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1 08:57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中医系统论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
张效霞 山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概念解读: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同时认为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以现代自然科学为手段对中医学的历史积淀的挖掘研究,只是经学式研究的变形,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
  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圆满解决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在此之前,一厢情愿地引进大量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结果却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
  中医系统论研究对于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揭示中医学的根本特点及其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是否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把现代系统论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思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反思的战略问题。
  1.中医系统论研究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主要贡献是从崭新的角度和前所未有的深度上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实质
  纵观近代以来中医学术发展史,当西方医学伴随西方科学的时代潮流日益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产生发展于科学的蒙昧时代、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中医学,曾一度被斥为“唯心主义”、“民族的耻辱”,甚至被等同于骗人的“巫术”而予以废除。从那时起,中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自身的生存,力图运用西方的哲学和医学理论来证明中医也是科学、而不是“唯心主义”和“玄学”的努力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倡导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先辈们都未能对中医的科学性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直至现代,中医学还时常徘徊在理论是否科学、疗效怎样解释、如何才能把自己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迷惘之中。
  现代系统科学的勃兴为我们解决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带有全方位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正因如此,才没有哪一种更先进的“武器”比用系统论在阐发、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上更全面、更合理、更透彻,也更令人信服。如此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医系统论是中西汇通、中医科学化的延续和发展。三者在兴起的背景、研究的出发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力图说明中医的“科学性”,不同的只是在运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中医系统论较其他二者更先进些,所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而已。这样说,绝无丝毫轻视或否定中医系统论研究的意图和倾向。
  对此,德高艺馨、声誉九州的已故名老中医周凤梧先生曾说过:“(中医系统论)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对中医学进行研究……对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挖掘得较深……一经理解和掌握,就会从从未有过的深度上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实质。”这可以说是对中医系统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医界众多的人士一直对中医系统论研究抱有太高、太多的期望,奢图其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与发展。
  2.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并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突破,反而会使原本混乱的中医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追溯建国以来的中医研究发展历程,在内容和方法上作过几次大的调整,其调整程度和规模之大,堪称运动。如20世纪50年代的“偏方收集”运动、60年代开始的“中西医结合”运动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中医界出现了一种“寻根热”,即从中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挖寻伴随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将中医学以“象”为特征的抽象概括和理论推演方式,又一次与跨越时空的、有着不同内容的科学体系有机对应联系起来。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为研究手段,对中医学进行放大观察,以寻求其相似性和现代解释是其主要方式。
  但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以现代自然科学为手段对中医学的历史积淀的挖掘研究,只是经学式研究的变形。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这种以新量旧、以今证古的研究方式,同以作注、考据、推衍、引申的经学式研究可谓异曲同工。同样地,这种以新“经”释旧“经”的形式研究中医,也不能导致任何新的理论上的突破。在“寻根热”已持续近30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本身并没有导致中医理论的任何飞跃,更谈不上临床的发展了。
  不仅如此,由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在其最初兴起时给中医界带来了阵阵兴奋,人们期望它能够带动和推进中医的创新和发展,也由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矢志进取,中医系统论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个所谓能够指导中医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的“新”型方法论模式。为构建这一“系统”工程,必然需要涉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新兴学科中的大量崭新的概念、范畴和深刻的理论内容。而另一方面,中医学所固有的概念和范畴有许多尚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而这又正是困扰目前中医现代研究处于胶着不前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圆满解决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在此之前,一厢情愿地引进大量没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和理论素养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使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事实上,中医学从奠基之时起就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并通过其理论模式和方法的整体性特点表现出来,且有机地融合在对人体的认识之中。因而中医学的多学科之“根”是不寻而自在,且时时支配着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一位自然科学史专家曾针对将“阴阳辨证”与“负反馈调节”、“五行学说”与“内稳定器”、“脏象学说”与“黑箱理论”等同或联系起来解释的做法,这样尖锐的评价到:“这些用最新学科对古老中医学的解释,最受当代中医欣赏。实际上反映出中医界人士欲求中医科学化,能够被理解、被承认的迫切心愿。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将其合理考核,没有能力将其所以然的问题说清说透。”
  德国中医学会会长M.PerRert教授也反对“随便不加批判地把据认为是科学的方法接受过来”,反对“用西方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希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立中医的价值。”
