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4-15 19:3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这个贴子最后由桂枝汤在 2003/05/19 06:59pm 第 5 次编辑]
我的一个朋友,正月因病住院。查:肝硬化加腹水,原有肺结核。最近,用了手术是脾脏广泛坏死,以切除,目前精神倘好,腹不大,但发高烧伴寒战,查血,白血球二万七,其余,包括肝功能均无大事,明天就打算要我治疗,所以四诊不祥,先给大家一个招呼,如何治?注意些什么?有什么事,我立即向大家报告,帮帮忙。
(4月16号下午4点发祥细四诊)
(4月16号下午6:52因输液未完计划明天出院再来)
作者:
志一
时间:
2003-4-15 19:44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请求助的朋友按民间中医发展论坛上的问诊单填写病情,发在这里大家共同分析。
地址:http://tcmcn.net/里的网上医院栏
或:http://asp2.6to23.com/zytm/forum/forum_add.asp?tid=798
作者:
一品梅
时间:
2003-4-15 19:53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一般来说,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原则为:一般治疗:去除诱因,卧床休息,限盐,加强营养,进食高蛋 白以及高纤维素富于维生素、软而易于消化饮食等。
补充蛋白质,利尿,排腹水,维持水电解质紊乱,防治各种并发病等。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4-15 20:46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千万不能补充高蛋白,发高烧用六经结合卫气营血还是好处理的,此病多郁,未必一定是虚,不可先入为主,其余真不好多说什么了,风、痨、臌、格四大证嘛!桂枝先生明查。
作者:
哲尚晰
时间:
2003-4-15 21:2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我從老師學肝硬化加腹水要注意幾點:
1.氣行水自行、血行水自行。所以必加上行氣利水藥:如厚朴、大腹皮,益母草或澤蘭等。
2.肺氣通調水道,注意肺氣之通調,桔梗、蘇葉能提壺揭蓋。
3.要衰其大半而止,肝硬化的總病機是虛實夾雜,不要傷之太過。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4-15 21:4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要不要注意高烧和肺结核?白血球这高怎么办?
作者:
岐黄子
时间:
2003-4-15 21:4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目前出现腹水感染,中医如何辨证治疗,这是关键。
作者:
哲尚晰
时间:
2003-4-15 21:5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各位前輩:
小弟真的對不起,還未看清楚便妄言亡語,罪過罪過。
目前當務之急必定是控制術后感染!!!!
作者:
pjzs
时间:
2003-4-16 19:53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这个贴子最后由pjzs在 2003/04/17 12:53pm 第 1 次编辑]
甘温除热,化水自还。可以参考陈新华大夫的方法。
http://www.chenxinhua.com/index.asp
作者:
redcrossing
时间:
2003-4-17 16:2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此人高烧伴寒战,说明正气未衰,邪正交正激烈。很可能是里邪炽盛,热结之象。当以清热解毒为主,并佐以行气通俯利水之法。待热减稳定之后,用伤寒里甘温之法,缓消府鼓,不可过于攻伐。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4-21 11:5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谢谢大家。该人还未出院,一有情况我就向大家报告。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4-27 18:03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这个贴子最后由桂枝汤在 2003/04/27 07:22pm 第 1 次编辑]
2003。4。27。17:50报告:
皆病人因病情严重,高烧不退,始终在38。C以上,曾用了左氧03G。头胞、肝利宁等药。
现病状:该患者自主走进来的。面色苍黑,瘦削,语言低微,能切题。左侧头痛,大便正常。小便黄,不多,腹部不适。进食不佳。无法睡眠。高烧,有时达到39度以上,每天靠退烧栓过日子。输液时,体温略低,抽了针,体温则升高。
住院号:2096
查体:体温:38。1度。腹软,无明显腹水症。舌苔白厚,质紫。脉弦而数,无力。
既往史:地向有肝炎。(后来未查)曾患过颈、腰椎肥大。九七年,肺部浸润型肺结核。二个月前,脾脏切除。
(各项检查)
胃镜:1/食管静脉曲张(三度)。2/浅表性胃炎伴胃窦糜烂。3/十二指肠降部多发降霜样溃疡。
B超:肝切面形态失常,左右叶比例失调。肝内光点分布不均,回声较粗,内未见明显局限性异常回声,门静脉内径:1。6CM。
胆襄切面内径:5。1*3。4CM壁厚0。9CM呈双边影,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切除。(因肿大)
肝前,右侧腹盆腔分别可见前后径:2。3CM、5。3CM、及6。6CM无回声区。
结论:肝硬化,腹水。脾切除。
血常规:(正常略。下同。)白细胞:27。5 红细胞:3。73 血小版:387/L
MCH 25。1 MCHC 310漓尽致 淋巴细胞比率:5。4% 中间细抱比率:2。6%
中性细胞比率:91% 中性细抱:25。1/L
血液生化检查:
TBil 14.5umog/L DBil 1.1 umol/ L
TP 73.5 g/L Alb 37.9 g/L
ALT 48 U/L AST 89 U/L
GLP 23 U/L
基本情报况如上。该病者,1/病程长。2/病种多。3/曾作过手术。4/集虚、痨、鼓、于一身。5/高烧用抗生素不退。
据我考虑:能把高烧降下来,才有生存的可能。于是:
我当时拟了一方:葛根6g 黄芩20g 法半6g 骨皮30g 花粉10g 二花30g 甘草3g 百部10g 当归30g 五剂。嘱其煎好后,每次一小杯,日服多次,当茶饮。每天来讲讲病人的用药反映。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4-27 20:0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没有吃中药吗?
作者:
志一
时间:
2003-4-27 20:29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发热的病机从所示临床资料尚不能明辨,可否先与小柴胡汤,该方驱邪不伤正,适应面较宽。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4-28 16:3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2003.4.28.16:26报告:
病人自昨天吃药后,晚上未用退热栓。体温:昨晚最高:38.3C今天早、中两次均为37.3C。我在昨天的方子上,今天加了:腹皮10g 枳壳6g 川芎3g 两天后再会。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4-28 16:36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这个病例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典型,很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探讨和实验。《内经》说过,脏病者,半死半生。真正重要内脏患病时,其治愈率通常较低,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争的事实,这毋庸讳言。即便不顾及结核病史,况且此病中医还有:臌症属绝症的传统定论。所以此病例难于治疗,应是预料中的事儿。至于发烧,只是此病例发病过程中的一个新的伴发症状。但由于发烧较重、较久,已成了影响本病例生死存亡的重大关键。必须认真对待,紧急处理。中医说:“急则治标”指的就应是这种情况。
那么,目前的高烧不退应怎样认识和处理呢?临床引起高烧的原因很多,不必赘述。具体到本病例,从西医的角度看,患者有结核病史,就有可能是结核病复发引起的发烧,应进行有关结核病的排查。如发现为结核病所致,就应及时、足量、联合、全面地进行抗痨治疗,同时注意保护肝脏功能。结核病得到控制之后,体温应该下降。如果能排除结核病,应首先考虑是否为术后发热,但一般术后发热不会这么高,这么久。其次结合血常规及肝功的化验结果,应该考虑是肝脏本身组织严重坏死,或者是严重的急性细菌感染所致。应用抗菌素无效,应考虑为所用抗菌素不对症,应重新更换较敏感的新药,或者是由于抗菌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加重了肝脏的损害,应考虑停用抗菌素或加用激素。
如果西药确实不能控制病情,就应该坚定不移地采用中医药治疗。此病初起,发烧伴有寒战、以后持续高烧,目前神志清晰,活动自如,面色苍黑,形体瘦削,语言低微,二便基本正常。此外,有左侧头痛、纳差、失眠、腹部不适、腹软(当无压痛、叩痛、反跳痛、肌紧张及可触及肿块、移动性浊音、波动感等)、舌苔白厚、舌质紫、脉弦数无力。关于患者性别、出汗,口渴,喜冷喜热、舌体润燥、四肢温凉、及发热的规律性等情况缺如。从以上情况大概推断,此病人久病且为大手术后,体质已虚,又逢久热不退,气血已亏耗,当确定无疑。从面色苍黑无华,瘦削,语言低微,脉博无力可证。高烧不退,应为邪实,但口不渴引饮,大便不秘,舌苔白厚不黄燥,神志清晰,脉不洪大,应知热不在气分。总之,此病大致属于气阴两虚,邪热内蕴,热在阴血。患者正气已虚,邪气正张。旧病未去,新病又来。故使临症司命者,大费心力。处置不当,生死立判。到底应如何应对,才能丝丝入扣,力挽狂澜,而不出纰漏,我亦犹豫难决,恳请诸公进一步评论指引。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4-28 16:5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感谢 caoxibai 先生的细加分析。桂枝汤
作者:
杏林散人
时间:
2003-4-29 18:0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1、本病常用退热栓,应无表证,且必伤气阴;
2、正虚邪实,不可苦寒直折,当顾护正气,疏散邪气,或透发与外,或缓泻与下,据病情而定;
3、结核、骨质增生为宿病,急则治标,可先不考虑过多,不抵触即可;
4、正气虚弱,胃纳必不佳,同意先生的小量频服法;
5、私意以为葛根不如荷叶,双花、地骨皮甚好!两药配合清透气阴之虚热,我临床上经常用,效果很好。可酌加党参,也可用生大黄粉2克分冲以轻泻热邪;
6、缓则治本,热势控制后,则肝之气虚血瘀及脾胃虚弱的表象将更明显;
7、同意曹先生的意见,建议选择性用抗生素,若无把握,不如不用,中药一样可以抗菌;激素还是慎用吧,如饮鸨止渴!
