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打印本页]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09-1-28 08:4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32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马文辉,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马文辉专栏
http://www.gtcm.info/cgi-bin/forums.cgi?forum=70
马文辉原创帖子集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575&show=0
三部六病学说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45&topic=191&show=0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28 08:5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关注与期待。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9-1-28 09:09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欢迎马文辉先生亮相!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1-28 09:3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祝马先生春节愉快!
可以请马先生谈一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时的一些情况,以及对你的学术事业与人生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6:0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农历牛年伊始,接受论坛的专访,深表谢意!首先向论坛管理层、各位版主和广大会员送上新春的
#〓§〓〓〓〓〓§〓〓〓〓〓〓§〓〓〓〓〓§〓#
  ↓     ↓      ↓     ↓
 ☆★☆   ☆★☆    ☆★☆   ☆★☆
☆ 祝 ☆ ☆ 你 ☆  ☆ 幸 ☆ ☆ 福 ☆
 ☆★☆   ☆★☆    ☆★☆   ☆★☆
  ↓     ↓      ↓     ↓
  ※     ※      ※     ※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6:13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我是科班和师传的混血儿。和千千万万中医生一样,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大家不同的是在校期间接触到了“三部六病”学术,并拜师刘老,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6:2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在校期间,自认为学习也还算努力,对中医的感悟虽然不能说深刻,但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自己将从事的这份事业。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6:33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毕业后随着对社会和中医行业的零距离的接触后发现,特别是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中医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的时候,心中的困惑越来越多,是中医本身出问题了,还是中医人出问题了?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6:3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中医的出路在(=@__@=)哪里?中国中医研究院是中医的最高科研机构和决策智囊团,他们在干什么呢?只有进去了,才能了解到。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6:4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现在回答陈总版的提问。自己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温了五大经典内径(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1-28 16:5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中医学面临史上最大学术和生存危机,其根源在于:中医学在现代科技洪流中迷失了自我。
     连中医教授、专家、学术权威都不明白,中医学是一门什么样(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那么,你让社会大众、科学界和西医,怎么可能正确对待中医,把自已的身体和生命托付给中医?
    不要责怪别人,搞好中医的学术定位(性质),明白中医在临床医学上不可取代的实践价值,这是唯一的生存之路。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6:57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mawenhui3366在 2009/01/28 04:58pm 第 1 次编辑]

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后发现,现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与经典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中医要发展,必须回归经典,经典要有用,必须回归临床,走继承、创新的发展之路。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7:07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我想请教一下张先生,中医的学术如何定位呢?在现代科技洪流中中医人怎样才能迷失不了自我呢?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7:2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中医的大众人才和精英人才为什么不能担当起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呢?
作者: 红杉树    时间: 2009-1-28 17:2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我们常说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可是 目前很多中医 包括国家认证的很多名老中医在内 都不能弄明白 那些个古义到底是什么 又怎么去发皇呢 至于新知 不明白古义的新知 不谬者鲜矣...........................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17:3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红杉树2009/01/28 05:24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常说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可是 目前很多中医 包括国家认证的很多名老中医在内 都不能弄明白 那些个古义到底是什么 又怎么去发皇呢 至于新知 不明白古义的新知 不谬者鲜矣...........................
说的到是。古义到底又是什么呢?总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吧?真理在谁手里呢?
作者: 红杉树    时间: 2009-1-28 17:4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这就需要从道家和儒家的文化底蕴了来考察古义 中医的产生是以道家和儒家的文化为土壤的,不弄明白它们,就不能明白中医精髓. 所以 国家应该把文化教育作为重点 文化土壤是诞生大医的源泉...............
作者: zhongyiao    时间: 2009-1-28 19:1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请教马先生如何看待中医药的重复性验证问题?
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医药无法重复性验证就无法走向世界,因为无法证明中医药在治疗某一具体疾病的效果如何。
比如治疗冠心病,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这是因为冠状动脉斑块引起的;因此不论使用中医药治疗还是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最终目的必须使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水平就不是真正的治愈;并应当可以重复性验证。
不知道先生是否同意?

作者: 大实话    时间: 2009-1-28 19:2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中医的产生是以道家和儒家的文化为土壤的,不弄明白它们,就不能明白中医精髓”
楼上的朋友,殊不知在没有道家之前,属于传统中医里的理论与实践早己备具。此种缺撼正是出自“传承断代”在替代中的自生……
谁会把中医与道家扯为一谈,实际是一种缺少对中医了解,以其自我想象,随便说说而己。殊不知,诸如此类想象的结果,实际是把中医好端端健康实践,硬扯进虛无漂渺去做“替死鬼”。
中医人还是说中医事吧!……
作者: 哲学家    时间: 2009-1-28 20:0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请教您对[[阴生阳长,阳杀阴藏]]的理解  内经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作者: 红杉树    时间: 2009-1-28 20:23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杉树在 2009/01/28 08:24pm 第 1 次编辑]

诚然 中医的起源是来自人们生活和实践 但却的确是以儒道文化为土壤得到升华的.这就是为什么每当儒道文化鼎盛之时,能成就中医的一个发展高峰之故.两汉如此,金元及唐亦如此.满清亦如此................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22:1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zhongyiao2009/01/28 07:11pm 发表的内容:
请教马先生如何看待中医药的重复性验证问题?
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医药无法重复性验证就无法走向世界,因为无法证明中医药在治疗某一具体疾病的效果如何。
比如治疗冠心病,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这是因为冠状动脉斑块引 ...
先生的观点非常重要,这无关中医或者西医,治病求本,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者会有人说:虽有冠状动脉斑块,但无症状,所以中医可以不考虑冠状动脉斑块。我认为临床治愈和病理治愈是两个概念,后者包括前者。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22:19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大实话2009/01/28 07:20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的产生是以道家和儒家的文化为土壤的,不弄明白它们,就不能明白中医精髓”
楼上的朋友,殊不知在没有道家之前,属于传统中医里的理论与实践早己备具。此种缺撼正是出自“传承断代”在替代中的自生……
谁会 ...
支持!大实话!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22:2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哲学家2009/01/28 08:02pm 发表的内容:
请教您对]的理解  内经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内径是正确的,阴阳在生理状态是共生同长,齐消互换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09-1-28 22:4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01/28 10:4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1/28 04:57pm 发表的内容:

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后发现,现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与经典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中医要发展,必须回归经典,经典要有用,必须回归临床,走继承、创新的发展之路。
   我们的很多中医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中医的路是什么,也不知道中医的路在哪里,这应该是中医界面临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黄帝内经》说的好啊:“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8 22:5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黄帝内经》说的好啊:“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10101说得好。我们的经典来源于临床,服务与临床,今天却把它放入“金匮”,贡与“圣殿”,加了许多的神秘色彩。中医是医学,不是宗教,也不是文化,更谈不上艺术。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1-29 00:0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中医是为人民服务的技术,安全高效方便价廉治病救人是评价中医水平的主要指标,编筐定套,真假不辩,好坏不分,以格代能,不知是国之幸?还是民之福?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1-29 05:5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马文辉先生说得好:〝中医是医学,不是宗教,也不是文化,更谈不上艺术。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见29楼)。〞
    有了这个根本的认识,也就指明中医学需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为自已确立学科性质(定位),通过定位来明确中医学与其它医学(含西医),在学术上和临床实践上的关系。
    为中医学确立科学定位,必须站在整个医学立场(即从医学实践出发),不能从中、西医各自立场否定对方,从而建立让自然科学界(含西医)、大众接受的中医学定位,到了这个水平,中医和科学界对中医有了切实的认识,更多的人(含西医)接受和使用中医,中医学才真正走向世界,并登上世界医学舞台。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29 06:57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欢迎文辉老乡发表高论!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29日 07:03am 时添加 -=-=-=-=-
我倒觉得: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首先是医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一些操作技术,炉火纯青之际,堪称“艺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29 08:1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请介绍三部六病与取象比类的关系。
作者: gl0101    时间: 2009-1-29 09:5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1/28 05:32pm 发表的内容:

说的到是。古义到底又是什么呢?总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吧?真理在谁手里呢?

    先生们说的很好,我很赞同。
    西医是科学,中医也是科学,但是直到目前中医的科学属性和科学定位还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家之言。大家可以问一个为什么吗?
    长期以来,中医界纠缠于所谓的科学的定义而怀疑中医的科学属性,否定中医的科学属性,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医定性为哲学,定性为文化,定性为玄学,或者与科学对立,定性为非科学。非科学就是不科学,不科学就是反科学,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非科学的中医是没有出路的,不科学的中医是没有出路的,反科学的中医则只有死路一条。
    总结历史的经验,我认为,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需要,中医科学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中医不同于西医,西医不可能规范中医,但是,中医是科学,中医需要科学。
    从医学的目的出发,我认为,能够治疗和预防疾病就是科学,能够较好地治疗和预防疾病就是科学,否则就是不科学,就是不够科学。中医具有不可否认的简单、方便、有效、价廉的特点,中医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中医不仅是科学的,相对于西医来说也是比较科学的,而且是非常科学的。
    中医的经典著作是科学著作,我们要科学解读中医经典。我认为,用中医经典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观点,去解读《道德经》、《周易》等所谓的文化经典,一定会有科学的发现。所谓的玄学不是科学,但是玄学里面有科学;科学不是玄学,但是科学能够包含玄学。
    如果有一天,中医的科学属性和科学定位得到了权威的认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不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家之言,中医的科学发展将会是一片光明,中医的前途将无可限量。

