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打印本页]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3-11-6 19:0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中医阐述事物的理论工具。所以,争论这一命题,实属必要!
阳热、升(散)、动等,阴寒、降(向内聚)静等,是自然的现象。天阳、地阴是古人对天地阴阳的定义。我用这个自然的现象,完全、彻底的摧毁了古人天地阴阳的错误定义!若对古人的观点持赞成意见者,请您接受我的挑战!争论的问题如下:
定义天在上为阳;自然是阳向上升;按定义阳已经在上了还向哪升?
既然在上在外(表)为阳,里为阴;而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为什么表阳反而寒,里阴反而热?
作者: 军民软件    时间: 2003-11-8 17:09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体表温度是人的整体表现,而体内温度不是,脱离人的整体表现说阴阳,对中医来说没有意义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3-11-13 21:1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军民软件 仁兄说“   体表温度是人的整体表现,而体内温度不是,脱离人的整体表现说阴阳,对中医来说没有意义 ”
答:您说的我实在看不懂,请您再解释一次吧!
作者: 歧伯2    时间: 2003-12-17 04:1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阴中有阳,阳中藏阴
作者: 浑元子    时间: 2003-12-17 19:59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阴阳无绝对,看你如何论。
以驴的标准论马,马自然是一无是处。
真懒得发言,发言于我何益,不如看古书实惠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3-12-19 00:0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鉴 君你好!
  你这个问题问的好,是值得探讨,问题的解决在于是否合乎实际和正确道理,你的探讨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对问题的思考是要深思的,才能掌握真理。
  对学习西医或没有较深接触中华古文化或哲学功底一般的现代学者,出现这个问题是极为普片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不在你,而在教育制度。
  “定义天在上为阳;自然是阳向上升;按定义阳已经在上了还向哪升?
既然在上在外(表)为阳,里为阴;而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为什么表阳反而寒,里阴反而热?”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论不错,阴阳论是一完善高度的相对论,要把一个问题讲清楚,把一个问题问清楚,都是要设定前提条件,才能说明清楚,学习中医的每个学者应该都对《医林改错》不会陌生,其作者王清任也是一代名医,其认真探索和敢于执疑的精神深受毛主席的赞赏,但他那些观点很大部分是错误的,也正是这些错误证实他对中医原理没有彻底的认识。
    这个问题你可以先思考一下体内的温度从那里而来,它是物质分解反应释放出能量而来。从物质化为能量的这个过程就是“阴极生阳”的过程。在中医的比喻如“一根燃烧的火把”。
    中医理论来源于阴阳五行相对循环论,它贯穿一切事物之中如佛氏所说的“无相”,孔子所说的“大同”是中华文明的至宝,跟现代正确的科学道理是完全一致的,只不够跟为完善和深奥罢了!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3-12-19 17:07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浑元子兄说:    
  阴阳无绝对,看你如何论。
以驴的标准论马,马自然是一无是处。
真懒得发言,发言于我何益,不如看古书实惠
答:不论以什么论阴阳,都必须与自然相吻合!我们探讨理论之正误,为朋友进义,和为老师分忧,首先这个治学的态度就不正确!
作者: 浑元子    时间: 2003-12-19 20:1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唐僧历尽千辛万苦,尚需紫金钵盂,方得真经!
医道为道术之一,自古不轻传,以我的个性,决不轻言!
只是吾师、吾友眼看着有人以盲引盲,不愿坐视不管,故起而立争。
作为朋友,学生的我,自然要表述一下观点!
否则,我哪肯费时间看您的大作,更别说争论了。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3-12-20 13:2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谢谢Zajian兄 提出有争论意义的问题:
     这个问题你可以先思考一下体内的温度从那里而来,它是物质分解反应释放出能量而来。从物质化为能量的这个过程就是“阴极生阳”的过程。在中医的比喻如“一根燃烧的火把”。
答:“阴极生阳”即“气终而象变”。对此,我在《  中医是怎样认识血压的》直接与间接作用部分说的很清楚,如您有不同看法,请在那里提出问题!

  歧伯2  仁兄说:   
阴中有阳,阳中藏阴
答:关于“ 阴中有阳,阳中藏阴 ”,建议您看紫极先生的《 致翟鉴公》我们争论的部分!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3-12-20 14:1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浑元子 说:    
  唐僧历尽千辛万苦,尚需紫金钵盂,方得真经!
医道为道术之一,自古不轻传,以我的个性,决不轻言!
只是吾师、吾友眼看着有人以盲引盲,不愿坐视不管,故起而立争。
作为朋友,学生的我,自然要表述一下观点!
否则,我哪肯费时间看您的大作,更别说争论了。
答:您已经在盲中了!因为传统理论表为阳,而实际表比里寒您还在执迷不悟呢?
您表现的观点在哪儿?难道用空话作用您的观点?
建议您还是好好学些真本领吧,不要再为老师分忧了,学术界怎能感情用事?学术需要真才实学,需要合理的证据!!!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12-20 15:56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工能否介绍一下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验案?即使不能说明您颠覆水火的理论也不要紧,如果您在这方面发出挑战,某甲倒敢于鼓起应战的勇气。至于说理某甲是甘拜下风,理屈词穷,不敢开口了。相信在这方面正如您所自信的那样:普天之下再没有第二个人是您的对手了。这点我也确信无疑,肯定没有人能说过您,在定力与耐力方面,您是首屈一指。我服了!

作者: 浑元子    时间: 2003-12-20 20:5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3/12/20 02:13pm 发表的内容:
答:您已经在盲中了!因为传统理论表为阳,而实际表比里寒您还在执迷不悟呢?
您表现的观点在哪儿?难道用空话作用您的观点?
学者大人:您已经在盲中了!因为传统理论爷爷叫你孙子,而实际儿子叫你爸爸
您还在执迷不悟呢?
表为阳是按表里分阴阳;热为阳是按温度分阴阳;不能以一种分法否定另一种分法。
按性别分你是男人;按年龄分您是青年人;你不再年轻时,你就不是男人了吗?
向您这样有真本领的大学者,不会连这种简单的逻辑问题都搞不清楚吧?
作者: 浑元子    时间: 2003-12-20 21:1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请教翟鉴学者:
您用您的理论给自己,给家人治病吗?您既然有先在的,驳不倒的理,想必有应若浮鼓,立起陈疴之效!
恳请您讲来听听,说不定没真本领的我,会对您五体投地,佩服不已,抛开内经、伤寒转学您的高深理论!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3-12-22 09:57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三七生 兄说:  
  翟工能否介绍一下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验案?即使不能说明您颠覆水火的理论也不要紧,如果您在这方面发出挑战,某甲倒敢于鼓起应战的勇气。至于说理某甲是甘拜下风,理屈词穷,不敢开口了。相信在这方面正如您所自信的那样:普天之下再没有第二个人是您的对手了。这点我也确信无疑,肯定没有人能说过您,在定力与耐力方面,您是首屈一指。我服了!
答:已经说过数次了,靠一个医案是不能证明心肾水火的,如果您易案能证明心肾水火,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拿出这么有说服力的医案?
“普天之下再没有第二个人是您的对手了。这点我也确信无疑,肯定没有人能说过您”
答:虽然现在争论的人很多,至少现在我还没有发现有拿出理论为什么与实际不符(表为阳为什么寒)理由的人!在学术方面,不存在说过说不过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3-12-22 10:1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浑元子   说“表为阳是按表里分阴阳;热为阳是按温度分阴阳;不能以一种分法否定另一种分法”
答:说的好!就请您说说另一种分法吧!我期待您合理的分法!
您说“您用您的理论给自己,给家人治病吗?您既然有先在的,驳不倒的理,想必有应若浮鼓,立起陈疴之效!”
答:我的《新医学理论与临床》即将完成,您会看到我治病优势的!
作者: 浑元子    时间: 2003-12-22 10:3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期待中......
作者: 难经难    时间: 2004-1-6 00:1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轻质上升为阳,上升后形成天故天为阳。翟兄可知熵增定理?
本人遇见仅供参考。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1-9 13:56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挑战)
难经难 兄说:“ 轻质上升为阳,上升后形成天故天为阳。翟兄可知熵增定理?”
答:关于阴阳升降的问题,首要的是“定位”问题(阴阳各自的位置)。所谓定位,并非以人为的规定,而是我们应该清楚阴阳各自自然的位置。如阳的位置是在下(内),所以阳才有升(散)的空间。如果阳在上(外),就没有它升散的空间了);阳(蒸汽)上升到高空则凝固成云(“气终而象变”)。蒸汽所以能凝固成云,主要是高寒的原故(自然寒则凝固)。如果按您所说“轻质上升为阳”,就等于已经承认阳是在下(内)了。阳在下轻质上升,而“上升后形成天故天为阳”。您的观点很明确,阳在下上升,升到上(天)还是阳(蒸汽没有凝固成云),就等于您否认了古人所说的“气终而象变”。那么,阳不能转化为阴,雨从何来?阴阳还怎么相交?对此,请兄叁思……
作者: 难经难    时间: 2004-1-9 22:17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你混淆了过程和状态两个概念,天地是状态,升降是过程。说阴阳只能两个两个说,否则就是南辕北辙。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1-11 18:5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难经难 兄说“你混淆了过程和状态两个概念,天地是状态,升降是过程。说阴阳只能两个两个说,否则就是南辕北辙”
请兄具体指出我混淆“过程”和“状态”在哪儿。
作者: 难经难    时间: 2004-1-12 01:0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您问“天再上升是什么?”。天不存在再上升的问题,如果“天”再上升就不是“天”。其余类似不再复述。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1-14 11:2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难经难 兄说“  您问‘天再上升是什么?’。天不存在再上升的问题,如果‘天’再上升就不是‘天’。其余类似不再复述”
答:“天再上升”好象不是我的源话,因为天没有升降因素。如果天为阴,阴就可以降了。用您的话说“天”状态,必须有因素,然后才能有阴阳升降的过程。还请兄把“天在上升”我的这句话到底在哪段里指出来,我马上修改!谢谢!
另外,我们争论的是天地阴阳,请兄主要的还是拿出天为阳的证据,而且,要求提供的证据符合自然。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1-16 20:0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鉴 兄:在天地这一系统或者太极或者整体内,天为阳、地为阴,结合古人的浑天学说(张衡的浑天仪是其体现)可以认为阳在外,阴在内,
而你说的“自然是阳向上升;按定义阳已经在上了还向哪升?”之中的第一个阳具体指什么?第二个阳具体又指什么?
古人认为地天泰、天地否(易卦所示),即阴阳的正常状态为变动不居,阴阳的离决状态为各自分离,阴阳的划分兼具时间和空间,从时间划分的含着空间,从空间划分的含着时间,按内经的文法称为互文见义,
你的观点很可能是忽略了阴阳的层次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万物是有层次的,
“既然在上在外(表)为阳,里为阴;而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为什么表阳反而寒,里阴反而热?”
按天人相应的观点,地球内核温度高于表面温度,人也这样,天中的太阳是否也这样?
……
我钦佩你的这句话。“答:我的《新医学理论与临床》即将完成,您会看到我治病优势的!”
祝愿你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是出于公心。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1-18 16:59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谢谢 jlzhhj  兄提出的系列问题!而且在阴阳学说前提上加用了新的名词(时间和空间)。
兄说“ 翟鉴 兄:在天地这一系统或者太极或者整体内,天为阳、地为阴,结合古人的浑天学说(张衡的浑天仪是其体现)可以认为阳在外,阴在内,”
答:首先我诚恳的告诉兄:“太极图”是个错图!如果您对我的说法有质疑,请在《太极与理》提出,我愿意为您解答!天地阴阳,建议您看完我的另一个帖子《对古人“阴阳学说”的质疑?》后再具体提出问题。
我说“自然是阳向上升;按定义阳已经在上了还向哪升?”。您问“第一个阳具体指什么?第二个阳具体又指什么?”
答:您问错了!我的这句话特别清楚,阳升散是自然的现象,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也就是说,只要阳升散的自然现象如果没错,阳就肯定是在下(内)。若阳在上,就没有它升的空间了。所以,天在上(外)为阴,这就是自然!以天地“对待”而言,自然之阳就是地为阳在下,(蒸汽上升)。天地之阳没有第二个阳。所以您问错了!
您说“古人认为地天泰、天地否(易卦所示),即阴阳的正常状态为变动不居,阴阳的离决状态为各自分离,阴阳的划分兼具时间和空间,从时间划分的含着空间,从空间划分的含着时间,按内经的文法称为互文见义”
答:如果按卦体的阴阳爻而论,“泰”是地(三阴爻在上),天(三阳爻在下),阴在上阳在下自然相交,不论用空间还是时间都阻止不了阴阳相交,所以为“泰”。也证实了我的观点“坤为天;乾为地”。“否”就不再多解释了。而您用了新名词“时间和空间”,但并没有拿出天为阳的证据来。我们争论最需要的是证据!和证据的合理性!
我说“既然在上在外(表)为阳,里为阴;而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为什么表阳反而寒,里阴反而热?”
您问“按天人相应的观点,地球内核温度高于表面温度,人也这样,天中的太阳是否也这样?”
答:既然您也赞同“天人相应”,就等于赞同了我的观点。人体内热(里为阳),外寒(表为阴)。而地在天内(地为阳),所以天在上(外)为阴。您提到了太阳,建议您弄清什么是“对待”后,再谈论太阳的问题!
另外,如果您想用事物来解释教科书中的“表为阳,里为阴”,只有脱离开“理”,那就是:表为阳则寒,里为阴则热!否则,一切的解释只是空话!
现在争论的情况是:沉睡数千年的中医,部分学者已经被我唤醒!部分专家不敢接受我的挑战,主要是怕丢了面子。因为我早就在网上说过,谁与我争谁败!还有部分专家学者,对我的新学说不服,想争论,但是,就是拿不出理据来。
您说“祝愿你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是出于公心。”
答:我的一切观点都是向人类负责的!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1-20 13:5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地球和太阳的内部温度高于外部说明它们是处于生,以藏聚为主,自然体内温度高于体表,开合类似于聚散,四时流转则万物生长化收藏,体内温度随四时有一个波动范围,体表温度随四时也有一个波动范围,在夏季天阳旺盛时,体表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在冬季天阴旺盛时,体内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冷尿热汗即反映此情况,
同气相求,在夏季天阳旺盛时,体表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说明体表为阳,在冬季天阴旺盛时,体内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
说明体内为阴,
     依我看,网上中医论坛少为虚,浏览者少为虚,说的话狂且大为有火,此火为虚火,宜补气阴、温阳潜阳为正治,即多鼓励多为之填充内容,而非以虚为实,苦寒直折,如君之挑战说。若干年前,中国人处于类似状态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的做法即以虚为实,苦寒直折,大伤中国人的志气,贻害深远,让亲者痛仇者快,今日兄可不慎呼?
    如糖尿病文,沟通中西,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实属佳作,宜坚持下去,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1-21 17:4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兄在书证方面,我没有话说。但是,不是回答的我提出的问题。如“在夏季天阳旺盛时,体表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说明体表为阳,在冬季天阴旺盛时,体内温度处于其波动范围的高点,说明体内为阴,”
事实上不是您说的那样。既然夏天阳盛说明表为阳。您应提供夏天体内温度为什么比体表热,热为阴的理由是什么(您用什么方法举证都可以)。如果提供不出证据来,这个比喻只不过是多费了些纸墨而已。我想全世界没有一人能够解释这个真实的问题!只因为表为阳与事实相反,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诚恳奉劝兄:不要迷信权威!从现在教学(教学大纲)的质量来看,只能是让沉睡数千年的中医继续沉睡、继续误人子弟!我的理由是:
不论一个学科、一个理论,它至少能提供让学者衡量理性的程度。如我的新观点:表为阴,里为阳,是根据“人是宇宙小天地”自然实际情况来定义的。“天包地外”即天为表,地为里;自然又是高寒低热。人的体温确实是表寒里热,而热为阳,寒为阴又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这就给读者不论从自然还是实际情况,提供了衡量理论的理性程度。反过来说,教科书中的表为阳,里为阴,至少我们无法衡量其理性。假如我们用阴阳寒热去衡量,而实际表为阳确反而寒,里为阴反而热。一个无法用“理”衡量的理论、一个与实际不相符的理论竟然流传了数千年!!!难道是为了尊重我们的祖先?不!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了。
看的出,兄是位崇拜中医理论的忠实者。其实,我更崇拜中医学!如中医的整体观念;把人比喻为自然“宇宙小天地”等等。是西医不能所比的!正是因为我崇拜中医,所以,理论有与“理”不通之处,才强烈提出必须要修改、纠正!这能给中医界推进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这才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如果我们不敢面对现实,那才是中医的悲剧……
兄的话有些我是高度赞同的,如某某“大伤中国人的志气,贻害深远,让亲者痛仇者快”等!但对兄的某些话我也有不同看法,如“网上中医论坛少为虚,浏览者少为虚,说的话狂且大为有火,此火为虚火,宜补气阴、温阳潜阳为正治……”。对此我认为,如果对付口出狂言者,最有效的办法是: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是狂言。如果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那就不能说人家是狂言,只怪自己知道的太少。我在网上早就说过,关于天地阴阳的问题,谁与我争谁败!我认为这话是不狂的,反而是实在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只因为我现在至少还是一个擂主!
总之,不论我们的观点如何,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人类的健康所争!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1-21 20:2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在占有材料方面,我应该向翟鉴兄学习,(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中医没有条件去做各种实验,西医所做的实验还不太够用,)而且我的确一直觉得自己和中医界太缺乏理论修养(严谨的论证和推导),据我所知刘长林先生国学修养深厚,被任应秋推为廖季平先生以来治《内经》最有成就者,你可以看看他的书,和他交流交流,一般的中医学者和工作者以国学、哲学修养论,不大容易辩过你,
兄的话有些我是高度赞同的,如“不要迷信权威!从现在教学(教学大纲)的质量来看,只能是让沉睡数千年的中医继续沉睡、继续误人子弟!”
以我的观点,物理学为西医的基础学科,气功学为中医的基础学科,人们的气功实证决大部分支持对阴阳划分的传统观点,玻尔和爱因斯坦在理论上打了好多年仗,互相还都不服气,就因为缺乏实证(?)
“我在网上早就说过,关于天地阴阳的问题,谁与我争谁败!”我可以肯定你一定不会赢。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1-23 19:16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谢谢 jlzhhj 兄对我的支持!!!说老实话我很想与更多的智者交流  ,但由于联络不便和时间上的不允许……。兄如果恳帮我这个忙(帮我呼吁一下)让更多的人参与?
兄说“一般的中医学者和工作者以国学、哲学修养论,不大容易辩过你”
答:我认为,辩论天地阴阳应该以《易经》为首要。因为我们现在所应用的天地阴阳皆是以《易经》为依据的。但是,如果用现代细胞代谢的过程,有提供热向内聚,寒向外散,只要有依据我都认可。如气功,具体的基本功我不懂,但主要的是以呼吸为首要的。而呼吸,从内向外是呼出,呼出的气是热的(阳向外散);吸是从外界吸入,吸入(象内聚)的气是凉的。以一呼一吸为据,也可证明表(外)为阴,里为阳,这些事实都是对我观点的支持。
从兄的帖子可以看出,您是位尊敬别人的人。如我的话很狂,但您并不直接,而是间接说些相关狂的事情。其实,阴阳的概念特别简单,阳升(散),阴降(聚);阳能散,它必须在内,即里为阳,表为阴,自然是这样,人的实际也是这样。但是,我们现在把阴阳都已经成了小儿科了……
兄说:“我可以肯定你一定不会赢”
答:可以爱心等待“赢”我的这位朋友!但我总是觉得天下没有这个人!请兄关注我们的争论,会有结果的!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1-25 14:1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送翟鉴兄借鉴

