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0-8-15 08:21:04

“顽痰多怪病”,这个观痰看病的本事,今天只说一遍!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舌诊是看病的一个金标准,不过舌头有时候也会耍花招迷惑你,这时候需要另外一个金标准来救场了,也就是说,这时候舌色只是作为参考,主要是通过另一个金标准来看病的。那么,这个金标准是什么呢?我来揭开这层面纱,那就是我要讲的痰。

说到痰,每个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怎么看痰来达到诊病的标准呢?首先看颜色,再看质地。其实,从痰容不容易咳出来也可以判断这个人是偏寒还是偏热,这是为什么呢?老百姓又如何才能看出自己身体的情况呢?这可以从痰的黏稠程度来判断。

“书上讲鉴别痰的寒热是通过颜色判断的,如果是这样,那你就上当了,因为辨痰的寒热不在颜色而在质地。比如说白黏痰,按照书上的理论那肯定是寒了,你用三子养亲汤来治,加了白芥子,那这个痰就出不来了,只能憋在身体里面,不但病治不好,而且让病人心烦意乱。这时要赶紧把白芥子扔掉,改成葶苈子,这样白黏痰就会咳出来了,就会很痛快了,病也就会慢慢好转了。所以这也说明了痰的颜色不是最终的辨别手段,只是一个参考而已,以后你在临床上要多加注意,千万别忽略了。”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0-8-15 08:22:32

咳出来的痰是黄的还是白的,这是以颜色来区分的,白痰是寒的,而黄痰则是热的。这样区分辨别开来之后就直接关系到用药的药性,是寒是热,两者在用药治疗上不是一个路子,所以需要严格辨别。

寒痰的治疗要用温肺的药,而热痰则要用清肺的药。不过,在临床上总是充满了变数,有时白黏痰用温肺的药之后,反而麻烦了,痰下不去,也咳不出来,最后胸憋了,甚至喘了。改用清肺的药症状才开始缓解。

因此,有时候颜色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况且一般的老百姓会被颜色误导,不易区分。这时候,我们辨别寒热的关键不在色而在质,就是根据痰黏不黏来判断:如果是黏的,不容易咳出来,那就可以判断是热的;如果咳出来的痰比较稀薄一些,而且很容易咳出来,那就说明是寒的。

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痰,主要存在于肺部,主症有三个,咳嗽、咳痰和喉鸣。分四类,寒、热、燥、湿。寒痰,这个痰清稀,具体表现是苔白怕冷。

而热痰的主要症状是,黏稠有块、苔黄烦渴。治疗热痰的主要用药就是葶苈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葶苈子不但能够祛热痰,又能通便,但是炒过的葶苈子则没有通便的作用,只是祛热痰而已。

不管寒也好是热也罢,治痰是离不开三子养亲汤的,只不过根据寒热之别往里面加减药物。寒痰的话,就用苏子、莱菔子和白芥子;热痰呢,则用苏子、莱菔子和葶苈子。苏子和莱菔子是寒热都可以用的药物,区别在于白芥子和葶苈子。有时为增药力,寒痰时可以用法半夏和苦杏仁,热痰时可以加上全栝楼和海蛤壳。

燥痰的主要症状是痰质黏稠,量少,或带血丝为特征,多伴有口干、鼻燥,且痰比较难咳出来。治燥痰主要用到的药是北沙参,这里要注意,不是南沙参,因为南沙参止咳不祛痰,北沙参会贵一点,不但止咳而且祛痰。湿痰的主要症状就是痰多易咯,苔腻,而且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治湿痰的主要选药是陈皮和茯苓。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0-8-15 08:23:51

广义的痰在过去被称为无形的痰。它的表现主要有六个:苔腻、脉滑、头重、胸闷、口黏、纳呆。六个里边主要看舌苔,如果看到苔腻就是了,其他五个只是作为参考。临床上病人苔腻,那就是广义的痰,可用祛痰的药。广义的痰要取得疗效的关键就是化舌苔,舌苔化了,那自然药到病除了。而我们家特色治疗广义的痰则是用温胆汤,虽然温胆汤价格不贵,但是很有效,深受痰扰之苦的患者不妨试一下。

从临床到实验室的研究,痰浊和脂质的代谢紊乱有关系。脂质代谢紊乱了,低密度脂蛋白就升高了,而有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则降低了,这就引起了我们中医讲的痰浊。用了中医的温胆汤加丹参等活血药则是痰瘀同治,这个高密度脂蛋白就升高了,低密度脂蛋白就降低了,症状缓解了。现在有了络病学说,过去呢,有好多专家写过痰病学。络病学有了,痰病学也有了,但它们都是分离的,络讲络、痰讲痰。我就想把这两个合在一起,就叫痰瘀学,从古代文献到实验再到临床,给它统一在一起,这更有价值。

中医治疗实证,离不开痰瘀,痰瘀也分离不了。这个很重要,所以一定想到有痰必有瘀,有瘀必有痰。问题就是偏重,就像调肾病分阴阳两证一样,它有火有水,即有阴有阳。治病要找到疾病的偏重,确定疾病是阳虚偏重,还是阴虚偏重。这个衡量标准就是以舌诊为准,即以舌象为准来找偏重。

“痰浊”为百病之首,它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现在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重、气候环境的恶化等因素,使“痰浊”的患病率有明显的增加。因此,“痰浊乃百病之首、养生大敌”的说法并非过分夸大,恰恰切中临床实际。中医讲痰的根源在于脾胃,临床上好多健脾开胃的药能消除痰阻,非常有效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痰和脾胃的关系就特别密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顽痰多怪病”,这个观痰看病的本事,今天只说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