作者: 杨生军    时间: 2009-1-29 09:5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说中医是一门技术与一门学问,犹如一说风景,一说山水,一用阴历,一用阳历来表达日期,但还够不上异曲同工,因为还有星期、节气、干支法。说中医是门艺术,“医者,意也”,是明褒暗贬了中医,容易误导后学去踏破铁鞋。
    从古人“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角度来认识,中医应当比前面所说“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内涵更具体一些,比哲学等社会科学要低级一些,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人这种动物的生命科学,它不仅揭示了生老病死的规律,还善于从声、光、感受等信息角度理顺生命活动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者: zhongyiao    时间: 2009-1-29 10:3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先生的观点非常重要,这无关中医或者西医,治病求本,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者会有人说:虽有冠状动脉斑块,但无症状,所以中医可以不考虑冠状动脉斑块。我认为临床治愈和病理治愈是两个概念,后者包括前者。
  --------------
楼主是我见到的少有的几个明白中医行家。
承认病理治愈包括临床治愈,这一点很重要。
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最大狭窄截面低于50%的时候没有症状,只有超过50%病人才会看医生。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那个医生可以在病人冠状动脉斑块最大狭窄截面低于50%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中医诊断方法诊断出患者有冠心病。【也许我孤陋寡闻】
如果使用中医药,可以使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同时有影像学证据不是更好吗?
【请楼主注意只有当病人冠状动脉最大狭窄截面超过50%的情况下,才会有临床症状】病理问题早就存在了。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1:19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1/29 00:00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是为人民服务的技术,安全高效方便价廉治病救人是评价中医水平的主要指标,编筐定套,真假不辩,好坏不分,以格代能,不知是国之幸?还是民之福?
真知灼见!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1:27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1/29 07:58am 发表的内容:
马文辉先生说得好:〝中医是医学,不是宗教,也不是文化,更谈不上艺术。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见29楼)。〞
    有了这个根本的认识,也就指明中医学需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为自已确立学科性质(定位),通过 ...
悉尼张有和先生站在国际大环境中审视中医,实践中医,推广中医,创新中医……实乃中医之福,中医之幸!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1:37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gl01012009/01/29 09:51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们说的很好,我很赞同。
    西医是科学,中医也是科学,但是直到目前中医的科学属性和科学定位还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家之言。大家可以问一 ...
总结历史的经验,我认为,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需要,中医科学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中医不同于西医,西医不可能规范中医,但是,中医是科学,中医需要科学。
完全赞同10101先生的观点!中国的社会主义不符合苏联、美国等价值观,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搞了?中医不符合西方人的科学观,中医就不发展了吗?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好,喊半天等于零。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1:4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如果使用中医药,可以使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同时有影像学证据不是更好吗?
【请楼主注意只有当病人冠状动脉最大狭窄截面超过50%的情况下,才会有临床症状】病理问题早就存在了。
zhongyiao先生提醒的非常好!中医也是治未病的,并非只依靠临床症状。只不过古代没有冠状动脉照影而已,否则的话,老祖宗也会讲“病理改变”的。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1:57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29 08:14am 发表的内容:
请介绍三部六病与取象比类的关系。
取类比象是一种方法论和思维模式,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应用,它不是中医的专利。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三部六病也是一种思辨框架,或者说是一种方法论。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2:07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1/29 06:57am 发表的内容:
欢迎文辉老乡发表高论!-=-=-=-=-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1月29日 07:03am 时添加 -=-=-=-=-
我倒觉得: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首先是医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一些操作技术,炉火纯青之 ...
人学包括人体学和人文学,二者是有区别的,人体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人文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研究的对象不同,方法也就不同。很多时候二者是可以交叉的,这叫做边缘学科。
作者: 阜新汪海升    时间: 2009-1-29 12:0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赞成29楼却波渔翁的观点,中医不是纯粹的科学技术,它好包括很多人文科学也就是文化的内容,其实也不只是中医,西医也是一样。我到觉得医学(包括中医、西医)是架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如果认为医学是纯粹的科学技术,那么必将堕入笛卡尔人是机械,或者人就是普通生物的生物医学的泥潭中,如此一来那么人医也就和兽医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2:1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在08年的三部六病年会上,本人谈了三部六病学术发展的一些观点,属于内部交流,不是十分的成熟。愿意和同道门切磋、共勉。

三部六病学术发展的“三步走”策略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总结三部六病学术发展近三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三部六病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伟大的医学创新。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医学发展状况和三部六病自身的实际情况,既不能超之过急,也不可丧失机遇,特提出“三步一并”的发展策略。
一、占领伤寒阵地
三部六病学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而伤寒学派林立,莫衷一是。要想确立三部六病学术在中医界的地位,首要问题是正本清源,从理论源头入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开展学术大讨论。
1、确立同盟军:从三部六病的形成渊源而看,曾经受到皇汉医学的深刻影响。目前,活跃在国内伤寒界的的流派有两支也来源于皇汉医学,一是胡希恕老先生的“九纲辨证”,代表人物有冯世仑、张长恩,他们反对六经辨证,否定《内径》和《伤寒论》的渊源,提倡“方证对应”。二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提倡方证和体质辨证,不尚空谈,注重实践。这两支力量一南一北,是我们的同盟军,应加强联系和合作。
2、找到突破口:《伤寒论》最大问题是理论问题,不是临床疗效。理论上最大障碍:一是以经解病,指鹿为马。二是混淆三阴三阳概念,脱离临床。
3、与时俱进,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首先,搞清《伤寒论》的本意,做好文献学的整理和研究。第二,理清后世医家对《伤寒论》的应用和发展。第三,用现代语言阐述和创立新伤寒学派。
二、统领中医各家学术
伤寒学派在整个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也只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目前,中医无论理论还是临床,经方的使用并不占主导地位。时方学派如温病、金元四大家、火神、大行其道,特别是藏象学术更是占据绝对优势。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人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是摆在三部六病同仁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绝不可以简单的视之为糟粕加以批判。我们必须理清不同学术流派的核心价值,纳入我们的研究范畴,逐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新中医体系。
1、结束寒温之争,把温病纳入三阴三阳的辨证体系。
2、对金元四大家全面发掘、整理、提高,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3、对宋以前的,特别是《千金》《外台》等一批方书系统整理,发现并找出解决对当前一些重大疾病的方法和思路。
4、深入研究“协调疗法”的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体和局部病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脏腑辨证许多有价值的方证加以发掘和提高。
三、融通中西,创新医学体系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征服疾病的生力军和人类健康事业的保护神。二者和而不同,长期并存,最终融通。三部六病事业中有一大批西学中、中学西、中西结合的高级人才,创造一个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应该是广大医学工作者共同愿景。
四、产业化发展,齐头并进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知识网络化,经济多元化的时代,三部六病事业能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产业化。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2:2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阜新汪海升2009/01/29 00:08pm 发表的内容:
赞成29楼却波渔翁的观点,中医不是纯粹的科学技术,它好包括很多人文科学也就是文化的内容,其实也不只是中医,西医也是一样。我到觉得医学(包括中医、西医)是架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如果认为 ...
看来汪海升先生不是一个科技工作者,而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从事的也不是临床工作,每天解决的不是病人的具体的疾病,而是家庭纠纷,当然了,心里工作者、精神病工作者除外。
作者: 哲学家    时间: 2009-1-29 13:0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1/28 10:25pm 发表的内容:
内径是正确的,阴阳在生理状态是共生同长,齐消互换的。
请教,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先生在临床上是怎么应用这个观点的,当一个患者被确定为脾气虚时,你用滋脾阴的药物如天冬,黄精,玉竹之类的药物吗?肾阳需的患者,你用什么样的滋阴药让患者来实现[[阴阳在生理状态是共生同长]]]的目的。
作者: 阜新汪海升    时间: 2009-1-29 14:1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就42楼问题,与马先生商榷
医学具有人文科学的属性并不是我提出来的,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恩格尔(O.L.Engel)早就提出了,也就是他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的内容都是人文医学的内容吗?为什么2 个医生用同样的药物治疗同样的患者疗效却不一样,有事就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不同引起的,难得医学可以不关注这样的问题吗?
我承认即使把人当做机械的医生也可以成为好的医生,但是这不能就说医学没有人文的内容。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6:39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哲学家2009/01/29 01:06pm 发表的内容:
请教,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先生在临床上是怎么应用这个观点的,当一个患者被确定为脾气虚时,你用滋脾阴的药物如天冬,黄精,玉竹之类的药物吗?肾阳需的患者,你用什么样的滋阴药让患者来实现]]的目的。
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就人体而言,我们每天吃的饭既能长肉,也可长气。就哲学概念而言,阴阳不仅对立,还有统一。阴阳是一本两性的。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6:4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阜新汪海升2009/01/29 02:12pm 发表的内容:
就42楼问题,与马先生商榷
医学具有人文科学的属性并不是我提出来的,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恩格尔(O.L.Engel)早就提出了,也就是他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社会的内容都是人文医学的内容吗?为什 ...
人体的生物属性是第一性的,心理属性是第二性的,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有区别的。医学的生物属性是它的主体,但不是它的全部。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6:5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茶和茶文化是两个范畴,酒和酒文化,性和性文化……一个是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二者既不可混淆,也不可完全割裂。研究茶的是农业专家,研究酒的是食品专家,研究性的是生理专家……无一例外,研究文化的“娱乐”者、“管理”者——社会学家。
作者: zhongyiao    时间: 2009-1-29 16:59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我总感觉大家在空谈。
治疗疾病应当有证据人家才会信服。我并不否认我们的前人伟大,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疾病的发展规律。
有些人总是认为现在的疾病古代也有,这是不应当的。
比如肝炎发现这个问题不过几十年,确有一些人硬说自己是祖传中医可以治愈乙肝。明明癌症是西医的东西,一些中医硬说中医经典中有记载。
就是艾丝病也竟然有人吹嘘中医中有。这简直是开玩笑。
如果果真如此,人家西医还研究病谱干什么?
一味的强调传统中医不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的发展没有好处。
不知道先生如何看我提到的问题?
另外,我想问一下,先生在治疗冠心病的时候是否建议病人检查冠状动脉,看看斑块改变情况?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7:0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再次向各位同道衷心地祝福!感谢参与交流和讨论。新春快乐!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7:1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zhongyiao2009/01/29 04:59pm 发表的内容:
我总感觉大家在空谈。
治疗疾病应当有证据人家才会信服。我并不否认我们的前人伟大,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疾病的发展规律。
有些人总是认为现在的疾病古代也有,这是不应当的。
比如肝炎发现这个问题不过几十年 ...
中西医研究的对象——人体和疾病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方法和视角不同。
对疾病的诊断能不用创伤性的最好,比如中医的望闻问切,也可以查个血脂,做个心脏彩超之类的……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7:2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转一份帖子,增加一下气氛

关于根本解决中医问题致温家宝总理的一封公开信
温总理,您好!
   