8、西医注意支持疗法,保证水液、电解质平衡;
9、恐预后不佳
偏颇之见,供先生参考,还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定
作者:
pjzs
时间:
2003-4-30 02:4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此病为本虚标实,面色苍黑,瘦削,语言低微,此为伤阳伤气,病属阴证,腹部不适。进食不佳,舌苔白厚,质紫。脉弦而数,无力。为痰湿阻滞中焦,弦主病在少阳,数而无力主虚。肝硬化者,肥气也,亦为阴证。脾切除者,脾脏有瘀滞。曾患肺结核者不一定都是阴虚,切忌将中西医诊断套用。此为本(阳、气)虚、标(痰湿)实证,当以辛温扶阳之品配芳香化浊之品,辅以消痰之品治之,另以寒药调和寒热比量。药味应为甜、香、辣为主。大家一般见发热都认作实热或阴虚,其实阳虚亦常见高热,寒实亦常见低热。但经常被大家错认了。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4-30 06:4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谢谢你的指教,先生。“此为本(阳、气)虚、标(痰湿)实证”,切中要害。为此疾病指出了处方用药的途径。
作者:
蛮蛮
时间:
2003-5-1 17:3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人与尸之别在有阳气之功能。阳化气,阴成形。形质需有阳之推动运化才不会积滞而为病。
所以,久病、重病之人,需以时时顾护阳气为要。所谓“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形容此患者甚为恰当。
腹水、结核,都是滞相。气不至则不通、不运、不愈合。所惜者,脾已切除,形成形质之滞,且失去生理之效。该患纳差,想来右关定无力较甚,中气大伤之相。后天乏源,气血无从化生,其气日馁。弦为阳气欲伸之相,因力馁而不能行滞以伸达,不为内痛,即为外热。苔厚,气弱胃滞不化,舌紫,可作四逆观,淤滞之甚。所见一派皆是阴象,在里滞里虚而非表实。此时辛散太过则耗气,寒凉则徒损中阳,使虚滞更重。(此处,虚是正气阳气之虚,实是阴邪之实)故唯有甘温除热之法,稍佐行气利水之属。所幸者,此人还能发烧。这是阳气尚有力之相,故脉能弦。以人参敛护之,以大量干姜、白术温助之,以10克附子散滞行气,不治热而热自退。如不敢信,可与附子理中丸两丸/次观之,热必不增反降,且精力稍强。或以艾条薰其关元,或以温针关元查之,这也是助阳敛阳之法,热也不应增。去肝硬化法,须待阳气少复方可行。另外,也有些外用助阳通气之药,有条件的话,以后也可用来辅助。
如若真有阴虚,当口渴喜饮且能饮。故知此患者为阴邪实无疑。至于消耗造成的津液之虚,只待阳气恢复,以饮食营养自可补充。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5-1 18:2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有道理!!
作者:
杏林散人
时间:
2003-5-2 09:4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蛮兄别来无恙。蛮兄见识果然过人,析理亦圆融不可击。但弟有一点疑问:君以扶正法达到驱邪之目的,理则如是,事则有别。若正已大虚,邪方亢盛时,若骤扶正气则如水火相击,势必难收,不若先守正而勿动,仅以疏散邪气为法,分之、利之、透之,敌势既少弱,然后斟酌正邪之势,而为变法。若执定一温阳而治百病,是否有刻舟求剑之嫌?冒昧之处,望兄海涵,质理当如是。
作者:
志一
时间:
2003-5-2 10:5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蛮蛮、杏林二君的意见吾皆赞同,此患以温阳立基,斟酌邪正之情,量度而行,有一分阳去一分邪。其发热或为阳不潜藏,甘温除热当是,而用药须防粘滞。
作者:
蛮蛮
时间:
2003-5-2 22:5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散人大概没有试过甘温除热之法,故有此一问。若断定其人有邪,请问邪是何邪?若是表实热,当无汗。若是里实热,当渴欲饮或胃家实。当然,这只是邪之大端。但若认热即有邪为祟,失之远矣。经云:“天气者,清净光明者也”“阳密乃固”,阳气旺盛的人,阳的功能正常自然密固闭藏。故阳旺者很少出汗,体温偏凉,血压偏低。此密固不泻而又经脉通调之相。虚则或不能通而见寒、厥、痛等诸滞之相,或里阳虚浮而走表兼裹津外泄而见自热、自汗。此虚不可只认是津之伤,阳不足为因。阴阳形质气血之理不可不究。此时或可自热甚,或因感邪而热,表阳微亢而津泻更甚。祛邪非药力之功,需鼓动正气祛之。故仲景立桂枝汤法,以桂枝温补,以芍草姜枣辅之,以祛表亢里虚之热,扶虚达表而已。或问,以滋阴解表何如?滋阴何尝能解表,只是伤里伤阳使表不能抗邪罢了,正是召寇之道。又有问,辛凉解表何如?药物先入胃而后方吸收走经,辛凉者,取其辛可以达表实,得其凉正又重伤正气,眼前疾愈,虚者有虚虚之弊。诸位可读祝味菊著《伤寒质难》,于寒热、温病伤寒有甚多精辟语,量足释群疑。甘温除热之理虽明,临床我也多有不敢自信之时,故理辨清后仍有试治一法,故来医家也惯用此术,而今人或以为耻者有之。故又特别补充写出,以供参酌。至于该患有邪,不是阳邪而是阴邪,所谓腹水、胃滞、肝瘀是也。表亢里虚,断不可清,此定法。扶正祛邪之权衡,在乎临阵其人。
作者:
杏林散人
时间:
2003-5-3 11:06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同意君所说试治为临床一法,试治者,或辨证虽明而证危重,先以小量以探病,或邪气蟠固不动,先以引动邪气。君所言甘温除热法,临床确属常用,但此人当属气血两虚,虚极生热,且其中必夹内生之邪,与阳气不能内固而生热者不同,当在稳固自身正气(包括气血两途)的基础上,疏散内生之邪为上,若贸以理中类服之,寄阳气流通而后热除,恐热未除,而阴先拔,变为脱证,慎之。
若我处方,用理中之温通不如用桂枝汤之气血同调,稍当加清透虚热之品,以扶固正气为主,兼驱邪气。以上为组方之大体,若具体用药,还需从下焦入手,望桂枝汤先生斟酌。
请蛮蛮兄斟酌。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5-3 11:4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肺腑之语,真知灼见!
作者:
蛮蛮
时间:
2003-5-3 15:5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既然寒热之见大抵趋同,余皆末节。
但为医者,末节亦不可不明辨。
若说“此人当属气血两虚”,血虚不虚,尚需斟酌。
“ 虚极生热,且其中必夹内生之邪”,虚则形质(阴)不能行化,滞而为邪,不必皆有内生它邪。阳不能畅于内,散漫于外即所谓不能归元,表阳亢则有热,这就是所谓的“阳气不能内固而生热”,亦不必赖它邪之招引。常人手术后之热,亦由滞于内而表达于外。得通道再建,热自化解。所谓邪,为何性质?当然是阴邪。有阳邪吗?表阳虽亢,亢则为邪,与阴邪之意义等同,但非外邪。
表亢里虚,桂枝汤何如?其药可用,其方义不可用。何故?桂枝汤为温里达表之方,体不甚虚者,阳气周流而热解。总还是太阳表证范畴。此患者脉不浮,诸症皆示为里虚阴证,以桂枝汤恐不着力处甚多。《伤寒论》云胸满者,去芍药,该患岂止胸满?生姜与干姜之辛温力若何?大枣与人参之补益力若何?桂枝与附子之通经力若何?有脾胃之湿蕴,桂枝与白术的对症力若何?至于“清透虚热”,既是虚热,温补尚恐不及,何来清透?以上诸药,无非可非不可之界限,但立法不可如桂枝汤方义尔。
至于试治,非如“试治者,或辨证虽明而证危重,先以小量以探病,或邪气蟠固不动,先以引动邪气”的猜测。以扶正之法,量小不济而必不足以拒邪,药后当少效或无效,必无“引动邪气”之理。若因少药而病反增剧,多为药误。
若治下焦,附子在所必用,非桂枝之属,且中气不复,气血乏源,又非药力可替代,故只宜伺机缓图。
不知以为然否?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5-3 18:16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真长见识!兄高人也!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3 19:54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这个病例参加讨论的盛况空前,但是,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桂枝汤先生一直在患者身边经治,他最有发言权。现在已过了数天,还是请桂枝汤先生再一次向大家报告最新病况吧!请桂枝汤先生出示新贴。
作者:
杏林散人
时间:
2003-5-4 11:14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1、"虚则形质(阴)不能行化,滞而为邪",那也是邪呀,邪既已生,则有标实,行化虽要,毕竟为治本之道,徒恃治本之法,恐难救急,不如兼顾标本。
2、"阳不能畅于内,散漫于外即所谓不能归元,表阳亢则有热",此病之热是表亢里虚吗?所谓表亢里虚,据我解兄之意,大概是指阴不敛阳吧,即使这是本病的病机,除温里外,亦当佐以阴药为上。
3、"至于'清透虚热',既是虚热,温补尚恐不及,何来清透?"虚热都要温补吗?清透虚热之法可弃否?可议。
4、"若治下焦,附子在所必用",温补下焦者,除附子外,就没有别药可选?
