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
沈自尹 王文健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这次座谈会刚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简称《条例》)实施一周年的前夕举行,具有很好的纪念意义。《条例》第三条指出: ...
请问先生,您说:“换言之,在现代条件下,缺乏中西医的有机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就不是全面的;这是对中西医结合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否定中西医结合,实际上也是对中医药事业本身的否定。” 那么,同样的逻 ...
中西医结合的路子不是根本出路。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09/28 09:56pm 发表的内容:
首先,我们应当想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自然法则——物种隔离法则:亲缘关系远的物种几乎不能杂交,即便杂交后有后代,这个‘新’物种也没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如骡子等。这个法则是自然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法则。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09/28 09:56pm 发表的内容:
西医认为生命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可能与基督教有关),出问题都是环境不好——有病源入侵。后来中医的瘟病派靠近此假设。
在两个假设下,各自的医疗战略也绝不相同:
中医:固本求实——化阴虚、阳虚为阴阳实,求和脉。
西医:寻找病原体歼灭之,如果找不到病原体,就采取消除不良指标的办法——治标。
显然,西医在实践中不能固守自己的基本假设‘病原环境’,因为许多病并没有病原体作怪。这就说明西医的基本假设是有重大漏洞的。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09/28 09:56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认为,现代医学就是现代科学,那就有问题了——如果一个医学体系在一些重大疾病方面是靠激素、毒品、呼吸机、透析机等这些东西站立的话,那么它还没有资格领衔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09/28 09:56pm 发表的内容:
依愚见,问题出在中医使用的行话既能用在医学上又能用在哲学上,同样的古籍,不同的师傅诠释并不相同!同样的患者,不同的中医释开的房子也有很多差异。加之中医行当里存在的师傅留一手,传男不传女等等规矩,致使得中医不少东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的消失了,有的走形了。哲学史、思想史学派的演化也是一样。这也说明,我们的古典中医的理论体系还是哲学式的。
出路只有一个:把古典医学的概念物质化,或者说寻找中医术语的物质载体。这也就是中医界对“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学的提法尚能接受”的原因。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09/28 09:5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的现代化只能在基础科学方面寻找出路,说白了就要走自己的路。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09/28 09:5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的现代化只能在基础科学方面寻找出路,说白了就要走自己的路
下面引用由与你讨论在 2004/09/28 11:16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些救命的东西和手段,是不是也没有资格领衔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至少没有资格领衔人类生命的急诊科学的研究
下面引用由与你讨论在 2004/09/28 11:09pm 发表的内容:
西医的理论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现代学科都深深
渗透到医学中,奠定了西医的理论基础。
下面引用由newcoperny在 2004/09/29 10:43am 发表的内容:
回:什么叫作“也没有资格领衔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
领衔人类生命的急诊科学的研究?
有道理,的确是很重要的;但与所谓的“人类生命”,可能还有存在着一个不算小的差距!
下面引用由newcoperny在 2004/09/29 07:38pm 发表的内容:
回:还应该加上基因破译,但只可惜这些都是在走生命科学的大弯路!
下面引用由与你讨论在 2004/09/29 07:49pm 发表的内容:
请newcoperny先生:谈谈"都是在走生命科学的大弯路''是指什么?
下面引用由newcoperny在 2004/09/29 08:06pm 发表的内容:
回:前些年在生命科学论坛混的时候,至少已经说了好几万字了,只可惜应该是被删除得差不多了,还需要再谈什么?
下面引用由与你讨论在 2004/09/29 07:47pm 发表的内容:
请newcoperny先生:谈谈你所说的"不算小的差距''是什么?
下面引用由newcoperny在 2004/09/29 08:13pm 发表的内容:
回:急诊只是治病的,而生命科学却是生命的再延续,这还何止仅是差距呢?
下面引用由与你讨论在 2004/09/29 08:11pm 发表的内容:
在这谈谈"现代医学如何走生命科学的大弯路?
下面引用由newcoperny在 2004/09/29 08:20pm 发表的内容:
回:生命是属于生物质运动规律,生命运动有它的固有生物质属性特点,所以,生命科学的研究绝对必须是属于整体性的。
但基因破译却仅仅只是在破译生命的生物质生物体结构,这如何还能够理解生命运动的真正意义?
下面引用由与你讨论在 2004/09/29 08:17pm 发表的内容:
"生命科学却是生命的再延续"----这是生命科学的概念吗?
