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新医改方案”对中医的重视仍限于“口头承诺”
[打印本页]
作者:
净面尊者
时间:
2008-11-10 12:44
标题:
[原创]“新医改方案”对中医的重视仍限于“口头承诺”
[watermark]“新医改方案”对中医的重视仍限于“口头承诺”
??作者:王世保
??经过近几年中医学界的自身努力,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医在国民医疗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这次的新医疗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刻意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具体内容摘录如下:
??“坚持……中西医病重的方针”。
??“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充分发挥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 中西药并重”。
??“在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
??“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加快中医药立法工作”。
??这就是新医改方案中所有的针对中医的论述,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珍珠镶嵌在整个西医管理体制的光华大衣上面,其内容量与其目标显得极其不相称,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怀疑国家医政管理部门是不是真心地要去重视中医和实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而到现在还没有落实的“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纵观整个医改方案,我们没有发现中国的医政管理部门将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去实现“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重”、“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以及“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唯有的一点具体内容就是要“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 而这恰好说明了我们的医政管理部门并不是真心地去振兴中医,仍然没有为中医的异化性衰败所惊醒,仍然不能按着中医自身的发生规律去发展中医,仍然是在按着西医的思路来发展中医。我们知道这些中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基本上是中医西化的产物,也是西化中医的主要阵地。因此,当国家在强调中医院方面的建设而没有提出重视中医个体诊所建设的时候,无疑是在继续走西化中医的老路子,而这样的“中西医病重”最终会走向消灭中医的歧路,让我们彻底失去优势的中医资源。
??(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一颗毁灭中医的毒瘤
??中成药在古代只是一种辅助的治疗药物,由于其药味组成固定,不能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随症加减,医家一般只对病情比较稳定且需要长期服用的患者施用。因此,汤剂在古代的临床应用中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如今,在国家发展医药经济的主导下,中成药由于形态固定可以作为一般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中份额逐渐加大,大有取代汤剂的趋势。我们知道中成药的制作在古代是不受限制的,一般的医家可以依据自己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患者的需要自己制作,由于工艺简单,价格十分低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医政管理部门效仿西药的研发和流通方式,以主观认定中医家自制丸散膏丹临床不安全为由强行地剥夺了中医家自制成药的权利,推动中成药走上了“中药西制”和市场化的发展路径。
??为了把中成药研制成象西药那样的商品,在国家医政管理部门的主导下,研发人员大量地引进了西药理论和技术,包括工艺、质量、药理、药效和临床验证等内容,进而逐步形成了类似于西药研发过程的“中药西制”的中药研发路径。在中成药的工艺质量研究上,采用现代的物理化学手段,寻找所谓的“有效成分”和具体的检测指标;在药理和药效学研究上,采用西药的药理、毒理等西药理论进行动物实验。这些临床前的研究一般都是在研究单位建造的实验室里进行的。一个中成药品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后临床验证采用的则是西药的循证医学研究,即进行多期大样本对照临床试验。由于研究过程要需要西医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并且相同的临床病例数量较多,这个试验过程在中医的个体诊所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在规模较大的中医院按着验证方案周密地集中进行。我们就把那些由国家医政管理部门认定的有资格进行中成药的循证医学研究的中医院称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中药西制”的产物,也是“中药西制”的主要阵地。它有效地推动了“中药西制”的发展,而“中药西制”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西化,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中医理论上,“中药西制”需要中医理论进行标准化和客观化改造。中医标准化力图消除中医家的个性化诊疗特征,使中医理论要象理性的西医理论那样具有可重复的公共性特征,比如证型的标准化研究。中医理论的客观化则是在中医标准化的基础上要求临床研究设定一些具有可比性的量化指标,引进数理统计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进一步保证中医理论标准化的实现。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化特征明显违背了中医自身的诊疗特征和发生规律,扼杀了中医家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把中医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继而使得辨证论治能够得以机械地进行。因此,中医标准化不仅使得中医理论变得庸俗化,也大大地降低了中医的疗效,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在诊疗实体上,由于中成药的临床验证采取西医和中医指标同时进行比较,这就需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要配备大量的先进的西医诊断仪器和设备,能够从病人身上收集到足够的可供比较的数据信息。这种研究就明显地推动了中医院的西化,即中医院不仅要配备大量的西医专业人员,那些中医家也必须能够精通大量的西医理论。我们看,“中药西制”最终让这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变成二流的西医院。“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西化对其他属于非临床研究基地的中医院也产生了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继而推动着中医和中医院的西化。
??中医理论和中医院的西化最终导致的是 “废医存药”和中医药的诊疗优势彻底丧失,把中医变成了一个高成本、低成效的西医附庸。
??在成本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需要国家进行大量的投资,购买西医的诊疗仪器和设备,建造大量的后勤服务设施;而“中药西制”由于采取了西药的研发技术、理论和路线,这导致一个中成药新品种的研制成本大幅度提升,它远比过去那些中医家在家里依据病人的病情自制的丸散膏丹付出的代价要昂贵的多。
