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打印本页]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7-2-27 00:31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watermark]从经典到临床
   中医不难于药性荡头,也不难于经典记诵,而难于活用于临床,本文试以案例剖析的形式,对此作以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中医事业以尽微薄之力。
一  高年癃闭案
张某  男  八十八  形神纳食俱可,高寿之象。近忽病癃,昼日全无,夜则点滴,求为诊治。六脉弦洪搏指,沉取而芤。高年精亏,阴阳俱损,五藏不满而六腑失用,是故疾作。经云,虚者补之,此之谓也。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人参  枸杞子  黄芪  白术  升麻  柴胡  枳壳  六剂而愈。
二  中年喘案
某妇  举家业医,三甲、二甲医院工作者,俱有之。药屡投,而疾不止,胸片、CT、磁共振俱示无病,而不动尚可,动则喘憋欲绝,自以为绝症,其家隐瞒而已。邀诊之时声泪俱下,问其死期。察其形体丰腴,神清面泽,六脉弦滑而劲,有余之疾。六腑满不欲实,贵胄子弟,每多膏粮之变。经云,实者泻之。
    葶苈子  甘遂  半夏  白芥子   三剂喘可,复与  半夏  白术  生姜  茯苓  泽泻  六剂痊愈。
三  脱发案
冯某  十八  头皮多发性疖肿至脱发,颜面痤疮满布。神清体健,纳眠俱可,查无实病。此诸阳之属,阳性恒升而恶抑,抑则郁,郁则结,结则腐。经云,火郁发之。
白芷  防风  葛根  黄芩  黄连  白芍  竹叶  灯芯  开水泡饮,七剂而愈。后不甚复作,随饮随效。
四  尿毒症晚期案
张某 女  三十九   透析屡施,而肌酐屡增,尿液日少,气冲攻肋,晕呕不已,出院日,肌酐一千二百一,尿蛋白六克每日,尿量不足四百,病家以无效而自动离院。往诊时,面色枯白,两眼无神,语低声微,牙龈渗血。六脉洪散无神,病属当死,谁敢谓生,然老少悲凄,实不堪睹,于无法中生法,难为中求为,聊作抚慰而已。生化已息,阴阳决离,五藏不协,六腑失用,勉拟化机,强为续喘。此番心情,苍天可表。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人参  黄芪  枸杞子  桑叶  菊花  白术  茯苓  泽泻  旋覆花  代赭石  升麻  柴胡  龙骨  牡蛎  大黄  黄柏  附片  肉桂  加减二十日,尿量每日一千左右,尿蛋白两克每日,肌酐一千一百八,纳食渐增,攻冲气下,大便每日一次,病人可自行下床活动。病人自以为愈,复冒寒聚会,迎风坐车,适逢流感,至肺部感染,而笔者又远行求学他方,某医因名投药,视予药为霍杂,径投疏利渗泻,药入腹而便停溺减,晕呕攻冲复作,及笔者学回,病人已魂游天国。可悲也夫!一悲学短,二悲病人命薄,三悲病家老少哀号。
待续[/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lbkd13952007年03月06日 10:41pm 时添加 -=-=-=-=-
五  承气偶用   1  张某  七十八  隆冬病瘫,神昏谵语,CT示脑萎缩,多发性梗塞,治经兼旬,而症无进退。闻余学归而迎诊。肢硬若僵,谵语离奇,舌绛苔光,六脉弦洪数,腹硬触痛。大便旬日未解。天地为痞,地天为泰,此天气不降,地气不升,阴阳痞格之属。乃书 承气原方一剂,方成问价,不觉为嗔,以为耗资上万犹不见功,元角小钱豈能治病!一投之下,哗然为惊,病人便通神清,足可任地。  2   腹泻案   曹某  三十六  腹泻十余年,百药百法而病不为愈。面枯唇红,舌红苔厚,六脉弦滑而硬,虽泻而形神不衰。此有余之疾,乃以承气投之,大效。因问所服之药,余得意之下,径以告之。惧而畏服,更投他医。十剂,一服而泻如注。检所服药,则理中四神之属。冬虫不可与雷,夏虫不可与雪,此之谓乎?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2-28 17:0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好医案!希望能看到先生更多的医案。
作者: liyukun    时间: 2007-3-10 07:32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真乃神农之后!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7-7-24 00:27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先生医案诊乃辨证论治之典范,读之赞叹不已,今未经先生同意已将先生医案数则转贴,以广其传,在此谢罪了!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7-7-24 13:3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7/24 00:27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医案诊乃辨证论治之典范,读之赞叹不已,今未经先生同意已将先生医案数则转贴,以广其传,在此谢罪了!