^_^,久未与人议论,与君一谈,受益良多,甚是高兴。再听桂枝汤先生说说患者的近况吧。
作者:
pjzs
时间:
2003-5-4 18:4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同意蛮蛮的意见。
作者:
蛮蛮
时间:
2003-5-5 01:0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无遮大会,理上往来,不亦悦乎?
1.此邪犹如汽车没油了抛锚在路上,补足汽油自能行驶,阳气的本身就有动的功能,只是力不足而推不动罢了。
2.不知你指的“阴”是什么概念。我指的是阳虚不能入于阴,换一种说法是阴盛格阳于外。一亢一虚,均指阳气而言。治疗主以温里,因用药大辛,恐过于表散伤阳,故用人参类缓之,又有填精化阳之功。
3.虚热要温补,少阳郁火可清透。
4.下焦温通,附子当为首选。其他可用之药也有。
理可勘定,事或有奇变。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5 08:0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蛮蛮先生对于桂枝汤老先生所介绍的--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发热病人,极力提倡使用“甘温除大热”法治疗,并且主张使用干姜、附子等大辛大热之品。其侃侃而谈,头头是道,还讥讽颇富有临床经验的杏林散人先生“大概没有试过甘温除热之法”,看来蛮蛮先生一定是使用“甘温除大热”的行家里手了。不过面对桂枝汤先生所介绍病人的情况,我是不敢贸然使用姜、附一类辛热猛烈的温中祛寒药的,而且万一我不幸患病,也不会去找蛮蛮先生这样勇敢的大行家去,让他轻易地一试身手的。在此生死悠关,是非成败的关键时刻,唯一具有真知实感的桂枝汤老先生却千呼万唤,姗姗来迟。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缘故?只好再一次恳请桂枝汤先生介绍最新病况,出面排解纷争。
作者:
心无所住
时间:
2003-5-5 11:06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大家立法皆不错,甘温除热是正题,然桂附余皆不敢用。若我当以大剂四君加黄芪合利湿醒脾之品。患者体温当逐次缓降。
作者:
蛮蛮
时间:
2003-5-5 12:0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今医好用时方,即或偶有法以甘温除热者,多要伍以其他养阴清凉之品,不敢径用甘温除热之法,一来内存疑虑,二来避免纠纷。若是大热,环顾诸家,绝少敢用甘温立方之人。除非有亲身经历或经验传承,才能破此一障。
散人乃我故人。素知其风格谨慎,思虑务求周全,近来也曾稍有切磋,互知一二。故人争辞,言语无忌处甚多,说就说了,过去就过去了。对理不对人,本无讥讽之欲,实存诚敬之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先觉觉后觉,如是而已。
至于有终身以姜附为畏毒者,虽曰祖述仲景,吾亦不敢尽言。言无意义。
重病予轻药,医难辞咎。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5-5 19:0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诸君且莫急言,先看看陈新华先生治愈那个肝硬化腹水用了多少克附子吧?250克!我一般附子最多只用到120克而已,看过陈先生经验方知胆识依旧不足,三冬极寒岂可以一日阳光化之?肝硬化已属震下一阳寒化,坎阳不能载水顺升,郁久变形,上湿寒,下湿热,今又将堤坝拆除,致令滔天之水四散,逐阳不归,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表之热乃坎中震下之阳上飞外露,已呈山地剥之象,群阴踞内,元阳即将剥尽。此时急当扶阳内归,成地雷复之势,然后将养阳气,或可再成地天泰之形。治法当甘温逐水辛温散寒,以大剂理中四逆之辈与之,或可挽救之。蛮蛮兄之见甚是,然恐10克附子之力不足以散在内之寒气,其余之法非不可用,然恐难取效于今时也。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5-5 19:29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没有见到病人,大家还是不要开处方为是,人命关天呀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6 05:43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三七生先生今日所言,虽然有理有据,并从易理加以分析和推论,用心可谓良苦,只可惜文不对题啊。桂枝汤先生上网求救的情况是“高烧不退”,而不是其本病“肝硬化”,您所说用大剂量附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胆识,本人甚是敬服,但每剂药用250克附子来治疗此例术后高热,似乎不妥。“甘温除大热”法原是前辈李东垣老先生,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戕害元气而致的虚热证的,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取其“甘温益气”之理。此病例术后发热,是否属于此证类,桂枝汤先生语焉不详,尚待进一步确定,是非曲直,还是请桂枝汤下回分解吧。无的放矢,徒争无益。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6 05:46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三七生先生今日所言,虽然有理有据,并从易理加以分析和推论,用心可谓良苦,只可惜文不对题啊。桂枝汤先生上网求救的情况是“高烧不退”,而不是其本病“肝硬化”,您所说用大剂量附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胆识,本人甚是敬服,但每剂药用250克附子来治疗此例术后高热,未必稳妥。“甘温除大热”法原是前辈李东垣老先生,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戕害元气而致的虚热证的,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取其“甘温益气”之理。此病例术后发热,是否属于此证类,桂枝汤先生语焉不详,尚待进一步确定,是非曲直,还是请桂枝汤下回分解吧。无的放矢,徒争无益。
作者:
杏林散人
时间:
2003-5-6 11:2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蛮兄上贴所言,弟基本赞同,甘温除热,私意以为此例用附子不如用黄芪配熟地、当归。桂枝汤先生最近可能比较忙吧,几天没见发贴了。
作者:
蛮蛮
时间:
2003-5-6 13:4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黄芪诚能补气,但补气多不用黄芪。何故?该患脾胃为阴籬所罩,中气无运化之源。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黄芪乃一过之力,调动储备而已,可为臣使,不可为君药。
至于熟地,本已阴邪四布,似不宜进补此阴药。又气行则血行,气足而行则自可用当归、桃仁、土元之属。
作者:
蛮蛮
时间:
2003-5-6 13:53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甘温除大热源于仲景的桂枝汤,李东垣的补中益气补气相比起来,似还未尽演其精髓。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6 17:1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该患者,因身体差。上次的五剂药,服用了好长时间,体温基本维持在37。2至37。5之间。因单位和医保都要他去上级医院治疗。因此,无法继续。但是,这个患者,只要健在,以后还是要来我处治疗的。在此,向几位发表真知灼见的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过不了多久,还是要大家帮忙的。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5-6 19:1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甘温且不论,不知曹先生对辛温散寒敛热之“导龙归海”法作何理解?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3-5-7 00:0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得澄兄之引,来到宝地,一观无遮大会,何幸之甚!希望桂枝汤先生能将此患治疗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提供一个:温下焦之阳,尚有硫黄一味,其力甚雄,不输于附子!张锡纯氏、唐步祺氏多用。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7 06:29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不错。谢谢先生的指教。对于有些病,这“硫磺”,是味好药我是经常用的。而且是直接吞服,与“法半”组成“半硫丸”用。
作者:
心无所住
时间:
2003-5-8 20:4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补中益气汤非甘温除热方,而是升清降浊法。
作者:
心无所住
时间:
2003-5-8 20:4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忘了提醒一句,此类病往往错综复杂,证随方变,须记“效亦更方”。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9 16:5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三七生先生所说的“辛温散寒敛热之‘导龙归海‘法”,本人未所闻也。但顾名思义,“导龙归海”可能是一种治疗虚热的方法,大概与“引火归元”法差不多吧?是不是于大剂量的滋阴药中,加入小量热药,譬如肉桂之类,用其同气相求的特性,引导虚浮的火气,复归于下焦肾水中,以达到治疗虚热的目的?这个问题我确实不甚明白,恳请先生赐教。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5-9 20:2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非,先生请读《医理真传》。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5-11 00:2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是的,学海说的对。阴盛格阳不可以滋阴药引火归元,要辛温散寒才行。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15 13:5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您说的是不是通脉四逆汤证?但用于此病例的退热合适吗?我是在讨论此病例的治疗方案,用所谓导龙归海法,能使本病人退热吗?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3-5-15 23:34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且听听桂枝汤先生谈谈该患目前的情况吧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19 20:3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在病人去大医院之时,我仔细地阅读了诸位的建议。反复地推敲了病人的病情,并断定这个病人一定会回到我的手中。
果然,兑现了我的预言。
在大医院里,先检查了血常规,白血球由原来的二万七,下降到一万二。作了CD,发现肝脏内:1/肝硬化,腹水。2/脾脏缺如。3/肝内病灶多考虑为肝癌,并侵及门脉系统,伴肝门胰头区淋巴结肿大。
所用之药:输液:阿托克兰(手抄出来的,不知错不错)岩黄连等。
出院时,体温在37。5C左右。带了五天上述药物,继续输液。
第三天,再次出现高烧至三十九度以上。只好又用退热栓维持。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再次找我。
病人基本情报况同原来的情况差不多,只是长期烧未退,出现口干,口粘膜破损,但不思饮。言语无力,眼光懒散,虹膜不清淅。舌质呈微紫,苔白而燥。无汗,(用退热栓后,才有汗)饮食一般,但易饥。心慌气短,腹中鼓胀,肠鸣音亢进。右肋边区疼痛(肝区)。大便呈糊状,小便不多,微黄。双脉微数而无力。左脉略带弦象。
体温呈规律状,早晚在37。5左右。中午和半夜在39度左右。根据体温的变化,我认为还是结核作祟。
病人男性,五十一岁,汉族,已婚。
曾经患有颈、腰椎肥大。肺结核。(这次在大医院,作了结核每感试验,用医生的口气来说(家属转达的)问题不大。脾脏已切除。肝内怀疑有肿瘤,侵及门静脉,胰头淋巴结肿大。现已证实:用抗菌素无效。
前段,我用了五剂药,算是把白血球拉下一大半,目前高烧原因不明。
综合各位网友提供的意见,我个人认为:此病,久病成虚。重点是设法控制体温。兼顾肝内病变与结核。
以“甘温除大热”治法为主。
用药如下:党参10g 白术10g 陈皮10g 黄芪10g 当归10g 升麻4g 甘草3g 百部10g 百合10g 葛根10g 蛇舌草30g 半枝莲30g 五味30g 玄胡10g 川楝10g 一剂,看效果如何再说。另外,用水獭肝研末,每日用一至两克,分数次吞服。
各位网友,又要麻烦诸位,帮忙出出主意,拜托了。
作者:
cpchen
时间:
2003-5-19 23:3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这个贴子最后由cpchen在 2003/05/19 11:51pm 第 2 次编辑]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体温呈规律状,早晚在37。5左右。中午和半夜在39度左右。根据体温的变化 -------阴阳交接,与之相应(体质极虚) 。
长期烧未退、无汗、出现口干、口粘膜破损、苔白而燥、但易饥、双脉微数而无力、小便不多、微黄、服辛寒清热解毒之药而热不退。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三阴亏损) 。
但不思饮、言语无力、眼光懒散、虹膜不清淅、心慌气短、大便呈糊状、双脉微数而无力 --------化生无源,脏气衰微(脏气亏损)。
腹中鼓胀、肠鸣音亢进、舌质呈微紫、苔白而燥、右肋边区疼痛 、左脉略带弦象 --------气亏血凝,痰瘀热互结。
脾脏已切除。肝内怀疑有肿瘤,侵及门静脉,胰头淋巴结肿大 --------痰瘀热互结,聚而成块。
病机∶1. 三阴亏损,化生无源,脏气衰微,阳气浮于外而无根,阴津竭于内不纳阳,故热不退。
2. 痰瘀热互结,聚而成块,阻遏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十二经脉循行无序,经脉气郁则生热,热则耗阴津,故热不退。
诊断∶痨臌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20 07:3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感谢 cpchen 先生多次倾心相助。先生对于此病,分析如此精辟,自愧不如。
先生结论此病是“痨臌”,我是服了。
由于本人孤陋寡闻,还不知此证见于何书?能用何方?是否能明示?请先生救人救到底,其实,也是在救我啊。垦盼!
