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打印本页]

作者: jqjqjq2001    时间: 2003-11-19 18:13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jqjqjq2001在 2003/12/19 11:09am 第 6 次编辑]

                                           五行互生互克论
    五行学说是中医辩证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凡研究中医哲学思想和基础理论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五行这一重要而又复杂的命题。近百年来,学术界在如何评价五行的问题上可谓贬褒各异、废存莫衷,迄今尚属争议之乡。本文在剖析五行机械分类法和单相生克论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互生互克模式予以纠正,供大家探讨。
    首先,五行将人和世界观万物以五为定数一概分为五类的做法未免有悖情理。虽然自然界中可分为五类的事物很多,但是为了凑合五数,不 顾事物的内在因素和客观规律随意增删,诸如四季添长夏、六气删其火、六腑舍三焦、七情削五志、五官实四官等,至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只好编外。如此牵强附会,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
    另一方面, 即使某些事物在古代被划分为五类,随着科学的发展也不断被新的分类法所取代。如十进位计数、三维空间、三元色、十二音程不是比以五计数、五方、五色、五音更为严密合理吗?因此我们在运用系统分类法的时候必须联系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决不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公式去死搬硬套。前人为了明示五行的生克关系,画成一个平面轮廻图(图1)。
    [对不起,图片待插入]
    粗看起来,五行之间有 生有克,每一行与它行之间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关系,似乎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相吻合,但是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都是单向有序的,邻行相生,隔行相克,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机械循环的模式。
   
    对立统一规律指出:对立(相克)和统一(相生)是任何矛盾事物不可缺少的两大特性,只有对立性而没有统一性或只有统一性而没有对立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而五行之中的任何两行关系决不能只有单向的生与单向的克,而应同时存在着互生互克的双重关系。
    事实上,中医对五脏关系的认识早已突破了五行单向生克模式的局限。例如: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肺主一身之气,说明五脏之间都是相互滋生的;同样:心生神明、肝主疏泄、肾司开阖、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说明某脏对它脏的生理功能及气血津液的运行亦是相互克制的。
    再从中医临床实际来看,某脏发病时是否传变,传变何脏,亦不是绝对的,不能把单向生克顺序作为脏腑传变的简单公式。“上损及下,下损及上”,“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肺之令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些病理变化都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为了更好地阐述五行的互生互克关系,用以纠正五行单向生克论及机械分类法则的缺陷,本人设计了一个立体几何图形(图2)。其中五个顶点分别表示木火土金水各行,←→表示互生, →←表示互克。对照图2所示传统的五行关系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区别意义:
     一、图2所中任意二行都存在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关系,整个五行系统之间的关系共计四十种.而图1中虽然也寓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然而这些关系都是单方向的,必须包含在某行与其它四行之间,整个五行之间的关系仅十种.较之前者缺失三十种,具有明显的局限。因此,用五行互生互克观来弥补传统五行单向生克模式之不足,方可使其辩证法理论更趋完善。
    二、图2所示的五行中任意一行与他行的关系都处于互生互克状态中,不存在相邻行与相隔行之区别,因而避免了由平面图形局限所产生的单向传递、循环模式的错误。
    三、图1所示的模式规定了事物分类必定以五为定数,而除此之外的任何行数都不适合这种单向生克关系,更无法用图象来表达。而互生互克观的提出具有普遍应用意义,不但能阐明五行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适用于任何复杂矛盾的分析(包括三行、四行、六行……)都可以用图示表示。

