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雪 发表于 2015-7-12 15:43:02

组方心得漫谈 转

中医方剂,是治病的主要手段,有句老话叫"学医三年,觉天下无病可治。临证三年,觉天下无方可用!"
还有个笑话:患者服药后无效,找医生评理.医生说:"我那是抄的《千金方》上的方子,一个字都不会错.药没问题,肯定是你的病未长对!"
虽然是笑话,但是临床上除了感冒,很少有一模一样的病.按中医的观点,即使病一样,还要根据体质,性别,年龄做相应的调整.所以照抄照搬往往疗效不佳.
历史上有不少名中医,说到底无非是在成功和失败中,积累了经验.对疾病可以抓住主要矛盾.对药物和方剂有了独到见解.但是其中有些人密而不宣,影响了中医的发展.也有人欺世盗名,妄称租传,甚至打出祖传治爱滋病,乙肝的招牌,全然不管古时有没有这种病.
   下面我把在组方中的一点体会提出,供同道参考.尤其希望年轻有志于中医的同道,能从中受益.
    一.保护胃气:
    中医讲"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指的论病、论脉.但是也可以引伸到用药上.中药主要靠胃吸收,如果是慢性病更要注意不能伤胃.首先要避免大量长期应用金石类药,必须用时可以酌加内金,神曲,麦芽之类.用滋腻药,比如熟地.也应适量,可酌加砂仁,白寇之类以防伤胃。这里说的适量,包括两方面,一是每次的用量不要太大,二是不要长期使用。
   服药每次服用半茶碗足矣,一般每天两次即可.坚实药可以小火多煎,量虽少但是浓度高.花叶类可以先用冷水泡半小时再煎,这样水量不必太多,仍可保证有效成分的析出.
二.用药贵专
   中医处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之分,一般经方都很简炼,后人的处方较大.在这里我不想评判谁是谁非,只想说说自己的观点.
首先要看自己对药物的理解能力,就好像你有一件工作要做,如果给你派三个人,你肯定可以把体力,能力,特长等因素考虑周全.但是派给你50个人,可能反而会窝工,会互相扯皮.
组方时最忌的就是,病人说一种症状你就添一、两种药,这样往往干扰了主攻方向.特别是治疗儿科病或是较复杂的慢性病,更要用药简炼,分步骤进行.
记得我看过一个70多岁的肺心病病人,患者病十多天了,肺内感染很重.咳嗽痰粘,不能平卧,伴高热不退。吊瓶每天挂两次抗菌素,什么青霉素,头孢,环丙,磷霉素都没有明显疗效.再看看中药方什么"小青龙""定喘汤"鱼腥草,鲜芦根都用过,也不管用。
我转了好几个圈,忽然想起了李东垣的"一味黄芩汤".当时疏方:黄芩250g浓煎顿服,患者夜里出了一身透汗,咳了满满一罐头瓶痰.第二天神清气爽,烧也退了,湿罗音、哮鸣音也没了,还吃了不少饭.我还有几个单方或只有几味药的处方,以后慢慢讲。单以此案而论,就是以“专”取胜了.

   三.佐药不可缺
    配方讲究"君臣佐使".学的时记住了,但是自己组方时往往忘记,记得我第一次考试时,有道题目是"保和丸"的成分,歌我会背,但是那个"壳"字,是什么药呢?我一想处方是消导的,肯定是枳壳了.回来一查原来是"连壳".用意在于清热散结.后来抽我为中医班讲课时,我就特别要求学生注意方剂中特殊的用药.比如"仙方活命饮"是清热解毒的,但是贝母,花粉是宣散的,不宣则毒不能解.引申一下,比如是治疗乳痈,痄腮你即使原方忘了,但是荆芥穗,牛蒡子之类辛散药不能忘.
再如"五苓散"是利水渗湿药,加"桂枝"在于温阳行水.推广开来就是痰饮,利尿要注意"温阳"。你如果注意找,就会发现方剂里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温脾汤"用寒性的大黄;调胃承气用和中的甘草;细心体会必有收获。
四.几项规则
初学中医,往往希望速效,岂知欲速不达.比如发热,呕吐,咳嗽,腹泄都是人体的保护措施.硬止就会留邪.不可操之过急.即使是血证,止血也不能一味止,应该用一些兼有活血功能的药.比如三七,茜草,蒲黄之类.内经中的"四乌贼骨一虑茹丸"用虑茹(即茜草),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用量的比例要小。
再有就是"效不更方"要灵活认识,牢记"衰其大半而止”,若是老人,儿童,或是急病,更要及时增减,万不可妄伤无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ba9f20100087z.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组方心得漫谈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