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养元    时间: 2003-8-13 17:57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4/03 06:46am 第 1 次编辑]


“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胆气春升”之说,始见于李东垣《脾胃论》。李氏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很清楚,“胆气春升”是李氏用以说明胆气生发的作用,有如春天少阳生发之气,万物生长,是五脏六腑升降的根本,把胆的重要作用提到了五脏六腑之首。由于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此说一出,世多宗之,影响极大。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中医理论。


我们认为,李氏为凑合“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首先就犯了以四时阴阳与十二经阴阳相混的错误。所谓“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此“少阳”无疑是指足少阳胆经,以十二经太少阴阳立论也。但此处之少阳与四时之气相配,可知此“少阳”非十二经阴阳之“少阳”,乃四时阴阳之“少阳”也。《汉书·律历志》说:“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肝主春,属东方,故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于脏为肝也。很明显,李氏之所谓“胆气春升”,实质是“肝气春升”。


二、李氏立升阳各方,不是升胆之阳,而是重在升肝之阳。《脾胃论》中之所谓“升阳”,是升“少阳胆气”之阳。但要升阳,必须除湿,只有湿化,阳气才能不被郁阻而上升。李氏在除湿这个问题上,却非常注重风胜湿以治其标,健脾益气以治其本,其体现升阳益气的方剂,其中风药与益气药不可缺少。因风能胜湿,凡所用风药皆味辛,辛能散。经曰:肝欲散,以辛散之。“散”为肝性之所喜,能散肝郁使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木能疏土,以复脾胃之运化以除湿也。可见,李氏之所谓升阳,重在升肝之清阳也。李氏之所以重视益气,因人参、黄芪、炙甘草性甘温,不但为脾之所喜,亦肝之所喜。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缓”亦顺肝之性。人皆曰肝无补法,此非见道之言也。可知李氏用药并无半点提升胆阳之意,其谓“胆气春升”,实为“肝气春升”之代用词也。


从以上两点可知李氏不惜以四时阴阳与十二经阴阳相混,其目的是为了偷换概念,从“肝气春升”暗渡到“胆气春升”。


三、将胆置于五脏六腑之首,不符合《内经》旨意,根据《内经》脏象学说,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而六腑是属于管腔性器官,主要是“传化物”,对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而胆只不过是六腑之一,只配合肝脏谋虑主持决断而已。且其所贮藏之胆汁,需由肝脏分泌而来,其胆汁向小肠排泄,亦有赖于肝脏的疏泄作用。胆又何能凌驾于五脏六腑之首呢?


四、胆以通降为顺。六腑是以通降为用的,如果胆汁上逆,除了胸胁胀满疼痛外,还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淤滞外溢于肌肤,则可出现黄疸。所以,对于胆气郁结,湿热内蕴一类疾患,临床上一般采用清、疏、通、降的法则进行治疗。


李之所以有“胆气春升”之说,完全是没有弄懂“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真实含义,但是在经文面前,他又怕背“离经叛道”的罪名,所以,他只得牵强附会,偷换概念作解。“胆气春升”之说,虽凭他的名望树起来了,但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严重扰乱了中医理论。如《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胆气主升”列入了胆的“生理特性”:“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我们认为,凡是错了的东西,不管名声多大、地位多高,都必须清除。李氏“胆气春升”之说,不知贻误了多少人,也当“清理”了。凡是扰乱中医理论的,一定要清理门户,到此为止,再不能让其泛滥贻误后人了。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8-14 00:45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08/14 07:02am 第 9 次编辑]

好!先生的论“胆”,有“胆”识,有“魄”力!
对李东垣先生的东西,我一直是极力反对的。《脾胃论》的专主脾胃吧,已大失脾胃居中属土之经义,讲起什么“下焦包络之火”、“阴火”,说“火与元气不两立”;而其《内外伤辨惑论》,竟把内外伤对立,大失岐黄、仲景四时六气圆机,只不过把“少阳病”、“厥阴病”改头换面的拿出来,标新立异而已,却足以乱了中医的阵脚,生硬的切割了“如环无端”之机!
中医发展史上的的三大失误:唐宋时期的“阳明者,胃中寒”之被理解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金元时期的“厥深者热亦深”及“口苦咽干目眩”之阴虚,被孤立的列为“中气不足”,而冠以“内伤”之名,特标其新而立其异——立其与被掏空了四分之一的“外感”之异;明清时期的温病之从伤寒独立,而殊不知“白虎汤”的“和之”之义,不知三阳合病、阳明病、厥阴病治用白虎汤之经义!
总之,阳明病中寒而“外证”身热,、厥阴病内热而手足厥寒。“有诸内”并不“形诸外”的“出人意料”的“匪夷所思”的病机不传,故而一源三歧!歧路亡羊的教训,古老吗?!
《孟子·告子上》一篇中,是用专题来批驳“有诸外必形诸内”这一邪说的,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 朱丹溪 那里,就成了有理的了,到了当今的统编教材里,就成了真理了——“藏象学说”的基础——直可谓“圣旨”了,亏的孟子还只是个“亚圣”,否则,假传圣旨的罪过,可不小的呢!

