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8 20:51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四川达县第五人民医院(四川635029)陈伟
我所走的中西结合之路的第一步是对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能共同理解的客观基础。对对一些最基本的医学概念又特别是那些两种医学体系都涉及到的又都具有客观存在或本体的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如西医的解剖学和中医的脏腑学说比较研究。在这方面我采取选点深层钻研法,以中医的三焦为突破口寻求西医学的相应对照物。在资料的收集上力求全面深入,对资料的分析上力求客观、准确、公允。虽然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失败了,但却加深了对中西医学的认识。人是中西医学研究的共同对象,但作为学科研究的具体对象却不是同一对象,那怕是在宏观这一层次上也是各异,中医学所选择的是那些活的宏观整体上动态变化的现象,西医学所选择的是那些宏观的被分割的静止的及死亡的器官、系统等。显然没有同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及相应的理论体系,因此这种用中西医学各自的语言及其对象去注解对方也必然事与愿违。其失误的根源在于人们认为医学性质的亲缘关系和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其实中西医学之间的亲缘关系根本不复存在,更严重的是将研究对象的概念内涵置换了,即那种把哲学意义上的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人)等同于科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现象与器官)。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仍然是中西医学是不可通约的,即是宏观层次上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的不统一所致。
沿着上面的思路我所走的中西医结合的第二步是想在微观领域里寻求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基点。他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中西医学研究的共同对象是人体,也就一定能寻找一个共同的客观基础,即如果不在器官水平上总可能在细胞、分子、量子、夸克水平找到构筑中西医结合大厦之砖并和元气论达到共识。在这一时期我耗费了不少心血,成功之望不复存在。其实也犯了第一步时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是在微观而已。同时直觉和科学史、科学哲学也告诉我这无异于刻舟求剑,是南辕北辙,是一种战略性失误。既或我们用花上几百年所获得的全部微观领域知识也组建不成整体论的知识,至多只是近似而已,更何况中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和基于现象之上的观念,西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于和基于现象之下的客体。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决定论与随机论、还原论与系统论、线性问题与非线性问题……道学与器学、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这种把活的整体分割为僵死个体的研究方式与生命科学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所以很多年来我就对以目前的实验医学水平进行中医学术的主体研究持慎重态度。如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中寻找所谓金指标问题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医的病是指一定时空域内有内在关联的一个病理性事件,而中医的证是指对机体正邪抗争态势的规范认识,其价值取向根本不一致,尽管它们都是人类对疾病的规范认识。但这里病是决定论的产物,证是随机论的产物,因而作为确认病的金指标就会对确认证显得无能为力。又如寻找脏本质问题。中医的脏是对人体功能态的一种分类和聚类集,而西医的脏则是指某一实体器官及其功能,一个务虚,一个务实,人们将来会不难发现当某一细胞群体的宏观主体功能近似中医某一脏时,也可能会发现这些细胞群体在分子层次上的某些功能属性又近似于中医的另一脏。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会继续提供这方面的证明,如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心钠素、内啡肽等的知识。这种决定论的对应方式将会使我们陷入这些悖论中而不能自拔,越来越丰富的微观领域知识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烦恼。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问题,不能把它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成是支持某一问题的铁证,特别是象生命科学这样的领域,决定论的方法只能使我们误入岐途,但作为一种认识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作为进行这种科研活动的共同体成员也将成为中西医结合史上的一个学派而存在。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这种科研活动方式看成是唯一的、最高的、永远的、主要的和不可超越的。实验科学确实是构筑西方科学的主要支柱之一,但也是可以超越的。比如狭义相对论就是根据最基本的事实和理想实验及两条公设构造的。这一方法特征与中医学十分相似,中医学,确实走了一条与数学和理论物理学还有系统论等相似的一条路。目前的中西医结合局面是由于人们执着于现有的中西医学知识,而它们都必然会发展,完全可能在这两门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领域内结合形成新的东西。中西医学互注结果只能是近似的,我的结论仍然是没有一致的研究对象和一致的研究方式其结论也必然不一致。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主要趋势既或是十分成功的但所起的作用仍然是很有限的,因为这只能是中西医结合运动中的学派之一。
我所进行的第三步思路是中西医结合重新回到现象层次上同一对象展开研究。人们之所以忽略这一点是因为现象为大家所司空见惯,以为对现象的研究和理解已一览无佘。而且还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宏观现象是由微观本质决定的,这个微观本质又被理解为在分子、原子等层次上1+1=2这种关系。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现象是科研活动中不可超越的认识对象,中西医学也不例外。只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中西医学方能结而合之。宏微间的本质关系也是一种系统关系。宏观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系统形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也限于当时的科研条件,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中医只能就研究对象的整体行为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而传统文化又使中医学在现象这一层次上比其它科学学科走得更远,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从而使中医学独具特色也得天独厚。因而钱学森教授认为中医学是一门唯象科学但并不因此就说明中医学较其它科学学科落后,比如热力学就是一门唯象科学。