先生谬赞了!服务中医,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是本人由衷之愿,真能起一二作用,实是欣慰之事,只是本人才识有限,惟恐有误导之嫌,放之本论坛,实望大家批评指正,开吾茅塞,共同学习,共同促进.
作者: zhanbinghu    时间: 2008-2-28 21:10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先生之案,是否有失真失祥之处,比如脱发一案,七日即愈,人的头发岂能七日长齐?非我好辩,医者留案当为后人 治病参考,非为显示学问,杏林同道,有权蘅者。
作者: 李道成    时间: 2008-4-22 19:50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说的不错!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8-4-23 13:08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余意为神吹,如高年癃闭案,当为前列腺增生所致,六剂而愈?哄鬼!
作者: 训草堂    时间: 2008-4-24 11:4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1  张某  七十八  隆冬病瘫,神昏谵语,CT示脑萎缩,多发性梗塞,治经兼旬,而症无进退。闻余学归而迎诊。肢硬若僵,谵语离奇,舌绛苔光,六脉弦洪数,腹硬触痛。大便旬日未解。天地为痞,地天为泰,此天气不降,地气不升,阴阳痞格之属。乃书 承气原方一剂,方成问价,不觉为嗔,以为耗资上万犹不见功,元角小钱豈能治病!一投之下,哗然为惊,病人便通神清,足可任地。 玄吧!是不是陈旧性脑梗啊?

作者: lufeng    时间: 2008-4-25 09:2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用承气治疗谵语一案乃患者病入少阴,少阴热复,伤损中土之液,中土者,乃统摄四维也。中土津液不足,伤及木液,则病肢硬若僵,少阴热复乃归于心,故谵语离奇。舌绛苔光者,乃真阴伤极之征象。六脉弦洪数乃不为实脉,数者,乃皆中气虚损之病,中土津液不足也。病例当是真实,但用药当有商榷,中土津液不足,当以调为承气为好。或加用冰糖以中气之津液。
医者,于个人修为来讲,当实属不易,但于医理者,却是不实在,有哗众取宠之弊,于后学者不宜,此论题余亦有关注,但近期身体不适,不可过劳,近日会对其不妥之处得以阐述,以飨读者。
作者: 赵飞    时间: 2008-4-25 20:26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你好!说的太对了!支持
作者: liu9541    时间: 2008-4-28 20:24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您的医案,太好了,中国有这样的人才真是人类之福,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5-1 21:10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lufeng2008/04/25 09:29am 发表的内容:
用承气治疗谵语一案乃患者病入少阴,少阴热复,伤损中土之液,中土者,乃统摄四维也。中土津液不足,伤及木液,则病肢硬若僵,少阴热复乃归于心,故谵语离奇。舌绛苔光者,乃真阴伤极之征象。六脉弦洪数乃不为实 ...
本案因实而虚,本末原不可倒.脉症亲临,先生颇失臆测.先生既以少阴热复为识,承气之施,语说勉强.临症实录,不敢勉哗众之嫌.
作者: lufeng    时间: 2008-5-1 22:30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你说话太过咬文嚼字,不太懂。病性由实而虚,乃为实话,既然有虚,临床用药便要顾忌。少阴热复,乃用承气者,少阴片中乃明确有之。你如此用药,乃弊端颇大。本病者乃年老古稀之人,人身精血本是不足,你可回问现在患者有无阴伤之病症?救人当以治病而不伤本身正气为要。冰糖者,补中气以助津液,而不横滞者,乃最通医理之药,并用调胃承气加减用之,攻下以助本虚,当更是可取之法。
脉弦洪者,弦乃肺卫收敛之脉,乃将木火之气收敛而成定在之热,舌当有苔也。大承气者,用药之指证乃腹痛拒按,苔黄而干,脉实大或见缓实之象。并无数脉之说法也。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5-1 22:57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lufeng2008/05/01 10:30pm 发表的内容:
你说话太过咬文嚼字,不太懂。病性由实而虚,乃为实话,既然有虚,临床用药便要顾忌。少阴热复,乃用承气者,少阴片中乃明确有之。你如此用药,乃弊端颇大。本病者乃年老古稀之人,人身精血本是不足,你可回问现 ...