作者:
cpchen
时间:
2003-5-20 09:07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桂枝汤先生,您好!
昨晚我详细反复地将网上所有讨论本病的贴文阅览之后,才作病理病机分析的。作一个这样的病理病机分析,已经花去近四个小时。有关论治部分需要点时间,查查资料再补贴。
此病已入膏肓,请桂枝汤先生有心理准备。救治成功与否,还看天意。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20 09:43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cpchen先生,谢谢你。“救治成功与否,还看天意。”“二人”为“天”,如此众多的名医帮忙,是无数的“天”啊。有你们帮忙,就是病者的“天意”哟。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20 13:0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昨天,我嘱病人服药后经常量体温,现将昨服药后中午到今早的体温记录发表如下:
中午12;00 36.7c
下午 1:30 37.0c
2:50 36.9c
3:50 36.9c
5:12 37.1c
7:30 37.3c
9:00 37.2c
10:00 37.3c
11:05 36.7c
20号 5:40 36.3c
6:40 36.7c
7:50 36.5c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20 15:04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此病例,辗转经治,依然发热不止。据现有资料,试分析如下:
“体温呈规律状,早晚在37。5左右。中午和半夜在39度左右。”说明患者为潮热。午时一阴生,阴生而热,说明阳气不足;子时一阳生,阳生而热,说明阴气不足。阴阳交替之时,不能顺利相衔接。
但热不寒,说明为里热。
舌苔白而不滑,无津而燥,小便不多,微黄。说明是实热,津亏。
“长期烧未退,出现口干,口粘膜破损,但不思饮。”口干,漱水不欲饮,且口腔糜烂,说明热在阴血,火盛伤形而生疮。
舌质紫而不润,是淤血生热。
右肋边区疼痛(肝区)。腹中鼓胀,若痛处不移,疼痛拒按,说明淤血蓄积,为有形实邪。若腹部触手而热,就更说明是里热。
饮食一般,但易饥。心慌气短,言语无力,肠鸣音亢进。腹中鼓胀,大便呈糊状。小便不多,微黄。说明患者胃气未衰,胃纳尚好;但脾气已虚,运化无力。
双脉微数而无力。左脉略带弦象。说明肝郁化热而脾虚失能。
眼光懒散,虹膜不清淅。说明心神有失,神气不全。
综合以上资料,大略可知其病症为:
正气方面,气阴两虚。阴津不足,但阴精未至大损;阳气已伤,但未至大衰。胃气尚好,但脾运失健。久病亏耗,已是力未竭,而神已疲。
邪气方面,淤血内结,郁热肆虐。火已化毒,内外散漫。(热伤气,火伤形。肝内结节,肝门胰头区淋巴结肿大。口粘膜破损。皆属火毒生疮。)
治疗方案,此患者内有实邪,淤血化作毒火,虽然腹胀中满,痛有定处,但二便尚通利。热邪如潮而至,耗气伤神,虽然 眼光懒散,心慌气短,但饮食能进。经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本病例病起于肝脏,木盛乘土,而引起脾虚。淤血内结,毒火内生,而耗伤津气。原发病部位,肝盛血淤,邪气有余,为本;而引起的脾虚,阴津不足,为标。病从本传于标,故宜先治其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而后治其标,益气养阴。或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兼以益气养阴,护卫正气,标本兼治,亦非不可。如果火热毒气不能及时消散,进一步可能引起出血症状,及其他脏器损害。
只是,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法,不知有何根据?用之可又卓效?本人孤陋寡闻,愿得高明者赐教,不胜感激。
作者:
cpchen
时间:
2003-5-20 19:19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论治
痨臌,是两个不同病机的复合病名,此病名找不到出处,是本人完成辨证分析之后,有感而触发,随辨证分析感觉名命的。
痨,古典中医文献没有此字,最接近现在词义的要算《济生方·劳瘵》:“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指类似肺结核病。
在古典中医文献中,有五劳七伤一说,此“劳”与“痨”字义相通,姑且从之。
下面全部资料都是有关“虚劳”,“痨瘵” 的论治。“臌” 的论治资料稍后送上。
桂枝汤先生,您好!先送上参考资料,然后再谈我的看法。
cpchen上
《中医名词术语大辞典》指出“虚劳”是“虚损劳伤”的简称,又有“劳怯”之称。也是五脏诸虚不足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正气损伤,久虚不复,表现各种虚弱证候的,都属虚劳范围。其病变过程,大都由积渐而成。病久体弱则为“虚”,久虚不复的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虚、损、劳是病情的发展,又是互相关联的。由于虚劳证的范围很广,所以前人对这方面的分类,有“五劳”、“六极”、“七伤”等名称。但总的病理变化,不离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方面。参见有关各条∶
【心劳】五劳之一。由于耗损心血所致。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心悸易惊。
【肝劳】五劳之一。由于精神刺激,损伤肝气所致。主要症状有视物不明,两胁引胸而痛,筋脉弛缓,活动困难。
【脾劳】五劳之一。由于饥饱失调,或忧思伤脾所致。主要症状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欲减少,食则胀满,大便溏泄等。
【肺劳】五劳之一。由于肺气损伤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胸满、背痛、怕冷、面容瘦削无华、皮毛枯槁等。即肺痨。
【肾劳】五劳之一。由于性欲过度损伤肾气所致。主要症状有遗精、盗汗、骨蒸潮热、甚则腰痛如折、下肢痿弱不能久立等。
【干血劳】虚劳证候之一。多见于妇女。主要症状有面目暗黑、肌肉枯干而粗糙、肌肉消瘦、骨蒸潮热、盗汗、口干颧红、易惊、头晕痛、月经涩少,或闭经。是血枯血热积久不愈,肝肾亏损,新血难生所致。
《诸病源侯论》对虚劳一证的论述近百条,现摘要如下∶
一、虚劳候
夫虚劳者, 五劳、六极、七伤是也o 五劳者, 一曰志劳, 二曰思劳, 三曰心劳,四曰忧劳, 五曰瘦劳。 又, 肺劳者, 短气而面肿, 鼻不闻香臭。肝劳者, 面目干黑, 口苦, 精神不守, 恐畏不能独卧, 目视不明。心劳者, 忽忽喜忘, 大便苦难, 或时鸭溏, 口内生疮, 脾劳者, 舌本苦直, 不得咽唾o 肾劳者, 背难以俛仰, 小便不利, 色赤黄而有余沥, 茎内痛, 阴湿, 囊生疮, 小腹满急。
六极者, 一曰气极, 令人内虚, 五脏不足, 邪气多, 正气少, 不欲言o 二曰血极, 令人无颜色, 眉发堕落, 忽忽喜忘。 三曰筋极, 令人数转筋, 十指爪甲皆痛, 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极, 令人酸削, 齿苦痛, 手足烦疼, 不可以立, 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 令人羸瘦, 无润泽, 饮食不生肌肤o 六曰精极, 令人少气嗡嗡然, 内虚, 五藏气不足, 发毛落, 悲伤喜忘。 七伤者, 一曰阴寒, 二曰阴萎, 三曰里急, 四曰精连连, 五曰精少、阴下湿, 六曰精清, 七曰小便苦数, 临事不卒。…… 。 男子平人, 脉大为劳, 极虚亦为劳。 男子劳之为病, 其脉浮大, 手足烦,
春夏剧, 秋冬差, 阴寒精自出, 酸厮。 寸口脉浮而迟, 浮即为虚, 迟即为劳, 虚则卫气不足, 浮则荣气竭o 脉直上者, 迟逆虚也o 脉涩无阳, 是肾气少; 寸关涩, 无血气, 逆冷, 是大虚。 脉浮微缓, 皆为虚; 缓而大者, 劳也o 脉微濡相搏, 为五劳; 微弱相搏, 虚损, 为七伤。
二、虚劳赢瘦候
夫血气者, 所以荣养其身也。虚劳之人, 精髓萎竭, 血气虚弱, 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
三、虚劳不能食候
脾候身之肌肉, 胃为水谷之海。虚劳则脏腑不和, 脾胃气弱, 故不能食也。
四、虚劳胃气虚弱不能消谷候
胃为府, 主盛水谷; 脾为脏, 主消水谷。若脾胃温和, 则能消化。今虚劳,血气衰少, 脾胃冷弱, 故不消谷也。
五、虚劳三焦不调候
三焦者, 谓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热, 则胸膈否满, 口苦咽干; 有寒则吞酢而吐沫, 中焦有热, 则身重目黄; 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 下焦有热, 则大便难; 有寒则小腹痛而小便数。 三焦之气, 主焦熟, 水谷, 分别清浊, 若不调平, 则生诸病。