   取缔中医,唯恐会对历史犯罪,中医的确可以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推广中医,中医又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怎么治好的病说不清,怎么治坏的病道不明。如何管理中医,既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又能让中医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各级管理部门最为头痛的。
   一、中医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基础理论的问题
   没有逻辑自洽严谨理论体系的学科是不能说服于人的,是无法走向世界的。中医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基础理论的问题,基础理论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当今中医教材为代表的所谓理论,不像西医那样有着确切的概念、严谨的逻辑、可重复验证那样,客气的,说是哲学思辨;不客气的,说是牵强附会。中医院校毕业生临床90%不用教材,用教材的90%不顶用,使得中医整体服务能力几近消亡,不得不组织博士后等高级人才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这样的理论如同鸡肋,为了取得说服力,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在西医理论框架内寻找根据的科研中去。这种研究就如同用经典力学研究暗能量,其结果皆同经络实质研究浪费20多亿无果而终一样。
   其实,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构建的中医固有理论体系更优于西医,不是由不同的理论堆砌起来的,而是从生命的混沌化秩序化机制(阴阳)、空间机制(经络)、时间机制(四象、五行、六节藏象)、全息机制(人体的“自相似性”),生命的物质、能量、信息、意识机械联系机制(精气神形等)多角度全方位交叉融合统一进行理论建模的。现代中医人之所以不能确切地理解其概念,原因就在于没有突破西医的思维定势。固有的中医思维方式就像高能物理一样,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采用间接的验证手段来证明提出来的“标准模型”。
   二、中医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盛世修典,以现时代的知识储备智力储备,完全揭示中医固有理论并使中医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这种理论性研究无需大投入,几十名专家通过一两年的时间,不过花些会议费开支,就可以把《黄帝内经》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后世依此形成的各家学说梳理出来,让世人能够理解掌握,使得中医两千来年的经验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中医固有理论的研究,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增强民族自信心,随着中医严谨的理论被世人所理解,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势必被世人所折服;二是,促进科学的革命性进步,就像牛顿力学、相对论这种原创科学诞生带动科学整体进步一样,中医这门原创科学的揭示带来的科学进步是不可估量的;三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体现在开源节流两方面,随着理论研究带来标准规范,随着世界对中医的认同,简便验廉的中医技术发挥出更大作用,降低医药支出,同时走向世界赚取知识产权收益;四是,以医学带动制药、贸易、种植、保健等相关产业链的形成,提供就业空间。
   三、中医理论研究应该打破现有的研究模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科研模式理应具有中国特色,跟踪仿制是无所谓超越的。由于中医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与西医有着本质的区别,故不能采用西医的研究方法,起码在固有理论揭示研究过程中是这样的。
   参加研究的应该以物理学、天文学、信息学等其他专业人员为主,医学尤其是中医专业人员为辅。不仅仅因为大多中医人员思维方式的局限,不识庐山真面目;更因为某些中医人员在以往的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自我知识安全保护意识根深蒂固。
   基于这两点,我们不可能通过正常学术途径完成这一设想。不得不求助于您,提供一个公开演讲答辩的机会,把已经揭示出来的理论框架公布出来,吸引有志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人士,共同完成这一伟大事业。
   此致,国运昌平万事胜意!
           陈功 于建成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四日
  




《中医固有理论框架结构》
http://blog.sina.com.cn/yszyzy
《医学批判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jczyzy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29 17:4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请简要介绍:三阴三阳的辨证体系。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7:5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29 05:41pm 发表的内容:
请简要介绍:三阴三阳的辨证体系。
三阴三阳是中医的非常重要的思辨框架。也是内径、伤寒论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经络体系的构建,伤寒论辨证方法的确立,三阴三阳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们学经典,用经典,其中三阴三阳是经典的灵魂。
作者: zhongyiao    时间: 2009-1-29 17:5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64排CT没有检查冠状动脉是无创检查。
个人认为这是证明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最好证据。
如果谁认为自己可以治愈冠心病,最好让病人检查对照。
只要拿出证据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与西医探讨问题了,毕竟到今天为止西医无法是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
不知道那位中医可以使冠状动脉斑块减退消失?
楼主是否赞同我的看法?

-=-=-=-=- 以下内容由 zhongyiao2009年01月29日 05:58pm 时添加 -=-=-=-=-
64排CT没有检查冠状动脉是无创检查。
应当是:64排CT检查冠状动脉是无创检查。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7:5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发一篇老文章以回答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欢迎指教!