又如数学也是在现象层次上而没有深入到对象微观领域研究,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大家并没有因此而对这科学皇后有什么毁誉。中医学也正是这样侧重于形而上的研究,不过以理想的形象为主体手段,走了一条东方式的道路。中医学对宏观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也暗合协同学关于决定系统行为的序参量也是在对象的宏观层次上这一观点。这使中医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及科研对象选择上都具有高层建瓴的战略优势,我们在微观领域里所获的全部知识最终都不能超越它,西方科学也越来越觉悟到这一点。所以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治上独具特色也独具优势。部分人之所以认为这不科学和落后于时代是因为他们仅仅是站在西医学等某些学科角度上来看待的,总是偏颇认为指头不如探头,人脑不如电脑,其时我们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胜任此职。中西医结合研究选择在现象层次上展开并不排斥继续在宏观方向发展的中医学和在微观方向发展的西医学,以道器发展方式的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将可能出现与热力学研究中一致的情形,即克劳修斯熵作为反映系统自发不可逆方向的宏观状态函数,而玻尔兹曼熵则揭示了由大量的具有随机性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热力学系统的宏观特性与其微观粒子特性之间的联系。这种情形至少可为中西医结合提供另一条思路。当中西医结合以共同现象作为共同研究对象时,将面临的问题是对现象的选择、分类、解释、观测仪器、量纲、数学形式,理论价值取向等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中西医学两门学科所能胜任的。  
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我们不得不对中西医结合再度进行重新审视。一、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两门学科之间的事,从战略高度看它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对应研究,是东西方两种科学的对应研究。这是因为西医学植根于西方科学、文化之中,中医学植根于东方科学、文化之中。在中医学的文化观提法上有一种偏见即谓中医学为传统医学且相对现代医学而言。其实文化不仅具有时间特征而且还有空间特征,如东西方文化提法就是一种地缘文化分类。从文化的时间角而言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居于从属位置,中医学也曾爱到影响,但中医学却居于其它传统医学的首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的主体部分即其中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实用技术并不因其文化的时代特征而落后于时代,相反它超越了时代,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中超越时空的理性和心悟。我们从文化的空间角度看,中医学带着浓郁的地缘文化特征,所以很自然地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东方医学,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一提法除了反应中医学的文化本质特征之外,它还明确表明中医学与西医学对应的、对等的、对立的一门医学学科这一内涵,确立了中医学的战略地位,从而也为中西医结合指明了方向。二、中西医结合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结合研究。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两者可偏重但不能偏废,应交互为用,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为是。三、中西医结合是两种不同思维的结合研究。中医学侧重于形象思维,西医学侧重于抽象思维,二者是互补的,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二者彳亍而行,其思维机制决定对研究对象的破译。四、中西医结合是两种语言的结合研究。西医学及其它科学学科使用的是抽象语言这是没有疑义的。我把截然不同于西方科学的中医学语言特色称之为形象语言。这是因为中医学的主体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与之相对应的表征这种思维的最佳语言形式是形象语言而不是抽象语言(表征逻辑思维的主要语言形式)。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偏重于那些动态变化的宏观整体现象。而对这些状态的描述形象语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是大众化易于交流,二是其思想内涵通过这些形象便于领悟,三是科研中的定性定量内涵也通过了对形象语言的规范而规范了,四是保持了意蕴的完整性和全息性。中医学的人文科学特征也是促成中医形象语言的因素。中国科学家们解决了科研活动中形象思维的语言形式问题。一部使人费解的中医学就是一部用形象语言体系表述的一门学科。这是中医学院对人类最杰出的贡献之一。五中西医结合是理想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结合研究。以理性观念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学离开了理想实验寸步难行,同样以可感知客体为对象的实验医学离开了实验室实验也是寸步难行的。相对论的成功提供了这两种实验相结合的科研方式。六中西医结合必须开辟第二战场。这也是一门多学科研究,将会在数学、物理学、横向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化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展开,而不局限在中西医两学科之内。只有这样双方才会产生质变形成统一的医学模式而侪身于世界文化。七中西医结合必须是大协同作战。如技术领域的参与,社会的参与,国际社会的参与等等。
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任重而道远,其目的与路线尚未明确,现在多是主观臆定,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作者: abcws    时间: 2005-8-10 18:16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中西医可相互参照,不可相互渗透,“混血儿”不伦不类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5-8-13 12:19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陈老师的医学哲学修养和科学哲学修养堪为大家的典范,只是您的思路历程如果每一阶段都标明具体时间,我们看起来会更清晰,多谢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13 13:43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拙文写于1994年,其论文摘要被河北医学院李恩教授收编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回顾与反思》的论文集中。欢迎先生不吝赐教。
作者: 赖狗不上墙    时间: 2005-8-13 21:39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1.病有轻重 医无中西 后学强为之 仲景空叹息
2.如果我们近视了 诊断需要戴眼睛吗?---不纯了;如果我们出诊 坐汽车吗?---不纯了;我们要用微机吗?---不纯了;.....
