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打印本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3:49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翁同龢与中医药
   -----《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缘起:近读《翁同龢日记》,意外发现其中载有大量医事记录,捧读之余,录之共赏。
人物简介: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这是翁同龢的特色。”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传世书迹较多。《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结体用笔,恪守古法。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翁同龢生平】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翁同龢学识渊博,除了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了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循循善诱,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堪称近代教育的第一导师。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军机处是清代自雍正以后的最高决策机构。翁同龢两参军机,第一次是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至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正值中法战争时期。第二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时期。他参与了对法、对日主战的决策。在对侵略者的态度问题上,他与主和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证明正是他的失误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翁同和不考虑当时的两家实力就知道打,而没有作战计划〕
  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七十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员的显赫地位,为国家、民族存亡,难能可贵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因而名垂青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被慈禧撵出北京城。回到家乡常熟,开始了他半隐居的庐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他的不少门生故旧“分俸见赠”。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松禅老人的宦海沉浮和无限忧伤。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19 13:59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中医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人大都喜欢中医,欢迎版主介绍-----《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习。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4:0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19 02:10pm 第 1 次编辑]

《翁同龢日记》即《翁文恭公日记》,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年7月31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1904年6月27日),记敍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活动,“医眼”读之,可见这一时期宫廷与翁氏家族的大量医事活动。已故名老岳美中先生在提及“光绪之死”一事时,曾特别说到“光绪帝脉案和《翁同龢日记》不支持此说”,足见其史学与医学价值。
手敲录之,速度缓慢,恕不能早窥全豹!渔翁谨记。时在己丑四月小满日前。
作者: 千古医帝    时间: 2009-5-19 14:1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古代文人大都懂医,所以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啊!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4:3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6/08 08:18am 第 1 次编辑]

日记凡六册。
第一册:起首从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记起。
【渔翁注:翁同龢(1830--1904)咸丰六年考中“状元”。1858年为其中榜后二年,是年28岁,日记从戊午六月廿一日起(1858年7月31日)时“奉典试陕西之命”,正考官潘祖荫,翁为副考官】
农历(下同)七月九日  (赴陕途中)寅初发,渡北河,(即易水)。。。傍晚宿保定西门外,。。。伯寅(潘祖荫字)腹痛甚急,延苏人叶道芬字香士来诊,待药熟,子正始卧。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9日 05:35pm 时添加 -=-=-=-=-
附:人物资料:
潘祖荫 
  
  所属时代:清代
  生卒时间:1830—1890
  身份功名:清代大臣 收藏家
  字号别名:字伯寅 号郑盦
  出生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年二十一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四年,晋侍读学士。六年,充会试同考官。次年,晋侍讲学士。八年,充陕甘乡试正考官。同年冬,署国子监祭酒。九年,转大理寺少卿。同治元年(1862)擢光禄寺卿,署都察院左副都使。三年,授左副都御史,署工部右侍郎。次年,署礼部右侍郎。五年,擢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七年,兼署吏部右侍郎,调户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次年,转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九年,充武乡试副考官。十年,充会试知贡举,武会试副考官。十一年,赏头品顶戴。十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同年,以磨勘被议降二级调用。先以户部遗失行在堂印革职留任,至是循例革职。十三年,特旨赏编修,仍在南书房行走,继之特旨开复侍郎任内革职留任处分,以三品京堂候补。光绪元年(1875),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七年,充国史馆正总裁。八年,援军机大臣。九年,丁父丧。十二年,服阕,署兵部尚书。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充会试副总裁、顺天乡试监临。以疾卒于位。赠太子太傅,溢文勤。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簃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四一、《清史列传》卷五八、李慈铭《潘文勤公墓志铭》(《碑传集补》卷四)。
  潘祖荫(1830-1890年),字伯寅,号郑盦,清代吴县人。为历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高官的状元宰辅潘世恩之孙。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好金石;图书金石收藏甲于吴中,闻名南北。著有《滂喜民斋丛书》、《攀古楼彝器款识》等。
  世人知道潘祖荫,多是因为他曾当过清朝刑部尚书,更因为他是古玩字画的大收藏家。在收藏界,人们叫他“潘神眼”。他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大盂鼎和大克鼎,至今还在故宫博物院存放,也是我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9日 04:28pm 时添加 -=-=-=-=-
  叶道芬
  [清]字君兰,号香士,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一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直隶州判。程庭鹭弟子。书学颜真卿。工画山水、人笔,与秦谊亭、俞承德客京师,于松筠庵结画社。《墨林今话续编、清画家诗史》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4:5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七月十日(8.18)午后大雨,入夜未已。伯寅疾少愈。尚惫卧。且阻雨,因不复行。
八月十三日(9.19)上堂阅卷。。。。是日右足忽肿,勉强着靴。
    十四日(9.20)余病足未去,夜发热。十五日 卧不能起。
    十七日(9.23)阅卷廿八本。晚寒热并作,彻夜狂呼,。。。。。
    十八日(9.24)阅卷廿五本,就枕上观之,目睛欲落矣。监临命外帘官徐维缙静甫、山阴人。。。来视余疾。。。。服药,热仍不止。
    十九日、廿日 服药。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5:0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一日 阅卷廿三本。徐君来诊脉,热渐止而足指出水,履地则有气从少腹下乘入腿,如欲裂者,痛不可忍。房宇深黑,就床头阅卷,昼亦须然烛。盆桂盛开。
      廿七日 足疾增剧,夜不能寐。
      廿八日 强起至外室,头涔涔然,转觉庭户轩敞非前日比。桂花香满一室。
      三十日 伯寅小恙。予自十四日至今,起床者才三日耳。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5:2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19 03:45pm 第 1 次编辑]

九月朔
    初五日 竟夕雨。。。是日始能袜。
    初七日 足疾发,不能起。
    初十日,鹿明宴以病未到。
    十二日 足稍愈。寒甚,小饮,忽右足作热不能立,即卧,竟夕大疼。
    十三日 仆人刘顺引一段姓来敷膏药。卧不能起,意绪不佳。
    十五日 足疾略轻。


     
    十九日  。。。。请抚台巡捕朱君(黼堂 行五)来诊,略愈。连日归思填臆,肝郁不舒,医云恐成大病。
    廿日  足少健,右趾溃处留一孔矣。朱君来诊,送药末。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6:0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一日  延朱君诊脉,服平肝药,用紫胡,足疾渐愈。
     廿二日  感风,延朱君诊脉,云病去其半矣。
     廿四日  饭后拟出门,忽右足肿胀,脱靴,水流不止,竟夕疼。
     廿五日  外科段姓四日未至,乃招之来,步履甚难,又如前矣。
     廿七日  仍延朱君、段姓来诊。
     廿九日  请朱君,服药。足稍愈,得段姓敷药之力居多。
     三十日  足渐瘥。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6:0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月朔
      初二日  作楹帖赠段医。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6:2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
三月廿八日  源侄发病,午间又发,脉数而不弦,洪而无力,盖本源不足致然。
三月廿九日  源侄略愈,。。。湖北杨君诊云:水不涵木,法当滋阴。
四月十二日  源侄病又发,昨延李敏斋来诊,云水不亏,病在心脾肝三经,宜先降心火,则相火无日而动。今日来诊,定逍遥散方,尚妥。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6:39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19 04:41pm 第 1 次编辑]

