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3-11-24 12:2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诊脉的技术,虽然不是万妙灵丹,但确实是中医不可或缺的一门基本技能。怎样才能学好脉诊,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大问题,耕耘者先生在一个回帖中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很重要,今特别摘出,专项发表,以资引起大家的重视。抄录如下:   
耕耘者     
-------------------------------------------------------------------------
  看到大家的发言收益非浅,总版主的意见---争鸣只是手段,提高才是目的.在此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个问题,如下:
诊脉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其提高的方法有哪些?有人强调思考,有人强调意会,有人强调言传,哪个重要,敬请各位先知给予指导,本人感激不尽.


作者: 寿世保元    时间: 2003-11-27 19:3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中医诊脉,知常达变。
言传,临症,读书,思考。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3-11-27 22:01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日常生活中,无论医者还是病人都是非常重视脉诊的。有许多人甚至认为高明的中医,但凭诊脉就可以完全洞察病情,至于望闻问之诊,则是可有可无的。而真正的中医经典则一再申述和强调:脉诊仅仅是四诊之末,相对于神圣的望诊、闻珍等,它只是一种雕虫小技巧而已。那么,今天到底应当怎样对待和评价脉诊呢?
作者: 寿世保元    时间: 2003-11-28 00:0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这个贴子最后由寿世保元在 2003/11/28 00:05am 第 1 次编辑]


怎样对待和评价脉诊,取决于评价人的脉诊水平。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03-12-17 21:23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这么重大的问题,为什么不继续讨论呀?我们这些初学者最感困惑的就是这呀!恳请各位老师有什么心得体会说出来呀!讲一讲你们当初刚上临床时怎么面对这个问题,好不好?谢谢了!
作者: 三教小虫    时间: 2003-12-18 11:0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通读一下<素问>,尽管没看懂什么,但对这个问题有了个大概的答案.
<思考中医>中也很详细地谈了"脉"的问题.
"微妙在脉,不可不查".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3-12-21 18:3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高山流水2003/12/17 09:23pm 发表的内容:
这么重大的问题,为什么不继续讨论呀?我们这些初学者最感困惑的就是这呀!恳请各位老师有什么心得体会说出来呀!讲一讲你们当初刚上临床时怎么面对这个问题,好不好?谢谢了!
      脉诊是中医赖以了解病情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许多人将其神秘化,以为一个好的医生必精通脉诊,通过脉诊就可以完全洞察患者过去未来及目前所苦,至于其他诸如问珍,望诊,都是可有可无的.有些医生也自神其技,标榜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根由.实际上中医诊脉就像西医听诊一样,听诊器的运用,有经验的医生可以一听而断病,但它毕竟是具有局限性的,不发出声响的病变,再高明的西医也不能但凭听诊决定一切。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和推断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失衡,但绝不能但凭脉诊,就能百无禁忌,百发百中,横扫千军如卷席。但凭脉诊判断一个医生的水平和病人的安危,是很片面的认识。
   至于脉诊的学习方法和临床应用,容后续谈。 
作者: 寿宏堂主    时间: 2004-1-2 00:2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一句医学谚语应该很适合 "熟读伤寒论 不如临证多"   
作者: 奥译    时间: 2004-1-4 15:2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先把二十八脉,脉象,主病,背熟了再说.
"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临症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作者: 壶中人    时间: 2004-1-10 14:3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对,先学,再思,后悟。临床用整个身心去体悟,将精神贯注于三指之尖,举、按、寻,日久必见其功。心躁者,不可以言脉。
作者: 玄隐子    时间: 2004-1-16 20:5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心躁者,不可以言脉。
壶中人君所言甚是!!
在下虽对脉学无太多体会,但每有病患来诊,则必端坐正身,令气息匀,意诚心静,所谓调身、调息、调心也。以此,则把脉时自有不同于心躁时所察者。
不知坛中诸位仁兄尚有何高见,愿闻——
作者: 再现北京城    时间: 2004-1-16 22:3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许裔宗名医若神。人谓之曰:“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裔宗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玄,甚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今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亿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以此疗病,不亦疏乎。脉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出唐﹒胡璩《谭宾录》)