如先生说,少阴厥阴便不当有承气之施,然医圣不避.临证虚实兼夹,当分标本先后缓急.脉症一理,本症实因金木失谐,肝升太过,金肃不及,承气之施,通以随肝,降以应金,消火无形,生水不显,余以为于此症为的.
作者: lufeng    时间: 2008-5-2 06:46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伤寒论》蕴含之医理及其所用之方剂乃吾辈之真正之老师也。“少阴厥阴便不当有承气之施”,我说过少阴之病乃确有大承气症,自始自终我并未否认。
我的观点是此病例用承气类乃为对症,只是用药当有商量,既然中土津液已现不足,当顾忌阴津。“本症实因金木失谐,本症实因金木失谐,肝升太过,金肃不及,承气之施,通以随肝,降以应金,,承气之施,通以随肝,降以应金”语言虽是华丽,但不切中重点。何以致肝升太过,金肃不及,皆乃中土津液不足也。《伤寒论》者乃论一经独病之书,而于内伤者,乃是多经同病,当顾及它经。此病例乃有阳土实热,伤及中土之津液,而致它经之病,用药便当有商榷也。金者,乃秉太阴之气,必当阴土升,津足乃降。
现中医之人,于医理者,乃是不清,吾辈之责任乃述之明白,乃可谈及中医之发展,大医者,当授人以理,不授人以巧也。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5-2 21:0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先生可能误解我的观点,论坛上有我的一点临证心得,先生看后咱们再作讨论吧.先生之意是说本案当补而疏之,然总以通为着眼点,但本案之治,积去化复,余以为有不治之功,避免泥足之嫌.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5-2 21:1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先生以为<伤寒论>为一经独病之书,余以为原始返终,别有洞天,观其临证应对,何曾拘独经杂症之分,举一反三,知此通彼,难以成见论之.
作者: lufeng    时间: 2008-5-2 21:25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你说错了,当疏通,但要顾及津液。何为“泥足之嫌”,冰糖者补中而不横滞也,何谈泥足之嫌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5-2 21:3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讨论而已,先生莫上火.保重身体!等先生身体恢复了,咱们再作探讨.
作者: lufeng    时间: 2008-5-2 23:10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哈哈,倒好像是我没有涵养了。我们只是在讨论问题,何以致上火,我身边的事情太多,身体不适乃是太过劳累,不过,我告诉你的好消息,我的身体已痊愈,勿念。不过,我是不想再和你说了,你说话太酸,不适应。
作者: 晓宇    时间: 2008-5-3 00:1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一般点
作者: 晓宇    时间: 2008-5-3 00:33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我想现在的中医是我们怎么把中医的语言用白话文的方式说出来,不要搞太多之乎者矣的。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5-3 12:22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打字太慢,简省麻烦.先生不要误会!如给您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我道歉!诚心希望与先生交流!
作者: highup    时间: 2008-5-3 17:46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呵呵
作者: startagain07    时间: 2008-5-3 19:02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很好的医案
  高年癃闭案   有半贴四逆散之意   并寓升清阳调气机之理  以为切中病机
  中年喘案

作者: startagain07    时间: 2008-5-3 19:24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很好的医案
  高年癃闭案   有半贴四逆散之意   并寓升清阳调气机之理  以为切中病机
               四逆散加茯苓亦有成功病历  急则治标   上方是否药有牵制?
  中年喘案     脉象有痰积伏热之象    正法当一物瓜蒂散  上方有胆识
  脱发案       有三黄泻心汤为治   经方似乎更简
  尿毒症晚期案  其一急当回阳   泻浊   大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等为好
                LZ用龙骨  牡蛎 山萸肉  当是有得之人
  承气偶用      其二半夏甘遂汤是否有同样效果  
  
               喜欢经方     斗胆一和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5-4 20:48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startagain072008/05/03 07:24pm 发表的内容:
很好的医案
  高年癃闭案   有半贴四逆散之意   并寓升清阳调气机之理  以为切中病机
               四逆散加茯苓亦有成功病历  急则治标   上方是否药有牵制?
  中年喘案     脉象有痰积伏热之象    正法当一 ...
先生当是阅历之人,希望能见到先生临证佳案!
作者: 辛诚    时间: 2008-5-9 18:46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真惊了  高实在是高
作者: hhxwfb651    时间: 2008-5-20 20:5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少阴病三承气汤证,具体如何辨证应用?