十月十一日(11.23)黎明侍大人登车,并山行,寒气逼人不可当,至盆底坎,坐土室中,大人忽头痛作热,复行,呕吐数次,头痛益剧,龢徒步随车,不知所为。申刻。。。。到家遂卧,寒战,复呕数次。。。。。
    十二日(11.24)大人昨日倦卧,今晨仍头痛呕吐不能饮水,延姜春帆来诊,云外感寒气,病在太阳膀胱,用二陈汤加生姜、灶心土、砂仁。晚饭后服药,虽仍呕而胸中气稍开矣。子刻,进黄米汤,头痛稍止。
    十三日(11.26)仍延姜公,大人渐愈,食粥。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9日 04:46pm 时添加 -=-=-=-=-
渔翁注:“大人”指翁同龢之父。也朝廷高官。即翁心存。翁心存(1791—1862)——“翁氏藏书”始祖,常熟翁氏十四世祖。翁心存,字二铭,号邃庵,常熟人。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保,谥文端。有《知止斋诗集》。翁心存早年家境贫寒,不得已来到当地的一些藏书楼校勘书籍。好学的他却借藏家之书之多,才学渐长,对版本、校勘、鉴赏等都很精通。翁心存后来做到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年间,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他的显赫地位、过人才学,为其藏书提供了很大方便。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机出价收之藏之。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1810—1865)、翁同爵(1814—1877)、翁同龢(1830—1904)。翁心存死后,藏书多传给了长子翁同书。长兄如父,翁同书长幼弟翁同龢20岁,两人关系甚密,情同手足。翁同书死后,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翁同龢是翁氏家族中最有社会名望的人。翁同龢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并且是同治帝、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喜好藏书,对先父的藏书更爱不释手,常常信手翻阅、鉴赏。对于购之的称心典籍,翁同龢在日记中多有记载。翻读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同龢日记》,可得不少这样的文字。清末民初,中国有九大藏书家,翁同龢是其中之一。1904年7月4日,翁同龢逝世。从此,“翁氏藏书”几乎销声匿迹,无人知其下落,以致有些著名版本学家发出翁氏藏书“今皆无尺牍片纸矣”的悲叹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19日 05:24pm 时添加 -=-=-=-=-
有关人物资料采自百度百科。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7:4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19 06:00pm 第 1 次编辑]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
三月廿三 (5.2)昨夜大发热,早得汗渐解,延张水南 安徽人 诊脉,据云风寒所致,用表法。
     廿五(5.4)风,阴,白日无光,夜风未止。余疾大愈。
十一月十七日(12.18)晴 昨夜忽觉作冷,尻(音靠,脊骨末端,臀部)骨疼极,不能反侧,受寒故也,竟日委顿不能支。
十一月十八日(12.19)竟日偃卧,不能动履。。。。。夜饮鹿角胶酒,甚适。
十一月十九日(12.20)晴,暖,尻痛略愈,能起行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8:0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一月廿一日(12.22)
   阴,欲雪,晚霁。昨夕得汗微微,而风疹通出,尻痛已愈半矣,乃知为外风所袭,处一搜风方服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8:2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
  正月初七(2。5)午起风,晚止,晴暖,有春气矣。大人昨退值后头痛眼花,服荆芥穗,并用药水熏头,略愈。
  二月十五日(3.15)母亲小恙,背冷肝气不舒。
      十七日(3.17)母亲仍未愈,连日作热,腰胁抽痛,眉棱、太阳皆痛。延姜春帆诊视,用柴胡等发散之药,极佳,夜得微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0日 06:49am 时添加 -=-=-=-=-
       十八日 母亲仍服前方,腰仍痛,筋骨刺痛,风寒犹未清也。能起坐吃粥。
       十九日 母亲略愈。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19 22:29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二月十五日(3.15)母亲小恙,背冷肝气不舒。
     十七日(3.17)母亲仍未愈,连日作热,腰胁抽痛,眉棱、太阳皆痛。延姜春帆诊视,用柴胡等发散之药,极佳,夜得微汗。
    可惜记载过于简略。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0 06:51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五月十四日(6.12)五兄患淋症,服药五、六剂未愈。
五月廿八日(6.24)五兄小愈,未能霍然 。母亲昨日食鱼骨鲠,服符水而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0 06:5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六月十七日(7.13)炎威似火,无处可避,闻天津、通州时疫流行,浸及都下,大约转筋痧居多。得孙真人辟疫方,汪慕杜所传也。雄黄、降香、苍术、柴胡、贯仲各等分,姜汤送,或竹叶汤,每服三钱。又李兰生前辈传方:香肥皂六个、胡椒两当十钱(此疑有脱字,似当为:胡椒一两、当归十钱)鲜姜一两,三味捣烂为饼,贴脐下。又用佛手切片泡汤饮之,云极效。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3日 04:42pm 时添加 -=-=-=-=-
渔翁注:

方剂名称:香肥皂
药物组成肥皂不拘多少(劈作两边,用清水煮干取起,晒半干,切碎,晒极干,为末),檀香半两,真排草半两,甘松半两,三奈半两,白芷半两,细辛半两,辛夷半两,蒿本半两,独活半两,丁香半两,广零陵半两。
加减去雀斑,加鹰条,白丁香,白蒺藜,木贼,密陀僧。
处方来源《医统》卷九十八。
方剂主治雀斑等症。
制备方法上除肥皂外,为末,等分,同肥皂对半,炼蜜为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采自:中医在线知识库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0 06:5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六月廿九日(7.25)仆人王升染时气,今晨转筋极剧,而医者以木瓜
     等清暑之剂投之,了无效验,恶症均见,余既深知此病非姜附
不治,又昨日灯下检近人所刻《医圣心源》,中论霍乱转筋必用附子,遂处一方,以附子、干姜、生姜治之。适有人持治时方用姜、附重剂者,遂决意照方更投一剂,虽略转,而神气甚败,且视其命何如耳。数日内时症益多,药方也甚乱,余意总以阳症宜清解,阴症宜温中。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0日 07:07am 时添加 -=-=-=-=-
六月三十日 晨,大雨数次。。。。午后止,晚霁,夜阴云四合。王仆早间云已愈,而午后仍剧,延宋伯新与一闵姓者诊之,皆云姜、附之剂不误,特病已深耳。仍用姜附重剂方,吐不受。看号徐姓忽仆于地,亦服姜附之剂,而徐姓者竟不治。噫!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1日 00:24am 时添加 -=-=-=-=-
渔翁注:《四圣心源》又名《医圣心源》10卷。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作者将黄帝、歧伯、奏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1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营卫、经络等;卷2六气解;卷3脉法解;卷4劳伤解;卷5-7杂病解;卷8七窍解;卷9疮疡解;卷10妇人解。是一部包涵中医基础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0 07:1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七月朔(7.27)
    晴,颇爽,晚又阴,不甚热。余自前晚起觉胸膈不清,两日来皆不思饮食,遂持一饿字治之,饮神曲数盃,甚好。。。。。王升干呕不已,晚渐定,殆可治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0 23:01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闰八月朔(9.24)(渔翁注:时在山西考官任)
    微雨,旋作旋止。是日腹泻九次,惫不可当,夜分大吐。
初二日(9.25)微雨。访贺雨峰,雨峰为处肉桂方并赠药物。腹泻不止,服药后胸膈顿开,泄亦止,夜赴心农处饮。。。。
【廿三日(10.16)夜留桂坡饭,题诗于其《守拙居诗稿》后。】
十月朔(11.22)大人常言肢体气血不和,故手指甚冷,胸中忡忡,每日冒寒入值,不能不虑也。(渔翁注:翁心存时届古稀逾一,逝在本年。)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0 23:0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一月朔
    初二日(12.22)晨起杨福来,知大人昨日退值后偶不适,今日寅刻倦甚,骨节皆痛,未能入值,亟至城寓省视,觉齁息喘急异于寻常,迨扶起而语言不能清楚,与五兄先商,进姜汁陈皮汤,延宋医来视,据云两关脉皆洪大而数,此火痰凝结胃脘,所虑气闭,高年不能用吐下之法,惟有化痰而已,处一姜汁竹沥方。亟进,神气略清,渐能言语。初更进二次药,吃焦米粥小半盂,惟手足运动不能自如,小便仍未行耳。数日未得大便,鼻端有火气,疑是炭气闭住顽痰,故见此症。
   初三日(12.23)辰刻宋伯欣来处方,仍如昨。午前姜春帆来处方,用秧参一钱为君,馀参化痰之品。又延李述堂来,则云此必先用攻导之药,勿遽投补剂。于是以三子汤为主,去莱菔子而用南星、天麻等佐之,引以苏合丸一粒。白英赞成之。万藕舲来,亦云可先施以消导之法,若有汗出等状,进伊所定生芪、炙甘等周中之药而去,遂定服李医方。傍晚药下,夜分痰动,语言虽不十分清楚,而言从前按试江西所得士,如万藕舲“流民图赋”为试帖中所无,馀言人品亦甚细。。。。。。神气甚清,六脉亦虚和,方谓痰去而疾已矣。
  初四日(12.24)清晨李述堂来,亦云脉气皆平,邪将解之象,仍用前法。午刻进初煎,何白英屡次入视,则云脉气无根,且苏合丸不可屡进。大人神志渐不清,瞶瞶无一语,徒觉气喘而已。傍晚宋伯欣来,则云本是类中,今真中,且右关尺皆劲,而闭目已一日,脾絶之兆,亟投人参二钱、黄芪八钱、炙甘五钱等大建中气,佐以姜汁竹沥。待至夜分而毫无起色,宋医亦去矣。母亲于昨日来住城寓,至于余兄弟与诸侄手足无所措,神昏虑夺而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0日 11:03pm 时添加 -=-=-=-=-
初五日(12.25)辰巳刻脉气渐坏,巳初,忽两眼朦胧有欲开之意,虽不能语言,神气似转,亟进昨药余沥。而万藕舲亦来诊,云尚有可为,遂处一附子、人参、黄芪、炙甘、冬术重剂,姜枣伽南为引,以茶匙频进,两眼有开时,两边顾盼,略有神气,惟右半边皆不能动,左手则屡推按屈伸,力殊大。终日拥护,不令睡倒,亦未见大有起色也。。。。。入夜,右手屈伸拿空不已。。。。。
初六日(12.26)自晨至暮气喘不已,以热巾拭面,辄舒眉捻须,如欲语者。宋医来,谓脉稍转,处方进药。未刻药熟,不能咽。藕舲来,始谓脉散不可为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1 08:5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二月朔
   廿七日(2.14)母亲小恙。
   
