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打印本页]

作者: 赵飞    时间: 2007-11-30 20:51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Cn5qY
——兼答所有拜经者C }0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1V
   我从不否认中医继承与发扬的传承关系,从《内经》算起,继承已有3000年左右的时间了,继承的物质收获可谓典籍盈库,汗牛充栋;学术收获当是门派林立,学说蜂起;取得的精神收获,也是几千年以来最大,最让我们自豪的成果,四个字:“博大精深”F7fX3
   因为“博大精深”,凡是经典以后我们整不懂或整得懂的东西,统统都往里面放,久而久之,这“博大精深”之中文简理奥,意味深长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于几千年后竟“博大”得让我们找不到北,“精深”得让我们探不到底。加之源远流长,老祖宗们的理论原旨到底是什么,又死无对证。面对祖宗留下的这分遗产,我们只能象王阳明先生格竹那样对着他冥思玄想,心格神致,发挥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以求达到对这分遗产的“顿悟”。也许老祖宗们确在太聪明,也许他们的子孙们的确太不肖,顿悟的最后结论再次证明,中医后人统统是躺上老祖宗身上吃供养的“傻蛋”——中医“必须回归经典”。就这样,继承来,领悟去,中医围绕历史转了一个数千年的大圈圈,最后又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他起步的原点。真正是“辛勤继承几千年,最终回到公元前”。如此回归,中医的继承之路何才能走头到啊?!xP+gS
为什么我们只想到要回归而不敢超越呢?拜经者认为,经典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很具有些权威性。权威究竟等不等于真理,等不等于未来,我认为已无讨论必要。有一点很重要,权威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他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认知水平等就离不开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和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产生出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是失误,编撰出来的所谓“经典”著述,也就不可能既管当前,又管离开他那个时代以后数千年甚至永远的事情。之所以他能成为“权威”无非是他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比起一般人认识水平高一点,社会阅历多一点,智商廓值大一点,行事立说的偏差失误也就少了一点,仅此而已。Sd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毫不避讳地说,老祖宗们离开他们所处时代以后的知识、阅历、认知等,因时代所限,基本上为“0”。比如,他们就未曾想到中药不仅可通过嘴巴服,还可以通过屁眼服(如中药灌肠),肌肉服、血管服(如中药注射剂);未曾想到后人要玩电脑,会出现网络综合病征;未曾想到中医之后来又冒出个西医;未曾想到除了跌仆损伤,还有车祸伤、化学伤;未曾想到“左肝右肺”原本是“右肝上肺”;未曾想到,除了“六淫邪气”还有细菌、病毒、真菌也可致病…。因此经典之权威,最多也只能是所处时代之权威,经典之标准也只能是所处时代之标准,并非既管当时,又管未来,大不着边,深不测底的“佛掌”,更不是后人不管有多么猴精的新理论、新学说、新技术统统都翻不过经典这只手巴掌。如果经典真的达到了“意欲有之,必皆有之;世有所出,必有其物”的境界,中医的“发扬”二字又该从何谈起呢?&-\"V
经典并不神奇,踢开经典搞临床的“忤逆之徒”大有人在。如果用“博大精深”去衡量《脉经》,我想不仅算,还应该是所有经典的代名词,因为他是经典中最难理解,因而也最适合用中医思维去领悟的一部书。该书作者王叔和不仅把《脉经》著述得“诘牙艰涩,深奥莫测”,另一大贡献就是整理了《伤寒论》,没有他的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看不到离仲景时代最近的这部经典。就是这位王叔和,不知是他的经典“毒害”了某位学人,还是这位学人老兄悟性差,没有理解到这本经典的真谛,竟然编创出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格言警句出来。随着历史的推移,这里的“王叔和”已非指王本人,实是中医理论和典籍的代名词,自然也就包括那些经典之作了。经典既然很有些权威乃至于很有些超前,为什么弄来弄去,要解决中医治病的问题,反而“不如临证多”更实用呢?答案只有一个,经典尽管权威,但并不等于真理,尽管超前,并不等于能解决当前和未来所有问题。也许这句话是这位学人老兄多年临床后的一句感言,没想到却了中医界警示那些“读死书,死读书,钻在经典堆里爬不出来”之人的箴言。F