3.工具还是要用的 我们的望诊在当今社会还要只停留在人体表面吗?古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办法进一步细致的进行观察,对疾病的性质和部位有时不能准确的诊断,所以要试着用药.如果借用现代仪器 我们会少走好多弯路 这些只不过是望诊的延伸.
  想一想,我们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徒手-应用着世界最科学最先进的思维--四诊 我们不感觉滑腻吗?  我们还在沿用最古老老的器具--沙锅-来熬制老祖宗留下的方药 我们不感觉无法面对前人吗?  我们拒绝应用现代技术我们什么所谓的中医难道不是以治病为目的而是要保持几千年以前的医学面貌--我们一点都没有改变还大言不惭的说要纯中医--仲景在[不是再]世我们的中国的医学会是这样吗?
  
 呵呵 有点放肆呀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13 22:22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赖狗不上墙2005/08/13 09:39pm 发表的内容:
1.病有轻重 医无中西 后学强为之 仲景空叹息
欢迎先生光临和进行学术磋商!
我对先生第一条的观点是:医有中西。这除了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除了因为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为支撑外,还因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一点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唯一的研究方法如还原论或整体论(或系统论)和唯一的研究对象如以生命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或信息为研究对象等,这些决定了中西医学的存在。比如物理学就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分。而在医学中不同的是还有文化背景的影响。
作者: 赖狗不上墙    时间: 2005-8-15 12:10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从医学的发展来看[总结], 先生的观点是符合实情的
   我的意思是说 人类的祖先在尝试各种诊断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时 只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为目的 这些方法包括中 西 藏 蒙等国家和民族的医生分别采取了不同途径和思维 有互相借鉴 也都有成就 无论中医西医 只是人为的分类而已 所以我说仲景在世会拒绝应用现代科技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吗
   无论哪种方法 都要以简便易行疗效确切为发展目标  所谓的西医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很粗糙的 可是他们借助现代科技有了飞速的进步  而我们的传统医学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的把现代科技融会进去
   西医只是现代科技的一个方面 一些好的东西我们应该拿过来 特别是西医的诊断方面 这会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疾病 上面说了 这只是我们望诊的一部分 现代仪器已经看到疾病的部位和轻重了 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指标用在我们的诊断上呢?看看我们的中医诊断教科书  
   我不厌其烦的到处宣扬这些观点 只是希望我们中医界的朋友不要一说西医就离的很远 以显示自己的纯正 医学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它不是古迹来让我们永远保持原貌的  
   我是中医的忠诚支持者 我期盼它海纳百川 我期盼它去粗取精 我期盼它壁立千韧   
   
   
        
作者: yuqincheng    时间: 2005-8-15 21:28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我先要说的是我不是医生,也不是学者,本人文化水平不高,讲的话可能比较土,请谅解。就目前的西医检测手段是不能代替中医的三个手指的,也不能代替中医的望问闻切的。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要讨论就要有具体的病例,1,一女孩19岁,因为尿频,阴道不适求医。当然是看西医,而且是大医院,检查结果是有细菌十万,治疗当然是用抗生素对抗治疗。一个疗程下来,细菌反而增加了,换了抗生素,细菌更胜从前。医生认为是患者的细菌有抗药性,为了消灭细菌,用上了进口的复合抗生素,结果细菌多到一百万。西医治疗就到此为止。改到龙华医院看中医,中医的结论是肾亏。她的父母又带她到我这里看了一下,结论也是肾有问题。中医靠什么?三个手指加望诊。这个女孩的肾脏在漏蛋白,她自己也不知道,只感觉阴道不适才去就医。
2,一红血病患者,西医检查是红血球600万,结论是红血病,治疗的方法是定期把红血球分离扔掉,三年后,红血球在400万,也就是符合了西医的标准,但白血球大大超过了,这一下子成了白血病了。患者的问题在那里?原来他因为忙于做生意,长年累月睡得又晚又少,本身肺气不足,睡眠时间不足使肺气更进一步下降,肺气不足当然肺的布水能力也不足。血里的水分少了,红血球比例就上升了。中医用望诊就能解决的问题。西医的《金指标》能指导治疗吗?我曾就这个病例问过一位西医,为什么你们的思路是单向思维?一滴血里的红血球太多,他有可能是红血球多,也有可能是血里的含水量不足。他的回答是:我们是规范治疗。