   廿八日(2.15)母亲略用温通之药,精神渐爽,盖肝胃病作,又感风寒,得疏解乃瘥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1 12:5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二年癸亥(1863年)
癸亥正月
     十五日(3.4)慈亲小恙,吐血旧病又发。
     廿八日(3.17)慈亲又发吐红,幸眠食如常。
    二月朔(3.10)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
    三月朔(4.18)晴,暖。母亲旧疾复发,服茅根汤,尚不委顿,夜卧亦安。
初五日(4.22)慈亲感冒发热,入夜尤盛,余住横街,彻夜未眠。
初十日(4.27)晴。日来慈亲稍愈,夜间仍微热,今晨痰中带红,自去冬迄今未断,高年究不相宜。
十八日(5.5)亡妻忌日,设奠。妾病未愈,断为金寒水冷木郁土衰之候,投温中汤,渐有起色。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1日 01:00pm 时添加 -=-=-=-=-
渔翁按:温中汤有同名多方:  
温中汤
  【处方】当归(切焙.二两)、白术(二两);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蜀椒(去目.炮出汗)、桂心,各一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与主治】治风邪所伤,肌瘦泄汗、寒中泣出。
  【用法与用量】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日二。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温中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组成】人参3克 白术4.5克 当归6克 厚朴2.4克 黑姜L2克 茯苓3克 草豆蔻1.8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温中健脾。
  【主治】产后霍乱,吐泻不止,腹痛无块者。
  温中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五。
  【组成】良姜 官桂 益智仁 砂仁 木香(另研) 香附 厚朴 陈皮 茴香 当归 玄胡索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一剂,加生姜1片,水煎服。
  【主治】虚寒腹痛。
  温中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组成】厚朴(去皮,细锉) 甘草(锉细) 生姜(洗,切) 青州枣(切)各等分
  【用法】前二味药捣碎,再入生姜,又杵令匀,取出,同大枣一起焙令微燥,却入锅内,慢火炒至紫色,又焙干,研为细末,每服3克,擦生姜少许,沸汤调,空腹时服。以知为度。
  【主治】年老体弱,饮啖生冷,多致腹胀,心下痞满,有妨饮食者。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1日 01:06pm 时添加 -=-=-=-=-
渔翁按:茅根汤有多首,似不类,疑此用“茅根饮子”:茅根饮子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一。
组成: 茅根3两,犀角屑1两,黄芩1两,桑根白皮2两,竹茹1两,刺蓟1两半,紫菀2两(洗去苗土)。
主治: 伤寒,心肺热,因嗽吐血或唾血。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加生地黄汁1合,更煎1-2沸,分温2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锉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1 13:3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四月朔(5.18)日色殷红,晚有云气,夜阴。延张小南为秀官服药,仍投半夏泻心汤。源侄至庙中习字,忽发旧病,扶憩(憩、,读如其)良旧,乘车回横街即卧,此次四十五六日未发,方冀其痊而仍未能除,可虑也。(渔翁:多次提及源侄疾,可谓宿疾,疑似痫证。)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1 14:0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初六日(5.23)秀官服药大愈矣。
十一日(5.28)源侄写策一本,是夜又发病。
                渔翁注:策,文体一种。古代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举者作答,称为“策问”,也简称“策”。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十四日(6.29)延张小南为妾诊脉。
六月朔(7.16)晴,热。晨起着凉,鼻流涕不止,午后作热倦卧。松侄亦发热,延张小南来诊,云是暑风,定发散药,松侄全是暑热,夜热甚呼叫,半夜无所苦矣。
初七日(7.22)源侄发病,松侄仍未愈,颇闷闷。
十一日(7.26)延张小南为妾诊脉,盖饮食仍不能进也,定胃爱丸。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1 16:4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渔翁注:
胃爱丸
药物组成
云片白术1两(鲜白者,米泔浸去涩水,切片,晒干,同麦芽拌炒),怀庆山药1两(肥大上白者,切片,用男儿母乳拌湿,候润干晒,微焙),上白茯苓1两(切1分厚,咀片,用砂仁2钱,用茯苓合碗内饭上蒸熟,只用茯苓),清河人参1两(制毕晒干,共为细末),白豆蔻3钱,陈皮(用老陈米先炒黄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6钱,小紫苏(蜜拌透,晒干,微蒸片时,连梗叶切片)5钱,莲肉(去皮心,切片)5钱,甘草(炙)3钱。
处方来源
《外科正宗》卷一。
方剂主治
痈疽溃疡,脾胃虚弱,饮食诸味不喜,用过开胃进食之药不效者。
方剂功效
助脾气,开胃口。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老米2合微焙碾粉,泡荷叶汤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80丸,清米汤送下,不拘时候。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2 07:5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2 01:19pm 第 1 次编辑]

廿二日(8.6)饭后李佑澜(瑞铭,原名惇五)来辞行,将偕心农赴楚也,此君颇精医理,劝余读医书,自言得真传于介休张柳桥(培林)者也,向晚去。(李佑澜医理甚不佳,心农之一侄一妻皆服其药,终致不起。)*
                   *渔翁注:括号为校本原有。可能是翁氏日后所补批之语。
廿四日(8.8)晴热。巳正立秋。为人作书,傍晚慈亲胃气作痛殊剧,服午时茶、神曲等稍安。大约吃西瓜过多兼感暑气也,夜微发热。余留横街,竟夕不寐。
廿五日(8.9)慈亲大愈,惟胃中停滞似尚未化。三嫂亦渐愈。
渔翁注:
午时茶


【出处】
  《经验百病内外方》
【组成】
  苍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羌活、防风、前胡、藿香、川芎、神曲、甘草各300克,桔梗、麦芽、苏叶、厚朴各450克,陈茶1000克。
【功用】
  疏表导滞,化浊和胃。
[编辑本段]【主治】
  ①外感风寒,头痛咳嗽,全身酸痛,恶寒或伴轻度发热。②内伤饮食,湿滞食阻,脘腹胀满,不思进食,或伴恶寒,呕恶腹泻,倦怠乏力。③晕船晕车,水土不服,也可应用。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也可到药房购买成品)。每用10~20克,纳入热水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约15分钟。频频饮用,1日内饮尽。
【宜忌】
  感冒高热或食用不洁食物而致食物中毒者均不宜饮用。
【处方】
  苍术 30g 柴胡 30g 羌活 30g防风 30g 白芷 30g 川芎 30g广藿香 30g 前胡 30g 连翘 30g陈皮 30g 山楂 30g 枳实 30g麦芽(炒) 45g 甘草 30g 六神曲(炒) 30g桔梗 45g 紫苏叶 45g厚朴 45g红茶 960g
【作用类别】
  本品为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
【制法】
  以上十九味,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连翘、前胡、陈皮、枳实、紫苏叶、厚朴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山楂、麦芽、甘草、六神曲、桔梗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另将红茶528g投入沸水中热浸20分钟,浸泡液滤过,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至适量,分次用余下的红茶吸附,干燥,磨成粗末,地筛,喷加上述苍术等挥发油,混匀,制成500g,分装,入袋,即得。
【性状】
  本品为深棕色的袋装药茶;具茶叶香气,味甘、苦。
【鉴别】
  取本品10g,加乙醇4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
  约2ml,加入中性氧化铝1g,拌匀,烘干,照柱色谱法(附录ⅥC)试验,置已处理好的中
  性氧化铝柱(5g,内径约0.9cm,湿法装柱,用乙醇30ml预洗)上,用乙醇40ml洗脱,弃去
  初洗脱液10ml,收集续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枳
  实对照药材0.5g,加水20ml,煎煮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5ml,搅
  拌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
  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片上,以氯仿-丙酮-甲醇(5:1:1)为展开剂,展
  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吹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黄绿色荧光斑点。
【检查】
  应符合茶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T)。
【功能与主治】
  解表和中。用于感受风寒,内伤食积,寒热吐泻。
【用法与用量】
  用开水泡服,一次2袋,一日1~2次。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3.风热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咳吐黄痰。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它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并有其他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时应去医院就诊。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9.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规格】
  每袋装2.5g
【贮藏】
  密封。
【按语】
  此方药用19味,意在解表散寒,祛温导滞,疏通上下。方中羌活、防风、苏叶、白花发汗解表,散寒止痛。柴胡、连翘疏散邪毒,解除寒热。苍术、厚朴、藿香、陈皮辛香燥湿,健脾和胃散满。枳实与厚朴相配,宽中下气,消积去滞。山楂、神曲、麦芽、陈茶健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前胡、桔梗宣肺止咳,疏通气机,解除胸满。川芎活血理气,可解除表里郁结之症。全方药味虽然偏多,但经过多向功能的药物配伍,组合药量分别较小,轻灵活泼,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采自:百度百科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2 07:5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2 01:21pm 第 1 次编辑]