    由于五行学说与中医理论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前人历来把五行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用以说明人体与自然之间纵的系统和横的联系,用以说明人体某些生理功能、病理传变及其辨证施治法则。浩如烟海的中医历史文献中都能找到它的痕迹,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五行朴素的辩证法合理内核不应全盘舍弃。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辩证法缺陷和局限性.必需予以纠正。从这个立场出发,提出互生互克模式,用以弥补传统五行单向生克与机械分类之不足,纠正其辩证法错误,使之更臻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3-12-9 13:52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高见。天下英雄所见略同。
作者: 杏林小小    时间: 2003-12-9 17:20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喂~~~~~~~~~~~~~~还有没有“使中医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 ”的英雄了~~~~~~~快来呀~~~~~~~~~~~~~
   华山论剑二缺三啦~~~~~~~~~~~~~~~~~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12-10 05:55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jqjqjq2001先生,别具只眼,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对于形成于古代的中医理论,大胆质疑,开拓新义,进行必要的扬弃,也是应该的。五行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它是不是可以或需要进行改造或纠正呢?怎样才能使古老的中医理论结合时代进步,焕发新的生机呢?这不是个简单的小课题。jqjqjq2001先生,希望您能进一步阐述您的见解。
作者: 杏林小小    时间: 2003-12-11 16:46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五行朴素的辩证法合理内核不应全盘舍弃。”
   能否请教jqjqjq2001先生一个问题:“五行朴素的辩证法合理内核”是什么?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3-12-11 21:20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好贴!中医中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求实的精神,希望能和您交个朋友
作者: jqjqjq2001    时间: 2003-12-12 12:11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答杏林小小先生: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用于揭示事物间对立统一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其合理的方面。我们在学习先辈的医学著作时,只能依据这一模式来理解并继承其中合理的内涵。
    但是这种关系不全面,有局限性,所以本人提出互生互无论补充其丢弃四分之三的要素;同时认为互生互克不仅适用于五行,对于多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亦普遍适用。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3-12-12 13:48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从推出五行观(也有很多派别)到五行生克再到五行乘侮,不会一蹴而就,是一步一个台阶,从五行休王到五行有常胜和五行无常胜的论争也就可见一斑了。
   与其把五行学说看作是自然哲学,为何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理论模型呢?中医人员不正是如此操作吗?为何只重其名而不重其实呢?!
    自然哲学有什么不好?在牛顿时代如此,在21世纪也是如此,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还存在一个正在发展的自然哲学流派。在中国,于光远就是坛主。
     恩格斯关于自然哲学的论述被很多人掐头去尾予以转载,我们只要通读全文就不会给中医学扣上自然哲学的桂冠,不过扣上了也别怕。在整个中医学的各个学科门类建设中必需要有自然哲学和或科学哲学中的医学哲学片段。
     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发展。我们今天也有必要对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观来一个否定之否定式的发展,因为那已是百多年以前的观念了。自然科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科学那有掉队之理呢?!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3-12-12 21:49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越人在 2003/12/19 08:20am 第 2 次编辑]

我们今天也有必要对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观来一个否定之否定式的发展,因为那已是百多年以前的观念了。自然科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科学那有掉队之理呢?!
可是,论坛有些会员口中大谈科学道理,在实践上,特别是对中医药学的批判,却采取了极不科学的态度----- 简单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式的发展形式,是一切科学、学科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规律,背离这个规律,奢谈发展中医学只是梦呓。
同样,背离这个规律,用简单的否定的形式对待中医学,除了无知之外,只有一个解释,----是别有用心,或心怀不轨的动机作崇;不信,大家请回顾论坛某些帖文的内容,也就昭然了。
作者: 袁建章    时间: 2003-12-25 08:16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发展创新中医理论之先锋,jqjqjq2001先生也。希望先生能到大医精诚去,并肩作战。
作者: jemmyyao    时间: 2003-12-25 13:32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值日员在 2003/12/26 08:37am 第 2 次编辑]

回楼上
物以类聚,XXXX
作者: 难经难    时间: 2004-1-3 23:12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片面理解古人的五行。jqjqjq2001先生应该好好地再深入研究。五行是五维而不是三维。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1-4 21:39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下面引用由难经难2004/01/03 11:12pm 发表的内容:
片面理解古人的五行。jqjqjq2001先生应该好好地再深入研究。五行是五维而不是三维。
一点看法:五行确是三维的,空间的三维;五行还可以是四维的;四时的周天运动,循环往复中的情形。五行不是五维,我想象不出五维。
仅就此请教。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4-1-10 08:47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五行平面到立体不就是“三”的概念吗?太极两仪四象,天一地二天三,此等数模。估计在“奇门遁甲”更加清晰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1-12 09:19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4/01/12 10:06am 第 1 次编辑]

