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打印本页]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0 14:12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蟬蛻在 2008/05/10 02:15pm 第 3 次编辑]

本人,男,21.脉沉细,或沉细数(脉数常在食后),舌淡白,苔薄白,舌边齿痕,略滑。大便多软,常夹有少量不化之食,若饮食冷热夹杂或稍食黏腻、刺激之物便有腹痛腹泻。腹痛之时偶见心悸怔忡,泻后常自安,无里急后重之感。常手足发凉、指甲青紫、齿寒,冬日尤甚。渴喜热饮或不渴,小便频数。形体偏瘦。已有数载。
曾有食后腹痛、腹痛欲泻、泻后即安病史一年余,找同仁堂名医堂一老中医诊后服参苓白术合四神丸数十剂(同仁堂药店代煎,一次煎五剂,入冰箱保存,服一周),略有效,反复未愈(怀疑此种煎药方法及保存方法有问题)。后考虑到食堂之饮食、宿舍之休息均对自己病情不利,遂不居学校。平素注意保养,饮食又添健脾益气之山药、大枣、莲子等,慎食刺激之物。病情慢慢有所好转,但大便多软,常夹有少量不化之食,若饮食冷热夹杂或稍食黏腻、刺激之物便有腹痛腹泻。手足发凉、指甲青紫、齿寒等情况仍然。
自学中医数载,对此也略知一二,自以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故见舌边齿痕,脾虚不散津则见渴喜热饮。饮多则小便频数。脾肾阳虚而见齿寒、手凉、消化功能减弱,泄泻而成。脾虚运化之力不足,出现子病及母而脉数?欲处方如下,却因是自己而总感觉有投鼠忌器之嫌,望得高人指点。
生、炒白术各10g        党参10g              生黄芪10g              白茯苓10g
白扁豆(炒)10g        淮山药(炒)10g      附子(炮、久煎)6g     干姜3g
肉豆蔻(煨)6g         破故纸10g            菟丝子10g              五味子6g
焦山楂10g              陈广皮6g             升麻6g                 炙甘草6g
上十付,为末,制水蜜丸,日空腹二服,每服6g,枣汤调下。
不明白之处:对于脾肾阳虚之水湿不运以茯苓、薏苡仁等甘淡渗湿之辈,同时兼见小便利又遣山药、芡实、莲子、五味子、破故纸等固涩大小便之品,然此又渗湿又固涩是谁在起作用?或者之间是否会有牵制?
希不吝赐教!拜谢!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10日 02:17pm 时添加 -=-=-=-=-
再拜谢!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10日 08:18pm 时添加 -=-=-=-=-
补充:消化功能弱时,食后食滞腹痛,得便则缓,便多先正常后溏。
作者: 微笑听雨    时间: 2008-5-10 16:25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方子是以温阳健脾为主,你的症状是不是可以用抑肝扶脾法试试。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0 16:46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蟬蛻在 2008/05/10 04:53pm 第 1 次编辑]

谢谢!
我之前也考虑过,只是感觉没有木郁乘土像里急后重、木郁化火、两胁涨痛等该有的表现,主要感觉还是体质偏寒。
回想起来,小时候自己的消化功能也是比较弱的,常常贪吃点稍生冷的就吐泻来了。手上大鱼际也总是青紫色(长大后就看不出了),只是当时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10日 04:52pm 时添加 -=-=-=-=-
还听我爸说我小时候晚上睡觉老是尿,一个小时把一次,哈哈。后来就没这没多了。似乎从小就偏寒。
作者: 民间中医平常    时间: 2008-5-10 17:14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抑肝扶脾之法应是正治之法。故痛泻药方加味治之。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0 17:18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何以见得?
作者: highup    时间: 2008-5-10 17:19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highup在 2008/05/10 05:21pm 第 2 次编辑]