七月朔(8.14)
二日(8.15)三嫂尚未大愈,延张小南、李竹轩诊脉。
十三日(8.26)答高桂坡,桂坡言元参、蜂房、骨碎补、青盐四味可治牙疼,缘余日来牙痛甚剧,与语之也。
十四日(8.27)三嫂大愈,惟心火上炎,仍服药。
八月朔(9.13)
慈亲食盐蟹,昨夜腹泄九次,甚惫。服午时茶、姜、神曲稍安。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2 13:5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六日(9.28)晤吴和甫、蒋霞舫于少鹤坐上。。。。和甫前辈云:有名医俞君传数方皆神效:治羊痫风,用大蚌(音帮)数枚置水缸中数日,以钱嵌蚌口,令滴出白水,净瓷碗盛之,约小半碗,对姜汁少许温服;(但须细香,如有些黑子,即用夏布过去,防有马黄子。)一方菊花叶、野芹菜、梨、均捣汁,对姜汁温服,皆柔筋法也。治秋天痢疾方,用猪肉一、二斤,白水煮极烂,饮其汁即止。治隔气方,用鲜果汁频服,甘蔗汁尤妙。又云曾见一小儿出痘黑陷,诸医束手,俞君亦以肉汁灌之,一夕尽灌浆,得无恙。
十九日(10.1)张小南为筹郎诊脉,云是伏暑,用苦温和解之剂。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2 23:3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二十日(10.2)筹侄发疹,头面俱满,小南乃用辛凉表散之剂发热。
廿一日(10.3)筹侄疹已发,微得汗,神气清爽,惟余热未净,邀张小南未至。
廿二日(10.4)张小南来诊。
廿三日(10.5)拜冯赓廷,(承熙 辛亥举人 府学老师树尊先生之孙)即邀伊为筹侄诊脉。筹侄昨夜利十余次,今日尤剧,冯君只为定温中养荣之剂,腹痛(泻),一日夜三十余遍。
廿四日(10.6)筹侄病势略减,痛亦稍止,一日约十余次,冯君来。用清利之品,仍兼温中,(如姜、枣之品)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9日 04:12pm 时添加 -=-=-=-=-
渔翁注:
冯承熙,江苏阳湖人,清·咸丰年间国子监学正。冯氏崇尚黄元御之学,为弘扬黄氏医术,冯氏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将黄氏遗著《素问悬解》、《难经悬解》等校而梓行。《校余偶识》为冯氏校订《素问悬解》的资料汇编。书中辑录了《太素》、王冰注、《甲乙经》、《新校正》等注释《素问》某些章节的不同见解,与黄注并行,交相辉映,可为参考。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2 23:51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五日(10.7)筹侄昨夕仍十余起,疲乏不堪,冯君云疹后气血两亏,又恐余热未清,于温中之品仍兼清利,,,,,,
廿六日(10.8)大风,寒甚。延冯君,筹侄利未止,痛尤剧,方用附子并补命门,初更稍定,困睡数次,一夕六起,病将退矣。
廿七日(10.9)风止,晴。冯君来用昨法加党参,一日利七、八次,能食粥,胃气渐舒。
廿八日(10.10)筹侄利渐稀,冯君来,药去附子。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3 16:31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九月朔(10.13)
初二日(10.14)晴。筹侄气弱,胃口犹未开,下利犹未断,仅能起坐。冯君来,方用人参。
初四日(10.16)源侄又发病。
初七日(10.19)阴,晨雾。筹侄能起床坐,进少许饭矣。
初八日(10.20)仍延冯君为筹郎诊脉,复用参桂。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3 16:3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
二月朔
  廿二日(3.29)慈亲感冒,委顿已数日矣,大约肝气不舒,又挟风温耳。
  廿三日(3.30)慈亲稍愈,脉右洪左弦,用竹叶、灯草、麦冬汤,并引梨汁加橘红少许。
  廿四日(3.31)晴,暖。慈亲大愈,惟饮食尚少。
  廿五日(4.1)(慈亲咯血一、二口,此日服茅根汤,略愈,胸口乃板。)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3 16:3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五月朔
  廿六日(6.29)筹郎感冒发热。
  廿七日(6.30)阴晴错,郁蒸。请冯赓廷为筹郎诊脉,云中暑尚轻。晚。。。。筹郎仍发热。源侄发病,仆地伤头,流血甚多,用白附子方止血,少顷渐苏,可
  虑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4 06:5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八日(7.1)阴云往来,凉而不爽,微雨即止。。。。。午后温年伯来诊源侄脉,用甘凉之剂,云须断猪肉便可愈。此语得张南山先生;诊筹侄,云昨药太燥,更定轻清之品。浪甫亦来,说与温丈异,云是痰甚,劝服天门冬酒,以鹤青、珠粉佐之。源侄头微痛,筹郎仍发热。夜雨。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4 06:5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九日(7.2)源侄渐愈。筹郎服明叔丈处方二剂,仍时发热,夜不得眠。渴甚,恐暑邪尚未去也。
卅日(7.3)阴晴错。延徐雅桃(宝谦 嘉兴孝廉)为筹郎诊脉,据云阴液大伤,处生脉散加减方。诣赵朗甫,拉与同来。朗甫云表散太过,气虚不能化水,多汗复伤津液,所处方与徐君略相似。筹郎四、五日不能食,入夜神思不定,辄谵语,殊可虑。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4 06:5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六月朔(7.4)筹郎痰多烦躁,与西瓜汁两盏温服之,躁顿定。徐亚陶来,云病渐退。未刻赵朗甫来,则云脉有动象,且两手心冷,头汗多,此阳虚也,俟今夜子刻何如,留一丽参、龙骨、牡蛎方而去。终日倦卧无它,入夜烦躁,谵语语多。亥初忽惊呼,余掖之起,则对面不知人,良久醒。再卧一刻,陡觉寒从中来,战栗不支,覆以重棉,抱持三刻许略定,而汗出如雨,手冷至臂。延赵朗甫来,云脉如蛇行,真阳将脱,用附子、干姜、人参等药。药未熟,儿急呼药,则目瞪舌强,背脊直,头汗如珠,恶证毕现,时丑正寅初也。乃进药三盏,合家环泣。儿神气殊清,语多不忍道。其妇割臂以进。卯正,手始回和,脉渐出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4 15:2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4 03:47pm 第 1 次编辑]

初二日(7.5)清晨,西席沈梅史来诊,云脉有神,可无虑,进参附鳖甲龟版汤。须臾姚君介生(延福 上元 山东同知)。赵朗甫、万藕舲大司马、吴竹如司寇先后来。万处一参附阿胶汤,赵、吴皆以为然,遂进一剂。午后皆极倦,气几不属,但思睡耳;夜间有一、二呓语。相庆更生,悲喜交集。
初三日(7.6)晴。梅史用熟地、首乌,未敢服。朗甫用昨方加藿香。介生仍用参、附加五味子、半夏、陈皮,且云进食不如进气,候其自服而已。服姚姚倦卧,仍有一、二呓语,夜间安卧时多,醒时进米饮,不似前日之躁矣。
初四日(7.7)晴,热。问疾者踵相接。终日卧,脉右大左平,仍不思谷。姚、赵二君同处方,用姜附加桂。质诸万公,则云疑,变为竹叶、石膏,证拟且去桂附。投一剂,夜卧极安,子刻思大解,不得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4 17:0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初五日(7.8)郁蒸,午后微雨。晚雷电东南来,大雨倾盆。介生来,云姜附不可撤,添牡蛎、白芍以佐之,脉渐和,稍浮耳,以为大便不下、胃口不开俱无妨也。万公来,云舌中腻黑未除,姜附可用,但易介生方炙耆为生耆耳。延树南、赵介人来。是日卧甚恬,惟甚畏谷气,不特米浆不进,并药内粳米亦恶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4 18:2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4 06:27pm 第 1 次编辑]

初六日(7.9)晴,热。姚、赵两君来。姚照原方,赵去白芍、生耆、枣仁。是日卧甚恬,神气益静,惟胃口不开。余数日不得卧,至是感寒,酣卧彻夜。
初七日(7.10)阴,晚晴。姚、赵同处一方,照前法加苁蓉,是日进面屑汤少许。
初八日(7.11)晴,不甚热。姚君喉痛未来,昨服苁蓉,中作痛,今日去此味,加松子仁,仍略食面屑汤,傍晚头面手足忽热忽止,脉洪数有力,按之濡,疑又感表邪,不然岂余邪尚伏乎?夜能安卧,次日清晨热退。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5 07:4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5 02:36pm 第 1 次编辑]

初九日(7.12)晴。晨访姚君,质以病状,据云虚热乃阳药所致,加首乌、白芍,仍用参附也。食软香糕少许,面屑二匙,未刻头额手心仍发热,竟夕大热。晚访万公不值。是日清晨源侄又发病。
初十日(7.13)晴,早晨热退,姚君仍用姜附以防阳戴。赵郎甫云宜撤姜附以解表热,佐以凉散之品服之。申初又热,酉初睡醒又战憟,二刻始定,大汗随出。床褥尽湿,头汗犹多;姚、赵两君均不来,汗至清晨始止。黎明时舌苔忽变如黑。余兄弟彷徨无措,几疑又是亡阳危症矣。邀梅史定一方,用熟地,未敢服。
渔翁注:阳戴,即戴阳。戴阳 中医学病症名。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重病后期出现面红颧赤的征象。常兼见下利完谷、手足厥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等症。多由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所致。治宜回阳通脉,如通脉四逆汤等。
目下对“戴阳”的认识,尚无确切的定义。如《中华医学大辞典》认为戴阳是“阳气上越而面赤也。《中医大辞典》则认为戴阳有两个含义:“戴阳,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参之阴盛格阳条。亦可由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七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把戴阳等同于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并把戴阳当作一个具体的证候:“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5 11:2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一日(7.14)忽阴忽晴。梅史入诊,决意用熟地等养阴之药,云火炽阴亡,热药宜撤,遂处一方,进少许,辰巳间姚、赵两君始来。姚仍持前议,于姜附外加鹿角霜;赵以为梅史方亦可服,余竟不能决,遂作书质诸吴竹如、万藕舲两先生。午正竹如来诊,云阳药过多致损阴气,论与梅史合而用药不同,定人参、地黄、阿胶方。须臾藕舲来,云无以易此,遂以一剂。头汗尚多,子刻始止,仍微热,手心尤甚,黄昏得安睡数时。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5 14:2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5 02:28pm 第 1 次编辑]

十二日(7.15)晴,热。尚安适,辰巳发热,当午尤甚,饮冷西瓜汁两盏,(竹如云可与饮。)甚躁,酉刻热退,手足指尖微冷。余急入城访吴竹如先生,先生云:此白虎证,误汗误补而余邪未退,必用下药始能瘳,此时发热发汗均听之,无它虑也。因固请明日见过。归后见筹儿大汗又出,腰脐以上如浴,子刻犹未止,略得眠。是日照原方再进一剂。
十三日(7.16)晴,热。脉左平右洪浮。巳正藕舲来,午正竹如先生来,两公皆云病渐退,是昨日瓜汁之力,竹翁遂定人参白虎汤,藕翁亦以为然。未初进药,倦甚,服药后安卧无它。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5 14:3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渔翁注:西瓜汁
   