有人说中医疗效滑坡,中医一代不如一代,全是后人不熟读经典惹的祸,这种说法实在有点强词夺理。包括医学在内的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之前,学中医的哪个不熟读四大经典?谁人不背颂四小经典?哪个中医师的匣箧里找不出几本历朝历代的医籍来?那个时代想不读经典都难,因为少有中医典籍以外的其它书籍可寻。照理说这些精通古籍,深得经典真谛的老祖宗们,绝对是中医纯正,在临证时一定是效如桴鼓,药到病除,很受病人欢迎的,“落后”的外来医学在国门内外叫板,只能是“鲁班门前耍大斧,李白笔下吟诗文”,病人更不会搭着性命跟着人家老外跑吧?然则,凡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者,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无情捉弄,这好象也是一个铁律,以煌煌数千年经典作为技术支撑的纯老中医们,最终没能挡住势如洪水的外来医学冲击,中国的医疗市场一夜之间竟被“落后”的外来医学占据了大半河山。在这里,我不竟要问: 精通经典的老祖宗们啊!你们为何不施展出经典的魔力,把这吞噬中医的外来医学猛兽抵挡在国们之外,好给你们原本就“弱智”的子孙们排除干扰,让他们一心一意踏着你们开创的纯中医之路阔步前进啊?!_(Z
其实很多有名的中医师,都不迷信(注:是迷信,不是“不读”)经典,他们能正确对待经典,他们中很多人是在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不信,你到网上搜一搜,就会知道究竟有多少名师受到过“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句箴言的恩惠。P
我绝不反对学习经典,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医临床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医落后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需要“熟读王叔和”,但是“熟读”并不是要你去“崇拜”,去“照搬”。有人把经典比喻为中医的“根”,我看是有点道理的,只不过这根正在开始枯萎,它亟需丰润的土壤来培植,亟需均衡的营养来滋养。这土壤就是时代的步伐,民众的召唤,社会的需求,这营养就是与其它学科一样,共同享用现代科技成果。如果我们老象现在这样崇拜经典,痴迷古书,这也不汲取,那也不借鉴,孤芳自赏,在经典中读来读去,读了几千年,最后读出个 “回归经典”。这种回归式继承的结果只怕是留住了中医的“根”,了断了中医的命。(uF|#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09-11-18 09:22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好帖顶起
作者: 治中    时间: 2009-11-18 09:36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读经典容易,知经典难。回归经典,不是执其文字,而是知其所本。不知其本,执象为常,不知变通,乃读死书,必死于书下,庸医一个。
病菌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环境的问题,如果说病菌和环境无关,为什么你吃了药他就会死,为什么病菌会生抗药性,为什么病菌会对动物或人有选择性,还是环境的因素在作用。环境适宜病菌存在,那么病菌就来了,不适宜,病菌就走了。
作者: tjwj    时间: 2009-11-18 09:48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久而久之,这“博大精深”之中文简理奥,意味深长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于几千年后竟“博大”得让我们找不到北,“精深”得让我们探不到底。”
既然不懂,那还装什么蒜,插什么葱?
既不知阴阳,又不懂五行,还做甚医生?
中医并非没有理论,而是世人不知其理论。阴阳五行并非玄谬,而是世人不懂其所言耳!
鲁迅先生为什么呐喊“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不就是因为打着中医的旗号,骗人、骗钱的江湖医生太多了吗?今日这种人依然存在,且大有人在!这一点只要看看中医的教材,听听所谓的大家、权威、教授、专家的言论就清楚了,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中医是科学的,中医之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亦是科学的。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有罪,此与中医有何关系?骗子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其手段如何高明,而是被骗的人是傻瓜!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的人优于古人,相当幼稚!何等可笑?不知天高地厚者也。
中国古人是非常伟大的,难道不应该被崇拜吗?不值得我们敬畏吗?敬则不生妄想,不随昏住。否则,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夜郎自大,自不量力,不知自己姓什么。更常常胡言乱语以惑世,歪解经典,以盲引盲,不知北在何方。