下面引用由与你讨论在 2004/09/29 08:25pm 发表的内容:
21世纪是生物医学世纪,基因技术的发展将会从不同程度替代和刷新当前的诊断技术。届时可以通过新生儿、甚至胎儿的基因诊断来确知今后几十年的疾病情况。孩子刚出生甚至还没有出生,就能知道他一生的疾病
这是&qu ...
下面引用由newcoperny在 2004/09/29 08:36pm 发表的内容:
回:慢慢走着瞧吧!第二挑战书是2002年`7月1日发出的,目标就是针对冷泉港实验室,让事实来说话吧,想用“民间”两字来压制,是代表不了生命科学的!
与你讨论在 2004/09/28 11:16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些救命的东西和手段,是不是也没有资格领衔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至少没有资格领衔人类生命的急诊科学的研究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09/30 10:25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说到根子上是以预防为基本思想的,古人说:不治已病,就是这个道理。做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脉象看到的问题,还是西医的现代化手段的盲点。这就是差距。
但我们以基础科学为根基建立的现代中医学不仅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还应当做到(而且已经做到)‘救人于危难’。
下面引用由与你讨论在 2004/09/28 11:09pm 发表的内容:
西医的理论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现代学科都深深
渗透到医学中,奠定了西医的理论基础。
下面引用由无咎在 2004/09/29 09:05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很多情况无法解释,那说明这种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经验,也就不能反过来指导实践了。......总不能因为本来是用来解释经验的理论因为解释不了经验就否定经验。
无形物也是物质,只不过看不见而已。否则与机械唯物论无异。
实事求是88在 2004/09/30 10:42am 问道:
"(而且已经做到)‘救人于危难’"-----如何做到的,先生可否谈谈
生命体是电构造,只要细胞内外或器官表面不满足-90mv的电位,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就不正常,就会合成异性蛋白,生命整合论认为这些异型蛋白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体内的)、各大(体表的)。器官表面的电能分布是借助人体的经络迁移的,电能亏欠也就是这样转移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病灶转移。
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植物、动物——以利人体接纳。选择的材料内必须含有能释放出很多电子的化学成分,或者这些成分是能够参与细胞生物化学反应的酶类或是某些反应物。
下面引用由newcoperny在 2004/09/30 07:28am 发表的内容:生命是等于多少亿的基因密码与基因条,或是等于多少蛋白质,这虽固然重要,但并非是生命的生物质运动规律的全部。因为人的生命与其它动物生命又有区别,大体说来,人的生命受控受影响于心体糸---思维能力与思维糸统---较多,而其它动物生命则受控受影响于身体糸---DNA---较多。
...
与你讨论在 2004/09/28 11:16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些救命的东西和手段,是不是也没有资格领衔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至少没有资格领衔人类生命的急诊科学的研究
奔三在 2004/09/29 10:18am 发表如下内容:
是这样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可以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有一个对比和参照
我们希望来一个中医现代化理论体系大展示!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10/01 08:59pm 发表的内容:
但中医中药在救助急症时也可以胜出一筹:
7月份牛世盛老先生(‘生命整合论’创始人)在北京办研讨会的时候,广州的一个朋友电话打来,说他们家的老太太被诊断为白血病近了医院,医院要做化疗。牛老先生说不必,用 ...
下面引用由秦越人在 2004/10/06 04:17pm 发表的内容:
短期提升生命存活质量的效果,很多中成药都可以做到,非十全保全丸的专利。
如果一个老人患白血病,"牛老先生遥控诊治成功",对于我们这些顽固不化的中医生而言,很难相信。
一个身患血癌的病人,不采 ...
下面引用由约伯在 2004/10/06 03:47pm 发表的内容:
现在我已经可以感觉到在我们这些参加讨论的网友里就有几位有自己的中医现代化理论体系。
下面引用由秦越人在 2004/10/06 04:17pm 发表的内容:
短期提升生命存活质量的效果,很多中成药都可以做到,非十全保全丸的专利。
如果一个老人患白血病,"牛老先生遥控诊治成功",对于我们这些顽固不化的中医生而言,很难相信。
下面引用由秦越人在 2004/10/06 04:17pm 发表的内容:
一个身患血癌的病人,不采取认真严肃的治疗手段,但凭短暂的感觉判断病情好坏,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态度,其预后也是十分危险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