  中医认为,西瓜汁可消暑清热,除烦止渴。
  现代研究:西瓜含有多种维他命,例如维他命A、B及C、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包括铁、钙、钾、磷、镁、锌等,有助于预防高血压,降低胆固醇及防止心脏病的出现。由於西瓜有利尿消肿功效,可将人体湿气或多余水分排出体外,故有助防治肾炎、肾石等的形成。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5 15:1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四日(7.17)晴,热。卯刻大解下,坚而黑,倦不可支,脉缓而和,胃口仍未开,胸中饱闷,思水果,舌本微甜,夜卧极恬适矣。五兄感寒发热,右腿廯复发痛。请竹翁改一方,未服,服藕翁方。藕翁来诊,云只须轻药养阴,并为五兄诊脉。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5 17:1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五日(7.18)晴,酷热。清晨仲侄发病。五兄热止,腿尚痛。筹儿脉缓而劲,仍不思食。以万方就商于吴竹如,加瓜蒌一味。
十六日(7.19)阴,郁蒸转甚,未初雷雨,酉正至戌正大雨。筹儿胃气渐开,食米糕少许,凡两次,均以米汤送下。服原方,夜大雨。
十七日(7.20)竟日雨,晚晴。筹儿昨夕甘寑,清晨得大便,仍黑而坚,极畅,邪去而脉平矣。倦甚,始进糜粥。盖米浆不入二十日矣。照原方加入潞党,连日均以西瓜与之。
十八日(7.21)晴。筹儿饮粥甚甘。藕翁来定方,去生地,加重潞党;并为仲侄诊脉。晚访吴竹如,邀其为仲侄治病,而竹翁称无把握,以方就商,曰可服。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5 20:4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九日(7.22)黎明雨,竟日大雨如注。无客来。仍服原方,稍进粉皮等,仍忌油荤。
二十日(7.23)雨止,晴。蒸溽。筹儿两脉和缓,而洪浮不能免,舌苔中黑退净。
廿一日(7.24)郁热不可耐。照原方加生耆,去厚朴、瓜蒌。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6 07:4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6 07:54am 第 1 次编辑]

廿二日(7.25)晴,热。。。。。筹儿仍进前药,日食粥数盂,渐有起色。源侄又发病,伤额及眼角、颊上、臂、腿等处,尚轻。见攻克金陵外城明发。。。。。(渔翁:指曾氏兄弟攻陷太平天国所在南京)
渔翁注:明发---当时的一种官方文书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6 14:2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二日(7.25)晴,热。。。。。筹儿仍进前药,日食粥数盂,渐有起色。源侄又发病,伤额及眼角、颊上、臂、腿等处,尚轻。见攻克金陵外城明发。。。。。(渔翁:指曾氏兄弟攻陷太平天国所在南京)
渔翁注:明发---当时的一种官方文书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6 16:3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三日(7.26)晴。热如昨。清晨延增寿寺僧圣果为仲侄施针,先针两手腕,不甚痛,无血,于胃脘上施三针,左针易下,中右两针坚不得下,二刻许始入,刻许起针。此僧向为人治病有名,云仲侄病系有余之症,痰大(“大”疑为“火”字误刊-----渔)凝滞三焦耳。针后觉气往下坠。。。。。。余疾已愈,而烂脚丫之疾又发,甚剧。黄昏雷雨,竟夕大雨倾盆。
廿四日(7.27)晴,热。今年暑气胜往年也。。。。。吴竹如来诊仲侄脉,处一方,用桂枝、干姜、石膏、生军,佐以诸石药,云是仲景方,又云此非重剂不能去其痰热,愈后仍应用附子等药以补阳,另用磁朱丸每日服一钱。诊筹儿脉,云已愈,于万公方中加干地黄。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7 13:0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七日(7.30)清晨雾,日出仍热。。。。。。王孟坚为源侄诊脉,云肝阴久损,处一方,用凉药。
七月初二日(8.3)再延寺僧为源侄刺中脘、梁门两穴,又足丰隆穴,共用五针。
    初三日(8.4)阴晴错。闻李伯盂昨夕热极发狂,因往问之,为延吴竹翁,竹翁辞不能到。姚介生往诊,云疾已退,无妨也,用生脉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7 13:2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初九日(8.10)晴,热。源侄于酉正又发病,三刻始苏,发时唇青身挺,手足动摇,痰堵脉数,苏后起步惝恍,呼之良久始觉。
初十日(8.11)增寿寺僧来为源侄刺维道穴。
   渔翁注:维道 Wéidào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穴前下0.5寸。
[解剖]  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  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
[操作]  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
[配伍]  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附注]  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十四日(8.15)阴,稍凉。李若农来,自称能医,为源侄处一方。
十九日(8.20)晴,热。请李若农为源侄诊脉。服其药有验也,谈至暮始去。
廿一日(8.22)李若农来为源侄处方,连日源侄睡颇安。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8 08:4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5/29 03:36pm 第 1 次编辑]

八月廿八日(9.28)访胡石生(澍 己未举人 绩溪人,年三十八,行一)谈良久,石生善篆隶,长于经学,为皖南知名之士,兼通医理,欲延伊来诊仲渊也。
九月初五日(10.5)胡石生来为源侄诊脉,云是痉厥,非癫痫也,药用甘凉,人参为君,鳖甲为佐。
十月十一日(11.9)源侄梦魇之疾,服李若农之药而愈,既而发病,遂止弗服,而求市中丸药及偏方日服之。择医如择将,非专曷可哉?
   渔翁注:翁翁前日(9.24)感叹:“居京师时日尽销于往来酬应之中”,今又感叹:“择医如择将”。为人为学之难可见。
   又注:胡澍(1825-1872年)清代医家。字荄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绩溪(今安徽省绩溪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于乡,后捐升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因中年多病,后弃仕从医。撰《黄帝内经素问校义》(1872年),对《素问》中某些字词、文句难解者予以训释。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8 14:1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腊月朔(12.29)
    十一日(1.8))源侄前夕发病,昨又发两次,今日延方镜湖,方用羚羊角。