  3.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以中医系统论研究为代表的“寻根”研究方兴未艾之后,人们循着其研究的思路,对中医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思考:传统中医学可以超过还原(分析)时代而直接进入系统(整体)时代,它具有超阶段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传统中医学的直接观察法与现代系统方法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现代系统论是经过了最近四百多年获得巨大进展的各种孤立因素的研究之后形成的,是与还原论互补的方法。侯灿教授二十多年前就曾指出:“构成论方法(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是在分析基础上进行辩证综合研究的方法。”同时,现代科学的构成论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本质上属于科学的实验观察法,与传统中医学的直观定性方法不可比拟。
  科学发展史也证明,一门科学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迎头赶上最新发展潮流。但只是在时间上可以压缩,时代可以跨越,而被跨越的时代的科学成就却不可以跨越。因此,中医学并不具有超阶段发展的运动机制。
  或曰:发展现代中医系统论可以通过移植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的实验技术,把还原论思路形成的实验模式加以改造,创造新型的中医实验研究方式得以实现。近二十年来,应用上述两种方式对中医理论进行的现代研究,“乍看起来是登上了科学的‘宝塔尖’,而实则是钻进了‘牛角尖’,甚至陷入死胡同和不能自拔之地。”其研究成果“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贡献甚少,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也毫无意义。客观上,这种研究已经导致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通过上述方式是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的。
  诚然,中医学也确实面临着如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尽快迎头赶上时代步伐的学术危机。但通过什么途径与方法来解决,却是值得我们中医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实现。
  目前,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一直处于徘徊的境地,特别是一些重大理论课题面临着重重困惑和迷茫,难以持续和深入下去。其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医界对《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还相当肤浅、局限。在认识十分模糊,还未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关键环节以及中医理论尚不具备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在机制的条件下,即盲目地接受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西医学和现代科技“信息”,从而使中医理论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令人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只有在整理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准备好赖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行文到此,笔者不禁想起了电子计算机传入中国之初,在如何解决汉字输入电脑这一问题上,人们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力主汉字拼音化,以图快速解决汉字不能直接输入电脑这一难题;而少部分有识之士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力主完整保留汉字,哪怕推迟中文信息处理步入现代化的步伐也在所不惜。后来,王永民先生从汉字本身找出了可以输入电脑的内部规律,发明了五笔字型,解决了既能输入电脑使中文信息处理现代化,又能完整保留汉字这一难以两全的“难题”。
  同样,中医学也完全能够同现代科学结合而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其途径和方法也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下大力气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寻觅出其内部所蕴含的某些带有本质性的规律,寻觅出隐藏在深层的某些固有规律,以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思维方式,统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各种环节,严密审视研究起点,充分验证具体细节,然后付诸实际,这样就有可能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否则,在对中医理论错误理解的前提下,生拉硬套,牵强附会,一味地用所谓的最新学科理论对中医学进行“套改”,势必导致中医自身学术体系的丧失和理论整体性的削弱,也必然会造成对中医理论的干扰、扭曲。而一旦忽视中医自身主体性理论的建设并尽量抛弃自己的传统,力图向西方科学改弦易辙,其后果自然是严重的。
--------------------------------------------------------------------------------
系统论有助理清中医发展思路
周东浩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用西医的“还原、分析、实验”这些所谓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是最大的不科学。
  系统论可以给我们以方法论上的明晰认识,重新理清中医发展的思路,这就是系统论研究的意义。
  用现代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医学研究,研究每一个病、每一个证,研究药物的使用,反思和发展中医的理论,这是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把系统论引入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早就有了,远的如著名的钱学森教授,近的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祝世讷教授,还有从控制论角度阐释中医的孟庆云教授等,都曾做了一些很杰出的工作,他们的一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我认为非常有价值。但系统论和中医结合的研究道路并不平坦,甚至曾经一度陷于停滞,目前对于中医理论和现代系统论方法的关系,也还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解,有必要在这里进一步澄清。
  我曾经看到过两种反对中医系统论的说法,一种说:“现在的系统论发展还不完善,还处于学科的幼年期,自己都陷入危机了,还能指望它来发展中医么?”言下之意是说不是中医的“系统”不行,而是现在的“系统”不行,中医的“系统”高于现在的“系统”;另一种说:“真正科学的系统论,其产生的土壤正是现代科学”,“中医充其量有点朴素的系统思想,而朴素的意思其实就是落后”,所以“系统论和中医不相容”,“中医所谓的人体系统不过是忽略局部构造或对之视而不见的‘笼统’(有人说是黑箱)而已”,似乎是说现代的“系统”先进,中医的“系统”落后,现在的“系统”高于中医的“系统”了。
  两种观点看似截然相反,但是所犯错误的实质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混淆了哲学方法论范畴的系统论和科学意义上的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的区别。
  从哲学上看,中医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整体动态的研究方法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阴阳的“模糊”、五行的“僵化”,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立足于严谨的数学和逻辑基础上的耗散、协同、混沌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的“系统”不如现在的“系统”是对的。所以要以现代的系统论去取代古代的阴阳五行,要研究中医系统论,要搞清楚现代的系统论和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进行这些研究这个更新换代的工作就做不好。应该说,中医系统论前辈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得相当完善了。
  阴阳五行的哲学虽然朴素,可是古老的中医用它来总结实践经验,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而且行之有效的理论,这套理论中所包含的很多古人呕心沥血所发现的系统规律,却是现代的系统论和现代的西医理论里所没有的。所以从医学上看,古代的中医“系统”又超出于现代的“系统”。您可以说它“笼统”,可以说它“缺乏必要的分析”,甚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些规律历经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的检验,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这些规律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这些规律到现在也还没有被阐明,为什么用尽了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却连古人在落后的条件下所创立的理论也解释不了?而这些理论所描述的事实不过是我们习常所见,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对它有所体验。但为什么解释不了呢?