说什么“中医的诊断的基础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哲学思想来推断”!这样的诸种推许的说法,不一而足!诸位只要在Google 里,用“有诸内必形诸外”作关键词,查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但是,《孟子》的经义,到底如何呢?且看原文:
“(淳于髡)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有诸内,必形诸外。我没看到贤者,这,是因为本来就没有贤者呀,要是有的话,我淳于髡“必识之”——好大的口气。)。」
  (孟子)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孔子在鲁国为司寇,不被重用,不得已只能跟着去祭祀。燔肉没上来,孔子就不肯走,也不脱/税帽子。不知礼的老百姓,以为孔子在那里,是等肉呢;其知礼者,又以为人家都脱帽行礼一过,走了,而他连帽子也不知道脱,为无礼!孔子两面不是人,也不过是为的“不苟去”,不愿意马马虎虎的了事,而是必等到燔肉来了才行脱/税冕之礼罢了。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孔子,有诸内了,必形诸外了吗?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赞同淳于髡的观点吗?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正因为出汗过多,才导致了“中寒”,“阴盛则内寒”,汗哗哗地往外出/阴盛,里边也就寒了/内寒,表里一致了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
厥阴病,“厥深者热亦深”,其外手足厥寒,内中却热得很,表里一致了吗?      
  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中医诊断的理论基础?原来,中医就是这样看病的?还是马克思说得好: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科学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不是原文,请关照)
全都是,对春秋“玄机”的不能理解,阳明、厥阴之经义不传,演出了那“三大误失”!(不过老祖宗可早就说了:独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也就是阳明反从太阴、厥阴反从少阳!)
尽如意,“胃中寒”一旦改作了“胃家实”,“厥阴病”也纯是残简错失?!(有了这样的理由、有了合理的解释,当然可以心安理得了!)
同意先生的意见,是该  正本清源  的 时候了!!!
“凡是扰乱中医理论的,一定要清理门户,到此为止,再不能让其泛滥贻误后人了。”
[move]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
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
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
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
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
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
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
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
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
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
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
天之道毕矣。[/move]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
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
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
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
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
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
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
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
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
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
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
天之道毕矣。

作者: 刘养元    时间: 2003-8-14 17:02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TO黄岐建中汤:
谢谢先生的理解和支持。
看来先生不但对《内经》、《伤寒论》深有研究,而且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也钻研得很深。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敬佩!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8-15 17:16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先生言重了,在下不过是一时冲动,说出了其他人其实也想说的东西。不过,还是  戴雪松  先生的提醒是:
万事不可操之过急,稳定是第一!中医学术,目前面临的危险因素太多了,已经是泥菩萨过桥,我们还能在这里“拆桥”吗?真是掉到河里,可就呜呼了!
我们还是考虑一下  古籍整理的问题,好吧?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8-16 05:44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刘先生所见,很有道理。刘先生的胆识,令人欣佩。请继续努力。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8-16 09:24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一句话:We are 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济!)
作者: 刘养元    时间: 2003-8-16 16:46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TO黄岐建中汤 :
Yes,Yes.....
I agree with you.
呵呵。。。。。。
作者: 徐小周    时间: 2003-8-17 14:12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好文章

作者: 刘养元    时间: 2003-8-17 16:51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TO 徐小周  :
谢谢。
呵呵。。。。。。。。。
作者: 志一    时间: 2003-8-17 18:53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
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
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
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
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
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
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
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
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
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
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
天之道毕矣。”
    恳请黄岐建中汤先生就此表高论。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8-19 12:34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08/19 06:41pm 第 2 次编辑]