试论“一分为三”和“三阳三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主题词: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
提要:“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不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说什么:“一分为三”是对阴阳学说“一分为二”的补充和完善,是矛盾的统一,是阴阳的平衡,是物质存在的第三态……这种把“一分为三”纳入阴阳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一分为三”《周易》称之为“三极之道”,是对时空的划分,“一分为二”《周易》称之为“一阴一阳之为道”,是属性论。中医的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之道和“一分为三”的三极之道的有机统一,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时、位、性三种特性。《内经》的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都是在三阴三阳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依据,也不能把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过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割,二者不能混淆。三阴三阳是“一分为二”即“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一分为三”即“三极之道”的有机结合,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是中医的时、位、性三位一体的完美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周易•系辞上》说:“变化者,进退之象,刚柔者,昼夜之象,六爻者,三极之道也”。有了时间、空间、属性,运动着的物质就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象。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7:5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一、一分为三对人体结构和部位的划分
1.上、中、下三部的划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何谓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古人把人体头、胸、腹称为上、中、下三部。按解剖学观点命名当称作“三腔”。《灵枢•百病始生》从病邪入侵途径阐述了三部的病位,说:“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2.三焦的划分:《灵枢•营卫生会》说:“愿闻三焦之所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古人把营卫循环于躯体的头胸、上腹、下腹不同的功能称作上、中、下三焦。《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气游三焦”的观点,明确了中下二焦的分界线:“半,所谓天枢也”。
3.表、里、枢三部的划分:《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为表,二阳为里,一阳游部”。其三阳为太阳、二阳为阳明、一阳为少阳,游部即枢部,介于表里之间,故《伤寒论》把它称为(半在里半在外)半表半里部。《灵枢•寿夭刚柔》称作“不表不里”。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7:59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二、三阴三阳在划分时位上的应用
1、时间的三阴三阳划分:一昼一夜,一寒一暑的划分是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天之中的六时(上午、中午、下午、前夜、子夜、后夜),一年之中的六节(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才是对时间的一分为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把一年分为六节和六步。
2、空间的三阴三阳划分:上下、左右、前后的划分是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分为三的三维空间划分才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三。”《伤寒论》的空间病位完全依据三阴三阳划分为三部六位。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8:0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三.三阴三阳的含义:
1、四时阴阳中太少的变化。最初的太少只是一个先后排序概念,太为初、为始、为一,少为次、为中、为二。后来发展成为老少、大小、多少的含义。太阳为阳中之阳以应夏、少阳为阴中之阳以应春、太阴为阴中之阴以应冬、少阴为阳中之阴以应秋。丰富了四时阴阳的内容。但为以后的阴阳排序造成了混乱。尤其是与医
学结合以后,其演变过程为: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9年01月29日 06:01pm 时添加 -=-=-=-=-
图像复制不上来!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8:0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2、六时阴阳中三阴三阳的含义及排序。三阴三阳在六时中太为初、为始、为一,少为次、为中、为二,阳明、厥阴为终、为未、为三。《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阳明为二阳之合,厥阴为二阴之交,阳明、厥阴在三阴三阳中只有次序的含义,仅表示阴阳的消长顺序和过程。同样,三阴三阳附于气之多少概念后,其意义和排序则发生了演变。如图示: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8:03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四、三阴三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三阴三阳在《内经》时代已经形成并开始应用于医学理论的构建。
1.六经三阴三阳。《灵枢•经脉》中的“六经”完全采用了三阴三阳的框架,六经的三阴三阳的排序和对应关系与六时三阴三阳发生了重大变化,三阴经的排列顺序厥阴排到了少阴之前。《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多)血,此为天之常数。足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2.运气三阴三阳,五运与六气的结合形成了运气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三阴三阳也”。运气学说把三阴三阳分作一二三。《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厥阴也,厥犹尽也”。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为,一阳少阳,二阳阴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内经》中除七大论专门讲运气的内容外,其它许多篇章也是按运气三阴三阳论述的,如《素问•热论》、《素问•厥论》、《素问•经脉别论》、《素问•阴阳类论》等。
3.脉诊三阴三阳。《素问•阴阳别论》说:“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灵枢•四时气》说:“气口候阴,人迎候阳”。阳主外、阴主内,故《灵枢•禁服》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其诊脉方法《素问•六节藏象论》讲述得非常清楚“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在三阴三阳之外补充了格阳、关阴。《灵枢•终始》所论更为详细具体,把手足十二经脉尽为列出,其排序为:少阳、太阳、阴明、厥阳、少阴、太阴。《内经》许多篇幅三阴三阳的内容讲的是人迎、寸口的脉诊法。如《素问•四时刺逆论》、《素问•腹中论》、《灵枢•终结》等。
4.生理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合枢是三阴三阳在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的三阴三阳排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主开,厥阴主合,一开一合,主司表部功能;阳明为合,太阴为开,一开一合主司里部功能;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主司半表半里部的功能。三阴三阳分之为三,合之为一,周而复始,循环无端。
5.病理三阴三阳。《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热病的病位、病性、病时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把病证分为六大类:病发于表,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太阳,病证为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者称作太阳证;病发于枢,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少阳,病证为口苦、咽干、目眩、胸中热烦、发热或往来寒热者称为少阳证;病发于里,病性属阳,病势为热为实,病时为阳明,病证为胃家实,大便难、日晡所发潮热、自汗出者称为阳明证;病发于里,病性属阴,病时为太阴,病势为寒为虚,病证为腹满而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称为太阴证;病发于枢,病性属阴,病时为少阴,病证为心动悸、短气、脉微细,但欲寐者称为少阴证;病发于表,病性属阴,病时为厥阴,病证为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肢节疼痛者称为厥阴证。如表。
    生理的三阴三阳与病理的三阴三阳,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和六时阴阳是相同的,其一脉相承,源渊流长,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辨证用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必须加以发掘提高。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8:03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近代医家往往把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混为一谈,过分强调了阴阳学说,忽略了一分为三的时空观念。另外,把《内经》的针灸经络体系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体系的基础理论三阴三阳变成了简单而具体的手足六经,从而失去了其对中医的指导意义。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8:09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zhongyiao2009/01/29 05:55pm 发表的内容:
64排CT没有检查冠状动脉是无创检查。
个人认为这是证明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最好证据。
如果谁认为自己可以治愈冠心病,最好让病人检查对照。
只要拿出证据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与西医探讨问题了,毕竟到今天为止西 ...
又学到了新知识!如果搞冠心病的临床观察,可以考虑应用CT的诊断标准可能性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29 18:1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伤寒论》与《内经》“无渊源关系”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29日 06:12pm 时添加 -=-=-=-=-
文辉也这样看?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8:2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1/29 06:10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与《内经》“无渊源关系”吗?-=-=-=-=-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1月29日 06:12pm 时添加 -=-=-=-=-
文辉也这样看?
主要是说《内径。热论》和《伤寒论》不是同一体系,内径的三阴三阳对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在哲学上是一脉相承的。《伤寒论》不是六经辨证。仅此而已。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29 18:29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哦!那句话总觉得有“矫枉过正”味道!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1月29日 06:31pm 时添加 -=-=-=-=-
谢谢回答,明白人!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8:3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1/29 06:29pm 发表的内容:
哦!那句话总觉得有“矫枉过正”味道!-=-=-=-=-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9年01月29日 06:31pm 时添加 -=-=-=-=-
谢谢回答,明白人!
谢谢石兄的指导,再次向老兄拜年!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18:4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生理的三阴三阳与病理的三阴三阳,其排序及其对应关系和六时阴阳是相同的,其一脉相承,源渊流长,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辨证用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必须加以发掘提高。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9-1-29 21:3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1/29 06:25pm 发表的内容:
主要是说《内径。热论》和《伤寒论》不是同一体系,内径的三阴三阳对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在哲学上是一脉相承的。《伤寒论》不是六经辨证。仅此而已。
把〈伤寒论〉的六经和《内经热论》的十二经对立起来,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和《内经热论》的十二经不是同一体系,也是不妥的,而是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应该用十二经和六经的关系看。另外,针灸学的十二经也和内经的十二经是同一体系,这应该从经络在不同领域发挥的不同作用看。药物的归经也是如此。在中医学领域,只有一个经络系统。十二经和六经不是对立的,把十二经的手六经和足六经按同名经合并,即是六经。六经和十二经都有时空的内涵。

-=-=-=-=-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9年01月29日 09:38pm 时添加 -=-=-=-=-
六经是三阴三阳,十二经实际上也是三阴三阳,《伤寒论》的六经和《内经热》的十二经,以及《灵枢》论述针灸时的十二经,实际上没有任何矛盾,也没有任何冲突。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22:0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9/01/29 09:30pm 发表的内容:
把〈伤寒论〉的六经和《内经热论》的十二经对立起来,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和《内经热论》的十二经不是同一体系,也是不妥的,而是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应该用十二经和六经的关系看。另外,针灸学的十二经也和内 ...
发一篇1979年的文章与先生切磋。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22:1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论“六经”当为“六病” 刘绍武 胡连玺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其辩证施治,法度精严,是对汉以前医学的总结,并对后代医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该书为历来医家所重视。就是在今天,仍不失为发掘祖国医学的宝藏之一。对大搞中西医结合,指导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衫价值。但由于此书成书年代久远,又几经显晦,数为变易,已非仲景旧貌。其中又杂以他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经过许多医家的注释,虽然对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有一些玄学思想也掺了进来。如假借运气,附会岁露即是。就是以《内经》之六经学说解伤寒,也给学习增加了不少麻烦。本文将就此问题予以讨论:
   
《伤寒论》原著中的"经"不是"六经"辩证之"经"   
考"六经"之说创于朱肱,其在《活人书》中明确指出:"六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张景岳、汪琥等从而和之,并推广至手足十二经。倡无论古代或近代,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方有执、柯韵伯、恽铁樵等。
   
要讨论太阳、阳明等是"六经"还是"六病"的问题,还得从《伤寒论》原著上做一番研究。在现行之赵开美本的398条中,粗略统计:言"太阳病"者55条;言"阳明病"者36条; 言"少阳病"者1条;言"太阴病"者2条;言"少阴病"者41条;言"厥阴病"者2条;共计137条。而单高谈阔论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者尚未统计在内。涉及"经"字者只有14条,其中第143、144、145三条为经水之经,与"六经"之"经"无关,当除外,余仅得10条。现对10条中经的含义讨论如次:
   
第30条:"……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中之"温经"是说明附子的功用不是"六以"辩证之"经"。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芩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中的"发汗则动经"是谓发汗而伤动经脉,其症即"身为振振摇"。此"经"字虽为经脉之经,然此处为谈病理,非指病属何经。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大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条中之"经"指经络言。是谈病理变化为表热通过经络而入于里。但说明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而入于 其腑,观小便自利即可知,由"少腹当硬满"与"下血乃愈"说明热淤在肠(参看237条)。 从这一条亦可明显地看出太阳病不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病。
    第160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经脉动惕",或以为即67条之动经, 或以为全身经脉跳动,惕惕不安。前一解是谈病理,后一解是叙症状,但都不是说其病在哪一"经"。
    以上四条中的"经",或谈药理,或讲病理,或叙病状,都不能作辩证之"经"的根据。
    第103条:"太阳病,经过十余日,……"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第217条:"汗出谵语者,已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 过以乃可下之。……"此三条之"过经"均指太阳病已罢。然不称太阳以已过,或病已过太阳经,可知仲景对于辩证只称太阳病或太阳证,或迳称太阳。第217条虽为阳胆病,其"地经"仍指太阳病已罢。 对于其余五病不复见此词,故"过经"一语或为太阳病已罢之专用语。以文义看,此"经"字只能作界限或范围来解,柯琴所说"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大概即指此而言。若推而广之于其余五病,"六经"只能作六种范围,即六类证候解,不能作六条经络解。所以此四条亦难以作 为"六经"立论之依据。
    第8条:"太阳病,所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第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者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以上三条所言之"经"最符合"六经"之"经",但细释此三条难解之处甚多。
    1.第8条之"行其经尽",按《素问·热论》所说:"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此为按日传一经,六日传三阳三阴尽,故七日当愈。另一解谓"头痛"一症除太阳一经病外他证少见,故七日是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受之日,"行其经尽"是行完了太阳本经。此两种说法就孰是孰非,故置不论,但都没有经络的含义,"经"只作为界限、范畴的意思。第384条:"到后经中"的"经",包含了第二周期的六个"经",这种意思就更明显了。
    2.第114条之"到经",注家多遵成注以七日复太阳"到经"。第8条以七日为"经尽"。它们\par都是行了一个周期,而第384条却已行完了两个周期为经尽,此种妙义殊难明了。 实际是无法明了的,以我五十多年来的大量临证,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按"六经"顺序周而复始传变的情况。可以说这样的学说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以这种不切实际的理论是难以做为解《伤寒》的指导的。
    3.《伤寒论》第5条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4条说:"脉若静者为不传"。仲景既已批判了这种日传一经的学说,不当复用此说,所以对于这样的条文完全可以怀疑其非仲景所作。
    4.此三条之辩证仅拘于日数而略于脉证,这是不符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辩证精神的。
    由于这三条本身存在这样多的问题,其所谈之"经"虽为"六经"之"经",也难以作为"六经"立论之依据。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伤寒论》的原著中找不到"六经"立论的有力依据。相反地倒有137 个条文在谈"病",这些条文明白地指出为"太阳病"、"阳明病"、……,况且各篇之标题就是称"病"而不作"经"的,依照原著称作"六病"在学习中反到觉得明白晓畅,应用上简捷方便,这是我们认为"六经"当为"六病"的一个理由。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22:13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经"与"病"为本质不同的两种概念
   