是的,五行不过是一个平面图。至于运动中的立体出入,可以认为是三维的;再加一个时间相,也可以理解为四维。然而,却不至于再有一个什么维向,以至于到了五维。
太极分作两仪,再分为四象,其实不过是分析精度的不同。就是到了八卦、六十四式,亦不过“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的事罢了。不出于平面分割律。只是二维,还不至于三维呐。
又“奇门遁甲”,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五行之经义”!五行之有四象,只有四象!“奇门遁甲”之意也,深思之!
以上意见,个人管窥,供参考商讨。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1-12 09:20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又“奇门遁甲”,岂是这才是真正的“五行之经义”!五行之有四象,只有四象!“奇门遁甲”之意也,深思之!
当作:又“奇门遁甲”,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五行之经义”!五行之有四象,只有四象!“奇门遁甲”之意也,深思之!
抱歉
作者: 所以然    时间: 2004-1-12 12:25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所以然在 2004/01/12 12:28pm 第 1 次编辑]

    我同意黄芪建中汤先生的观点,五行间存在的是四维时空的运动法则。
    五行的三维立体图仅表示五行间的瞬时结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间都会发生量与质的改变(表现为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等运动)。
    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针对患者的瞬时病机,对脏腑关系进行及时细致的辨析,采用最合宜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佳的疗效,充分发挥其辨证论治的优势与特色。
    至于太极阴阳并不是孤立的,其本身也寓含于五行的四维运动之中了。
作者: 脏腑    时间: 2004-6-17 00:24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所以然先生,把你的图帖出来吧。
作者: jt    时间: 2004-6-19 09:12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五行也罢八纲也罢卫气营血也罢都是古人摸索总结的辨证方法之一,不可拘泥,要相互补充运用,哈哈,就像现在有了挖掘机也要保留推土机,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思维切入点。
作者: 子乌    时间: 2005-1-30 18:08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好贴!高论!!
作者: 关晓敏    时间: 2005-2-26 19:43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五行不能用几维思维方式把握,因为有无极,太极,还有无限中的有限。宇宙是无限的,但是造化地球上所有有形物的宇宙场,象鸡蛋脱离母体一样,是有限的宇宙生物场。从古往今来的闻道文化看,能认识“五行”,黄帝中唯一,所以中医用黄帝命名。
作者: 贫下中医    时间: 2005-2-27 00:27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在下猜想“五行”的最早出现可能与古人看到自己有五个手指有关!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5-2-27 01:02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下面引用由秦越人2003/12/12 09:49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今天也有必要对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观来一个否定之否定式的发展,因为那已是百多年以前的观念了。自然科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科学那有掉队之理呢?!
可是,论坛有些会员口中大谈科学道理,在实践上,特别 ...
"...同样,背离这个规律,用简单的否定的形式对待中医学,除了无知之外,只有一个解释..."
秦先生可谓睿智者,凡事不可简单地看待,而应辨证地思考---是我辈学习和临证中非常要紧的态度.
对中医如是,我辈对西医也应如是!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5-2-27 01:45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以木为例-----木太过,则金受薄,而土受制;
        -----木不及,则土妄行,火受病,金薄木;
                  ----土妄行则水受制.
一气不和,五行起乱,五行之变,纵横繁复,并非逐环相扣,单向进行!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5-3-20 04:27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下面引用由黄岐建中汤2004/01/12 09:19am 发表的内容:
是的,五行不过是一个平面图。至于运动中的立体出入,可以认为是三维的;再加一个时间相,也可以理解为四维。然而,却不至于再有一个什么维向,以至于到了五维。
太极分作两仪,再分为四象,其实不过是分析精度 ...
再加上“虚实”
