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五行学说临床经典案例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15 06:38
标题: 五行学说临床经典案例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4 22:40 编辑

《症治论读》序言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数千年来,神医妙手,奇方异效,史书上记载了很多,而怀才不遇,未能得到记述的,可能也很不少。各家医书,经人民保存得以流传的,已经是汗牛充栋,而旧时代反动统治者漠视人民健康,想来也有不少的优秀著作因此湮没不传。医学真正为政府与人民普遍重视,只有在解放后的新时代才能看到。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因而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盛况空前。在中医方面,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支持与鼓舞,更是突飞猛进,气象一新。广大医务工作者,根据党的指示,对于已经长期普遍流传的医书,系统地进行研究,推陈出新,使之更能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广泛搜集民间单方验方和未出版的名医著作,加以研究整理,去粗取精,使中医在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更加充实,为我国医学宝库增添光彩。这是中医历史上的新的高峰,是医务工作者的幸福,是病家的幸福,人民的幸福。
       我县北乡有王念岐先生,生于清代早期,是当时一个有声望的文人,也是一个优秀的医师。除其他著作外,他写了一部医书——《证治论读》。这部书从开始写定到现在,已经过了一百八十多年。在这很长的时间里,我县很多医生,都把这部书当作极珍贵的资料而宝藏着,向来只有至亲密友,才可借阅,一般都秘不示人。仅靠抄写,而能长期流传,由此可见这部书是具有不朽的价值。我家也有一部。听先父说,他应用这部书中的知识,为病者进行诊治,常收到奇效。我自己从业二十余年,在临床上,往往得到这部书的帮助;有时遇到疑难病症,几乎束手无策的,倚靠这部书,困难问题也迎刃而解。例如一九四八年秋天,遇到这样一个症状:病人男性,二十二岁,患腹痛已半月左右,已有几天不能进食。昼夜号哭,肌肉消瘦,皮槁毛枯,腹痛剧烈,两胁也痛得很,脉弦肢冷,目勇视而面青,曾请许多医生诊治无功。看那样子,已经危在旦夕了。我想这种症象与《证治论读》中“肝风腹痛木克土”一条相符,就照它的处方,用六君子汤加羌、防、柴、芍煎服。一剂下去,腹痛减轻;两剂就完全好了。象这样的例子,我记得清楚的,至少有十多个。所以我从亲手施治的经历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部书的宝贵。
       我认为这部书至少有下列三个特点:第一,它是在作者非常丰富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常为研究书中的某一条症状和治法而查考了许多种医书,结果终于在某一种或某几种书上找到它的根据。由此可见这部书是集各种医书的精华而成的,读这部书,也就等于读了许多种书。第二,这部书不仅是从其他医书采录的资料,其中有作者斟酌去取的功夫,也有不少的创见,这都是来自作者的长期经验而用之有效的。第三,这部书以整齐的韵语编成,言简意赅,便于习诵,给初学者解决了卷帙繁多,难于掌握重点,难于记忆的困难问题。
       我感觉有把这部书介绍推广的必要,但它原是抄本,辗转传写,不免讹误,必须加以整理,于是拟具整理计划,连同家藏抄本,呈报我院领导转报我县卫生当局。领导上予以鼓励,并大力支持。于是我亲往我县搜寻,又得到抄本九部。我院中医科李子来、董迎仙两位医师和我共同校对,除订正讹误外,又在药性方面增加了一百六十多种,并增补了温病一篇。于一九六一年初步编定好,分为六卷,由我院油印一百部,除呈报省卫生厅核阅外,其余分发全县各公社医院,请医工同志研究,提出意见。后来奉到卫生厅指示,认为内容很好,可供中医带徒及中医温课之用。一九六二年十月,我县卫生局召开中医座谈会,将此书作为主要资料进行讨论,得到了不少的宝贵意见,于是对初稿再行修订。现在我院呈奉县委批准用铅版印出,目的是想这部书广为流传,也是想更广泛地征求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补充。请阅者多加批评指教,我们热切地盼望着!

一九六三年元月   邬九鸣序于太湖县医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0-15 08:42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3-10-15 05:05 编辑

如一九四八年秋天,遇到这样一个症状:病人男性,二十二岁,患腹痛已半月左右,已有几天不能进食。昼夜号哭,肌肉消瘦,皮槁毛枯,腹痛剧烈,两胁也痛得很,脉弦肢冷,目勇视而面青,曾请许多医生诊治无功。看那样子,已经危在旦夕了。我想这种症象与《证治论读》中“肝风腹痛木克土”一条相符,就照它的处方,用六君子汤加羌、防、柴、芍煎服。一剂下去,腹痛减轻;两剂就完全好了。象这样的例子,我记得清楚的,至少有十多个。所以我从亲手施治的经历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部书的宝贵。

——————————————————————————————————————————————

肝内胆汁排泄不畅,久而久之或成为胆系感染,致胃肠蠕动减慢,胃肠内容物不能及时向下移动使然。
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加金钱草、鸡内金、乌梅等味尤妙。

不用五行,诊断更明确,治疗更恰当。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15 12:1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0-15 00:42
如一九四八年秋天,遇到这样一个症状:病人男性,二十二岁,患腹痛已半月左右,已有几天不能进食。昼夜号哭 ...