作者: lufeng    时间: 2008-5-25 08:53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我的论点不是你所说的“补而疏之”,这谁都清楚,大承气乃为通,冰糖者,乃顾及中气之阴,乃缓通之法,明眼之人都能明白,你如此说乃有转移注意力之嫌,其实我们的争论乃有助中医之发展,乃有益于临床,不分谁对谁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者: zfz3610    时间: 2008-5-31 23:43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不说其他,即使用承气汤,看在舌绛苔光的份上,也应用点滋阴药吧,这么大的年纪.增液承气可以吧.
    先生的病例,作为欣赏不错,作为学习之用,我看还是算了吧.如何不详细的的临床介绍,与用药.对我等的学习有什么用处.如何鉴别真伪.
作者: zfz3610    时间: 2008-5-31 23:4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lbkd13952007/02/27 00:31am 发表的内容:
从经典到临床
   中医不难于药性荡头,也不难于经典记诵,而难于活用于临床,本文试以案例剖析的形式,对此作以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中医事业以尽微薄之力。
一  高年癃闭案
张某  男  八 ...
    发表医案要详细明白,现代不是古代,我们要知情权,对病人负责,对我们负责,也对先生负责.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6-4 19:58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zfz36102008/05/31 11:49pm 发表的内容:
    发表医案要详细明白,现代不是古代,我们要知情权,对病人负责,对我们负责,也对先生负责.
无生有,有为太和,生生不息。有生二,二为阴阳,阴平阳秘,乃得永年。然天不满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阴阳失谐,百疾肇基。
天地为痞,地天为泰,火水未济,水火既济。天不欲盈,盈既为虚,地不欲满,满既为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一阳生于下,一阴生于上,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天气,云出地气。阳性恒升而每受抑,阴性恒降每多滞。故治宜允,允则归。
阴阳者,统之为一,分则为二,故阴阳互含,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故病从两来,莫执一端。
五行者,同于阴阳,统之为一,分则为五,故五行互含。金非金,木非木,切莫拘泥。
天地之大宝曰生,故治宜予,非予不立。
上焦如雾,阴阳因之而化太和;中焦如沤,寒热同炉,水火同冶,而精生;下焦如渎,以泻浊。三焦不得独行其功,病从三来,莫执一处。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6-4 20:12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zfz36102008/05/31 11:49pm 发表的内容:
    发表医案要详细明白,现代不是古代,我们要知情权,对病人负责,对我们负责,也对先生负责.
关于气化的一点认识

气化是传统文明关于宇宙运动规律和生命物质的本质认识和阐述。作为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身的传统医学,对气化有着更为深刻和具体的阐释,祖国医学认为,气化是宇宙万物、尤其是生命物质的最本质的现象和规律。可以说,气化是生命物质的机体和机能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没有气化便没有生命,气化是机能的进行与提升、生命物质进化的基本形式和基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五行、藏腑、经络,都是先人关于气化的不同测面的探讨和认识。
       一、气化的概念
气化是生命物质最本质的现象和规律,非气化则水谷不得成气血,非气化则溲溺汗涕不得为出。气化是将机体和机能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
       二、气化的进行
机体气化的进行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过程,也是自然界和机体相统一的过程。阴阳、五行、藏腑、经络,都是先人对其从不同角度的探讨和认识,气化是借助阴阳的协调,五行的生克制化,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搭配,经络的循行与联络,得以进行作用。因此,气化是依附于藏腑、经络而进行,借助阴阳、五行为表达的一种现象和规律,离开这些,气化只是一句空话。
       三、气化发生的藏腑归属和部位
祖国医学认为,气化的进行隶属于三焦,而三焦则是小而无其内,大而无其外的一有名而无形的结构,就其范围则包罗机体上下内外,就其功能则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机体所有结构的功能的总和与提升,机体没有哪一藏腑或组织在机能上能与其相匹配。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气化发生的功能部位在“腠理”,是“三焦通会真元之处”,准确精到地指出了气化发生的部位和其功能所在。机体正是借助腠理进行着生命现象的最本质的活动,机体在这里得以完成吐故纳新,分清泌浊,机能的提升和机体蜕变,时刻不停地进行着质和量的变化。因此,腠理的气化功能的正常是生命最根本的保障,非此则阴阳不得平秘,非此则五行生克制化不得有机协调,非此则经络营运无物,非此则生命质量的提高与升华则成无本之木。
