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霜红龛访傅青主》 [打印本页]

作者: 晴之梦    时间: 2009-10-6 21:02
标题: 《霜红龛访傅青主》
《霜红龛访傅青主》
   
清,阎尔梅

    狼孟西南大卤平,汾川直逼太原城。
    山中有客能逃世,海内无人敢好名。
    金石编年藏绿匦,渔樵结伴采黄精。
    晋阳松栝深秋老,秃笔烦君画几茎。
阎尔梅。傅山之友。本诗从付氏之思想,人品。才学(金石。书,画,医)等多方面给予极高评价。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0-10 00:54
标题: 《霜红龛访傅青主》
阎尔梅(1603-1662) 明末清初诗文家,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而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清军入关后,他到南方参加弘光政权,曾做过史可法的幕僚。曾极力劝说史可法进军山东、河北等地,以图恢复。明亡后,他继续坚持抗清活动,手刃爱妾,平毁先人坟墓后,散尽万贯家财,用以结交豪杰之士,立志复明。他曾两次被清军抓获,意志不屈,寻机逃脱后流亡各地。十多年间,游历了楚、秦、晋、蜀等九省。晚年时,眼见复明无望,才回到了故乡。
  阎尔梅在明季时曾参加复社,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在当时颇有盛名,与张溥、陈子龙齐名。人们把他同“二张”(张溥、张采)相比,而他的诗文则与同乡的万寿祺风格相近,被当时的人并称为“阎万”。
  他的古诗学习李白,诗才若海,茫无涯诶;律绝二体则格律严谨,声调雄浑。由于他历经乱世,遭际坎坷,家破国亡,因此他的诗多是感怀时世,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风格苍凉刚健,在当时颇有文名。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0-10 00:55
标题: 《霜红龛访傅青主》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10/10 00:56am 第 1 次编辑]