3,一个年轻人,血里的肌酸酐高了,医生就让他去洗肾,也就是做血液透析。这是一件及其荒谬的事情,孩子肌酸酐高就一定是坏事吗?你知道他现在人体是在好起来还是在坏下去,你让他去做血液透析不是害惨了他吗?实际上,用中医的望诊就可以清楚知道这个孩子是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的能量不够,血不够。人体为了满足生长的需要,停止了人体的部分工作(血液清洗),现在发育完成了,人体的血有了上升,从新清洗血液,同时把血管里脏的血带回肝脏进行清洗,人体的体表变化,牙床变化等等都会告诉我们他在往健康的路上前进。西医的指标能解决问题吗?我不能说所有在洗肾的人是错的,但我可以说大部分是错的。
西医的医学给人先进科学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现代仪器造成的假象,许多对疾病的解释是错误的,许多治疗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伤害人体的。
一对夫妻在吵架,你可以劝男的,也可以劝女的,你可以用大道理来说服他们,也可以从利益方面来诱导他们,还有一招一定能制止他们再吵下去,那就是走进他们家,把他们家的东西乱扔一气,这时候这对夫妻一定会同时停下来。治疗有正治,反治也有乱治,都会让人体中止生病。因为有时候人体是在维修保养自己的身体,你的横加干涉使人体不得不停止自己的正常工作。
要真正理解人体,只有真正读懂了人体在干什么,你的治疗才不会是乱弹琴。
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并不是人为的在对抗,而是还没有到有共同语言的地步。医务工作者要不带成见地互学中西医,认真思考每个病案,而不是人云也云.
作者: 赖狗不上墙    时间: 2005-8-16 10:18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我对中医的综合诊断----四诊合参是相当推崇的 只是觉得有必要在望的方法中引进现代仪器和指标 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诊断疾病
   在治疗方法上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精华 但是汤剂太不方便了 并且量太大 入口不适 是不是影响中医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呢?
作者: yuqincheng    时间: 2005-8-16 20:23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现代西医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说明问题的,除非他们西医引进中医的概念,辩证地理解目前的指标。糖尿病是有指标的,尽管西医教科书上说糖尿病的原因不明,他们照样要化验指标高于目前西医设定的指标值的人长期服药,要这些人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而这一观念基本上已经深入人心。那么听从西医医嘱的人得到的是什么?是健康吗?近期的人是没有体力,以后是眼睛瞎掉,最终是人体的全面崩溃。西医当初制定这样的方案是为了病人还是为了老板,依我看当初是以老板的利益为考虑的出发点。
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疾病,是人体能量问题的一种调节,是因为胆汁分泌不足,使人体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为了维持生存,人体采取了应变措施--把肌肉分解成糖分,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体的收支会由负转正,当蛋白能够满足人体的需要时,原来设置的这一套机制就成了多余的了,人体当然会加以调整,但要有时间,要有一定的时间。在人体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完毕之前,当人体有病痛就医时,医生无法解释疾病的原因,就归罪于血糖高,其实很多医生知道,很多人体检时查出血糖高,本人是没有任何不适的,也就是血糖高与生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西医把这样的观点强加在血糖高的人身上是科学?是赚钱?
由于这样的错误观念在主导,使我们的中医生们没有了方向,古时候的消渴病(上,中,下三消)与现代西医的糖尿病能否划等号,治疗消渴病只要解决了三消,病就算治疗好了,这个疗法古就有之,也难不倒现在的中医师,但现在有血糖指标问题,三消好了,指标还是没有解决。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是非问题。不要认为西方的医学有最先进的仪器作陪衬就是科学的先进的,当初我们是照单全收,现在连西方世界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医学殿堂了,难道我们不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对每一个病的认知从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目前西医的设备仪器是为西医设置的,目前的检测指标是否合理尚待商榷,好象没有可以借用的东西。
西方医学的发展是财团利益所在,里面有多少是医学,多少是商业行为?
