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十一:正视中医的科学问题,中医学在现代化中新生卜
[打印本页]
作者:
yuanqilun
时间:
2007-12-21 02:43
标题:
[原创]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十一:正视中医的科学问题,中医学在现代化中新生卜
[watermark]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十一
正视中医的科学问题,中医学在现代化中新生
--------兼驳张功耀等人的胡言乱语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1 前言
众所周知,在已过去的一年多的时段里,中医药界又一次经受了战火般的洗礼。一股以张功耀为首“告别中医中药”的浊流泛起,几乎席卷中国大地。紧接着方舟子和何祚庥 等“打假斗士”也继续发难,在国内外攻击中医是“不科学”“伪科学”。即使中医界内部的一些权威人士也虚了心,抛出了中医是“超科学”的新论。然而作为受攻击方的中医药界,并未有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回击。虽然群情激愤反对废除中医药,但最后还是官方首长出面暂时平息了风波。再回顾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几次反(废)中医浪潮问题,以及当前中医的低迷状态,不能不使人们反省和深思。结论就是必须深刻认识这场风波的背景和原委,应用科学发展观剖析中医中存在的问题,把争论当作动力,从而加快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
历史给人以警醒!笔者胸有成竹地认识到:当前应该正视中医的科学问题,打好一场中医科学的保卫战。本人以中医科学捍卫者的身份明确宣布:一、中华医学是民族国粹,本质上是科学的,不容贬废;二、鉴于历史原因使传统中医学存在着封建及虚玄的东西,应该扬弃;三、应用现代的科技知识努力提升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法则和临床经验,使其洗心革面获得新生。四、在科学的基础上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共创世界性的现代医学新体系。
现将上述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2反(废)中医的四次浪潮
几千年来,中华医药一枝独秀于世界的东方。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了,近代的科学技术也随之进入了中国。西医的明显长处如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以及因果关系明确的诊治手段等,使那些崇拜西医的学者们趋之若鹜。问题是许多人在接受西医的同时,却认为中医相形见绌了,致使近百多年来反(废)中医浪潮几番涌动。
一般认为,受到日本明治维新中成功废除汉医的影响,许多学者竟也照本宣科地想在中国废除国粹。最早提出废除中医主张的,是浙江俞樾在1879年发表的《废医论》。但真正导致行动的却是在1912年北洋政府期间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公然排斥中医教育,使中医失去了课堂。后又在1929年,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案”,终于引发了中西医的第二次论战。全国中医通过团结抗争,终使议案未获通过。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些政策致使中医生被改造为西医。直至1982年在宪法中颁布“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才有了中医和西医的同等地位。近一年多来,“告别中医中药”的呼声,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的言论,形成了第四次反(废)中医浪潮。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特点是在中医处于低谷之际,反对者以科学等名义企图连根拔掉中医药,使其万劫不复。当然,保护中医的官方政策和群众情绪都提高了也是事实。可是有关中医的论争并没有彻底解决,今后必定还会有更多的反复。
所以,根本问题是注重提高对中医自身的科学认识,并尽快促进中医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这是官方和学术界的有关方面应该注意到的。现本文结合笔者自已在这方面的领先研究,当仁不让地驳斥了反对中医者的若干谬论如下。
3正面回答中医的科学问题
现以此轮首先发难的张功耀,及其“告别中医中药”和“再论告别中医中药”两文的主要论据为靶子,以资说明他们的立场和观点都是错误的!