  懂了系统论,才知道中医的方法和西医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套方法。用西医的“还原、分析、实验”这些所谓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是最大的不科学。过去几十年的中医现代化走的恰恰就是这条错误的路,由于缺少方法论上的清醒认识,总想把中医的阴阳气血归结到哪个分子、哪个部分上,自己的优势看不到,盲目搞尖端,动不动就在基因、循证上做文章,西医喊什么,中医就跟什么,而对于西医明明很明确的一些解剖和其他切实的知识却又畏之若虎,仿佛一旦接受了中医就不是中医了,这其中的矛盾委实让人费解。
  其实古人又何尝不想研究微观,不想明了脏腑的真实解剖呢?可是放在岐伯、张仲景的年代,做又能做到什么程度?中医先哲的探索应该说是伟大的,《黄帝内经》的解剖成就一点也不比同时代的西方医学逊色,只是在以后的发展中,解剖没有进一步的提高。清朝的王清任也曾经想把脏腑的解剖弄得更清楚,却没有成功。即使聪慧如吴又可者,破旧立新不可谓不大胆,也不过只能大胆到“天地间别有一种疠气所感”而已。有些人为王清任、吴又可的探索未能接续下来而叹惜,其实从另一方面想想,这又是历史的必然。没有显微镜就发现不了细胞,发现不了细菌,而发现不了细胞和细菌就不会有现代西医细胞和微生物学的理论。在我国古代没有这些仪器的情况下,不含糊的说是“气”又能说是什么呢?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没能发展到这一步,这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但是现代中医若还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甚至奉之若圭臬,那就不妥了。
  中医需要建立真实的形态学,需要引入西医的解剖学。西医的一些还原分析的研究已经做得很好了,没有必要再分析还原一遍。中医引入了还原知识,利用临床上那些化验检查才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中医要保存自身优秀的东西,要遵循自身规律发展,而解决好这个矛盾需要系统论的视角,不懂系统论,这一切是进行不下去的。系统论可以给我们以方法论上的明晰认识,重新理清中医发展的思路,这就是系统论研究的意义。中医系统论研究绝不是为了“贴现代标签”来的。
  “笼统”的我们要使它精细,“模糊”的我们要使它明晰,“落后”的我们要使它先进,“僵化”的我们要使它灵活,用现代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医学研究,研究每一个病、每一个证,研究药物的使用,反思和发展中医的理论,这就是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然系统论只是提供一个整体动态的视角,我们要用这个视角看人体,研究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系统规律,而不是以系统论概念来对中医概念进行简单生硬的比附。
  大讲西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是对系统论的无知、偏见或者误解,系统论视角下看到的整体和还原论看到的整体是不一样的,系统的分析和还原的分析也不相同。这就像形而上学也讲运动,可是在形而上学家们眼中的“运动”,和恩格斯所说的“运动”名称虽然一样,在本质上却已经相去甚远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1 08:59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这个争论是从论坛开始的,引起了中医药报视点版编辑的关注,还将继续关注下去……
作者: 无聊    时间: 2005-3-11 09:30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你的帖子我一个字都没看,送你两个字:无聊.
作者: 芝麻    时间: 2005-3-11 10:11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1 我支持张效霞的观点, 但是对张效霞文章中的论证方法不完全赞同.
2 有个朋友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呵呵, 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学数学的, 去听系统科学的博士生答辩,听得一头雾水(大概他太笨了,呵呵), 可见其对数学知识要求之高, 缺乏足够的数学知识对系统论的理解应该是不够透彻的,就像缺乏足够的数学知识对生物统计的理解一样, 始终不能明白其所以然
3 据我所知, 无论是周凤梧,还是祝世讷,数学功底都不深厚(并无藐视之意, 术业有专攻), 这与钳工谈中医养生, 经济学家谈医学, 物理学家谈医学并没有多大差别
4 我也不懂数学, 高中之后就再也没有认真学习过数学了, 但是我觉得中医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到底中药里面或者中医其他的治疗方法里面是什么物质在其作用, 落实到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上, 尽管可能很复杂, 但还是有的, 日积月累才能取得突破,脱离客观存在进行医学研究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的发展了.如果在没有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寄希望于系统科学在中医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未免根基欠牢.
5 不成熟看法, 欢迎批评!
6 楼上这位无聊朋友反对不要紧, 大可不必连个马甲都不敢穿出来鄙视王不留行先生, 敢作敢当才是好汉!
作者: 一源    时间: 2005-3-11 10:16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昨天在报上已看过,前者更符合更客观一些.后者也有道理,用这些舶来品(九大方法论:新三论,老三论,新新三论.)来阐释传统的中医,这些方法论本身与中医相比就显得太幼稚,就目前来讲,其意义不是太大.真正适合中医的方法论应从传统文化中找,它应包容这些舶来品(九大方法论:新三论,老三论,新新三论.).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1 10:30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5/03/11 10:50am 第 1 次编辑]

我欢迎反对的声音,就像芝麻、一源那样的,但我对鬼鬼祟祟的无聊先生的无聊举动报以最大的蔑视!!
系统论的数学是很艰深的,可是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却并不像一般人想象得那么难,在我的文章中所指的,更多的是指的系统论整体动态层次的思维认知方式,用以反对和替代过去几十年中医西化“分析、还原、实证”的研究理念,而不是指系统论的数学。
数学只是研究方法的一种,用以探讨事物发展中数量上的关系变化,系统论从其本性上来说,更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我认为不懂系统论的数学就不懂系统论这样的认识没有道理,在这点上,系统论和统计学没有可比性,芝麻,你说是不是?