   上    篇
第一章  天源发微——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
  第1节  五行观念的源起
  第2节  阴阳观念的源起
  第3节  阴阳五行的合流
第二章  术数专家——阴阳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1节  方士和术数
  第2节  邹衍和他的学说
  第三节  稷下学者论阴阳
  第四节  <吕氏春秋和秦始皇对邹衍的回应
第三章  天地之心——儒学的阴阳五行化
  第1节  黄老道家对阴阳五行的融摄
  第2节  汉初儒学对阴阳五行的运用
  第三露  董仲舒的儒学革命
第四节儒学阴阳行行化的变异
第四章  象数模拟——明阳五行与易医的结合
  第1节  易学一分为二
第2节宇宙的象数模拟
  第 3 节  阴刚调和之医道
第五章  人神象天——阴阳五行对修仙的推助
  第1节  阴阳五行的神化
  第2节  阴阳五行与外攘之术
  第3节  阴阳五行与内修之术
第六章  数象理象——阴阳五行的图示化
  第 1 节 易学大师邵康节
  第2节  太极图与阴阳五行
  第3节  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
第七章  万物化生——阴阳五行的思辨化
  第 1节  原于理而究于诚
  第 2节  阴阳五行理之具
  第 3节   阴阳五行说的末路
  探寻思想轨迹
  中医学史的文化哲学研究
    车离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
略论《内经》的哲学基础………………………….
《黄帝内经》和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与对立统
  规律……………………………………………
再谈《黄帝内经》与中医学的哲学问题………
天人关系论与《黄帝内经》…。……………….
论中国古代生殖文化与传统生命哲学…………‘
论中国古代生殖文化与中医阴阳学说…………
   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
著作者  艾  兰  汪涛范藐周主编
责任编辑的多佳
出版发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理论起源
阴阳与关联思维的本质………………葛瑞汉(1)
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艾  兰(58)
隐喻的要素:中西古代哲学的比较分析…………
    …………………………………鲍海定(74)
神话、宇宙观与个国科学的起源…马  终(101)
“五行说”起源考论…………………范统周(118)
五行原始意义及其纷歧蜕变大要………………
    …………………。……一……—刘起钎(133)
天命和五行交替理论中的占星学起源…………
    …………………………—……·班大为(161)
风水探源:早于五行术的方向择吉………………
………………………….…....“田  奖(196)
古文献所见阴阳五行说的形成及发展
从甲骨文看五行说的渊源………” 萧良琼(217)
甲骨刻辞所见的商代阴阳数木思想   连劲名(226)
阴阳五行学说与殷代方术…………常正光(245)
《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学说…………雷敦和(350)
秦汉阴阳思想的特色………………叶  山(369)
文化哲学丛书
天人家: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 谢松龄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第二节  阴阳五行的来源……。
    第三节  阴阳五行起源之“迷’
第二章观念系统的融合
    第一节  冲突与融汇…
    第二节  五德终始说…
    第三节  《洪范》五行说
    第四节  《易传》阴阳说
第三章  两大传统  一种精神·.
    第一节  百虑一致  殊途同出
    第二节  阴阳五行与汉儒革命
第三节阴阳五行·黄老之术
吉良辰   中国气功萃义  1989
什么是阴阳的规律呢?又为什么说阴阳是对立统一体呢?这要
从古代思想家开始从自然界本身来理解自然现象的变化和根源谈
起。古代的思想家,从天文学中吸取了“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
界的变动。用日常生活中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宏来
解释万物的构成和起源。他们从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中,认
为宇宙间充满着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这就是阴气和
阳气;  “气”,便是宇宙陶万物起始的物质基础。阴阳在“气”
的动力下,二者的运动方式就是对立和相互消长、转化的规津,
也就是宇宙问一切事物变化提移的根本法则。正如《局易·系
淬》所述:  “一阴一阳之渭道。”  “适”就是规律,这也是起子
所反复强调的规律。阴阳二气的变化,就是自然的规律,就是
“道”。因为阴阳二气是始终不停地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的,气
的聚散,就是阴阳相互推荡,气的升降,就是阴阳相互感召;气
的氨赋,就是阴阳相互揉合。阴阳二者对立矛盾,互相依较,
互相制约,不断发生运动和变化,由气成形,由形化气,这就是
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正如宋“张载在他著的《正蒙》中
雨说的“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纲组
损揉,益相兼相别,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
息,莫或使之”的内容。阴阳学说的形成,乃是古代人们在长期
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对自然界各种现象不断进行观察相体验
的结果。  《局易·系辞》说:拾起头来,观察天象.看到日、
月、星辰的转移,风、雨、晦、朗的变化;低下头来,看到地面
上草木的荣、枯和寒、罢、温、凉的递变,同时更看到一切生
物,勿鸟兽的生活情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近的就体会人体本身
的生理变化,远的则审奈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把各方面为观
奈结果归纳起来,画出八封,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
八类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来说明自然界事物变化的原因。其原
话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宣,近
取诺身,远取诸物,于是拾作八势,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古代的思想家们在不断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中,进一步体
会到日月东升西落、一出一没地相互控移,就构成了一年四季。
这也可在《周易·系辞》上看到,如“日往则月来,月在则日
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在则暑来,暑往则寒久寒暑徊推而
岁成焉。”这样的日月相移,慧来暑在的阴阳交替,就是宇宙间
各种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由此可知,阴阳的含义,是用取
类比象的方法来说明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的.如以天为阳,地为
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广为引之,可以按括
万事万物的相对两个方面,如上、升、开、大、明、白、男、
气、动、功能者等为阳;下、降、合、小、暗、黑、女、血、
静、物质者等为阴。当然,这仅仅是用一些事物举例而已,如对
人体的阴阳表象,  《素间·金蹬直言论篇》就说的很好,  “盲人
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宫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
阴p官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
脾、肺、肾五脏皆为阴;服、胃、大肠、小肠、膀腆、三焦六腑
旨为阳。”从中医学的望诊、切脉来看,也要首辨阴阳,阴阳不
辨,诊断易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  “善诊者,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针灸医生用针也是如此,在同一篇中又
云,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
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
不殆。”这都说的是阴阳相对的用针规律。练气功有动静之分,
阳动阴静就可进一步体会其rk之奥妙。所以阴阳从宏观来看,大
如宇宙,大的不知有多大2从微观来看难以琢磨,小的不知有多
小7在《紊问·阴阳寓合论篇》吱伯对黄帝所问,答曰“阴阳者,效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
胜数,然其要—也。”“控”,是控广演绎的意思。  “然其要一
也。V,意思是说,从阴阳而推演,固然有十、百、千、万,以
至大的不可计数,反过来也是如此,小的也不可计数。促归纳起
来,总的精神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就是说,天地阴阳之
范围极其广阔,大凡宇宙间一切相对的事物和现象,郡可以用阴
阳来代表和说明。像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变化,就是白天助日
(太阳)与黑天的月(太阴)两个星球的变化,这是人每天接触
的客观存在,这就是阴阳运行的规律。
    诸如以上所谈,初步地了解一下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以相
对的两个方面来械括叙述事物的属性,而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接
触的水、火作为阴阳的征象(《家间·阴阳应象大论篇》曾云,
“水火名,阴阳之征兆认”  “人非水火不生活。”),说明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的水火,也是离不开阴阳的。因此,阴阳在一切事
物中都有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分技,还有阳
中之阳,阴中之阴,阳中之阴,阴中之阳等等。由于我们不是专
门讲明阳学说,所以就不再深入阐述了。
    《索问·生气通天论篇》中云,  “凡阴阳之虱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天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调圣度。故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绉;阴乎阳极,精神乃治;阴阳窝决,锗气乃
绝。”这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乎阳气的
致密而固沪于外。如果人的阴阳炔了平街协调,就好像一年之
中,只亩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悄
使明阳平衡协调,是最好的养生法度。所以如阳气过于亢密,不
能固密,那末,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68气平和,阳气固密,精
神才能正常,如果阴阳由于失去平衡而分离,则精气也就随之而
竭绝了。外是“定火入魔”和“昏沉”两大类。  “走火人魔”属于阳密,
升火太过,阴不服阳;  “昏沉”属于明盛,社水太过,阳不胜
阴。阳盛则现任动,阴盛则现膘服,敌之大法,不外调其阴阳平
衡。然欲使其出偏现象趋于平衡,非朝夕可得,项耐心调摄得
法,使之“明平阳秘”。
    在道家功法亩籍中,被列为必读的《倍真篇》  (北宋“张伯
端,号紫阳山人撰)云:  “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不芳菲,
韧升绿叶阳光导.次发红花阴后附,常眉即斯为日用,真源反此有
谁知,报言学通话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可见张伯端把植物
的生叶开花与阴阳的关系。比作练功的阴阳调协,如练功本懂阴
阳而乱练官求,得其“正果”谈何容易,所以谆谆告诫人们,练
功宅不识阴阳是容易出乱子的。
    练功富有修养的吕纯阳(洞宾)说:“水火均平方是药,阴阳
差误不成氏”这也是说明阳学说在指导练功上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练功行气,首要注重阴阳的平衡,明阳只有在处于相
对平衡的状态时,才能按照明阳互根、阴阳泊长、阴阳转化的规律
变化,这是练功客在练功时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掌握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阳得阴则生,阴得阳则长;独阳则不生,孤阴则不
长助理论,才会在练“气”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机能状态,预
防出伯,得到良好效果。
    阴阳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阴和阳两方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相互为用的,阳消阴长,阴泊阳长。两者消长的过程,也就
是发展变化的过程,如饮食物化为营养时[阴长),需要消耗能量
(阳消),而当养料转化为能量时,这时营养物质(阴)远斯消
耗,而机能活动(阳)逐渐增长,这样不断地相互依存f互为消
长、转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但是,阴阳消长在一定范围内是
常态,超出一定范围就成为病态,旧渭病态,根本上是指阴阳失
主平衡的状态。从人体生理方面来看,气血既不断地消耗,也要不断地产生.艘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也是
推动人休不断发育成长和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阴虚则阳必
盛,阳虚则阴必盛;团盛则可以导致阳靛,阳虚则也可以导致阴
盛,阴阳盛衰往往是互为因果的。所以阴阳消长的规律,只是说
明阴阳更迭,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互相转化,互相损益的若干
现象,实际是阴阳互根的补充规津。因此,我们对这些规律,要
全面地加以认识相运用,才能正确地理解人体生理的阴阳与气功
的关系。
    中医学把人体的活动机能和作用,称之为阳,把器官实质与
体液,称之为阴。器官与功能相应的协调,就是阴阳平衡,相
反,阴阳偏胜偏衰,就是病变的伏抵在《素间·阴阳应象大论
篇及中说:  “阴胜则阳病,阳股则阴病。”就是招阴阳在病理上
的反常机理,就是阴阳失去了平衡。所以在练功行气时,要首先
掌握好阴阳在人体的平商状态,不可位阴阳偏盛偏衰,始终保持
发展中的平衡,逐步进行深化。生理与病理的阴阳关系如此,诊
病治疗也是如此,正勿明《景岳全书·传忠录》明云:  “凡诊病
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硕之者,曰阴阳而已。”气功与阴阳的关
系同样同气功与医学的关系一样重凳无代陈致虚在《周易参同
契分家注》中说:  “修丹者,不离阴阳,以立根基。”  “丹”指
“内丹”,为内劝深化的高级练功形式。如果在练功行气时,能
够做到“法于阴阳,稿于术数”(《索问·上古天亮论篇》),则
能养生保精,  “以立根基”,这对于修练者气功的逐步深化是有
着极为重要意义的。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这样一段黄密与歧伯的问答,
“帝日;调此二者(指阴阳)奈何2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
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七损八益”指的是男
女“天类”,  “天癸”是由肾气促使其生成的阴精,到了女于“二七”  (十四岁)、男子“二八”  (十六岁)时,  “天癸”放
发育成熟了。如果调摄阴阳不借阴精的损益养生之氖就会发
生早衰的现象。  《紊间·生气通天论篇》有几句话可以此作为高
度概括,其云:  “生之本,本子阴阳。……烫犯此者,则邪气伤
人,此寿命之本也。”
中国气功学  马济人1983
第三章气功的中医理论探索…………………—……(47)
第—节  气功锻炼与阴阳……”……—………‘·(4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7)
  二、阴阳学说在气功锻炼的应用….……………(48)

中华气功学  林中鹏
三篇中华气功学经典理论基础
前言.
第十章阴阳学说——.
    第—  阴阳的基本概念……—…
    第—  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  阳阳学说对气功学的贡献·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  第一卷医经
总主编  施  枢    主编  陈农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10
第一节  天人相应学说……—…
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二、人之阴阳  应天之阴阳—一….
三、借助五行联系万物…—一….
四、泛控理论与全息规律之源……
五、自然环境与生理病理…………
六、天人相应观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五行学说之起源……………………
  二、阴阳五行理论与医学的结合……………
  三、阴阳五行学说在t内经》中酌发展………
  四、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中医理论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哲学思想探究   段永德著
第一章宇宙观……………………”—…………………”(1)
  第一节阴阳学说……………………………………(1)
第四竟  生理辨证观………—
第一节人体的阴阳结构
第二节  人体的阴阳互更与阴阳平衡
第三节  人体的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第四节人的类型………—…………