作者: 赖狗不上墙    时间: 2005-8-17 13:54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现代西医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说明问题的,除非他们西医引进中医的概念,辩证地理解目前的指标。--------如果他们引进了中医的四诊合参,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呢?
作者: abcws    时间: 2005-8-18 08:09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赖狗不上墙
原始人在无遮无栏的环境之下生存了几十万年,作为人类的一支华夏民族也是如此。生命以活为本,在活的基础之上那些法律、服饰、奢侈、现代化等等才有意义。中医药能解决“基础”的问题,并能承受住上层建筑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我之不赞成0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因为这样做是对患者负责对中医的香火负责,哗众取宠虚张声势赶时髦的虚荣心不可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8-18 11:46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赖狗不上墙2005/08/17 01:54pm 发表的内容:
现代西医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说明问题的,除非他们西医引进中医的概念,辩证地理解目前的指标。--------如果他们引进了中医的四诊合参,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呢?
这个观点很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8-18 11:47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5/08/13 01:43pm 发表的内容:
拙文写于1994年,其论文摘要被河北医学院李恩教授收编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回顾与反思》的论文集中。欢迎先生不吝赐教。
不知这篇文章能否代表先生目前的认识?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5-8-18 18:05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让中医学格物致知说重新崛起

Resurrect the Gewuzhizhi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蔡辉  王艳君  李恩 
摘 要: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成熟的标志.儒家文明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先秦儒家提出"薄物征知”说和"格物致知”说.儒家文明是中医学形成发展的摇篮,中医学也经历了格物致知化的过程.儒家文明的科技思想,其中不少就有先进及闪光的一面,"格物致知”便是其一.从儒家文明中找到中医学自身发展的科学精神,并作为指导今后中医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走向,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提出"让中医学本身具有的自然科学认识论--格物致知重新崛起?”这一命题,围绕整体观念的重新崛起,辨证论治的创新发展,直觉灵感的再创辉煌,中医唯象的规范科学,特色优势的发扬光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儒家文明;格物致知;中医现代化
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1)10-0002-04


作者简介:蔡辉(1959-),男,江苏省启东市人,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基础研究.
作者单位:蔡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江苏南京 210002) 
     王艳君(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河北石家庄 050017) 
     李恩(河北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河北石家庄 050017) 
参考文献:
[1]马振铎,徐远和,郑家栋.儒家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9-308.
[2]沈自尹.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中医杂志,1986,27(2):135-136.
[3]蔡辉.论专病微观辨证[J].中医杂志,1999,40(8):499-500.
[4]王琦.论中医病证研究原则[J].新中医,1998,30(8):3-5.
[5]侯金川.信息预测的原理和方法[J].图书馆,1999,(2):11-15.
[6]曾兆麟.从"砒霜”治疗白血病引发的反思[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10):2-3.
[7]蔡辉.从认识对象的改变探讨中医辨证的发展走向[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6):53-54.
[8]烟建华,朱燕波.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00-09-27(3).
[9]蔡定芳.论机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41-243.

收稿日期:2000年12月8日
修稿日期:2001年7月25日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28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1 Vol.7 No.10 P.2-5

作者: yuqincheng    时间: 2005-8-18 18:09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如果西医引进了中医的四诊合参以及中医的辩证论治,全世界的病人就有了福了,世界上的长寿者将大幅度上升。
目前西医的检测手段是先进的,可以直接看到身体里的一些问题,例如肺里的块状物,这个块状物在变大,通过X光摄影,CT分层扫描能让你清晰的看到。病人也会告诉你那个地方有胀痛感,甚至有发烧现象。病例切片也会告诉你那不是正常的肺组织,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医一般会诊断为什么病呢?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措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西医的眼睛里他们已经做得很仔细了,该检查的都检查了,该化验的也都化验了,还能有什么情况,一定是人体里长出来的不好的东西。他们从来不考虑人,人的状态,这个身体里有一个块状物在变大的人,是在好起来,在上坡,还是在下坡。如果他们引进了四诊合参,就会发现这些人是在好起来,从他们的血管,牙龈,牙床,嘴唇等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他们是在上坡,人体既然是在上坡,他们会作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吗?人体既然不会作出伤害自己的事情,那么这个在变大的块又作何解释。不一样的思考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原来人体身体在往好的方面变的时候,也就是人体能力上升的时候,人体会有意识地去处理以前身体不好的时候堆下的垃圾。垃圾堆的时候当然体积越小越好,所以我们既没有不适的感觉,检查也发现不了问题,现在人体有能力要清理这些垃圾时,是不可能一块一块请出去的,必然要充水进行稀释,然后通过组织交换运出去。
检查正确还要解读正确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而要解读正确就不能不看人体的状态,不引进中医的四诊合参,就事论事行吗?