作者: 叶格胡    时间: 2004-1-23 01:2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看书,言传都只是从其中得到一点点的启示,但最主要的是经常的去反复实验和不断的思考。如单是只看书,那也是没多大帮助的。
作者: 飞琼浪人    时间: 2004-2-11 23:1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多看书,自领其义。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2-12 14:57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欢迎 再现北京城  先生!
“脉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
然脉有可言者四,不可道者一,所谓四时脉、五藏脉象。老子也知道“道可道非常道”,但还是道了“五千言”以道其可道者,其意亦在不可道者。怎能如此消极,以一句“不可道”了之(说老子消极的认识,可以反思)。至于圣人的“述而不作”,亦见其精神!
作者: 请多指教    时间: 2004-2-17 13:1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脉诊是在实践中去不断的去体会,方可有所收获。“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阔的理论” 本人建议把李时珍〈频湖脉学〉先熟记,再上临床。





  
作者: 心无所住    时间: 2004-3-19 20:03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请多指教2004/02/17 01:12pm 发表的内容:
脉诊是在实践中去不断的去体会,方可有所收获。“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阔的理论” 本人建议把李时珍〈频湖脉学〉先熟记,再上临床。
过分强调实践实是不知脉,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如此亦可入门,然时间则耗不起。
脉学一道,有方有法,有门有径。更有理论依据。然非口传心授,难得其要。
作者: 叶下珠    时间: 2004-3-19 21:4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必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有大的收获。书本临床两相顾。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4-3-20 04:16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叶下珠2004/03/19 09:42pm 发表的内容:
必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有大的收获。书本临床两相顾。
    此言不差。脉诊,不但是一种医疗知识,更是一门医疗技术。但有书本知识,把脉诀背的混瓜烂熟,也会常常发生“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在理论搞通,记熟的前提下,还必须结合临床反复验证和比较。当然,如果有明师指导,那就更好了。
作者: 中风    时间: 2004-3-24 21:4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脉诊虽为四诊之末,这样并不能说其作用与地位逊于其他三者。应该说中医四诊是递进的,从表入里的立体思维。脉的分类很多,大体上可以从脉的深浅,大小;脉体的粗细;脉劲的强弱等来归纳,这样有助于学习。不过,任何一种脉,都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比如,借鉴陈无择的三因方分内外之别。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4-4-14 16:2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脉诊是一 项技术,是一门知识,也是一种心悟。对于脉诊有的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有的人指下了了,却口中难名。也就是说手下感触到了,也了解了它的的意义,就是口中难以描述。因而也无法把它传输给别人。
书中得来的,终究是别人的经验和体会,自己未必能理解和掌握,没有塌实的实践工夫和认真地思考,掌握脉诊技术是不可能的。
作者: yuqincheng    时间: 2004-5-23 08:53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年轻时每餐吃得极少,而且反胃恶心不断,西医均作慢性胃炎治,服药二年余,末见好转体重降至28公斤,后请一老中医看,他号脉后说:六脉俱虚,胆气绝,胃气尚存.开了二张处方,第一张吃三天,第二张可吃三个月.当时低工资收入,自费负荷太重,到医院要求转方,主任按排我拍了二张片子,胆全结沙无胆汁分秘,胃是浅表性的胃炎.服中药后原来的反胃等诸症均无再犯.可见脉证有一定的道理,但学会如此精微的分辨一定难度很大.
作者: 正直男    时间: 2004-5-23 11:26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四诊合参诚是中医之宝,单依切诊而断病,对于中医而言亦绝非不可。单纯通过切诊(当然其中也有望诊的成分)而诊病,对一些中医尤其是一些资深中医而言,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也不是能将所有的病都这样准确无误的诊断。中医不要自贬自己的三个手指头,--这是中医的祖宗留下的传家宝。非中医也不要过于崇拜中医的三个手指头,因为他也不是那么灵验。但非中医也绝对不可过于诋毁中医的三个手指头,因为那是在毁灭中医。中医 的三个手指头尽抖了中医的威风。好象是川剧的变脸尽抖了川剧的威风一样
作者: 书剑    时间: 2004-5-23 13:5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其实脉诊并不是很复杂很难学的一门技术,首先医者自己不能把它看的太高,临床中往往患者是很看重医生的脉诊工夫的,医者要做到智圆行方,即我们既要做的圆滑一些,取得患者信任,但也不能一味依赖脉诊,忽视其他的求证方法,不管怎样,最终应该给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我对脉学没有太深的研究,个人体会,学好脉诊必须要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做基础才能运用好,另外还要有一些医学心理学的知识,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医者还要有一些江湖术士(主要是相面算卦)的手段,学学他们的语言技巧。
最后一点体会,要勇于实践,勤于实践,不要死记那些脉决。
作者: 心无所住    时间: 2004-5-31 00:21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书剑2004/05/23 01:59pm 发表的内容:
其实脉诊并不是很复杂很难学的一门技术,首先医者自己不能把它看的太高,临床中往往患者是很看重医生的脉诊工夫的,医者要做到智圆行方,即我们既要做的圆滑一些,取得患者信任,但也不能一味依赖脉诊,忽视其他 ...
还是不通。
脉是很客观很实在的功夫。它有接引法,陈无择七脉法,黄杰熙十脉法都可学。李时珍,李中梓皆可法。然初学切莫碰脉经。
作者: sim    时间: 2004-5-31 19:13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这个贴子最后由sim在 2004/07/09 00:55am 第 1 次编辑]