作者: 长江后浪    时间: 2005-3-21 17:23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我们的祖先是看不到太多物质的,而就他们所能看到的,又想弄个所以然.五行本从阴阳生,阴阳不是以物为基础的,我们看不到具体的阴阳.所以我们也应该看不到具体的五行.抛开事物方能做到格物至知.拿去五行这个名词的概念,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5-3-26 00:07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拿去五行这个名词的概念,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
作者: 关晓敏    时间: 2005-3-26 19:00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朱熹:“我观阴阳化,生降八弦中,前瞻既无始,后继哪有终,至理谅斯存,万世与今同,谁云混沌死,幻语惊盲聋。”
阴阳五行学说是“体道”认识的至理,用同一种认识方法认识,结论万世不变。只是古人表达方式,令非体道者不能准确无误占解。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5-3-31 22:30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观山观水,无有山水,既无山水,观亦不存
作者: 天冬汉    时间: 2005-4-3 11:25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肯定,否定五行生克论必需有一个前题,去体会药物的性味功效进入体会者体内所出现的升降沉浮,缓急轻重,阴阳转化的度数是否顺生,应周天运动,或逆克反自然规律,因此,寒热温凉平组方能顺生应周天数可消逆回本原,如果组方走向逆克<包括组方不对应和药量不足>则会出现五行生克紊乱。
古人著书立说,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尝药体验,另一方面来自于患者服药反馈的领悟,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能深刻领悟中医阴阳五行生克论的要义,就说要搞创新,搞出来的所谓新中医就象无基之厦,大头病孩,摇摇欲倾。
搞中医药学,书本上的东西是有限的,古人的东西只是当时的自然历史烙印,有道是历史在前进,人类在进步,环境在变化,疾病在改变,不到自然界去补充,不到民间去认知,不身体力行去验证,永远都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结果的阶段。
作者: a1b1c1    时间: 2005-9-3 11:31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妙!
作者: mw1019    时间: 2005-9-3 15:47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好帖子啊~~~~~~~~~~~~~中医呼唤人才~~~更呼唤肯钻研的人才
偏见比无知更可怕!!!!!!!!!!!!!111
作者: 大象若水    时间: 2005-10-30 00:12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妙,希望能见到运用的病例
作者: 天涯人之友    时间: 2005-11-16 12:44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中医是祖国的医学宝贵财产。但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的局限性。中医的五行道理也在某些方面有牵强之嫌。我想心是万病之源。病由心生。一个医学者,当深刻了解病患的心理过程。
作者: 一滴水    时间: 2006-2-18 16:43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五行是由阴阳消长运动变化的状态而确定,为天然的定数,也是不可更改的,五行体现了自然界物质在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的位置,五行关系是宇宙一切物质间的基本关系,相生律与相克律是宇宙物质的关系定律,如果将五行废除,还再能够找出一条可以代替的和更好的定律吗?对于五行中不明白的东西,要多研究,逐渐弄通.
作者: 艺翁    时间: 2006-2-19 11:42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非常佩服楼主jqjqjq2001的见解。
但在下以为,中医“五行”理论的本身之中,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只有单向的生与单向的克”,假如,有人这样认为,那也只能说,他对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的认识还不够。
作者: 艺翁    时间: 2006-2-19 11:58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续上)本人这样说也并非是对中医学的盲目吹嘘,更不是拒绝对中医学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但在“突破与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做到保护,简单而言,“五行”理论是中医学这做已屹立了几千年的大厦的基石。对于它的任何一点的变动,第一,要看有没有必要,第二,要看变动后的建筑是否还可以称作是原来的作品——我们把布达拉宫“改造”成五十层的高楼,有意义吗?
  关于对楼主jqjqjq2001先生的文章,我看有必要有本人所言的两点去判断一下。
   
作者: ai555ai    时间: 2006-3-5 07:32
标题: 五行互生互克论
天下英雄所见略同。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