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日全食热”折射天文科普之“冷”
[打印本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20 16:52
标题:
[转帖]“日全食热”折射天文科普之“冷”
“日全食热”折射天文科普之“冷”
天文学家们再次呼吁在中小学开设天文课程,让孩子们早日从“仰望天空”中受益
日期:2009-07-20 作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
本报记者 许琦敏
“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后天就要上演了。近一个月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前台长赵君亮、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卞毓麟等几位天文科普的“名角”异常忙碌,几乎每天都忙着做讲座、接受各路媒体采访。公众高涨的热情,既让他们欣慰,也令他们感慨:大家以往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太少了!
这次的日全食,折射出了我国科学教育多年来的一个缺失——老专家们再次呼吁,希望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加入天文课程,哪怕只上一个学期、每周只上一节课,也能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
“瞎出主意”和“默不作声”
日全食一天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种与之相关的创意便纷纷冒头,其中不乏让人哭笑不得的“瞎出主意”。比如,某部门想出一个“在日全食时开启景观灯”的点子,消息传开,立刻遭到天文专家和爱好者们强烈抗议。“天文观测就怕光干扰,而且,日全食时的一大看点,是白天天空出现繁星!在这时开景观灯,简直是笑话!”赵君亮说,幸好现在已宣布景观灯不开了,但有人“敢于”提出这样的设想,正说明非常缺乏天文常识。
而有些部门的“默不作声”,则显示了对天文科普的淡漠。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区、发生在国际天文年的“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我国竟没有为此发行一枚纪念邮票,不得不说是缺憾。“方寸之间记录历史”的邮票,曾为世界上数以百计的天象奇观留下纪念。专家们遗憾地说,如果有关部门多一些科普意识,小小一枚日全食邮票,当可成为这次日全食科普的一大亮点。
科普人才“用时方恨少”
科普长期缺位,也造成了科普人才的短缺。当日全食到来时,人们猛然发现“才到用时方恨少”。
这段时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多位研究人员忙极了:佘山站站长林清、科普主管汤海明,以及侯金良、陈力、邵正义、陶隽等,从6月下旬起,应邀去社区、基层开讲座已不下50场。“我们真是使上了全力,但人手还是不够。”林清对记者说,“很多地方希望我们派专家去为公众讲解日全食,但专家们分身乏术,只好婉拒。”
除了做讲座、写科普文章,他们还要与网站、电视台合作,筹备日全食当天的多路直播,虽有一些志愿者帮忙,但人手明显捉襟见肘。“现在中小学的天文社团少了很多,”林清说,以前这些社团是天文科普的重要力量,但如今与天文台保持联系的中学天文社团不足十个。“现在的学生总是忙于应付考试,中学对天文科普的重视,总体而言在走下坡路。”
盼让孩子们早日“仰望天空”
“我们的中小学为何不开设天文课程?”每次被问及这个问题,卞毓麟都非常感慨:从已经80多岁的王绶琯院士、叶叔华院士等老一辈天文学家开始,到他这一代,以及更年轻的天文学家,一直都呼吁在中小学阶段开设天文课。他说:“哪怕只上一个学期、每周只上一节课,我们也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把人类探索宇宙的精华,送进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对科学的领悟跟上时代前行的步伐。”看看上海天文台眼下这几位科普主力的成长历程,他们几乎个个都是在孩提时代迷上了“看星星”。
“天文科普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更会让人心胸开阔。”卞毓麟引用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中“仰望天空”的一段话:我希望同学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卞毓麟常用“敞开胸怀,拥抱群星;净化心灵,寄情宇宙”来激励年轻的天文爱好者,他非常希望天文课能尽快进入学校课堂,让孩子们早日从“仰望天空”中受益。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20 17:06
标题:
[转帖]“日全食热”折射天文科普之“冷”
今天不该再信“天狗吞日”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9-7-20 5:27:44 · 来源: 新京报
■ 议论风生
据国际天文联合会和紫金山天文台预测,7月22日将发生日全食现象。国务院为此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妥善做好应对日全食工作。(7月19日《新京报》)
由于人类科技的发展,例如电脑、互联网、电视、空调、汽车、火车、飞机等的普及,今天的人接近、接触自然的机会反而比过去时代的人少了。这其实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悖论,科技的发展本应当让我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和认识自然,但在科技所形成的包围网、隔离网和保护网之下,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反而离自然更远,更不容易接近自然了。
也许这是一种多虑,但脱离自然与自然隔膜的情况在中国并不鲜见,没见过日落日出、没钓过鱼、没爬过树的儿童和少年比例更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更不用说观察日全食了。这种与自然的隔离状况除了会造成机体抵抗力的低下,容易患生理性疾病外,也会造成人们心灵的病态,产生种种心理疾病,如冷漠、忧郁、焦虑、网络成瘾。
在今天,把日全食当成天狗吞日的人固然不多了,但是还有没有人会这样认为呢?相信不会绝迹,而且还有可能把这样的现象当成不祥之兆。要破除这样的迷信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近和观察日食现象。