就拿早晨起来的小便有泡泡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西医检查一看到有蛋白尿就很紧张。其实他是有两种可能的,人体在走下坡路,无力控制肾脏里的病毒的破坏,造成组织破损漏蛋白,另一种情况是人体在走上坡路,有能力修补原来被破坏的组织,这时候也会有蛋白漏出来,就象屋顶破了会有泥沙掉下来,重新装修也会有很多泥沙。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18 22:14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8/18 11:47am 发表的内容:
不知这篇文章能否代表先生目前的认识?
从整个医学格局而言,我承认并赞成中西医结合。但从中医学及东方文化而言,我推崇并实施东方医学的观点,即关于世界文化与科学的“DNA双螺旋模式”格局。而中西医结合则扮演碱基的历史角色。推行一个统一的唯一的中西医结合,不管以中为主还是以西为主这种主张并不是科学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为转移,它植根于具体的科研对象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在这里它是一条独木桥而不是一条双轨道。
作者: 赖狗不上墙    时间: 2005-8-19 13:56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对中医的香火负责----------呵呵--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相爱总是简单--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
作者: 赖狗不上墙    时间: 2005-8-22 09:28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推行一个统一的唯一的中西医结合,不管以中为主还是以西为主这种主张并不是科学的科学发展模式---------不应看方式如何,我们要看最终效果------现代仪器检测+八诊合参+整体思维-辨证论治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3 07:26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提高临床疗效一是靠经验,二是靠理论,二者相互为用。有足够的经验没有足够的理论临床疗效是提不高的,反之有足够的理论而没有足够的经验临床疗效也是提不高的。今天中医学的临床阵地日趋缩小这与中医学的理论发展水平是有极大关系的。如果说我们充分使用现代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来提高中医学的诊治水平是不妥的,这句话常多用于行政管理上的套话,但将其用于发展中医学则是不可以的,因为它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道理。
作者: 赖狗不上墙    时间: 2005-8-23 08:54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我们充分使用现代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来提高中医学的诊治水平是不妥的,这句话常多用于行政管理上的套话,但将其用于发展中医学则是不可以的,因为它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道理。=---------?
作者: yuqincheng    时间: 2005-8-23 10:31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是不可能提高中医的水平的,恰好相反,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使我们的中医们更不知所措,你要说不相信CT,片子放在你面前,使你不得不在处方里加上抗癌的药,而这一来处方就有点不伦不类。不再是完整的辩证论治了。
中医的治疗是要解决病人目前的问题,目前人体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题,辩证论治是让人体从不平衡恢复平衡,而不是一篮子解决人体身上所有的病。人体自身也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现在的季节,能解决的解决一点,至于其他则留待以后再讲。西医的检查找到了人体的器质性病变的部位,就要立马解决,不顾人体本身的气血条件,就象帮困一样,他当前的问题是伙仓开不出,你到他家一看,他的住房破败不堪,就自作主张要把他的房子拆了重造。结果真的拆了,但是是拆没了。
人体就象一栋旧房子,虽然破旧,但还可以用,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是只能修修补补的。而不是要求一切完美,西医的检查没错,错在你看到的问题并不是人体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人体今天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3 18:22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赖狗不上墙2005/08/23 08:54am 发表的内容:
我们充分使用现代西方医学的诊断技术来提高中医学的诊治水平是不妥的,这句话常多用于行政管理上的套话,但将其用于发展中医学则是不可以的,因为它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道理。=---------?
