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朝阳 发表于 2016-4-7 11:03:21

医案研读

医案研读

陈亦人先生的医案,之前看到的不多,近日查阅其弟子整理之《医学薪传》,收获良多。昨夜看到其骨肉奇痒一文,对于麻辛附子汤的理解可再深入一步。

对于身痒,伤寒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临床治疗,多从清心火、解热毒、火清毒散,痛痒可平。对于大面积皮肤发痒,论曰:“太阳病。八九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合半汤。” 金匮要略曰:“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伤寒论中又曰:“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前两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轻疏体表,后可用地黄炖猪肉补虚(黄仕沛先生乃父经验)。另有荨麻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等,证属血分风热、血虚风动者,可以防己地黄汤、柴胡桂枝汤等加减取效。

陈老指出,临床有内脏痒、骨痒、肌肉痒等,皮肤表面无异常,虽然仍有上述病机之可能,但是,也有阳虚失温,血脉不畅引起。对于后者,陈老使用麻辛附子汤加减,温阳通经、畅达血脉。

案1:胡某,女,39。骨骼奇痒无比,心烦难忍,伴有骨内麻困、酸胀,左颈甲状腺肿,周身浮肿,晨起面肿甚,傍晚足肿甚,恶寒,小便次多量少,大便一日两行,心慌,耳闷,苔薄,脉沉细。拟方:制附子9,麻黄1.5,细辛3,桂枝9,白芍9,刺蒺藜12,白芥子1.5,薏米仁12,木瓜9,甘草3。三剂后,骨中痒感集中到上肢,小便略长,余证如前。前方,去木瓜、白芍,加白附子6,防风6。三剂后,上肢痒又去大半,惟近日午后颧红目赤,口中及胃中冷,仍用首诊方10剂,骨痒消失,水肿基本消退,诸症大减。

案2:杨某,女,31。背部肌肉内奇痒,如蚁行其中,周身发凉,恶风,口和不渴,胸中嘈杂,每日晒太阳出汗时感觉舒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拟方:麻黄6、制附片9、细辛3、桂枝9、芍药9、炙甘草6、当归12。6剂后,蚁行感消失。服至口干欲饮,则停药。

麻辛附子汤一方,论中原为少阴病而设,大多数注家以温经发汗释之,(阳)虚人外感,可择机而用。陈老以为,本方的主要作用在于温经通阳,不仅散寒,且能除痹。临床不仅用于外感,尤多杂病。例如,反复发作之痛证(头、齿、关节、坐骨神经等),嗜睡(范中林先生查舌无热像,也用于失眠),疳痱等。

至于骨内、肌肉、皮肤奇痒,证属阳虚经脉不通这,常用本方合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温经通阳,每有满意疗效。

陈老见微知著,随症加减之丝丝入扣,值得我辈认真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