建议柴胡桂枝干姜汤+补中益气汤+吴茱萸。
则消化自好,手足自温。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0 17:25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脾病疏肝是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8-5-10 18:14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下面引用由民间中医平常2008/05/10 05:14pm 发表的内容:
抑肝扶脾之法应是正治之法。故痛泻药方加味治之。
可以用痛泻要方加味治之,
以抑木扶土、温肾厚肠的基本治则,采用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减治疗!
作者: 李道成    时间: 2008-5-10 19:59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同意8楼的意见,并可酌加补中益气汤,坚持方可收效!
祝你早日康复!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1 09:22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怎么那么多人都认为肝郁兼脾肾阳虚?
作者: 民间中医平常    时间: 2008-5-13 20:42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下面引用由蟬蛻2008/05/11 01:18am 发表的内容:
何以见得?
因未见患者舌质舌苔、脉象,根据楼主辩证描述,故、、、、、
作者: 惊蛰    时间: 2008-5-16 00:43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脾肾阳虚是肯定。至于数脉,我认为不要认死理,一定要活,切脉关键在沉按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我认为这是脉诊纲领,数与迟在常规情况下好象是反映了寒与热,但若以有力无力规范它就不一样了,数而无力就是虚,阳气虚也可见数而无力的脉象,这是正气不足,代偿性自救的表现,譬如气虚之人,稍一活动即感乏力,而此时必脉数,张锡纯就说过类似的话,原话记不起了。所以这个病案完全可以用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参苓白术散是病重药轻,四神丸是重标轻本。
作者: 申志强    时间: 2008-5-16 05:44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脉沉细,或沉细数(脉数常在食后),舌淡白,苔薄白,舌边齿痕,略滑。大便多软,常夹有少量不化之食,若饮食冷热夹杂或稍食黏腻、刺激之物便有腹痛腹泻。腹痛之时偶见心悸怔忡,泻后常自安,无里急后重之感。常手足发凉、指甲青紫、齿寒,冬日尤甚。渴喜热饮或不渴,小便频数。形体偏瘦。已有数载。
小时候自己的消化功能也是比较弱的,常常贪吃点稍生冷的就吐泻来了。手上大鱼际也总是青紫色]

你是先天不足,元气虚弱,脾肾阳虚,肝气乘脾,治宜补肾健脾,抑肝扶木,以潜阳封髓、桂附理中、痛泻要方加减:制附片5克、肉桂5克、红参5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陈皮20克、防风20克、白芍15克、山药20克、龟板(冲细)5克、砂仁(冲)10克、黄柏10克、秦皮20克、甘草10克。水煎,一日一服。忌辛辣刺激。

-=-=-=-=- 以下内容由 申志强2008年05月16日 00:38pm 时添加 -=-=-=-=-
更正:抑肝扶木应为抑肝扶土。

-=-=-=-=- 以下内容由 申志强2008年05月16日 00:53pm 时添加 -=-=-=-=-
抑肝扶脾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6 06:31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阳气虚也可见数而无力的脉象,这是正气不足,代偿性自救的表现”
有见解!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17日 10:28pm 时添加 -=-=-=-=-
曾经在校医院看过一个中医,给我开了参苓白术,没管用,他见我脉數,怀疑发烧,就测了我体温,发现我没发烧就乱七八糟的说我可能甲亢,一会又自言自语说不像,一会又说什么窦性心动过速,要吃什么抗心率失衡的什么药。当初我虽然对中医懂的很少但也不至于糊涂到这个地步,如此胡乱吃药没病都吃出大病来,而且这个医生态度还很差。之后我再也不去校医院看了,发奋努力学习中医!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7 22:37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蟬蛻在 2008/05/18 06:39am 第 1 次编辑]