例一,张功耀:药性的“五味”(辛、甘、苦、咸、酸)和“四气”(寒、热、温、凉)表面上看很有些经验的味道,其实它们不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任何解析。类似的还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都是不能被赋以任何经验意义的概念。
张功耀自相矛盾的话语有些无聊。“五味”、“四气”、“五脏”、“六腑”恰恰是传统医药的经验归类,并且由从古至今的临床应用所证实。当然,以现代观点的观点看来,其中的缺陷明显是不完全符合药理分析或解剖生理学。可是在目前对中药药性尚无“科学”归类的情况下,古代归类不是最好的,却是较好的。内脏器官的归纳应该属于补充和修正的范畴,全盘否定的本身就不是“科学”的。
例二,张功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的“脉诊”方法。这种描述不精确,没有实际诊断价值的经验方法……其实,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脉相来表达。
张功耀不懂医学,说话却很武断。这句话既否定着中医经验又否定了西医的“脉相”,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西医也常诊脉,例如通过脉率判断心动过速或过缓,通过脉律判断心脏瓣膜病,通过脉压判断血压高低等等。中医的脉象就要复杂和高明一些,如数脉、缓脉、结脉、代脉、弦脉、伏脉等,就比前述西医的脉诊要细致得多了。再例如中医有“紧脉主痛症”之经验。其中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过程也就是:疼痛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增高,后者又支配脉管系统的紧张性增高,因而会出现紧脉。反过来,紧脉就可诊断痛症,这是符合经验和科学的。现代研制的“脉象仪”也证实了此点。所以,美籍生物力学家冯元桢赞誉道:“我们的脉象,当然是无创伤诊断方法的巅峰”。面对中医的宝贵遗产,张功耀还要无理否定吗?
例三,张功耀:按照“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缪刺原则,左边水肿刺右边,右边水肿刺左边,一直刺到“见血立已”。可是,水肿病人基本上是左右俱肿或全身浮肿的。如此,如何才能“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呢?
又是一段“开黄腔”的笑话。水肿病人不会“基本上是左右俱肿或全身浮肿的”,单肢水肿或局部水肿者常见得很。例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性橡皮肿、特别是丝虫病疫区的橡皮腿等等。至于缪刺,在患肢的神经或血管失去功能或反应的情况下,通过“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脊髓神经反射机制,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由此可见,“妄加断言”的张功耀也有了“江湖医生”的气质。
例四,张功耀:现代人固然会对这个“神效”嗤之以鼻,但李时珍则十分固执地相信它是真的,并为这个方剂做了阐发:“立春节雨水,其性始是春升生发之气,故可以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之药。古方妇人无子,是日夫妇各饮一杯,还房有孕,亦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类似装腔作势的医理解释,不知骗了多少病人,害了多少学士。
张功耀在他的文章中尽量显得博学多才,可是经常露马脚。李时珍不是教授,可是却懂万物发育有“春升生发之气”,也就是说在春天里动物们的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性激素将更加活跃,这为还房有孕创造了条件。何况人是高级动物,易受语言或物质的暗示,医生谓之“神效”的雨水使不育不孕的夫妇大受鼓舞,更加增添了受孕的机会。即使雨水本身可能毫无药质,但如此这般后也不亚于西医心理治疗及暗示疗法的安慰剂了。已有明确记载,后者对因癔病、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和焦虑性神经症)、疼痛等身心疾病,和阳萎或性冷淡等性机能障碍等都有一定疗效。也许那些受惠于此疗法的学士和病人,倒要对后生张功耀的装腔作势嗤之以鼻了。
例五,张功耀:西医里边的“发炎”(inflame,inflammation)就与中医里边的“上火”是一致的
这句话的原则性错误足以让大家奉劝张功耀应该放弃在医学界的发言权。两种概念应该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西医的发炎不一定上火,如冷脓肿、某些结核病、晚期的慢性炎症等;中医的上火也不一定是发炎,如许多由器官或组织的机能亢进所引起的血热证和肾阴虚证等。可以说,这些内容在将来的现代中医学里会有精彩的区分。这里打个招呼,希望张功耀及其中医军师不要半罐水不懂装懂,不要一味地“告别”中医药而跟不上医学的进步。
例六,张功耀:大的范围不说,单是为了子虚乌有的“经络”两个字,我国为它给付的医学资源已经不计其数。当今我国医疗保险经费捉襟见肘,可是,为了这两个毫无医学和生理学意义的概念投巨资,我们的科技官员居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在这些话中对我国的经络研究发了一些牢骚,是有代表性和值得理解的。但在学术上指责却是短见拙识的。古往今来的研究已经表明经络有着重要的“医学和生理学意义”。笔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已经科学地证实了经络并非“ 子虚乌有”,而是有着已知功能和未知功能的已知结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如果张功耀或其他人对此有不服气的,可在参阅笔者的三本专著《现代针灸学概论》、《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约1 00万字,北京图书馆有一套)后,再重新发表意见。
例七,张功耀:把“补气”和“补血”表达成日常语言的的治疗含义又是什么?难道“气”也是可以“补”的吗?“补气”究竟是补什么?估计中医生永远都不可能把它表达成可被无歧义交流的日常语言。
张功耀在这里表现得象个小学生,经常问一些关于人的常识问题。张功耀不懂不用中医,当然就只有当中医小学生的份了。由此我们就可以坦荡地告诉他:中医的“气”和“血”是两个即复杂又明确的概念,常用的“气”之一是指空气(氧气),急救时的人工呼吸就是一种“补气”,不知张功耀体验过或见过没有?但中医在一千多年前的张仲景时代就有了。之二是指能量,在服用人参或黄芪“补气”后使人增加了精神,这种“补气”常见且其祖辈可能用过。“血”的概念之一就是血液,“补血”通常可以理解为改善贫血。太简单了,不过出于偏见,估计张功耀永远都不可能把它表达成可被无歧义交流的日常语言。
例八,张功耀:“药物”中,竟然不乏污物、毒物和异物。它们不但不能解除患者的痛苦,反而还要使患者不明不白地忍受各种危害。这样的“仁术”是道德的吗?
