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打印本页]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3 22:12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3 10:33pm 第 4 次编辑]

史先生年逾六十,别无所苦,唯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咽喉时常干疼破溃难忍,久治不愈,甚为所苦。
一日,就诊于闻大夫。诊其脉:双寸皆浮,重按无力,关尺皆涩。其色尚可。
问其:腰竣酸楚否?
答:然也。
思水否?
答:非也。
少思片刻。
闻大夫:我有一计,
                 可治疗此病,先生可否愿意一试?史紧伏其旁:愿闻其详!闻伏其耳边: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依闻大夫之计,史先生购得附子理中丸两盒,取一丸,温水化开后,置冰箱内,三小时后,方冰凉透彻后取出,顿服。早晚各一次。三日为限。
三日后,史先生告知:和原先一样,唯感觉痰似乎减少。闻曰: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需长久打算为是,切莫贪图近功。
数日后的一天,史先生健步进入门诊,开门即曰:闻先生,数年之疾,今已痊愈,先生真乃妙计也!
诊其脉:双寸已不浮,尺部已隐约可见。闻大夫面色一沉:此乃病之治疗刚刚开始,离痊愈还相距甚远,还望先生配合吃药,史先生满脸疑惑,正欲求其故。
闻大夫:我现授第二计:大剂六味地黄汤:肥熟地30   山茱萸15   炒丹皮9    怀山药24    云茯苓9     福泽泻9   
嘱其:无不良反应,此药可吃五到九副,如有变化,速速前来告知。史先生领命而去。
约七日,史先生来到门诊,告知:服药一切都好,吃的好,睡的香.....唯增腹涨,略有短气,肠中矢气颇多,口苦,不知何故?
闻曰:我现授你第三计:张景岳左归饮:肥熟地60     山茱萸15    甘枸芑15    云茯苓9    炙甘草9    嘱其五日为见。
五日后,史先生上症皆除,一切都好,嘱其:六味丸连续服用三月善后。
席间,史先生不解其故,问:请先生讲讲第一计是何故?闻笑曰:此乃苦肉计也,附子理中,热药也,咽喉炎,热证也,以热投热,魏军非奋力一战不可,此理不知医者皆知,先生体质,阴阳早已俱亏,岂能受此一战?唯有老将黄盖诈降于魏军(置冰箱之中),带领少数兵马,恐人马数多,魏军起疑,故用丸剂,潜伏于魏军之内,魏之地,本我大汉之属,虽有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但民心多不服,
见故军相来,必然同气相求,但此计需慢慢缓施,将士须少量分批进入,方不致魏起疑。等到机会成熟,发动政变,不用攻魏,魏自破也。史先生一听,连连惊呼:想当年,吴蜀联合,虽大破曹军,但双方死伤无数,但比先生此计,不费一兵一卒,魏军已破,真乃下策也。请教先生第二计如何?
闻大夫端起一杯麻黄老酒一口喝干,点燃一支手卷的关东烟,猛吸一口......稍顷,言道:此第二计,乃捉放曹也。魏军大败,大军应乘势进入,此乃熟地将军之所为也,山药乃督粮官,命茯苓守住胃之下口,泽泻守住膀胱子处,只等魏军一过,趁势掩杀,务必放曹操过去,我已命丹皮将军把守小肠关,此关乃曹操败北必经之路,念丹将军和曹素有旧情,我料丹必放曹归魏。我等和山茱萸坐守东山大营,近慑吴军,远窥魏国。
史先生忙问:为何不杀曹操于小肠之道?
闻答道:非也。如令白芍将军杀曹于小肠之内,魏国必乱,此之乱,不利于我军之现在,势必又形成群雄争霸之局面,我军尚无安稳之地,岂能再战?此于吴有利,于蜀则百害也,不如放曹回去,等蜀国发展壮大之后,那时伐魏也不迟。“西安事变”乃现代历史之“捉放曹”也。
听到这里,史先生早已惊叹不已,继续追问到:那第三计呢?
“短气,腹涨,口苦皆丹皮,泽泻之过也,敌之已经败北,安有再战之理?故重用熟地将军,安抚民众,发展生产,管理国家财政,也是枸芑之长。
“为何汤剂之后,又转变为六味地黄丸剂?”史先生继续追问到。
“国家发展之后,战事也是必须,不把矛盾转向敌国,内乱非起不可,故继续伐魏,但只需少部人马,威慑而已,故有六出岐山之典故”