     

作者: jiop    时间: 2004-7-25 11:51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脉法是一门很幽深的学问,望闻问切,精一门就足以断疾病,但人之性命至贵至重,故要四门合参,昔张仲景有灾怪之论,是补切诊之不足。但平脉辩证才是精髓,若想学好切脉,必先明理,证论,至于实践,那只是具体的变化,只有在脉理明确,病机变换知晓圆熟,才能断知疾病的来龙去脉,所以张仲景将脉看作辨病的主要依据。若想学,脉法,病机,都是张仲景的最好,如右脉浮而寸弱。当病灌汗,若脉浮而尺脉弱,当病泻,其脉理,脉浮病在表,当无弱,今寸弱当有元气泻,在上,故断为汗出,邪在表脉浮当无弱,今尺弱,知元气下走。故断为泻症,若浮而关弱,当断为绝粮。此一例略见一斑,若病症与脉不符,当问病家。若神会,定不可限量。

作者: 神农侍者    时间: 2004-7-25 12:0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診脉之要在於:“易”、“簡”。
“易”则易知(理论);“簡”则易从(实踐)。
作者: fdwwl    时间: 2004-7-26 22:36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
理论不联系实际,空谈是无用的。
作者: 神农侍者    时间: 2004-7-27 22:31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診脉之旨,首要在於虛、实;
次看其所病性质及病位。