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
(正月)廿九日  阴,寒甚,午后微雪,夜密。。。。。慈亲感冒,头痛咳嗽。源侄近体渐瘳,自初三起至昨夕凡两发病,今日出门矣。
     三十日(2.25)慈亲仍未愈,虽起而神气殊顿,用苏梗、荆芥、甘草、午时茶、鲜姜,进数杯,夜发热,胸发板痛。
二月朔(2.26)慈亲稍愈,诸疾皆减,进茯苓杏仁甘草汤,兼服午时茶加姜。
初二日(2.27)慈亲渐愈,清晨略得汗,仍进午时茶,饮粥。晚因咳嗽不止声哑,进霜桑叶杏仁汤。
初三日(2.28)慈亲三日来常卧,昨今两得大解,腹中和,惟喉尚哑,精神尚倦耳。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8 19:1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初四日(3.1)傅星垣前辈(观海)偕其乡人刘子权孝廉(玉衡,乐亭人,乙卯)来为源郎施针,刺天枢一针六刻许,手不离针,问云气觉动否,又曰气行至某处否,皆应声曰是,知其技之妙。所虑者,气弱不耐此耳。价人来。昨夕源侄发病,而是日五更又发。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28日 07:14pm 时添加 -=-=-=-=-
三月朔(3.27)
初七日(4.2)晴,奇暖如初夏,雾气冥蒙。访高庙行超,为言羊胎作汤,加黄酒、香菜可治羊痫风甚验。
廿三日(4.18)。。。。。是日为慈亲配食膏方,前数年赵朗甫定。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8 19:1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四月朔(4.25)筹儿微发热,出风疹,延方镜湖来诊,云风温入营,用凉散药。
二日(4.26)延方镜湖为三嫂及筹儿诊脉。三嫂亦发疹作热,方用和解。筹儿热极盛,疹亦极密,昨夕未得卧,今晨稍退,晡时复热。方如昨而加重生地、元参,据镜湖云,须凉血中之热以固阴分也。为人作书颇忙。陪筹儿坐,竟颇怫郁,盖数日来肝气上冲,且两足酸疼,似有病也。
三日(4.27)晴,暖。价人来。延方镜湖诊疾,三嫂,筹儿皆热退疹出。筹之妇喉痛甚,左边起一块,有类单鹅,方君定一方,凉散为主。又请汪鹤丈来诊,更一方,用少许药吹之,病如故。
四日(4.28)晴,午后有云气。筹儿热止,而胃气未清,昨得大便矣,胸闷如故。方君来,换一降逆清热之方,稍进稀粥。。。。。筹儿妇稍愈。
初五日(4.29)延方镜湖为筹儿诊脉,用姜枣等和脾。侄妇大瘳。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9 11:2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三日(5.7)慈亲连日不快,微作热,头疼,口干而喘,又不吃烟,饮食颇减,精神委顿,服芦根。
十四日(5.8)慈亲早晨得微汗,略愈,惟肝脉弦旺,晚卧觉肝胃疼痛。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9 11:2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闰月朔(6.23)
十二日(7.4)仲渊访医殷姓者,能以水治病。
廿一日(7.13)夜咏春招饮,辞不赴,腹泄,精神委顿且发烧也。。。。是日傍晚热甚,言语模糊,延方镜湖处一祛暑方,向晚热更甚,渐不了了,泄数次,初更大汗出,四肢及胸腹麻木不可当。恍惚不自持矣。延李若农来,定和中之剂。
廿二日(7.14)一日夜二十余次,仍延李若农来。。。。。热甚,余热不减。
廿三日(7.15)泄仍不止,若农为余处消导之方,用芩连古法。不思饮食,胸中一片阴凝之气耳,热稍退。
廿四日((7.16)晴。泄渐稀,胸气不开,勺水粒米不能入。若农来诊。
廿五日(7.17)泄一、二次,惟夜未得卧。若农治法甚细,药入得安。
廿六日(7.18)晴。强起至窗前。若农力疾为余诊脉,云邪已尽,盖传经六日得安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9 15:21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八日(7.20)若农来,处一桂枝方。日来总不觉饿,左踵忽痛不能履也,大约肝气下坠也。
廿九日(7.21)微雨。左足渐愈,桂枝之功也。始食面,啜肉片汤甚美。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9 15:2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八月朔(9.20)
十三日(10.2)阴,早晨微雨,午后雨,夜月好。为厐宅邀何子水(慎修)诊疾。子水读书甚多,深于四子书,其医理亦非流俗所能及,为处一方,只五味,云此症难治,不用补药。
十四日(10.3)晨起觉右腿有筋聚作楚,右脚亦肿,登车而寒噤作,至彭家乞得干姜食之,抵家偃卧,殊惫。夜吃胡椒,得微汗,稍轻减。
十五日(10.4)热止,身轻,腿亦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9 15:2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八日(10.7)晴。。。。到庞宅,遇万公于途,同诣庞处,万公语与何、赵略同,方用真武汤加减。
九月朔(10.20)
十四日(11.2)目疾甚剧,涂以黄连、人乳,微愈。
十月朔(11.18)
廿四日(12.11)慈亲感寒,咳嗽痰多身疼,即卧,用苏叶桑叶杏仁汤。
廿五日(12.12)阴,欲雪。慈亲仍未愈,胃口不开,夜服葱姜汤。
廿八日(12.15)晴,寒甚,午后微雪。竟日未出门。。。。。慈亲感冒渐愈,而大便秘结,甚觉委顿,胃口不开。
十一月朔(12.18)
初二日(12.19)约李若农未至。慈亲大便稍通,胃口仍未开。
初三日(12.20)延若农为慈亲诊脉,云是肺气不降,余部无病,定半夏方。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29 18:5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一日(12.28)慈亲连日胃气略舒,昨日又感冒,咳嗽彻夜,今日殊倦,傍晚发热,呻吟达旦。
十二日(12.29)慈亲昨夜大热,今尚未退,殊委顿,焦急之至,延方镜湖,据云无妨。右脉浮紧,热邪在肺胃,用荆芥、牛子、连翘等药。
十三日(12.30)慈亲热退,神气略好,尚倦而痰多,脉左三部静,右仍大,痰在喉作声。方镜湖云肺中余邪不清,仍投牛子、连翘、。夜卧略安,咳尚盛。
十四日(12.31)慈亲今日渐愈,而傍晚咳甚,忽咯血十余口,色鲜而凝,侄辈以童便进,略止。急延顾肯堂(翼基)来诊,云肺热经壅,因咳而吐,非由本源,用清降法。方镜湖来,未诊脉亦云然,遂以顾药进。咯血后得大便甚畅,而胸中发空。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31 23:3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五年丙寅(1866年)
正月朔(2.15)
  十四日(2.28)昨日上(指同治皇帝,下同---渔)咳嗽甚微,呕吐,皇太后谕今日书房不必多读。
  十五日(3.1)外间多喉症,配药以施。
  十八日(3.4)阴,寒,大风凄不可耐。是日上未至书斋。随诸公至月华门起居,知昨夕呕酸数口。慈亲连日伤风咳嗽,今日稍愈,饮食正常。
二十日(3.6)上连日皆请脉,今日尚进清肺饮也。
  廿一日(3.7)上咳嗽未止。
  廿二日(3.8)上至书斋时刻仍如昨,是日精神不聚,以连日夜卧不安,且吐食积。
廿六日(3.12)慈亲(翁母,凡言慈亲处皆同---渔)连夕咳嗽甚剧,精神委顿,而热蕴于中,延顾肯堂用清解之品。
廿八日(3.14)上读书静穆,而余受寒几不能端坐,未初二刻退,退直后作热,服兰生所刻方,凉药也。夜大作热,呻吟彻夜。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5月31日 11:40pm 时添加 -=-=-=-=-
小资料: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公元1856-1875年),满族,咸丰病死后继位,是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时间为1861年至1875年 。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1 00:2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九日(3.15)晴,无风,而黄沙漠漠,人云昨晨之风乃黑风也。是日早晨得汗微解,而余热未清,不能入直,因休沐一日。慈亲连日不得大解,肝火殊剧,延顾肯堂来处两方。                                                      [16]
三十日(3.16)晴,暖。余昨夜发热得汗,乃于寅初强起,头犹眩,耳犹鸣也。。。。访顾肯堂,处一清凉降润方,服之,喉间出顽痰和血数块,惟总未得入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2 13:3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二月朔(3.17)
初四日。延顾君,慈亲不欲服药,未诊脉,今日大便适下矣。余亦得大解,仍请顾君处方,喉痛渐愈,头火略降矣。(天未明,见东方有光如火,燿燿云际,俗谓之天潇)
五月朔(6.13)
廿四日(7.6)中宫传圣体感暑,书房听传。。。。见御医药方。云脉息浮滑,药用藿香、腹皮、苍术等味,晚间尚须请脉也。
廿五日(7.7)辰正偕诸宫诣月华门起居。见医方(两日皆李德立方)略言两寸尚浮滑,诸症皆减,惟大便未下,药如昨,有黄连五分。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2 15:2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6/02 03:33pm 第 2 次编辑]

廿六日(7.8)上已愈,大便亦解。惟胃口未复元耳。药用00代茶饮。
廿七日(7.9)辰正诣月华门,见太医方,仍用和胃代茶饮。中宫言上头晕已愈。
廿八日(7.10)巳初到月华门,上体大安,医官请脉,无须进药矣,遂出。归,胸膈胀满,又食面饺数个,日落时辗转不适,乃疾走一千步,忽大吐,又走千步,卧,卧后二更许复大吐,少觉安静矣。卧不甚安。
廿九日(7.11)阴,热。余以疾倦卧竟日,吐后胃气受伤也,吃焦米粥两盂。
小资料:月华门(渔翁辑)
天安门后边是紫禁城,如今叫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宫。在建筑上有独特风格,布局周正,四平八稳,前朝后寝,左右均衡,两边对称,您看,中间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东边文华殿,西边武英殿,东边体仁阁,西边弘义阁,东边日精门,西边月华门,东边御膳房,西边官厕所。
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6月02日 03:34pm 时添加 -=-=-=-=-
焦米粥作者: 时间:2008-08-11 来源:食品健康网菜系及功效:胃炎食谱 工艺:
焦米粥的制作材料:
主料:粳米100克
调料:白砂糖5克
焦米粥的做法:
1. 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 坐锅点火,放入粳米,炒至焦黄后取出备用。
3. 另取一碗,加入约1000毫升冷水,将焦米放入,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最后下入白糖拌匀,即可盛起食用。
食物相克
粳米:唐•孟诜:“粳米不可同马肉食,发瘤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王盂英:“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3 14:3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六月朔(7.12)延李医(德立,号卓轩)李医者,御医也,诊源侄疾,用去痰化坚品,而以礞石滚痰为君,再三辨论,云确系实证,非下不可。四更闻雨声。。。。。
初四日(7.15)圣体初安,尚未复元,饮食甚少,亦形轻减耳。
十一日(7.22)微阴,热虽不减,较昨为胜。卯正坐殿庑,中宫传上感暑不到书房。辰正同人至月华门请安,脉案云体酸、呕吐、头晕云云。出贺李医得院判。
十二日(7.23)饭后诣月华门请安,(昨两方,今日用厚朴一钱半、焦三仙五钱、余皆散热之品。)脉按云里急后重稍愈之语,然则恐成痢疾也。
                                                            