以经络解伤寒的问题,还涉及经络的循行与症状的关系问题,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与证候的表里出入问题,经络与治疗的关系问题等等。为便于讨论,现归纳为两个具体问题,讨论于下。
    一、怎样理解太阳病之项强痛,阳明病之口燥咽干鼻衄,少阳病之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状以及刺风池、风府、期门等法与经络无关呢? 我认为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辩别清楚。首先应该肯定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生理功能上,病理变化上,诊断治疗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切疾病不论在病理变化上和转化过程中都有经络的参与,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经络有运行血气,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内外的作用,也是病邪出入的道路,如124条之"太阳随经淤热在里"就是很好的一例。 但是绝不容许把病邪传变的途径与症候类型的划分混为一谈。经络辩证自有其独立的内容,与伤寒论的辩证法则绝不相侔。至于头项强痛属太阳,口燥咽干属阳明,耳聋目赤胸中烦满属少阳仅是各该病的局部症状。这怎么能说六病是依经络的循行划分的呢?方中行所说:"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论,盖由乎此。"其原因就在这里。
    二、应如何领会《伤寒论》原序中明白指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与293条热迫膀胱证之"少阴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中的脏腑表里出入关系即经络的会通关系呢?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来领会:
    1.不可断章取义,试观原序为:"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此为举五藏经络府俞以概人体所有组织,"阴阳会通"是说各组织之间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奥妙深微的道 理是变化无穷的。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学识高深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这一段道理并不是单指经络的俞而言的,之种举少数以概全部的写法是汉代文章言简意赅的特点。退一步说,就是单指经络府俞的阴阳会通关系,也只是讲它们的生理病理关系,并没有提及其为辩证纲领或分证方法的意思。倒是读内容先须识标题,各篇名称只作"辩某某病脉证并治"而不作"辩某某经"或"辩某经病",正是《伤寒论》之辩证诊"病"不依"经"的明显所在。
    2.脏腑的阴阳属性是由其"藏精气而不泻"与"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所决定的,藏与腑由经络的属络关关系相联系而成表里关系。但是脏腑经络的分表里绝不同于证候的分表里。不然的话,因三阳经与阴经各有表里关系,那就应该三阳经为表证,三阴经为里证,这种结论谁也不会同意的,所以经络的表里与证候的表里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3.六病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将传于何病乃取决于邪正双方及治疗之正误,并非一定要循着经络传于其府,或传于其所属表里关系的经络或脏腑。如太阳病误治后可转为葛根芩连汤证,亦可为桂枝人参汤证,还可为大陷胸汤证,诸泻心汤证,栀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等,为什么就不按照脏腑表里的关系来转化呢?所以我们认为证候在转化过程中,应当想到经络可能是病邪转变的途径。但是,不追究它的具体传变的途径并不影响对证候的认识。如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只要认清其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就是阳明病,至于通过哪几条途径,从来没有人追究过。若认为太阳病的病邪在膀胱经,要传至胃经,它们之间并没有表里关系,则不知道通过哪种关系和什么顺序。若按流注顺序中间要经过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大肠七经,中间这些经为什么又不表现出症状来,或是另有别的途径就不得而知了。经络的病理变化只是机体病理改变中的一个部分,而营、卫、气、血、津、液、皮、毛、筋、骨、肉都可能参与,怎么能只重经络而不及其余呢。何况经络亦非止六条,张景岳曾谓:"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素问热论篇中,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流注不息,其传过手经而有不入者哉"。其已推广为十经,何不为十二经辩证呢?依照其理,则其传过厅经而有不入者哉?二十经都受邪怎么能只谈六经呢?所以我们认为六病的传变规律与经络的表里关系不大。
    4.仲景用太阳/阳明诸名作分证纲领,内容皆非《内经》之旧,因一以论证候, 一以名经络。正如叶天士用卫、气营、血诸名作为分证纲领一样,诸 名虽出《内经》,而与《内经》论物质讲载能的内容完全两样。以经络解伤寒正如同把温病分证的卫气营血仍然看做是构成人体某些物质一样,可见太阳病、阳明病……与太阳经(脉)、阳明经(脉)……是不可混淆的两种概念。
    5.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来说,临证施治皆重于证而忽于经,按证发药,其证自解,若寻经摘药,反增踌躇。我于30年前曾治一人冬月患伤寒,40余日不解。病者由壮热烦燥而变成昏冷厥睡,呼之不应,喂以汤水,尚知下咽,已十余日。诊得周身厥冷,寸口、跌阳脉皆无,按腹则濡,启眼睑视之,又目赤如血裹。思得证情如此险恶而迁延十余日不败者乃正气尚未内溃,两目红赤乃火热之候,邪热内伏而阳不得伸,正热深者大扫除亦深之谓。遂投大剂白虎汤一贴,石膏重用一斤,知母亦用至五两,煎一大盆嘱频频灌服,进半剂遂热大作,病者苏而大呼"热死我了",半日尽剂而热不退,撮药不及,时正值天降大雪,遂作雪球与啖,时大于拳者九枚,热退而安。所以目赤一症而断为热厥。若依经络则不知作如何判断。如据肝经连目系,少阳经脉起于目外目此来理解,则当以少阳、厥阴来论治了。可见在临床应用上,重在辩证而不重于辩经络。六病辩证正是对各种证候进行分类和概括,若用经络对这些证候作分类和概括就困难很多了。
    6.在六病的概念中,概括了病性(阴阳)、病势(寒热)、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体(虚实)的内容,在经络的概念中则无此种含义。以病位为例来说,三阳病中,病邪在表的,因势利导,可汗之而解;病邪在里的奕因其势可下之而解,邪在半表半里的则非汗下之所宜,可清之(黄芩汤证)或和之而解。体现了辩证的目的全在于施治。若以经络辩证论治则没有这样的区别,因为每条经络都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每一经络都老奸巨猾可出现内部脏腑的疾患,又可出现外部体表和肢节的疾患,这样辩证也就达不到休何经可汗,何经可下,何经可清的辩证目的,这与六辩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的辩证法则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所以六病对于经络在辩证上毫无依从关系。
    总之,"经"与"病"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虽无病,其存在依然如故;《伤寒论》的"六病"是病理的,是人为的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内至脏腑均为线段的,至其病象亦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而"六病"之表现常为全身性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经络循环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对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经"与"病"是本质绝不相同的两种概念。所我们认为对《伤寒论》辩证的"六经"当称"六病"。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29 22:1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小结
   
一、本文对以"六经"解说《伤寒论》分证方法的学说作了简略讨论,我们认为对历来沿袭已久的"六经"分证应作"六病"分证。理由是:
    1.《伤寒论》原作中对"六经"没有明确的提法和充分的依据。《伤寒论》的"目次"有"辩太阳病脉并治上""辩阳明病脉证并冶"……"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十节。
    2.在太阳病的例说中,说明"经证"之邪证并不在"经","府证"之邪亦不在本"府"。六病分证的法则与经络的循行及其所属脏腑的功能没有明显的依从关系。
    3.在整个病理变化中,经络只是参与变化的一个部分,不能单用经络代替整个机体的病理改变。
4.经络是组成人体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争"经"与"病"这一字之差,而是希望通过讨论对《伤寒论》的辩证法则有一比较下确的认识,从而对这一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古典医著能更好地学习它和应用它,使它能在"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载《新中医》1979,4:12) 刘绍武 胡连玺
  



作者: yatte    时间: 2009-1-29 22:1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为什么会有六经呢 三阴三阳是由何而产生 所以六经就气血的道路 五行就是气血的生化 故阴为之主 阳为之正。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17pm 时添加 -=-=-=-=-
只是一点体会 不敢说对与不对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26pm 时添加 -=-=-=-=-
解开上面的问题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所以这句话也就不难理解。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38pm 时添加 -=-=-=-=-
仲圣所以由六经而作,经络学说等皆是由此立意。
作者: yatte    时间: 2009-1-29 22:4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请求拜师,17岁起自学中医,现在10多年了,没有临床基础,请求有人收我为徒,带我登门入室,学生不胜感激。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50pm 时添加 -=-=-=-=-
学生对中医非常痴迷,无法割舍,故请求各位老师收我为徒。感恩之心没齿难忘!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55pm 时添加 -=-=-=-=-
QQ340223229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9-1-29 23:1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1/29 11:44pm 第 3 次编辑]