??在成效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临床医生的理论思维多已西化和僵化,他们的辨证能力和医疗水平大打折扣;而“中药西制”不仅使得中成药在物理化学提取过程中发生了处方改变而疗效下降,也违背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的规律,机械地运用造成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临床事故。
??中医理论和中医院的西化在降低中医疗效的同时,大大地抬高了中医药的诊疗费用,其对中医和国人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虽然“中药西制”能为中国的GDP增长做出一些贡献,但这是以损害中医学术自身和国人健康而换来的。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只是中医西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怪胎,它有力地推动了中药西制和废医存药,它是一颗在西医的示范下而产生的足以消灭中医的毒瘤。如今国家还要将其作为中医资源之中的核心部分花费巨资进行建设,这完全是与中国人的健康背道而驰的,也是在愚蠢地自毁长城。
??(二)西化的中医院让中医丧失了所有的资源优势
??现代中医院既是一个医疗实体,也是一个经济实体,其在给出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在向病人索取利润。现代中医院正是利用了自己的规模化优势和经济实力,在国家医政管理部门的强力引导和资本的选择之下走向了西化,即采取象西医那样的能够赚取高额利润的治病手段。
??首先,现代中医院里的医生为了给医院创收,放弃了“简便廉验”的“望闻问切”四诊,改用西医的仪器和设备的诊断。这种诊断方法的改变一方面显著地提高了病人的诊疗费用,不必要地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医疗负担;一方面促进了中医家放弃辨证论治,采用西医的辨病施治,机械地运用中成药或者汤药。
??其次,现代中医院的中医家由于要使用大量的西医仪器设备和西药,就必须精通西医药理论,而长期地依赖这些创收工具,导致他们的理论思维严重西化。西化后的中医家既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理论,也不能按着中医理论去为病人治病,这导致中医院的整体疗效水平大大地降低。
??因此,西化的现代中医院使得中医所具有的“简便廉验”的特征完全丧失,不仅抬高了病人使用中医进行治疗的诊疗费用,也大大地降低了中医的临床疗效。
??中国的医政管理部门在没有对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刻地反思的情况下,继续按着西医的发展路线来发展中医,以此希望来减轻国民的医疗负担,这样的政策和相关措施与其在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无疑是南辕北辙,它不仅不能有效地利用中医的资源优势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会进一步加速中医的体制化消亡。
[/watermark]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8-11-10 13:26
标题:
[原创]“新医改方案”对中医的重视仍限于“口头承诺”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先进的最科学的医学体系,是经过了几千年医疗实践证明了的医学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在生命医学领域,永远也跳不出中医学范畴,要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疗效差,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具承和发扬祖国的中医药学,大力推行用中医药治病和防病,开展全民学习中医药保健知识活动。要学好中医药,做一名真正的中医师,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主要的条件是熟读中医五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匱要略》《神农本草经》。反复学习,熟读二十遍,反复理解,勤于思考,不断结合实践再学习领会。同时也要多阅读历代中医名著,如《脉经》《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等。通过十几年的刻苦攻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医药的精髓,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使广大患者脱离苦海。历代名医都认为:未有通医不通儒者。要重视医,文,史,哲的一体性。中医许多经典理论都源于《周易》。良好的古文学基础是学好中医的保证。自古中医中药是不分开学习的,精通中医的必精通中药。针对当前中药质量问题存在较多的现状,为医者一定要掌握中药的真伪的鉴定,优劣的区分,炮制规范,制剂等知识。下面是转载部分内容:+"eog!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M5^
中医治病要有好的效果,除了辩证处方正确,煮服方法合理以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中药材质量必须可靠。好的药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采摘适合季节,植物性药材都有最适宜的采摘时间,《神农本草经》引名医曰记载了药材的采摘时间。*[,
二:选用道地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
三:炮制规范,选用的辅料如蜜,醋,酒,盐,等都必须优质。%zk
四:加工精细,该去壳的,该去核的,该去节的,该去粗皮的等都必须去干净,如山萸肉需去尽核,麻黄有去节和不去节之分(功效不同)。r"$Z9
五:干燥程度合理,对容易变质的,出油的因采用真空包装,如柏子仁。ldR0>E
六:杂质含量越少越好,药材越干净越好。-Xi}Yj
七:中药品种一定要纯正,要和古代医家所用的相一致。不能用转基因,嫁接等的现代技术搞的所谓高产量的新品种。Y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
《走近中医》一书中说:中医队伍中存在着许多的“伪中医”,他们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中医,他们也没有掌握中医的四诊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脉诊只是装装样子,根本不知手指下患者是属何种脉象,但却在使用中药治病,在这些用中药治病的医生手中,中医只剩下了西医理论下的中药的简单罗列和组合,他们往往只根据患者对病痛的诉说来开药方,来罗列组合中药,如病人说吃力,就放些补气药,病人说饭不想吃,就放些开胃药,病人说怕冷,就放些补阳药,病人说鼻子不舒服,就放些苍耳子,辛夷花————,然后把这些中药简单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张治病药方,少则十几味药,多则二三十味药,在这里,我们称他们为“用中药的医师”,是“伪中医”,而不是真正的中医师。只有熟读和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在中医经典理论和严谨的配伍组方原则(君,臣,佐,使,药物的归经,升降沉浮,敛散,寒热,营卫,气血,攻补等等)指导下,通过准确辩证,深思熟虑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才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这才能称为真正的中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我们都应该向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先生学习。q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c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9F*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8-11-11 11:27
标题:
[原创]“新医改方案”对中医的重视仍限于“口头承诺”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8>百家争鸣</a>转移过来的!
作者:
牛溲马勃
时间:
2008-11-11 12:26
标题:
[原创]“新医改方案”对中医的重视仍限于“口头承诺”
当官的在多种不同场面说什么“重视中医”、“中西并重”其实是一句空话,只不过是一个“讲”字。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