作者: 九天雪鹰    时间: 2004-7-28 19:01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中医诊脉,知常达变。---这些都需要与具体的体会挂勾。
学习脉诊,你必须有师傅带你,你的先经过———什么病会出现什么样脉象(指下的感觉)———的历练,有了这些经验之后,你才有可能,由诊断脉象推测出病人的体质,病情进展具体情况等等。。时间越长,指下的感觉的经验越丰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中医,仅仅为你诊断脉象,就可以道出你的疾病的缘故。其实并非是神,是经验累积而已。
作者: 楚三户    时间: 2004-7-29 12:1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哦~~那我先学中医基础,再看陈无择七脉法,黄杰熙十脉法,还要找个师傅??师傅可不好找啊!
作者: 楚三户    时间: 2004-7-29 12:20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加一点~~我学中药~~就大二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4-7-29 15:1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九天雪鹰2004/07/28 07:01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诊脉,知常达变。---这些都需要与具体的体会挂勾。
学习脉诊,你必须有师傅带你,你的先经过———什么病会出现什么样脉象(指下的感觉)———的历练,有了这些经验之后,你才有可能,由诊断脉象推测出病人 ...
    知常达变,就是中医脉诊的诀窍之一。首先你要了解正常人的脉象,才能比较和判断出病态的脉象。但是正常人的脉象也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是整齐一致的。只是虽千变万化,也必有一定之规。什么样的脉象才算是正常人的脉象呢?这就需要你下一番辨认的工夫了。
作者: yang2cf    时间: 2004-8-4 21:3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脉诊是中医赖以了解病情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但偶认为问珍,望诊,并不是是可有可无的。
作者: jlx    时间: 2004-8-7 11:40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知识的全面才是脉诊的基础,当然包括理论和实践!
作者: liukw    时间: 2004-11-11 21:2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以余之拙见,诸君皆因版主之问而误入歧途。殊不知“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怎可舍本而逐末,但求其脉耳。医之精髓乃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怎可但凭一脉而断病呼!
然暂避望闻问而仅言脉学,却非一日之工。正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欲言脉者,不知体状、相类、主病,何从下手?以余所见,当先明二十八脉,而后验之于临床,自可事半而功倍矣!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4-11-19 11:07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古今脉诊书籍非常多,我认为比较好的有《医灯续焰》,里面将脉证综合参考,非常切合实用。现在的金伟所著《金氏脉学》一书,这是最后修订本。可惜金氏只教给盲人,我辈如看天书。--金伟乃淄博人,当地有活CT之称,东方之子亦采访过他。
作者: 伤寒论叶天士    时间: 2004-11-26 21:5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4/11/19 11:07am 发表的内容:
古今脉诊书籍非常多,我认为比较好的有《医灯续焰》,里面将脉证综合参考,非常切合实用。现在的金伟所著《金氏脉学》一书,这是最后修订本。可惜金氏只教给盲人,我辈如看天书。--金伟乃淄博人,当地有活CT之 ...
《金氏脉学》太简单了。
作者: 落花流香    时间: 2004-11-28 16:54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学脉,必须跟师父。
脉得体会,只有老师的细心教授才能有镇正的了解。
作者: 落花流香    时间: 2004-11-28 16:56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学脉,必须跟师父。
脉得体会,只有老师的细心教授才能有镇正的了解。
看书
找一本《脉经》。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4-12-3 19:1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伤寒论叶天士2004/11/26 09:55pm 发表的内容:
《金氏脉学》太简单了。
兄台对这本书都掌握了吗?那我太佩服您了!您也可以称为“活CT”了,您能不能教一教我?
作者: 蒲亭逸仙    时间: 2004-12-3 23:13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赵绍琴论脉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再辨明病证是有余还是不足,先治何病,后调何疾,这全在脉中诊出。譬如表有病不论风寒风热,脉的部位一定在浮位。温病的卫分证也在表,所以脉也在浮位。又如浮紧风寒、脉缓风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等。凭一个浮脉不能断定是什么病,必须再诊出八纲脉来断其表里、寒热、虚实与气血,如浮滑是风痰、浮弦是风邪挟郁、浮数是风热等。但是要想诊断一个完整的疾病,还必须再诊出第三个脉来,如浮滑数是风痰热,浮紧弦是风寒而体痛。这样还不够,要想进一步看清病人的疾病,弄清病人的体质与疾病的转机,就要再找出第四个脉来,如浮滑数而按之弦细,这就清楚多了,弦则肝郁,细为血虚,脉象告诉你,该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是风火痰热,你在开方治风火痰热时,要照顾到血虚肝郁方面。也就是说,在治风火痰热时不可以过凉,也不可以过于祛风.因为病人体质是血虚肝郁,不能多散风,多清热而忘了病人是血虚之体了。