回楼主:这篇文章,北京军区医院的宿老师曾让我看过,现仍保留着。我想,你一定认识宿老师。因为宿老师也曾从师刘绍武老先生。刘老先生对三部六病的研究,功不可没,为研究伤寒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实事求是的说,刘老先生的研究,可能更接近伤寒论的本意。但是,刘老先生发表这篇论文时,中医学术界对经络的研究不如现在。现在,对经络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突破。所以,在这篇文章中,虽然很多论点是有一定依据的,却有一些也是经不起临床验证的。比如,把"经脉动惕"理解为全身经脉跳动,惕惕不安。请问,临床上有全身经脉跳动的病例吗?我说这话,并不是贬低刘老先生。刘老在山西的声誉我知道,我很尊重这位老先生,也很敬佩他。我的意思是说,必须先把经络研究透彻,弄清经络是什么,才能更正确的理解伤寒论的六经。其实经界之经也是经络的作用之一。六经有界的作用,十二经也有界的作用。古代医家对十二皮部的划分就是运用了十二经的界的作用,所谓十二皮部,实际上也是六部。即太阳皮部、少阳皮部、阳明皮部、太阴皮部、少阴皮部,厥阴皮部。每一皮部,实际是按手足同名经合并而言的。伤寒论的六经也是如此,也是按手足同名经合并而言的。再说明白一点,张仲景是把《内经热论》的十二经合并为六经。根据最近对经络学说的挖掘,经络是古代医家按三阴三阳的哲学原理创建的,有很多作用。简单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概括作用
二,演绎作用
三,联系作用
四,论理工具作用
五,信息承载作用
六,对理论创新和开创诊疗方法的指导作用
七,把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高度融合的作用
八,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
如果搞清经络具有这些方面的作用,就不会认为六经和十二经没有关系了。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9-1-29 23:2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yatte2009/01/29 10:14pm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会有六经呢 三阴三阳是由何而产生 所以六经就气血的道路 五行就是气血的生化 故阴为之主 阳为之正。-=-=-=-=- 以下内容由 yatte 在 2009年01月29日 10:17pm 时添加 -=-=-=-=-
只是一点体会 不敢说对与不对 ...
经络学说不是为张仲景的六经立意,而是张仲景运用了经络学说。本末不能颠倒。
作者: yatte    时间: 2009-1-29 23:3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表达错误,经络学说等皆是由此立意指的不是仲圣,这两句话都是指上面的问题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1:42pm 时添加 -=-=-=-=-
谢哲医老师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0 08:3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9/01/29 11:15pm 发表的内容:
回楼主:这篇文章,北京军区医院的宿老师曾让我看过,现仍保留着。我想,你一定认识宿老师。因为宿老师也曾从师刘绍武老先生。刘老先生对三部六病的研究,功不可没,为研究伤寒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实事求是的 ...
在这里首先给哲医先生拜年了!非常敬重你对中医的执着和研究。宿明良是我的师兄,一位西学中者,热爱三部六病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经络的研究我没有深入,只是知道一点皮毛,不敢多言。对古人来说经络就是人体气血的通道。经络作为气血的载体,具有运输、联系、传播、接受、反应、感知等等多种功能,气血是物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是感受器和功能器。离开了这些来谈经络就偏离了方向。中医首要的工作是搞清什么是气?什么是血?气血不知为何物,来探讨经络,犹如痴人说梦,盲人摸象!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0 09:0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恭喜许先生《发现经络真面目》出版!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0 12:4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经络学术也是一种思辨框架,或曰归类方法,经筋也好、皮部也好、脏腑也好、归经也好……仅仅是一种归类方法而已。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0 12:4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关键词:古天文历法   阴阳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我国秦汉以前最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就是以天文为基础的历法。中国古历法,几乎包括天文学的全部内容。自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尧典》),发展到秦汉时期六种历法制度的应用,说明了那一时期天文历法已相当成熟。
“人副天数”观的重要特点就是借用已知的天文历法知识来广泛“式图”自然的、社会的、人体的各种现象。《黄帝内经》是秦汉以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天文历法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0 12:4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二、古天文历法对中医思辨框架的影响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建立在“天文历数”基础上的思辨框架。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      
  吟至微,秋毫在目”。“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藏象论》)
   (一)古天文历法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
    1、寒暑、昼夜是形成阴阳学说对立交感的基础。《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是从天文历法中抽象出来用以标示事物属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如《周易•系辞》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双方必须依据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内经》广泛来用“一分为二”的阴阳对立交感的观念来解释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则、药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言人之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之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等等。
   2、春夏秋冬四时是形成阴阳学说互根互用观的基础。四时阴阳阐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双方不断资生,根阴根阳,互为利用的老少阴阳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以四时阴阳配属四脏是《内经》天人合一,人副天数的具体应用。
   3、六节、六气是形成阴阳学说三阴三阳循环恒动的基础。《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日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 雩 ,积传为一周”。阳消则阴长,阳杀则阴藏,一年之中,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气更叠,生生不息,循环不已。中医学的整体恒动观完全是建立在这种三阴三阳的不停地消长循环的基础之上。
   4、八正、八风是形成阴阳学说中时空统一观的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灵枢•九宫八风》《灵枢•岁露论》是八正八风的时空观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详细阐述了“四时八风之中人”的病因、病机、病候、治则,用以说明“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0 12:4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二)古天文历法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影响
   《内经》藏象学说是在天文历法的先验模式框架基础上构建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所言:“人之形体,代天数而成”。《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也说:“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者,天文也,数者,历数也。以天文历数来式图人体脏腑,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特点。《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藏象学说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天文历数,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其中藏象已经从脏腑抽象为一个功能系统的代名词,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器官。
   1、四时藏象理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建立起了一个四时阴阳与藏象之间的对立关系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时阴阳与藏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并广泛应用于解剖、生理、养生、发病、病候、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素问•经脉别论》说:“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四脏为肝、心、肺、肾以应春、夏、秋、冬。
八卦藏象理论是在四时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此时的脾同胃、大肠、小肠构成四腑。《易传•说卦》言:“乾为小肠、坤为脾、震为肝、艮为大肠、离为心、坎为肾、兑为肺、巽为胃”。《灵枢•九宫八风》中八风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完全与《易传》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渊源关系。南方名大弱风,伤心;西南方名谋风,伤脾;西方名刚风,伤肺;西北方名折风,伤小肠;北方名大刚风,伤肾;东北方名凶风,伤大肠;东方名婴儿风,伤肝;东南方名弱风,伤胃。
2、五行藏象理论。五行脏象学说是在四时藏象学说基础上根据五行属性发展和完善的。
(1)“脾属土”说取代“心属土”说:古文经学所论的五脏与五行的配属为:脾配木、肺配火、心配土、肝配金、肾配水,仅肾配水和《内经》记载一致。把脾配属土,居中为阴中之至阴,取代心的位置,在当时的学说界,特别是社会伦理学中引起过强烈争议。最后以医学战胜伦理,奠定了五行藏象学说的基础,构建了以五脏为核心,以五行为框架,联系时间空间等不同层次的多维藏象理论和庞大的立体天人系统,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2)五脏五腑十脏藏象理论:《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府”。五脏与五腑的对立关系为:心配小肠,肝配三焦,脾配胃,肺配大肠、肾配膀胱。
3、六节藏象理论。六节藏象理论是在六爻历的天文历数模型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藏象学说。
   (1)六脏说:《内经》对六脏的构建熬费苦心,做过多种模式。第一 “嗌六脏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肾,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此处以六气天地风雷谷雨配六脏肺嗌肝心脾肾,嗌似指食管而言。第二“膻中六脏说”。《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作为一脏与心肝脾肺肾构成六脏。第三“头六脏说”。《素问•诊要经终论》以六脏六腑配十二经十二月,说:“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交,人气在头”。把头作为一脏与其它五脏构成六脏。第四“心胞六脏说”。《灵枢•经脉》以心胞为脏与六腑十二经相配。以上种种说法都是古人为了配属六爻历的先验图式而做的努力。
  (2)六腑说:六腑在《内经》中也有多种不同说,最后才形成了公认的“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第一奇恒之府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属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第二“脉头背腰膝骨”六腑说。《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头者,精明之府也…背者,胸中之府…骨者,髓之府”。第三“魄门”六腑说。《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之府共同构成六腑。第四:“六器”说。《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粘,转味而入出者”把脾列为六府之一。第五“胆为六腑”说。《素问•六节脏象论》把奇恒之府的胆与传化之府合称“六腑”,六腑从此正式稳定下来。
(3)十二脏腑藏象理论。《素问•灵兰秘典论》:“愿闻十二藏之相使”“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在六脏六腑基础上为了人副天数之十二月,形成了五脏加膻中,五腑加胆的六脏六腑,十二官藏象学说。《灵枢•经脉》则将膻中改为心包。
  4、五脏六腑十一藏象理论。五脏六腑十一脏是五运六气历图式人体的产物。《汉书•律历志》有:“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这种“天六地五”的常数构筑了中医的“五脏六腑”藏象理论。正如《白虎通》说:“人有五脏六腑,何法?法五行六合也”。
  (1)“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胆是奇恒之府中的一府,今取其一配属五脏五腑,使其成为“五六”之数以应“五运六气”之天地常数。由十脏变为十一脏,胆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2)“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本输》)。五脏六腑十一脏不成对称,胆的进入,使原先五脏五腑的工整性被打破。原先与肝相配的三焦被胆所取代,三焦成为无脏相配属的孤府。为了解决这一缺憾,从三焦的功能出发,三焦为决渎之官,主水道,与膀胱关系密切;又由于肾主膀胱,因而肾便担负起了一脏配属两腑的功能。《灵枢•本输》称此为:“肾将两藏”。《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0 12:4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三)古天文历法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影响:
中医经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逐步由简至繁,并非一就而成,同样受到古天文历数的影响。陈步《论经络》(《大自然探索》1983;(2):124—134)论述了《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载就有四经、五经、六经、奇经八脉、九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等多种模型。其中每一种模型都是天人合一,人副天数的先验的历法框架对人体经络现象的归类和思辨。仅就经典的六经十二脉而言,它完全是建立在六爻历的六节或六气(三阴三阳)十二月或十二支的天文历法基础之上的思辨框架。十二经脉的循行排列顺序并不是以严格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为基础,而是人为的与历法的天文历数相比附,因而,就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流派。
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来源于天文历数,因而,中医学从诊断到治疗整个理法方药无不深深略下历法的印记。可以这样说:如果离开了天文历数,中医理论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仅仅是零散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堆积而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第7期28-32