十三日(7.24)日淡,午后阴,飘雨花,稍凉。请安时见药方,上体渐愈,诸证俱平矣。药四味,茯苓、焦三仙等。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3 17:2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二月朔(1867.1.6)
十二日(1.17)请顾肯堂(在大兴县处馆)为慈亲诊脉,因连日伤风、咳嗽、痰多故也。用桑叶、薄荷、秦艽等轻剂,云感冒尚轻。德官出疹,仍发热。服昨
日赵医方。平平。
十三日(1.18)德官服三春柳,疹未出而热如旧,方镜湖云不宜再,病恐入里,用石膏、犀角、羚羊等味。检《温病条辨》,始悟赵、顾两军之谬。诊其脉。微数稍浮,似可轻安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3 17:2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
三月朔(4.5)
廿二日(4.26)慈亲连日咳嗽痰多,今日延顾肯堂来诊,云是受热,而晚间头胀体热,似甚于昨。
廿三日(4.27)慈亲昨夜发烧更甚,痰多喉痛,今日未能起坐,食粥一碗,未时微汗,请顾肯堂处疏解方,桑叶、前胡、桔梗、牛子等味。
廿四日(4.28)晴,日赤无光。慈亲小愈,能起,然甚乏,腰作痠,请顾肯堂处疏解法。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3 17:2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四月朔(5.4)晴。日薄。卯初至内,闻今日无书房,巳初到月华门,知上昨日戌刻呕吐,进清解表散药,卧未安。今日李德立用表药葛根至一钱五分,发热、有积滞,体酸头疼。
初二日(5.5)晴,晚有云气,热甚,夜风尤温。卯正三刻入内,巳初至月华门,见李德立方,云脉气浮弦,诸证渐平,惟仍发热,咽干而微紧,用荆防吉、元参、至葛根则竟二钱矣。
初三日(5.6)辰正入内,巳初问起居,见药方,云脉滑缓,诸证平,表里余热未净,手犹热,用元参、黄芩、焦三仙、葛根、甘草、桔梗;御前大臣云,臂上有红点。
初四日(5.7)巳初月华门问疾,圣躬大安,惟大解未行,焦三仙六钱煎水饮。
初五日(5.8)。。。访晤朱修伯,修伯收到洪武中景长手抄《金匮要略》,从宋本出,其背则宋本《中庸》五十义也。(当为《<中庸>五十义》标读---渔)此书为南宋陈尧道所撰。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3 17:4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五月朔(6.2)
初十日(6.11)上云微头痛,神气殊顿也。上腕发颤,云前日磋跌所伤也。
十一日(6.12)中宫传懿旨并医官方,上以感风邪尚轻,但有早晨功课。
十三日(6.14)阴,卯正入,内侍云今日无书房。辰正至月华门起居,见医方,菊花代茶饮:菊花、天麻、桑叶、陈皮。按云:微呕发眩。即出书房听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4 08:1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中秋日(9.12)
十六日(9.13)腹大泄,微纳粥,犹欲呕也,起卧皆不适,延顾肯堂,以为寒疾,用疏达法,夜得微汗。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4 15:5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九月朔(9.28)
初六日(10.3)源侄早晨肝风大动,手足抽搐,摇头撼肩而谵语不断,(退直后)余视之,手足犹抽也。服周虎文药,(石膏、滋阴)。傍晚少定。又唐云石方不用石膏,亦服之。两君皆云可无妨也。夜虎文再来。似少清矣,然语仍支离,噫,可惧哉?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4 16:4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初七日(10.4)视源侄,能起坐,语言亦清,惟大便未下,眼光仍瞪耳,仍进石膏方。
初八日(10.5)晴,风。源侄昨又发肝厥,视之犹卧也。(上)巳初三刻来,余等未初一刻退。源侄尚好,清楚矣。
十一日(10.9)噫!源侄渐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4 16:49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七日(10.24)回家始知源侄昨夕发狂,欲起,力大倍于平时,入视则张目欲裂,手舞不止,肝将絶矣。周虎文早起一方,用犀角、地黄而轻,再延视,乃加重用。入夜如故,恐将不救矣,肠碎如割,奈何奈何?!
廿八日(10.25)未入直。五更起,视源侄沉迷如昨,清晨周虎文来,云脉稍好,定一竹叶、石膏、犀角、羚羊汤。已而请李树萱来诊。树萱者,道光中太医院堂官也。是时抽搐最盛,口眼歪斜,浑身动颤,定一去风方。午后益剧,角弓反,张目上视,诸恶毕备矣。乃以瓜汁与之,松侄以猪胆炒黄连二小匙予之,即思睡,一时半始苏。余延郑小山侍郎到家,正在睡中。小山云脉回至可治,定生地等和血益肝方,大有转机矣。叶绣圃、周虎文又来诊。初更后狂叫不止,脉伏如丝,复延虎文,曰无害,已而得卧,再苏,食粥,直至天明犹睡,得小解。
廿九日(10.26)早晨虎文来,处方照郑方。病者略清楚,数语后即谵语矣,午后至暮,睡多于醒。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4 18:5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月朔(10。27)源侄昨夕未眠,今日得卧,神气顿清矣,仍延虎文。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4 23:3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初二日(10.28)访郑小翁不见,郑小翁来诊,仲侄忽明忽昧,数语后即不了了,脉象弦数,(自病起至今未得大解)小翁云:滋阴润下,勿用峻药。
初三日(10.29)源侄得大解,清楚胜于昨矣。
初四日(10.30)郑小山侍郎来为源侄诊脉,云渐平静,然需用犀角、羚羊以清其热。
初七日(11.2)源侄昨夕模糊,循衣摸床,一刻不停,今日屡起,欲出户,神气不清,语言颠倒,竟以颠疾,然久病更症,终非吉事。
初八日(11.3)源侄昨夕睡两时许,今日神气渐清,晚仍有错语,药用熟地、阿胶。
十二日(11.7)源侄神气顿清,饮食亦进,服虎文药有效也。
廿一日(11.16)慈亲连夜咳嗽甚剧,左尺有结象,延顾肯堂,用轻药。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5 08:4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一月朔
十四日(12.9)源侄终日喃喃语而神不清,转为险象,可忧之至。
十五日(12.10)周虎文偕一王姓来同诊,云心脉大虚。
十六日(12.11)源侄略清楚,较昨夕五更远胜,以曾得眠也。
十八日(12.13)源侄略愈,惟语多支离,恐为清狂之疾。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5 08:48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二月朔(12.26)
初四日(12.29)仲渊(即源侄—渔注)连日发病甚剧,惟未发狂,神气忽明忽昧,仍服虎文药。
初七日(1868.1.1)源侄略清楚,而昨夕今朝浑身发颤,自云二竖着肝上,奇哉!
     渔翁注: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十一日(1.5)慈亲昨夕胃气甚疼,今日略止,请顾肯堂,用和中宣气药。余喉痛间作间止,转似由舌入咽,请肯堂用表药。
十二日(1.6)慈亲肝气未愈,从左胁达胸中,形如覆手,末圆上椭,盖木气久郁也。顾方仍用香附等,疑其香窜过甚。余喉痛大减。
十六日(1.10)慈亲大愈,昨日顾君来诊,处调荣方。
卅日(1.24)此一年处境平顺,惟源侄病久不愈而加剧,是烦恼事 。,,,,甚矣,君子当慎所处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5 08:5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第一册辑录并小笺毕)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5 18:01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
正月廿四日(2.17)慈亲感冒,咳嗽殊甚,筋骨痠痛,请顾肯堂诊,云脉气平和。
廿五日(2.18)访顾肯堂未值,已而顾肯堂来为慈亲诊脉,云外感轻而气不顺,须调和脾胃为主,处方清妥。今日较昨日稍健,惟胃口不开者几一月,两日来饮食尤少也。
廿六日(2.19)慈亲今日转比昨日不爽,未申间即卧,发热喘促,脉右寸关洪数,似外感未清,而顾君之药专治气分,未免过轻,照《李氏刊方》第一方服之(连翘等味),自十六日起胃口不开,并不吃烟。
廿七日(2.20)于膳后先退,抵家午处矣。顾君来诊,云本源无病,用轻药即愈,于是照昨余所拟方加苏梗,去竹叶。晚热渐净,气略舒,竟日饮米汤而已。
廿八日(2.21)慈亲得汗少许,一时许始敛,神气稍舒。咳也见稀,惟两手脉均见,私衷战栗不自持,乃不入直,遣车迎肯堂。肯堂至,诊云此时不歇止,惟稍洪耳,定沙参、砂仁等调气之剂,今日虽不甚喘促,而倦卧时多,早间大便极少,胃口不开,仅进烧饼盖一片,粥数汤匙,似表解而里未通也。饭后脉右寸关仍洪,微数,却无歇止。晚又大解一次,略多。夜卧甚静,微汗,腹中甚热,舌尖起泡,小水赤而短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5 18:1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九日(2.22)慈亲脉稍和,再诊无歇止,倦甚不能坐,胸中闷气,仍喘,肝气升降。延肯堂处方,以为湿化为热,阻滞中焦,用厚朴、枳壳、连翘、花粉,佐以车前、赤苓,并加木通少许。是日吃烧饼一枚,素馄饨十只,米汤一、二盅,神气略爽,惟小水少,热犹未化,胃口尚未开。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5 23:2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二月朔(2.23)竟日阴,巳刻飘雪花数点。慈亲略愈。。。。。食烧饼二枚,片儿汤少许,泡散子半盂,胃口略开,诸证悉减,私衷欣悦。肯堂来,照前方去木通、炒香豉,加炒银花一味。
初二日(2.24)慈亲胃口渐开。。。。。服昨药,诸症皆渐平,惟小水短,大便未行。是日未请顾君。
初三日(2.25)请肯堂,处方略如前,减金银花、天花粉,加通草。慈亲今日大愈,起坐时多,能食粥。(小水赤,大便未行)
初四日(2.26)慈亲渐愈,纳食较多,得大解。
初五日(2.27)延肯堂,药用西洋参、钗斛、瓜蒂(疑为瓜蒌—渔)半夏、麦芽、鸡内金、云苓、枳壳。
十五日(3.8)请肯堂为慈亲诊脉,日来虽稍健,总未健旺,行则头晕,饮食不香,尤恶米饭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5 23:4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三月朔(3.24)
初五日(3.28)夜视李若农疾,温病误服附、参,邪气内陷,颇危。
初九日(4.1)慈亲昨晚胁中作疼,彻夜梦寐不安,四肢发热,今日倦卧一时,茶烟无味,饮食大减,肝木司令,所防吐血旧症,进生白芍、生牡蛎、枣仁、柏仁,郁金、甘菊汤。
十日(4.2)慈亲肝痛如昨,晚内热郁蒸,延顾肯堂定清解方,云微有外感。
十一日(4.3)晚肯堂来诊,云外感渐清,而肝火未降,微用香散兼润下之品。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07:49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九日(4.4)两昼夜仲渊发病,不卧不语不索饮食,悲呻沉迷而已,盖前数日羊角疯爆发也。周虎文往保定,无医可求。奈何?
三十日(4.5)源侄仍不语,虽得卧,病犹未减,余读黄元御书,以为当用姜附,而不敢独断也。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5:3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四月朔
十五日(5.7)醇邸来,见上(指同治帝)适欲呕,因告内侍启知,可略息半日,既而传谕,明后日均无书房,十八日上学。醇邸来请看药方,遂同至月华门少坐,见昨日方按,云喉微疼,咽水疼,食物则否,用甘吉汤。今日按云略少,惟微红,系食火在胃,用前方加茅根。
十六日(5.8)晴,暖。黎明起,入内随班起居,见药方,脉和缓,红色退,用焦三仙代茶饮。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5:3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闰月朔(5.22)
初二日(5.23)醇邸(指醇亲王---渔翁注)温疹误下,病甚剧,昨夜昏厥两次,(上)急邀诸王往视。余等皆之心动,以王夹辅王室有忠贞之志。退问醇邸疾,云稍愈。
初五日(5.26)今日醇邸疾笃,盖温疹误下,神昏舌黑,复针刺数十处,正气大亏,病皆内陷矣。
初六日(5,27)退时未正矣。入时闻醇邸病状极剧,已而六额駙言得汗略愈,嗣又闻连服大承气重剂稍愈。(李德立父子,又张姓亦太医也,三人同立方)
初七日(5.28)醇邸得大解,神渐清,思食粥也。
初九日(5.30)醇邸忽明忽昧,仍服大黄、芒硝。
十一日(6.1)问醇邸疾,云渐能饮食,神气清矣。
十二日(6.2)源侄近服壬水金丹,旧疾不甚发,廿余日来两次而已。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5:36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6/06 04:53pm 第 1 次编辑]