作者: 哭中医    时间: 2009-11-18 16:25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这个帖子必须不能让她沉下去,说得何等的好啊!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18 17:27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在实践中研习中医经典
    如果说,学中医不熟悉《内径》中的“天人合一”,“四时五行”,就不懂中医,就会视中医五行学说为无稽之谈。不熟悉《内径》,就会学无渊源,就不会知道《内经》中早就有关于疫气,“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就会不懂装懂,闹出疫气概念为吴又可首创的笑话。毛泽东曾经批评过那些不重视理论学习的人,把他们比作是“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连药王孙思邈也认为医学是很难精通的技艺,他在《大医精诚》中说:“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强调学习中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反对道听途说,浅尝辄止,指出:“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笔者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以中医为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就不能急功近利,就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手不释卷;一手抓临床,勤于实践,精勤不倦。要想有所作为,始终不能放弃对中医理论、经典的温习,要发展中医,让中医薪火相传,贵在传承和创新。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景岳,在广泛研读文史哲典籍,天文、历法以及兵法《六韬》、《玉钤》等书基础上,用了近30年时间,编撰成了《类经》一书,他有感于当时的医师急功近利,不重视学习中医经典状况,所以在《类经》序中说:“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刻意精研《黄帝内径素问》,历时十二年著成《素问释文》二十四卷,为中医学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根据自己研习中医,注释《内经》的体会,认为学习中医经典是中医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说:“且将升岱岳 ,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了学习中医经典于中医治学的重要性。又如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总结自己一生治学经验时曾说:“予幼嗜岐黄家言,读书自《灵》,《素》而下,旁及《道藏》、《石室》;考穴自《铜人内景图》而下,更及《太素》、《奇经》。伤寒则仲景之外,遍及《金鞞》、《木索》,本草则《纲目》而外,远及《海录》、《丹房》。有得辄钞撮忘倦,不自知结习至此,老而靡倦。”(《串雅》序)最终成为继李时珍之后,清代杰出的中医药学家。
中医要发展,就必须要按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要发展,就离不开薪火传承。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教授主持研发的《中医络病学》,难道不是受叶天士“久痛入络”理论启发,研创成功的吗?可以说《中医络病学》堪称中医继承创新的成功范式。
学习中医经典,传承中医理论,始终不能脱离临床,要在临床实践中感悟。我曾治愈一曾姓病人。患咳喘半年,诸药无效,慕名前来就诊。刻诊: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口苦,舌苔白厚腻,脉滑数。询问得知其,上腹部痞满,大便溏泻,日2-3次。《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观其脉症,诊断为:寒热互结中焦之痞症,兼痰饮犯肺。予半夏泻心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杏仁,4剂而愈。近日又治愈一杨姓病人,患顽固性失眠2年余,遍服我县名中医药方无效,经放射科技师介绍,来我处就诊。患者失眠,每晚仅能入睡10多分钟,除顽固失眠外,主要伴有口干燥,渴不欲饮水,深为口燥、渴所苦,难以入睡。经询问,病人述说,前医均按“阴虚失眠”证,用养阴安神方药治疗。我据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经验,根据中医理论,瘀血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特征,所以认定该患者为“瘀血”所致,口干燥、渴不欲饮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加百合、葛根治疗。2剂病减,6剂而愈。这个病有两个难点:一是病人口干、渴不欲饮水,阴虚也可以出现,但是该患者无,舌红、少苔症象。瘀血也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症状,但该患者无色紫暗、有瘀斑症象。他的舌是淡红,苔薄白。所以前医诊治无效,难倒众多名医。假如没有较深厚中医功底,不熟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不勤于实践,行吗?肯定不行。                                                
最后笔者认为,学习中医,或发展中医,必须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办事,必须坚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理论,中医薪火,贵在传承。反复研习中医经典,“绝不是在经典里打转转”,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中,在临床实践中去检验去感悟,不能将学习经典与崇古尊《经》划等号,或者将继承和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学习中医经典,就是唯《经》是遵、蚀古不化,认为“如果到现在连三千年以前的经典还奉若神明,不敢质疑”,认为学习经典就没有创新精神,那是错误的和不客观的。学习经典不是目的,指导临床实践,开拓创新,发展中医才是目的。我们不但要学习中医经典,还要旁及诸家,研习中医各家学说。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继承和发扬中传承中医,壮大中医队伍,在发展中创新中医理论和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新的突破,才能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澄清对学习中医经典的错误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才有可能有所作为。
作者: 哭中医    时间: 2009-11-18 21:51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18 05:27pm 发表的内容:
反复研习中医经典,“绝不是在经典里打转转”,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中,在临床实践中去检验去感悟,不能将学习经典与崇古尊《经》划等号,或者将继承和创新对立起来,认为学习中医经典,就是唯《经》是遵、蚀古不化,认为“如果到现在连三千年以前的经典还奉若神明,不敢质疑”,认为学习经典就没有创新精神,那是错误的和不客观的。
一句话,还是今人不足,祖宗精明若神。如此的话,中医最终的结局就是地摊上的算命师,死不了,政府想整都整不死,但绝对长不大。
作者: 萧铁    时间: 2009-11-19 08:37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要读一大串经典和N代名医著作外加几十年"临床"才能准确辨证, 这正正是中医传承效率之所以低下的征结所在. 对这种极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知识授受方式, 很多中医人不是锐意变革, 反而以为搞几十年才开始"领悟"是个常态, 反之就叫"急功近利", 可悲呀.
作者: 治中    时间: 2009-11-19 09:02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变革因为什么?因为不能够区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虽然远去,但人性是一样的,同样,虽然经典已经很久,但人的身心从没有改变,改变的无非是个人习惯,但治疗的原则和疾病的生长发展的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这个规律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体会,而不是用意识去空想,那将造成现实身心的两相脱节,把人变成物质的附属品,而不是相关品来对待,那必然导致对中医的误解和偏见。
作者: tjwj    时间: 2009-11-19 09:18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天之道,损盈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与下;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
作者: 萧铁    时间: 2009-11-19 22:50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这个贴子最后由萧铁在 2009/11/19 10:53pm 第 1 次编辑]