作者: 哲学家    时间: 2009-1-30 12:5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1/30 00:46pm 发表的内容:
(三)古天文历法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影响:
中医经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逐步由简至繁,并非一就而成,同样受到古天文历数的影响。陈步《论经络》(《大自然探索》1983;(2):124—134)论述了《内经》中有关经络 ...
[[可以这样说:如果离开了天文历数,中医理论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仅仅是零散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堆积而已。]]]不敢同意,恰恰是中医过于依赖了天文历数,导致了中医今天的混乱,其是把中医和天文历数相提并论,是中医无法发展的过错只一。


-=-=-=-=- 以下内容由 哲学家2009年01月30日 00:59pm 时添加 -=-=-=-=-
他们的紧密结合,导致了中医的机械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9-1-30 14:1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1/29 10:12pm 发表的内容:
论“六经”当为“六病” 刘绍武 胡连玺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其辩证施治,法度精严,是对汉以前医学的总结,并对后代医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该书为历来医家所重视。就是在今天, ...
此三条之"过经"均指太阳病已罢。然不称太阳以已过,或病已过太阳经,可知仲景对于辩证只称太阳病或太阳证,
首先给马文辉老师及各位老师拜个晚年:祝各位在新一年里弘扬中医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看了马文辉老师关于六经与六病之辩,开始很疑惑,最后归纳,可能是由来已久的一个概念变动之故。
《伤寒杂病论》原序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所以《伤寒论》中一些概念应该与《内经》相同。
《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气积有形,以变证名。
[此三条之"过经"均指太阳病已罢。然不称太阳以已过,或病已过太阳经,可知仲景对于辩证只称太阳病或太阳证,]
太阳病指太阳经气不足,[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气不足称病,阳胜发热。受寒闭塞,开始积气在太阳经,故证在太阳经,"过经"指积气,此时太阳病病未罢,用《伤寒论》语言是“表未解”。
六经是络属脏腑的谷气通道,各经有根于中的分段与根于外的分段,积气发病于不同分段,即马先生强调的六病。
实质好像不是《内经》六经与《伤寒论》六病的区别,而是古今对病的解释变动。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30 14:5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
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中医的大众人才和精英人才为什么不能担当起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呢?
-------------------------------------------
    这的为什么?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30 15:2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
马文辉先生说得好:〝中医是医学,不是宗教,也不是文化,更谈不上艺术。它是一

门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见29楼)。〞
   有了这个根本的认识,也就指明中医学需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为自已确立学科性质(定位),通过定位来明确中医学与其它医学(含西医),在学术上和临床实践上的关系。
   为中医学确立科学定位,必须站在整个医学立场(即从医学实践出发),不能从中、西医各自立场否定对方,从而建立让自然科学界(含西医)、大众接受的中医学定位,到了这个水平,中医和科学界对中医有了切实的认识,更多的人(含西医)接受和使用中医,中医学才真正走向世界,并登上世界医学舞台。
-------------------------------------------------

    张先生所言甚是。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9-1-30 22:3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阴阳不是从天文历法中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而是天文历法引用了古代哲学领域阴阳的概念,虽然,当初产生阴阳这个概念时和太阳的出没可能有直接关系,但是,从历史上看,不是天文历法为中国古代提供了阴阳的概念,而是作为哲学概念的阴阳逐渐渗透到了天文历法。比如,最早的十天干没有阴阳属性,后来,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已辛癸为阴,这是引用了阴阳学说以后才完成的。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08:05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阴阳形成于先人对昼夜的认识y)q
马文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F
<K
一、爻以象昼夜:JY
上古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首先观察到与时间有关的自然现象就是“昼”和“夜”,二者最直观的区别是“白”和“黑”,最明显的参照物是“日”和“月”。《老子•知其雄章》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昼夜是上古先民最早的时间概念和单位,最原始的象形表意符号可能是○和●,时间的变化就是○和●的交替。《周易•系辞》说:“圣人设卦观象…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爻也者,效此者也”。GF8A,~
二、太极以记日:fA
把一昼一夜合为一日的时间概念要晚昼夜概念很久远,因为把日作为记时单位要比昼夜抽象得多,最早的符号可能是由○—●演变为      。“明”字的产生与此有关,所谓:“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吕氏春秋•大乐》也说:“太一出两仪”。太一、太极、太乙含义相同,就是“一极”的意思。一极就是昼夜中间的分界线。《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中者,天地之太极也”。w
三、三极以断六时:3W&#35;/
《周易•系辞》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就是三日,是三昼三夜的更替,可记作○—●—○—●—○—●或○三●。《说文》言:“三成数也”。|
   三极的思想应用于一年或一日的划分,就形成了“六时”或“六节”的概念。  .d+Wu&#36;
四、六极与十二爻辰:o
《庄子•大宗师》中提到了“六极”,六极是对三极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记时的需要和数学发展的产物。三极是三日一个时间周期,六极则是六日一周的出现。《周易•蛊卦》说:“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卦》又说:“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这些都是三日为一个时间周期的反映。《复卦》则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把三日为一周的记时方式,扩大为六日一周,可记作 f:G
—  —  —  —  —  或○ 六 ●。&#35;bX
十二爻辰为六极思想对一日的划分,把这一思想扩大到一年当中则形成十二支。a&m
五、五极与五日为候:T
太极为一日,五极为五日,可表述为○ 五 ● ,把五日作为一个时间周期称为一候。o]
六、十干与十日为旬:R
十极即十日,是十干产生的基础。天干的原始意义是指与十数相应的序数,犹言第一、第二、第三……第十。这种解释可在卜辞中找到证明(参王国维《先公先王续考》)。天干作为十位数次名称出现以后,被天文学家移制历法,夏代已经产生了天干记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记日,以十日为旬。《春秋繁露•阳遵阴卑》说:“天道十日而成”。当时以生日天干名号遂成习俗,例如夏代后期的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的名字便是证明。1
七、卦的形成在记时节:3p
《周易•系辞》把八卦的起源追溯到伏羲时代。八卦历的基础是原始的四时历。《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8ei~dO
《说文》讲:“仪,表也”。表就是直立在地上的一根竿子。卦就是圭,是用来度量太阳照射表时所投影子长短的尺子,两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称为圭表。节是一个长度单位,时间的测量古人仍然使用长度概念。《周髀算经》说:以八尺之表,则夏至时日影最短,为一尺五寸,冬至日之影最长,为一丈三尺。就是说古人早已经发现一年之中昼夜不匀等的现象,把一年中的影长标在卦上呈一个正弦曲线,这就是太极图中一横线演化为曲线的原因。 [
H.FGP&#36;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1-31 08:4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9/01/31 09:12am 第 1 次编辑]

----------------------------------------------------
下面引用由gl0101在 2009/01/29 09:51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们说的很好,我很赞同。
   西医是科学,中医也是科学,但是直到目前中医的科学属性和科学定位还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一家之言。大家可以问一 ...



总结历史的经验,我认为,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需要,中医科学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中医不同于西医,西医不可能规范中医,但是,中医是科学,中医需要科学。
完全赞同10101先生的观点!中国的社会主义不符合苏联、美国等价值观,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搞了?中医不符合西方人的科学观,中医就不发展了吗?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好,喊半天等于零
-------------------------------------------------------

    中西医的关系是什么?中医和中医现代化有何区别?怎样定义科学?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16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用中医的方法研究、诊断、治疗疾病就是中医。现代中医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集合就是中医现代化。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28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三阴三阳研究
                                                      

