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1-31 22:20
标题:
[转帖]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问题
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
对中医理论的概念进行研究,是一个紧迫的课题,并应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规范化及内涵的发展性研究
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应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概念的整理研究,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基本思维规律的学科和课程。对中医学概念的研究应明确概念的本性、特点及在理论中的作用,进行“种概念加属差”的定义形式以及与中医逻辑体系自洽的定义方法的规范化研究,还应在总结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丰富概念的内涵,发展中医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总体规划,从面向国内外需求、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出发,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提出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可见,对中医理论的概念进行研究,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命题形式)、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思维规律及方法)的学科和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它学科及课程的基础。因此,对中医理论的概念进行研究,首先应该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概念的整理、规范化及内涵的发展性研究。
二、中医理论概念的本性及作用
(一)什么是概念?
且大有在“论辩证思维概念”一文中指出:“形式逻辑认为,概念是反映观事物共同属性(包括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辩证逻辑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属性(或客观事物本质的矛盾性)的思维形式”(《逻辑》1990:9:33)。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有形式逻辑概念但更多的是属于辩证逻辑概念。
(二)概念的实质及本性
彭漪涟《概念论》认为:概念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原始思维状态进入逻辑思维的阶段。逻辑思维的特点在于运用概念,并进行判断和推理。因此,又被称为概念思维或理论思维。概念,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形式;概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抽象,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概念的形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思维的一种创造,包含着人的目的,渗透着人的某种意志和愿望,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概念与对象有一一对应关系,但却不是对等关系;矛盾是辩证逻辑概念的本性,只有正确把握了概念的内在矛盾才能自觉地掌握使用概念的艺术,进行辩证的思维(见学林出版社.1991年出版16页)。
因此,研究和认识概念时,一方面要坚持概念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必须借助语词来表达,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概念自身的特性出发来研究概念,而不能用对客观对象的研究来代替对概念的研究,也不能用对语言的研究来代表对概念的研究。
(三)中医理论概念在中医科学认识活动和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1.概念是中医科学认识的成果,巩固着人们已经取得的知识
任何概念总是在现实世界中经过思维的加工抽象而得来,先有客观对象存在,然后才有作为认识客观世界对象的成果——概念。概念对客观对象内部联系作出科学的说明,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所以列宁说:“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 如“阴阳”,它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成果,被移植入中医药理论框架中,以概念形式出现,作为思维方法指导中医学对生命、疾病、诊断、治疗、药物等的认识和理论的概括。再如“经络”,它是由古医家对生命体中存在着的“信息通路”的认识成果形成的概念,成为中医药理论框架中起支撑作用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以浓缩的语言形式,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医学科学认识的结果,并且巩固着人们对生命、疾病取得的认识。
2.概念作为中医学深化认识的工具,规范着学科的发展
概念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支点,人们依靠一个个支点向新的高峰攀登,成为揭示更深层次本质的手段和工具。正是这些概念决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方向和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任何思维都不能从无开始,思维要对客体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除了要有思维指向的客体外,还必须以概念为认识工具。如“藏象”就是中医药理论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它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命题,凝聚着对人体内脏实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与之对应的生理、病理征象的探索,而且还蕴含着中医学“以象测脏”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对脏腑的认识始终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实证主义”方法的研究成果。这种情况同劳动相类似,劳动要对自然对象进行物质形态的改变,除了要有劳动指向的客体外,还需拥有借以作用于自然对象的各种工具。在劳动工具与概念之间,存在某些职能上的相似,两者都是人从事活动的工具,一个是从事物质活动的工具,另一个是从事精神活动的工具;两者都与利用以前的经验有关,前者对自然界的特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成果通过劳动工具而被物化,后者对这些认识成果以概念的形式表现为思维运算了。正是这些概念选择了中医药理论能够接纳、捆绑的经验事实是哪些,也就决定了这个理论的性质、特征,规范着学科的发展。
3.概念的转换决定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一般的说,概念是随着客观现实的发展,随着人们的实践范围的扩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着的。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及教材质量的提高,都要求对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来总结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成果,丰富概念的内涵或形成新的概念。因为,“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要在概念、范畴的运动和转换中来实现”(见封毓昌 《辩证逻辑—认识史的总结》.第131页)。因此,开展研究中医药理论的概念,进而探讨如何促进这些概念的运动转换,才能够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发展。而且,这首先是承担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教材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
三、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概念研究的设想
1.概念的定义要符合逻辑规则使之规范
(1)“种概念加属差”的外在形式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通过给概念下定义,可以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包括矛盾属性),从而清楚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质的区别,就明确了这个概念的内涵。给概念下定义,无论采用那种方法一般都要符合“种概念加属差”的概念形式。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即被下定义概念的外延与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不应当同语反复;定义不应当是否定的;定义必须清楚明确。
(2)定义方法
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定义方法: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明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质的区别,来明确这个概念的内涵。这类概念的内涵是确定的,其作用不仅在于区别事物,更重要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
反映事物内外矛盾整体的方法:具体地揭示客观对象内部的矛盾和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定义方法。中医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应该属于这一类,如“藏象”,“藏”是指藏于人体内无法从活体上直接观察的内脏;“象”是脏腑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在藏象的内涵规定中明确地揭示出藏与象间的内在矛盾,反映了藏与象间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发生性定义方法:反映对象是怎样形成、产生的来规定其内涵。
2.丰富概念的内涵发展中医理论
近40多年来中医的现代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中医学的实验研究,虽然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的力度不大,但开创了中医学的基础性研究,在探讨藏象、证候本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成果可以发展和丰富概念的内涵。
作者:
chunan
时间:
2005-2-1 00:29
标题:
[转帖]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问题
衷心感谢先生为论坛所作的贡献!!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