张功耀以同情患者的口吻,离间着患者与中医的感情。实际上,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中医通过各种办法竭力救治患者,也才真正体现了“仁术”道德。现举张功耀和方舟子都乐道的“污物”粪便入药一事分析之。例如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中医灌服小便救人于昏迷,现时知道是其中含有阿摩尼亚(氨)起了醒脑开窍的作用。不知他们两人有这个常识没有?
至于粪便,现举他们崇拜的西医中最新的一个例子(登载在英国《华商报》2007年11月30日11版),题目是“女儿粪便医救患重病老太”。内容摘要如下:“埃塞尔是一位来自英国的83岁老奶奶,由于感染一种致命性肠道病菌危及性命。关键时刻,来自女儿的排泄物挽救了她的生命。这种致命性肠道病被称为‘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它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大量生长……容易被梭菌病毒感染,产生毒素的能力增加,导致死亡率增高。治疗这种疾病,需要患者近亲的帮助。医生们将埃塞尔女儿的排泄物稀释后,用导管直接送到其胃部和肠道中,帮助肠道的细菌恢复(平衡),从而达到对人体有益的程度。”即然西医也用粪便治病,那张方二人是在嘲笑中医还是在嘲笑自已的无知呢?
够了!张功耀等人在攻击中医中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本无资格代表,却盗用各种“名义”抵毁中医;他们是中国人,却崇洋媚外并缺乏了以“中国良心”的名义。本文正视中医的科学问题,对张功耀等人谬论的驳斥是他们翻不了案的,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4反(废)中医的原因分析
反(废)中医的四次烽烟,应该有其深刻的内外在原因。驳斥归驳斥,但站在维护中医的立场上,还应该进一步明白当代存在着的四大危机。现分析如下。
4-1时代危机
笔者一贯认为,尽管传统中医早已有了整套的理论和临床体系,但在1840年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而凝结定型了。这是因为古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条件消失后,发展古代医学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依据这种认识,由于传统中医中确实包藏了许多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的东西,所以在“五四”运动倡导“科学”和“进步”的潮流中,可以理解近代改革人士如鲁迅等要求变革的主张。但是中医的科学本质是他们没有看到,也可能是不愿看到的。他们都犯了一个倒洗澡水把婴儿也倒掉了的错误。至今,时代更加进步了,反中医人士的意见更尖锐了,尽管他们都有着同样的错误。在现代社会面前,传统中医本身与时代的差距越来越大,难道还不应该与时俱进么?