    阴阳的观念始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观察。先民阶
起居生活,一点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在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的一天劳作中,由于对光线的动态感受,使发生了时间观
念。当时划分昼夜,主要靠太阳和月克,‘之后又与阴暗、瞎
雨、冷热等联系起来,有了一些相对应的概念,如白天、黑
夜,睛天、阴雨,炎热、寒冷,明亮、晦暗等。图阳二字的
古文军法是“蝗”“巴”。偏旁朗“9”从阜,原形是“自’。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阜是土山的形象。  “自”为“云复
日”、是暗,故“阴”字的原意是66也,水之南山之北
也”,有许多城市因地处水之南或山之北而得名,淮阴县因
在摧水之南而称谁风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而称华阴。闭字
中的“层”(易)和“罢”正相反,《锐文解字》说:  “易,
开也”,就是蔽日之乌云散开而重见日光,如从其方位来
看,tb之南水之北为阳、如衡阳市是夜衡山之南,洛阳市是
在洛水之北。在《诗经.公刘》说:  “既景酒岗,相其阳
伯。”古人站在山岗上,观察也的南坡,看到因子阳光充
足,植物生长策汤而山的北坡,由于暗不见光,植物也低
矮不荣。由此而产生了阴阳不同之感。一般地说,刚健的、
男性朗t外间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视为阳,柔静
的;女性的、内守的、下降的、清冷的、晦暗的都视为明。
在很早的一度历史时期,阴阳也曾捡当作具体的物质。如
《友传》里泰国医和把明阳和风、雨、晦、阴并列;  《紊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把阴阳和天、地、风、雷、谷、雨
井提。人们还把阴阳当作一种自然力,《国语‘局语》现认
为团阳是风、而、雷震和地震的原因。阴阳构物质观认为,
万物都是由阴阳所构成。《索问.阴PL陀象大论》说“积瞬
为天,积阴为地”,是阴阳组成了天地。
    阴阳观念进一步发展,从具体的物质演为抽象的概念,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
推之可干,数之可干,椎之可万”。在使用阴阳概念的过程
中,阴阳成为一种二元分类方法和两极思维方式。宇宙间的
事物都可以概括为朗阳两类,任一事物也总可分为阴仍两方
面。这种阴阳观念和汉代以后的元气学说相结合,就形成了
中国古代独特的元气分阴阳的理论。
    阴阳学说形成以后,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主干,
阴阳家、农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医学家们都运
用阴阳,其中以阴阳家、哲学家和医学家的运用和发挥最为
独到。阴阳家是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一批自然科学家,他们
主要工作之一是研究天文,观测历象c早在公元前781年,
周人就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四季变化和万物的兴衰。司马迁在
《史记·太史公论六家要目》中说,朗阳家以“推四时、八
位、十二度、二十四节”为务。斑团在《汉书·艺文志》中
说最早的阴家是黄市时代观测日月的豢和。这说明明阳的理
论一直和天文学发生联系。古代哲学家们在研究《易经》、
《老子》等著作时,也韶是从阴阳理论入手的、从汉代的元
气论、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阴阳学说不断得到发展。而医
学家们所论述的阴阳,往往是自然科学中的阴阳、哲学中的
阴阳与论述人体和疾病内容相结合的产物。从史书记载来看,战国时代以前的名医如医和、扁韶等人都已经运用阴阳的
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了。扁鹊在诊治独太子时,能“闻病之
阳,论得其团;闻病之阴,论得其阳”,从诊察到的症状,
孩阴‘M表里关系的理论,即能推知内在病情,果断用针,使
独太子起死回生。
    阴阳学说提出的基本规律主要有:
    ①阴网一体,两分均伤
    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可分为图
阳。太段图就是元气分阴阳的模式图解。虽然对于气分图
颧,道家重视一分为二,儒家强调合二为一,但都认为阴阳
是共为一体,合而分,分而合,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且它
们的分与合是无限的。元气合为太极,分而为阴阳是总天地
万物之理。太极之阴阳v以均衡为稳态,这种均杨,不是几
铜图形的对称,也不是如天平那样的静态平街,而是动态的
像太极图那样,沿“s”形曲线而两分。人体的阴阳均衡即
是健康,叫“阴平阳秘g而阴阳的偏颇则为疾病,  即“煽
朋偏阳渭之疾”。
☆@泊刚阴柔,动静升降
,f阴阳的总属性是阳刚阴柔,其动态特征是阳动阴静,阳
升明滓。由刚柔之类比,男性为阳,女性为阴。  阴阳动静
中,阳亿气朋成形,阳杀阴藏。有动静相继,  方为活的生
台;升降相因,才有变化。动静升降不已,则一年四季有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不同,人也有相应的生理改变。阴
阅的这种有规禅的运动叫做“道”,即“一阳一阳”之谓“着。,
把变化莫测者称为“神”,即“阴阳不测渭之神”。阴阳运
动的总过程就是道与神的统一.    ②阴rd偶奇,对峙互相
    阴阳的数学表述是阳奇阴偶,即阳为奇数,明为偶数。
古人在占笼中,首先有了奇数(单)和偶数(双)的观念,
共用于“数L法”之中。《易经》的笼法,也用阳黄(——>
和阴支(一一)的符号表示奇数颧偶数。易针吏位,一阳一“明*
相间而成势。八封和六十四封都是由阳又的阴又组合而戊,
“阳势奇,阴封偶”、故奇数祁偶数可以代表阳和阴。因奇
数为偶数加1,偶数为奇数加1,故奇数与偶数互为根基。
由此可推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很、互相依存,互
生互用。阴阳为格局在太极图中,左阳右图,既互相对峙,
又相抱而不服。这和春天升发之阳气始发于左<东),歉天
肃降之阴气始行于右(西)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的方位是面
角背北、左东右西)。
    ④阴阳消长、终始嗣续
    阴阳的量变和转化规律邑此消被长,极则必反。阳长
则团消,阳消则阴长。阳极而转阴,阴极而转阳。例如,四
季之阴阳反复是: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波秋之念,为冬
之怒”;人体疾病之寒热,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的
消氏转化是循环的,呈一终一始,一殆一终、周而复始,如
环无端的运动。如日往月来。暑去寒采,昼去夜来等,都是
“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人的生命也是一个阴阳终始,如
环无端的过程,如果某脏腑或经络的气机终而无始,则就会
生病甚致死亡G
    ⑥阴阳亩辟,生生不息
    事物的新生在于其中阴阳的一女—
(合)有辟(开),才能产生新的个体。
辟。阴阳二者,有怠
阴阳为事物之二极,功能相反*志以聚质、辟以散力,贪辟相授、才能使万物生
生不息。如一派的阴或阳,则孤阴不生,独阳不氏。阴阳的
这种相反相成的关系叫“和实失物,同则不济”,如果恢活
为一个字*既是“和”,儒家称之为“保合大相”i  《若
子))则称之为冲气,论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相”。

神奇三学易·道·医/何少初著
—JC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7.7
第八章  《周易》与《黄帝内经》…………………………(1s1)
  第—‘节  (I勺经》的宇宙观受《周易》的启导·…………….‘(183)
  第::节  《周易》的对立统一观足《内经》的理论基石……(1B5)
    一、阴阳是哎黄医学之伞……—一……………………”(186)
    二、阴阳是相对的……………。—……………………—(188)
    三、阴阳足互根的………………………………………(189)
    四、阴阳是文感、升降的…………………………………(194)
    五、阴阳是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1963
    六、阴阳是协调中和的…………………………………(199)
  第三节  《内经》吸取了《周易》的思维模式………………(205)
    一、天人六一,主客体同构的致思倾向….…………….·(205)
    :、取象比类的思维格局……………….…………….·(212)
第儿章  《周易》与《伤寒论》……………………………(217)
  第—节  《伤寒论》中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218)
  第:气  《伤寒沦》巾的阴阳中相思想……………………(220)
  第三节  《伤寒论》中的阴阳互根思想……………………(221)
  第四节  《伤寒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222)
  第五节  《伤寒论》巾的阴阳消长思想……………………(223)
  第六节  《伤寒论》与《同易》的循环观……………………(225)
  第七节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渊源州周易》与内经
      (228)
    一、《周易》六位说是《伤寒论》六经说之滥脑…...……(228)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1-28 16:50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浅释
 

一、           绪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源远流长,早在《书经·甘誓》及《周书·洪范》里就有记载。距今大约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而它的实际存在,或为时更早。它在中医或哲学领域里的实用价值很高,涵义深远而广袤。它不仅严谨周密,而且有“人体科学”为其雄辩的物质基础,所以从古到今,一直被一些有造诣的中医先生们奉为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尺牍。
它深入到:
——中医的生理学(如:经络论、气化论、标本论、逆从论、脉象论、情志论……等各个方面)。
——中医的病理学(发病学——即人为什么会生病,这与现今所谓的细菌学说、病毒学说、神经学说、体液学说……等等,虽有某些可以互通之处,但有精粗、深浅、然否之分。在我看来,西方的这些探索,虽然也有一定成就,但总的来说,只不过是一些“形而下”的表面认识,在许多方面,似仍停留在“试验医学”的水平上。而在中医的眼光里,人们之所以会生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本气自病”所致。而细菌、病毒……等等“邪气“,只不过是“外因”。所以,《内经》教导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不虚,邪不能独伤人”。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曰:“治病务求其本”。本者,本气也,即人身之“免疫功能”。考细菌,在《内经》称为“苛毒”,苛者,按《说文》训为“小草”;而“病毒”在《内经》称为“疬风”或“戾毒”,即一种不正之气,它可以从皮毛进入人体,亦可从口鼻进入人体。若按中医观点,邪气只不过是疾病的“第二性”原因,而非疾病的“第一性”原因。既中邪气之后,或有发病的,或有不发病的。西洋医学史上记载:在德国一次学术辩论会上,不是有学者当众喝下霍乱杆菌而不发病的记录吗?有名的“伤寒玛莉”事件,不也是旁证吗?所以,在中医看来,防病与治病的主要要领,首先必须着眼于人身免疫功能的恢复与维护,才是“上乘”。否则,难以言中医药之全也,这便是中西医学的主要分野)。
——中医的医理学(即治疗学。中医治病,既有“热病用寒药”的“正治法”,也有“热病用热药”的“反治法”。例如:中医伤寒“阳明病”发高烧,多用白虎汤(知母、生石膏、粳米、甘草);但若传变到“少阴病”阶段,虽然也是高烧,那就该改用“温经扶阳”的白通汤(附子、干姜、甘草加葱白)。此中细节,请参见拙作《伤寒金匮汇证诠解》一书)。
——中医的药理学(中医用药,必讲求药物的“气、性、味、能、所”,不是片面对个别药味作“有效成份”的分析与筛选。必据众多药味配伍后所呈的“阴阳体性”而用之。中药的品种万千,药味的排列组合,机律无限,其配伍要领,皆以配伍后所成之“药剂”的性味阴阳为准,以适应病情之阴阳,方可取效。否则,莫知其纪矣)。
故阴阳五行学说,对以上“四理”(生理、病理、医理、药理)的关系,就像一条“韦编”似的,一样重要。
二、           释阴阳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一体之两面,可分而又不可分“的普遍性。古人常用“阴阳不二,而又非一”这样一句术语来加以概括。
那么,在人体上,什么是“阴”呢?——凡人体的一切生理构件(如:皮、腠、筋、骨、血、液、毛发爪甲、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痰涎涕唾,乃至汗液、大小便等排泄物……等等一切有形有质的部分,皆属于“阴”。
什么是“阳”呢?在人体上,凡肉眼看不到的那些“功能作用”(energy and function),如:心功能、肾功能、脑功能……乃至经络、气化、内分泌作用、抗病机能……等等,皆属于“阳”。
又如在药物性味上,凡“辛温发散”能促进人体功能的药味,皆为阳药。反之,那些酸寒收敛或甘寒生津的药味,统称为“阴药”。
如果一个生物体,只有阴而无阳,便是一个死体。这在医籍里叫作“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阴阳两象,必须相互依存,两者又必须相互摩荡,才能相互发展,而现出生机。这就叫作“阴阳互根”。相传楚国的屈原大夫,他在祖宗的太庙里,看到墙上的一些壁画,感触万端,于是在他的《天问》篇里,不禁向天问道:“阴阳三合[2],何本何化?”意思是说,阴阳两象,何者是变化的物质基础?孰为变化的原始动力?这样的问题,常使千古读者不尽长想悠悠。
《道德经》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在自然界里,阴阳两象,其所以能相互推动,而又能相互发展的那种“能、所”作用,就是所谓的“冲和之气”,亦称“冲气”。为帮助思索,举例明之:天上水汽,积而为云,遇冷则下降为雨,其理浅近。可是大旱之年,天上云彩很多,为何不能凝为“甘霖甘澍”,来拯救那些望眼欲穿的“生灵黎庶”,而必待科学家用飞机播以电离过的硝酸银溶液的水雾,才能作人工降雨呢?这硝酸银溶液,就可用来比拟“冲气”,又如药物固然抗病,但在中医看来,内服药物并非直接抗病,而是通过药物调动人体的“潜意识”促进人体阴阳两象达到“阴平阳秘”,才起治疗作用的。再如高烧病人,必待喝了“白虎汤”之类药剂之后,才能退烧。这样看来,白虎汤并不抗生,更不杀菌,只不过白虎汤在这种情况之下,起了一种“冲和”作用而已。
所以《伤寒论》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斃;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也是说明:药物的阴阳体性与病人的生死关系,不过是人体阴阳与疾病的阴阳是否不同而已。
以上所举大端,以明“阴阳论”在治疗上的道理,限于篇幅,不及详赘。
中医按此道理,辩证施治,常有神效者以此,西方人士不解中医阴阳之理,常以所谓“东方神秘”赅之,殊属可笑。
古云:“医者,意也”,良有以也。不明阴阳,何以医为?  
三、           释五行
五行学说,按它的诠真面貌而言,是古代医家通过古人所谓的“内景功夫”,并结合所谓“象天则地、远亲近择、取类比象、触类旁通……”等法则,所获得的关于人体五脏的生理、病理、医理、药理的一些“抽象”性的规律,所以它不是玄学。数千年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并在临床治疗中起着科学的指导作用。科学家们常把它与古希腊“自然学派”,如泰勒斯(公元前624~547年),阿拉克西米尼(公元前585~524年),拉克里特(公元前540~480年),恩培克多克(公元前490~430年)……等人所谓的“四大学说”(地、水、火、风)那种简单直观的认定相比拟,这是不全面的。在“四大学说”的指导下,西方至今没有孕育出任何一种像中医这样精深的生命科学。
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在我国历史上有文字之前,或已存在于我国古代哲人之间,试观西安半坡村出土文物中就可看出其端倪,半坡村出土一把骨梳,其上就刻有类似“八卦“的图案,不过因为这把梳子在地下年代久远,八卦图的各阳爻还可清楚地辨认,而各阴爻的图案则因自然腐蚀的关系,看起来都有点象阳爻而已。读者若有机会到西安参观,最好不要忘了到半坡村文物展室里用放大镜对这把梳子亲作观察,是幸。
今再从现存古籍来加以考察:《书经·夏书·甘誓》就曾记载:“有扈氏威侮五行”之说。《甘誓》相传是夏王朝传到夏禹的儿子(启)时,在今陕西的扈县有个部族(有扈氏),因为它的首领对“公天下”一变而成了父子相袭的“家天下”的政治模式的现实不服,启于是兴兵予以讨伐。史官记录下了当时的誓师宣言,故名《甘誓》,这事距今大约已有40余世纪的历史。
《书经·夏书·洪范》篇,也有关于《五行学说》的文字记载。相传武王克殷的后二年,向商朝遗老(箕子)请教治国大略。箕子于是根据《洛书》传给武王九种治国大法,史官记录了箕子的话,即今所见的《周书·洪范·九畴》。其第一畴即“五行”。其文曰:
“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并解释说:“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木曰曲直……作酸;金曰从革……作辛;土曰稼穑……作甘”。这是什么意思呢?今从有关各书(特别是《黄帝内经》)加以体认,那就是说:任何一位人君,若欲把他的臣民治得很好,除了要重视其他“八畴”的要点以外,首先要懂得他的臣民“五脏”的先天禀赋所产生的五种不同的气质或本能,然后因势利导,综合平衡,用长避短,使之各有所适。若按《内经》教义,大致可以体认如下:
其一曰水“者,大致是说:人体之肾脏主一身之精水。它具有灌溉人体上下、表里、内外……各“阴元”之功。治肾当用“咸以润下”之品,如“龙骨、牡蛎之类的收敛镇静剂。若其人先天禀赋以肾气主事者,则性格上常带有迁就下属的本能,云云。
“其二曰火”者,以心脏属火,心主人体之动能,有开发人体机能之功。若其人先天禀赋以心气主事者,常易心火上炎,固执已见,善用心机。若其人心火过旺,当用苦寒药(如:黄连、栀子之类)直折其心火,云去。
“其三曰木”者,是说肝脏之本能,犹如树木,喜直而恶曲。若其人先天禀赋以肝木主事者,其人常欲扶摇直上,怕受委曲,其性刚直,喜诤荐。若其人肝气过旺,当以酸收的药味(如白芍、五味子之类)以收敛平伏之,云云。
“其四曰金”者,以人体肺脏属金。肺脏在人体司“制节”,常欲使人体之气机开关合于常度,并能促使人体之生化不断地因机体需要而生变革(“从革”)。若肺气因外来的风寒而闭滞者,当以辛辣的药味(如麻黄、桂枝、生姜之类)予以发散。若其人先天禀赋以肺金主事者,常不满足于现状,而思变革,云云。
“其五曰土”者,是说土是脾脏的属性,脾在人体中的功能犹如土地的作用,为各脏的生理运作提供精气,是“生化”之本,脾易生湿,因其为太阴之象,除脾之湿,用燥湿的药物(如苍术、白术、茯苓之类),若其人先天禀赋以土主事者,善容他人,调和事物,有中庸之德,云云。  
五脏彼此之间有相生与相克的有机关系。
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此五者,依次影响,谓之“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例如:其人肝虚(如肝硬化而致心力不足者),当用辛温发散之药,调补其肝,则心力自旺,如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若其人心火不足,而脾土自虚者,当用辛温之药益其心火,则脾土之气自旺,例如张仲景的“小建中汤”之类是也。若脾虚损而肺气不足者(例如脾虚所致的肺痨病),则可用补气健脾的“四君子汤”之类,扶土以生金。若其人之肺气不降而肾水不生者,当以适当药味(如:“三子养亲汤”加沉香之类)下其肺气,使金水两气相交(俗称:“金投于水法”),则水自生。若水亏于下,虚阳上越,而成头晕、目眩、耳鸣、血压偏高等症,则可用“壮水涵木”的“六味地黄汤”,以敛心火,则肝阳自平矣。(以上释“相生”)
木、火、土、金、水,此五者,依次“隔二”的关系,谓之“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肝木过旺而脾土自败者(例如忧伤过度而食欲不振),当用适当药物调达其肝木,则脾土可望恢复其功能。
脾土过旺而致水道不畅者,当以适当药物健其脾土(如:孙真人“越婢加术汤”之类),则水湿自去,而脾阳可复。
若水寒于中而心火不旺者,利其水湿,则心火自旺。
若心火过旺而克肺金者,抑其心火,肺金自安,则燥咳之疾可愈。
若肺金之气过旺,而肝木不舒者,泄其肺金,则肺气自平。钱乙“泄白散”之类可酌用之。
以上所举,乃某脏有余之症之概略。若某脏之气不足而影响其“隔二”之脏而致病者,则谓之“乘”,其药法与此有异矣。限于篇幅此处不赘。欲知其概,可参阅有关医籍可知。
以上关于五脏“生、克、制、化”的关系,对中医临床至关重要。否则必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泥沼,而莫知其纪,遑论出奇制胜也。此即《列子》所谓的“不生者,生生;不化者,化化”之义也。(以上释“相克”)  
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问题,若按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考察,则中医的说法,与近代科学所谓:“从无到有”的观点基本相似。
《列子》说:“太乙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到太素之时,才有“两仪”、“四象”之分,形质乃具。意谓“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初,那时真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态。斯时也,地球上除了某些“基本元素以外”,可说一无所有。经过漫长岁月,才有“日月盈仄,辰宿列张”。此后又经过若干亿年,地球上的基本物质(碳、氢、氧、氮)在所谓某种“宇宙力量”的作用下,地面才出现所谓原生质(Protoplasm,俗称“生物汤”)。再经过若干岁月,生物汤才逐渐“沉淀或聚合”形成氨基酸,乃至蛋白质。以后在磷的参与或作用之下,才形成“基因”,然后才有生命。这大约要经过30亿年的生化过程。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上述这种所谓的“宇宙力量”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科学家们猜想可能是“宇宙”或宇宙自然放电之类。(基本物质合成氨基酸的事实,科学家已在实验室里证实)。但生命形成之后,生物界(包括植物)怎样又具有许多情感、理想或求生欲望……之类的情性呢?对这样的问题,科学家多认为是“进化”而来,但神学家则有另一种信仰,即所谓“神创论”。见解各异,但究竟孰是孰非,目前难以定论。
从《黄帝内经》里,还可以看到另一种思想:它认为生物的五脏的形成与进化,是与天上的五大行星的先期存在或感摄有关。例如:《内经》常说:“七曜悬天,五行丽地”,而且明文提示:肝与木星相应,心与火星相应,脾与土星相应,肺与金星相应,肾与水星相应,阳应日,阳应月……等等。这种思想,乍一听来,似是无稽之论。不过,20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天体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一天天越知越多。譬如说“大爆炸理论”,过去一直认为这似乎是“宇宙形成说”的“盖棺论定”似的结论,而在今天,不是早已知道生命是存在于DNA里的吗?又据报道:我国东北一位名叫乐巨庆的老人,他可以根据五大行星与地球的关系位置,多次准确地预报洪水灾害,一度受科学界的重视。由此看来,《内经》关于五行的这些说法,在我看来,至少可以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研究素材来加以对待,或有益于中医学说的研究。更何况它在中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上,有不可抹煞的指导作用。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五行学说不可废”。
此外,五行学说还可以用于“五形”,即望诊上的五种格局。如:木型人(长)、火型人(尖)、土型人(厚)、金型人(方)、水型人(圆)等云。“五声”(即声音特征:宫、商、角、徵、羽);“五色”(即气色的青、黄、赤、白、黑);“五气”(即对臊、焦、辛、香、腐等五种嗅觉之喜恶);“五味”(即对辛、甘、酸、苦、咸等五种味道的恶欲)。以上五者(形、声、色、气、味),乃“从外以观内”,近似近代所谓的“黑箱学说”。有关这方面的细节,详读医书可知,故此不赘。但从中可以体会人之生理、病理及药理,似均可以“五数”赅之。近代有人把它称为“生命的全息律”。再则,周秦以降,一些喜爱研究《周易》的学者,常有“二五之精”的说法。所谓“二”,即“阴阳”也;所谓“五”,即“五行”也。
1982年,美国格林基金会出资在维也纳召集过一次世界医学大会,会上鉴于西方医学的许多缺陷,决议认为:应向中国学习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四诊,这对世界医坛上此起彼伏的“中医热”的浪潮,再一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是中医的发祥地,吾人当三思之。  
四、           尾语
(1)东方哲学的范围、内涵甚广。简短概括起来,大致有“象、数、理、气”等四大方面。
象者,抽象也,象征也。“抽象”一辞,非凭空想象,乃指从具体到原则的认识功夫。它不是贬义辞,乃指概念之升华。例如:生长于树木之上那些绿色的片状物,统称“叶子”。大语言上,吾人只要说“叶子”二字,对方就可在他的脑海中形成叶子的形象。若再于“叶子”之前加桃、李、松、柏定语,对方就又会产生桃叶、李叶……等概念。所以概念是从具体事物通过“抽象”功夫而来的认识。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升华”来作“判断”。例如农民种庄稼,只要种子一旦发芽出土,有经验的农人根据幼苗的茁壮与否,结合当年的气候和水土等,就可判断当年的收成。这种情况就是概念的再一次升华。这种升华是从幼苗的“象”而来,所以中医的“望诊”,便是从“形”到“象”的升华为其基础的。故望诊也是一种生命科学。
数者,数字或数学也。前云“二五之精”之类便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实质,都可用“数学形式”来加以呈述,解析几何学里的“经验方程”便是。再如人的寿限,是受人体细胞分裂的次数的极限(50次)来制约的。但在中医看来,若有精深的中医药学的帮助,此说也是可以商榷的一个变数,而非绝对。
理者,道理也。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其内在之“理”所决定的。以上所云中医的“四理”便是。故学中医若不通四理,何以言医。我国宋代理学家所谓“极物穷理”之说,虽言之不透,但也不离“理”字。
气者,能也,事物变化之动力也。养生或治病之道,无非是依据医学,以维护或增进人身之自然疗能而已。
(2)阴阳五行学说,虽说它的内涵至深,但它的深度,还不越二元论(阴阳)或多元论(五行)范围。若结合中医来加以研究,还应深入到中医所谓的“气的一元论”,才可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下篇再详述之。

