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医易关系名实辨 [打印本页]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3-2 17:11
标题: [转帖]医易关系名实辨
广义的“易”是易学的总称,广义“易经”则泛指易学方面的著作,可包括先秦所有易学专著;狭义的“易”和“易经”则是《周易》的代称
  易学的范围远不止今本《周易》。后世流传的《周易》只是“周易”流派中的一个分支--“儒家易”
  “医易同源”的“易”是《周易》,“医源于易”的“易”则不是《周易》,而是指上古易理,也即“医易同源”的“源”。“医源于易”说是清代学者对“医易同源”说的深化和补正
医易关系名实辨
顾植山  安徽中医学院
  杨振宁先生去年秋天有关《易经》和中医的两次讲话,引起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中国中医药报》及时组织了这场讨论,对活跃学术气氛,促进中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关于《易经》与中医关系的讨论中,有作者认为“讨论的前题有点问题”,《易经》“未必对中医有重大影响”。联系到过去对医易关系问题的争议,感到许多分歧是对“易”和《易经》概念的不同理解引起的。荀子曰:“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名实不辨,则“人多辩讼”。故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医易关系中的一些概念作出明确的辨析。
  一、“易”和《易经》的概念有广狭义之分
  “易”和“易经”的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易”是易学的总称,广义“易经”则泛指易学方面的著作,可包括先秦所有易学专著;狭义的“易”和“易经”则是《周易》的代称。
  杨振宁教授说“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典籍,叫《连山》,晚一些的商朝有《归藏》,现在我们所见的《易经》相传是西周时期周文王所作,故名《周易》。”可见杨教授所讲的“《易经》”,是指广义的概念。他在论述《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时,甚而追溯到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时代,其广义概念极为明确。
  为了避免广义易和狭义易在概念上的混淆,需要对“易”的概念作更具体的说明。
  易学的范围远不止今本《周易》。相传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有人把“三易”理解为《连山》《归藏》《周易》三部书,笔者更倾向于三大易学流派的解释。因为“连山易”时代是否有图书这种载体形式尚存疑问,更重要的一条理由是,《汉书·艺文志》除列于儒家“六艺略”中的《易经》(即今本《周易》)外,另有“周易”书数种,如《周易》三十八卷、《周易明堂》二十六卷、《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等入“术数略”中。可见作为三易之一的“周易”是一个易学流派,而不是仅指《周易》一部书。后世流传的《周易》只是“周易”流派中的一个分支——“儒家易”。由于汉前古易传世者仅有《周易》,也由于《周易》成为儒家“五经”之首后产生巨大影响,后世学者主要依据《周易》研析易理,使人们常把“易”和“易经”作为《周易》的代称了。
  杨振宁教授讲“易经”的思想“渗透进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这是就广义的易经概念而言。记录者加了书名号,容易使人误以为杨教授讲的“易经”就是现在流行的《周易》。某些商榷者未能很好理解杨教授讲话中“易经”的意思,恰是把杨教授讲的“易经”误读为《周易》,而专门去分析文王、《周易》与《内经》的关系,因而得出易“未必对中医有重大影响”的结论。
  以往有些研究医易关系者曰“在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无法找出什么内容是直接来源于《易》”,“《易经》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都是未能区分“易”与《周易》的区别,只是将《内经》与《周易》进行文字上的对照考察而产生的误解。
  二、中医学之源不是《周易》
  对医易关系,前人有“医易同源”说,又有“医源于易”说。有人认为两说矛盾,不能并存,其实这是两个不同角度的命题,并无抵牾。“医易同源”的“易”是《周易》,“医源于易”的“易”则不是《周易》,而是指上古易理,也即“医易同源”的“源”。
  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而稍早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他在《医旨绪余》中有意思相仿的论述。张介宾将《内经》与《周易》对举,孙一奎认为“经于四圣则为《易》”,可见他们所讲“医易同源”之“易”,确是指《周易》而言;而“同源”之“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
  “医源于易”是在清代医家中出现的提法。清代医家提出“医源于易”时,“易”的含义已有所不同。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说:“易象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唐宗海《医易通说·考辨》谓:“上古之易,并无文词。至文王、周公、孔子,乃作《彖》、《象》、《爻辞》、《系辞》,皆是易之注脚。”在这些清代学者看来,“医易同源”论者所讲的医和《易》的共同之源——阴阳太极变化,其实是“上古之易”的“易象”,因而他们就直接说成“医源于易”了。可以认为,“医源于易”说是清代学者对“医易同源”说的深化和补正。
  上述医家所讲的意思很明确:儒家的《周易》和中医学的《内经》是同源的关系,它们共同的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也即易理。而易理是在《周易》出现之前早就反映在“上古之易”的易象中了。故不管是医易同源还是医源于易论者,都没有把《周易》看作是中医学之源。
  三、易与占筮不可混为一谈
  有些人对医易关系讳莫如深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易“属于古代巫术文化的范畴”,提出“如果硬说科学范畴的中医学源于巫术范畴的原始的《易》,岂不亵渎了中医药学吗?”其实这是对易缺乏全面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由于八卦符号来源于占筮,后世搞占卜者亦多喜谈论八卦,因此有些人认为易就是占筮。其实,占筮也是对易理的一种应用,先有上古易象易理,而后才有利用易象易理发展起来的占筮。尽管古代巫师兼掌医疗(其实部族领袖如伏羲、颛顼等也多为巫师),医疗中也掺杂了一些巫术,但占筮不可能给医术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任何帮助,而占筮中运用的易理则可能给医学理论的形成以启示。假如说“易”就是占筮的话,那么,医易同源也可以说成是“医与占筮同源”,但绝不是医源于占筮。