作者: 初学者    时间: 2005-3-11 13:19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系统论是为了实现工业自动化而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学科,后逐渐运用在各个领域。其目的就是能人为的控制我们所需控制的对象,来为我们服务。它的核心是自动调节原理,其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数学模型,再由这些独立的数学公式组成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微分方程),无解,则不能控制。所以,每个环节能否建立数学模型是问题的关键,目前运用的最好是在航天领域。
  医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任何生命体自身就有一个完善的自动调节系统,只是人们现在还无法彻底认识清楚,也就无法去有效的控制它。可以想象,当人的生命奥秘一旦揭开,系统科学理论最完美的运用就在此了,届时,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了解、控制和干预都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作为临床医生,可以学习一些系统理论的相关知识,使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全面、更周到些。

作者: zebera    时间: 2005-3-11 14:17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还是毛主席那句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有疗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1 14:30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5/03/11 02:41pm 第 1 次编辑]


系统论介绍(System Theory)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分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 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商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转自http://www.bestinfo.net.cn/bestinfo/work/rkx/domin/article/2102.htm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1 14:55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贝塔朗菲,L.V.(Luduig Von Bertalanffy)
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
1901年9月19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 也纳附近的阿茨格斯多夫。
1926年获维也纳大学哲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任教。
1937~1938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
1948年任加拿大渥太 华大学医疗系系主任、教授。
1954~1955年参加 国际斯但福研究所行为科学研究会。
1954年同 A,拉波波特等人一起建立一般系统论研究会, 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1955~ 1958年任蒙塔西郎医院生物研究所主任兼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教授。
1961~1969年任阿尔 贝塔大学理论生物学教授。
1969~1972年任纽 约州立大学理论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
1972年6月12日卒 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
在1924~1928年曾多次发表文章阐述系统论的思想。他反对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一切层次上的组织原理。1932 年,他发表了《理论生物学》。1934年又出版了 《现代发展理论》,进一步论述了整体性原则,提 出用数学和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 统论的概念。1937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 理。1949年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1950年发表 《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开放系统理论》。1955年 出版专著《一般系统论》(1969年第二版,1973年 第三版)。
贝塔朗菲认为机械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观点:
一是简单相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分解为各要素,并采用简单地相加来说明有机体的属性;
二是机械观点,即把生命现象简单地比作机器;
三是被动反映的观点,即把有机体看作只有受到刺激时才能反映,否则就静止不动。
他概括地吸取了生物机体论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提出了新的机体论思想,其主要观点:
一是系统观点:认为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并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二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主张从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说明生命的本质,并把生命机体 看成是一个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系统;
三是等级观念,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物系统是分等级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 个体,再到超个体的聚合体,可谓层次分明,等级森严。
贝塔朗菲的上述思想,既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赞赏,又受到一些科学家的责难,几经波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系统论思想,才逐 渐得到承认,系统论作为一问新学科才得以成立,并不断发展。 50年代,贝塔朗菲为宣传和发展系统论作了艰苦的努力, 60~70年代,系统论 思想才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他临终前,发表了 《普遍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突破人门对一般系统论,仅从“技术”和“数学”上去理解,认为系统论作为新的科学规范,可运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系统”的科学和数学系统论;
二是系统技术,涉及系统工程的内容,研究系统思想和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各种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三是系统哲学研究。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1 15:25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首先,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是一位理论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最先在他的“抗体系统论”中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论思想,说系统论来源于现代工业化是没有依据的,它来源于生命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复杂性问题解决的需要。
贝氏“临终前,发表了 《普遍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突破人门对一般系统论,仅从‘技术’和‘数学’上去理解,认为系统论作为新的科学规范,可运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可是,贝氏的苦心现在看来并没有被世人所理解,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论,却被人贴上数学的标签而“边缘化”,系统的这种被人以数学的艰深精心打扮后的“妖魔化”,竟成了人们拒绝它的理由,这正是现代科学主义的一大惨剧!!
如果真正以科学的精神看待系统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1 15:35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哦,是工业自动化,不是工业化,我看错了,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老三论之一的控制论是这样的。
可是,应用于生命过程的研究,应该和工业自动化明显不同,如何在复杂中把握简单,并不是那么容易!!中医的基础理论应该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作者: searover    时间: 2005-3-15 19:13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人毕竟是一个整体,系统论才更科学
分而治之不利疾病的治疗
作者: 天外流星    时间: 2005-3-15 21:04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生命不同于一般物质的概念,生命是这样产生的:在形的基础上加上气的推动。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6 19:05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5/03/16 07:08pm 第 1 次编辑]

驳“关于中医系统论研究思路的反思”
王不留行
拜读了张君的宏论,感到张君的反思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我不同意张君最后的结论:“系统论完成了对中医科学性的解释以后就应该寿终正寝,用它来发展中医,此路不通。”张君的论证问题出在哪儿呢?下面我用引用点评的方式进行逐条的反驳:
一、张君说:“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
反驳:祝世讷教授的中医系统论研究属于中医方法论研究,它深刻揭示了中医和西医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以及走向统一的前景,给人以启示,但启示不是替代,哲学只是指明了路,说“该怎么走”,哲学的探讨不可能替代医学实际的研究,不要指望哲学把什么东西都给你弄好了而你自己只需要睡大觉就可以睡到“目的地”了。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哲学不能直接告诉我们什么,甚至土豆是怎么长出来的也不能,但是,没有它,人们就会在事实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同样,中医系统论研究的价值也不在于直接的去指导临床,或者从中直接演变出“中医理论的飞跃”,这是不可能的,哲学思考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启迪、指路,具体医学的规律必须到人健康与疾病的客观实际中去寻找,不可能从头脑里空想出来,中医系统论没有走上系统医学这一步,停留于哲学的探讨,这是它的不足,有不足需要改进,这又怎么能成为对中医系统论盲目否定、甚至简单的批驳为“逻辑上不能成立的谬论”的理由呢?!