【 近日又治愈一杨姓病人,患顽固性失眠2年余,遍服我县名中医药方无效,经放射科技师介绍,来我处就诊。患者失眠,每晚仅能入睡10多分钟,除顽固失眠外,主要伴有口干燥,渴不欲饮水,深为口燥、渴所苦,难以入睡。经询问,病人述说,前医均按“阴虚失眠”证,用养阴安神方药治疗。我据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经验,根据中医理论,瘀血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特征,所以认定该患者为“瘀血”所致,口干燥、渴不欲饮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加百合、葛根治疗。2剂病减,6剂而愈。这个病有两个难点:一是病人口干、渴不欲饮水,阴虚也可以出现,但是该患者无,舌红、少苔症象。瘀血也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症状,但该患者无色紫暗、有瘀斑症象。他的舌是淡红,苔薄白。所以前医诊治无效,难倒众多名医。假如没有较深厚中医功底,不熟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不勤于实践,行吗?肯定不行。】
 
这段话有意思. 基本上, 病人看中医A, 中医A断“阴虚失眠”证治不好, 转看中医B, 中医B改断“瘀血”用药治好了.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 这里经常看到大家说临床很重要, 但如这个例子所示:
 o 中医A们(其中包括"名中医")会知道他们实际没有治好病人吗? 合理的假设是: 病人不回来就好了. 名中医甚至可能把它写进他的医案哩!

 o 名中医肯定有多年临床才有可能成名吧? 如果多年临床仍断不准, 而且不是一个两个, 那这临床的重要性究竟如何体现?
 o 中医A们为什么断不准? 是没有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 或许是没有第二次机会?
 o 类似的例子肯定不少, 除了熟读王叔和、《医林改错》, 还有宋元明清近现当各代诸名家, 当然是提高辨证水平的途径之一, 但却是效率很低的途径. 那一天不需要读全一大串经典和N代名医著作, 中医A们也能准确辨证, 就是中医可以轻装快步前进之时, 只是看来很遥远.

