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1 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15 08:59
标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1 条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1条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词解】
    肿:  肿指皮肤浮肿。
【释义】
  本条总述水气病五种类型的脉证,并提出风水与皮水的治疗原则,同时还有黄汗的脉证和转归。各类的发病机理如下:
  风水:与肺关系较密切,因肺主皮毛,风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卫外不固,故脉浮恶风;皮毛不宣,通调失职,水湿潴留故头面浮肿;湿邪流注关节,故骨节疼痛。
  皮水:与脾,肺关系较密切,因脾居中州,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则水湿阻滞中焦,故腹满如鼓状,口不渴;水湿溢于皮肤,故皮肤肿,按之没指;水行皮中,因皮与肺相合,故脉浮;不兼风邪,故不恶风。由于病变在表,治疗时当因势利导,可发其汗,使水从皮肤排出。
  正水:脾肾阳虚,不能气化,水停于里,故腹满,脉沉;水气上射于肺,肺失宣降而有喘。
  石水:肾阳虚衰,水气结于少腹,故少腹硬满如石且脉沉。因水聚于下,未及于肺,故不作喘。
  黄汗:与脾有关,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故脉沉迟;湿邪郁而化热,湿热流于肌肤,故身热,四肢头面肿;湿热内郁,肺气不畅,故胸满;湿热入营,邪热郁蒸,汗出色黄,故称黄汗。此病若日久不愈,湿热郁滞营血,气血腐败而化脓,可导致痈脓。
【中心思想】
  本条总述水气病五种类型的脉证。
【教学参考】
  [按语] 由本条可知,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水气病五种类型,在病位上有表里之分:风水,皮水病在表,但风水兼有表邪,皮水无外邪;正水、石水在里,但正水影响于中上,石水则病结于下;黄汗病初在气分,久则伤及营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15 09:05
标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1 条
    风水:头面浮肿;骨节疼痛。
    皮水:腹满如鼓状,口不渴;皮肤肿,按之没指;可发其汗,使水从皮肤排出。
  正水:腹满,脉沉;水气上射于肺,肺失宣降而有喘。
  石水:少腹硬满如石且脉沉。
  黄汗:身热,四肢头面肿;胸满;汗出色黄,故称黄汗。此病若日久不愈,可导致痈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15 09:21
标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1 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4-9 00:48 编辑

劳损
  西医劳损(strain),因超负荷使用而引起的肌肉或韧带的慢性、机械性损伤。实质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劳损好发于支配多动或负重关节的肌肉或维系这些关节的韧带,尤其是肌肉或韧带在骨质上的附着点。长期、经常地重复某一特定的动作是造成超负荷使用的常见原因。治疗原则:①限制或停止致伤动作,使局部得到休息。②局部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或其同类药物,可促使炎症消退。③止痛。用理疗、止痛药等。④手术治疗。仅适用某些特定的劳损,如狭窄性腱鞘炎。⑤合理的肌肉功能锻炼。
  中医劳损:病证名。指虚劳、虚损之属阴虚者。《景岳全书·杂病谟》:“劳损之病,本属阴虚。”因恣饮纵酒、色欲无度、劳倦过极,致精血受损引起。《不居集》卷十九:“精极则阴虚,阴虚则无气,以致为劳为损。”中医的劳损包括了西医的劳损,二者概念不同。
=========================================================================
   中西医的概念不同。
   西医的劳损,与中医的痹病、风湿、风水相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2-22 07:5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4-9 00:50 编辑

       水气病,即西医的水肿。

       水肿(edema)
      组织间隙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通常指皮肤及皮下组织液体潴留,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液。根据分布范围,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腔积液。全身性水肿主要有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黏液性水肿、特发性水肿、药源性水肿、老年性水肿等。根据水肿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水肿,轻度水肿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的皮下组织,指压后可见组织轻度凹陷,体重可增加5%左右。中度:全身疏松组织均有可见性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或较深的组织凹陷,平复缓慢。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垂部皮肤紧张发亮,甚至可有液体渗出,有时可伴有胸腔、腹腔、鞘膜腔积液。
      
    病因

      引起体液平衡失调的原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液回流受阻。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当血浆白蛋白量降到25g/L或总蛋白量降到50g/L时,就可出现水肿,为全身性。

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水肿或积水,如肝硬变引起胃肠壁水肿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时的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引起全身性水肿。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炎性病灶的水肿即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引起的水肿亦属此机制。此类水肿通常发生于血管壁受损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丝虫病时下肢和阴囊由于淋巴管被虫体阻塞,常发生下肢和阴囊水肿。此外淋巴管广泛性的癌细胞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肿。