用西医学的诊断技术只能是提供的西医学诊断而绝不会是中医学的诊断,这对辨证论治没有多大的意义,从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这好象是说用化学来发展物理学或者说用还原论来发展系统论的道理一样。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26 06:14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史使人们感悟到两者之间难以通约,这本身是一种认识的重大进步。虽然中西医两者的客体对象都是人,但两者的对应域原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理论客体的不同,决定着中西医两者的不可调和性。正确的路经是解读、寻求到了中医理论的客体形式,之后,才能达到两者真正理论层面的结合。否则,所有努力都是徒劳!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26 06:32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陈伟:...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
说:"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这一说法不妥!这不是在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必然么?中医理论如果是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必然,那么,又如何得以呈现疗效?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6 07:15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这个贴子最后由东方医学在 2005/08/26 12:30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5/08/08 08:51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四川达县第五人民医院(四川635029)陈伟
我所走的中西结合之路的第一步是对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能共同理解的客观基础。对对一些最基本的医学概念又特别是那些两种医 ...既或我们用花上几百年所获得的全部微观领域知识也组建不成整体论的知识,至多只是近似而已,更何况中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和基于现象之上的观念,西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于和基于现象之下的客体。…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两者可偏重但不能偏废,应交互为用,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为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6 06:32am 发表的内容:
陈伟:...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
说:"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这一说法不妥!这不是在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必然么?中医理论如果是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必然,那么,又如何得以呈现疗效?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几乎莫不如此。如阴阴、五行、藏象、六淫、七情、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八纲、六经等皆如是!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26 21:51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5/08/08 08:51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四川达县第五人民医院(四川635029)陈伟
我所走的中西结合之路的第一步是对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能共同理解的客观基础。对对一些最基本的医学概念又特别是那些两种医 ...既或我们用花上几百年所获得的全部微观领域知识也组建不成整体论的知识,至多只是近似而已,更何况中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和基于现象之上的观念,西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于和基于现象之下的客体。…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两者可偏重但不能偏废,应交互为用,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为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6 06:32am 发表的内容:
陈伟:...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
说:"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这一说法不妥!这不是在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必然么?中医理论如果是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必然,那么,又如何得以呈现疗效?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几乎莫不如此。如阴阴、五行、藏象、六淫、七情、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八纲、六经等皆如是!
-=-=-=-=-=>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陈伟先生是把中医理论是(古人的)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理念?如果要真的是如此,那么,中医理论不是成了唯心的医学理论了吗?中医尚有、尚能有科学可言!
事实是恰恰相反,中医理论是客观存在生命规律的反映表达。是客观客体理念的古代文化层面的表达。中医理论的产生、形成史、它的长期超稳定性的特点、它的诊疗的有效性等都说明中医理论不是主观理念而是客观理念。主观必然脱离客观。对疾病的认识必须达到主客观的相符才能呈现疗效。
望陈先生不要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原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8-26 22:35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中、西医都是对客观原性的反映与概括,一个偏重于客观原性的宏观、整体、运动过程层面,即“道”的层面;一个偏重于客观原性的结构、局部、微观层面,即“器”的层面。如此解释不知能否行的通?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7 06:41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6 09:51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陈伟先生是把中医理论是(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陈伟先生是把中医理论是(古人的)主观理念而不是客观理念?如果要真的是如此,那么,中医理论不是成了唯心的医学理论了吗?中医尚有、尚能有科学可言!
事实是恰恰相反,中医理论是客观存在生命规律的反映表达。是客观客体理念的古代文化层面的表达。中医理论的产生、形成史、它的长期超稳定性的特点、它的诊疗的有效性等都说明中医理论不是主观理念而是客观理念。主观必然脱离客观。对疾病的认识必须达到主客观的相符才能呈现疗效。
望陈先生不要否定中医理论的客观原性。  

尚望先生不要在去掉掘文中“现象”“对象”几字下再谈“主观理念”,否则我就有委屈之感了。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27 06:46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
中、西医都是对客观原性的反映与概括,一个偏重于客观原性的宏观、整体、运动过程层面,即“道”的层面;一个偏重于客观原性的结构、局部、微观层面,即“器”的层面。如此解释不知能否行的通?
-=-=-=-=-=>
这样的认知是基本确符的。两者都是客观存在认知的表达,只是客观域原面的不同。表达的文化方式不同。其实中医理论有真理,只是表达的文化是古代文化层面而己。认识到这些很重要。由此可避免在中西医结合操作的盲目性。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27 07:07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陈伟先生把中医理论理解为形而上的"道"是无可非责的,但后面接着的解释出了偏差。道是客观规律,是客观理念。显然,道与主观理念是矛盾的。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7 16:42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7 07:07am 发表的内容:
陈伟先生把中医理论理解为形而上的"道"是无可非责的,但后面接着的解释出了偏差。道是客观规律,是客观理念。显然,道与主观理念是矛盾的。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在 2005/08/08 08:51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和基于现象之上的观念,西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于和基于现象之下的客体。…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两者可偏重但不能偏废,应交互为用,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为是。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8 12:21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恩格斯:“不管自然科学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28 22:58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哲学与自然科学两者是不能等同、不能互代的。从本原上,是先有了自然科学,并有了众多的量后,才有哲学的产生。所以哲学是自然科学量多后的次生。自然科学是自然存在的知识体系;而哲学则不是具体事物的知识体系,而是对众多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概括,是世界观、方法论。丰富的哲学知识有利彻底认识自然对象的本质(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支配),但哲学是不能代替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众多的中医人没有区别两者的根本差别而陷于古代文化、哲学观念的束缚不能自拨,没有认识到中医理论的自然科学主体本质,这确是可悲的!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中医理论更多、更本质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复写、反映、摄影,而不是哲学的范式。摆脱哲学范式的束缚吧!寻求中医理论的客观形式吧!