--------------------------------------------------------------------------------
[1]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2] 阴阳三合者,按《内经》说:太阳与少阴为一合,阳明与太阴为一合,少阳与厥阴为一合。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1-28 16:5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循环与对立——阴阳家的“意”   liaoyuqun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先哲思维活动中最富哲学味道的理论构想,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称此为“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最终原理” [1] 。几乎所有研究古代文化思想、哲学、科学史的学者都承认,阴阳学说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古代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充分的运用与一定的发展。然而先秦以“阴阳”之名立身的“阴阳家学”与医学理论中之“阴阳学说”是否一致呢?以下所述,可谓对此的略说。其要在于,阴阳家学渗入医学后,使得医学理论出现了一个由秉承阴阳家学之主旨——以阴阳消息、循环言说顺逆常变,到强调阴阳对立、平衡的转变。所谓阴阳学说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恰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一、阴阳家及其学说旨要
阴阳与五行、气等学说相互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观念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有关这些观念的起源、发展及具体运用,历来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科学史者所关注的焦点。阴阳与五行,在早期各自为说,因而在研究早期文化思想时必须分而论之。就对医学发展的影响而言,阴阳学说要早于五行说。在先秦遗存的医学史料中,几乎看不到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而阴阳之说在解释疾病生成、人体生理等方面则已得到某种程度的运用。
以“阴阳”为说,起源甚早 [2] 。汉人总结先秦学术之源流,称其为“阴阳家”: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3]
其中谈到“阴阳家”之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似乎等同于天文历法,没有任何哲学色彩。这是由于阴阳学说的哲学含义并非形成于一日;而且当其具有了一定的哲学含义时,也往往是隐含在天人关系的论说之中。然而阴阳学说中虽然包含有天文星历等内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目的并不在观象、授时、制历,而是要通过这些现象来说明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及顺乎阴阳的重要:“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由于阴阳观念最初即建立在阳光之有无、向日或背日这些直接作用于人类感官之上的自然变化,因此“四时”的变化受到了格外的强调:“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所谓四时之序,即春生、夏荣、秋收、冬藏,阴阳家强调这是“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4]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天地间有生之物“生、长、化、收、藏”的自然变化和人为的农牧生产活动,而且被类比于政治、人事。这就是阴阳家学的基本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力倡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之序的阴阳家之学,其思维模式的要点在于阴阳交替、轮转的循环,而不在对立。其阴阳消长的实质,不是此消彼长,而是阴、阳各自在一定时限内的自身消长。即春夏为“阳生至盛极”的阶段;秋冬为“阴生至盛极”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阴或阳分别经历了由初生到盛极而衰的过程:“阳至而阴,阴至而阳”;“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 [5] 。《吕氏春秋》中以“圜道”为题,列举了日夜一周;月躔二十八宿;精行四时;物动则萌—生—长—大—成—衰—杀—藏;云气西行,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等等现象来说明“天地车轮,终而复始,极则复反”的循环规律。与阴阳家顺应四时阴阳的思维方式乃属一脉。因此,在“气”分阴阳,阴阳又复分太、少(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分属四时的理论体系中,所要强调的并不是一分为二、阴阳对立。
如果舍弃四时、昼夜循环轮转的时间因素,那么阴阳相互对立的属性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了。例如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乃至男女、水火、风雨、雌雄等等,无不视为对立之两面。具有哲学内涵的阴阳学说正是沿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观念对于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在早期远不如讲究顺应“四时之序”的阴阳家学大,但逐渐成为主流——在医学理论中的作用,远大于“四时之序”的阴阳循环观念。如此,大致可以看清阴阳、五行两种学说在先秦与两汉时期出现过一个有趣的变化:阴阳家学原本以循环观念为主,而当阴阳对立的属性逐渐受到重视与阐发后,其循环的思想反不太受重视,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而五行学说因相生、相克之说的盛行,反而被看成是循环观念的典型表现,忽略了五行原本才是分“类”、定“性”的最初表现形式。
关于阴阳观念的发展,还有一点需加注意:即早期的阴阳概念并不是万物属性的抽象,而是专指阴阳二气。在周宣王即位时(约公元前827年),已有了“阳气”的提法;到西周末年,伯阳父以阳气与阴气的运动解释地震的成因,为众所周知(见《国语·周语上》)。《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视“乐”可通天地间的阴阳之气,这是古今对音乐理解不同的重要区别。《国语·周语》论乐甚详,与此相似:“如是而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声音的传导,被认为是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直接相通,并能产生影响。有形的阴阳之气产》发生偏盛,也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左传·昭公元年》载医和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云云。即是说阴、阳之气的过盛(淫)则致病。但是在以后的思维发展中,阴、阳几乎成为一对抽象的概念,不一定要寻其形质了。
   二、医学中阴阳循环、对立的不同表现
  “四时之序”类比于政事,形成了《礼记·月令》中所规定的种种相关制度,这是阴阳家学的典型表现。四时之序紊乱,则必发疾疫,“月令”类著作中多有记述,如:
   孟春之月:行秋令,则其民大疫;
   季夏之月:行春令,国多风咳;
   仲冬之月:行春令,民多疥疠;等等。
看起来很像是有关自然界气候异常与发病规律的描述与认识,但实际上所云“行某令”皆是指王政人事而言。因此不论是阴阳家学,还是先秦道家思想,虽然其中蕴含有许多哲学性的思想要素,但其本质皆是政治论的社会哲学。大约在秦汉时期,这些思想要素才逐渐发展成为宇宙论哲学 [6]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被现代人称之为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显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当时社会中普遍知晓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而是积极地创造、发展宇宙论式的哲学。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的进步。就医学领域而言,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秉承阴阳家“四时之序”旨意到注重阴阳对立、平衡观念的演进。
在今本《黄帝内经》中,对于顺应“四时之序”的重要性,有许多详细的说明: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受四时之序、阴阳轮转观念的影响,在针刺疗法、诊脉之法中形成了“四时脉法”和以“四时”为理论依据的针刺方法。如果对于早期的阴阳家学没有一定的了解,则颇难理解这些诊断、治疗方法的立意。例如后世的脉学理论将“浮脉”(取之有余,按之不足)作为病在“表”的征象,而在今本《黄帝内经》中却是作为春季的正常脉象;后世的针灸学根据疾病的症状决定深刺或浅刺,而在当时却主张依季节而定等等 [7] 。后世的中医学基本扬弃了这类内容,仅仅在养生学方面继承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思想。
至于阴阳家学“使人拘而多畏”,“牵于禁忌,泥于小数”之弊,当然在医学领域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相应地,在针刺方法上自然就会有所规定: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素问·诊要经终论》)
以下还有夏、秋、冬三季的详述,略而不赘。这些规律在针灸治疗学中并无实际意义,因其本质乃属虚构的规律。注家不识阴阳家学,强释之曰:“这一节申述了违反治疗法度,如春刺夏分、夏刺秋分等,不应刺而刺之,非但原来的病没有治愈,反使病势更加深入或恶化了。所以治病必须及于病所,不可太过或不及,恰如分际,是临床上最宜注意的事。” [8] 实际上只要结合上一段不同月份“人气所在”的论述,即不难看出“牵于禁忌”的本质。
  在今本《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的运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调对立、平衡的抽象概念。这种阴阳学说实质上已大不同于上述的阴阳家学。在阴阳的概念中既包含有以阴阳二气的融合构成宇宙万物之本体的一面,亦有注重阴阳不同属性特征之“象”学的一面。前者在医学理论中表现为对于生命形成、禀赋厚薄、情志形体特征等的解说;后者则可具体地指导诊断与治疗——阴阳的辨识是“辨证施治”的核心。这类论述在今本《黄帝内经》表现得相当充分,其最高度的概括是: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样的阴阳学说,其重点已然不再是循环的观念,而是二者的对立属性;其中的两分之法亦不再是特指“四时之序”(时间概念),而是将这种“以量定性”的方法移植到了与药物理论有关的“气”、“味”学说中。总之, 阴阳既是最高度的抽象与概括,又以“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以致用,因而成为医学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医学中的特例:三阴三阳
阴阳之说在古代医学领域中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三分阴阳而成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这六个名词在医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概念术语:经脉学说的主体即是以此为名——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合为“十二正经”;《素问·热论》在论述外感热病时,亦是以此为名——外感病的进程被划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在表),太阴、少阴、厥阴(在里)六个阶段。东汉的重要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即以此为纲,发挥而成,故后人称此为“六经辨证”体系。
三分阴阳,较二分阴阳而成太、少,多出“阳明”与“厥阴”两个名称。而这种分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所以大约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人开始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素问·阴阳离合论》开篇的设问即是:“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回答则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似乎不属明确的对答,其后则是有关十二经脉的解说。赵洪钧在其自刊本《内经时代》 [9] 中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岐伯的答话不讲经脉分布处皆是搪塞,直讲经脉则答非所问。张景岳之医理可谓精深,岂知他也不能正面回答这一问题。《类经·会通类》‘阴阳五行’中抄下这段话,没作任何说明。接着照抄大量经文,毫无心得。《类经附翼·医易义》大讲《易》理,仍说不清三阴三阳。看来回答这个问题实在不容易。”而赵氏认为:“比较可靠的原始三阴三阳说,就是三男三女说。”即《易》传《说卦》中所言:
乾,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的日人丹波元简论“三阴三阳”时说:
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而后世说《易》者,专用此论蓍策之数矣。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医sheng》卷上)
正因“三阴三阳”为医家之言,故历来研究阴阳学说的哲学家、史学家极少谈到这一问题。即或是在传统医学领域内部,亦大多是只能言“三阴三阳”之用,却避而不谈其缘由。
   4、医学与易学

--------------------------------------------------------------------------------
[1]
[2]
[3] 《汉书·艺文志》。
[4] 以上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5] 《国语·越语下》。
[6]
[7]
[8]
[9] 赵洪钧:《内经时代》,石家庄红旗印刷厂,1985年。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4-1-28 20:1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越人在 2004/01/28 08:1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4/01/28 04:50pm 发表的内容:
而在中医的眼光里,人们之所以会生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本气自病”所致。而细菌、病毒……等等“邪气“,只不过是“外因”。所以,《内经》教导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不虚,邪不能独伤人”。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曰:“治病务求其本”。本者,本气也,即人身之“免疫功能”。考细菌,在《内经》称为“苛毒”,苛者,按《说文》训为“小草”;而“病毒”在《内经》称为“疬风”或“戾毒”,即一种不正之气,它可以从皮毛进入人体,亦可从口鼻进入人体。若按中医观点,邪气只不过是疾病的“第二性”原因,而非疾病的“第一性”原因。既中邪气之后,或有发病的,或有不发病的。...
这么长的文摘文帖,细看尚需时日,不过看过上面一段"释文",也可略窥作者的中医水平了。
评论这种似是而非,轻率武断的"研究成果",真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既花精神,又要得罪作者。然而,不将这些新潮论断的谬误揭示,受害的将是论坛初涉中医学的会员,为了不让误导后学,请论坛资深中医会员朋友也花点时间,探讨探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浅释>,摘点有代表性的观点分析便行了。
而在中医的眼光里,人们之所以会生病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本气自病”所致。
中医发病病因有三:六淫、七情、虫兽刀斧跌打是也;非"本气自病"。
而细菌、病毒……等等“邪气“,只不过是“外因”。
六淫绝不等于细菌、病毒……等。
所以,《内经》教导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不虚,邪不能独伤人”。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内经》的引文是对的,读者要注意,该帖文作者手段很高明,先用内经原文"起股",然后曲解内经文义作为"承股"。
故曰:“治病务求其本”。本者,本气也,即人身之“免疫功能”。
此"本",是本源,也可理解为是致病的原因、即病机病理。并非"人身之免疫功能"。
考细菌,在《内经》称为“苛毒”,苛者,按《说文》训为“小草”;而“病毒”在《内经》称为“疬风”或“戾毒”,
不知怎样"考细菌",一字考证皆无,便下结论,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即一种不正之气,它可以从皮毛进入人体,亦可从口鼻进入人体。若按中医观点,邪气只不过是疾病的“第二性”原因,而非疾病的“第一性”原因。既中邪气之后,或有发病的,或有不发病的。
从何知晓中医发病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区别?食物中毒,蛇鼠咬噬,刀斧箭伤算不算发病?例举三条,是否也有不发病的?
断章取义,妄臆武断,信口雌黄,凭空结论,真是个不负责任的反面"教材"。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1-28 21:4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认真拜读了  jlzhhj 提供的资料!其实,不只是资料,而是您献出了一颗赤心。首先让我向您表示衷心的敬意!!!
资料的全部内容,对阴阳学说的正误,没有多大帮助。而且,还有部分用词当,如“日为阳,月为阴”,它们并不存在“对待”关系,也属于教科书的荒谬。
对阴阳学说,我向中医界挑战,不是在探讨,而是已经彻底弄清了天为阴,地为阳;表为阴,里为阳等。如果认为我有阐述的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直接向我提问就可以了。至于我提出的问题没有必要再费心去回答,也根本无法回答。只因为自然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肯定!古人的天阳、地阴的定义是错误的!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4-1-28 23:1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4/01/28 09:41pm 发表的内容:
认真拜读了  jlzhhj 提供的资料!其实,不只是资料,而是您献出了一颗赤心。
只讲动机,不顾后果是最轻松容易干的事儿,什么"赤心"?是赤裸裸不择手段追求出名出位的心态罢了。
作者: 丐天力    时间: 2004-1-29 22:49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连“阴阳”这样最基本的概念即有如此不休之争论,中医之论争何日方有休歇之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严谨准确的定义、明白无误的概念,少几分歧义,多些许逻辑,定制统一的标准或许是我们的努力发展的方向。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4-1-30 09:30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丐天力2004/01/29 10:49pm 发表的内容:
连“阴阳”这样最基本的概念即有如此不休之争论,中医之论争何日方有休歇之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严谨准确的定义、明白无误的概念,少几分歧义,多些许逻辑,定制统一的标准或许是我们的努力发展的方向。
     
