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打印本页]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6-8-1 12:20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ADMINOPE=南京陈斌|孙曼之|威望由 2 增加至 3|原创学术帖多,促进了论坛的学术探讨与交流。|1154413833][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8/01 02:23pm 第 1 次编辑]


[color=#00008B]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关于叶天士医案与《〈古今医案〉按》
                                              孙曼之
       叶天士存世于清代雍、乾时期,当时富庶的江南环境,产生了众多吴地名医,叶天士则为其皎皎者。叶氏在世时,名倾大江南北,殁后其医案由后学陆续搜集付梓,现存约五千五百余案。如以这些不同年代问世的医案传本对照,《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有论有方且方论较详细。后出医案则方论简短,甚或有方无论。这大约是初整理者重视医论,凡方论简短者即认为无价值而不收,后整理者则只能收集前人所弃简短之案。其最后出者《未刻本叶氏医案》,方论尤少,症候往往只数言,其实更能反映叶氏当时日常临诊情况,故亦不可忽视。
     叶氏医案多缺日期、诊次。症候又往往不全,给后人学习留下很大困难。《指南医案》以病名分类,由于每类之下用方繁杂不一,辨证各异,读之难得要领。笔者的研究方法,是打破病名界限,而以叶氏所用方剂为分类依据。凡同类用方者,均依其类罗列各案,制成卡片,然后再对照其症候与方剂加减的变化关系。原案虽然症候不全,但积少成多,前后对照,先归纳,再分析,仍可弥其不足,然后总结其诊治用药规律。
         就叶氏所用方药来看,叶氏全面的继承了历代医家的主要辨治方法,其所用方剂数量甚多。大凡前人的重要方剂,叶氏都能信手拈来 并加减化裁,如从己出。仅就《指南医案》书后所附方剂列表观之,其用方范围,由经方至时方,涵盖了叶氏以前几乎所有中医流派的重要方剂。叶氏对于方剂的理解,每有精辟之论,如论《外台》茯苓饮:“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人参辅胃开痞,扶胃有益”,“茯苓通胃阳”。又论补通并用之法,云:“《局方》大健脾丸、仲淳资生丸,多以补虚、通滞、芳香合用者,取其气通浊泄,人参补正之力得矣。”又如论人参用法,曰:“人参非助热之药,《本草》云:阴中之阳,其气主升。故不宜单用”。又论胃药与脾药之异,曰:“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此言前医不知胃脾用药不同而投四君、异功以治胃病。又论治脾阳虚寒便血证云:“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罗)谦甫治此症,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归、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湿,用治神效,即此意也。”此类论述,均能启迪心智,切合临床。      
      由于对于方剂适应证的深刻理解,许多为常人所忽视的方剂,在叶氏医案中,实际上都有了“证型”的意义。通过对叶案方剂用法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些“证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从而达到胸有成竹、熟练运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叶氏对于经方的使用范围十分宽广。与传统经方家的墨守成规不同,叶氏对于经方的化裁加减,十分灵活,穷极变化,曲尽其妙。这也是对于经方深刻理解的结果。仅仅因为叶氏在温热病治疗方面的贡献,掩盖了其他方面的成就,致使后人往往忽视了叶氏在经方应用方面的精彩内容。