5.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辅助水钠潴留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心力衰竭、肝硬变、肾病综合征的水肿形成起辅助作用。心力衰竭时心搏出量减少,肾灌注血量不足,刺激肾近球感受器,使肾素分泌增多,肾素使血管紧张素原变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换酶的作用将血管紧张素Ⅰ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后者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使之分泌醛固酮,从而促进肾远曲小管的钠重吸收,招致钠潴留,引起血液晶体渗透压增高,后者刺激血管壁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远曲小管的水重吸收。水的潴留助长了心源性水肿的形成。肝硬变时的水肿和腹水,也有醛固酮的作用参与,这是由于肝细胞对醛固酮的灭活作用减退,同时,在腹水形成之后,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又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肾病综合征因白蛋白大量流失,血浆蛋白量低落,发生水肿,体液自血管内向血管外逸出,循环血量下降,又激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阳虚水泛)

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

(1)心脏疾病 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各种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种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2)肾脏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衰竭期、肾动脉硬化症、肾小管病变等。

(3)肝脏性疾病 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4)营养性因素 ①原发性食物摄入不足,见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如严重灾荒)所致的饥饿;②继发性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如继发性摄食不足(神经性厌食、严重疾病时的食欲缺乏、胃肠疾患、妊娠呕吐、口腔疾患等);消化吸收障碍(消化液不足,肠道蠕动亢进等);排泄或丢失过多(大面积烧伤和渗出、急性或慢性失血等)以及蛋白质合成功能受损、严重弥漫性肝疾患等。

(5)妊娠因素 妊娠后半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6)内分泌疾病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分泌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7)特发性因素 该型水肿为一种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确定的(原因可能一种以上)综合征,多见于妇女,往往与月经的周期性有关。

(8)结缔组织病所致水肿 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2.局部性水肿

(1)淋巴性 原发性淋巴性水肿,如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性水肿,如肿瘤、感染、外科手术、丝虫病的象皮腿、流行性腮腺炎所致胸前水肿等。

(2)静脉阻塞性 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可分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其他静脉阻塞。

(3)炎症性 为最常见的局部水肿。见于丹毒、疖肿、蜂窝组织炎等所致的局部水肿等。

(4)变态反应性 荨麻疹,血清病以及食物、药物等的过敏反应等。

(5)血管神经性 属变态反应或神经源性,可因昆虫、机械刺激、温热环境或感情激动而诱发。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


检查

根据引起水肿原因不同,需要进行的实验室检查也不尽相同。临床常见的水肿往往由于一些重要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所引起,故除水肿的一般实验室检查外,还需要针对其原发病进行检查,以确定水肿的治疗和估计水肿的预后。对于全身性水肿的患者一般应考虑进行下列的实验室检查。

1.血浆总蛋白与白蛋白的测定

如血浆总蛋白低于55克/升或白蛋白低于23克/升,表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其中白蛋白的降低尤为重要,当降低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血浆总蛋白与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及营养不良。

2.尿检查与肾功能试验

有全身性水肿时应检查尿内是否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等。如无蛋白尿很可能水肿不是由心脏或肾脏病引起。心力衰竭患者常有轻度或中度蛋白尿,而持久性重度蛋白尿为肾病综合征的特征。持久性蛋白尿,尿中红细胞与管型增多,伴有肾功能明显减退者常提示水肿为肾脏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虽亦可有上述表现,但尿检查和肾功能的改变在程度上一般都比较轻。与水肿有关的肾功能试验,常选用酚磺酞亦称酚红试验、尿浓缩和稀释试验、尿素廓清试验等,可检测肾脏的排泄功能。

3.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如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者即为贫血,应考虑此水肿可能与慢性肾脏病有关。

4.计算水和钠盐的每日摄入量和排出量

计算每日水和钠盐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必要时测定血浆氯化钠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水、盐的潴留情况。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治疗

由于引起水肿的原因非常多,每一种病因所引起的水肿期治疗各不相同,无法有统一的治疗方法。但根本原则都是:根据病因情况对症治疗。治疗病因、消除水肿、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比如心源性水肿,一旦诊断明确,应该治疗心衰(利尿、扩血管、强心等),心衰控制好后,水肿自然消退;肝源性水肿,若为乙肝引起肝硬化导致,则大部分是低蛋白血症的水肿,这时候需要抗肝硬化治疗,比如乙肝抗病毒治疗、护肝、营养支持、治疗腹水等;肾源性水肿原因也较多,主要还是对因治疗,若为肾病,则可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肾病被控制后,水肿自然消退。其余病因所导致的水肿,都遵循治疗原发疾病、维持生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2-22 08: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2 09:01
比如心源性水肿,一旦诊断明确,应该治疗心衰(利尿、扩血管、强心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2 09:0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22 09:13 编辑

心衰的原因病因?心衰的中药脉?心衰的中药原因中药病因?心衰的中药症状?治疗心衰中药症状的中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2-22 09:11
治疗心衰(利尿、扩血管、强心中药?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