不甚明白从何处为诊为肝郁?还有黄柏、秦皮乃清热燥湿之品,体内并无湿热之征,龟板是滋阴潜阳之物,内有寒湿、脾虚胃寒不甚适宜,其用意是?
作者: 大侠大侠    时间: 2008-5-18 16:26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大侠大侠在 2008/05/18 04:51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蟬蛻2008/05/18 06:37am 发表的内容:
不甚明白从何处为诊为肝郁?还有黄柏、秦皮乃清热燥湿之品,体内并无湿热之征,龟板是滋阴潜阳之物,内有寒湿、脾虚胃寒不甚适宜,其用意是?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脾肾阳虚 气弱   补肾提气为主 兼顾 固涩收敛等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侠大侠2008年05月18日 04:27pm 时添加 -=-=-=-=-
当以补肾为主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大侠大侠2008年05月18日 04:40pm 时添加 -=-=-=-=-
上面所说的抑肝扶脾是有道理的
以防肝脾木乘  
还应当加上温心阳

但是个人认为当以补肾为关键  肾为火龙之所在  
作者: 我有医句话    时间: 2008-5-19 03:15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笔者自拟这个方子我以为完全可以,但未必效,因为很明显作者心小胆不大,药量放的太轻了,又做成丸剂,杯水车薪。
此证辨证明却,属中焦无火,无火则土不能运。可稍改其方并作汤剂:
炒白术各20g        党参15g              生黄芪10g              白茯苓15g
        生山药30g      附子(炮、久煎)12g     干姜12g
诃子(煨)十枚        内金10g            菟丝子10g              陈皮6g
焦山楂10g              白芍15g            桂枝8g                 炙甘草10g
枣5个
乳酶生5片/次,日三服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8-5-19 04:51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莲子去芯磨粉,调糊吃;或烙饼吃;可作为一种饮食疗法经常食用。
至于中医药处方,笔者倾向于用薛振声所著的(十年一剑全息汤)一书介绍的“全息汤”进行加减(书中列有详细加减法,可自行研究),可考虑与附子理中汤合方服用;谈到煎药,大有讲究:1、中药须先用冷水浸1小时,再煎沸45分钟为头煎;二煎用开水煎药,也是煎沸45分钟;然后头、二煎药汁混合再煎沸,装入暖瓶,每两小时服用1小杯。2、白术反桃、李;鲢鱼反甘草;服药当禁忌。这些事项不注意,临床疗效是会大打折扣的。
作者: 申志强    时间: 2008-5-19 05:39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谢谢大侠大侠的分析,我今再作补充,“饭后腹痛、腹痛欲泻、泻后即安”即为肝郁乘脾的典型症状。
“小时候自己的消化功能也是比较弱的,常常贪吃点稍生冷的就吐泻来了。手上大鱼际也总是青紫色”你小时候有疳积,根据其他症状综合分析是属于脾肾阳虚。
“渴喜热饮或不渴,小便频数。形体偏瘦”形瘦之人易郁火。郑钦安的潜阳封髓丹配方精当而合理,不要犹豫,信就服吧。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9 06:12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蟬蛻在 2008/05/19 02:15pm 第 1 次编辑]


此方应是对阳气不足之虚火上扬有帮助,似乎看到刘力红也如此用过。不过他胆子确实很大,附片常常60g以上,有时甚至100g以上。我没此胆量。o(∩_∩)o...哈哈
作者: 申志强    时间: 2008-5-19 11:14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你的性格有点敏感多疑,往往肝郁,你的身体状况也如其网名,风都吹得过的空壳也,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使互根,你脉细,可见脉道不充盈,气血已虚。先天不足,阴阳气血俱不足,但目前阳虚肝郁是主要的,所以在补阳解郁的同时需要兼顾阴分,对元气虚弱的人用药不宜大热大寒,以免顾此失彼,所以猛药量不可大。至于补血和大补精血、元气,那是下一步的事,而且应以丸药缓图为宜。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9 16:21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猜得不对,基本上对不上号~~o(∩_∩)o...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19日 09:55pm 时添加 -=-=-=-=-
渴喜热饮是脾不散津兼阳虚,伤寒论里有解释。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19日 09:56pm 时添加 -=-=-=-=-
不一定是郁火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19 22:18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蟬蛻在 2008/05/20 06:28am 第 1 次编辑]

