六、火的治法
苦寒泄火法:用于温邪化火,燔灼三焦,方用黄连解毒汤。
滋阴降火法:用于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方用知柏地黄丸。
甘寒清热法:用于阳分不足三虚热证,方用青蒿鳖甲汤。
凉膈散热法:用于风火上炎,中焦燥实,方用凉膈散。
积热泻下法:用于热盛证,方用大承气汤
甘温除热法:用于脾胃虚,心火太盛,方用补中益气丸
引火归无法:用于治阳上越,方用都气丸加肉桂。
清心降火法:用于心火亢盛,方用导赤散。
清肺降火法:用于火郁于肺,方用泄白散。
清脾降火法:用于火伏于脾,方用泻黄丸。
芳香宣窍法:用于热入心包及湿浊蒙蔽清窍,方用牛黄丸,至宝丹。
七、痰饮的治法
宣肺化痰法:用于伤风咳嗽痰饮有表证,方用杏苏散。
温化湿痰法:用于咳嗽痰多,色白痰稀,方用二陈汤。
清化热痰法:于肺有伏热,咳嗽痰粘而黄,脉滑数,方有清气化痰汤。
温化痰饮法:用于痰饮证,咳嗽、胸胁支满,目眩,用苓桂术甘汤。
开窍涤痰法:于中风昏仆,痰涎壅塞,用稀涎散。
消磨痰核法:七情郁洁,方用四七汤,消核丸。
降气化痰法:用于痰气博结,气为痰滞,痰因气结,用苏子降气汤。
降气涤痰法:于肺气不降,咳嗽气喘,方用宣白承气汤。
蠲饮行水法:于水停胁下之悬饮证,咳嗽引痛胸胁,用十枣汤。
发汗逐饮法:于溢饮证,方用大小青龙汤。
泻肺逐饮法:于支饮证,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八、脏腑治法
(一)肝证治法
疏肝理气法:用于肝气自郁本经,症见胸腹痞满,两胁刺痛,方用木香顺气丸。
柔肝养血法:血液不足,肝失荣养,症见喉嗌干燥,舌无津液,脉反细弱,方用一贯煎,四物汤加减。
温通肝经法:用于疝气,症见小腹冷痛,坠痛,方用导气汤。
平肝潜阳熄风法:用于肝阳上扰,肝风内动,方用镇肝熄风汤。
疏肝散郁法:用于肝郁不达,气机不舒,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疏肝汤。
补肝养血法:用于肝虚血燥,症见胁下筋急,过劳则甚,忍饥则发,方用滑氏补肝散。
平肝镇逆法:用于肝气上逆,症见呃逆,声高而促,方用旋覆代者汤加减。
清肝泻火法:用于肝经实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
舒肝和络法:用于肝气郁滞,脉筋不和,症见胁痛身胀,方用旋覆花汤,平肝疏络丸。
调理肝脾法:用于肝脾气滞,症见胁痛脘满,方用逍遥散加减。
培土泻木法:用于肝气乘脾,方用痛泻要方。
泄肝和胃法:用于肝气乘胃,胃失和降,方用二陈汤合左金丸。
育阴柔肝、扶正和胃法:用于肝胃阴虚,肝风扰胃,症见呕吐,舌光红脉细弦数,方用叶氏加减方。
苦辛酸以泻肝法:用于肝气上冲于心,症见心腹胁诸痛,方用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减。
抑肝泻肺法:用于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症见胁痛而喘嗽,方用抑肝泻肺方。
调肝宁血法:用于肝木偏旺,木火刑金,方用加味逍遥散。
养肝清火宁神法:用于肝胆不宁,方用酸枣红仁汤加减。
清宁肝胆法:用于肝胆虚风,症见惊悸不寐,方用珍珠母丸。
滋阴降火法:用于肝肾阳虚,气滞不运,症见胁肋攻痛胸腹胀满,舌无津,方用一贯煎。
(二)心证治法
养心宁神法:用于心血衰少,症见怔忡失眠,方用天王补心丹。
补心气安神法:用于病后心气衰弱,方用养心汤。
安神固气法:用于心不足,症见怔忡,健忘盗汗方用辰砂妙香散。
清火安神法:心火亢盛,症见少时即醒,睡眠不安方用朱砂安神丸。
益气安神法:用于心脾气虚,症见心悸,饮食不振方用加味六君子汤。
补养心脾法:用于心脾损伤,症见气短不寐,形色憔悴,方用归脾汤。
交通心肾法:用于水火不济,方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活血行瘀活络法:用于瘀血损络,症见痛楚不安,指甲青紫,方用血府逐瘀汤。
(三)脾证治法
补益气法:用于脾虚气弱,中气下陷,方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健脾法:用于泻经久不愈,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证见食入即泄,经久不愈,脉缓小无力,舌苔白腻方用参苓白术散。
温运脾阳法:用于脾脏虚寒,症见自利不渴,厥冷腹痛,方用附子理中汤。
补气和中法:用于脾衰肺损,阳气虚弱,方用四君子汤。
升阳补气法:用于胃气不足,脾气下陷,方用升阳益胃汤。
温养脾阳法:用于脾胃虚弱,症见气满中虚之虚胀,按之得缓,方用参术健脾汤。
培土生金法:用于脾虚证,方用加味异功散。
益火培土法:用于命门火衰,方用四神丸,八味丸,理中汤。
扶土泻木法:用于肝旺,脾弱,方用痛泻要方。
清热利湿法:用于脾有湿热,症见身重发黄,方用菌陈蒿汤。
(四)肺证治法