诗人阎尔梅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8日04:20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在豫东虞城县张集镇东,有个与鲁皖接壤的小乔集,俗称“三省庄”。村子不大,约二百户人家,村北是高亢的黄河故道,村南是一望无际的平畴沃野。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就是清初诗人阎尔梅的卜居之地。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卜居时的遗迹早已湮没了。
  据《虞城旧志·流寓》记载:“阎尔梅,号古古,别号白耷山人。江苏沛县人,明孝廉,诗赋知名。初在复社,与张溥、陈子龙齐名。甲申之后,弃家抗清,时往来于虞,因卜
居小乔集焉。”那时的小乔集,黄河尚未改道,百姓常受黄泛之灾,村落荒凉,路断人稀,实属不毛之地。那么,一代清流阎尔梅为何卜居这穷乡僻壤呢?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阎尔梅生于江苏沛县一个有良好文化素养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博文强记,工诗善画。时称其文“旷逸跌宕,有吞吐山河之慨”。阎尔梅崇祯三年(1630年)中举人,凭他的才气和能力,只要审时度势,顺其风而扬起帆,完全可以加官进爵,青云直上。可他天生缺少媚骨,是个敢爱敢恨的骨鲠之士。他本不是东林党人,因痛恨阉党魏忠贤一伙弄权乱政,同情东林党人的不幸遭遇,竟被人以“东林党人”罪名诬告,几乎被关进大牢。出于对阉党一伙的仇恨,他中举之后,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文学家张溥组织的进步文学社团——复社,毅然摒弃坦荡远大的仕途,同复社士子一道,执著地寻求东林党人那柄“致君”、“泽民”的政治利器。
  公元1644年,中国大地风云突变。清兵入关,建立起满清王朝,大明国人转眼间变成了亡朝遗民。阎尔梅哀痛万端,在各地抗清志士纷纷揭竿而起的情况下,他愤然投袂荷戈,在家乡组织了七千人的抗清队伍。在史可法困守扬州时,他面呈《上史阁部书》,劝谏其联合张七领导的豫、鲁榆园农民军,收编瓜州总兵高杰余部,挥师北上,合力抗清。由于史可法诸将内讧,处处掣肘无力北上,阎尔梅只好怏怏作罢。不久扬州失守,他几经辗转回到北方,参加了榆园农民军。此时,他削发为僧,自诩“蹈东和尚”,以河南少林寺为联络点,云游四方,积极组织反清复明斗争。
  世事往往很怪异,阎尔梅越是没有官欲,可官运总是不期而至。正当其协助榆园军同仇敌忾抗击清军时,时势又给了他一次飞黄腾达的机遇。明亡后,清廷实行“以汉治汉”的政策,用征召的办法网罗天下文人,以巩固其政权。明末清初的文人,把民族气节看得重若千钧,故大都不愿应召。然而,处在王朝更替时期,文人并非铁板一块,一些怀有失志失落感者,以“失节”的代价,换取了为时人所唾骂的“贰臣”。阎尔梅学富才高,誉满朝野,当然在征召之列。时任清廷吏部尚书的“贰臣”陈名夏(字百史)是阎的挚友,曾派亲信约他赴京会试,并保许点他会元试。可阎尔梅拒不赴京会试。他在《答百史》诗中这样写道:谁无生死终难避,各有行藏两不如。龚胜坚辞新室组,臧洪迟答故人书。
  诗中用两汉时代名臣龚胜、臧洪“宁肯守义而死,不肯屈节而生”的掌故,向陈名夏表白了他“落落生平耻受恩”的行藏观念和情愫,真可谓大道大德者。
  说来历史有时也真不公正,它让一些意志薄弱者处处春风得意,而把坚贞不二的阎尔梅一次又一次地打入苦难的深渊。顺治八年榆园军失败,阎尔梅于沛县被捕,关押济南监狱。山东降清总督沈文奎提审时,他“瞪目直上视,不拜”,并慷慨吟诵:“中孝平常事,捐躯亦等闲!”他大义凛然,在他眼中,所有降清者均为精神的阶下囚,是不能与之比肩的。后经友人相助,他从济南监狱逃遁返家,还未等来得及遣散家人,清军便追捕而至,妻子自缢身亡,阎尔梅携幼子逃奔。后将幼子托付他人,只身亡命江湖,遍历晋豫鲁皖苏等数省,饱尝了人间的苦难。用他自己的诗句形容是“一驴亡命八千里,四海无家十二年”。他像怪杰朱耷一样作践自己,称自己是驴。在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中,他的确像一头 弱的犟驴,负载着名节孤贞的灵魂到处逡巡,真是无一时不历风险,无一处不受艰辛。
  在四处流亡中,阎尔梅看到,风雨飘摇中的南明政权已无回天之力,反清复明已如镜花水月。在有家难归的情况下,无奈于康熙元年便携子离家,卜居于虞城县小乔集,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同百姓一样耕田、种菜、植藕、捕鱼,著书课子,不入城府,淡泊自甘。落叶青桐缀绿瓢,莲房十田水平桥。西邻送得黄花蟹,煮向花前用酒浇。
  这首七绝就是他卜居小乔集时的感怀。卜居十多年的田园生活难免有清苦,但他感到很惬意、欣慰。他既没有吴伟业那种“捶胸泣血”的悔恨,也没有侯方域建“壮悔堂”那种自责感。
  后来,济南狱事已平,已是古稀之年的阎尔梅便离别小乔集返归故里,从此闭门不问世事,日以著书为乐。他的诗作颇丰,长于五、七律,其著作多感怀时事,笔意纵横,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传世。
  康熙十八年冬,享年77岁的阎尔梅与世长辞。据《沛县志》载:“先生弥留之际,嘱家人逝后按明俗筑方坟葬之,以示死不降清”。阎尔梅墓坐落在沛县刘河崖村,清光绪年间,知县马光勋题墓碑,并划地300亩建陵,阎尔梅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日报2003-07-1800:00:00责任编辑:郭俊华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