谢谢大家的关心!
汇报一下最近情况。
5月16日(左脉沉,右沉取略滑)参考各位意见稍微改了一下方子,买了三剂,今天吃完了。手没有原来那么容易发凉了,牙齿也没有像原来那样容易发冷,还有口也没有原来那么容易渴了,舌边齿痕稍微有点好转,舌体淡白稍有转红。
  
炒白术15g      党参15g      白云苓15g      生北芪15g
破故纸15g      炮川附10g    干姜10g        炒白芍10g
五味子5g       陈广皮6g     升麻3g         炙甘草6g
炒山药15g      生姜几片
其中以炒白术、党参、茯苓、黄芪、炒山药健脾益气,又兼有止泻作用,加生姜温化水饮;附子、干姜温阳散寒,破故纸补火生土,合收涩敛阴之五味子、炒白芍补火而不伤阴。其中白芍炒用,去其寒性,又防温阳之药助长肝阳而致土虚木贼;陈皮燥湿行气健脾;脾喜燥宜升,佐以升麻升清阳之气,引诸药上行以健脾;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今天(右沉取略滑)稍做修改又抓3剂。
熟附子20g         干姜15g        肉桂皮5g        党参15g
炒白术15g         炒山药15g      生黄芪10g       白茯苓10g
补骨脂15g         菟丝子10g      五味子5g        陈皮8g
砂仁8g            炒白芍10g      升麻5g          炙甘草10g
炒山楂10g         生姜几片
适当加大附子、干姜用量(P.S.同仁堂居然连一个方子里二十克的附子都不敢卖,还要犹豫半天,真不知道火神派的方子谁敢卖药。。。),添加肉桂皮,以助温阳之力;菟丝子与补骨脂相须为用,温补脾肾;加砂仁芳香化湿,醒脾健胃;炒山楂健胃消食。
P。S。煎药实在是太麻烦了,尤其是附子要先煎,这次三剂服完应该有很大好转,然后抓5副打粉自己做丸剂以巩固疗效,一来方便,二来省钱,现在的药真贵,一副快二十了!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20日 08:25pm 时添加 -=-=-=-=-
以上三剂中一剂今天吃毕,剩下两剂附子拿出10g,干姜拿出5g。其他不变。明后天服。
作者: 我有医句话    时间: 2008-5-20 01:23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再提个议见:呵呵
本方子用起来应当是有效的,但改一下会更完善。
1。附子不必放这么多,虽然你吃过没感觉到毒性,然终究药性过热,对体质消瘦的人多服自有损耗,10-15克就行了
2。肉桂不如桂枝,因后者有生发之性,能补而不滞,且同芍药调阴阳,虚劳建中汤义
3。山药用生品并大量,张锡纯说的有理,临床试过也如此。用量加大意在并固下焦。
4。砂仁去掉,以防破气,因有陈皮,桂枝在内不必用其。
5。白芍加量,以缓急。不需畏其凉。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20 13:28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记下了,谢谢~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22 17:42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蟬蛻在 2008/05/23 01:43am 第 1 次编辑]

