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15 06:50:0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3 07:34
元气的概念,《难经》是首创。如果说也在发展,是由先秦道家典籍《鶡冠子》和西汉典籍董仲舒《春秋繁露》 ...

    元气与《内经》中的气,有没有关系?《内经》与《鶡冠子》《春秋繁露》 《论衡》有没有关系?说是另外一个学派,情有可原,如果完全否定各学派之间的联系!不妥吧!
       创新,离不开基础,离不开旧事物,只能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创新!新概念都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5 08:11:5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3 15:34
元气的概念,《难经》是首创。如果说也在发展,是由先秦道家典籍《鶡冠子》和西汉典籍董仲舒《春秋繁露》 ...

《鶡冠子.泰录》云: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5 08:12:5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5 08:11
《鶡冠子.泰录》云: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首次提出“元气”的概念!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0-15 09:09:1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10-15 00:12
首次提出“元气”的概念!

《鶡冠子.泰录》云: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一一此元气属于哲学层面的概念,非医学领域,人体生理学领域内的概念。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0-15 09:20:25

研究元气的医学内涵,应当缩小研究范围,想办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扩大到哲学领域,再加上文献考证,文字训诂……这就说不尽,说不清了。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0-16 21:25:28

说是《内经》元气论,实际《内经》文中一个元气也没有。

杏林童子 发表于 2018-10-18 21:35:16

元气简识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学理论认为元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水谷精微。《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因而元气与肾气的构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发挥的功能也基本类似。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人从幼年开始,肾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而渐渐充盛,化生元气,促进生长发育。经过一段时期,从婴幼儿成长到青壮年,此时由于肾精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气,使机体发育,形体壮实,筋骨强健,同时具备了生殖能力。待到老年,由于生理和病理性消耗,肾精渐衰,化生元气渐渐减少,形体出现衰老之象,生殖机能也随之衰退,直至元气衰亡,生命终止。因此,元气不足则易于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未老先衰的病理改变。
    二、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通过三焦,布散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例如,它既能使心神兴奋,又能使心神宁静;既能发挥推动、兴奋、化气、温煦等属于“阳”的功能,又能发挥宁静、抑制、成形、凉润等属于“阴”的功能。因此元气可分为元阴、元阳,而且影响一身之阴阳。元气发于命门,故《景岳全书·传忠录下》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同时,命门之水火、元气之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才能保持脏腑功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总之,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元气推动和调控下进行的,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
   中医学气论中关于人体气的名目较多,归纳起来不外五类,一是元气,概念如前,又称为原气、真气。二是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是。三是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四是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卫护、保卫作用之气。卫气与行于脉内的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五是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气者,人之根本,由元气而宗气、营气、卫气等构成了人体的生命物质(也可称为气系统),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人身之气在形成了脏腑经络等形体结构之后,便藏于其中,变化形成的各脏腑经络之气,既是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又称为中气。这五类气,统称之为正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五者之间,元气是在生命之初,源于父母之精,是生命物质系统中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气,对人体的代谢和机能起推动和和调节作用;而宗气、营气、卫气都来自后天的水谷精气与清气,根据其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称谓,是较低层次的气,能供给人体以营养和动力。脏腑经络之气,来源于肺吸入的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肾中精气。其中清气和水谷精气在气化中产生能量和热,以供给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肾中真精化生元气,分布到五脏而成五脏之真精,所以,五脏之真精又为元气之分体。五脏之气精源于肾中精气,其所化生的之气亦有阴阳之分,其阴气乃五脏之阴,能促进五脏精津液与血液的化生,促进滋润与宁静;其阳气乃五脏之阳,能促进脏腑之气的产生与代谢,促进五脏的活动、兴奋与温煦;经络之气是以脏腑为基础功能之气。元气既是产生脏腑经络之气的先天基础,又赖于后天脏腑之气尤其是肾中真精的卫护和补充。
   基于以上认识,元气在临床实践中仍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人体应注意保护元气,所谓”正气内存“,主要指的是元气的内在保护,数量有限,不可透支。再是临床诊治中严重虚损、虚劳、急病虚脱、癌症虚极等等都需要顾护和补益元气,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茱萸、紫河车、鹿茸、鹿胶、肉苁蓉等,方药如独参汤,保元汤、大补元煎、举元煎等等,因元气有赖肾中真精的化生和补充,在用人参等大补元气之品的同时,还需配以补肾填精之物,方药如河车大造丸等。而一般的气虚,则可用一般方药随证治之,不必动用大补之方药。
    以上只是个人管见,望诸君斧正!2018.10.16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内经》元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