  占筮的易与作为一门学问的易学是有质的区别的。作为历史素材的筮辞,在易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被研究运用,起到了一定作用;易学中也包含了占筮内容,但不能因此说易学就是占筮学。庄子谓“易以道阴阳”,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古人早已将学术的易与占筮的易相区别了。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说:“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研究医易关系,绝不是去研究占筮对医学的影响。
  四、“医源于易”的“医”是医学理论模式,不是具体的医疗技术
  某些文章用医学起源于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的观点来质疑“医源于易”论,可是,同样是与疾病的斗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医学。每一特定医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科学文化背景作为源头。单是“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实践”,还不足以产生中医学。
  医而成“学”,主要标志是理论体系的建立。不同的理论体系区别不同的医学。“医源于易”讲的是中医学理论之“源”,而非一般医疗技术的起源。杨振宁教授说“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笔者非常赞同。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由《黄帝内经》建立起来的,讨论中医学理论与易的关系,主要看易学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今人讨论《内经》与易的关系,大多只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思想方法方面加以联系,虽亦揭示了《内经》医理与易理的相通,但人们可以认为这只是“间接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方法论方面的影响”,还不能证明《内经》理论与易的直接源流关系。其实,认真分析一下《黄帝内经》的理论构架,不难发现,《黄帝内经》的理论模式与易学有直接关系。
  例如,《灵枢·九宫八风》是洛书九数图的演绎,并且按后天八卦方位标出了各宫卦名,就是《内经》中直接引据易理的最明显的例证。清代名医唐宗海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丈夫八岁”中“七”、“八”两个数亦是洛书数字。洛书配八卦,兑数七,艮数八,兑象少女,艮象少男,故“男起八数,女起七数”。
  也许有人会说,以上所举不足以代表《内经》理论的主体。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作为《内经》理论核心的藏象学说与易学的关系。
  藏象学说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与四时五方的结合。稍作比较就可以发现,《内经》五藏与四时五方的配应,与河图模式毫无二致。
  河图四方生数(一、二、三、四)都要与中五相加,才能变为成效(六、七、八、九),中五是特殊数,洛书配八卦,亦独中五无卦相配,形成“中五立极”。《内经》谓“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完全依据易说。
  其实“五藏六府”数字的来源,也取法于易。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府,模式皆从易理出。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就不会有《黄帝内经》现在这样的藏象系统。
  “六经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所谓的三阴三阳是什么?以往大多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由阴阳二仪各生太少而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象,进而化分出非太非少的厥阴和阳明。但太阳主表,何以不配肺卫而入膀胱?太阳是阳之最,为何位北主冬配寒水?为什么不是阴气最重、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时叫太阴病?诸如此类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阴阳再分说所能解释清楚。笔者在医易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内经》三阴三阳的概念,同样与河图洛书有着密切关系。
  河图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除“中五立极”外,代表四时、四方的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可以也只能产生六种组合。这六种组合恰恰构成了三阴三阳。
  一、三是阳数,交会东北为太阳;二、四是阴数,相合西南为太阴;一四、二三均相邻交会于外,外为阳,一四合化于西北阳明,二三合化于东南少阳。一二、三四相向对合于内,内为阴,一二相合为少阴,三四相合为厥阴。少阴在北、厥阴在东者,阴从于阳(二从一,四从三)之故也。
  如此我们才可以明白三阴三阳与脏腑和六气的配应关系,以往六经研究中一系列问题,均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内经》直接引据易理的例证尚多,限于篇幅,不能尽举。现在中医教育中不讲易学知识,学生接触到这些内容时可谓一头雾水,稀里糊涂,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就难以深入。确乎近代中医名家恽铁樵先生之言:“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 D4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