  
[move]此贴根据本人临床医案所改编。[/move]

※※※※※※※※※※※※※※※※※※※※※※※※※※※※※※※※※※※※※※※※中国茶道:功夫茶[图解]
悬壶高冲意在扬香
春风拂面实为刮沫温茶
若琛出浴也叫洗茶
洗茶的水也可以洗杯
若琛是清初发明小瓯杯的江西人,以其名代指小茶杯。


如果是茶壶泡茶,还有: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
在盖杯泡茶里面就省了这些手续 :)
第一泡茶迅速洗茶,用滚烫的茶水洗涤茶具,意在消毒,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上汗水玷污茶具。


鉴赏色香强调茶品
在茶艺表演里还有:
游山玩水: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转一圈,以括去壶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少许后,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这些是茶壶和闻香杯才有的。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两道省略合并为观音显灵,意为铁观音茶汤已经泡好,可以通过过滤网倒入公道杯,进入喝茶程序。


茶艺表演中还有
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开始品茶味。
再斟兰芷:即斟第二道茶。
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
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
令略音韵:即慢慢地领悟铁观音茶的韵味。
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
自斟慢饮: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听曲赏舞:三五朋友品茶则呤诗唱和、谈古论今。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有些纯属艺术夸张,于茶本身的滋味无关,但随着生活好过了,欣赏表演也属于业余消遣。


闲时泡茶 ,时泡茶闲 。
泡茶闲时 ,茶闲时泡 。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9-4 14:45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果然足智多谋,堪称用兵典范。只是贼既为火,入冰箱乃贼子弃暗投明之象,云何反道老将军黄盖诈降于魏军呢?尚望不弃,赐告因由。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9-4 14:48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莫非黄老将军内心实藏反意不成?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9-4 15:14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用药如用兵之典范力作。
中医治病,能如此面面应付自如,真是帅才。
中医治病,有士才;有将才;有帅才。
一个优秀的中医,必须是帅才。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4 17:02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三七生2003/09/04 02:45pm 发表的内容:
果然足智多谋,堪称用兵典范。只是贼既为火,入冰箱乃贼子弃暗投明之象,云何反道老将军黄盖诈降于魏军呢?尚望不弃,赐告因由。
火分虚实之辨,案中脉象先生可解?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4 17:07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三七生2003/09/04 02:48pm 发表的内容:
莫非黄老将军内心实藏反意不成?
至于阳格,阴格之证,还犹须细分。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9-4 17:11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此方用法之妙在将“附子理中丸”放入冰箱一法。
病在咽,是药物必经之路。如果直接用附子等热药,无异是火上加油。而寒在腹,又不能不用“附子理中丸”。
所以,借了“附子理中丸”冰冻之寒,过其要道。直达病所。
把药进行了冰冻,所谓是苦肉计。实是为了诈降而过关也。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4 17:26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9/04 05:11pm 发表的内容:
此方用法之妙在将“附子理中丸”放入冰箱一法。
病在咽,是药物必经之路。如果直接用附子等热药,无异是火上加油。而寒在腹,又不能不用“附子理中丸”。
所以,借了“附子理中丸”冰冻之寒,过其要道。直达病所 ...
[move]何谓知音?此之谓也![/move]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9-4 18:35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如此说来贼子本是寒水,老将军赤胆红心身陷冰箱方有诈降之意。何不径云阴盛格阳,翻道“咽喉炎,热证”耶?既为阴盛格阳,反以六味地黄丸收功,不知又作何解?还望五军师不吝赐教。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4 19:00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4 07:07pm 第 1 次编辑]