渔翁注: 壬水金丹
    专治痰迷风瘫。蛊膈虚损。立止痰火。哮喘痰壅。噎气吞酸。降火宽中。消滞。噙丹舌下。绵纹川大黄五斤。切薄片。滴烧酒一斤。白蜜四两。拌匀。用柳木甑一口。下铺柳叶寸余浓。以绿豆二升。水浸一夜。黑铅二斤。打作薄片剪碎。同绿豆拌匀。一半铺柳叶上。盖新夏布一块。将大黄铺上。又盖新夏布一块。将所留一半铅豆铺。上面再将柳叶盖满。蒸七炷大线香。待冷起甑。去柳叶铅豆不用。只将大黄晒干露之。如此九次听用。再用乌梅肉(一两)薄荷叶(一两)枳壳(麸炒一两)广木香(不见火一两)陈皮(一两)见火一两)枸杞子水十数斤熬汁。约三斤去渣。取净汁浸前九制大黄。至汁尽晒干。以磁罐收贮。听配后药。(九制)玄明粉(八钱)(七制)青礞石(五钱)官白硼砂(五钱)真血琥珀(八钱)角沉香(粉(研细末水飞净三钱)上药九味。共为极细末。将前九制大黄。秤准一斤研末和匀。用文蛤膏捣为丸。金箔和朱砂制文蛤膏法。文蛤八两。锅内炒黄色研末。入平底磁瓶中。以细茶浓汁熬一日。不住手搅。炙)以上药熬汁二大钟。入蛤膏。再煎成膏。以丸前药。计开共享好烧酒(九斤)白蜜(二斤四两)绿豆(一斗八升)黑铅(十八斤)柳叶(五斤)制药功夫。须两月有余。要耐烦如法炮制。其效甚速。常服清心益智。永无中风之患。功难尽述。幸珍秘之。合药。忌鸡犬妇女。孝服不洁之物。
《惠直堂经验方》:[卷一 通治门]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6:3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四日(6.5)余屡以口腹致疾,退直后饱餐非养生之法,戒之哉!
        渔翁注:可知入宫后那顿早点不能尽情饱腹。呵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6:34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五月朔
初六日(6.25)热如昨,有云阴,稍润。清晨访徐亚陶农部(宝谦),偕之来为慈亲诊脉,处凉润方,云脉系有余之症。
初七日(6.26)秀官发热,极困顿,殆将出痧疹也。。。。二更邀周虎文来为秀姑娘处一发表方,斑疹尽现,热可炙手。
初八日(6.27)慈亲服徐亚陶方,胸次觉闷,今日徐君来,改去洋参,仍用凉剂,似嫌太重,减黄芩、知母、郁金服之。周虎文来,照前方再进。
十二日(7.1)夜周虎文来为慈亲诊脉,处凉润方,甚妥,可照服。
十四日(7.4)周虎文来改方,去知母,换白扁豆。
廿三日(7.12)慈亲略愈而倦卧,气不足,大解仍未畅行,用肯堂寄来方,加沙参。服一帖,稍效。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8:43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六月朔(7.20)
廿四日(8.12)昨晚喉痛特甚,今晨嚏不止,肺气不敛,憎寒发热,殊委顿,乃饮苏梗以发其汗,习八段锦以舒筋骸,至晚顿愈。
廿六日(8.15)连日咽痛,心气忡忡,静以息之。晚步至金鳌看落日。
廿七日(8.13)邀周虎文来诊,咽痛故也。夜饮药,习字。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8:5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一月朔
十九日(1869.1.1)
廿九日(1.11)雾,淞树尽白。照常入,内侍传:上微觉喉痛,功课须减,又以灯照喉间,指示昨日提痧处。上读书声极涩而低。。。。。晤醇邸,云药剂甚大,清喉利膈主治。
卅日(1.12)是日上祈雪,晨阴晚晴。。。。。饭后艮翁来,同侍于内务府坐落。药方如昨,用黄连、元明粉、荆防、射干、薄荷之属。请安毕遂退。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9:09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十二月朔(1.13)
初二(1.14)阴,微寒。卯正起,入内请安,脉象弦滑,药略如昨,有黄连、元明粉,喉紧痛俱退,闻饮食正常,菜蔬皆淡食。
初三(1.15)沉阴,晚微霞。。。入内请安,见药方云脉滑缓,诸症俱平,用清肺代茶饮。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6月06日 07:11pm 时添加 -=-=-=-=-
渔翁注:清热代茶饮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鲜青果20个(去核) 鲜芦根4支(切碎)
  【用法】水煎,代茶饮。
  【功用】清热利咽。
  【主治】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痰涎壅盛。
  【方论】方中鲜青果能清肺利咽,去火化痰,芦根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二药合用,清解肺胃之热,功专而力大。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6 19:32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同治八年己巳(1869年)
正月朔
十一日(2.21)余以慈亲咳嗽未得安眠先退,归舍问安,稍愈,惟连日腹泄多白腻,意有积滞,咳犹未止耳。顾肯堂自密云来,未晤。
十二日(2.22)慈亲咳嗽带红两口,延肯堂来诊,云脉象和平,微感风热,方用疏解,服药,夜寐安稳。
十四日(2,24)慈亲稍愈,然又微感风寒,故咳未止。
十六日(2.26)慈亲咳呛如昨,再延肯堂,据云脉气仍和,呛甚故喘,用清润药,夜寐稍稳,而唾有微红。
十七日(2.27)慈亲饮梨蔗汁,气仍喘,咳未止。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7 00:5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6/07 00:56am 第 1 次编辑]

二月初一日(3.13)
十二日(3.24)慈亲头晕一阵,闻痧药即愈。
   渔翁查注:痧药
  痧药(Shayao)
  【处方】丁香21g 苍术110g 天麻126g 麻黄126g 大黄210g 甘草84g 冰片0.5g 麝香10.5g 蟾酥(制)63g 雄黄126g 朱砂126g
  【制法】上十一味,除麝香、蟾酥、冰片外,雄黄、朱砂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丁香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蟾酥、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朱砂除外)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用朱砂包衣,打光,即得。
  【性状】本品为朱红色光亮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深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甘、苦,有麻舌感。
  【功能与主治】祛暑解毒,辟秽开窍。用于夏令贪凉饮冷,猝然闷乱烦躁,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逆冷。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丸,一日1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外用,研细吹鼻取嚏。
  【注意】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规格】每33丸重1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
廿七日(4.8)清晨雨数点,甫入,知今日无书房,巳初至奏事处请安,见药方,两次均用黄芩连、酒军(甚轻),云胃火,无它也,即退。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7 00:57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三月朔
十六日(4.27)慈亲今晨吐红八、九口,旋止,大抵感热所致,然不肯服药,食茅根石斛汤及梨汁。
十七日(4.28)慈亲脉稍和缓,昨夜未咳血,针?如常,饮茅根梨汁。
五月朔(6.10)
初七日(6.16)晴,郁蒸特甚。照常入,即闻今日无书房,既而闻昨日上偶移一玉山子伤右手中、食两指。(此奏事太监云然,其实与中人举铜鼓,鼓坠压右手。)
初十日(6.19)晨起内起居,见药方,脉按云呕吐发热均止,惟饮水不消,用焦曲、麦芽、枳实等品。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6-7 06:20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慈亲脉稍和,再诊无歇止,倦甚不能坐,胸中闷气,仍喘,肝气升降。延肯堂处方,以为湿化为热,阻滞中焦,用厚朴、枳壳、连翘、花粉,佐以车前、赤苓,并加木通少许。是日吃烧饼一枚,素馄饨十只,米汤一、二盅,神气略爽,惟小水少,热犹未化,胃口尚未开。
辨证用药丝丝入扣,实为中医大家风范。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7 06:2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廿一日(6.30)晴,薄暮黑云西来,颇燥热。照常入。。。。。上手指全愈,而容微清瘦,盖服通利之疾太多也,此太医不知本源之故,兰孙曾以此诘诸太医李德立,而李德立不受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6月07日 07:10am 时添加 -=-=-=-=-
渔翁注:
李鸿藻
字号:  字兰荪,一作字寄云,号兰孙
年代:  清代
简介:  [清](一八二o-一八九七)字兰荪,一作字寄云,号兰孙,直隶高阳(在今河北)人。咸丰二年(一八五二)翰林,官至大学士,诠文正。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7 22:45
标题: 翁同龢与中医药-----《翁同龢日记》涉医文辑赏【原辑首发】
六月朔(7.9)
初二日(7。10)热极。晨入,闻上昨夕头晕,今日无书房,随诸公起居,见药方按云:内有停滞,外受暑热,用表汗消食之剂。
初三日(7.11)竟日浓阴,不甚热。晨拜客,随入起居,见药方,云诸证渐愈,惟尚未见大解耳,仍用厚朴、茯苓等药。
初七日(7.15)晴,郁热。晨入,内监传两宫皇太后谕旨:上昨夕头疼尚服药。。。。上连日颇清减,言腹中水满,故忌茶饮,今日御医犹请脉也。
初八日(7.16)筹儿出疹子,昨日请周虎文,进白虎汤,今日再诊,云尚须一服。
初九日(7.17)筹儿喉痛大减,疹未退而胸次转闷,何也?
初十日(7.18)筹儿渐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