十三、虚带客热候
虚劳之人, 血气微弱, 阴阳俱虚, 小劳则生热, 热因劳而生, 故以名客热也。
十四、虚劳少气候
虚劳伤于肺, 故少气。肺主气, 气为阳, 此为阳气不足故也。其汤熨针石, 别有正方。补养宣导, 今附于后。
十五、虚劳热候
虚劳而热者, 是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 故内外生于热, 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三十三、虚劳心腹否满候
虚劳损伤, 血气皆虚, 复为寒邪所乘, 脏腑之气不宣发于外, 停积在里,故令心腹否满也。
三十四、虚劳心腹痛候
虚劳者, 脏气不足, 复为风邪所乘, 邪正相干, 冷热击搏, 故心腹俱痛。
三十八、虚劳寒热候
劳伤则血气虚, 使阴阳不和, 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阳相乘, 故发寒热。
三十九、虚劳口干燥候
此由劳损血气, 阴阳断隔, 冷热不通, 上焦生热, 令口干燥也。
《杂病心法》
虚劳:虚损成劳因复感,阳虚外寒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肺损皮毛洒寒嗽,心损血少月经凝,脾损食少肌消泻,肝损胁痛懒于行。肾损骨痿难久立,午热夜汗骨蒸蒸,从下皮聚毛落死,从上骨痿不起终。恐惧不解则伤精,怵惕思虑则伤神,喜乐无极则伤魄,悲哀动中则伤魂,忧愁不巳则伤意,盛怒不止则伤志,劳倦过度则伤气,气血骨肉筋精极。
阴劳:细数形尽死,阳劳微革气脱终,枯白颧红一侧卧,嗽哑咽痛咯星红。五脏无胃为真脏,形肉虽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损,一息一至行尸名。大骨枯槁大肉陷,动作益衰精髓空,真脏未见一岁死,若见真脏克期凶,喘满动形六月死,一月内痛吊肩胸,身热破胭肉尽脱,十日之内不能生。真脏脉见目眶陷,目不见人顷刻倾,若能见人神犹持,至所不胜日时终。
拯阴理劳汤:阴虚火动用拯阴,皮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烦少气,生脉归芍地板贞。薏苡橘丹连合草,汗多不寐加枣仁,燥痰桑贝湿苓半,阿胶咳血骨热深。
注: 此方即人参、麦冬、五味、当归、白芍、生地、龟板、女贞、薏苡、橘红、丹皮、莲子、百合、炙草也。
拯阳理劳汤: 阳虚气弱用拯阳,倦怠恶烦劳则张,表热自汗身酸痛,减去升柴补中方,更添桂味寒加附,泻八升柴诃蔻香,夏咳减桂加麦味,冬咳不减味干姜。
注: 此汤即人参、黄耆、炙草、白朮、陈皮、肉桂、当归、五味子也。
六味地黄汤、都气汤、七味地黄汤、生脉地黄汤、桂附地黄汤、知柏地黄汤、金匮肾气汤:肾虚午热形消瘦,水泛为痰津液伤,咳嗽盗汗失精血,消汤淋浊口咽疮,熟地药萸丹苓泽,加味劳嗽都气汤,引火归元加肉桂,火妄刑金生脉良。桂附益火消阴翳,知柏壮水制阳光,车牛桂附名肾气,阳虚水肿淋浊方。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汤:
大补阴丸制壮火,滋阴降火救伤金,龟板知柏地髓剂,二冬归芍草砂仁,咳加百味汗地骨,血痰金贝虚耆参,虚热无汗宜散火,有汗骨蒸亦补阴。
保元汤:一切气虚保元汤,耆外参内草中央,加桂能生命门气,痘疮灰陷与清浆。
注:保元汤,即人参、黄耆、炙草也。
加味救肺饮: 加味救肺治肺损,嗽血金家被火刑,归芍麦味参耆草,百花紫菀马兜铃。
注: 加味救肺饮,即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耆、炙草、百合
人参固本汤丸、保元生脉、固本汤: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咳血欲成劳,二冬二地人参共,保元生脉脾同调。
注:[1]人参固本汤、丸,即人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也。
[2]依本方再加保元之黄耆、炙草,生脉之五味,三方合一,名保元生脉固本汤。
[3]同调,谓同调脾、肺、肾三经虚也。
逍遥散: 逍遥理脾而清肝,血虚骨蒸烦嗽痰,寒热颊赤?不快,妇人经痛脉虚弦,朮芩归芍柴薄草,加味栀丹肝热添,肝气滞郁陈抚附,热加吴萸炒黄连。
痨瘵:
黄耆鄨甲散:黄耆鄨甲虚劳热,骨蒸晡热渴而烦,肌肉消瘦食减少,盗汗咳嗽出血痰,生地赤芍柴秦草,知耆菀骨半苓煎,人参桂桔俱减半,鄨甲天冬桑倍添。
注:此方即生地、赤芍、柴胡、秦艽、炙草、知母、黄耆、紫菀、地骨皮、半夏、茯苓、人参、桂枝、桔梗、鄨甲、天冬、桑白皮也。
作者:
cpchen
时间:
2003-5-20 20:13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鼓胀的参考资料∶
《中医内科学》
类证鉴别∶
鼓胀可与水肿相鉴别。重点可从病因病机和临床主证加以鉴别。
(1)病因病机 鼓胀的病因,主耍是由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血吸虫感染以及其它疾病转化而成。其病机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相互失调,形成气滞、血瘸、水停腹申。水肿的病因则主要由于风邪外袭,感受水湿,饮食伤脾以及劳倦伤肾等引起。其病机涉及肺、脾、肾三脏相干,水液不能正常通调、输布、施泄,以致水溢肌肤而成水肿。
(2)临床主证 鼓胀以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尚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起,四肢消瘦。如脾肾阳虚,水湿过盛,后朔亦可见四肢浮肿。如肝脾血痰者,可见腹部脉络显露,颈胸部出现血病或血缕,以及蛆血、吐血。湿热盛者,可出现两目及皮肤发黄。水肿初起,大都从眼脸部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至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水肿后及全身,后期病势严重可见腹胀满、胸闷和气喘不得平卧等症。
此外,鼓胀在腹部胀大方面,由于病症不同,其症状亦有差异,如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多胁下胀满或疼痛。寒湿困脾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烷腹撑急。肝脾血痰证,腹大坚满,多胁腹刺痛,脉络怒张。脾肾阳虚证,腹大但胀满不甚,早宽暮急。肝肾阴虚,腹大胀满不舒。这些均需在临证时予拟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在辨证方面,根据病程和王邪关系,一般发病初期多肝脾失调,气滞湿阻。根据病机,分清气滞、血痰、湿热和寒湿的偏盛,分别采用理气秩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暂时用峻剂逐水。病程日久,或素体虚弱,病机可出现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滋养肝'肾。本病的病机由于本虚标实,虚实挟杂,故治疗需注意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内科表典》
病 名: 鼓胀
分 型:气滞湿阻
证 状:腹胀按之不坚,?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嗳气不爽,小便短少
舌 脉:苔白腻。脉弦
处方用药:胃苓汤合柴胡疏肝散
病因病机:气壅湿阻,肝郁脾虚
治 则:行湿散满,疏肝理气
病 名:臌胀
分 型:水湿困脾
证 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里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及颜面下肢浮肿 。
舌 脉:苔白腻。脉弦
处方用药:实脾饮
病因病机:水蓄不行脾阳不振
治 则:行气利水,温中健脾
病 名:臌胀
分 型:湿热蕴结
证 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溲赤涩,或面目皮肤发黄。
舌 脉:舌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
处方用药:茵陈蒿汤合中满分消丸
病因病机:邪热内盛,湿阻气机
治 则:攻下遂水,清热利湿
病 名:臌胀
分 型:肝脾血瘀
证 状: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黑,面黯。
舌 脉:舌紫红或紫斑。脉细涩
处方用药:调营饮
病因病机:隧道不通,瘀阻肝脾
治 则:行气利水,活血化瘀
病 名:臌胀
分 型:脾肾阳虚
证 状: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白。
舌 脉:舌淡胖紫。脉沉弦无力