1:咽喉炎一证,大致有虚实之分(当然血淤证:血府逐淤汤证。痰饮:四七汤证.....)当然此案断定为虚火,是有脉证为依据的(腰浚,不思饮......)但是虚火上炎自然也有阴八味之证,但是阴八味之证,脉证绝非如此。说格阳也可以。和本论“虚火”含义一样。
2:至于先生理解不了为何用六味,又为何用左归,推荐先生看看《张景岳医学全书》
就是书厚了点:)
至于用温经汤重用麦冬,加生山药治疗阴虚泄泻,先生也是不理解。
如果先生不相信阴虚还能泄泻,建议先生翻阅《柳选四家医案》----《继志草堂医案》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9-4 19:15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此等道理不需劳动景岳先生大驾,免得又遭修原夫子痛骂。明明引火归原,却大喊杀贼,不知贼子究竟在何处,先生欲指鹿为马掩耳盗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耶?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4 19:32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医学问题,岂能指鹿为马?是实先生马鹿不分也。
哈哈哈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明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 班竹枝    时间: 2003-9-4 19:38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班竹枝在 2003/09/04 07:42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3/09/04 07:32pm 发表的内容:
医学问题,岂能指鹿为马?是实先生马鹿不分也。
哈哈哈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明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楼上先生啊!南朝四百八十寺,非明朝也。
另:横看成岭句,下句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另:千里莺啼绿印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先生啊,若集古人成句,断无此般集法。
若是新创,则先生仅创一“明”字而已。可发一笑。
医学问题也如这般,则病患大危。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4 19:43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2003/09/04 07:38pm 发表的内容:
楼上先生啊!南朝四百八寺,非明朝也。
另:横看成岭句,下句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另:千里莺啼绿印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先生啊,若集古人成句,断无此般集法 ...
多谢斑小姐赐教!
一字之师,甚为感激!

作者: 班竹枝    时间: 2003-9-4 19:45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错错错,并非一字之师,乃二十七字之师。
先生自己仅一“明”字耳。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9-4 20:01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9/04 05:11pm 发表的内容:
此方用法之妙在将“附子理中丸”放入冰箱一法。
病在咽,是药物必经之路。如果直接用附子等热药,无异是火上加油。而寒在腹,又不能不用“附子理中丸”。
所以,借了“附子理中丸”冰冻之寒,过其要道。直达病所 ...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不管是不是错版(见“理论争鸣”:奉劝翟大侠,刀下留“中医一文的有关争论),
“《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亦热因寒用,寒因热用之义也”这句话,总是有些道理的;五积散的这个案例,以及桂 先生的分析,正可为“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极佳注脚。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4 20:01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2003/09/04 07:45pm 发表的内容:
错错错,并非一字之师,乃二十七字之师。
先生自己仅一“明”字耳。
可能小姐年事已高,再者网事繁忙,看花了眼,忽略了本文中的省略号。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9-4 20:19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不要再争拉,小心走火!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9-5 04:59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caoxibai在 2003/09/05 05:02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3/09/03 10:12pm 发表的内容:
史先生年逾六十,别无所苦,唯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咽喉时常干疼破溃难忍,久治不愈,甚为所苦。
一日,就诊于闻大夫。诊其脉:双寸皆浮,重按无力,关尺皆涩。其色尚可。
问其:腰竣酸楚否?
答:然也。
...
       从以上描述(花甲老翁,咽喉溃烂,久治不愈,诊其脉:双寸皆浮,重按无力,关尺皆涩。渴不欲饮,且腰部酸楚。),纵观此证,当属少阴虚火咽痛无疑。关于此类病症的治疗,伤寒论少阴篇中已树圭臬。后世虽有发展,亦大抵不出此基本法则。而今,此案例竟选用大热大补的附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及附子等),进行首次治疗,常言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白虎入口,寒极必亡。”,此例虽把其在冰箱中予以冷镇,也只不过是可以掩饰其酷热之性于一时也,药丸入腹,毕竟要热性大发,以热治热,无疑与火上浇油!此明显的错误,为什么还能受到许多人的谬赞?文章虽写得妙笔生花,又岂能黑白颠倒?三七生先生,才是真有胆识者也。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9-5 11:43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C公,凭上所述,怎见得是阳证?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9-5 12:00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09/05 01:01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4:59am 发表的内容:
纵观此证,当属少阴虚火咽痛无疑。关于此类病症的治疗,伤寒论少阴篇中已树圭臬。后世虽有发展,亦大抵不出此基本法则。而今,此案例竟选用大热大补的附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及附子等),进行首次治疗,常言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白虎入口,寒极必亡。”,此例虽把其在冰箱中予以冷镇,也只不过是可以掩饰其酷热之性于一时也,药丸入腹,毕竟要热性大发,以热治热,无疑与火上浇油!此明显的错误,为什么还能受到许多人的谬赞?文章虽写得妙笔生花,又岂能黑白颠倒?