       除人所共知的叶案温热诸治法外,今人应作为专题学习者,尚有:
       经方,如桂枝汤、大小建中汤、大小青龙汤、苓桂味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都气丸、理中汤、真武汤、乌头汤等均应作重点分类研究。
       脾胃治法。在叶案中尤为丰富,类方甚多,不一一列举。
       络病论治。
       辛香流气法。此由前人成方经过叶氏发展而为一种证型。
       虎潜丸法即刚柔配伍温补肝肾法,亦由前人成方发展为一证型者。
       介类潜阳法。
       虫类搜剔法。
       奇经八脉论治。
       通过对于叶天士医案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叶氏各种传世医案,均能反映其理法方药论治方面的基本特点,只是各本方论有繁简的不同而已。而有些独具特点的论治方法,又往往非后来学者所能了解且非浅学所能随意伪造者。因而所谓  “《指南医案》本身是伪书,续出者更是伪上加伪”的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叶天士医案是祖国医学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有待于我们深入发掘,为我所用。在当前中医界兴起的“回归伤寒”热潮中,应该防止“回归门派”从而画地为牢的偏狭倾向。时代不同了,在讯息发达、学术交流平台畅通无阻的今天,我们应该全面的继承中医学的丰富遗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昔贤说得好:“古人各有专长,吾辈幸生古人之后,当统观而效法之。若坐井观天,曰天在,是天岂尽于是哉!”(《三三医书-医病简要》,p101)这是我们在学习传统中医学说尤其是临床经验时,应取的正确态度。
        笔者所推荐的第五种医案,是清代俞震的《〈古今医案〉按》。
        俞氏年齿略少于叶天士。本书的缺点是收案略嫌庞杂,为其不足。但瑕不掩瑜,该书共收录医案六十余家,一千零六十余案,大体包括了俞氏以前中医各流派所有重要人物的、能够反映其基本论治特点的重要医案。通过对于本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些中医史上主要医家的临床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一个医家的临床成就,应该主要反映在其医案上面,而不是其动辄数十万言的著作上。学习这些医案,可以使我们节省许多精力,以便较快地掌握其临床经验,这也是笔者把该书列为必读的医案著作的理由。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1 12:55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谁怀疑过《临证指南医案》的真实性?请在这里签个名。
开卷第一病案就有问题。
偏枯,用这几味药就能痊愈?治法上也有问题。 大家来说说看。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1 13:14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外台》:“...人参非助热之药...”
这个有谁来评一评?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6-8-1 13:42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欧阳书奇2006/08/01 09:14pm 发表的内容:
《外台》:“...人参非助热之药...”
这个有谁来评一评?
根据我在临床中的经验,红参补气作用较强,但会加重上火,所以上火的病人我不用。生晒参补气作用相对红参稍弱,但很少引起上火。不知对不对。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1 14:41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8/01 01:42pm 发表的内容:
根据我在临床中的经验,红参补气作用较强,但会加重上火,所以上火的病人我不用。生晒参补气作用相对红参稍弱,但很少引起上火。不知对不对。