先父经常说: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才能诊断清楚,不是一个什么脉就诊什么病、就用什么药。
诊脉是不是都必须诊出五个脉才算诊断清楚?不然。就是诊出五个脉来,也只能是比较清楚,一定还要望舌、观色、看形体、问病情及治疗经过,才能初步诊出病机,决定治疗方案,再通过试验治疗,才能进一步决定确诊与否,不然不是科学的,也不可能将病治好。
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诊脉达到理想的要求是比较难的,但我们可以结合望、闻、问诊进行分析,不断积累经验。
“诊脉完全依赖医生指端感觉的灵敏度,要掌握切脉的技术,必须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经常作切脉的锻炼,以保‘准’字。”这是先父生前常常讲述的话,要达到指下清楚,判断准确,确实要下一定工夫。
诊脉必须五十动以上,才能诊出有病之脉,张仲景曾说过;“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说明了诊脉需有五十动的时间,才能辨出几种脉形,辨出主脉兼脉,在诊清病情的基础上才能立法、处方,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遵守的。
先父根指他的经验认为:测脉定位当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以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走偏里,按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下面淡淡浮中与按沉的取脉方法。
1.浮部的取脉法 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 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卫了。
3.按部的取脉法 医生切脉,从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伤寒论》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杂病则主肝、主筋膜之间的病变。凡脉在按部出现则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4.沉部的取脉法 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病以沉弦为代表脉。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
自己这些年来体会,尤其是近几年来自己的看法: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面的按、沉两部才反映疾病实质的病变。正象舌苔与舌质的关系一样。凡属舌苔变化多端,归根结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问题;舌质的变化虽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说明本质的情况。所谓功能方面的病变,是指在表位、浅层、卫分、气分阶段,如气郁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气滞、停疾、停饮、胃肠消化欠佳等所导致的疾病。用疏调解郁即可改善这些功能性疾病。所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阻于络脉、癥瘕积聚、肿瘤等一类疾病。另外,久病邪深入于肝肾,下元久虚,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补、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认为是本质性疾病。
临床诊脉所见,浮中与按沉所得脉象往往有迥然不同者,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沉得其本质,若诊脉能辨别浮中与按沉之异,则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纵其错综复杂,亦必无遁矣。古之名医多重视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濇脉论》云:“涩之见固多虚寒,亦有病热为病者,医于指下有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虚,或以为寒,孟浪与药,无非热外,轻病必重,重病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法,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见涩状,若察取至骨,来似有力,且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痼热可也。”涩缘血少或亡精,因多虚寒,然按之至骨且有力且数,以此而知其断非虚寒可比,此乃老痰瘀血,阻塞脉道使然,郁久化热。深伏于里,故日痼热,言其深且久也。若不沉取至骨,何以辨此痼热之证哉?此前贤诊脉之精髓所在也。
绍琴幼承庭训,及长,历随数名医临诊,每叹诸师诊脉之精湛,迄今潜心研讨五十年,悟得诊脉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为标,按沉主本,若二部之脉不同,则必参舌、色证,以辨其真假、主次、缓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当后医,何者须兼顾,何者可独行。脉象一明,治则随之,有如成竹在胸,定可稳操胜券
作者: fdwwl    时间: 2004-12-20 22:1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现在精通脉诊的医生有几个????