清火利咽法:用于风邪化热,上灼肺金,方用清咽宁肺汤。
泻肺火热法:用于火邪在肺,症见咳嗽、口干、气逆而喘,方用泻白散。
温肺散寒法:于寒哮,方用冷哮丸。
散寒清热法:用于寒邪包热,壅阻于肺,症见喘而汗出,方用麻杏石甘汤。
清肺散陈法:用于寒邪入肺,寒伏化热,症见咳嗽气逆,口干、痰中带血,方用麦门冬汤合人参泻肺汤。
保肺清金法:用于咳嗽伤肺,症见咽痛咳嗽,痰中带血,方用百合固金汤或咳血方。
清肺疏风法:用于风热束表,方用桑菊饮。
甘寒清肺法:用于肺阴不足,肺热叶焦而成委,症见咳嗽吐涎,方用甘寒清上法。
泻肺行痰法:用于痰饮内阻。肺气不降,症见喘不得卧,喉中痰响,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温补肺胃法:用于肺胃虚寒,证见胸胁逆满,牵引背痛,用温肺汤。
清化肺胃法:用于浊痰阻于肺胃,症见欠嗽不愈,痰多粘稠,方用小萝皂丸。
金水相生法:用于肺肾两虚,方用生脉散加减。
养肺阴补气血清金降火法:用于肺痿证,方用紫菀汤加减。
(五)肾证治法
滋阴益肾法:于肾阴不足,腰痛脉数无力,用六味丸。
固摄精关法:于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用金锁固精丸。
补肾益气固精法:用于肾气虚,遗精,白浊,方用茯菟丸。
固报肾气、温暖下亢法:用于下元虚寒,肾不摄水,方用八味丸。
温补元阳法:用于老年滑脱不禁,腰以下有冷感,方用鹿茸大补汤。
温阳化水法:用于肾阳方耗,水邪泛滥,水肿心悸,咳嗽短气,方用济生肾气丸或真武汤。
凉心摄肾法:用于肾阴内损,心阳暗炽,方用黄连清心饮。
(六)胆证治法
泻胆实热法:用于胆热实证,方用龙胆泻肝汤。
清胆安神法:用于胆热证,证见心烦,神志不安,方用茯神散。
温胆安神法:用于胆精虚冷,不能独卧,心下澹澹,如人将捕,头昏,遗精,方用远志汤。
养心温胆法:用于心虚胆怯,触事易惊,寐多恶梦,病后胆寒,方用温胆汤。
(七)胃证治法
清胃泻火法:用于胃有积热,症见牙痛,颊腮肿痛,方用清胃散。
温胃散寒法:用于胃寒证,方用高良姜汤。
消积和中法:用于食滞胃痛,方用保和丸。
扶正止呕法:用于久病胃虚,脾阳虚弱,方用六君子汤。
温胃理中法:用于肝逆,胃寒呕吐,四肢清冷,温寒即呕,方用吴茱茨汤。
温中降逆法:用于寒证呃逆,胃脘胀满,铁升降,脉迟细,方用丁香柿蒂汤。
清胃火降逆法:用于胃火上冲,症见内热口渴,形不虚,脉实,方用补心汤。
甘凉生津法:用于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耗伤,烦热口干,脉象细数,方用益胃汤加减。
破血逐瘀法:胃有瘀血,痛如刀刺,定处不移或大便色黑,脉涩用桃仁承气汤。
辛香化湿法:用于气阻湿滞,症见霍乱吐泻,食积,食欲不振,下利,方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八)大肠证治法
厚肠收脱法:用于久泻不止,大肠虚弱,脾虚不固,脱肛不收,虚寒腹痛,方用真人养脏汤。
润肠通便法:虚极,新产血去过多,大肠枯燥,方用五仁丸。
清泻热清法:用于面赤身热,口燥唇焦,苔黄便秘,方用凉膈散。
清化温热法:用于脏毒下血,血色紫暗混浊。肛门肿痛流血,脉濡滑或弦缓,苔薄白或微黄,方用赤小豆当归散,脏连丸。
益气养营润肠法:用于老年精血不足,病后元气未复,所致便秘,方用益气润肠丸。
顺气通便法:因气滞而大便不通,心腹痞满,胁肋腹胀,用六磨汤。
祛逐瘀血法:用于肠痈,腹痛,脓未成,脉迟紧,用大黄丹皮汤。
(九)小肠证治法
凉血泻小肠热法:用于小肠火盛,尿血,虚烦不寐,方用导赤散。
温通小肠法:用于小肠虚冷,小腹如刀割,绕脐痛,出冷汗,方用吴萸散。
温肠散寒法:用于小腹受寒,腹痛下重,便痢脓血,用厚朴散。
清利小肠实热法:用于小肠实热,心烦胸闷,小便赤涩,小腹中急痛,方用木通散。
(十)膀胱证治法
活血祛瘀法:用于太阳病,热结膀胱,小腹硬满如狂,方用桃仁承气汤。
逐血祛瘀法:用于太阳病,膀胱蓄血证,症见小腹硬满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洁,方用抵挡汤。
清利湿热法:用于湿热下注膀胱,用八正散。
温氏利湿法:用于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微热消渴,方用五苓散。
逐散膀胱之寒法:用于寒结膀胱,症见少腹肿硬,下部痒痛,阴汗不止,方用逐寒散。
润肺燥以滋水源法:用于燥在上焦,膀胱气化不及,症见口干舌燥,干咳,小便短涩不利,方用生脉散加减。
清肺热以滋化源法:用于热在上焦,膀胱气化不及,症见口渴,小便不通,或小便点滴色黄,方用黄芩清肺饮。
益气固脬法:用于膀胱虚寒,症见小便频烦或遗尿,方用桑螵蛸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用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