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22-7-28 12:33:28

读书语屑二十则

读书语屑二十则


1中医古籍上千部,唐以前中医古书(含出土医药文献),也有近20余部。我们自己深入研究多少部了呢?是否仅是在一两部古书上打转而不出?是否仅是以自己的“一管之见”而测“古人之心”?正如一位明师言:如若连传统三家村学究的程度恐怕都赶不上,怎敢说了解了曾国藩的思想境界?扪心自问:我们在中医学上的见地与思想境界,是否超越了民国时期的中医前辈?是否超越了诸如叶、薛、吴、孟等明清医家?若是没有,那么为何“敢”妄议古书与古人呢?古书与古贤,不是不可批评。但若没有看过足够多的书,没有足够深入的思考,则不要批评古人及古书,毕竟我们连古人的影子还未看到,更何况与他们对话呢?

2房中、神仙是秦汉医学的主流;中医很多核心的理论或概念,反而更早出现在房中、神仙类文献内。对生命生理的阐发,房中神仙家也较医经与经方家详备。

3研究仲景与《伤寒论》半生的钱超尘前辈,在对《伤寒论》流传史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不可不考,不考学术无源;不可深考,深考资料全无。学者知纷繁岐异即是,则可别具只眼,则善而从。”(《张仲景研究集成》钱超尘,温长路,2004年版,p171页)在材料不足的当下,很多关于仲景、《伤寒》考证,只能是猜测。医史专家廖育群先生亦论述过:“真仲景”不是那么必要。

4多年前,有人问德国慕尼黑大学原医史研究中心主任文树德教授“医学生有多少人选修你的医史课”时,他回答说:“大约10%”,进而解释说:“It's OK——这就够了。因为不学医学史,绝不会妨碍他们将来为人处方开药做手术;但如果想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医生,而不仅仅是满足于作匠人,便必须学习医学史。”——《重构秦汉医学图像.2012.143》

5龙野一雄先生说过:“无论怎样精详地进行腹诊诊察,腹诊仍然具有作为腹诊的限度,它不是一个替代脉诊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脉诊也具有作为脉诊的限度,两种情况是完全相同的。”先生之论,同样适合于其他诊法,即舌诊亦有舌诊的限度,问诊亦有问诊的限度,望诊亦有望诊的限度。四诊,皆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亦是不可替代他者的存在。四诊合参,方是全面。

6潘雨廷先生言:“读中国传统的思想,要知道它文辞往往极后,但不能否定它的思想极早。”(235)《辅行诀》亦当如是观。

7仲景经方的剂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看到的仲景经方剂量,可能是林亿等人统一修订的;宋之前仲景经方的剂量是变化不居的。执着在宋本《伤寒论》上,谈仲景经方剂量,可能是“缘木求鱼”。再是仲景之前的药方,多是比例单位“分”,还没有诸如“两”等特定单位。总之:不要执着于仲景经方剂量。

8娄绍昆先生从“药证—药基证—方证”的角度,解析经方的组成。很有新意。但与秦汉经方的组方原理可能并不副实。真实的秦汉组方思想与方法,目前还是一遍朦胧。

9出土医药文献,只会让人惊叹古贤智慧之深邃,不会让人失望。

10一直到晋唐之前,医学文献还是非平人所能获得,医学亦非平人所能学习。仓公、仓公弟子、李柱国、郭玉、华佗、王叔和、葛洪、范汪、陈延之、东海徐氏、陶弘景、姚僧垣等晋唐之前的医家,多是世家或王官。

11需要有人用中医或传统文化诠释中医;自然也需要有人用现代的医学诠释中医。两种方法,并行不悖。

12《左传》“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其病症表现与“阴阳易”颇近似。但那时(春秋时期)医和认为是不治的。

13汤本氏的《皇汉医学》为古方派之大成,亦是中西医汇通之先趋。

14思前想后,终于明白,原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事物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有的具体规则都有其自身的运用范围。就像经典力学不是物理力学的全部,量子力学也不会是;物质不是世界的全部,能量也会不是。兜兜转转才发现中医学本身并不完善。因此,六经不能钤百病,卫气营血不行,气血津液精不行,脏腑、八纲不行,方证药征也不行。任何肆意夸大自己方法完美无缺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不是夺名就是牟利。——摘自同仁张小峰君语

15欲求解开秦汉医方之奥,还需凭借五行理论。换言之:秦汉医者在组方之时,即有可能是需要考虑五行生克的。先以“古人之眼”看“古人”;看懂后,再以现代理念诠释古人。

16古人没有现在的版权意识,不可拿当下规则要求,苛责古人。

17通过乌程汉简方及早期发现的张家界古人堤“治赤散方”,可以发现仲景之前的药方,较仲景方更复杂。医学简帛界流传一句话“仲景之前的经方更精彩”,此言非虚。仲景及仲景方,是经方长河中一朵浪花;经方非仲景专属,仲景之前有“经方”,仲景之后也有“经方”。

18风、气一也(杨上善)。在外为风,在内为气。治风药可视为调气药。

19如同黄帝学派遮蔽了扁鹊学派,仲景伤寒遮蔽了华佗伤寒。在一定程度上,《伤寒论》是对《金匮》的遮蔽;“伤寒”是对“风病”的遮蔽;辨证论治亦是对辨病论治的遮蔽。中医学似乎一直是在彼此争鸣或消长、遮蔽或彰显中,踟蹰蹒跚。

20中医各种理论学说的发展或湮灭,有其必然,但很多是出于偶然。宋之后,仲景学说,逐渐昌盛,当然有其理论的自洽性,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诸如《华佗方》《小品方》《删繁》《集验》等太多医书,毁于靖康之乱。

千秋雪 发表于 2022-7-28 20:18:55

虽是片言屑语,不乏金玉良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语屑二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