作者: 犀角强心    时间: 2005-2-5 03:37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望也失传了吧?
谁还能达到华佗看到曹操脑子有瘤子的境界?
作者: 李中正    时间: 2005-3-31 21:50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诊脉先须学习《黄帝内经》,诊脉不难,先明理,阴阳二气,中气,是三要素。络气与经气是核心。
作者: happytctt368    时间: 2005-3-31 22:0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非也非也,望诊其实很神奇的,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仲景先生很佩服扁鹊入虢国之诊三,现代人大多漂浮在泡沫中,以致该神奇化为腐朽,虽然西医这方面发展很快,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所涉猎,可惜机器毕竟是机器,去人工智能远矣,况神奇的人类本身乎
作者: 李西中    时间: 2005-4-3 11:26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12/21 06:38pm 发表的内容:
脉诊是中医赖以了解病情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许多人将其神秘化,以为一个好的医生必精通脉诊,通过脉诊就可以完全洞察患者过去未来及目前所苦,至于其他诸如问珍,望诊,都是可有可无的.有些医生也自神其技, ...
我临证时,大多无需开口,深知五脏六腑之病,一一道来。我只想说的是,不要乱说。误人不浅。中医脉诊,神。南怀瑾,称之为,依通。
我在授课治时,经常演示,诊病治时,因此而定方药。