处方用药: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汤
病因病机:水停血瘀,脾肾阳虚
治 则:化气行水,温补脾肾
病 名:臌胀
分 型:肝肾阴虚
证 状: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口燥
舌 脉: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处方用药:膈下逐瘀汤合六味地黄汤
病因病机:热伤血络,肝肾阴虚
治 则:凉血化瘀.滋养肝肾
出典:《医学源流论》篇名: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内文: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者。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臌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痛痒,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不关着,无病之处,反以药攻之。《内经》所谓:诛伐无过,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医者以其反增他病,又复治其所增之病,复不知病之所从来,杂药乱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药之不当,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终身不悟也。
出典:《医学源流论》篇名:臌膈论
内文:臌膈同为极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盖臌者有物积中,其症属实,膈者不能纳物,其症属虚。实者可治,虚者不可治,虚其常也。臌之为病,因肠胃衰弱不能运化,或痰或血,或气或食,凝结于中,以致膨脝胀满。治之当先下其结聚,然后补养其中气,则肠 胃渐能克化矣。《内经》有鸡矢醴方,即治法也。后世治臌之方,亦多见效,惟脏气已绝,臂细脐凸,手心及背平满,青筋绕腹,种种恶症齐现则不治。若膈症乃肝火犯胃,木来侮土,谓之贼邪。胃脘枯槁不复用事,惟留一线细窍,又为痰涎瘀血闭塞,饮食不能下达,即勉强纳食,仍复吐出。盖人生全在饮食,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今食既不入,则五脏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少纳谷,则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纳谷,则不出半年而死。凡春得病者,死于秋;秋得病者,死于春,盖金木相克之时也。又有卒然呕吐,或呕吐而时止时发,又或年当少壮,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至于类臌之症,如浮肿水肿之类,或宜针灸,或宜泄泻,病象各殊,治亦万变。医者亦宜广求诸法,而随宜施用也。
出典:《医学源流论》篇名:病情传变论
内文: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一定之传变,如伤寒太阳传阳明,及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类。又如痞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豫知而防之也。无定之传变,或其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和,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医者不能豫知而为防者也。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重,轻病亦变危矣。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则诸病亦可渐次平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至于药误之传变,又复多端;或过于寒凉而成寒中之病;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或过于攻伐而元气大虚;或过于滋润而脾气不实,不可胜举。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朮、五味、萸肉之类,将邪火尽 行补濇。始若相安,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如中风之状,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医家病家,犹以为病后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余见甚多,不可不深戒。
加入。
《中医名词术语大辞典》
【实中夹虚】指实邪结聚的病证中夹有虚证,多属邪盛正虚。例如,久患臌胀病,
症状常表现为腹胀大而实,静脉怒张,面色苍黄而晦暗,形瘦肢肿,
饮食即胀,二便不利,舌质暗红起刺,苔黄干燥,脉缓弱或沉细弦数
等,这是在气血郁结的实证中又出现脾肾不足的虚象。
【女劳疸】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
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金匮要略
》认为本证是得之房劳醉饱。根据临床所见本证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
,是气血两虚、浊邪瘀阻的证候。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
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臌胀】即“臌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症。致
病原因有:因于情志郁结,气失调达,肝脾受伤者;有因于饮食不节,嗜
酒过度,脾胃受伤,运化失职者;有因虫积或其它传染病损仍肝脾,阻碍
气血者。病变多在肝、脾、肾三脏,而且互相影响,以致气血,水浊瘀积
腹内,故腹部日渐胀大而成臌胀,如患者头面四肢消瘦,只腹部胀大的,
称为“单腹臌”;因其形状类似蜘蛛,故又称蜘蛛臌。
【气臌】臌胀类型之一。因于脾虚气滞者,症见胸腹胀满不适,按之仍觉柔软,
伴有气逆,嗳气等症状。因于七情郁结、气机壅寒者。症见腹大、青筋
显露,肤色苍黄,四肢消瘦等。
【血臌】臌胀类型之一。亦称“蓄血臌”。主要症状有吐血、衄血、便血或大便色
黑、小便赤、身发瘀斑等,腹内可摸到肿块,并逐渐增大。病因主要由于
瘀块阻滞,影响水湿的运行。本症可见于肝硬化,亦见于子宫或卵巢肿瘤
等病。
【虫臌】由寄生虫如血吸虫等引起臌胀称“虫臌”又称“蛊胀”,或简称“蛊”。
临床表现;初起时腹部胀满,胁下有痞块,以后腹水逐渐增加时,面色苍
白或萎黄或晦黑,肌肉消瘦,食量减少,倦怠无力。病因是虫毒结聚于内
,肝脾受伤,脉络瘀寒,升降失常,清浊相混所致。
【水臌】臌胀类型之一。主要症状有腹胀大,皮薄而紧,色苍小便难,两胁痛。多
数患者面色萎黄,或伴黄疸,身上有时可见红点(蜘蛛痣)。此由肝郁伤
脾,肝失疏泄,脾不运化,水毒结聚所致。
【气胀】腹部胀满的症状,叫做“胀”,因气滞而引起腹部胀满叫“气胀”,病因
多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有关。参阅“气臌条”。
《杂病心法》
篇名:肿胀
条文:外邪干卫客肠外,肠覃月事以时行,外邪干营客胞内,石瘕经闭状妊盈。
注:[1]风寒之邪,不客于脉中分肉,而干卫气、深入客于肠外,僻而内着,日
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仍以时行,名曰肠覃。
[2]或干营气,深入客于胞中,恶血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
时下,名曰石瘕,此皆生于女子,在男子则为疝病也。
篇名:肿胀
条文:腹胀身热及失血,四末清脱泻数行,肿起四肢后入腹,利旋满肿腹筋青,唇
黑脐突阴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脉大时绝或虚濇,肿胀逢之却可惊。
注:[1]腹胀身热,阳盛胀也,若吐衄泻血,则阴亡矣。
[2]四肢瘦冷,阴盛胀也,若数泻不止,则中脱矣。
[3]先肿胀腹,后散四肢者可治。
[4]先肿四肢,后归入腹者不治。
[5]肿胀之病多实,服利下之药,旋消旋起,则为正不胜邪,亦不治。
[6]腹筋青涨高起,肿胀苍黑,脐肿突出,阴囊肿腐,缺盆脊背肿平,足心
肿平,则五脏伤,皆不治也。
[7]脉大而时绝,或虚濇细,则气血败,皆死脉也。
篇名:肿胀
条文:木香流气饮:肤胀脉胀通身胀,单腹鼓胀四肢平,肤胀木香流气饮,脉胀加姜
黄抚芎。