    此话有理 。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1-30 15:2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翟鉴在 2004/01/28 09:41pm 发表的内容:
认真拜读了  jlzhhj 提供的资料!其实,不只是资料,而是您献出了一颗赤心。


只讲动机,不顾后果是最轻松容易干的事儿,什么"赤心"?是赤裸裸不择手段追求出名出位的心态罢了。

坚决支持秦越人兄的观点“是赤裸裸不择手段追求出名出位的心态罢了。”
古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秦越人兄绝对是知音。
伊藤博文说追利当追千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转引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我想的是为中国,追千秋利,求万世名,只是力不从心而已。
“这么长的文摘文帖,细看尚需时日,不过看过上面一段"释文",也可略窥作者的中医水平了。”此文乃廖育群之父、周潜川弟子廖厚泽的作品。修养实远在我之上。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1-31 15:4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秦越人   仁兄说:
  下面引用由翟鉴在 2004/01/28 09:41pm 发表的内容:
认真拜读了  jlzhhj 提供的资料!其实,不只是资料,而是您献出了一颗赤心。
只讲动机,不顾后果是最轻松容易干的事儿,什么"赤心"?是赤裸裸不择手段追求出名出位的心态罢了。
我认为,秦兄言之过重了!人家给我提供了这么多资料,虽然这些资料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我总不能让人家白费心吧。所以,人家已经给我献出了赤心。您不应该借我这句话就说人家是为了追求出名。
又如秦兄对 jlzhhj兄的质问“从何知晓中医发病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区别?食物中毒,蛇鼠咬噬,刀斧箭伤算不算发病?例举三条,是否也有不发病的?
断章取义,妄臆武断,信口雌黄,凭空结论,真是个不负责任的反面"教材"。
丐天力 兄说:    
  连“阴阳”这样最基本的概念即有如此不休之争论,中医之论争何日方有休歇之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严谨准确的定义、明白无误的概念,少几分歧义,多些许逻辑,定制统一的标准或许是我们的努力发展的方向。
答:至少兄对阴阳的基本理论还没有弄明白!如果您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阴阳最基本的理论,就请您解释一下表为阳,而实际表比里寒。难道理论真的没有问题,为什么这些理论与事实相反?我断定您肯定解释不了!
一个您(所有人)永远也弄不清楚的理论,我经过反复核实,现在已经彻底弄清了,您却感到有点讨厌了?我真的不明白您的心态,您怎么这么害怕今人对古人理论的核实?这些糊涂的理论已经蒙蔽我们数千年了,为什么还要把这个面纱继续给我们的子孙蒙上?当然,部分错误的理论继续糊涂下去,对庸医是很有利的,他们很容易拿到所需要的文凭。只因为理论就不通,管理再完善又有何用?
如果您认为理论没有错误,我会爱心等待您的高论的。如果您认为我的新观点有不妥之处,请在《对古人“阴阳学说”的质疑?》中随便提出问题。好了,我期待您及所有人!
  jlzhhj 兄说:    
  下面引用由翟鉴在 2004/01/28 09:41pm 发表的内容:
认真拜读了  jlzhhj 提供的资料!其实,不只是资料,而是您献出了一颗赤心。
只讲动机,不顾后果是最轻松容易干的事儿,什么"赤心"?是赤裸裸不择手段追求出名出位的心态罢了。
坚决支持秦越人兄的观点“是赤裸裸不择手段追求出名出位的心态罢了。”
答:真的没有看出秦兄这段话是说您的吗?
您说“古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秦越人兄绝对是知音”
答:秦兄说您“断章取义,妄臆武断,信口雌黄,凭空结论,真是个不负责任的反面‘教材’”,认为就是您的知音。那么,我说您提供的资料对我没有多大帮助(没有价值),其实我这样说只不过比秦兄说的客气点而已。
您说“我想的是为中国,追千秋利,求万世名,只是力不从心而已”
答:您连好坏话都看不懂,还想“追千秋利,求万世名”?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1-31 16:3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有人搭理已经不易,不能要求所有人明白所有问题。我们需要结成革命的统一战线,对待革命同志的误解和错误,我们不妨宽容一些。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 10:0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兄说:    
  有人搭理已经不易,不能要求所有人明白所有问题。我们需要结成革命的统一战线,对待革命同志的误解和错误,我们不妨宽容一些。
答:我的文章不论在哪个论坛都是很火的!我的观点都是最基本的常识,不是“所有问题”!
我认为:我们是研究中医理论的,与政治 不是一回事。即使我们的观点不一致,但都是为人类的健康奋斗的目标绝对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允许个人坚持自己观点,谈不到宽容与不宽容问题。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 18:2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在理论界不论是一种学说,还是一个命题,各持已见及公开争论,都是光明磊落的。然而,有些人不是这样做的,只是在暗地里扇阴风。他说:“翟鉴又是一个代表,他把中医学说,弄得阴阳颠倒,乱扯一通”。既然你知道翟鉴把阴阳颠倒,你为何不敢公开争论?还是你心中有鬼,还是你根本没有水平争论?如果你真有真才实学,请你公开站出来较量较量。我肯定让你败的头破血流!!!如果你不敢公开站出来,奉劝你不要当面人,而在背后去做鬼事!好了,我在这里恭候你!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1 20:29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数学模型
数理医药学杂志 1999年第4期第12卷 医学数学模型探讨
作者:翟忠信
单位:兰州大学数学系 兰州730000
关键词:阴阳学说;微分方程 平衡点;生物数学;电脑
  摘 要 提出了一个描述中医阴阳关系的动态数学模型。通过对这一模型稳定性的分析,较好地解释了由机体阴阳状态的变化所产生的多种病理现象,并说明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所应采取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1 引言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指导理论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两个抽象概念“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性。这一对立统一性主要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①互惠关系(包括互根关系);②互消关系;③消长关系。
  有的作者还提出阴阳之间有着转化关系,我们这里暂时把转化关系看成上三种关系的结果,不再单独列出。
  千百年来,中医学家都在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定性地运用着阴阳关系的这几个方面,来解释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但由于经典的中医学理论对这几种关系向来是叙述得过于笼统,以至于看上去似乎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当机体阴阳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依互惠关系,应趋于阴阳两旺(或两亢);依互消关系,应趋于阴阳两衰;而依消长关系,又应趋于阴盛阳衰或阳胜阴衰。况且,阴阳两旺既可以说是“生机旺盛”之好事,而“亢乃害,承乃治”,则又可以说是一种病态了。这些矛盾现象,大量见于古今多种医学文献,乃至一些医家各执一端,互相排斥,争论不休。
  实际上,这三条关系并不是对任何个体的任何阴阳状态都同时起着同样大的作用,而是对不同的个体、不同阴阳状态、在不同的时机,可能这条或那条关系起主导作用,其它两种作用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而这一主导作用对机体的影响是好是坏,也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要想很好地说明这些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关于阴阳学说的数学模型。
  2 数学模型的提出
  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以x轴表示“阴”,以y轴表示“阳”,则在坐标平面上第一象限及两个正半轴连同坐标原点所构成的一个点集R中的任一点P(x,y),均可表示机体的一个阴阳状态(或称健康状态,下简称状态)。其中x≥0表示“阴”的量值的大小,而y≥0则表示“阳”的量值的大小(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故设x≥0,y≥0)。
  人体在不同时刻的状态不尽相同,故x,y也应随时间而变。设x,y均为时间t的连续可微函数,并分别以表阴阳二变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依照中医学的成论和一般的医学常识,我们首先给出如下几条假设:
  2.1 R中有一个理想的阴阳平衡点A(x0,y0),当机体的状态P(x,y)离开此平衡点,但仍处于以此平衡点为内点的一个有界单连通域△0内时,由阴阳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状态可自动恢复到平衡点,我们称这样的区域△0为健康区。
  2.2 在△之外,有一个包围△0的环形区域△1,当机体状态处于此△1内时,阴阳失去平衡,且已不能自动恢复到其平衡位置A(x0,y0)(当然,并不排除可籍助药物的作用使机体的阴阳状态返回到健康区),但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可使机体状态稳定在一个新的非健康位置B(x1,y1)上。我们称△1为代偿区,称B为病态平衡点。
  2.3 当机体状态离开平衡点A更远,即处于△0∪△1的闭包之外时,机体的状态只可能逐渐恶化。把这一现象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当时间变量t→+∞时,x或y→0或+∞,即机体走向死亡。我们称着一区域为恶化区,记为△2,即

  2.4 当x或y有一个为零时,x,y不再随时间变化。
  为得到满足上述四条假设的数学模型,我们再引进如下记号:

  Φ(x,y)≡(x-x0)2+(y-y0)2-r2,
  Ψ(x,y)≡(x-x0)2+(y-y0)2-R2,
  其中的参数x0>0,y0>0,而a1,a2,b1,b2,r和R间满足关系
  0<r<min{a1,a2,b1,b2}≤max{a1,a2,b1,b2}<R<+∞
  于是二维欧氏空间中的微分方程
  (1)
  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描述机体阴阳变化规律的一个数学模型,其中k1,k2均为正常数。显然,(1)是一个二维自治系统。
  3 稳定性分析与中医学的解释
  x'与y'的符号的不同组合,对应着阴阳间的不同关系,且可依此大体确定方程(1)的轨线走向,见下表。
X' Y' 阴阳关系 轨线走向
+ + 阴阳互惠  
+ - 阴长阳消  
- + 阴消阳长  
- - 阴阳互消  
  再根据a1和a2,b1和b2的大小关系,又可分出九种情形:
  ① a1<a2,b1<b2; ② a1>a2,b1>b2;
  ③ a1<a2,b1>b2; ④ a1>a2,b1<b2;
  ⑤ a1=a2,b1=b2; ⑥ a1=a2,b1<b2;
  ⑦ a1=a2,b1>b2; ⑧ a1<a2,b1=b2;
  ⑨ a1>a2,b1=b2
  下面,我们在图1、图2、和图3中画出了①、④、⑤几种情形下方程(1)的轨线,大体标出轨线走向,由此分出了三个区域△1,△2和△3,并指出诸平衡点的性质。图中标记的几条封闭曲线分别是
  Lk:∧k(x,y)=0 (k=1,2);
  Γ1:Φ(x,y)=0;Γ2:Ψ(x,y)=0
  由此再对照前面所提出的四条假设,容易看出它们的中医学意义。
  在上述诸情形中,A(x0,y0)均为稳定结点,坐标轴x=0,y=0及曲线Γ1,Γ2均为奇线。健康区均为小圆Γ1内部的区域
  △0={(x,y)|Φ(x,y)<0}
  代偿区均为两个圆周Γ1和Γ2之间的区域
  △1={(x,y)|r2<(x-x0)2+(y-y0)2<R2}={(x,y)|Φ(x,y)>0,Ψ(x,y)<0}
  恶化区均为大圆Γ2外部的区域
  △2={(x,y)|Ψ(x-y)>0}
图1


图2
  图1中,A、B、C是稳定结点,D、E是鞍点。
  图2中,A、B、C、D、E是稳定结点,F、G、H、L是鞍点[2,3]。
  下面我们只对图2和图3做较为详细的中医学解释,图1可仿照图2的情形来理解。
  由图2可见,当机体状态处于健康区时,通过阴阳的互惠(见小圆△0的左下部)、互消(见小圆△0的右上部)和消长(见小圆△0的左上部及右下部)三种关系的作用,可使机体自动趋于平衡位置A,这时,阴阳间的三种关系所起的作用可以说都是好作用。
  当机体状态处于恶化区△2时,由阴阳间三条关系的作用,可使机体状态进一步恶化,直至趋于死亡。此时这三条关系所起的作用,又可以说都是坏作用了。
  当机体状态处于带偿区△1时,可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当阳较盛时,平衡于B点(此点阳盛阴平,这时的机体变成一种相对阳盛的体质了);阳较衰时,平衡于点C(阳衰阴平相对阳衰体质);阴较盛量,平衡于点E(阴盛阳平相对阴盛体质);阴较弱时,平衡于点D(阴衰阳平相对阴衰体质)。这时阴阳三关系的作用,虽不能使机体完全康复,但也可避免其无限的恶化,至于这些作用是好是坏,需做具体分析方知。如图2之轨线1上,x(阴)一直在趋于x0(平衡位置),但y(阳)先是向y0(平衡点)行进,当经过L2时,突然掉头转向远离y0,遂使轨线趋于病态点B。故开始时轨线上所体现出来的阴阳相消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好作用,而后y由降变为升,而使阴阳关系变为消长(阴消阳长)关系,便是坏现象了。但x的“表现”一直是好的。对其它始于△1的轨线,亦可作如是分析。
  图3所表示的是a1=a2,b1=b2的一个极端情形。这时曲线L=L1=L2上的点全是平衡点,这些平衡点均非孤立,L形成一条奇线。当机体阴阳状态P处于代偿区△1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平衡于L上的任一位置,较简单直观的解释了上面所提出的四条假设。

图3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态平衡点都是不稳定平衡点,可以认为是病情暂时所处的一种非正常状态。由于它的不稳定性,随机体机能状态的少许变化或外邪的侵袭,疾病又将处于活动状态。
  图4是在特殊条件

  a2=2,b2=
  k1=k2=1,x0=y0=2.5
  下,由电脑(籍助MathCad Plus 6.0软件,使用Runge-Kutta法叠代)自动描绘出的方程组(*)的几条轨线L*1,L*2,L*3,它们所对应的初始条件分别是:
  L*1:x0=0.4, y0=1.4
  L*2:x0=3.4, y0=2.9
  L*3:x0=3.5, y0=3
  和图1中同一位置的线条相对照,可进一步验证我们关于模型稳定性的分析。从图4还可以看出,是然L*1和L*2的初始条件所代表的同是阴阳两盛的病情,只是稍有量的区别,但是疾病的归转却大不相同:一个病情逐渐恶化,直到稳定于某个病态平衡点,变成阴平阳盛体质(L*3);另一个则完全康复(L*2)。这一点,只有通过数学模型,才能解释得清楚。