我来说一下我对参的一些看法:
参的功效力度从高到低:北朝鲜、南韩、吉林参(大、小兴安岭有差别)、...党参、园参(生晒参)、糖参...。
“气有余便是火”,“但会加重上火,所以上火的病人我不用。”这是正着。
古人写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完美无暇,如《脉经》,重复的很多,错误的也很多,脉象表达不清楚。叫人去学他?简直是误人子弟。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6-8-2 14:24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欧阳书奇2006/08/01 08:55pm 发表的内容:
谁怀疑过《临证指南医案》的真实性?请在这里签个名。
开卷第一病案就有问题。
偏枯,用这几味药就能痊愈?治法上也有问题。 大家来说说看。

先生是指的钱姓案?
黄煌先生说;此案的症状只提到“偏枯在左”。偏枯即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属中风病,突然发作时可伴有昏厥、口眼 斜等症,案中并不叙列,说明此病人乃中风后遗,其它症状已不存在。半身不遂有左血右气之分,案中特别指出“偏枯在左”且左脉缓大,说明此病为肝肾血虚,虚风内生,虽未言治法,而养血熄风已在情理之中.

叶师用药9个,加上三汁膏加蜜
用药在他的方子里也不算少
而且每个药都炮制
"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我想不应该是大蜜丸,可能就向消渴丸一样的小丸
长期服用,,应该又效

  《临证指南医案》是我案头常看的书
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我认为真伪不应该怀疑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6-8-2 22:47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8/01 01:42pm 发表的内容:
根据我在临床中的经验,红参补气作用较强,但会加重上火,所以上火的病人我不用。生晒参补气作用相对红参稍弱,但很少引起上火。不知对不对。
终属气药,阳气者,若天与日也。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2 22:59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6/08/02 02:24pm 发表的内容:
长期服用,,应该有效
我要的就是痊愈,有效?是十分有效还是有一分效?还是一点点效?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2 23:08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半身不遂有左血右气之分”机械性地分法。
“肝肾血虚”???有这种说法?肾血?哪来的?
好,就说血虚,血是如何生成的?脾胃必当不足,长期服用甘润滋阴的药物,对脾胃会怎样?能促进血的产生吗?
不行吧!那这个病案就有问题。

作者: DSAASD    时间: 2006-8-2 23:11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兄弟,痊愈也要有一个标准。中医的标准很难统一化。
尽信书不无书,这是好的,但是也要带着辩证的眼光来看。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4 11:52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DSAASD2006/08/02 11:11pm 发表的内容:
兄弟,痊愈也要有一个标准。中医的标准很难统一化。
尽信书不无书,这是好的,但是也要带着辩证的眼光来看。
小朋友,你说得不错“尽信书不无书”。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6-8-7 19:00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谈谈我对于“人参非助热之药”的认识。中药的寒热性质是相对的,是随人体的虚实及阴阳偏向而各有轻重的不同。叶氏指出人参所体现出来的热性,是由于温升的作用所致,故不可单用,而宜与他药如枳实、陈皮配合使用,如外台茯苓饮。这里强调的是不必畏惧使用人参,这是因为叶氏善于使用人参,方有此语。我们只要学其长处即可,而不必死于句下。传统的经方家多善于使用人参,陈修园甚至迳言人参性寒。叶氏与丹溪也都善用人参,因为他们都与《伤寒论》有着学术上的传承关系。门派森立是后来的事。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6-8-7 19:42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欧阳书奇2006/08/01 09:14pm 发表的内容:
《外台》:“...人参非助热之药...”
这个有谁来评一评?
如果是阳气下陷导致的发热,那人参就是去热的。补中益气汤中的人参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是阴虚导致的内热,如果这时还用人参,那就是助热的。
古人这话,翻过来,掉过去,怎么都有理,关键是看怎么理解。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19:57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6/08/07 07:42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是阳气下陷导致的发热,那人参就是去热的。补中益气汤中的人参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是阴虚导致的内热,如果这时还用人参,那就是助热的。
古人这话,翻过来,掉过去,怎么都有理,关键是看怎么理解。
这是我避而不谈的。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就是“甘温除大热”的。
现在我要说的是:“人参非助热之药”这句话是错的。除热的不讲。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20:06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6/08/07 07:00pm 发表的内容:
叶氏指出人参所体现出来的热性,是由于温升的作用所致,故不可单用 ...
这是叶氏说的?“不可单用”?
那我来问你:“独参汤”是怎么一回事来着?“不可单用”?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6-8-7 20:09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李时珍说,人参可以补五脏之气。人参补脾肺之气,肺气足,自然能生阴(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所以说,人参也是滋阴的。
关键是看怎么配伍。
随黄芪,补肺气,随干姜,补脾气,随附子,补肾气......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20:12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6/08/07 07:00pm 发表的内容:
中药的寒热性质是相对的,是随人体的虚实及阴阳偏向而各有轻重的不同。 ...
不好意思,我想提的问题很多。
上面讲的是对的话,我想问一下,生石膏的寒热性质随人体的虚实及阴阳偏向而各有轻重的不同,生石膏在什么情况下是热的?什么情况下是寒的?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6-8-7 20:15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6/08/07 07:00pm 发表的内容:
谈谈我对于“人参非助热之药”的认识。中药的寒热性质是相对的,是随人体的虚实及阴阳偏向而各有轻重的不同。叶氏指出人参所体现出来的热性,是由于温升的作用所致,故不可单用,而宜与他药如枳实、陈皮配合使用 ...