主题词:一分为三  三阴三阳
提要:三阴三阳作为中医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的理论框架,曾经两次把中医引向辉煌,有效地指导了中医二千多年来的针灸临床和汤方辨证。由于后世对三阴三阳的概念和
应用上的误差,导致了三阴三阳指导性的偏移。古往今来,许多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累了大量的文献,但一直未能形成理论与临床一脉贯通的大家所公认的结果。近五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重提这一课题,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医的第三次高潮的到来带来希望。
    三阴三阳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课题,它涉到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证论治的体系,而三阴三阳是这两部奠基之作的根基,关乎中医学的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这一问题是慎之又慎,敬而远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疗效严重倒退。《周易》言:“穷则思变,变则通”。在当今科学昌明之盛世,学术自由之宽境下,中医界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三阴三阳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中医振兴孜孜不倦,唯真理以求。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30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一、三阴三阳的概念及其历史渊源。
(一)历史源渊.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1、阴阳学说起源于古天文历法:古人对时间的最早的认识是昼和夜,最好的标识物是日和月,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黑和白,所以老子说:“一黑一白为天下式”。昼夜的交替形成了阴阳的更叠、消长、转化。姚廷周氏 认为:“最初的阴阳仅仅是白天和黑夜的代表,即把一天分为一阴一阳两部分。”
    ①四象是对昼夜的二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二,则成上下午,把夜一分为二,则成前后夜,就这是太少阴阳产生的基础。
    ②六时是对昼夜的三分法产物。把昼一分为三,则成上中下午,把夜一分为三则成前半后夜,这就是三阳三阳产生的基础。
    2、阴阳学说完成于《周易》:《易经》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和卜筮相结合的产物,《易传》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卜筮爻象中,抽象上升为哲学,成为古人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辨证法和方法论。王梅竹 认为“中医学就是医家在他们反复积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在古代《周易》的思维成果和从哲学内涵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
    ①太极的概念也是从古天文历法的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是由昼夜组成的一个时间单位“天”或“日”的代名词。古人对时间的划分,首先是认识了昼夜,而后从不断更叠的昼夜中抽象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单元叫“日”或“天”,这就是太极的来历 。
    ②阴阳的概念从昼夜、黑白的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后,它的内涵就扩张为一对哲学“范畴”,成为一种无所不包,普遍适用的道。所以《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法则。
3、阴阳之外的另一种道:《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它讲述了物质世界除阴阳之道外,还普遍存在着的另外一种规律,时间和空间之道。也叫“三极之道”,或“三才之道”。古人在对时间过程和空间结构的认识上发现它们遵循一分为三的规律。任何事物在时间上都存在始、中、末,过去、现在、将来;在空间上都存在内中外、上中下、表枢里三个层次和过程。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3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二)哲学意义.三阴三阳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1、对事物属性的标识(划分)。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分则为三阴三阳,《素问•阴阳离合论》使用“离”和“合”来表述三阴三阳这种属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离合具有对立统一普遍意义,离则可分别为用,合则为一个整体。
    2、对事物时间性的标识。三阴三阳除属性之外还具有了量的意义,因而可以用它来标识时间的过程——初、次、未。
    3、对事物空间性的标识。物质是在空间中存在的,三阴三阳可以用来标识物质及其能量、信息在空间的运动和分布状态。《内经》说:“六合之内,其气三。”
(三)三阴三阳的命名
    1、三阴三阳从文献记载看,最早出现于医藉中。李培林氏 认为:三阴三阳是由太阳、少阳、阴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符号组成的,“三阴三阳概念最早见于医学帛书中,而且也仅用于医学”。并进一步论证“三阴三阳是阴阳与足六脉发生联系的产物”。薛振斌 也认为:“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从《素问•阴阳离合论》“名曰少阴”、“名曰太阳”、“名曰太阴”、“名曰阳明”、“名曰少阳”、“名曰厥阴”来看,的确三阴三阳就是足六脉的代名词。现存的文献中,《易传》只有阴阳二分法的逻辑形式,却没有三阴三阳的内容。最早载有三阴三阳内容的著作有《黄帝内经》和《史记》,在后世仅见于古医学上的运用。这种奇特现象古代医家也发现了,如日本丹波元简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乃医家之言也”。
2、三阴三阳名称除上述太少厥明之外,还有一套命名方法就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这一名称要较上述为早,应该是最原始的三阴三阳的命名,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简单,就是一个阴阳次序的标识,还没有其它任何的具体内容,最早应该应用于天文历法,将一年分为六个阶段。另外,三阴三阳在《内经》还有一种过度名称,就是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巨阳、巨阴、至阴等。它是四时阴阳向三阴三阳的过度、交融,3名称很不规范,由此而产生许多歧义出来。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31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及功用
    由于三阴三阳针对不同领域所标识的对象不同,三阴三阳的功用也不尽相同,含义也千差万别,但就其整体而言,它主要有如下含义及功用。
1、说明时间的节律。王玉川氏 通过对《内经》29种三阴三阳的分析,发现三阴三阳总共标识了日周期、旬周期、年周期、六年至十二年周期。详尽地讨论了不同篇章在标识同一周期时不同的类型。王氏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表述阴阳的能量和层次的标准,又是说明事物生长衰亡运动节律的理论。三阴三阳的序次不同,则其涵义亦异。三阴三阳序次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存在着有待探索研究的多种多样的各不相同的节律周期”。                                                         
2、说明空间的层次。今人刘绍武 依据《伤寒论》原文精神,重新编排三阴三阳六病在三部之中定位、定性。其弟子马文辉氏 在其基础上从三部定位的哲学基础、生理基础、病证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问题,澄清了三阴三阳在说明空间层次上的混乱局面。
3、说明气之多少异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常用三阴三阳来表大小、盛衰、多少、极尽.  
4.用以经脉的命名。《灵枢•经脉》将主要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六经,分别给于三阴三阳的名称,这是中医学与三阴三阳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联系,许多三阴三阳理论由此引申出去,形成新的理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络,形成于足六经,而后扩充为手足十二经,并与脏腑相联系,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是中医整体观的基础。
5、用于事物的分类。
①对疾病的证候归类。《素问•热论》是对外感热病的分类。《素问•刺疟》是对疟疾的分类。《素问•厥论》是对厥证的分类。《素问•刺腰痛》是对腰痛的分类等。
②对脉象诊断的分类:《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人迎、寸口脉的比诊法,用一盛、二盛、三盛与三阴三阳来分类。《素问•腹中论》有相似的论述。《素问•三部九候论》则对全身脉诊法则用天地人三阴三阳进行分类。
    ③对人体体质类型的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对人体体质特征进行分类。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3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三、三阴三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三阳内部相互之间除了其排序的先后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时位上的关系,其中陈治恒 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三阴三阳的表里关系。陈氏又称作“底面”关系,它是从上下定位来看三阴三阳的关系,阳在上,阴在下,故上为面,下为底。又阳主外,阴主内,故外为表、内为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在《内经》只是来源于足六脉在下肢的循行对应关系,足少阴行至三阴交出厥阴之前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关系。它完全建立在足六经基础之上,离开了经络,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古人将这一关系扩充为十二经络脏腑之间的广泛生理、病理的依存关系是错误的,也不完全附合人体的实际情况。
2、三阴三阳的司天在泉关系。把三阴三阳以气之多少异用划分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以此说明三阴三阳的数量关系。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少阴、少阳对厥阴,把这种关系移置于运气学说,就构成了运气学说的司天在泉关系。
3、三阴三阳的对立依存关系。《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认为:“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阳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里需说明的是太阴为开,居里,为三阴之始,厥阴为合,居表,为三阴之末,少阴为枢,居表里之间,为三阴之中。这样表部太阳为开、厥阴为合、一阴一阳、一开一合、对立依存,里部阳明为合、太阴为开,一阴一阳,一开一合,对立依存。半表半里部少阴、少阳为枢,一阴一阳对立依存。这才是三阴三阳在时间、空间、属性上的真正对立统一关系。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32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四、《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文献注释
仲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六病分篇,作为《伤寒论》的辨证纲领,由于与三阴三阳六经名称相同,故千余年来多以“六经辨证”称其名,成为《伤寒论》研究中分歧最多的一个理论问题。
六经是《伤寒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日人忠实于仲景原著,不称六经,仍以三阴三阳名之,喜多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了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实阴虚、是即常理,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恽铁樵提出“六经为人体疾病之界说”,陆渊雷提出“六经症候群”说。王梧川 也认为:“废除不符实际的‘六经’之名,恢复仲景‘六病’之原名,才便于认识仲景六病的实际。” 肖德馨 认为:六经概念的四种含义:定性、定量是表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程度特征,定位、定向是反映疾病的运动变化在空间和时间形式上的联系。这些都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即规律性的联系。只有这四方面的含义总和,才能全面的反映出疾病的本质特征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也就是说,只有把四种含义综合起来,才能说明六经概念的全部科学内涵。经络、脏腑、形层、地面说指定位而言,阶段说是指定向含义而言,阴阳、八纲、气化说,指六经的定性,也包含着定量的含义。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33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二)关于六病提纲证.马文辉8认为,《伤寒论》的原纲不能系目,存在许多概念与方证不一致之处。从三阴三阳的本质角度重新对六病进行了立纲。
    1、少阳病的有关问题:半表半里为金•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中首先提出,即“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传统一般仅把小柴胡汤证称为少阳病,这与少阳病证属热属实的性质是相矛盾的。刘绍武 把非表非里证之非汗非下的可清之法皆归入少阳病。如白虎汤、栀子豉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等。
2、厥阴病的问题:多数医家认为326条不能成为厥阴病提纲。厥阴病的本质应该是寒厥,热厥只是作为鉴别诊断而列入厥阴篇。马氏8认为厥阴病的病位应该在表,337条是厥阴病提纲,病性属虚寒,治用温通,方选当归四逆汤。古今许多医家,有认为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之证,有认为是厥热胜复,有认为只要见厥证便是厥阴病,故可有白虎、承气、四逆、通脉四逆、吴茱萸汤、四逆散、白头翁汤之不同治法。产生以上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厥阴病的提纲认识差异,以及对厥阴病和厥证的混淆。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1-31 16:34
标题: 第五期——马文辉
(三)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这个工作历代医家多有著述,王梧川10说:《伤寒论》的写法是按病分篇,但为了说明疾病的传变过程和对照鉴别的需要,往往各病错综出现,如太阳病篇中有少阳柴胡汤证,是为了说明太阳病传入半表半里成为少阳病的传变过程,太阳篇中的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证是说明太阳病误汗、下后,可以变为少阴病,第70条指出发汗后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变证,“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就变成少阴病,“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即转属阳明病,而为调胃承气汤证,太阳病篇中变证甚多。……把太阳篇中许多已经转变了的非太阳病,笼统地认作都是太阳病,就使太阳病提纲失去规范作用,造成鱼目混珠,指鹿为马的错觉,破坏了张仲景揭示的辨证论治法则。……同样的道理,少阴篇中三急下证,厥阴篇中的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这虽然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却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里真热即外现假寒的大承气汤与白虚汤证当作少阴病与厥阴病,创为少阴热化与厥阴热化之说,究竟什么是少阴病,什么是厥阴病,就没有标准可循,就搞不清楚了。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和综合,既是认识疾病的思辨框架,又是控制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理论和临床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马文辉8根据其老师刘绍武的三部六病说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体系的规范化上作了探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