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6-1-24 18:00:59

国医大师朱良春给青年中医的一封信




朱老于上世纪60年代初曾发表一篇文章《给有志于学习中医的青年同志的一封信》,每每读来,总觉受益匪浅,盼与诸君共勉。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一、熟读中医经典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学,主要从以下经典入手。

(一)《黄帝内经》

我认为在基础理论方面,首先要花一定时间学习《内经》,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首先源于此书,我们从中掌握了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养生保健等基础理论方面的主要方面,就为学好中医打开了大门。但要学好它,必须有勤奋、刻苦、踏实、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学习《内经》,首先要对古汉语下一点功夫,其次要弄懂一些同音而简写的字。再次要熟读一些主要经文。这对深入理解义理,逐步领悟非常重要。在学习《内经》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时,学习程序可概括为四个阶段:①通读原文,窥其全貌②熟读警句,掌握精髓③独立思考兼参校注④前后对照,指导实践。

(二)《伤寒论》

《伤寒论》主要是讨论外感热病的书,乃“发《内经》奥旨也”。全书都是教人辨证的法则准绳,后世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是十分重要的典籍。需先熟读条文,然后对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鉴别点加以掌握,就能灵活运用于临床,指导实践,收到佳效。其中值得探索之处甚多,如证、因、脉、治、理、法、方、药等,既是指导临床的规律,又蕴含着精湛的理论。因此,认真学习《伤寒论》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金匮》)是杂病专集,它论述了内、妇、外科44个病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全书理、法、方、药齐备,证病明辨,审因论治,立法定方,层次井然,贯穿着辨证论治的精神。我们要从辨证论治角度学,从辨证论治角度用,才能得其要领。当然,从今天的临床实践来看,《金匮》尚有脱简错讹令人不解之处,我们不能“抱残守缺”,要本着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予以校勘补正。这无疑是落在我们后学肩上的重任了。

(四)温病学说

温热学说是在《内经》《伤寒论》基础上的发展,其中吴又可得《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热条辨》是主要著作,要先通读,然后对主要部分加以精读。

(五)其他书籍

以上诸书,是中医的主要著作,要先攻读。当然本草方剂也是必读之书。在此基础上,再参阅历代著作,如《巢氏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家及明清诸家著作,乃至近世杂志、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临床打好基础。

同时,还要读一些前人的医案,这可以启迪思路,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近贤俞根初之《通俗伤寒论》内容极为丰富,亦应细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柳选四家医案》、《章次公医案》等,均可借鉴。



一指春秋 发表于 2016-1-24 18:02:53

:victory: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6-1-24 18:04:21

二、跟师临证

我觉得光有书本知识不够,还要虚心地学习老中医活的经验。许多老中医都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书本上找不到的活的经验,因此我们要谦虚诚恳、勤奋踏实地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执简驭繁的辨证经验,机动灵活的临证应变方法,以及高尚的医德。总之,学习他们的长处、优点,就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获得许多珍贵的知识。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6-1-24 18:06:13

三、发掘民间经验

中医学源于亿万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其经验一部分被整理成文,另一部分则继续流传在民间,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这是在中医学总汇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支流。我们注意深入民间、采风访贤,努力发掘流传于民间的单方、草药,也是一种学习。如季德胜治蛇伤、陈照治瘰疬、成云龙治肺脓疡的经验,都是发掘于民间。当然对这些经验,必须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加以验证、总结和提高,才能上升为科研成果,为中医学增添光彩。
学习中医的道路是艰辛的,但只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勤奋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救死扶伤的医德,坚持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一定能逐步地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中医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师朱良春给青年中医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