去性取用,妙!
石膏制麻黄之热(麻杏石甘汤),附子制大黄之寒(温脾汤),类此。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20:17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6/08/07 08:09pm 发表的内容:
李时珍说,人参可以补五脏之气。人参补脾肺之气,肺气足,自然能生阴(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所以说,人参也是滋阴的。
关键是看怎么配伍。
随黄芪,补肺气,随干姜,补脾气,随附子,补肾气......

呵呵!我想问个题外题:补肝气,人参配什么?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6-8-7 20:18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配当归。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6-8-7 20:24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欧阳书奇2006/08/08 04:12am 发表的内容:
上面讲的是对的话,我想问一下,生石膏的寒热性质随人体的虚实及阴阳偏向而各有轻重的不同,生石膏在什么情况下是热的?什么情况下是寒的?
这话问的对!
中药的寒热性质不是随人体的虚实及阴阳偏向而各有轻重的不同,寒药就是寒药,热药就是热药,药物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即便炮制,也不可能把寒药变成热药。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6-8-7 20:26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8/07 08:15pm 发表的内容:
去性取用,妙!
石膏制麻黄之热(麻杏石甘汤),附子制大黄之寒(温脾汤),类此。
所谓的制约,正是利用药物的本性,不是去性取用。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20:27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6/08/07 08:18pm 发表的内容:
配当归。
就狭义来讲,能用“人参 配 当归”吗?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20:36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8/07 08:15pm 发表的内容:
去性取用,妙!
石膏制麻黄之热(麻杏石甘汤),附子制大黄之寒(温脾汤),类此。

你能说出历史上哪个医家用药是“去性取用”的?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6-8-7 21:14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欧阳书奇2006/08/08 04:36am 发表的内容:
你能说出历史上哪个医家用药是“去性取用”的?

说不出,请欧阳兄赐教!
作者: DSAASD    时间: 2006-8-7 21:23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吴鞠通——银翘散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21:27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8/07 09:14pm 发表的内容:
说不出,请欧阳兄赐教!
没有。
没有哪个医家用药是“去性取用”的。

作者: DSAASD    时间: 2006-8-7 21:32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欧阳书奇2006/08/08 05:27am 发表的内容:
没有。
没有哪个医家用药是“去性取用”的。
洗耳恭听!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6-8-7 21:39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下面引用由欧阳书奇2006/08/08 05:27am 发表的内容:
没有。
没有哪个医家用药是“去性取用”的。
恕我直言,那么您说麻杏石甘汤和温脾汤,还有DSAASD说的吴鞠通的银翘散如何解释?
作者: 穿心草    时间: 2006-8-7 21:42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泰然居士正解,学习.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22:05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麻杏石甘汤和温脾汤,还有DSAASD说的吴鞠通的银翘散。
麻杏石甘汤,你可知剂量的比例?既是说药性的比例?
简单点,就那这个来讲。

作者: DSAASD    时间: 2006-8-7 22:32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吴鞠通的银翘散中配有荆芥、淡豆豉,加上温病医治以来都有“病并不可发汗”一言,那兄弟认为此不是“去性取用”,还有何解?
作者: 欧阳书奇    时间: 2006-8-7 23:59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温病医治以来都有“病并不可发汗”
这句话有条件限制的。
并不是说所有温病都“不可发汗”。那样说是错误的。
这里“性”论的是药性,荆芥微温,在大队寒凉之中,那点温起不了作用。这不是“去性取用”,而是配伍上之妙法。在看看剂量配伍就知道了。


作者: DSAASD    时间: 2006-8-8 00:07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配伍上之妙法。
那又应该作何解释?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8-6-13 07:24
标题: [原创]六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制性取用如何?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