       四、气化的特点
      1. 普遍性
三焦腠理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气化作为生命物质的最本质的规律的普遍性,正是这种小而无其内,大而无其外的普遍发生的特点,使气化成为生命物质的最普遍的规律和运动,也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特点使生命有了最本质和优越的保障。
       2.特殊性
气化有赖于藏腑、经络而存在,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因此,这就决定了气化的个体差异、时空差异、藏腑差异,不同的发生部位,进行着各具特点的气化作用。
        3.协调性
气化是机体组织共同参与下的活动与结果,非某一藏腑组织所能单独胜任的规律过程,因此,气化又是协调性要求极高的一种生命规律,任何一藏一腑的失常,都将会造成机体气化的不完全性和偏差。
       4.积极性
气化的最终结果是改善生命质量,因此,气化的进行,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促进生命蜕变和升华的基础,气化的正常,为健康的生命和蜕变提高,提供着根本保障。基于此,我认为,气化是我们临床医学和生命现象研究的着眼点。
       5.脆性
所谓气化的脆性,是指依赖于机体结构的气化现象与自然界、社会、机体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性,在为气化提供基础的同时,也决定了气化现象的脆弱性,任何一方面的异常,都可能导致气化的不完全性,乃致发生紊乱,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6.自稳性
是指气化发生异常后,气化可因普遍性和协调性的存在,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就为机体的环境适应提供基础和保障。
       7.重塑性
机体损害,超出气化的自稳能力,气化可借助外来作用,重新达到自稳水平,这一特性,为临床各科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气化的临床意义
    气化功能的特殊性,对于临床确立治则,组方选药,提高医疗效果,有着积极意义。临床治则的确立,方药的选择,都应以顺应气化,促进气化为着眼点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6-4 20:14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zfz36102008/05/31 11:49pm 发表的内容:
    发表医案要详细明白,现代不是古代,我们要知情权,对病人负责,对我们负责,也对先生负责.
自己对古方的一点认识.浅陋之处,全搏一笑.经方之所以为经方,正是因其以神效应百病的特点,为世人所瞩目,如果能解密其组方规律,我想,我们就可以,化经方为时方,以神效应百病.那么,她究竟含有哪些规律呢,个人觉得,经方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  顺应原则,她准确恰当地顺应了生命的本质规律,这是一形而上的本质性规律, 她用阴阳,五行等哲学工具,形象而本质地予以揭示,心脏是心脏,但是,离开了机体,它还是心脏吗?只是一块肉而已.现代医学,究竟揭示了生命的多少规律呢,其研究,囊括了全部?  二,经方的无损害原则,作为一种异物,药物进入机体,不可避免地发生作用,怎样变害为益,经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她是基于生命规律上的一种适应性调整,因此,一物可以异用,麻黄可以是麻黄,在具体情况下,它还可以是人参,大黄,从而发挥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作用.用经方,就要走到经方背后,弄清她究竟承认了什么,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摘花飞叶的地步.  三,经方的生命力原则,方药一但和生命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她不在是花花草草,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不然的话,她便不会有人们难以理解的双向,甚至是多向调节作用,及其不任加减性.现在,我们所探讨的有关类方问题,本质上,本人认为,只是对生命本质规律的认识的盲区,经方认识的一个误区问题,实质上是在套方应诊,无异守株待兔.方药只是古人为展示生命规律,及用药法度而立法,后人用之当识其变.机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实体,而不是一个不变的木乃伊,麻黄,承气只是为适应生命规律而出现的一个流变图而已,一如六十四卦之圆布终始,任何一卦,只是传承的一个符号,换言之,只要能使生命健康发展,未必麻黄承气在所必需,故,麻黄承气之不效,经方之未尽人意,罪不在古人及方药,而在今人之蒙蔽.非只续命一方,经方善用者,皆可俯拾成趣,妙合于理.是方两随阴阳,妙合三才,五行暗蕴,善损益者,可妙处百病.拘拘者,图一方药耳.R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6-4 20:19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zfz36102008/05/31 11:49pm 发表的内容:
    发表医案要详细明白,现代不是古代,我们要知情权,对病人负责,对我们负责,也对先生负责.