作者: 在太空飞翔    时间: 2009-11-19 23:49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tjwj  先生说得好!
顶!!!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20 07:06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最可惜的是,张毅先生本来是个中医人才,由于搞管理,吃皇粮,很少机会临床,也用不着看病,所以理论脱离实践,错误的认为不读中医经典也可以创新,这当然好,不费力就可以出成果,哪个都拥护。
作者: 萧铁    时间: 2009-11-20 07:41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假如没有较深厚中医功底,不熟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不勤于实践,行吗?肯定不行。】
 
肯定不行? 那么, 王叔和、王清任又是"熟读"了谁的医案/论著, 才有异于常医的辨证? 如此追溯下去, 首创者说不定内经也未熟读, 即或两王是熟读内经就行, 那为什么那时没有熟读某某医案可以正确辨证, 现在反而说不熟读两王, "肯定不行"?
 
再者, 当今世界, 有些病如爱滋/SARS/甲流, 古人那时没有, 熟读经典+历代医著, "肯定"就能"行"吗?
 
不过, 所谓"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一个人如果从一开始就"肯定"了只有某种方法/途径才"行", 自然不会主动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方法/途径. 如果一切都以传下来的习惯行事, 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什么进步了.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11-20 08:47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哎!先生啊!既然不懂,那还装什么蒜,插什么葱?
既不知阴阳,又不懂五行,还做甚医生?
中医并非没有理论,而是世人不知其理论。阴阳五行并非玄谬,而是世人不懂其所言耳!
笔者自从学习中医药中药知识以来,就顽固不化的认为:
西医理论大多是谬论。中医药理论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许许多多西医认为不可能治愈的疾病,在真正的中医看来却很简单,用中药或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既价廉又能获得痊愈。(当然必须要有道地的优质药材做保证)
西方人先天体质与国人的先天体质有很大区别,西方人治病需要有毒性的西药治疗,国人需要中药治疗,这是先天决定的,无法改变的。在中国,发展西医永远弊大于利。(医疗检验检查设备与中西医无关。中西医都可以平等运用)


作者: 哭中医    时间: 2009-11-20 09:41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这个贴子最后由哭中医在 2009/11/20 09:58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20 07:06am 发表的内容:
最可惜的是,张毅先生本来是个中医人才,由于搞管理,吃皇粮,很少机会临床,也用不着看病,所以理论脱离实践,错误的认为不读中医经典也可以创新,这当然好,不费力就可以出成果,哪个都拥护。
先生,又理说理,就事论事,请不要拿他人说是道非,这有违学术道德。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哭中医2009年11月20日 09:44am 时添加 -=-=-=-=-
做版主要有版主的水平和风范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哭中医2009年11月20日 09:47am 时添加 -=-=-=-=-
此坛子学术风气不正,根源在于官员(版主以上管理者)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哭中医2009年11月20日 09:53am 时添加 -=-=-=-=-
为避免不良学术风气升级,本人主动退出此帖讨论。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20 13:55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做学问要实事求是,是非自有公论。
作者: yt606121    时间: 2009-11-20 15:35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黄浦军校:“贪生怕死莫进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用于学中医行中医,很适当。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21 11:42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川耗子例外。
作者: 在太空飞翔    时间: 2009-11-21 12:54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西医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但是他的与时俱进是今天的理论,明天就推翻,明天的理论,后天又推翻,如此等等。
如以高血压为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认为高血压是胆固醇附着与血管壁引起血管变硬、变脆而发生的,害得许多人不敢吃鸡蛋、猪肉等;80年代否定这一理论,说高血压不是胆固醇引起的,于是人们放心大胆的吃鸡蛋、猪肉;但是现在的理论认为,高密度胆固醇对人体是有益的,而低密度胆固醇是高血压的元凶。明天不知又有是么理论出来否定这一理论?
作者: 云游郎中    时间: 2009-11-24 16:00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如果熟读经典后还和楼主一样认为祖宗是“未曾想到‘左肝右肺’原本是‘右肝上肺’的”,那不如不读也,因为这才是死读书,读死书呐。但读经典不但能理解,且能举一反三者,就不必生“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之概。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强调经典,并不是不重视临床。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不确切的。人的知识总是要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提高。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24 17:14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不确切的。人的知识总是要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提高。
能实事求是,是学中医的材料。
作者: 非常道    时间: 2009-11-24 19:02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这个贴子最后由非常道在 2009/11/24 07:20pm 第 3 次编辑]