作者: nb104    时间: 2005-4-9 11:50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楼上有位仁兄说脉诊与西之听诊相似,
在下实在不敢苟同……
虽在下修为尚浅,却以为中医之脉诊决不是西医听诊那么简单的事……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5-4-9 12:2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现代人学脉诊
看一下王唯工博士的「气的乐章」吧!

作者: 李西中    时间: 2005-4-10 20:0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3/12/21 06:38pm 发表的内容:
脉诊是中医赖以了解病情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许多人将其神秘化,以为一个好的医生必精通脉诊,通过脉诊就可以完全洞察患者过去未来及目前所苦,至于其他诸如问珍,望诊,都是可有可无的.有些医生也自神其技, ...
不知诊脉之神,不可全医。

作者: c2714    时间: 2005-4-13 09:54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如果要学习脉诊,学《濒湖脉学》这本如何?
先说明,我是新手,或者你们可以告诉我要学中医先从何处入手。
作者: 杏林观秋    时间: 2005-4-14 01:26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形与气相任则寿。
脉者气血充之,脉与气血相任则安康。
查脉——察脉之体,察气血之态。

作者: 小青草    时间: 2005-4-27 00:4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壶中人所言真是经验之谈。
本人看一畏寒发热病人,其脉实、数、疾。即知其是风热感冒,当然亦要看舌。前几天看一脉管炎病人,其脉实偏数有力,稍涩。用活血化瘀药时,不用温热性的当归、川芎,二天效果显著。
作者: rocky1010    时间: 2005-5-1 01:4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善诊者,先求其神,次求气,而后求象。
作者: 玉殇    时间: 2005-5-1 12:03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中医理论自不必说。。
文化修养也很重要。。
作者: 铁蕨    时间: 2005-5-12 20:40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现在临床门诊时还会碰到来看病的把手一伸开,什么也不说,让你说出他是什么病或证的人。他们认为你是中医摸脉就可以知道了,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我一般都可以应付,先是认真的切脉,2是看他的气色,形态,舌象 一般他们都给你看,只要你不问,然后你就狡猾的把你收集到的资料综合分析,把分析的结果给他讲出来,包括他一般会出现的症状,一般都能讲对不少,当他认同的时候你就可以巧妙的问他了,这时候他就会回答你了。
下面谈谈个人学习摸脉的经过。没有去学校学医的时候我就接触摸脉了,当时是高中,对中医有兴趣,在书店买了许多书籍,其中有本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没事的时候就看,对于摸脉的部分很是认真,边理解边背,由少到多,就背下来了,同时经常摸自己的脉搏,早上 中午 下午 晚上都摸,慢慢体会,也经常摸同学的脉搏,特别是在他们生病时,家里的成年人 老人 小朋友有机会摸脉的就摸,摸脉的时候真的是要很用心的,摸多了,久而久之也就有感觉了,慢慢的就知道男人脉不同女人脉。老人脉不同年轻人的脉还有小朋友的,肥人 瘦人的都有差别,病人脉和健康人的脉也就分得出来了,当然有的病人脉和健康人的脉很接近 很难分辨,总之1是背脉决 2是多摸脉 。同时望诊也很重要,特别是望舌。只要努力就可以突破“心中了了 指下难明”。当然四珍合参是最重要的。
作者: wode11    时间: 2005-5-15 00:3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大医精诚电子书中医文献精选系列 《赵绍琴论脉》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再辨明病证是有余还是不足,先治何病,后调何疾,这全在脉中诊出。譬如表有病不论风寒风热,脉的部位一定在浮位。温病的卫分证也在表,所以脉也在浮位。又如浮紧风寒、脉缓风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等。凭一个浮脉不能断定是什么病,必须再诊出八纲脉来断其表里、寒热、虚实与气血,如浮滑是风痰、浮弦是风邪挟郁、浮数是风热等。但是要想诊断一个完整的疾病,还必须再诊出第三个脉来,如浮滑数是风痰热,浮紧弦是风寒而体痛。这样还不够,要想进一步看清病人的疾病,弄清病人的体质与疾病的转机,就要再找出第四个脉来,如浮滑数而按之弦细,这就清楚多了,弦则肝郁,细为血虚,脉象告诉你,该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是风火痰热,你在开方治风火痰热时,要照顾到血虚肝郁方面。也就是说,在治风火痰热时不可以过凉,也不可以过于祛风.因为病人体质是血虚肝郁,不能多散风,多清热而忘了病人是血虚之体了。
先父经常说: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才能诊断清楚,不是一个什么脉就诊什么病、就用什么药。
诊脉是不是都必须诊出五个脉才算诊断清楚?不然。就是诊出五个脉来,也只能是比较清楚,一定还要望舌、观色、看形体、问病情及治疗经过,才能初步诊出病机,决定治疗方案,再通过试验治疗,才能进一步决定确诊与否,不然不是科学的,也不可能将病治好。
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诊脉达到理想的要求是比较难的,但我们可以结合望、闻、问诊进行分析,不断积累经验。
“诊脉完全依赖医生指端感觉的灵敏度,要掌握切脉的技术,必须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经常作切脉的锻炼,以保‘准’字。”这是先父生前常常讲述的话,要达到指下清楚,判断准确,确实要下一定工夫。
诊脉必须五十动以上,才能诊出有病之脉,张仲景曾说过;“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说明了诊脉需有五十动的时间,才能辨出几种脉形,辨出主脉兼脉,在诊清病情的基础上才能立法、处方,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遵守的。
先父根指他的经验认为:测脉定位当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以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以浮部定表分,中以走偏里,按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

作者: 衷中参西    时间: 2005-5-20 10:3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中医诊脉 ,重在玩味!!!