正如前文所言,中医不难于汤头药性,也不难于经典记诵,而难于将所学知识活用于临床。本文试图探讨这方面的原因。
一  经典理解
中医经典来原于各方面知识,而又高于各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浓缩与结晶,因此,她有着严密的逻缉性和高深的抽象思维性。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完美融合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形而上之学,她研究的是深藏于各种现象之后的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而她的写作方式,一如易经说理,往往采用的是取类比象的办法。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设象以尽之。不明白这一点,读经很可能是断章取义,不知所言。这也是关于中医科学与不科学之争的潜在因素。
二  医外功夫
鉴于中医文化的特殊性,我认为,医外功夫,要远比经典记诵重要的多。没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没有相当深厚的知识休養,对经典的参透,仅可能是皮毛之识,甚至于屈解。如果说易经是书本之学,那么,中医的历代医家的成功临证,便是一部易的活的演示。
三  医内必读
现代中医教育,注重于理药方法的教学,而疏于医案研读,临证师承,实践技能的应用。以如此高深的学问,而没有周密的育才计划,中医之现状与之不无关系。
四  临证之际
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精义所在,但大多数情况下,医家往往是望名投药,套方应诊,首尾不顾,不识进退。临证之际,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记一点,不记其余。
五  神来之笔
学医本为除民疾,中医 西医 南医 北医,但能除疾皆吾师,苟能去病,砭石 CT皆吾术,潜心向医,法从心出莫拘泥。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6-4 20:30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zfz36102008/05/31 11:49pm 发表的内容:
    发表医案要详细明白,现代不是古代,我们要知情权,对病人负责,对我们负责,也对先生负责.
无生有,有为一,一生二,一为太和,二为阴阳,夫阴阳者,统之则为一,分乃为二,故阴阳互含,二既为一,一既为二。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性恒升,阴性恒降。一阳生于地,一阴生于天。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圣人不得违其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云出天气,雨出地气。故阴阳交媾,天地合气,形体乃立。故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合德,乃云乃雨。故阴阳五行者,言其常也,合则为一,分乃为二,为五也。故阴既为阳,阳既为阴,五行互含,故阴非阴,阳非阳,金非金,木非木。医易一家,不知不足言医。脉之分部乃言常也,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妙显于此,然以金为金,以木为木,则非也。天地为痞,地天为泰,火水未济,水火既济,阳性恒升每多抑,阴性恒降每多滞,节之太过也,故治宜允,允则归。天地之大宝曰生,生生乃谓易,故治宜豫,非豫不立。圣经之为言,犹易也,每取象以比类,不知此,莫妄评经。易与天地准,提挈万物,断章取义,以管言天,辞可信乎!理、药、方、案不精,非通达之辈,孰能与之。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8-6-4 20:42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zfz36102008/05/31 11:49pm 发表的内容:
    发表医案要详细明白,现代不是古代,我们要知情权,对病人负责,对我们负责,也对先生负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阳性恒升,阴性恒降,非唯人性,物理皆然。举世喜独,而圣人非之,非强非之,天理昭然。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阳主杀而阴主藏,是故,阳升不已而为天,阴降不已而为地,独不知,天地成则痞格具,阴阳离而化机息,君民分而杀斗起。是故圣人作而和阴阳同天地一君民,使妙归于一,至于太和生生不已之境。是故,圣方之治每以两、以五,允而归之,纵而收之,化而成之,形而上之,每使危者平,倾者复,乱者治,出人意料之外.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4-7 20:55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本论坛难得的佳案,先生学问在我等之上多多,不胜佩服!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9-4-9 21:44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这个贴子最后由lbkd1395在 2009/04/09 09:50pm 第 1 次编辑]



惭愧!
作者: sogosomao    时间: 2009-4-10 20:28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理法方论俱全,言简意赅,有古人风。
作者: sogosomao    时间: 2009-4-10 20:38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下面引用由lbkd13952008/06/04 07:58pm 发表的内容:
无生有,有为太和,生生不息。有生二,二为阴阳,阴平阳秘,乃得永年。然天不满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阴阳失谐,百疾肇基。
天地为痞,地天为泰,火水未济,水火既济。天不欲盈,盈既为虚,地不欲满,满既为损 ...
这句在内经上是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呵呵,天地相交之意
作者: 疾医    时间: 2009-4-11 19:51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别的不说 为何没有剂量?
作者: yanshoufeng    时间: 2009-4-17 21:26
标题: [原创]从经典到临床
有益的论辩,期待更精彩!!!!!!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