我想不应该对一个哲学工作者求全责备,我看更应该责备的是中医自己——不会应用系统论的原则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中医陷入目前的危机,不但不是研究系统论的错,反而是不懂或者是半懂系统论,没有在实践中坚持和贯彻系统论的原则方法,走了中医西化道路的缘故。中医系统论研究不可能总是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中医学研究者应该自觉地把这些哲学的研究成果贯彻到医学科学的研究中去,发展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研究,把中医所发现的人健康与疾病的系统规律进一步深化细化,或者发现新的系统规律,等那些规律发现出来,实用价值就大了!哲学层面的中医系统论研究只能算是第一步,医学层面的系统医学研究——也就是把系统论的方法贯彻到具体医学问题的研究中去——这是第二步,是上一步的有机继续,系统医学现在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目前的能力当然有限,但是它的潜力却是非常大的,难道因为婴儿目前“实用价值不大”就随便抛弃,让其“寿终正寝”么!!
不要认为哲学没有用,没有“促进力”,现在著名科学史家库恩就曾经说过: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家一般埋头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可是到了科学革命时期, 科学家却必须转向哲学,求助于方法论的分析,以作为解开他们研究领域中的不解之谜的工具。科学史的无数事实也证明,在科学的革命期,哲学往往是以先锋的形式出现的,这时它常常比科学走得更快些,并有力的促进新的科学的成长,哲学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在于思想的解放,在于增加研究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使人们能从纷乱的事实中更快地发现他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它的“实用价值”之所在!中医系统论也并不是象您所说的那样只是深刻阐明了中医方法的科学性,同样,对中医、西医的不足也都有很深刻地剖析,不只是求同,也在辨异,对中医的不足根本不避讳,无论对中医还是西医来说,它都是以一种革命的姿态出现的,怎么能说它的“促进力是软弱的”呢?!相信仔细读过《系统中医学导论》的人,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
二、张君说: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合理、圆满地解决之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在此之前,一厢情愿地引进大量没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和理论素养又难以掌握和理解的(系统论)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使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反驳:张君的反思似乎有道理,其实却是单相思——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系统论的介入,“中医理论体系自身所存在的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乏严密逻辑联系”的问题如何能够“作出合理、圆满地解决”?靠您的啃旧书本的功夫么?靠您的所谓“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水液是从阑门渗入膀胱的”的引经据典的宏论么?!呵呵!完全不顾事实,梦想从书本中找出中医理论的原汁原味来,真是可笑啊!就算您啃书本啃过了张景岳、赵献可诸位先辈,不一样要三焦、命门的争个不亦乐乎么?按您的做法,中医理论“合理、圆满地解决”恐怕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也许只有等着西医来“合理、圆满地解决”也未可知。
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古人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考察,古人在比较低的实践条件下,能创造出这样辉煌的理论,和古人整体动态的系统认识方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理论有很多不准确、甚至牵强附会、迷信的地方,这一点不应该否认。目前中医理论还保持着这种前科学的形态,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把它现代化、规范化是当务之急。可是中医理论鱼蛇混杂,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怎么分辨?是靠引经据典么?!那经典也有不对、不足的地方啊!还是要归到临床健康与疾病现象的考察上来,这才是中医的理论之本,要用整体动态联系的系统论方法研究人健康与疾病的系统规律,资料积累多了,中医理论自然而然就实现了现代化,自然而然就达到了规范和精细的要求,而不必整天抱着阴阳、五行这些古朴的形式不放,甚至要以显微镜找阴阳五行的实质,根本就是乱弹琴!中医的理论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广泛继承是应该的,可是掉进书袋里出不来就不对了!
如果你真得懂系统论,系统论一点都不难,只要紧紧地把握住“整体、动态、层次、联系”这几个字就够了,中医的方法中有很多系统论的东西,只是变换了一下说法而已, 实际上,系统论不但不是理解中医理论的障碍,反而是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跳板,是发展中医理论的桥梁,要把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挖掘出来,不经过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的。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中医理论要比现在好理解得多,也精细的多。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仍然要继续读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这只能说明现在的中医研究者做得不好,没有把古人的精华很好的继承下来,这应该是现代中医的耻辱!当然,系统论主要是提供一种方法或者说看问题的角度,而不是把这些概念拉郎配式的套在中医的概念上,那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张君说:“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反驳:“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可以呀!阴阳、气血、经络、辩证……,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你找哪一个?!没有系统论,你只能盲人骑瞎马,碰运气,恐怕就是摸着真理的鼻子了自己也还不知道呢?!到了悬崖往下闯,“壮烈”了都不知怎么“壮烈”的,呵呵!迷路的时候回头看看是对的,可是没有系统论的方法,也只能看到一片雾,却看不出路,只能等待“长期的探(摸)索”了!
中医的方法中是有系统论的东西,中医系统论已经把这些阐发的很清楚了,然而中医理论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些方法,而是在于用这些方法所建构的理论,所发现的规律,这是现代系统论里所没有的,也是现代西医理论里所没有的。这些规律才是更应该我们继承和发展的,这些理论不属于哲学探讨的范围,而是医学研究的范畴,不要说西医也懂系统论,也有整体观,更不要说“中医学在思维方法上具有整体系统性,这优越于以还原论为特征的西医学分析方法”(何来优越?只不过各得其所而已),不过西医学的理论架构是以细胞和基因为基础的还原医学,中医所发现的这些规律在它研究的视野之外,这倒是确实的。这些理论和规律虽然形式古朴可是价值巨大,深入地整理它是应该的,但是整理必然会有所选择,要把中医弄成严谨的体系,靠什么?显然不能靠老抱着老祖宗的金科玉律不放,无论是什么,只要是对的,对医学有用的,就要吸取过来,中医需要这种吐故纳新的勇气,更需要系统论的方法,不然,就会弄乱!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开中医理论的“锁”,就需要系统论的“钥匙”,既不能倚仗西医“分析、实验、实证”的钥匙,因为方法不对路,中医西化就是用错了钥匙,结果打不开锁,以至于到了现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给中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不能让中医走回头路,所谓“返璞归真”、“正本清源”,其实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靠您这种从书本到书本搞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使中医的理论研究与时代相隔绝的研究方式,怎么能成功呢?!梦中人在半梦半醒之间,梦游了半天却猛的发现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当然会产生返回原地的冲动,这可以理解,可是,回归原地就能解决问题么?!时代可不等人啊!