图4
  4 几点说明
  上面我们假定了参k1,k2,a1,a2,b1,b2,r,R均为常数,即(*)是一个自治系统,并把L1,L2处理为两个椭圆,把Γ1,Γ2处理为两个圆周,这完全是为了方便。实际上,这些参数也应随时间而变,是时间t的函数。正是这些参数的变化,才导致机体整个健康状态和体质的改变。而且,L1,L2,Γ1,Γ2也可用其它曲线代替,只要不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而药物对机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是通过改变这些参数的值以及改变几条曲线的形状,实现机体阴阳状态的相对运动,使之从恶化区变到代偿区,从代偿区变到健康区的。外邪对机体的作用则与之恰恰相反。
  设机体原来处于某健康状态P∈△0,由于外邪的作用,使之(相对地)变到另一点Q。这时因体质的不同,健康状态的差异,可出现各种现象:当健康状态较佳(△0较大)时,Q仍处于△0之中,机体不受病;反之,若机体健康状态极差(△0极小),使点Q变到恶化区△2,倘不及时治疗,机体将趋于死亡。当健康状况一般,或外邪的强度适中,使Q∈△1,即阴阳状态位于代偿区时,视体质的差异,机体将患程度不同(有时甚至是性质不同)的疾病,且受病后,Q将随时间而运动,直至最后平衡于某个病态点,如结核病之钙化,即属此种类型。
  所谓“急则治其标”,可理解为通过药物或其它治疗措施,移动Q的位置,使之从△1变到△0,这时健康区△0的大小不一定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减小。“缓则治其本”的思想则不然,它主要是通过扩大健康区△0,使原来本不属于△0的点Q包含于其中,进而通过机体自身的作用,使其阴阳状态趋于相对平衡,这最终的结果,不但疾病得以治愈,而且机体的健康状态得到了增强。
  当然,视具体情形,可把x视为血、寒、里、虚,同时把y视为气、热、表、实等等。
  本文所分出的九种机体状态,也可代表九种体质[4],如《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中关于“五态人”的分类那样。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模型(1),充分借鉴了生物数学中关于两种群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5]。目前,生物数学已发展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分支。我国数千年前就已成熟了的中医阴阳学说,竟然和这么精密的现代学科相一致,而且它们居然吻合得这样好,以至于毫无牵强附会之处,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可以说,它们一个是“远及于物”,研究自然界的物种现象,一个是“近及于身”,探讨人体的生理机制,两者互为表里,也可以说,它们是自然辩证法这一普遍真理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希望本文能引起广大的数学工作者对中医理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珍玉主编.实用中医基础理论.山东科技出版社,1985,38~52,45.
  2 H·I·Fredoman. Deterministic Mathematical Model in Population Ecology,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and Basel. 1980,74~78.
  3 张锦炎.常微分方程几何理论与分支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再版),20~38.
  4 王其庆,钱承辉.中医脏象学.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200~220.
  5 陈兰荪.数学生态学模型与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8,129~232.
收稿日期:1999-01-25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4-2-1 21:1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4/01/30 03:28pm 发表的内容:
下面引用由翟鉴在 2004/01/28 09:41pm 发表的内容:
“这么长的文摘文帖,细看尚需时日,不过看过上面一段"释文",也可略窥作者的中医水平了。”此文乃廖育群之父、周潜川弟子廖厚泽的作品。修养实远在我之上。
谢谢 jlzhhj 先生对论坛的支持和帮助!
谢谢 jlzhhj 先生的宽容和海量!希望先生今后一如既往支持论坛的发展,谢谢!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2 19:5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兄认真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还是那句话,您不只为我,而是向医学界献出了赤心,在下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说的是,您提供的是好贴!但是,对阴阳学说的争论,不能说明任何什么。和古人的阴阳奇偶数也没说明一致或不一致。如果用数字论证阴阳,首先要知道古人奇偶数的道理。古人的阴阳之数至少有三种,一、对待者数(先天八卦的乾一与坤八等)。二、天地之数(河图之数)。三、大衍之数。其中天地之数还存在着争议:一派是“有生与无”即万物从无到有。一派是“有生与有”即哪怕是用肉眼看不到的“量子”也是从有到有。因此,数的起源也就出现了两个派枝。一派是数字从0开始。一派是数字从一开始。从0开始的把坤用000000,乾用111111。不论是从0还是从一,但他们最后在理上是统一的(先有天“场所”)。数字起于一的(从天一开始,然后地二等)。起于0的(天从0开始)。起于一的“大衍之数五十”必须要减一,用四十有九,只因为天(场所)的一它不是一个、两个数字的一,它如尺的一开头、称的定盘星(死一),所以,大衍之数五十要减去一。起于0的就不用减一之法。请大家参考我的另外帖子《阴阳学说与DNA》《河图与理》,大家可以在那里随便提出问题,当然,在这儿也可以。
再看您提供的资料,虽然也用数字来阐述阴阳,到底是从0还是从一起源?即使在数字上有准确的定义,那么,把天数为阳还是为阴?用哪个数证明是表,哪个数是里?即使一切皆说通了,还要解释表为阳,实际表比里寒(理论为什么与实际相反)。奉劝大家还是面对现实吧!
作者: 军民软件    时间: 2004-2-2 20:4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今天我请客,请翟先生看此文:
http://www.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1&topic=288&show=25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4 18:2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认真拜读了军民软件  兄的大作!对您的观点高度支持!
您说:
先讲个故事:
   甲乙两个人一起喝酒,乙对甲说:“你醉了,少喝点吧”,甲说:“我没醉,我的脑子很清楚,不信你听我跟你说:你看
   (1)你是你爸的儿子,对吧,
   (2)我是我儿子的爸爸,
   (3)所以,我是爸爸,你是儿子”
   …… ……
显然,甲在这里偷换了概念,甲在(1)、(2)中说的都是对的,符合逻辑的,但不能由(1)、(2)得出结论(3),“爸爸”是相对于他自己的儿女而言的,“儿子”也是相对于他自己的爸爸而言的,而甲在第(3)句时,将“爸爸”和“儿子”都绝对化了,扩大了它们使用范围。(在这里,需假定甲和乙不是父子关系)
阴阳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阴”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阳而言的,“阳”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的阴而言的,无论是阴还是阳,都只在特定的“阴阳对”之中才有意义,阴阳的互根性也体现于此。
现具体分析如下:
分析一、设任意四种事物A、B、C、D,
   已知:从阴阳的角度看,A与B相比较,A为阴、B为阳;C与D相比较,C为阴,D为阳;
   问:是否可以认为,“A为阴,D为阳”、“C为阴,B为阳”?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A为阴是相对与B而言的,D为阳是相对于C而言的,至于A与D、C与B孰阴孰阳,在A与D、C与B没有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是不能确定的。前面那个“醉酒”的故事,就是犯了这种“拉郎配”式的错误。
答:看罢兄以上所述,竟然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天地是“对待”关系,而太阳与地或月亮就不是“对待”关系。但是,大多数(古人)都是犯了“对待”与“相对”相混乱错误。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4 19:1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兄认为开为阳,合为阴吗?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5 17:5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兄问:    
翟兄认为开为阳,合为阴吗?
答:是的。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6 16:56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兄认为:表里的阴阳划分是以寒热为主,还是以开合为主?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6 18:1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兄问:翟兄认为:表里的阴阳划分是以寒热为主,还是以开合为主?
答:首先我要说的是,不是翟兄认为,而是表为阴,里为阳是自然与人体的实际情况。阴则寒,阳则热。阳散(开),阴聚(闭)。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6 20:0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表为开,里为合?还是表为合,里为开?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7 11:37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兄问:表为开,里为合?还是表为合,里为开?
答:开与合只能局限在“表”。开,使内在被代谢的一些能量(热量)顺利散出。合,是使内在热量少或不向外散。而“开”“合”与自然同理,即阳盛自然开;阴盛自然合。
至于“里”为开,我还是头一回听到兄说!我认为:“里”没有开及合的说法。您问的已经脱离了我文章的主题。
作者: 丙丁    时间: 2004-2-7 12:4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4/02/07 11:37am 发表的内容:
jlzhhj 兄问:表为开,里为合?还是表为合,里为开?
答:开与合只能局限在“表”。开,使内在被代谢的一些能量(热量)顺利散出。合,是使内在热量少或不向外散。而“开”“合”与自然同理,即阳盛自然开;阴 ...
素问中可不是这么说的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7 12:5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在能量(热量)代谢的过程中,里(消化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把食物(能量/热量)合入体内,表的作用主要是“使内在被代谢的一些能量(热量)顺利散出”,因此表里可以相对应,则“表为开,里为合”。
“开与合只能局限在“表”。”?表的开合的区别只是散热的快慢而已,
“里”也有开及合的说法,只是表以开为主,里以合为主,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4-2-7 19:2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4/02/07 12:55pm 发表的内容:
在能量(热量)代谢的过程中,里(消化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把食物(能量/热量)合入体内,表的作用主要是“使内在被代谢的一些能量(热量)顺利散出”,因此表里可以相对应,则“表为开,里为合”。
“开与合只能 ...
思索中```````````````

作者: 神农侍者    时间: 2004-2-7 23:0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鉴先生:
在下愚昧,不明先生所指的“天”是指整个宇宙,抑或太阳系。請賜告。
作者: 军民软件    时间: 2004-2-8 14:00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刚才的说法已经脱离中医。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8 18:3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丙丁 兄说“  素问中可不是这么说的 ”
答:请您把《素问》的源话说一说,我期待您!
   jlzhhj 兄说:  
   在能量(热量)代谢的过程中,里(消化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把食物(能量/热量)合入体内,表的作用主要是“使内在被代谢的一些能量(热量)顺利散出”,因此表里可以相对应,则“表为开,里为合”。
“开与合只能局限在“表”。”?表的开合的区别只是散热的快慢而已,
“里”也有开及合的说法,只是表以开为主,里以合为主,
答:您已经脱离了您自己所问的问题 。您应该清楚“里为合是合成的合”,合成与分解是对待关系;和“开”“合”不是一回事。建议您还是弄清什么是古人所说的“对待”吧!
神农侍者 兄问“ 在下愚昧,不明先生所指的“天”是指整个宇宙,抑或太阳系。請賜告”
答:请您在《   对古人“阴阳学说”的质疑?》中看我的解释,也可以直接提出问题!
作者: 神农侍者    时间: 2004-2-8 19:47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多謝翟鉴先生指点。
文中提及“天”即“天空”,乾卦為兩个乾所組成,即上卦為天,下卦亦為天,未知此兩个天是否亦作“天空”解,先生渊博,煩請告之。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9 14:4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神农侍者 兄问:    
  文中提及“天”即“天空”,乾卦為兩个乾所組成,即上卦為天,下卦亦為天,未知此兩个天是否亦作“天空”解,先生渊博,煩請告之。
答:八卦者,三爻者为八经卦;六爻者为重八卦(三个阳爻为一个乾,六个阳爻还是一个乾“天”)。上下卦可以分而言之。但是,再分也不能把一个乾(天)分为两个天。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9 16:57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鉴先生:"您应该清楚“里为合是合成的合”".
——我理解的里为合,食物是被分解为更小的结构单元而进入体内,在体内重新合成为***、**、***的,食物是被分解为更小的结构单元而进入体内————即里为合;在体内重新合成为***、**、***————亦是里为合,您说的合成与分解的物质代谢的同时亦发生能量(热量)代谢,合成分解与热量的产生消耗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那您怎么界定“开”“合”的概念?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9 20:37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兄 问:    
  翟鉴先生:"您应该清楚“里为合是合成的合”".
——我理解的里为合,食物是被分解为更小的结构单元而进入体内,在体内重新合成为***、**、***的,食物是被分解为更小的结构单元而进入体内————即里为合;在体内重新合成为***、**、***————亦是里为合,您说的合成与分解的物质代谢的同时亦发生能量(热量)代谢,合成分解与热量的产生消耗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那您怎么界定“开”“合”的概念?
答:如果我猜不错的话,您是小学文化吧?您真的不懂什么是“对待”吗?“合成”的“合”与“开合”的“开”是“对待”关系吗?您为什么总是说些所问非所答的问题?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0 09:2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秦越人兄对 jlzhhj  兄说 “  评论这种似是而非,轻率武断的"研究成果",真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既花精神,又要得罪作者”
答:请秦兄具体指出“似是”在何处;“而非”在何处;轻率武断又在何处。只要您能指出,我就能与您辩论!我在这里等待您,看您到底能不能提出问题。
每一位敢于应战者,至少都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要比随流搭车的强百倍!如果有提出质问者就是“得罪作者”,这样的作者他只能适合在密室里向自己挑战,这样的文章最怕阳光,是经不住推敲的。而我的观点是一个领域,难道还怕同人们提出质问吗?
如果专家们真的有真才实学,请先放下你们的架子,现在不是镇静的时候了,因你们教学最基础的理论已经被我彻底推翻了,该站出来公开较量较量了。好了,我在这里恭候你们!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10 17:39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合成”的“合”与“分解”的“分”是“对待”关系,地球人都知道吧,?!我认为里为合同时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热量)代谢的变化,

“开与合只能局限在“表”。”——能引用古语细致说说吗?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0 22:16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  兄说;   
   “合成”的“合”与“分解”的“分”是“对待”关系,地球人都知道吧,?!我认为里为合同时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热量)代谢的变化,
答:开,指阳则张开,使体内被代谢的热量顺利散出。合,指阴则合(封闭),使热量少或不向外散。即开与合是阴阳“对待”关系。而能量的代谢主要是分解与合成是对待关系,所以与开合是两回事。
兄说“开与合只能局限在“表”。”——能引用古语细致说说吗?
答:难道引用古人的才是理吗?您知道中医界最致命的是什么吗?我告诉您,“盲目崇拜”!!!只要是古人所说,即使看不明白,照样喝彩。如表为阳,里为阴,本来就与实际相反(与理不通、与自然相违背),你们不也照样崇拜吗?我认为:在学术上,不论古人与今人,我们应该崇拜的是理!而不是崇拜的人!我诚恳的忠告您,对有些事物的认识,今人要古人先进百倍。但不等于我反对古人的精华部分。不论怎么说,如果我引用,只是引用科学和真理,不可能引用古语。
作者: xyyh    时间: 2004-2-11 20:3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看来这里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好好学习一下阴阳理论了。就这种水平怎么能学好中医?可悲啊。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11 20:4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科学和真理是不分古今中外的,引引又何妨?
—强烈建议看看宫玉海《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
再谈什么——“我认为:在学术上,不论古人与今人,我们应该崇拜的是理!而不是崇拜的人!我诚恳的忠告您,对有些事物的认识,今人要古人先进百倍。但不等于我反对古人的精华部分。不论怎么说,如果我引用,只是引用科学和真理,不可能引用古语。”
    看看我赞赏的一篇文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第5卷 学术争鸣
保持中医本色,促进中医现代化
作者:张维波 舒友廉
单位:张维波(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舒友廉(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 北京 100000)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
  摘 要 中医现代化就是在保持中医本色的基础上,将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疗效,完善理论、中医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中医如果不现代化就有被西医淘汰的危险,而中医西化和中医向传统回归的思想都是不正确的。中医现代化包括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医临床的现代化,具体可分为(1)证——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中医的规律;(2)补——补充中医规律的发现过程;(3)释——中医规律的现代科学解释;(4)整——使中医理论变得更加完整;(5)用——中医临床应用的高科技化。
  1997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医药学科召开了中医理论发展战略的研讨会,与会代表各抒已见,使笔者很受启发。笔者曾就中医现代化问题发表两篇拙文[1,2],然纵观目前的思路,仍觉有进一步阐发之必要,故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同道。
  1 什么是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并无严格的界定,但我们对什么是现代化都有一个共识的理解,那就是它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理论与技术,与我们现代的社会习俗和节奏是如此地贴近,以至我们感觉不到它是一个古代的东西。就中医现代化而言,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中医,它已经不象古代中医那样,靠着三个手指、一个大锅、几根银针,靠着医生主观的感觉与判断,靠着简单的阴阳、八纲等概念去分析的那种医学,现代中医(或未来的中医)应该是使用高科技的检测手段,使用高精度的治疗仪器和药物,在现代系统科学和实验科学的指导下,完成对疾病的准确认识与对症治疗的医学。简单讲,中医的现代化就是中医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合。
  2 中医现代化有无必要
  关于中医的发展,目前存在着两种偏激的倾向,一是中医西化的倾向,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有些人不顾中医自身的特点,一味地使用西医的思想方法去改造中医,如将中药制成 单一有效植物成分的“西药”,在神经反射的经典框架下,将针刺及其手法简化成体表电刺激等等。这种改造使中医丧失了本来面目,老中医们比较反感,因而产生了另一种相反的倾向,即认为中医已经趋于完善,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对其进行改造,中医的理论是不可验证的思辨产物,它与西方的实验医学根本是不相容的,中医的发展只能向传统回归。
  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首先,中医的西化是在消灭中医(虽然主观动机并非如此),中医有其本身的规律和特色,概括讲就是以经络气血脏腑及其活动规律作为人体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为分析方法,以多因素的人体宏观物理表征为观察手段,从整体的、因人因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高度概括地辨证论治和以植物复方、针灸等独特手段针对脏腑经络气血的治疗等等。中医的特点还可以从很多方面论述,如具有人天合一的思想,注重身、心、环境的相互作用,注重养生、注重预防等等,这方面已有很多精辟的文章,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中医的发展与现代化应该保持和发扬这些特色,如果消灭了中医的这些特点,就等于消灭了中医。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中医的这些特色,才使得中医能够在世界医学上独树一帜。而且,中医的基本思想从本质上讲比西医更高明,西医之所以发展很快是由于它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而在大思维上,西医正在向中医学习,向中医回归,而中医自己则仍然延续着几千年前的模式,固步自封。我们应该看到,中医正在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巨大冲击,不进则退,不进则亡,竞争与进化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因此,中医已不可能向传统回归,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而中医的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3 中医如何现代化
  中医的现代化应该向西医学习,从现代科学技术中吸取营养。简单讲,中医应该有自己的高科技诊断,应该有系统的实验医学手段,应该有明确的、让全世界学术界都能听懂的理论描述。中医的现代化大体可分为中医理论现代化和中医临床现代化,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中医理论的科学化,中医理论虽然本身就是科学,但它与现代科学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它需要与现代科学进行“磨合”,中医临床现代化就是在中医临床对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
  (1)证——用现代化科学方法证明中医的规律
  中医规律科学验证的必要性:中医规律多数是可证实的,但可实证不等于已经被证实,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我们无法知道中医所阐述的这些规律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的,因此,中医规律的现代验证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经络,如果我们不能用科学的手段验证经络的存在并认识它的实质与功能,会有几个人相信经络确确实实地存在,经络原理又怎么成为人类公认的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呢?再如子午流注开闭穴效应、针刺的补泻手法如果得不到科学的验证,又有几个人会自觉地应用开穴时辰和针刺手法提高疗效呢?实际上,很多传统的方法已经被现代中医所废弃。中医的规律如不进行科学的验证则永远是“民族的”,甚至成为古董,而永远进入不了科学的殿堂。目前我们已经验证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对经络的表里经、同名经关系、子午流注、针刺手法等也进行了一些的实验验证,但这些工作都还比较初步和零散,缺乏规模和重复验证,因此,并没有将这部分成果溶入人类知识,甚至在国内中医界也没有产生什么震动,这其中存在着科研管理和科学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在中医现代化中逐步解决的。
  (2)补——补充中医规律的发现过程
  中国古代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只讲结果不讲过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十分复杂,这里不详细阐述,这种只讲结果的规律给后人认识和深化这些规律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发展中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索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这项工作很复杂,一部分属于考古,希望能在新出土的文物中找到蛛丝马迹,另一方面是训诂,争取在中医古籍的字里行间甚至字的构造本身中找到这些概念和规律的来源。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再现古代的认识过程,比如,我们通过气功去发现经络,如果一个人真能在完全不知道经络走向的情况下通过自身体验将十二条经脉的路线画得与古人的描述一模一样,则经脉的发现很可能就是这个途径。
  (3)释——中医规律的现代科学解释
  中医理论是用古代的语言写成的,即使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很多概念与现代的科学概念仍然有很大出入,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中医理论并将其翻译成现代科学界所通用的语言是中医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中医研究院杨学鹏教授指出,中医学存在“解释学”的任务,并提出“中医解释学”的概念,笔者非常赞同。解释中医理论本身就是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就好比唐玄奘翻译印度的佛经,如果他对佛经本身的意义不了解,他是不能够将佛经的准确意义翻译出来的。理解中医理论包括对中医基本概念、关系和规律的系统认识。
  (4)整——使中医理论变得更加完整
  中医学以一种完全不同于西医的方式对人体的生理和疾病规律进行了阐述,这种阐述为人类认识生命规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以这样一个视角,古人是否已经把所有的规律都认识清楚、完整了呢?看来不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的一些疾病是古代所没有的,如何用中医的思想分析治疗这些疾病并发现新规律就是中医发展的一个课题。再比如,《黄帝内经》认识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等,较少涉及奇经八脉,到了《难经》,则对奇经八脉进行了较系统研究,补充了经络理论,那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难到不能对经络系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超越古人的认识吗?显然这是可能的,如已有人提出了十二纬线,也有人发现了新的穴位,如肿瘤穴。但笔者觉得应当先把古人已经认识到的东西搞清楚,否则,你连古人说的概念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发现的新东西是否在古人所说的概念范畴之内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学科已经达到尽善尽美不用发展的地步,即使象数学物理这样成熟的学科,也还在不断地发展,如八十年代兴起的混沌学,新的黑洞学说,夸克的发现,超弦理论,还有远未达到的1+1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和大统一场理论的完成。中医理论的框架虽然早已形成,但新的时代将付予它新的含义,中医理论在吸收了西医和其它现代科学知识之后,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为现代整体医学或者现代中医学,这就是李恩教授在中发会上所说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那种认为中医已经到达顶峰不需要再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
  (5)用——中医临床应用的高科技化
  中医的应用比中医的理论更需要发展。中医的理论从某种程度讲是一个自恰的体系,即使不去改造,它也照样地存在,并独立于西方医学,但中医的临床应用则不同。中医临床如果仍然延用几千年前的古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则很能与现代的西医竞争,更谈不上走向世界。西方的医学之所以不断发展并形成现在这种主宰世界的规模,除了在理论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理论的最新知识外,还在于它能够不断将现代高科技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使其诊断更加准确客观,其治疗更加有效。如B超、X光、CT、激光手术刀、基因疗法等等。而我们的中医仍然是三个手指、看看舌头,有些中医甚至连这点都懒得作了,有的中医大夫甚至是看着西医的诊断结果开中药(甚至开西药)。长此以往,中医必将被西医全面取代,这一优胜劣汰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中医临床应用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用脉象仪能否代替人诊脉?在目前的脉象仪中,似乎还没有一种能够达到人的水平,这是因为人的手指有成千上万个触觉感受器,能够感受脉搏各个点的幅度、粗细、运动的状态等等,另外,医生手指上的压力也是很微妙的,同时还存在着医生头脑的判断,这是简单的传感器所难以模拟的。中医的望诊是一种高级的人脑判断如果用人工智能代替,在编程上需要很高的技巧。针刺手法是一种高度的操作技巧,它需要术者根据针下的力学变化进行反馈调节,以达到最佳部位和最佳效应,而且前的电针则无法取代这一点。有一种倾向认为国外的人喜欢用电针,但实际上,很多西方的针灸诊所只用手针,不用电针。
  然而,中医临床的现代化也非登天一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微型高密度传感器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还有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作为处理工具,目前西医已经借助互联网络实现了远程诊断,中医是不是也能进行互联网络的远程诊断呢?现代科技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中医临床现代化比中医理论现代化容易作到,在这方面,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如果我们不能及早地,则有可能被它人占领这块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医临床现代化的工作正在展开,并将作得越来越好。
  中医临床的现代化与中医理论的科学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如四诊客观指标的获得对建立症的数学模型极有帮助,而症的数学模型又将成为客观诊断的理论依据。总之,证、释、补、整、用是相辅相成的五个方面,作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中医就会有长足的发展。
  中医的现代化还需要政策和管理上的配合。比如,中医的客观诊断检查在临床上如何收费?一个西医的检查收费可以成百上千,中医能否作到。中医诊断治疗仪器的研制开发如果建立不起一种良性的经济反馈机制,则进一步的研制与开发就很难进行。另外,国家也应该加大投资比重,如果我们想想西医的X光机为医学创造的价值,我们就不会为中医的高科技投资而吝啬。
  如果我们建立起正确的发展方向,再加上良好的政策配合,古老的祖国医学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张维波,男38岁,博士。1983年山东海洋学院学士毕业;198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硕士毕业;1998年北京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研究员、科室主任、国家攀登项目课题组长;三次主持国家级课题:三次赴国外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发表文章50余篇,专著一部(《经络是什么》);两次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专利两项(穴位骨度法定位尺,微量二氧化碳测定仪)。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电话64014411转2767(办)。
  
