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6-1-23 16:16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中医临床,讲究四诊八纲,常以其来诊查和分析病情的性质和程度,然而用其来分析和判定人体生理的变化则显得鞭长莫及了。对于人体生理状态的描述,除了说“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等之外, 实在是乏善可陈。较之西医生理学的详尽和深入,颇显得粗放和不足。窃以为中医生理学的指标或判定项目,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当否,敬请诸公裁判。
  一,平,即平衡。包括阴阳平衡,气血平衡,脏腑经络平衡,人体内外平衡,等
  二,正,即纯正,即保持人体内精气神,以及脏腑经络,各方面精纯不杂。
  三,满,即充满,即人体气血,阴阳,各种生理物质必须保持充实,饱满。
  四,通,即通畅,即人体气机,血脉,以及经络脏腑之间的交流,必须保持畅通无阻,运行无碍。
  五,新,即更新,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组织,必须时时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能保持以上五方面的正常和运转,人体就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运行不止。
作者: 专门转帖    时间: 2006-1-23 16:28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脉象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
作者:百脉科技 来源:www.TopTCM.com 加入时间:2005-8-23 www.TopTCM.com
中医脉象仪 脉诊仪——本站独家提供权威中医药大学脉学最新科研成果——中医脉象仪 脉诊仪。点击

  脉象的描记: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曲线,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别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开始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一致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脉象产生的原理: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也积累了一些资料。脉象的变化是有其广泛的病理、生理基础,其变化与心血管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脉象是由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等组成,与心搏排出量、心瓣膜功能、血压的高低、血管内血液的质和量以末稍血管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浮脉的形成可能是心搏排血量减少(或正常),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在心电图上可见电压降低。
  迟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性心律等引起。
  数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可由于感染等因素,致血压下降,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由于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力量减弱,而致心搏代偿性增加。
  虚脉多为心搏排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压降低所形成。
  实脉的形成与心排出量和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其脉压正常。
  滑脉心排血量正常或稍高,血管弹性阻力正常或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因而血流畅通,在血管上显示出波浪形经过。
  涩脉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搏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等因素有关。
  洪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血流速度增快等有关。
  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疼痛及肝病时出现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
  紧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
  促脉或为心房纤颤,或有心动过速伴期前收缩。
  结脉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各种期前收缩、逸搏、停搏及房颤等。
  代脉见于期前收缩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二联律、三联律。
  促、结、代脉均为脉律不整,主要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形成,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也可引起结、代脉。
作者: 专门转帖    时间: 2006-1-23 16:30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作者:百脉科技 来源:www.TopTCM.com 加入时间:2005-8-23 www.TopTCM.com
中医脉象仪 脉诊仪——本站独家提供权威中医药大学脉学最新科研成果——中医脉象仪 脉诊仪。点击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粘膜,尤其舌背粘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近年来运用现代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舌诊的日益增多,简介如下:
  (1)正常舌象:
  淡红色舌质:由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明带有角化的粘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薄白苔: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2)舌象的变化:
  ①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及机体生理失调、
  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淡白舌多与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机能不全,如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与毛细管扩张,血液量增加,血液浓缩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发热,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脱水,维生素缺乏,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及昏迷等病人;青紫舌可能与静脉瘀血,或缺氧而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及癌肿患者。
  舌体胖嫩,主要由于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且可因水肿、舌体增大或肌张力降低、松弛而在舌边出现齿痕;裂纹为舌乳头融合及分离而造成的裂隙,可能与舌粘膜萎缩有关;芒刺系由丝状乳头向蕈状乳头转化,同时由于粘膜固有层中血管充血扩张,致蕈状乳头肿胀,充血而成。
  舌质干燥,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脱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减少,故舌面干燥,所以舌面干燥是临床失水的最好指标,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现。
  ②舌苔的变化与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白苔多为氧气交换减少,或贫血,携氧降低,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舌粘膜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增多而形成;黄苔是由于感染等致炎因子和代谢产物的刺激,使丝状乳头增生,粘膜表层弥漫的角化不全和角化过度,加上角质碎片和产黄色微生物的作用,以及舌的局部炎性渗出物等而形成,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发热及一些恶性肿瘤;黑苔的形成是因丝状乳头增生更剧,出现棕色角化细胞及黑色霉菌滋生,或腐败细菌作用于舌粘膜上之坏死物质,或与含铁微生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致黑色,故认为慢性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由于恶性疾病引起口腔健康情况恶化,是造成黑苔的原因,也可见于吸烟过量,口腔卫生差者。
  舌苔变厚,变腻,多由于病后食欲减退或进软食、流质、舌的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或因发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清洗作用降低,影响舌的自洁作用降低,使丝状乳头延长,加上角质碎片、渗出物等堆积所致。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
  ①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人可见到干红苔等。
  ②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乳头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出现光滑舌。
  ③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及反应性有关。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④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现象。这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粘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⑤与内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
  ②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则舌面光滑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明显,舌苔多厚腻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作者: 蒲亭逸仙    时间: 2006-1-23 16:37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楼上的朋友资料还不少哟~~~~
作者: 专门转帖    时间: 2006-1-23 16:47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下面引用由蒲亭逸仙2006/01/23 04:37pm 发表的内容:
楼上的朋友资料还不少哟~~~~