现在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把系统论的方法贯彻到具体的医学研究中去,贯彻到具体疾病和健康现象的考察中去,中医系统论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只能说是做得不够,应该进一步深化下去,把古人所发现的这些属于人体系统的科学规律进一步阐明,怎么能依此就断定 “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此路不通”呢?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会向着系统医学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人体本身就是最典型的系统,系统论是它的最佳的方法论选择,以前中医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建立的朴素理论(虽然也是整体动态的系统研究方法,但研究手段原始,研究水平较低,理论还停留在一个相对古朴的形态)和近代西医在还原论指导下建立的还原医学各自把握了人体系统变化的某一部分内容,但都不够全面,所以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已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危机,古代的整体论和近代的还原论必然会被比它更先进的系统论所取代,发展系统论指导下的系统医学是中医西医共同的归宿,这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对此没有丝毫的疑问,现在看的就是中医西医谁醒悟得更早一些,谁发展得更快一些的问题。这几年西医已经新兴起了一种系统生物学,也讲系统了,但其实还是还原医学的一种修补,西医学的总体框架依然是还原论的,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它的理论和实践带着还原论特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受着很多人的诟病,真正的系统医学还在它的认识之外,在这中间,中医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我看来,中医系统论就是中医现代化迷途的一剂清醒剂,读了中医系统论,恰似盲人重安了一双慧眼,溺水的人看见了救援的木棒,它驱散的是迷雾,带来的是光明。笔者认为:只有依靠系统论,才能大力“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才能从中医理论自身中找到“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而我找到的就是中医的“营卫学说”!如果失去系统论的指引,就像没有了指路的明灯,中医只能继续在茫茫的黑暗中摸索,最终反而会耽误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张君论述的问题症结主要出在他不明白中医系统论的哲学探讨和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区别,割裂了系统论和中医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以为抛开系统论的方法,抛开医学实践的事实,就可以从书本、经典理论的论述中重建中医理论的根本,建立所谓“绝对不会有任何不是中医传统理论体系所没有的东西”的“新”体系,这其实是开历史的倒车,这条盲目排外,作茧自缚的路才是真正的“此路不通”啊!呵呵!
系统论作为一个普遍的方法论,虽然“可以说几乎每一门科学都有‘系统论’,而并不只限于中医才有‘系统论’”,但作为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来说,人体系统的变化规律和其他的系统的规律是不同的,这些规律只能从人身上、从实践中去寻找,不可能由系统论自然而然的推演出来,这些规律中医把握了一些,但还很不充分,而西医由于方法论的限制,很多规律是在他的研究视野之外的,这些独特的规律是属于医学研究的内容,不是哲学探讨的范围,中医应该致力于发现并阐明这些规律,规律讲明白了,中医其实并不神秘,但发现这些规律需要系统论的方法,需要中西医学的知识,需要艰苦的努力和必要的条件!
系统论和医学实践相结合这是个大工程,不是我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完成的,我既没有条件,更没有那能力,我愿自己更像鲁迅所说的那个砸黑铁屋子的人,我要砸得最响,让满屋里熟睡将死的人赶紧醒来,把那一丝丝的微光指引给大家,共同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5-3-16 19:10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中医药报发表出来的论文:

推进系统论和中西医学的结合
驳“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
周东浩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
  拜读了《中国中医药报》3月9日张效霞《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的宏论,感到张君的反思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我不同意张君最后的结论。张君的论证问题出在哪儿?下面我用引用点评的方式,谈谈我的看法:
  一、张君说:“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
  中医系统论研究属于中医方法论研究,它深刻揭示了中医和西医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以及走向统一的前景,给人以启示。但启示不是替代,哲学只是指明了路,说“该怎么走”,哲学的探讨不可能替代医学实际的研究。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哲学不能直接告诉我们什么,甚至土豆是怎么长出来的也不能,但是,没有它,人们就会在事实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同样,中医系统论研究的价值也不在于直接的去指导临床,或者从中直接演变出“中医理论的飞跃”,这是不可能的。哲学思考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启迪、指路,具体的医学规律必须到健康与疾病的客观实际中去寻找,不可能从头脑里空想出来。中医系统论没有走上系统医学这一步,而是停留于哲学的探讨,这是它的不足。有不足需要改进,这又怎么能成为对中医系统论盲目否定的理由呢?