本想允执厥中,然而树欲静却风不止:若欲允执你的“中”,只可以立于此以攻彼。有失“中道”了吗?没有,现身出来,站在不中道的位置上,以平衡原来的不中道的所置,正所以欲求其“中”也。言曰“执两端以御其中”,谁也不会傻到执中以御中(有谁痴到对着方向盘的轴心转动、使劲?必也“执两端以御其中”者得之。)
老子最知道“道”不可道,却仍然传后世“五千言”以道之,何以?以天下“无道”,不得已也,而目的正在“道”;老子最知道“执中”的好处,却仍然挺身而出,何旨/指?以众人多失“中”,执此攻彼,不得已也,而其意在乎“中”!
略晚于老子的《黄帝四经》说“作争者凶”,要求允执厥中,不要作争,“妄作凶”;又说“不争者亦无以成其功”,意思是既然前人已经“作争”,而且是“妄作”,我就不能不争,争者所以去其凶,而复归于中/善/吉。
请争:
1、“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一句,首见于《宋本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作“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正不理解张仲景桂枝汤正所以主“太阳病”、承气汤适所以“承”其“阴盛”之义。   “承乃治”,阴盛而失其承,所谓的“阳明病”,承气汤折其过于外出的“盛阴”,则汗出止,则“承气入胃,阴盛以愈”呢,还是“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呢?    又“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太过,卫气太强,阳盛则外热,故发热;阳生阴长,荣气没毛病,早晚要冲破蓠墙,作汗散出,“时自汗出”者,又岂非“阳盛”之过欤?所谓“荣弱卫强”;经曰:有者责之,无者责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而“虚虚实实”,正是诊断的要求,真是“荣弱”吗?不是!故又说“此为荣气和,卫气不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不责荣气的相对不及,而是责于“外不谐”,责于“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又岂非“阳盛”,而桂枝汤正“主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还是“桂枝下咽,阳盛则愈!”呢?
——不敢不争,望诸君不要见怪。
干姜、附子,正所以治少阴,少阴为“阳虚”,阳气不守故尔,唇亡齿寒,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阴阳俱虚竭,而责于阳虚。甘草干姜汤,正所以回阳(“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又岂是“以热治热,无疑与火上浇油”?还请caoxibai 君深思。
——允执厥中,望C君不要嫌弃。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5 13:34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5 05:38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4:59am 发表的内容:
从以上描述(花甲老翁,咽喉溃烂,久治不愈,诊其脉:双寸皆浮,重按无力,关尺皆涩。渴不欲饮,且腰部酸楚。),纵观此证,当属少阴虚火咽痛无疑。关于此类病症的治疗,伤寒论少阴篇中已树圭臬。后世虽有发展, ...
1:伤寒论中,治疗少阴证咽喉疼痛所备之方(甘草汤,甘草加桔梗,苦酒汤.....)虽为此症而设,但此咽喉疼痛实为少阴证中兼症之一(注意症和证之间的关系)所用诸方,大多为权益之计,非少阴正治之方也。是因 “ 证”  中之   “症”而设。欲窥其咽喉疼痛一症之全豹,还犹需四诊和参,辨正论治为是。盖内伤外感皆有此证。怎可说:伤寒论少阴篇中已树圭臬?
2:盖火有虚实之辨,大约阳实之火,多数白虎,承气之属,阳虚之火多为四逆辈之为。阴实之火,多为桃核承气,抵挡之属,阴虚之火,多为建中,炙甘草之为,论中大法已备,至于后世衍生出六味,阴八味.....也多为发挥罢了。至于景岳玉女煎,又为阳实阴虚而设,两清金木。此种发明实超出千古。无奈后人不解其义,妄肆批驳,此也为之撼。愚随后即付:玉女煎验案一则。
3:郑氏钦安有言:无论阴虚阳虚,大约皆在坎中一卦求之。是真得仲景之精髓也!
4:据案中脉证(当然,资料也不是完全)所用附子理中,是“导龙入海”两法之一,要知道,龙之一物,水寒则腾,水亏则跃。四逆辈是为水寒所设,阴八味又为水亏而立。何谓?水流湿,火就燥也。同气相求也。安其水火,使之不偏寒热,则又为阳八味之所长也........
[move]还请Cao君多多指正。[/move]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5 20:14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5 08:17pm 第 1 次编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9-5 21:59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caoxibai在 2003/09/05 10:00pm 第 1 次编辑]
史先生年逾六十,别无所苦,唯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咽喉时常干疼破溃难忍,久治不愈,甚为所苦。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作者: ●●    时间: 2003-9-5 22:06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9:59pm 发表的内容: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9-6 07:14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请问C公:这干有多少种病机可以引起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医宗金鉴>>言其常而不知其变,可叹!局部辨证固然重要,全体更要参考,本病人治疗已久,俱常规考虑,定然服过不少清热养阴之品,加之脉证,故有此治,若五兄重蹈前医覆辙,失败就在眼前.我治疗本病虽见干痛喜饮频频而不多,以热饮为舒,也常用六君子加桂枝,真武汤,肾气丸,或桂附理中(但于本方多加用天花粉)效果良好.
作者: ●●    时间: 2003-9-6 08:33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9:59pm 发表的内容: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为何如此?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6 14:14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6 05:22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5 09:59pm 发表的内容: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哈哈哈哈.............................
cao似乎看来,非中非西........
其实于伤寒连门槛都未入,宫墙外望而已!
哈哈哈哈..........
虽于医术精通不甚,但于人术之精通,于此可窥见一般。
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cao呀老cao,你可真是笑死人呀。
哈哈哈哈哈................