谢谢志一 先生。希望先生 以后多加指导。
您的信箱中, 已有学生前一段时间的一篇文论。该文已于三个多月前,被《中医药学刊》接受首发,不合适于公开发表,今单以附件发过去,聊作对先生所提问的一次回复,请您指点。
因为是网上交流,在下只有针对大家做一些陈述,以见此段经义。
先生问题中的 标、本、中气,应该是就“六气”而言的,其它的几种标本之说,就不表了。六气,其实只是“天之道”,故经文的最后一句话总结说“天之道毕矣”!
天之道,不过四时,四时周天(四时足以周天),而有春秋冬夏之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秋以“分”言,冬夏以“至”名,“至则气同,分则气异”,冬夏内外一致,春秋表里不一致,故“四时”而有“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六气者,天之道也。
六气者,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这是“周天”的看,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春厥阴、少阳,秋阳明、太阴;冬少阴,夏太阳。
天之道,“阴阳逆从之变异也”,并不是阴阳和平之机,也就不是“常道”!而是说的病理机制模式:肝脉、心脉、肺脉、肾脉,都是说的病脉;只有“独不主时”的脾脉,无时不在的胃脉,才是“善者”。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可以说,这个人得的是“太阳病”,那个人得的是“少阴病”,但所言的无非“病”,绝非正常人的生理!这才是大关节,必须首先明确的大关节;而“病”者之相对于“常”,亦不过是万一,不过,“医者”不得不“研究”并“特别重视”罢了,万不可一叶障目(万一),更不宜喧宾夺主(宾主)。
知道了这个“道”理,下面就可以专论“天之道”了(只是五行中的四者:周天的四时)。
正因为“分则气异”,才有了六气的名实;然而,六气之名,也只不过“四时”的实。
就在  先生  所强调的那一段之前,《至真要大论》正有这样一段论述,涉及“六气标本所从不同”的问题: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
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
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
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
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
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这里强调了“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正是春秋的“标本所从不同”的机要所在。春秋的表里不一致,外边看上去是热,而其中以寒(或者是其中已寒),仲景“阳明者,胃中寒是也;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则特别强调了秋机的内外之异。不知此理者,只知道“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汗出已止,而竟与黄芩汤,以除其中,“除中”者,必
死;知悉其中道理的,急于汗正出不已之际,一剂承气汤下胃,则诸症若失,则“胃中寒”的结果,就不至于出现,所谓“急下之”。以寒治寒:下不远寒,而能治“胃中寒”的阳明病者,以此。原来《调经论》里的“阴盛则内寒”,阴盛是原因,内寒为则是结果,因果中间的一个“则”字,是有时间过渡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是在春,得瓜则已到了秋,“履霜,坚冰至”,唯圣人能知几,中医也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又岂虚言哉?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竟把“胃中寒”,改作“胃家实”者,岂非“迷诊乱经”者欤?所迷者,正是这“同气异形”的秋机!
厥阴的“厥深者热亦深”之理,同此,不赘,若因为不能理解,就说“厥阴病篇”是错简,是后人狗尾续貂,殊不知正是自己画蛇添足。所迷者,又是这“同气异形”之春机!
所以说“有生于中气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故曰”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同篇经文的: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
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
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
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也是这个道理。
方士的“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就是墨守成规;只知道“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就是不知道“变更其道”,而只会生搬硬套!以至于“胃中寒”被生硬地改作“胃家实”,白虎汤的治厥阴病,也不被重视,反而说“里有寒外有热”是误笔,慎之!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责于阳气的不能固守,故热之而反寒(“发汗不远热”,越发其汗,越丢失得多,阴胜则寒),实其阳则愈,华佗的用新汲井水遍体浇灌,治愈畏寒甚的妇人(见《华佗神医秘传》),而众医束手无策,越给她热药越汗出不止而恶寒转甚,唯华佗知机欤!?无者责之,责其“无”阳,责于其“卫外而为固”之阳的不及。
“此无阳也”、“此亡阳也”,仲景书中一再提示,又有几个人知道“亡阳”的真机,至于以“外出的”为阳,则又不值一驳,不赘。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寒则腠理密闭,阳气密固,阴不得出,“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这回不要再责阳气的不能固守,而正应该责阴气的不能外出,责于阴气的正当“王气”而不服压制,不可反求诸阳。有者责之,责其“有”阴,“阴在内,阳之守也”,责于其阳之所守的阴的正当“王气”。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阳不能为固,则失其正,热之而反寒,唇亡则齿寒之理也,“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汗多亡阳者,与柴胡桂枝汤,期于阳生阴长,柴胡助阳之固,桂枝和阴而不失,大得桂枝汤的桂芍中和之义、建中汤的芍桂建中之机;阴不能为主,而反被阳所治,“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越压制越反动,“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助其阴出则可也,麻黄汤方之助阴出而破阳者,阳杀则阴藏,可参悟,汗出身凉脉和者,仲景知机/名机,不同于某些西医的不知病机,而对无汗身热恶寒者,反用“物理降温、酒精擦浴”,以至于越擦越热,正所谓“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老祖宗几千年前的古训,可不勤求欤?!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
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
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
之谓也。
必须知道,“各司其属”,必须能够“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须做到“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这就是“谨守病机”!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
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
和,可使必已。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
气令调,则其道也。
好一个“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真一个“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古籍的整理,势在必行了。
一己之见,谨请  志一  先生斧正。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8-27 22:13
标题: [原创]“胆气春升”之说,也当“清理”
  好贴好贴!
  细细嚼之,满口生香。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