作者: fgc    时间: 2005-5-29 13:3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看样子我是没有机会了,太难!
作者: 中医方    时间: 2005-5-29 17:0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叔和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信然也.余从医多年终不敢说能完全凭脉定病也,然隋着阅历日多,时而稍有会心也是有的,余以为于脉当终生学习,终生领会,日渐提高,然脉理无涯,欲达彼岸,难矣哉.
作者: wwwww11    时间: 2005-7-3 12:5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oooooooooook
作者: maomao88    时间: 2005-7-3 13:10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买了本脉症的书本来想学学的,以后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诊断诊断,看了一天就昏头了......看来不是这个料
作者: 8693470    时间: 2007-3-16 15:31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要想学好脉学就得多看书。我的意见是几部书的脉学一起记比如《医宗金鉴》。《频湖脉学》。〈国医指南〉里的脉学相互对照着学在加上临床实践就容易多了。也可理解的深一些
作者: 237833yjx    时间: 2007-3-16 17:2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主要还在实践中去体会!!
作者: 民间中医平常    时间: 2007-4-16 21:16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关于脉学刚入们,就应熟记切脉诊法口决,理解脉候主病就可以了。到临床时多跟老师侍诊,跟的老师多了,临症多了,自然也就体会到了。不要刚开始学,就去体会指下是什么脉象了。这只能是事与愿违,浪费时间,收效甚微。
做为民间中医,在临床中,来看病的患者,几乎都是把手一伸,一言不发,让你说出他是什么病。他们认为好中医不用问诊,仅诊脉就可以知道了。故我们首先要认真的切脉,再看他的气色、形态、舌质舌苔,然后根据脉象主病阴阳虚实,脉证合参,从病机分析,一一道出会出现什么症候,至此要强调的是,与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症多是分不开的,这才能得到他的认同和信任。这样再四诊合参处方用药。但是我们中医千万不要象假中医骗子那样,尽用些鬼把戏,其法就是手一按病者脉,就象切脉平出病一样,对患者说:“你心理麻不嘈痒的是吧!或头雾雾哄哄的是吧!或浑身哩哩亲亲的是吧!”这样无聊的话语蒙骗患者。


-=-=-=-=- 以下内容由 民间中医平常2007年04月16日 09:18pm 时添加 -=-=-=-=-
熟而精之,神乃告之。
作者: 受伤的人    时间: 2007-4-17 20:49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我爸身体一直不适,表现的症状是:肩部有紧绷感,从后脑勺至肩膀下部几乎每天都要发作几次疼痛,晚上经常睡不好,喝酒以后当晚必痛,去医院做过很多检查都查不出是什么病,我想在此求助,请大家帮忙
作者: 薄涛    时间: 2007-5-4 22:58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应该是颈肩综合症
吃氯唑沙宗片试试 能不能好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7-5-5 00:3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刘冠军著((脉诊))或((中华脉诊))可作为入门书,王叔和的((脉经))则需深入研究.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25 10:04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理。。
作者: 小号怪物    时间: 2007-8-30 20:47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看过上述贴子,深感无奈和伤心啊,全是废话,没说出怎么学,本人会那么一点,临床也常用,还行.当然了,各位先生,想来你们中医古书看得也多吧,好象好多证要靠脉来鉴别吧,还是好好学学吧.本人脉诊完全自学,现好想找人交流,不过,有个条件,能解答这个问题的人请发消息与我:一脉之中,滑涩同现,如何解?不会的同仁们,先学学再说吧!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31 15:5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作者: 小号怪物    时间: 2007-9-6 22:22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晕,还是我来说一点实在的吧,学脉者,有个前提,指和息,先去练指和练息吧!
当然,练指,不能把指的敏感度降低,练息的,不能自己的息先乱了,至于怎么练,相信还是有好多大家吧,你们就近找找吧!练好指和息后,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了,多看看有关脉的书,包括有提及脉的书,然后先掌握基本脉象,再掌握复合脉,临床多多验证!有个2-3年,基本能到一层脉诊吧,真的好想有好多好多的人学会啊,可以好好的交流下!毕竟,孤掌难鸣啊,中医现在的境况可忧啊!好想有三层水平以上的人来让我学学啊,不然的话,穷我一生,也许上不了三层啊!烦啊!忧啊!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6 22:46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目标?
作者: 小号怪物    时间: 2007-9-6 22:51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呵呵,说下吧,一层,二脉复合能知,二层,复合脉能知,能诊怪脉,三层,能诊单手脉知,四层,能诊一肢脉知,五层,诊体脉知!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6 23:00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然有体会吗?
作者: 小号怪物    时间: 2007-9-6 23:05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老胡,别老捣乱,我发了个脉诊档案在健康咨询上,你要有空的话去辨辨!要不,你也发个难的让我来辨辨?!没体会不真实的话我还不屑为之!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6 23:07
标题: 怎样学习脉诊?
无缘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