仁海自从学了西医,就觉得中医已经落后了,用西医可以解释一切病机,中医理论没有用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0-15 12:2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0-15 08:42
如一九四八年秋天,遇到这样一个症状:病人男性,二十二岁,患腹痛已半月左右,已有几天不能进食。昼夜号哭 ...

麻烦你把仲景关于大柴胡和茵陈蒿所有条文录在此,看看怎么治疗这个病例的,可以吗?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15 12:3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0-15 00:42
如一九四八年秋天,遇到这样一个症状:病人男性,二十二岁,患腹痛已半月左右,已有几天不能进食。昼夜号哭 ...

现在不止是仁海,很多人都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中药有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0-15 12:40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15 08:15
仁海自从学了西医,就觉得中医已经落后了,用西医可以解释一切病机,中医理论没有用了。

错!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谁说得对,就照谁的办。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15 12:40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15 04:25
麻烦你把仲景关于大柴胡和茵陈蒿所有条文录在此,看看怎么治疗这个病例的,可以吗?

其实这是一个实践证明疗效很好的病案。有临床经验的医师都会懂得,理论上认为最好的方案不一定有效。我刚上临床的时候就是这样。本来病人服药后复诊说效果很好,我反而认为换个方子效果会更好,结果疗效反不好。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老中医的病案报道中出现,效不更方几个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0-15 12:42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15 08:25
麻烦你把仲景关于大柴胡和茵陈蒿所有条文录在此,看看怎么治疗这个病例的,可以吗?

先生认为不行吗?说说理由。
这样的病例,我治了很多了。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15 12:49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0-15 04:40
错!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谁说得对,就照谁的办。

这要看用什么规则去评判。如果用足球标准裁判篮球,篮球永远都是错。你该不会说,科学只有一个标准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0-15 12:51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15 08:31
现在不止是仁海,很多人都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中药有效。

       中、西医,都有长有短,要取其长,弃其短。
      不要只是为了替中医辩护,也不要只是为了替西医辩护。
       医学就是治病救人的学问,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的群体。不要人为地将中医与西医隔离开来,相比之下,谁的理论能治愈病,治得效果好,谁的理论就是好理论,就要为我所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0-15 12:52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15 08:49
这要看用什么规则去评判。如果用足球标准裁判篮球,篮球永远都是错。你该不会说,科学只有一个标准吧?

用中西医两个标准综合起来评判。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0-15 13:4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0-15 12:42
先生认为不行吗?说说理由。
这样的病例,我治了很多了。

有三种可能:
1.你治疗的只是类似症状;
2.你比创造这些方剂的仲景更懂其真谛;
3.我相信你的学品,就不说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3-10-15 13:51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15 12:40
其实这是一个实践证明疗效很好的病案。有临床经验的医师都会懂得,理论上认为最好的方案不一定有效。我刚 ...

关键是辨证应该准确,我倒觉得该例没有罗美的香砂六君子严谨,更没有仲景的理中高明,但理都是一个理。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15 14:02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0-15 04:52
用中西医两个标准综合起来评判。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们争论的焦点。其实,你判断中医正确与否都有中医和西医两种标准,更多的时候你判定中医正确与否用的是西医标准。那么,你用中医标准判定过西医正确与否没有呢?没有啊,就说明在你的心目中,西医是正确的代名词,是不是这样的呢?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15 14:07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0-15 05:51
关键是辨证应该准确,我倒觉得该例没有罗美的香砂六君子严谨,更没有仲景的理中高明,但理都是一个理。

有太白俠参与讨论我倍感荣幸。我总纳闷,太白俠先生为什么与当年判若两人呢?全没有当年纵横捭阖,指点江山风采!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0-15 14:25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0-15 08:10 编辑

《伤寒论》《辨太阳病脈证并治 中》中,有这样一条“伤寒腹满讝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此证正属于肝木之盛乘脾土。刺期门,就是泻肝木之气,以扶脾土。这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五行理论,辨证论治的一个例子。不揣浅陋,特列于此,谨供大家学习和品味。有人说张仲景的《伤寒论》没有五行学说内容,说他不应用五行学说。其实是一个偏见和误解。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13-10-15 15:47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13-10-15 16:0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0-15 06:25
《伤寒论》《辨太阳病脈证并治 中》中,有这样一条“伤寒腹满讝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 ...

千总中医经典理论扎实,干劲十足。论坛有千总,有若蜀国有黄忠也!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