□张田勘(学者)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20 17:09
标题:
[转帖]“日全食热”折射天文科普之“冷”
两千年来最长日全食后天上演专家:日全食伴随地震无科学依据
http://www.jinghua.cn 2009-07-20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 柳志卿 逛逛社区
--新闻线索提供方式--
电话:64629999 64656611
邮箱:jhsbxwxs@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前街1号百灵大厦《京华时报》机动部
邮编:100028
2008年8月1日,新疆伊吾县苇子峡日全食观测点,日全食过程中出现了美丽的钻石圈。图/CFP
本报讯(记者柳志卿)22日上午8时至11时左右,我国将发生两千年来时间最长、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世界上最佳的观测地点,北京也可观测到日偏食。
本次日全食从初亏至复圆长达两个多小时。中国境内可以看到的最长日全食时间可达6分钟,全食带宽度可达250公里,自西向东经过西藏南部、四川中部、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省区市。
“一般日全食平均在3分钟左右。这次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能看到5到6分钟的日全食,十分罕见。”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介绍,此次日全食,就我国范围来说,将是我国两千年来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日全食;就全世界范围来说,本次日全食是1991年到2132年这141年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研究员郝晋新说,这次日全食覆盖的人口数量非常大,达到3亿多人口,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覆盖的可观测区域也非常广,整个日食带长达上万公里。“日全食时,太阳被完全遮住,天是黑的,能够看见星星,加上地景,感觉到强月光,很有震撼力。”
又讯(记者柳志卿)针对民间传言的日全食伴随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传言,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昨天表示,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他说,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从历史经验看,日全食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毫无关联。虽然日全食可能会对人类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比如通讯,但是影响还是很小的,公众完全没有必要惊慌。
此外,从以往日全食发生的年份来看,也不能发现其与地震等自然灾害有什么必然联系。从历史资料看,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观测到7次日全食、8次日环食和1次混合型日食(全食过程中带有环食现象),总计16次。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发生过7次8级以上地震,没有一次发生在日全食或日环食的当年。
■国际
美国:天文学家来华追日
据新华社电美国一些天文学家本月中旬就奔赴最佳观测点之一的中国,生怕错过这天赐奇景。
美国《天文学》杂志主编戴维·艾彻在天文学界颇有名气。这次,他将通过博客讲述自己的中国之行,《天文学》网站也将跟踪报道此次日全食。
美国马里兰州威廉斯学院教授热·帕萨乔夫7月12日就动身来到中国。7月22日,他将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进行观测。
孟加拉:数百万人一同观测
据新华社电孟加拉国日全食观测委员会日前表示,孟加拉国将有数百万人在22日上午观测日全食,观测活动的筹备工作目前正在紧张进行中。
据悉,这次日全食将在孟加拉国境内持续3分57.5秒,最佳观测点确定在该国西北部、距离首都达卡400多公里的3个小镇——塔古尔冈、班乔戈尔和代杜利亚。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7-20 18:37
标题:
[转帖]“日全食热”折射天文科普之“冷”
在上海可能看不到日全食
气象台最新预报:22日当天为阴有阵雨或雷雨天气
日期:2009-07-20 作者:马丹 来源:新民晚报
我国部分城市日全食见食时间表 董春洁
本报讯(记者 马丹)7月22日,上海或将无缘日全食。来自上海中心气象台上午的最新消息,让不少天文发烧友颇为沮丧:22日起大气环流将有所调整,副热带高压东退减弱,之后2到3天申城将有明显降水过程,过程累积雨量可达暴雨(局部地区80~100毫米),预计22日当天为阴有阵雨或雷雨的天气,日全食观赏将受到较大影响。
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李金玉说,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日全食当天“造访”申城的阵雨将是“大尺度”天气,意味着上午出现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日食期间的雨带主体将位于江淮流域,覆盖江苏大部分地区、上海、浙江北部,这些地区的观赏计划都可能“泡汤”。此外,即使不下雨,厚厚的云层也可能成为观赏的障碍。不过,李金玉说,夏天的雨一般来得快走得也快,如果老天赏脸,观测者利用云的缝隙观赏到日全食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22日起的这场雨,将给申城近日的持续高温“退烧”。今晨8时05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就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此后,气温一路高飙,上午10时左右,气温已轻松越过“酷暑线”(37℃),今天最高气温超过38℃。今天成为今年第13个高温日,也是14日以来第7个连续的高温日。李金玉说,目前控制本市的副热带高压,是引发这波热浪的“罪魁祸首”,但22日起的降水会让申城气温明显回落,预计22日最高气温在30℃左右,本市持续的晴热高温天气将暂告一段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