6剂药毕。手发凉、齿寒十去八九,脉象沉转良,右沉取滑象转良。舌边齿痕依旧。
今天又购药,花了半天时间自己打粉、搓水蜜丸,搓得很大,1.1kg才搓了75个,现在在晒。
炒白术  80g    党参   80g    白云苓  60g    淮山药 100g
生北芪  60g    熟附子 60g    干姜    60g    桂枝    40g
炒故纸  80g    炙五味 30g    炒白芍  60g    广陈皮  50g
升麻    30g    炙甘草 50g    莲子   100g   炒薏仁  100g
炒山楂 100g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22日 08:44pm 时添加 -=-=-=-=-
打错了,是77个,用了400g左右蜂蜜。平均每个20克,一天的量。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30日 06:39am 时添加 -=-=-=-=-
炒山楂 60g
作者: 我有医句话    时间: 2008-5-23 01:19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水蜜丸是怎么做的?教一教。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23 05:29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我在网上搜了好多资料看了一下,还有问了一下学药的同学。其实和和面差不多,只是我第一次搓,搓得不是很好看。
想搓的话可以看看这些资料。
[attach]4603[/attach]
作者: zfz3610    时间: 2008-5-25 00:45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脾肾阳虚是确定的,并且以肾阳虚为主.不用加治脾阳虚的药物,因不论何脏之阳虚,久之必及肾阳.可用附子理中丸加减.具体如下:制附子二十克先煎半小时,党参十克,白术十克,干姜十克,炙甘草六克,羌活六克,防风六克,桔梗六克,枳壳十克.附子理中丸以治脾肾阳虚,羌活,防风以祛风胜湿,桔梗,枳壳以调脾胃以气机升降.
作者: zfz3610    时间: 2008-5-25 00:49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附子理中丸加羌活,防风,桔梗,枳壳.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30 06:43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这个贴子最后由蟬蛻在 2008/05/30 02:46pm 第 2 次编辑]