  中医陷入目前的危机,不但不是研究系统论的错,反而是不懂或者是半懂系统论,没有在实践中坚持和贯彻系统论的原则方法,走了中医西化道路的缘故。中医系统论研究不可能总是停留在哲学层面上,中医学研究者应该自觉地把这些哲学的成果贯彻到医学科学的研究中去,发展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研究,把中医所发现的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规律进一步深化细化,或者发现新的系统规律,等那些规律发现出来,实用价值就大了。哲学层面的中医系统论研究只能算是第一步,医学层面的系统医学研究——也就是把系统论的方法贯彻到具体医学问题的研究中去——这是第二步,是上一步的有机继续。系统医学现在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目前的能力当然有限,但是它的潜力却是非常大的,难道因为婴儿目前“实用价值不大”就随便抛弃,让其“寿终正寝”么?
  不要认为哲学没有用,没有“促进力”,著名科学史家库恩就曾经说过,“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家一般埋头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可是到了科学革命时期, 科学家却必须转向哲学,求助于方法论的分析,以作为解开他们研究领域中的不解之谜的工具”。科学史的无数事实也证明,在科学的革命期,哲学往往是以先锋的形式出现的。这时它常常比科学走得更快,并有力地促进新的科学的成长,哲学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在于思想的解放,在于增加研究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使人们能从纷乱的事实中更快地发现他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它的“实用价值”之所在。中医系统论也并不是像张君所说的那样只是深刻阐明了中医学的科学实质,而是对中医、西医的不足也都有深刻的剖析。不只是求同,也在辨异,无论对中医还是西医来说,它都是以一种革命的姿态出现的,怎么能说它的“促进力是软弱的”呢?相信仔细读过《系统中医学导论》的人,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
  二、张君说:“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圆满解决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在此之前,一厢情愿地引进大量没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和理论素养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系统论)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使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张君的反思似乎有道理,其实却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系统论的介入,“中医理论体系自身所存在的概念模糊不清、缺乏严密逻辑联系”的问题如何能够“作出圆满解决”?如果单靠啃旧书本,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恐怕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
  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古人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考察,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理论有很多牵强附会、甚至不准确的地方,这一点不应该否认。目前中医理论还保持着这种前科学的形态,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把它现代化、规范化是当务之急。可是中医理论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怎么分辨?是靠引经据典么?那经典也有不足、不对的地方啊。我看还是要归到临床健康与疾病现象的考察上来,这才是中医的理论之本。要用整体动态联系的系统论方法研究人健康与疾病的系统规律,资料积累多了,中医理论自然而然就实现了现代化,自然而然就达到了规范和精细的要求。
  系统论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紧紧地把握住“整体、动态、层次、联系”这几个字就够了。中医的方法中有很多系统论的东西,只是变换了一下说法而已。实际上,系统论不但不是理解中医理论的障碍,反而是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跳板,是发展中医理论的桥梁,要把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挖掘出来,不经过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的。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中医理论要比现在好理解得多,也精细得多。当然,系统论主要是提供一种方法或者说看问题的角度,而不是把它的概念“拉郎配”式的套在中医的概念上,那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张君说:“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带动全局的突破口”?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阴阳、气血、经络、辨证……找哪一个作为突破口?没有系统论,恐怕只能盲人骑瞎马——碰运气。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开中医理论的“锁”,就需要系统论的“钥匙”。不能倚仗西医“分析、实验、实证”的钥匙,因为方法不对路,中医西化就是用错了钥匙,结果打不开锁,以至于到了现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给中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不能让中医走回头路,所谓“返璞归真”、“正本清源”,其实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靠从书本到书本搞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使中医的理论研究与时代相隔绝的研究方式,怎么能成功呢?只要是对的,对医学有用的,就要吸取过来,中医需要这种吐故纳新的勇气,更需要系统论的方法。
  现在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把系统论的方法贯彻到具体的医学研究中去,贯彻到具体疾病和健康现象的考察中去。中医系统论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只能说是做得不够,应该进一步深化下去,把古人所发现的这些属于人体系统的科学规律进一步阐明,怎么能依此就断定 “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呢?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会向着系统医学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人体本身就是最典型的系统,系统论是它的最佳的方法论选择,以前中医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建立的朴素理论(虽然也是整体动态的系统研究方法,但研究手段原始,研究水平较低,理论还停留在一个相对古朴的形态)和近代西医在还原论指导下建立的还原医学各自把握了人体系统变化的某一部分内容,但都不够全面,所以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已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危机。
  古代的整体论和近代的还原论必然会被比它更先进的系统论所取代,发展系统论指导下的系统医学是中医西医共同的归宿,这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对此没有丝毫的疑问,现在看的就是中医西医谁醒悟得更早一些、谁发展得更快一些的问题。
  这几年西医已经新兴起了一种系统生物学,但其实还是还原医学的一种修补,西医学的总体框架依然是还原论的,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它的理论和实践带着还原论特有的局限性,真正的系统医学还在它的认识之外。在这中间,中医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我看来,中医系统论就是中医现代化迷途的一剂清醒剂。读了中医系统论,恰似盲人重安了一双慧眼,溺水的人看见了救援的木棒,它驱散了迷雾,带来光明。只有依靠系统论,才能大力“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才能从中医理论自身中找到“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如果失去系统论的指引,中医只能继续在茫茫的黑暗中摸索,最终反而会耽误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张君论述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他不明白中医系统论的哲学探讨和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区别,割裂了系统论和中医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以为抛开系统论的方法,就可以从书本经典理论的论述中重建中医理论的根本,建立所谓绝对不会有任何不是中医传统理论体系所没有的东西的“新”体系。这其实是开历史的倒车。
  系统论作为一个普遍的方法论,虽然可以说几乎每一门科学都有“系统论”,而并不限于中医才有“系统论”,但作为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来说,人体系统的变化规律和其他系统的规律是不同的,这些规律只能从人身上、从实践中去寻找,不可能由系统论自然而然的推演出来。这些规律中医把握了一些,但还很不充分,而西医由于方法论的限制,很多规律是在它的研究视野之外的。这些独特的规律是医学研究的内容,而不是哲学探讨的范围,中医应该致力于发现并阐明这些规律。规律讲明白了,中医其实并不神秘,但发现这些规律需要系统论的方法,需要中西医学的知识,需要艰苦的努力和必要的条件。

作者: 炎黄子孙    时间: 2005-3-16 19:48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如果中医生是猫,疾病是老鼠,那么则应该是能抓老鼠的,才是好猫。
抓老鼠第一,论文第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3-16 20:12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王兄的文章写的好。
观点鲜明,深刻而犀利,能说服人。
系统论——整体、层次、动态、联系是指导中医的哲学。阴阳、五行是朴素的系统论模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3-16 20:19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是周东浩君的?