                假中医当然不知道中医的“原旨”是什么
                        ——楼主没有资格当“忤逆之徒”
   楼主说:“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楼主错了,中医必须遵从经典,舍经典等于舍灵魂。对于楼主这些西化的假中医来说,当前振兴中医的势头越来越被老百姓认识的今天,假中医唯恐别人识破其真面目,才发出上述的悲哀!

   楼主觉得:“以至于几千年后竟“博大”得让我们找不到北,“精深”得让我们探不到底。加之源远流长,老祖宗们的理论原旨到底是什么,又死无对证。”
   
   楼主不知道中医的“原旨”是什么,找不到中医的“北”。老祖宗根本没有这样的中医假子孙。楼主冒充也真是不知趣。

    楼主高喊:“为什么我们只想到要回归而不敢超越呢?”
   
    楼主找不到中医的“北”,有何脸面谈“超越”??往那里超。还是老老实实拜在洋人脚下,一步一步爬行吧。

   楼主说:“可以毫不避讳地说,老祖宗们离开他们所处时代以后的知识、阅历、认知等,因时代所限,基本上为“0”。
未曾想到“左肝右肺”原本是“右肝上肺”;未曾想到,除了“六淫邪气”还有细菌、病毒、真菌也可致病…。”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知识,但是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头长在肩之上,现代人不吃饭,同样和古人一样,“绝谷者死”。不知道细菌和病毒,并不等于经典方剂不能杀死病毒和细菌而使人安康。今人知道病毒和病菌,也照样死人。古人的“肝在左”能治病救人,不久前报道:北大三院将“在右的肝”撕开8㎝的口子而毙命。是奢谈“科学”呢?还是要安康?
   
   楼主说:“经典并不神奇,踢开经典搞临床的“忤逆之徒”大有人在。”
   
   楼主根本没有资格当“踢开经典搞临床的”的“忤逆之徒”。
   楼主还是好好学习西医吧,西化中医救不了西医,保鲜洋祖宗,让它烂得慢一些,才是楼主的正道。
                     封志强
                                  2009.11.24
文字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24 19:11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楼主高喊:“为什么我们只想到要回归而不敢超越呢?”
所谓创新,并无捷径可走,也绝不是空中楼阁,万丈高楼从地起,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作者: 非常道    时间: 2009-11-24 19:27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楼主没有资格当“忤逆之徒”

   楼主说:“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楼主错了,中医必须遵从经典,舍经典等于舍灵魂。对于楼主这些西化的假中医来  说,当前振兴中医的势头越来越被老百姓认识的今天,假中医唯恐别人识破其真面目,才发出上述的悲哀!

    楼主不知道中医的“原旨”是什么,找不到中医的“北”。老祖宗根本没有这样的中医假子孙。楼主冒充也真是不知趣。
    楼主高喊:“为什么我们只想到要回归而不敢超越呢?”
    楼主找不到中医的“北”,有何脸面谈“超越”??往那里超。还是老老实实拜在洋人脚下,一步一步爬行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知识,但是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头长在肩之上,现代人不吃饭,同样和古人一样,“绝谷者死”。不知道细菌和病毒,并不等于经典方剂不能杀死病毒和细菌而使人安康。今人知道病毒和病菌,也照样死人。古人的“肝在左”能治病救人,不久前报道:北大三院将“在右的肝”撕开8㎝的口子而毙命。是奢谈“科学”呢?还是要安康?