有新问题:本来觉得已经差不多,手也基本不凉,但是自从吃上丸剂(每天3丸,约60g)后反而没有进一步巩固的意思,倒是慢慢觉得手脚没有原来喝汤剂的时候那样暖,有时候齿寒也有出现。早上起来舌边齿痕最明显。请问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汤剂是荡涤里寒之力强,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丸剂是不是还要加量?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31日 07:16am 时添加 -=-=-=-=-
是不是因为脾肾阳虚水湿不运导致温阳受阻?加上用了故纸、五味等较多的收涩药,阻碍渗湿之药?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31日 07:17am 时添加 -=-=-=-=-
右脉沉取滑。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31日 07:20am 时添加 -=-=-=-=-
想改一下方子,继续汤剂伺候。
白术15g   苍术10g   茯苓15g   黄芪15g
附子制10g   干姜10g   桂枝15g   陈皮10g
泽泻炒6g  甘草炙
健脾利湿燥湿,温化水饮。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31日 07:21am 时添加 -=-=-=-=-
炙甘草6g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31 07:44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哪位继续帮我分析一下,先谢过。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31 09:25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我整理了一下,方便大家阅读。
男,21.脉沉细,或沉细数(脉数常在食后,正气不足,代偿性自救的表现),舌淡白,苔薄白,舌边齿痕,略滑。大便多软,常夹有少量不化之食,若饮食冷热夹杂或稍食黏腻、刺激之物便有腹痛腹泻。腹痛之时偶见心悸怔忡,泻后常自安,无里急后重之感。常手足发凉、指甲淡白,略青紫、齿寒,冬日尤甚。渴喜热饮或不渴,小便频数。形体偏瘦。已有数载。
曾有食后腹痛、腹痛欲泻、泻后即安病史一年余,找同仁堂名医堂一老中医诊后服参苓白术合四神丸数十剂(同仁堂药店代煎,一次煎五剂,入冰箱保存,服一周),略有效,反复未愈。后考虑到食堂之饮食、宿舍之休息均对自己病情不利,遂不居学校。平素注意保养,饮食又添健脾益气之山药、大枣、莲子等,慎食刺激之物。病情有所好转,但大便多软,常夹有少量不化之食,若饮食冷热夹杂或稍食黏腻、刺激之物便有腹痛腹泻。手足发凉、指甲青紫、齿寒等情况仍然。
最近自己处方:
5月16日(左脉沉,右沉取略滑)
炒白术15g      党参15g      白云苓15g      生北芪15g
破故纸15g      炮川附10g    干姜10g        炒白芍10g
五味子5g       陈广皮6g     升麻3g         炙甘草6g
炒山药15g      生姜几片
其中以炒白术、党参、茯苓、黄芪、炒山药健脾益气,又兼有止泻作用,加生姜温化水饮;附子、干姜温阳散寒,破故纸补火生土,合收涩敛阴之五味子、炒白芍补火而不伤阴。其中白芍炒用,去其寒性,又防温阳之药助长肝阳而致土虚木贼;陈皮燥湿行气健脾;脾喜燥恶湿宜升,佐以升麻升清阳之气,引诸药上行以健脾;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吃完三剂,手没有原来那么容易发凉了,牙齿也没有像原来那样容易发冷,还有口也没有原来那么容易渴了,舌边齿痕微有好转,舌体淡白稍有转红。
5.19(右沉取略滑)稍做修改又抓3剂。
熟附子20g         干姜15g        肉桂皮5g        党参15g
炒白术15g         炒山药15g      生黄芪10g       白茯苓10g
补骨脂15g         菟丝子10g      五味子5g        陈皮8g
砂仁8g            炒白芍10g      升麻5g          炙甘草10g
炒山楂10g         生姜几片
适当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添加肉桂皮,以助温阳之力;菟丝子与补骨脂相须为用,温补脾肾;加砂仁芳香化湿,醒脾健胃;炒山楂健胃消食。
上服一剂,后两剂考虑到姜附过于猛烈,拿出附子10g,干姜5g。
上6剂药毕。手发凉、齿寒十去八九,脉象沉转良,右沉取滑象转良。舌边齿痕依旧。还有晨勃也比以前好很多。
又购药,自己打粉、搓水蜜丸,搓得很大,1.1kg才搓了77个。加以巩固。
炒白术  80g    党参   80g    白云苓  60g    淮山药 100g
生北芪  60g    熟附子 60g    干姜    60g    桂枝    40g
炒故纸  80g    炙五味 30g    炒白芍  60g    广陈皮  50g
升麻    30g    炙甘草 50g    莲子   100g    炒薏仁 100g
炒山楂 100g   
炼蜜400g 搓丸每粒约20g,日三粒。
本来觉得已经差不多,手也基本不凉,但是自从吃上丸剂(每天3丸,约60g)后反而没有进一步巩固的意思,倒是慢慢觉得手脚没有原来喝汤剂的时候那样暖,又开始发凉,而且现在是夏天,有时候齿寒也有出现。早上起来舌边齿痕最明显。晨勃回复如旧。不过吃药这半个月来肚子一直没闹过,大便基本正常,成型,日行一次,不燥不溏,小便没有频数。
请问各位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因为脾肾阳虚水湿不运导致温阳受阻?加上用了故纸、五味等较多的收涩药,阻碍渗湿之药?需要先重点温化水湿?
右脉沉取滑。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31日 09:28am 时添加 -=-=-=-=-
是什么原因反复?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31日 00:15pm 时添加 -=-=-=-=-
附上2年前看医生的方子。
用汤药前用中成药固本益肠、蓼枫肠胃康、藿香正气+小柴胡片+固本益肠等,无效。
医生甲(北医三院一副主任中医师)
2006.4.26
党参10g      黄芪20g      炒白术10g       白扁豆10g
陈皮10g      山药10g      砂仁(后)10g    诃子15g
补骨脂15g    木香10g      莲子10g         焦三仙30g            四剂
2006.4.30
太子参15g     黄芪10g       炒白术10g     陈皮10g
山药10g       砂仁(后)8g  白扁豆10g     诃子10g
补骨脂10g     木香10g       莲子6g        炙甘草6g             六剂
2006.5.8
黄芪15g    太子参15g    白术10g      白扁豆10g
补骨脂10g  诃子10g      莲子10g      山药10g
陈皮10g    木香10g      砂仁(后)8g  焦三仙30g                五剂