书名:《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丛书名》
著译者: 赵国求,王平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标准书号:7-03-014664-6/R.1519
出版时间:2005-03-11
责任编辑:方霞
载体类型:图书
定价:¥29.80开本:A5字数:331千字页数:334页装帧:平装册/包: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东西方哲学、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做了较为详细的比较研究;中医的阴阳、精气神、经络、脏腑、病因病机、辨证的现代科学研究是本书的中心内容。全书以“中医阴阳平衡等价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最佳自稳态”为主线展开讨论与沧证,对中医学“气”、“阴阳”等概念从物质运动观上做了科学界定,力图将中医学的传统哲学部分与科学部分分离,建立一个自始至终贯彻中医传统与现代科学物质观逻辑一致的新的中医科学体系。
    本书适合中医研究者、医务工作者、中医药院校教师及学生阅读。
本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导论
第一章  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第一节  东西方哲学传统的比较
第二节  东西方科学传统的比较
第三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
第四节  老子“道学”自然观的科学属性
第二章  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第一节  精气神学说
第二节  阴阳与五行学说
第三节  脏腑、经络与穴位
第四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结构及中西医脏腑比较研究
第一节  骨、肌肉及脑与神经
第二节  体液、血液及免疫系统
第三节  基因和基因组学
第四节  中西医脏腑结构及功能
第五节  中西医脏腑比较研究
第四章  阴阳平衡与人体最佳自稳态
第一节  生命物质的运动
第二节  自组织系统与人体最佳自稳态
第三节  阴阳平衡现代科学物质观
第五章  阴阳二气及其相互转换的现代科学诠释
第一节  阴阳二气
第二节  阴阳转化的科学表述
第三节  现代科学中的中医精、气、神
第六章  经络--人体间隙维
第一节  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与假说
第二节  经络--人体间隙维
第七章  证与辨证规范化
第一节  证的定义及其历史沿革
第二节  传统辨证的经验传承与辨证规范化
第三节  科学辨证的几种模式
第八章  中医证实质研究
第一节  证实质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证的客观与微观特征研究
第三节  阴阳学说及证实质研究新方向
第九章  中医证实质研究释疑
第一节  中医证实质研究主证指标分析
第二节  证的宏观与微观特征及阴阳平衡
第三节  中医阴阳辨证的科学基础初步
第十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及其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二节  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
第十一章  思维的物质性与气功医疗
第一节  思维的物质过程与脑波
第二节  思维的外化及其传播方式
第三节  脑波与气功医疗
第十二章  现代系统医学简论
第一节  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与中医新自然观
第二节  中西医医疗病理分析在物质观上的统一
第三节  中医现代医学模型初探及系统医学
第十三章  中药新剂型新技术
第一节  中药新技术
第二节  中药新剂型
第三节  纳米技术与中医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 11    时间: 2006-1-23 17:47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6/01/23 04:1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临床,讲究四诊八纲,常以其来诊查和分析病情的性质和程度,然而用其来分析和判定人体生理的变化则显得鞭长莫及了。对于人体生理状态的描述,除了说“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等之外, 实在是乏善可陈。较之西医生理学的详尽和深入,颇显得粗放和不足。窃以为中医生理学的指标或判定项目,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当否,敬请诸公裁判。
  一,平,即平衡。包括阴阳平衡,气血平衡,脏腑经络平衡,人体内外平衡,等
  二,正,即纯正,即保持人体内精气神,以及脏腑经络,各方面精纯不杂。
  三,满,即充满,即人体气血,阴阳,各种生理物质必须保持充实,饱满。
  四,通,即通畅,即人体气机,血脉,以及经络脏腑之间的交流,必须保持畅通无阻,运行无碍。
  五,新,即更新,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组织,必须时时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能保持以上五方面的正常和运转,人体就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运行不止。
思路很好,
作者: 探源    时间: 2006-2-3 22:43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白萝卜等于白色的萝卜,典型的废话。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正满通新,在什么界限内才算平正满通新呢?

作者: lbkd1395    时间: 2007-3-16 23:47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阴阳妙义远不指此,阴阳述理每以取象比类之法,先生似有断章之嫌。阴阳之义统之为一,散之无穷,先生所言,仅从一隅而论,未勉贻人口舌。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7-3-17 07:07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阴阳是形象具体的,不能刻版不变的看阴阳。人体能保持“平、正、满、通、新”五方面的状态,就是健康的。一旦这五方面有所偏颇和失衡,就进入或显现病态。如此而已。
作者: 肝木角    时间: 2009-3-14 19:40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中医注重的是表里相征,里有病则表有象,据象以推里病。
作者: 山花烂漫    时间: 2009-3-31 13:35
标题: 中医生理判定五则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6/01/23 04:1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临床,讲究四诊八纲,常以其来诊查和分析病情的性质和程度,然而用其来分析和判定人体生理的变化则显得鞭长莫及了。对于人体生理状态的描述,除了说“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等之外, 实在是乏善可陈 ...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