   楼主根本没有资格当“踢开经典搞临床的”的“忤逆之徒”。
   楼主还是好好学习西医吧,西化中医救不了西医,保鲜洋祖宗,让它烂得慢一些,才是楼主的正道。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9-11-24 20:35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支持!
作者: 屁汤滴    时间: 2009-11-24 21:22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哪里是在讨论,简直是在骂大街嘛!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25 12:12
标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中医经典的魅力

□ 肖相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世纪80年代,我在湖北工作期间,我一同事的小孩患感冒,在小儿科请著名的老大夫治疗一周不愈,请我诊治。我看患儿明显的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舌淡苔白,我说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完全能治好的,为什么久治不愈呢?我们看了此前服的方药,主要是银翘散的加减方,后用麻黄汤半剂,一服汗出而差。
  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的一位教授得了糖尿病,自己用西药治疗,但是老烦躁不安,疲乏无力,出汗,他跟我说,是糖尿病损害了他的神经系统,十分紧张,自己没有办法治疗了,想试试中医。我给他开的方就是《伤寒论》中的白虎加人参汤,几服药就好了。
  2000年5月2日诊一河北省唐山市女性患者白某某。慢性肾炎多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做肾穿剌病理活检,病理诊断为中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去年发现肾功能损害,曾在北京多家大型中、西医院住院治疗,病情不能控制,肾功能持续恶化。病人就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疲乏,胃胀不适,食欲不振,下肢冰冷,口苦口干,大便不畅,小便黄,月经量少色黑,舌红苔黄厚腻,脉弦。近期化验肾功能:SCr:563umol/L,BUN:17.6mmol/L。西医的诊断已经明确,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湿热中阻,升降紊乱,浊瘀互结。治疗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活血泄浊。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约1年,肾功能、尿检完全正常。此后如有不适,仍用上方间断服用,2008年6月又来复诊,肾功能、尿检一直正常,一直坚持正常上班。
  2003年国庆期间,石家庄市公安局一位干部的母亲,70岁。心衰合并肾衰,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病科。经治疗心衰得到控制,并已透析。但发热半月不愈,用各种抗生素无效,血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诊断为慢性肾衰合并金葡菌败血症,药敏试验对万古霉素敏感。但万古霉素为肾毒性药物,迫于无奈,只得小剂量使用,治疗一周无效。医院已无计可施,告知家属,可能已经没有办法治疗,或者可请中医试试。通过熟人请我去会诊。诊时病人每天发热下午甚,可达39℃以上,无汗,不恶寒,时咳嗽,喉中有痰声,痰不易咳出,口不渴,大便3天未解,无食欲,小便尚可,舌暗淡苔白腻稍黄,脉弦细。证属正虚邪恋,不能祛邪外出。治宜扶正祛邪并用,方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3剂体温正常,食欲恢复。
  2005年1月5日诊北京患者刘某某。从1993年开始患腹泻,每天三、五次不等,受凉、饮食生冷、油腻则泻,特别是脚不能受凉,受凉则泻,十分敏感,所以在家也要穿保暖鞋。曾经反复求治于中西医,服用各种中西药无效,因而失去治疗信心。因其母亲找我治疗肾病,效果很好,想让我给她的儿子治疗,因而就诊。诊时见腹泻,每天3~5次,大便稀溏,无肛门灼热,无黏液及里急后重,伴有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高血压病和高尿酸血症。辨证为脾肾阳虚兼脾胃湿热,治宜温补脾肾与清化湿热并用,方用四神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至2月16日三诊,腹泻已愈,大便成形,春节期间稍食油腻也不腹泻,在家可穿拖鞋。2008年7月23日因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又来就诊,诉腹泻治愈后一直没有复发,大便正常。
  在我的临床过程中,这种病例几乎天天都有。
  我的一生和《伤寒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父亲肖立渭名老中医以精通伤寒、善用经方、疗效卓著而享誉一方;我的硕士导师李培生教授和梅国强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伤寒大家;我的博士导师时振声教授虽以肾病学大师闻名于世,但同时也是最著名的伤寒学家,治肾病也善用经方;我执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儒家之孔子;《伤寒杂病论》之于中医,犹如儒家之《论语》。古今中外的名医,没有不师仲景、不读伤寒的。实践证明,学不好《伤寒论》,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中医的,更不用说成为名医了。中医之所以落到现在这种久振不兴的地步,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于经典的轻视和无知。要想振兴中医,不要求中医学好经典、学好《伤寒论》是不可能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