注:[1]肤胀,皮肤胀也,脉胀,经脉胀也。
[2]此二胀皆通身胀也。
[3]单腹胀、四肢不胀。鼓胀、其胀如鼓。此二胀,皆腹胀四肢不胀也。
[4]肤胀宜用木香流气饮,脉胀亦用此汤,更加姜黄、抚芎也。
[5]方在诸气门。
篇名:肿胀
条文:厚朴散下瘀血汤单腹鼓胀分气血,气实肠覃厚朴榔,木枳青陈遂大戟,血实石瘕下瘀汤。
注:[1]单腹胀、鼓胀,当分气血而治。
[2]肠覃亦气病也,故同气实胀者一治之,皆用厚朴散,即厚朴、槟榔、木香、枳壳、青皮、陈皮、甘遂、大戟。
[3]石瘕亦血病也,故同血实胀者一治之,宜用下瘀血汤,即大黄、桃仁、虫、甘遂也。
篇名:肿胀
条文:寒胀中满分消汤;热胀中满分消汤:
气虚胀病分寒热,中满分消有二方,寒胀参耆归苓朴,半夏吴萸连二姜,升柴乌麻青柏泽,荜澄草蔻益木香,热缩六君知猪泽,枳朴芩连干姜黄。
注:[1]胀有虚、实、寒、热,若胀而形气虚少寒者,宜用胀中满分消汤,即人参、黄耆、当归、茯苓、厚朴、半夏、吴萸、黄连、干姜、生姜、升麻、柴胡、川乌、麻黄、青皮、黄柏、泽泻、荜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也。
[2]胀而形气虚少热者,宜用热胀中满分消汤,即缩砂、人参、白朮、茯苓、炙草、广皮、半夏、知母、猪苓、泽泻、枳壳、厚朴、黄连、干姜、姜黄也。
篇名:肿胀
条文:上肿多风宜乎汗,下肿多湿利水泉,汗宜越婢加苍朮,利用贴脐琥珀丹,外散内利疏凿饮,喘不得卧苏葶先,阳水热浚湿神佑,阴水实脾肾气丸。
注:[1]从上肿者,多外感风邪,故宜乎汗。
[2]从下肿者,多内生湿邪,故宜乎利水。
[3]外散风水,宜用越婢汤加苍朮,即麻黄、石膏、甘草、苍朮也。
[4]内利水湿,宜用贴脐等法。一以巴豆去油四钱,水银粉二钱,硫黄一钱,研匀成饼,先用新绵一片布脐上,内饼,外用帛缚,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姿粥补住。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饼可救三、五人。一以鲜赤商陆根,杵烂贴脐上,以帛缚定,水自小便出。一以田螺四个,大蒜五个,车前子末三钱,研成饼,贴脐中,以帕缚之,少时尿利即愈。或内服沉香琥珀丸,即苦葶苈子、真郁李仁、防己、沉香、陈皮、琥珀、杏仁、苏子、赤茯苓、泽泻、麝香也。
[5]若通身肿,则当外散内利,宜用疏凿饮子两解之。
[6]若水盛上攻,喘急不得卧,则当用苏子葶苈丸以定喘,即此,等分为末,枣肉丸。
[7]阳水属热实者,热盛宜用大圣浚川散;湿盛宜用舟车神佑丸以下之。二方在『医宗必读』。
[8]阴水属寒虚者,脾虚不食便软,宜用实脾饮;肾虚胫足冷硬,宜用肾气丸。
篇名:肿胀
条文:实脾饮:里实自然寻浚佑,里虚实脾四君香,木瓜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干姜,投诸温补俱无验,欲诸攻下又难当,须行九补一攻法,缓求淡食命多昌。
注:[1]里实二便涩者,直用浚川散、神佑丸。
[2]里虚二便通者,宜用实脾饮,即人参、白朮、茯苓、炙草、木香、木瓜、川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干姜也。
[3]肿胀之病属虚寒者,自宜投诸温补之药,而用之俱无效验者,虚中必有实邪也。欲投诸攻下之药,而又难堪,然不攻之终无法也,须行九补一攻之法。是用补养之药九日,俟其有可攻之机,而一日用泻下之药攻之。然攻药亦须初起少少与之,不胜病、渐加之,必审其药与元气当,逐邪而不伤正,始为法也。其后或补七日、攻一日,补五日、攻一日,补三日、攻一日,缓缓求之,以愈为度。
[4]若能戒盐酱,淡食百日,多有生者。
篇名:积聚
条文:五积六聚本难经,七症八瘕载千金,肠覃石瘕辨月事,癖之名别浅深,脏积发时有常处,腑聚忽散无本根,症类积?瘕聚癖,肠满汁溢外寒因。
注:[1]五积、六聚之名,本乎『难经』。
[2]五积,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也。
[3]六聚者,积之着于孙络、缓筋、募原、膂筋、肠后、输脉也。
[4]七症、八瘕之名,载『千金方』。
[5]七症者,蛟、蛇、鳖、肉、发、虱、米也。
[6]八瘕者,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
[7]肠覃者,积在肠外,状如怀子,月事以时而下。
[8]石瘕者,积在胞中,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故曰辨月事也。
[9]?者,外结募原肌肉之间。
[10]癖者,内结隐僻膂脊肠胃之后,故曰别浅深也。
[11]然积者属脏,阴也,故发有常处,不离其部。
[12]聚者属腑,阳也,故发无根本,忽聚忽散。
[13]症不移,而可见,故类积、类?也。
[14]瘕能移,有时隐,故类聚、类癖也。
[15]积聚、症瘕、肠覃、石瘕、?癖之疾,皆得之于喜怒不节则伤脏,饮食过饱则伤腑,肠胃填满,汁液外溢,为外寒所袭,与内气血、食物凝结相成也。
篇名:积聚
条文:积聚牢坚不软动,胃弱溏泻不堪攻,奔豚发作状欲死,气上冲喉神怖惊。
注:[1]积聚牢固不动,坚硬不软,则病深矣。
[2]胃弱食少、大便溏泻,不堪攻矣。
[3]五积之中,奔豚最为难治,若更发作,正气虚不能支,其状欲死,从少腹起,气上冲喉,神色惊怖,皆恶候也。
篇名:积聚
条文:积聚胃强攻可用,攻虚兼补正邪安,气食积癖宜化滞,温白桃仁控涎丹。
注:[1]积聚宜攻,然胃强能食,始可用攻。
[2]若攻虚人,须兼补药,或一攻三补,或五补一攻,攻邪而不伤正,养正而不助邪,则邪正相安也。
[3]凡攻气食积癖,宜用秘方化滞`,丸方在内伤门。
[4]攻积聚、症瘕,宜用温白丸,即万病紫菀丸,方倍川乌。
[5]攻血积、血瘕,宜用桃仁煎,即桃仁、大黄各一两,?虫炒五钱,朴硝一两,共为末,先以醇醋一斤,用砂器慢火煎至多半钟,下末药搅良久,为小丸,前一日不吃晚饭,五更初,温酒送一钱,取下恶物如豆汁鸡肝。未下次日再服,见鲜血止药。如无?虫,以?虫代之,然不如?虫为愈也。
[6]攻痰积,宜用控涎丹,方在痰饮门。
篇名:心腹痛
条文:心痛岐骨陷处痛,横满上胸下胃脘,当脐脾腹连腰肾,少腹小大肠胁肝。虫痛时止吐清水,疰即中恶寒外干,悸分停饮与思虑,食即停食冷内寒,水停痰饮热胃火,气即气滞血瘀缘,随证分门检方治,真心黑厥至节难。
注:[1]岐骨陷处痛,名心痛。
[2]横满连胸,名肺心痛。
[3]下连胃脘,名胃心痛。
[4]连脐,名脾心痛。
[5]连腰,名肾心痛。
[6]连少腹,名大肠小肠痛。
[7]连胁,名肝心痛。
[8]时止吐清水,名虫心痛。
[9]中恶腹痛,名疰痛。
[10]寒邪外干,名中寒痛。
[11]悸而痛,名悸心痛。
[12]水停心下,属饮也。
[13]思虑伤心,属伤也。
[14]停食痛,停水痛,停痰痛,胃火痛,气滞痛,血瘀痛,皆不死之证也。
[15]当分门施治,惟真心痛,面色黑,四肢逆冷至节,死证也。
篇名:心腹痛
条文:化滞丸、清中汤:攻湿积热求化滞,攻寒积水备急丹,火痛二陈栀连蔻,虫用乌梅饮控涎。
注:[1]化滞丸,成方也。
[2]清中汤,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炒山栀、黄连、草豆蔻也。
篇名:心腹痛
条文:木香流气饮:七情郁结流气饮,思虑悸痛归脾汤,内寒理中外五积,疰痛备急血抵当。
篇名:心腹痛
条文:小建中汤木来乘土腹急痛,缓肝和脾小建中,血虚寒痛羊肉治,气虚理中加陈青。
注:[1]羊肉,谓羊肉汤也。
篇名:心腹痛
条文:乌头栀子汤劫诸郁痛乌栀子,劫而复痛入元明,已经吐下或虚久,急痛欲死求鸦呜。
注:[1]诸郁,谓诸寒火郁而痛也。
[2]寒多炮川乌为主,热多姜炒栀子为主。
[3]元明,元明粉也。
[4]鸦呜,谓以真鸦片末,或加麝香少许,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丸引。
[5]在本草名:一粒金丹。
篇名:胸胁痛
条文:颠倒木金散:胸痛气血热饮痰,颠倒木金血气安,饮热大陷小陷治,顽痰须用控涎丹。
注:[1]胸痛之证,须分属气、属血、属热饮、属老痰。
[2]颠倒木金散,即木香、郁金也。属气郁痛者,以倍木香君之。属血郁痛者,以倍郁金君之。为末,每服二钱,老酒调下。虚者,加人参更效。
[3]胸中有痰饮热作痛者,轻者小陷胸汤,重者大陷胸汤、丸治之。
[4]若吐唾稠黏痰盛,则用控涎丹。
篇名:胸胁痛
条文:枳芎散枳橘散柴胡疏肝汤加味逍遥散左金丸当归龙荟丸胁痛左属瘀留血,轻金芎枳草重攻,右属痰气重逐饮,片姜橘枳草医轻,肝实太息难转侧,肝虚作痛引肩胸,实用疏肝柴芍草,香附枳陈与川芎,肝虚逍遥加芎细,陈皮生姜缓其中,肝虚左金实龙荟,一条扛起积食攻。
注:[1]左属瘀血:轻,谓瘀血轻者,宜用枳芎散,枳芎散,即枳壳、抚芎、郁金、甘草也。重攻,谓瘀血重者,宜以攻血之剂也。
[2]右属痰气。重逐饮,谓以控涎、十枣逐痛之重者也。枳橘散,即枳壳、橘皮、片子姜黄、甘草,医痛之轻者也。
[3]柴胡疏肝散,即白芍,甘草、香附、枳壳、陈皮、川芎也。
[4]逍遥散,即白朮、茯苓、当归、白芍、柴胡、炙草、薄荷少许,加川芎、细辛、陈皮、生姜也。
[5]左金,即左金丸,吴茱萸、黄连也。
[6]肝实火旺者,当归龙荟丸。
[7]积食者,以化滞丸。
[8]积饮者,以控涎丹。
作者:
cpchen
时间:
2003-5-20 20:2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桂枝汤先生,您好!