主观理念无论如何是不适宜中医理论主体的。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9 01:28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如果说数学是科学的话,有相当多的数学内容是无法或难以找到其产生的原型基础的,它们更多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或者说是主观理念的范畴。中医学也与此相似,它在现象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思维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模型体系,并在应对未来现象中虚拟现实…从而实现东方科学中独特的格物致知形式。如果说哲学是在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话,那就应该是对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如果它不能包揽这一切,那么应该修正的是哲学而不是让科学去适合哲学。中医学的理念体系为何没滑向唯心主义,这是因为其始终都与实践紧密联系并接受实践的修正与检验,真正体现了“三个统一”的科学特征。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9 01:43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只要自然科学在发展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29 05:48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数学是客观自然的抽象表达。所有数学过程和形式都有客观实体的存在。把数学说成是"主观理念的范畴"是极错误的。数学与中医学是两个不同客观范畴的知识体系,两者难有相同平面的可比。我对陈先生的不认同点是在于把中医理论定位于"主观理念"的范畴内。把中医理论定位于"主观理念范畴",而把西医定位于客观理念范畴,其结果不是把中医理论看成了唯心的吗?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9 12:24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9 05:48am 发表的内容:
数学是客观自然的抽象表达。所有数学过程和形式都有客观实体的存在。把数学说成是"主观理念的范畴"是极错误的。数学与中医学是两个不同客观范畴的知识体系,两者难有相同平面的可比。我对陈先生的不认 ...
当数学形成一定规模后,它可以通过其逻辑关系而不是从现实世界再创造出新的数学形式来,以至于常有这种情形,在相当久的一个时段内,我们还没能找到与这种数学形式相对应的客观存在,我们这时说它是主观理念则是更真实的反映这一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不应是从哲学角度的臆断。这种情形与中医学也很相似,比如气、阴阳、五行等我们就很难定其“客观实体的存在”。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8-29 12:41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8/29 05:48am 发表的内容:
我对陈先生的不认同点是在于把中医理论定位于"主观理念"的范畴内。把中医理论定位于"主观理念范畴",而把西医定位于客观理念范畴,其结果不是把中医理论看成了唯心的吗?
前面巳有两条引文专门作复,而先生却似有勉强之意,恕不再作复。即我始终强调中医理论是建立在“现象”或“对象”之上的理念,并谓中西医各有偏重但不偏废,我想这种措词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作者: 医源    时间: 2005-10-6 13:47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其实阴阳,五行,阴阳是有形可察的,先生没有发现而已。细心品道,其形自现。不是我说话老气横秋,其实然也!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5-10-19 11:06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今早看到这话提的讨论气氛,使我心情好多了。因好长时间这论坛以处在混乱的状态!
我认真的从头到此看了一遍,其实大家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思路不够全面清晰。
想“中西医结合思维”。第一应先明确中医、西医的现实本质。第二认清后就能作出比较。第三比较后就能有机的结合。
所以问题是处在对中医、西医现实本质的正确认识之上。
对这两者的本质认识争议随处可见。但焦点最终无非就是他们的正确性(科学性)、完善性、先进性的与否。
对中医自身来说中医的基本理论的本质都说不清楚,这个“结”没有解开,其他的任何问题就无从谈起。这才是最主要的。反过来中医要生存,又必须继承“暂时没有头绪的理论”。
中医理论是几千年遗留的文明,时至今日已是面目全非。而在此时、此境、此态之下。不说那些想扼杀中医的人,就那些想为中医出谋献策的人大多都因“不明实质”而帮倒忙。从而又出现新的内部矛盾,造成恶性循环。
要证明中医理论的现实正确性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1。是阴阳哲学理论的正确性证明 2。是中医各基础理论的正确性证明。
这是要靠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完成的。
即使在理论上能证明中医理论的现实正确性,还要面对现实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为了中医、为了真理、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这些困难都不是阻挡的理由。
作者: 含灵普渡    时间: 2005-10-19 22:39
标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殊途同归,中西医将来必然要走到一起的,这是由他们的共同目的所决定的,实际上中西医现在都处在一个交点上,一方面中医是要不要现代化,要不要把现代科技融入中医药的问题;另一方面,西医面临着诸多解决不了,化学药品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的不可预计的危害问题.中医的全面考虑+西医的准确快捷,这就是将来的医药.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