4-2信任危机
即使在近代社会中,当时已有了“衷中参西”等医界进步,不过步伐并不大。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代变革,传统中医学却基本上仍是老面孔。千古一律的“阴阳五行”教条横行,诊治的解释往往不能服众,尽管有时也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强大的西方医学逐渐普及并得民心之后,中医学也就越来越处于劣势了。英国官方至今也认为中医是“一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与某种宗教或哲学相联系的疗法”。传统中医界除了国家的政策保护之外,就俨然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正在走着下坡路。所以,得不到新时代民心的学术,是充满了危机的。
4-3学术危机
笔者仍认为,传统中医理论的博大和深奥还不为许多民众和学者理解。即使学术界也多以“千古之谜”为托辞将其神秘化。国家提倡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遭到了中医顽固派的反对。尽管“继承”和“创新”已经被提倡了许多年,但全盘继承封建和虚玄的说教仍是学界主流。中医界不愿或不屑学习科技知识是普遍现象,保守到底致使学术严重退化。还有另外一些学者,为了掩盖自己对中医科学的无知,竟花功夫去证明中医是“超科学”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相信自己的学术正确,并失去了对创新的鉴赏力。这是传统中医处于低谷的学术原因。
4-4素质危机
传统中医界的保守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理论的虚玄难释也使许多青年中医不求甚解以致学艺不精。许多老中医宁愿躺在祖先的经书上睡大觉,也不思上进和改革,甚至还提倡越古越好。有些中医成了权威,于是“顺我者昌,逆我者靠边站”的不正之风是有的。即使谈到创新,也是以他们自己为中心的意见。这些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理睬甚至反对别人的创新。这就是传统中医界整体素质在下降的内在原因。
5正视问题和解决办法
明白了上述传统中医学所处在的内外危机之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有人攻击中医的底蕴了。如果“善意”地对待反(废)中医的意见,则可以得到中医必须洗心革面的结论。试想,如果将传统中医学科学化和现代化之后,反对派还会振振有词了吗?到时反对的呼声可能又主要是来自于中医内部了---如果传统中医者还跟不上前进步伐的话。
现在问题已集中到了如下两点:传统中医学能否科学化和现代化,和怎样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最近,中央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个15年规划纲要强调:“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 ’”。这就是说在近半个世纪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国家有信心和决心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笔者根据自己在这方面的多年研究,甚至认为完全有可能提前达标。本文正在展示相关问题的实力。
那末在怎样实现这个基本上是学术问题的问题方面,却至少有两种方向。一是在完全保留传统中医学的内容和框架的基础上,加进现代科技的某些内容,如邓铁铸教授等提出的“光子中医学”。笔者认为,鉴于传统中医学虚玄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深刻矛盾,这种结合是难以实现的。
二是在挖掘继承传统中医学科学精华的基础上,变革创新虚玄的外壳或框架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充分领悟和吸取中医学的科学内核,又要认真分清和摒弃中医学的封建糟粕;既要发扬中医学的特色特长于国内国外,又要携手西医学共创现代医学的理论和临床。这种真正的“大”理论有别于以往的若干“小”理论,如肾的本质研究、舌诊研究等等。学术界早就认识到,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医学的“大”理论问题,中医学才能在现代社会得到大的进步,才能延续五千年的生命,也才能彻夜消除对中医的怀疑和攻击,也才能真正振兴中医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新一代的现代中医学的任务和目标!笔者为此已奋斗了近四十年,可以说已经开拓出了一条独到的新路,这就是高于现今中医和西医的生理应激系统理论的总结和揭示。其中现代针灸学理论和临床体系的成功创建,既是整个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又是先锋和样板的展现。
6 小结
古诗吟得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通过近百多年来中医的曲折经历,以及遭受的不断攻击,因此可以说传统中医学的科学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和不得不行了。其中,鉴于中医界的保守传统和念旧情结,所以观念的转变比学术问题更为迫切。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医改革的指导作用,又是大家拭目以待的大问题。本文率先垂范,通过对正反面若干问题的科学分析,就会得知新一代的现代中医学确实正在扑面而来。笔者满怀信心地预言,作为世界两大光辉医学体系之一的中医学,通过科学化和现代化后仍会保留中医特色,还会在许多方面高于西医学;然后,再由中西医学和谐共建世界性的现代医学体系,一定是医学发展之必然,一定是人类健康的福音!
袁医生的博客欢迎您,商讨和解决针灸学及中医学的科学和现代化问题wGX
http://blog.163.com/yuan_mat/edit
文字
[/watermark]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7-12-25 15:44
标题:
[原创]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十一:正视中医的科学问题,中医学在现代化中新生卜
请把袁其伦医师的独到新路简要价绍给大家。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