好文采,好手笔。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3-16 22:06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中医理论主体是存在的精神形式。没有客观存在的存在,并被中医的诊疗活动所感知、认识,就没有中医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存在。严格地说,中医理论是客观存在生命变化规律的古代表达形式。对中医理论,我们现在所要做,而且是有意义的是,解读和寻求中医理论所包含的生命变化规律的客观形式。或者说,我们要使中医理论所包含的客观存在生命变化客观规律实现现代的表达。因之,系统论方法对中医理论研究并不显得必须和重要。
作者: 一鹤    时间: 2005-3-16 23:59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下面引用由炎黄子孙2005/03/16 07:48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中医生是猫,疾病是老鼠,那么则应该是能抓老鼠的,才是好猫。
抓老鼠第一,论文第二!
    顶这句。

作者: 张仲景    时间: 2005-3-24 06:36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致王不留行——周东浩
首先感谢你将我的文章投向《中国中医药报》并在3月9日《视点》栏目刊发。
其次,要说明的是,我这篇文章最初写于1999年,当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刊发了祝君的12篇有关系统论的文章,我有感而发,同时也是为了响应《编辑部》的倡议,写了这篇文章。但《编辑部》在送给祝君审阅时,祝君不但给枪毙了,而且连底稿也不知去向。当时我还尚未接触电脑,而我的草稿也因搬家之故而找不到了。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1999年我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选修了《中医系统论》,考试时是要求写一篇论文,祝君竟然给我不及格。于是我用一晚上的时间重新写出了这篇文章,但一直没有向外投寄。2003年又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应付《马列主义》考试,才将这篇文章打成了电子版。
最后,我们已在网上进行过辩论。当时我就说过,不会与你在讨论了。因此,你可以尽情反驳,但我相信对中医真正入门的人,是会赞同我的观点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3-24 06:47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3/16 10:0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理论主体是存在的精神形式。没有客观存在的存在,并被中医的诊疗活动所感知、认识,就没有中医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存在。严格地说,中医理论是客观存在生命变化规律的古代表达形式。对中医理论,我们现在所要 ...
或者理解为中医并不缺乏系统论的指导,因为中医一直就在用系统论进行指导,虽然朴素了些。
当下极缺的是将其古代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表达方式。
支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3-24 07:01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5/03/24 06:36am 发表的内容:
致王不留行——周东浩
首先感谢你将我的文章投向《中国中医药报》并在3月9日《视点》栏目刊发。
其次,要说明的是,我这篇文章最初写于1999年,当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连续刊发了祝君的12篇有关系统论的文章,我有感而发,同时也是为了响应《编辑部》的倡议,写了这篇文章。但《编辑部》在送给祝君审阅时,祝君不但给枪毙了,而且连底稿也不知去向。当时我还尚未接触电脑,而我的草稿也因搬家之故而找不到了。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1999年我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选修了《中医系统论》,考试时是要求写一篇论文,祝君竟然给我不及格。于是我用一晚上的时间重新写出了这篇文章,但一直没有向外投寄。2003年又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应付《马列主义》考试,才将这篇文章打成了电子版。
最后,我们已在网上进行过辩论。当时我就说过,不会与你在讨论了。因此,你可以尽情反驳,但我相信对中医真正入门的人,是会赞同我的观点的。
是黄金终会发光。
自古雄才多磨难。不是因为雄才而多磨难,是因为多磨难后,才能激励产生雄才。这点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讲的很透彻。
与张仲景君共勉。
作者: 只说一句    时间: 2005-3-24 08:24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现在不是要结论,当务之急是鼓励探索!
系统论本身也在发展中,没必要做静态判断。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5-3-24 09:25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5/03/16 10:0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理论主体是存在的精神形式。没有客观存在的存在,并被中医的诊疗活动所感知、认识,就没有中医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存在。严格地说,中医理论是客观存在生命变化规律的古代表达形式。对中医理论,我们现在所要 ...

作者: jlzhhj    时间: 2005-3-24 09:26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3/24 06:47am 发表的内容:
或者理解为中医并不缺乏系统论的指导,因为中医一直就在用系统论进行指导,虽然朴素了些。
当下极缺的是将其古代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表达方式。
支持。

作者: 张仲景    时间: 2005-3-25 21:03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看来大家是大部分支持我的观点啊!哈哈…………
作者: 天魔牛道士    时间: 2005-3-28 18:33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有时间一定仔细品读
作者: 张仲景    时间: 2005-5-22 06:36
标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欢迎周东浩再发表“高见”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