“老板,温两碗酒,来一碟茴香豆”孔已己是这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


[move]此等“导龙入海”之术,粗学中医之人,都知道,此为中医之基本功也。并非余在这里卖弄而已!哈哈哈哈............... [/move]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6 18:21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学海无涯2003/09/06 07:14am 发表的内容:
请问C公:这干有多少种病机可以引起
         “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医宗金鉴>>言其常而不知其变,可叹!局部辨证固然重要,全体更要 ...
瓜篓瞿麦丸于此同义:上燥下湿
个人经验:丸剂效果确实优于汤剂。

作者: 班竹枝    时间: 2003-9-6 22:33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孺子可教也。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7 12:10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2003/09/06 10:33pm 发表的内容:
孺子可教也。
千里莺啼绿印红?

作者: 班竹枝    时间: 2003-9-7 19:33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映红。
先生,不是印红。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9-7 19:53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学海无涯2003/09/05 11:43am 发表的内容:
C公,凭上所述,怎见得是阳证?
      咽痛干肿为阳热,不干不肿属阴寒,
      阳用甘桔等汤治,阴用甘秸附姜攒.
       “史先生年逾六十,别无所苦,唯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咽喉时常干疼破溃难忍,久治不愈,甚为所苦。 ”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7 20:27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09/07 07:53pm 发表的内容:
“史先生年逾六十,别无所苦,唯慢性咽炎久治不愈,咽喉时常干疼破溃难忍,久治不愈,甚为所苦。 ”
诊其脉:双寸皆浮,重按无力,关尺皆涩。其色尚可。
问其:腰竣酸楚否?
答:然也。
思水否?
答:非也。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7 23:12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8 11:52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2003/09/04 07:38pm 发表的内容:再另:千里莺啼绿印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 此项必须填写    时间: 2003-9-8 17:00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为什么用六味地黄反到出现:口苦,短气,腹涨,转用左归饮之后,就好了,其中玄机,能否请五积散先生解释一下?
作者: 班竹枝    时间: 2003-9-8 22:25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班竹枝在 2003/09/10 08:24pm 第 2 次编辑]

呵呵,五先生还是多谈学问吧:)美女不美女的,不是先生操心的范围:)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9-9 06:09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班竹枝2003/09/08 10:25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五先生还是多谈学问吧,
代表了大多数会员的意愿:也是鞭策,也是期望,更是鼓励。
作者: 班竹枝    时间: 2003-9-12 01:07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下面引用由桂枝汤2003/09/09 06:09am 发表的内容:
代表了大多数会员的意愿:也是鞭策,也是期望,更是鼓励。
呵呵。
五先生,明白了吗?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9-20 15:52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3>临床实践</a>转移过来的!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9-25 12:09
标题: 牛山活套:三国演义
 慢性咽炎一病,多见咽后壁滤泡增生,此为痰瘀之象,加用化痰祛瘀药能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发作。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