医生乙(镇卫生院一中医师)
2006.7.17
党参15g    炒白术20g     山药20g     焦三仙30g
升麻6g     砂仁(后)8g  车前子30g    陈皮6g
茯苓15g                                                          五剂
2006.7.22
党参15g      炒白术20g      山药20g       焦三仙30g
升麻6g       砂仁(后)8g   车前子30g      陈皮6g
茯苓15g      芡实20g        诃子10g                              五剂
2006.8.2
党参15g     炒白术20g       山药20g      焦三仙30g
升麻6g      砂仁(后)8g    车前子30g     陈皮6g
茯苓15g     芡实20g         诃子10g      五味子6g                 五剂
2006.8.10
党参15g       炒白术15g        白茯苓15g      淮山药20g
升麻6g        车前子30g        炒谷芽10g      炒麦芽10g
诃子10g       芡实20g          五味子6g       黄芪10g              五剂
2006.8.15
苏梗10g    党参15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山药20g    车前子30g    芡实20g       升麻6g
薏苡仁20g  五味子6g     炒鸡金15g                                  五剂

2006.8.20
党参15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山药20g
车前子30g   芡实20g         升麻6g       薏苡仁20g
山茱萸8g    炒鸡金15g       苏梗10g                                 五剂

医生丙(同仁堂一坐堂老中医、副主任医师)
2006.10.16
太子参12g        炒白术12g         山药10g        白扁豆10g
芡实15g          茯苓10g           诃子10g        补骨脂10g
肉豆蔻6g         吴茱萸5g          陈皮10g        炙甘草6g          五剂
2006.10.23
党参12g      炒白术10g        山药10g     茯苓10g
陈皮10g      肉豆蔻5g         木香10g     黄芪10g
桔梗9g       炙甘草6g         薏苡仁15g   白扁豆10g                 五剂
2006.10.30
太子参12g      炒白术12g        茯苓10g       山药12g
白扁豆15g      砂仁10g          肉豆蔻10g     补骨脂9g
吴茱萸5g       益智仁5g         桔梗10g       炙草6g                 五剂
2006.11.6
太子参15g         炒白术15g         山药12g         白扁豆15g
肉豆蔻5g          补骨脂10g         吴茱萸5g        桔梗10g
薏苡仁20g         干姜3g            五味子5g        砂仁10g
炙草6g                                                                 六剂
2006.11.3
党参12g          炒白术12g         山药12g        白扁豆15g
薏苡仁20g        五味子10g         补骨脂12g      吴茱萸10g
肉豆蔻6g         鸡内金10g         肉桂6g         砂仁10g
茯苓10g          焦三仙10g         炙草3g                             六剂
2006.11.20
太子参12g         炒白术15g         山药10g         白扁豆15g
薏苡仁20g         五味子5g          补骨脂10g       吴茱萸5g
砂仁10g           桔梗10g           炙甘草6g        干姜3g
肉豆蔻5g                                                               五剂
2006.11.27
太子参12g         炒白术15g         山药10g         白扁豆15g
薏苡仁15g         桔梗10g           砂仁10g         补骨脂10g
肉豆蔻5g          五味子5g          吴茱萸5g        干姜3g
炙甘草6g                                                               五剂
2006.12.4
党参15g      炒白术12g       薏苡仁25g         白扁豆20g
桔梗9g       砂仁10g         补骨脂12g         肉豆蔻6g
五味子5g     吴茱萸6g        干姜3g            炙甘草3g
山药12g      升麻6g          黄连5g                                  五剂
以上效果均不佳,来回反复。


-=-=-=-=- 以下内容由 蟬蛻2008年05月31日 01:19pm 时添加 -=-=-=-=-
现在改服丸剂后又出现舌边齿痕加深,舌苔略滑。
作者: 蟬蛻    时间: 2008-5-31 16:26
标题: 执方下笔却又犹豫不绝。。。
希不吝赐教!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