送上参考资料,仅供参考,由于临床诊治是阁下而非在下,网上分析意见不知道有几成符合临床诊断,所以,我的贴文内容也仅供参考而已。
能够帮助阁下的暂时只能做到这个程度。
病人体温整体下降,是佳兆,希望汇同网上医师共同研究,帮助病人渡过难关。
若需要在下帮忙,请不必客气。
cpchen上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20 21:0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感谢先生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搜罗了如此祥尽的资料,可见先生的治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先生这种负责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你大概在五十二至五十五岁之间吧?从你发来的资料来看,我也翻了一些书。的确,就象你说的那样:未见有“痨臌”的资料。古籍中所提到的“痨”,并不是专指现代的“结核”,就是《葛可久*十药神书》所提到的十个方子,也与本病沾不上边。就是“臌”,其病理、病机、也与此病患对不上号。所以,我赞成先生把此病定为“痨臌”。
中医的历史上,所有的理论也好,病名也好,都是有人第一次提出来的,这样,中医才能前进,才能发展。
我们中医要前进,就不能钻到故纸堆里出不来。就要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攀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
既然,是两种病症兼显。我们总不能用算术的办法:1+1=2吧?这就是我要把此病在网上公开的用意。让大家面对着中医的这个“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如何应对。
那么,请先生,也请大家众网友,参谋治则和方药。这就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这个病人,“肺结核”是本。其余是标。可是,由于原来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置使身体已经千疮百孔了。中医的四大难症,已经被他占了三个,剩下一个隔(由于有怀疑是癌)也为时不远。就是单独的一症,也够难处理。当然,我相信,在众人的努力下,这个难题,还是会有答案的。
作者:
cpchen
时间:
2003-5-20 21:26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若再多嘴,我便成“一言堂”了。
本人迟迟不作论治意见,是真诚地想听听其他医师的意见再说。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21 07:37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cpchen先生不辞辛苦地搬运了许多许多的资料,到网上来。--就算是没有功劳,苦劳也是大大的了。他只不过是为了说明把此病例诊断为“痨臌”是大有依据和大有道理的罢了。他的勤劳和执著,实在令人佩服。而桂枝汤先生不但赞成先生把此病定为“痨臌”,说它是对中医的发展。 还说“这个病人,“肺结核”是本。其余是标。”却不能不教人惊诧。肺结核这个病,古人名其曰“痨病”,认为属于难证只列,这不假。但其对于今天的西医来说,早已不是不可克服的疾病了。西医对治疗肺结核,不能说是游刃有余,但也是胸有成竹的。尤其是西医的大医院,诊治肺结核更是举手之劳。这个病人之所以告别大医院回家转,决不会是因为其患有“肺结核”,是显而易见的。桂枝汤先生人弃我取,现在要摆开阵势,郑重其事地对付“肺结核”,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难道这个既严重又复杂的病例,真的主要疾病是“肺结核”吗?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21 07:4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cpchen先生不辞辛苦地搬运了许多许多的资料,到网上来。--就算是没有功劳,苦劳也是大大的了。他只不过是为了说明把此病例诊断为“痨臌”是大有依据和大有道理的罢了。他的勤劳和执著,实在令人佩服。而桂枝汤先生不但"赞成先生把此病定为“痨臌”,"说它是对中医的发展。 还说“这个病人,“肺结核”是本。其余是标。”却不能不教人惊诧。肺结核这个病,古人名其曰“痨病”,认为属于难证之列,这不假。但其对于今天的西医来说,早已不是不可克服的疾病了。西医对治疗肺结核,不能说是游刃有余,但也是胸有成竹的。尤其是西医的大医院,诊治肺结核更是举手之劳。这个病人之所以告别大医院回家转,决不会是因为其患有“肺结核”,是显而易见的。桂枝汤先生人弃我取,现在要摆开阵势,郑重其事地对付“肺结核”,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难道这个既严重又复杂的病例,真的主要疾病是“肺结核”吗?
作者:
cpchen
时间:
2003-5-21 08:5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caoxibai 君您好!
我不同意你的判断,如果要写一篇如阁下习惯风格般的,对此病例的辨证论治短文,只须花一个小时就够了,用不著花那么大的精力时间搜集资料。
如果说在下花那么大的精力时间搜集资料,“只不过是为了说明把此病例诊断为“痨臌”是大有依据和大有道理的罢了。”更是无稽之谈,请阁下再看仔细本人的文意,是否真的有此动机?
我提供详尽的资料,写出了辨证分析,却没有写出论治意见。很明白我是为网上众医师提供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内容也同样包含否定“此病例诊断为“痨臌”是大有依据和大有道理的”成分。
中医师临床诊治疾病,常常用“跳跃式”方式完成辨证论治的全程,对简单的病例,我也会如此。但此病例是危重病,桂枝汤先生提出网上会诊,放上网讨论时间也一个月了。当初我没有介入讨论,因为生性懒惰,深知此病例非同一般,介入讨论是吃力又费神费时的活儿;而且又没有临床机会,恐怕干扰了桂枝汤先生的诊断。
现在介入讨论,本人选择了最辛苦,最费神又费时的部分,是啃骨头的工作。留下大片空间供网上诸君发挥,仅此而已,请 caoxibai 明鉴。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5-21 10:01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原来先生搜集那么多资料,是为了供大家网上使用方便,是在替他人作嫁衣。如此,是我误会先生了,对不起。谨请见谅。谢谢您。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22 13:5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20号起的体温:
10:45 36.9c
13:50 36.8c
16:00 37.3c
17:00 37.3c
20:00 37.1c
21:30 36.9c
23:00 36.7c
21号
05:00 36.7c
07:00 36.5c
10:00 36.7c
14:00 37.2c
15:30 37.1c
17:40 37.3c
20:30 37.3c
21:20 37.2c
23:30 37.0c
21号
05:50 37.0c
07:13 36.6c
10:15 36.7c
13:00 36.9c
15.50 37.1c
16:00 37.3c
17:40 37.1c
20:45 37.1c
21:00 37.4c
22号
01:00 36.8c
04:00 36.9c
05:00 36.9c(注意:都有是腋温)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5-22 21:5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控涎丹吧,早该用了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5-28 14:4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病患者近几天来,病情较稳定,前面之方,一直在用,温度最高为37.3c最低为36.5c腹不鼓,肝区时有疼痛,小便在,不多。大便有点溏。口干,但不欲饮。鼻中偶见出血,几滴则止。饮食如常,舌苔白,质淡紫。脉弦而微数。
从病情看,痨,还是主要的根源。
现在,下一段如何处理?请各位网友教我。
作者:
独菇大狭
时间:
2003-6-6 12:17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我觉得好好。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20 06:55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因病人再次去住院,所以好长时间无信息提供,现据确切消息:病人已于五天前去世。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7-20 14:14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医生虽有救人活命之心,可惜缺乏回天再造之力。医学的局限性在此充分展现。呜呼哀哉,伏唯尚饗!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8-6 21:52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好贴!再顶一下。
作者:
lhyyhl
时间:
2003-8-6 22:27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今天才看到的 也顶一下 ~ 看都看的这么辛苦 可想各位辛苦 ~
作者:
水蛭
时间:
2003-8-6 22:50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下面引用由
lhyyhl
在
2003/08/06 10:27pm
发表的内容:
今天才看到的 也顶一下 ~ 看都看的这么辛苦 可想各位辛苦 ~
我看你这个图片,有点象阳气欲脱~~~~
属于危重病人了。
作者:
白术散
时间:
2005-1-21 17:04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今天才看到的 也顶一下。
此病正虚邪实无疑,不必去考虑是痨还是臌。愚意以为用补中益气汤,重用参芪,加麦冬,地骨皮,鳖甲,鸡爪黄。
作者:
龙缘
时间:
2005-4-20 23:04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唉!
作者:
zhijunwang16
时间:
2005-5-1 18:19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敬告——本处人力有限,只诊治久治未愈重病患者,见谅!
你们好!
久治未愈的重病患者们,请速给我们来电,我们希望通过电话与病人直接通话,以便我们自己判断,是否介入治疗。
我处采用纯中医中药为患者诊治(病人如需外科手术,则需在其它医院实施,本处不具外科手术条件)。本处戴先生拥有自己独创的医理体系,医术精湛,医德超群。
因现在社会上以治病“骗钱”的“医生”太多,借治病之名行推销药品之实的不良不法之徒或“单位”泛滥,望患者及其家属亲友擦亮眼睛!让过街“老鼠”现行!——如先不告诉或提供有关病情,“老鼠”“问”不了,也就很难蒙下去,也就失去其“算命”的本事了!
本处人力有限,一般只接待久治未愈的重病患者;同时,“久病成良医”,这样的病人自然也就可掂量出医生医术的真伪高低。如得到本处戴先生诊治,诊治前患者就不需提供任何有关病情病况等资料,戴先生通过切脉便可获得病人体内实际状况。
在我处治疗收费可能会稍贵,请患者慎重斟酌。
希望您有幸得到我处戴先生亲自诊治!
祝早日康复!
联系电话:0755-83924978 81537246 13249899114
联系人:王志军(先生)
E-MAIL:zhijunwang168@163.com
daimicroping@163.com
zhijunwang168@126.com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5-5-2 09:58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因现在社会上以治病“骗钱”的“医生”太多,借治病之名行推销药品之实的不良不法之徒或“单位”泛滥,望患者及其家属亲友擦亮眼睛!
作者:
曲成万物
时间:
2005-5-11 14:03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建议用www.duosuccess.com(繁体)上的汤方.
已见过实例:2004年5月初确诊为肝癌,开始用网上汤方.
至2004年10月15日基本治愈.
作者:
中医方
时间:
2005-6-5 21:49
标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此病须医者临症斟酌处理之,不可杂药乱投.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