参考文献
 1 张维波,等.中医现代化与人体的宏观物理表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3):8~10
 2 张维波.数学在中医现代化中的意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9~62
(收稿日期 1998—09—21 修回日期 1998—12—29)
作者: 小乔    时间: 2004-2-11 22:0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4/02/10 09:22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专家们真的有真才实学,请先放下你们的架子,现在不是镇静的时候了,因你们教学最基础的理论已经被我彻底推翻了,该站出来公开较量较量了。好了,我在这里恭候你们!
哈哈,大言不惭,就凭翟鉴这堆翻书堆的能量,用秦越人先生所说的,翟鉴用写科幻小说的形式"研究"中医学,居然摆开擂台挑战;也真难为了各路中医学者了。
阴阳不辨,上下颠倒,寒热混淆,上而无道,下而无器,灵内视如草芥,天地以翟鉴为尊,十足一个中医理论大成至上无敌无畏阉割经文刀手厚颜无耻的狂徒。
哈哈哈哈.....好一个"最基础的理论已经被我彻底推翻了"的狂吠声荡!


作者: 西河柳    时间: 2004-2-11 23:2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3/11/06 07:05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中医阐述事物的理论工具。所以,争论这一命题,实属必要!
阳热、升(散)、动等,阴寒、降(向内聚)静等,是自然的现象。天阳、地阴是古人对天地阴阳的定义。我用这个自然的现象,完全、彻底的摧毁了古人天地阴阳的错误定义!若对古人的观点持赞成意见者,请您接受我的挑战!争论的问题如下:
定义天在上为阳;自然是阳向上升;按定义阳已经在上了还向哪升?
既然在上在外(表)为阳,里为阴;而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为什么表阳反而寒,里阴反而热?
   
   
    所谓“表为阳,里为阴”是类比的方法,是相对于阴阳平衡点来讲,偏于阳者为阳,偏于阴者为阴,是针对一个运动着的对象的相对说法,同时也是这个事物的总体属性的两个方面。“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它是两个独立的现象,如果讲人的一般体表是36度,温度改变,偏高或低,则可以分阴阳。体内38度,它如果再偏高或低,也可以分阴阳。如果将两个现象比较,则无可比性。      讲的繁琐点,我觉得 翟鉴先生是先把一个事物分为阴阳(父级),然后再取(父级的)阴阳中的一个再分阴阳(子级)。然后将父级阴阳中的一个与子级阴阳中的一个作对比。换句话说,将父级之阳与子级之阴或阳或是将父级之阴与子级之阴或阳相提并论,显然是把对象混淆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当之处,请指正!
作者: 神农侍者    时间: 2004-2-12 01:49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鉴先生: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皆是由兩个三爻卦(即八卦)上下相叠所組成,而每个三爻卦各有其辞(內容),六十四卦之卦辞亦因三爻卦卦辞上下相叠而組成。
試以“剝卦”為例:“山(上卦為艮,艮為山)附於地(下卦為坤,坤、土也),剝”古時山彡,崩地陷於暴風雨後隨處可見,古人認為此是山不坚固而崩,地不厚实不能承受山之重量而陷。故示人以“上以厚下、安宅”之卦辞。
又“離卦”:“明(離為日,故曰明)兩作(上、下卦皆為離),離” “君子以繼明,照于四方。”
於此兩例則可明六十四卦之卦辞是由兩个三爻卦卦辞組合而成。
“乾卦”是由兩个三爻乾卦所組成。乾為天, 何故經文曰:“天行健”而不曰:天天乾。究是一个天行健,抑或兩个天行健? 若將“天”解作“天空”,則“天空”如何行其健?又從此卦何處學習“自強不息”之理? 此“天”字宜深思矣。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2 19:1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xyyh  没有给你 答复的价值!希望你能提出问题。  
  jlzhhj 兄谢谢您!因您提供的资料篇幅很长,等我认真拜读后再回答您!     小乔  你只配看领导脸色说话的人,没有时间答复你。   
  谢谢西河柳 提出很尖锐的问题!    
您说:
所谓“表为阳,里为阴”是类比的方法,是相对于阴阳平衡点来讲,偏于阳者为阳,偏于阴者为阴,是针对一个运动着的对象的相对说法,同时也是这个事物的总体属性的两个方面。“实际人的体表36到左右,体内38度左右”,它是两个独立的现象,如果讲人的一般体表是36度,温度改变,偏高或低,则可以分阴阳。体内38度,它如果再偏高或低,也可以分阴阳。如果将两个现象比较,则无可比性。      讲的繁琐点,我觉得 翟鉴先生是先把一个事物分为阴阳(父级),然后再取(父级的)阴阳中的一个再分阴阳(子级)。然后将父级阴阳中的一个与子级阴阳中的一个作对比。换句话说,将父级之阳与子级之阴或阳或是将父级之阴与子级之阴或阳相提并论,显然是把对象混淆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当之处,请指正!
答:我不是象您说的那样 ,而是根据表里是阴阳的“对待”关系来比较的。表比里寒,故表为阴,里为阳……
  神农侍者 兄说: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皆是由兩个三爻卦(即八卦)上下相叠所組成,而每个三爻卦各有其辞(內容),六十四卦之卦辞亦因三爻卦卦辞上下相叠而組成。
試以“剝卦”為例:“山(上卦為艮,艮為山)附於地(下卦為坤,坤、土也),剝”古時山彡,崩地陷於暴風雨後隨處可見,古人認為此是山不坚固而崩,地不厚实不能承受山之重量而陷。故示人以“上以厚下、安宅”之卦辞。
又“離卦”:“明(離為日,故曰明)兩作(上、下卦皆為離),離” “君子以繼明,照于四方。”
於此兩例則可明六十四卦之卦辞是由兩个三爻卦卦辞組合而成。
“乾卦”是由兩个三爻乾卦所組成。乾為天, 何故經文曰:“天行健”而不曰:天天乾。究是一个天行健,抑或兩个天行健? 若將“天”解作“天空”,則“天空”如何行其健?又從此卦何處學習“自強不息”之理? 此“天”字宜深思矣。
答:卦象与爻辞是两种概念。而卦象也可以说是“取象比类”乾表示天,或象天,三阳爻象天,六阳爻还象天;一阳爻还象天,如一阳爻象“太极”之动,一阴爻象“太极”之静(以古人之言,天动地静)。这样一来,乾就可以象六个天,而不只是两个天。不论用卦象与爻辞把乾分成几个天,但是,天是寒冷的,用阳爻是不能表示天或象天的。实际是,乾为地,坤为天。如果对此您反对的话,请您在我的另外帖子《八卦与理》中随便提出问题,我愿意为所以人解答!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2 21:07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认真的拜读了 jlzhhj 兄所提供的大作!我也很赞赏这篇文章。但是,这不是理论方面的,而是中医方向(中医向什么目标发展的问题)。其中唤醒中医界的是“西方的医学之所以不断发展并形成现在这种主宰世界的规模,除了在理论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理论的最新知识外,还在于它能够不断将现代高科技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使其诊断更加准确客观,其治疗更加有效”。“除了在理论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理论的最新知识外”这是最关键的!因他们敢于吸收新的知识,更敢于求真。而中医界是“盲目崇拜”,不敢求真。甚至数十年教龄导师们连最基础的理论还没有弄清,如表为阳,实际表比里寒,为什么理论与实际相反?到现在还没有一人能解释这个问题,中医何能前进!
作者: xtxbamboo    时间: 2004-2-13 16:10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无知者无畏。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4 09:59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xawym  在中国生命科学论坛中说:
  古人说的“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的是在那些看得到摸得到的物体背后的东西。例如,使物体存在的动力是什么? 物体是如何存在的? 万事万物的起源是什么? 世界上的真实存在物是什么?也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哲学。
《易经求正解》对“形而上”的解释就是指自然规律而言。
但是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表里阴阳不能说明任何什么!“形而上者谓之道”说明古人对自然规律是很重视的。但是,既然古人这么重视自然规律,为什么表为阳与实际相反呢?所以,我在中国生命科学论坛中争论中说“我反对用‘形而上者谓之道’”来辩证表里阴阳。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4-2-14 14:4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藏为
阴,腑为阳。脏者,“藏而不泻”也!腑
者,“泻而不藏也”!
——言人身表里之阴阳,则里为
阴,表为阳。里者,“藏而不泻”也!表
者,“泻而不藏也”!
作者: xyyh    时间: 2004-2-14 14:4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xtxbamboo2004/02/13 04:10pm 发表的内容:
无知者无畏。
同感。
千年以来,比翟同学机敏聪明叛逆之士,总能找出一两个来吧?为什么他们没有说出这样震耳愈聋的观点来呢?当自己发现某个学术上的漏洞缺点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叫嚣,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的认识能否站的住脚呢?先向有经验的学者虚心请教,看看他们怎么说。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4 19:0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jlzhhj兄说: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藏为
阴,腑为阳。脏者,“藏而不泻”也!腑
者,“泻而不藏也”!
——言人身表里之阴阳,则里为
阴,表为阳。里者,“藏而不泻”也!表
者,“泻而不藏也”!
答:古人及教科书以:上(外)为阳,下(内)为阴。肺在上为脏,为阴,大肠在下为腑,为阳;心在上为脏,为阴,小肠在下为腑,为阳。
对此,您不感觉古人及教科书自相矛盾吗?是不是以脏腑上为阴下为阳就可以反驳古人的上为阳,下为阴?
“泻”排大小便是否为泻?呼出的气是否为泻?心脏的排血是否为泻?好了,等您回答后咱们再辩论!
xyyh  你对jlzhhj兄说的有 同感,也可以说说理由。
我发现你骂人很有一套,象你 这种人用不着学知识,只学会给领导下跪就可以了。从你这点混墨水看,不可能有争论的水平。几天来看看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作者: 大魔王    时间: 2004-2-15 14:0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阴阳并不是一成不变,其在互相滋生,相互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5 17:4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大魔王 兄说:    
   阴阳并不是一成不变,其在互相滋生,相互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
答:阳转阴,无可质疑。阴转阳,到现在还没有可靠的证据。兄可提供些阴转阳的证据?随便不论是书证或举个例子都可以。我期待您!
作者: 神农侍者    时间: 2004-2-15 20:56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鉴先生:
日前在下提出:六爻卦之卦辞是由三爻卦之卦辞上下相叠,組織而成,並挙剝、离兩卦以證明之。先生对此並沒有作出回应,此或先生於《周易》卦辞之組成未作研究所致,所谓“直、方、大,不習,无不利”,故此,暫將此問題按下不提。
至於“天,行健”若“天”字作“天空”解,則“天空”究如何行其健及从何处学習“自強不息”之理? 此,先生必需賜复。因“天”字若非全作“天空”解,則其屬性(热、升、散)亦有不同矣。
先生以一哲、一醫問天下於此欄,在下亦因而答之,若移之往“八卦与理”則失去其意义。先生若不願賜复,則討论到此完結。
討论貴乎互相切磋,相爭則非学者之风度矣。

作者: 神农侍者    时间: 2004-2-15 21:0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言,或有失,請諒!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16 14:4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神农侍者 兄在2004/02/08 07:47pm 文中提及“天”即“天空”,乾卦為兩个乾所組成,即上卦為天,下卦亦為天,未知此兩个天是否亦作“天空”解,先生渊博,煩請告之。
我的答复是:八卦者,三爻者为八经卦;六爻者为重八卦(三个阳爻为一个乾,六个阳爻还是一个乾“天”)。上下卦可以分而言之。但是,再分也不能把一个乾(天)分为两个天。
我们争论的焦点是:天“天空”。您认为,不是一个天空,而是两个,其理由是:乾为两个乾所组成。对此,您应该问您自己了,另一个天在哪?即使您真的找到了另一个天的存在,难道就能否认天就是天空吗?
建议兄好好学学“象”的概念吧!如乾象天,可作刚健,是因为乾是诸阳爻所组成,阳性刚健,故作健;乾为赤,是因为阳为火,火则赤;乾为寒,是因为后天八卦的卦位在西北,时当十月,节令立冬,故为寒等等。有时卦可从“象”而言之,有时可以位而言之,又可从爻而言之等等。来知德著的《易经集注》中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中国医易学》对象辞的说法是:“是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为象辞。但象辞的比喻,有时是具体的,有时是假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些难于阐明的道理……”。或“象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若明其理,就不要再去追象了”。《易经求正解》对象的看法是:“‘象者像也’,是指八卦乃取象效仿于天地,万物而成”。
在难于阐明的道理,可用“象”的比喻、形容。天就是天空是无可质疑,而您用“象”竟然把一个天给“象”出了两个天!!!您用的是什么象?怎么越象越乱了?我们争论的是“天是不是天空,对此用哪个象辞或爻辞来证明是或不是。让我怎么用卦辞回答您?
我诚恳的告诉您,学《易经》首先要明辩是非,因《易经》中好多的理论与理不通!
作者: 神农侍者    时间: 2004-2-19 00:56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翟鉴先生:
上文回复:“天‘天空’。您(指在下)认为,不是一个天空,而是兩个。”
“天”解作“天空”是先生对“天”之解釋。在“您认为,不是一个天空”一句中,將“天空”換作是在下所認為的,在下所言之“天”被先生偷換作“天空”解矣。此为偷換概念,为学术界所不容。先生行文,对“哲学性名詞”不应如此草率,观下文,虽知非有意,初犯,尤可恕,再犯,则学者之亮、节無存矣。
再者,我們是在“討論”天之概念,而不是在“爭論”,兩者不同,先生應糾正自己不良心態。
先生廣引諸家之說,翼辭原文,亦未能將"天,行健"三字作一合理連貫解釋.若說“《周易》好多的理論與理不通”,則在下於剝、離兩卦例中,由上、下兩個三爻卦、以至六爻卦及其卦辭,皆能以《周易》翼辭一致貫通其上下文理,以作解說。由此觀之,則知非理論與理不通之問題,而是先生於《周易》之卦辭結構未能透徹了解所至。
學問貴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先生讀易,入門已惑於“乾卦”“天”字之下,何能進而入“坤”以至於“未濟”?六十四卦辭(表.淺)未明,則未得周易之系統,空談卦.象(裏.深),皆無稽(式)之言可知。
低首苦思,不如仰天觀察,或有所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仍待先生合理解釋。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4-2-19 11:48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神农侍者2004/02/15 08:56pm 发表的内容:
討论貴乎互相切磋,相爭則非学者之风度矣。
先生所言甚是.
这里是"论坛".要"论".要"谈"(坛).但是,总有些人把"论坛"当作"争吵"之地.谬矣.
究其原因,是"小我"在作怪.总是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不愿面对现实,不愿面对实践.企图执一而求全.
一味地突出个人,一味地突出自我,一味地唯我独尊.是会卷入无谓的纷争之中.
我们提倡: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临床.面对疾患.
一滴水珠.看起来是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但是,只有抛弃"小我",溶进论坛这个大我之中,溶进知识这个海洋之中,才能掀起万顷波涛,才能发挥滴水的作用.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4-2-19 21:2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与自己斗,其乐无穷!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20 07:4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神农侍者 兄说:    
  翟鉴先生:
上文回复:“天‘天空’。您(指在下)认为,不是一个天空,而是兩个。”
答:您完全弄错了!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地周围皆是天。古人把地在下,我把地在下(内),所以地阳在内,天阴在外。天地没有上下之分,如夜间的天按我们习惯的话说还是在上,所以上(外),下(内)。您怎么就说我意是两个天呢?
您说“先生廣引諸家之說,翼辭原文,亦未能將"天,行健"三字作一合理連貫解釋.若說“《周易》好多的理論與理不通”,則在下於剝、離兩卦例中,由上、下兩個三爻卦、以至六爻卦及其卦辭,皆能以《周易》翼辭一致貫通其上下文理,以作解說。由此觀之,則知非理論與理不通之問題,而是先生於《周易》之卦辭結構未能透徹了解所至。”
答:不知道您是否看清了我的标题?您已经脱离了我挑战的问题(天地表里阴阳)!如果您用卦爻,能解释天地之阴阳的话?我等待您的解释!如果您不能解释,您提出的问题还有争论的必要吗?用卦辞是不能证明天地阴阳的,但是,如果您能用卦辞来解释,我还是愿意听听您的高论的!
  桂枝汤  兄说:
  下面引用由神农侍者在 2004/02/15 08:56pm 发表的内容:
討论貴乎互相切磋,相爭則非学者之风度矣。
先生所言甚是.
答:您认为 神农侍者 兄不是在争论吗?
您说:这里是"论坛".要"论".要"谈"(坛).但是,总有些人把"论坛"当作"争吵"之地.谬矣.
答:请您先看看贵论坛的名称“百家争鸣”。请问,争吵与争论有区别吗?如果百家争鸣不能争论,还是百家争鸣吗?看来您对争吵很反感,难道骂人不是比争吵的性质更恶劣吗?对此怎么没见您提出过什么?
您说“究其原因,是"小我"在作怪.总是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不愿面对现实,不愿面对实践.企图执一而求全. ”
答:您不是一直认为您自己看法不也很对吗?但是,没见您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好多人都不愿意面对现实,可叹!就是提不出问题来。
您说“一味地突出个人,一味地突出自我,一味地唯我独尊.是会卷入无谓的纷争之中. ”
答:您认为,提出问题就是突出自我吗?
您说“我们提倡: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临床.面对疾患.”
答:您提倡面对现实。那么,人的表为阳实际表比里寒不是现实吗?您怎么不去面对这个现实呢?对此至少您还没有“面对现实”的水平!只因为连最基本基础知识还没有弄清,所以您不能面对现实!如果说我在贬低您,就请您解释一下“表为阳,实际表比里寒”为什么理论与实际相反?如果您解释不了,最基础理论都讲不明白,还怎么 面对临床.面对疾患.?
您说“一滴水珠.看起来是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但是,只有抛弃"小我",溶进论坛这个大我之中,溶进知识这个海洋之中,才能掀起万顷波涛,才能发挥滴水的作用. ”
答:同意您的看法!但是,还要看贵论坛是否公平的对待这每“一滴水珠”……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4-2-20 08:03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这个贴子最后由桂枝汤在 2004/02/20 12:13pm 第 1 次编辑]

“表为阳,实际表比里寒”
人是动物,牛也是动物,所以,人就是牛.翟鉴先生,对么?你是肯定还是否定呢?
要肯定,就要承认人是牛.要否定,就要否定牛是动物.你敢么?
表为阳,表为热,是两个不相同范畴的概念.要能扯上,就请你把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
不要以为我不说话,就是无法讲.只不过你所提出的问题,不直得探讨.就是要讨论,也要受到众人的耻笑.
还是多干点实际的事吧,把理论,从临床上一做起.
我相信先生为人,耻于与牛为伍.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4-2-20 08:2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有时候沉默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办法。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4-2-20 12:10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4/02/20 08:21am 发表的内容:
有时候沉默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办法。
但,有时,对于鼓,本不想重捶.偏偏有的鼓,还得要重捶.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20 15:5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桂枝汤   兄说:
  “表为阳,实际表比里寒”
人是动物,牛也是动物,所以,人就是牛.翟鉴先生,对么?你是肯定还是否定呢?
答:这是中医在辩论,而不是兽医辩论!但是,您能有牛的表比里热的证据也可以。
您说:要肯定,就要承认人是牛.要否定,就要否定牛是动物.你敢么?
答:我已经说的很清楚,您不会没有看清吧?“人的表为阳实际表比里寒不是现实吗”。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了您,为什么还要往牛上乱扯?
您说:表为阳,表为热,是两个不相同范畴的概念.要能扯上,就请你把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
答:请说出表为阳,表为热,两个不同概念的理由,我期待您的解释!在我的文章关于表里阴阳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人是宇宙小天地”自然中地为阳,地之阳(蒸汽)向上(向外升散)升;天为阴,天之阴(雨)向下(内聚)降;而人也是内为阳,新陈代谢正是因内比外热,所以内热总是向外释放,这就是自然,还不清楚吗?
您说:不要以为我不说话,就是无法讲.只不过你所提出的问题,不直得探讨.就是要讨论,也要受到众人的耻笑.
答:这么多人都来探讨我提出的问题,您对这些人都耻笑吗?您不也给我提出了问题,难道这不是探讨吗?
您说:还是多干点实际的事吧,把理论,从临床上一做起.
答:您连最基础的理论都没弄清能干出实际事吗?表为阳比里寒,理论与实际相反您不还是没能回答吗?把理论实际存在的问题回避而不敢探讨,这是您的治学态度吗?
您说:我相信先生为人,耻于与牛为伍.
答:您真是说的良心话吗?您在拿儿见过我的文章扯过牛?即使您没有水平争论,也不能无中生有吧?对此说您真的心里没有愧吗?
  您说:但,有时,对于鼓,本不想重捶.偏偏有的鼓,还得要重捶.
答:您回过头来看看,您的系列回贴能重捶得了谁呢?我们之间谁重捶了谁,读者会一目了然的。我们自己的心里都更清楚。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4-2-20 17:25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我想看看先生是如何运用你"自己"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作者: 湛森    时间: 2004-2-21 02:10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这个贴子最后由湛森在 2004/03/01 11:08am 第 4 次编辑]

哲学家不能另做文字,著书立说时只能用既有的文字去阐释他们独有的概念,所以好些词汇在特定哲学语言环境内,有特定的界说和指称,这是所有搞哲学的人所必先认清的。清代有训诂学家用训诂方法搞哲学而闹出笑话,就是出于对这点的不察。
光就哲学上常用的『天』的概念而言,常见的就有象征神的有意志人格的『天』、象征自然定律的『天』、象征事理法则或天理良心的『天』,很多,不贅。
诚然,训为『天空』義的天的确是我们最常用(也最早学懂,大抵幼儿园就学了)的一个『天』的概念,甚至是有些人终其一生唯一懂得的『天』的概念,这也没甚么不对的,只要你不是搞哲学的(如果你是杨利伟就更没问题 ^_^)。
小弟也不是搞医学和哲学的,只是一个从事校对工作的现代臭老九,主要处理影片的翻译字幕稿和配音稿。我的过去的工作经验让我知道,最末流的翻译往往就是失诸望文生义、见字译字、一个萝卜一个洞的去翻译。
open是『开』没错;
door是『门』没错;
see是『见』也对;
mountain就当然是『山』了
但如果把『开门见山』译成"open door see mountain",那就真是"Sky行健",男儿当喷饭了。
如果我们是要"open door see mountain"这种货色,哪用请个专业人士来撰稿?找个翻字典翻得快的文盲就够了,随随便便就给你贴满版。你可别说,保证让你阅卷三尺,不见驢字,之前就有样板为证。
by the way,拥护"Sky行健"的朋友们,如果有洋人跟你说"give me a hand",可别以为人家叫你给他一手喔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4/02/20 12:10pm 发表的内容:
但,有时,对于鼓,本不想重捶.偏偏有的鼓,还得要重捶.
总版主这话,倒让我联想起一个纪晓岚的老掉牙的笑话。
纪曾评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曰:『此文有双捶击鼓之声』,旁人不解何以该文能得此佳评,纪曰:『一捶击鼓声音是「通、通、通...」,双捶击鼓就是「不通、不通、不通...」』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21 09:30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谢谢桂枝汤 兄对我的厚望!  
  我想看看先生是如何运用你"自己"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答:请您在《心脏的病理与用药的浅析》看我的临床实践!您在《对脾土病理、及选药的浅析》还回了贴说“  翟鉴先生的文贴也进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作法,可喜可贺.”。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4-2-21 11:20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4/02/21 09:30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桂枝汤 兄对我的厚望!  
  我想看看先生是如何运用你"自己"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答:请您在《心脏的病理与用药的浅析》看我的临床实践!您在《对脾土病理、及选药的浅析》还回了贴说“  翟鉴先 ...
所运用的可不是你那个阴阳颠倒的理论啊.

作者: 小乔    时间: 2004-2-21 11:5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湛森2004/02/21 02:10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有洋人跟你说"give me a hand",可别以为人家叫你给他一手喔
翟鉴,明白了吗,湛森先生可不是论坛的领导,这回我可放心地大"擦"一次湛森先生的"鞋"了。
湛森先生以十分幽默得体的方式向我们提示一个经验,不要死读书,不要单靠翻文字资料堆砌,堆砌成自己的所谓"理论学说",哲学家不能另做文字,著书立说时只能用既有的文字去阐释他们独有的概念,所以好些词汇在特定哲学语言环境内,有特定的界说和指称,这是所有搞哲学的人所必先认清的。清代有训诂学家用训诂方法搞哲学而闹出笑话,就是出于对这点的不察。
难道这不是翟鉴的一贯学风写照吗?
湛先生以一个中医外行人的会员身份,却一直是中医药论坛的好朋友,特别对翟鉴先生的关心,仍以十分客气尊重的心态向翟鉴文风做出"give you a hand"的言论,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风格。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21 16:0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湛森 兄说:    
  哲学家不能另做文字,著书立说时只能用既有的文字去阐释他们独有的概念,所以好些词汇在特定哲学语言环境内,有特定的界说和指称,这是所有搞哲学的人所必先认清的。清代有训诂学家用训诂方法搞哲学而闹出笑话,就是出于对这点的不察。
答:对以上之说,您可能没有看清我 文章。我是以古人的源意为前提,才提出的问题。
另外,我认为,不论古今处于什么背景产生的学说,都必须要符合实际(符合自然规律),否则,我们就不采纳,就纠正!!!
您说:光就哲学上常用的『天』的概念而言,常见的就有象征神的有意志人格的『天』、象征自然定律的『天』、象征事理法则或天理良心的『天』,很多,不贅。
答:我的观点是对古天文盖天派天地阴阳定义的质疑!请您不要脱离开我的话题。
您说:诚然,训为『天空』義的天的确是我们最常用(也最早学懂,大抵幼儿园就学了)的一个『天』的概念,甚至是有些人终其一生唯一懂得的『天』的概念,这也没甚么不对的,只要你不是搞哲学的(如果你是杨利伟就更没问题 ^_^)。
答:这话您说的太大了!至少您还不懂的什么是伏 義的天!因为错就错在伏 義的天!!!我诚恳的告诉您,伏 義的观点就是盖天派。只因为伏 義时代的错误,才出现了三种八卦(先天、后天、中天)。您说懂的了伏 義的天(天地对待,天阳在上,地阴在下),自然中阴阳相交能生万物。请您谈谈阳在上(外),阴在下(内),自然是怎么阴升阳降的(阴阳怎么相交的),举个什么例子都可以,我期待您的高见!
您说:
小弟也不是搞医学和哲学的,只是一个从事校对工作的现代臭老九,主要处理影片的翻译字幕稿和配音稿。我的过去的工作经验让我知道,最末流的翻译往往就是失诸望文生义、见字译字、一个萝卜一个洞的去翻译。
答: 一个从事校对工作的现代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认真”!
您说:总版主这话,倒让我联想起一个纪晓岚的老掉牙的笑话。
纪曾评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曰:『此文有双捶击鼓之声』,旁人不解何以该文能得此佳评,纪曰:『一捶击鼓声音是「通、通、通...」,双捶击鼓就是「不通、不通、不通...」』
答:您解释的不错!但是,这里不是评论,而是辩论!如果我的眼力不差的话,您很适合翻译些虚构的东西。总版主的话让您想起了笑话,我提出的实质问题(传统理论与实际相反)不知道您想没想过什么?我想您已经看清了,到底谁被重捶了!是谁不通!
一年多的争论,到现在还没有一人说出我的观点不通的理由来!只是喊喊空话罢了,因为他们只会喊空话,今天我把理论与实际吻合了,他们当然承受不了!
请兄继续关注我们的争论,看看我们各自辩论的理由及证据,您可能会受到些启发。
作者: 湛森    时间: 2004-2-21 17:4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一年多的争论,到现在还没有一人说出我的观点不通的理由来!只是喊喊空话罢了,因为他们只会喊空话,今天我把理论与实际吻合了,他们当然承受不了!
请兄继续关注我们的争论,看看我们各自辩论的理由及证据,您可能会受到些启发。
对对对!对极了!台端高论极其正确,正确到无半点可争论的余地!晚对台端极其钦佩!自去年四月以来,本篇凡八页逾百帖中,只有台端一人的高论不是“喊喊空话罢了”的,其余的嘛,当然都是“喊喊空话”的了,咱都心悦诚服了。台端不止给了咱很多启发,还让咱都乐了(诚如东方医学版主说的,“其乐无穷”,可解颐喷饭
至少您还不懂的什么是伏 義的天!因为错就错在伏 義的天!!!我诚恳的告诉您,伏 義的观点就是盖天派。只因为伏 義时代的错误,才出现了三种八卦(先天、后天、中天)。您说懂的了伏 義的天(天地对待,天阳在上,地阴在下),自然中阴阳相交能生万物。
又对!兄真乃神人也。晚的确对“伏義的天”一窍不通,就连“伏義”一词都听也没听过,惭愧之极。晚本愚鲁,一个“伏羲”已够小弟花上一辈子去研究,实在无暇把心思工夫花在“伏義”和一切“虚构的东西”上了,所以也无暇领教台端对“伏義”的高论,台端您请继续您的“伏義”路,我走我的“伏羲”桥好了,大家的研究项目并没必要非相同不可,对吧?用功点,继续努力,我相信本站各位仁兄都会为你打气的,加油!bye bye!
P.S.:“義”音yiˋ,“义”的繁体写法也,跟“羲”字形音义皆异
作者: 小乔    时间: 2004-2-21 19:04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下面引用由翟鉴2004/02/21 04:01p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不论古今处于什么背景产生的学说,都必须要符合实际(符合自然规律),否则,我们就不采纳,就纠正!!!
翟鉴懂得什么是"符合实际(符合自然规律),"?也不怕令人笑话。
实际者,有標准、或者准确的时间、空间的范围,自然规律有独特的客观性,可是,翟鉴所说的自然规律却是从他思维形式中产生的。
这就是翟鉴通晓"三天"八卦,古今医理,占卦算命,伏羲文王、人体生理生化,遗传密码等浩瀚广博知识层面。而这些知识层面对翟鉴而言仅是小儿科知识。
翟鉴还有更大的超级"能量",他最犀利的武器便是从他思维形式中产生的"自然规律",所到之处,众多基础理论无不刨个底朝天。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21 19:11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桂枝汤  兄说:
  所运用的可不是你那个阴阳颠倒的理论啊.
答:请您看好您问的问题“ 我想看看先生是如何运用你"自己"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我回答了您。而且您还在理论与临床为我庆贺过。现在您又扯到阴阳的问题上来,请问仁兄,用临床能证明“天为阳,地为阴”吗?如果能,我一个业余爱好者,要看你们专业的高论了,请您举个临床的例子吧,只要能证明天为阳,什么例子都可以。如果您没有临床能证明天为阳的证据,那么,您提出的问题不是多此一举吗?
如果是我把阴阳颠倒了,就应该拿出您的才华来反驳吗?为什么提不出问题来?我的观点:里为阳,外为阴,与大自然相一致,与实际相吻合!用您的话说就是阴阳颠倒?既然您看出阴阳颠倒了,颠倒在哪儿,怎么指不出来?
您上回说的“表为阳,表为热,是两个不相同范畴的概念.”,到现在还没有说出两个不同概念的理由来!相信您不是说空话的人,我等待您的高论!看看两个概念怎么个不同法,您不会让我失望吧?如果您说不出两个概念的理由来,那么,用空话说一万个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是在这里我和您叫劲,两个概念的理由您讲不出来!只不过空话而已。
作者: 翟鉴    时间: 2004-2-21 19:12
标题: 关于阴阳学说向学术界的挑战!
我要问小乔 的是:你提的问题在哪儿?如果扯皮奉劝你到聊天室去扯。湛森先生说了些不懂中医理论的话,对小乔来说如得万金。
小乔说:“湛先生以一个中医外行人的会员身份,却一直是中医药论坛的好朋友,特别对翟鉴先生的关心,仍以十分客气尊重的心态向翟鉴文风做出"give you a hand"的言论,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风格”
答:请大家注意!一个不懂中医理论的确是值得小乔学习的风格!!!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可耻”二字!!!这是谈理论,而不是耍幽默的地方!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