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经络的本质——不过是古人对于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1-10 15: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1-10 16:04
我觉得写的挺好
作者: 余晓辉    时间: 2013-11-10 16:4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1-10 16:42
你知道什么是气虚不能行针吗?怎么诊断是气虚?气虚不能行针,说明了针灸不能作为证明经络存在与否的实验。

董老师厉害哦,好久不见,大有进步!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0 15: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1 09:08
       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题目,而且全世界的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科学实验,中国医学家进行了无数的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目前来看,已经基本解决了。之所以现在没有完全解决,是因为藏象的问题没有解决,藏象经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牵一发而动全身,藏象经络必须同时解决,不可能分开来一个一个解决。分开来研究是应该的,最终要解决经络的本质问题,还有待于藏象的破解。
    我建议就以下问题逐步探讨:
    1    经络的中医本质是什么?在中医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我们以哪一种看法作为讨论的内容。
    2    经络的功能是什么?其外在表现有哪些?
    3    古人基于什么事实发现了经络,历代作了哪些修正?
    我们首先把中医的基本概念搞清楚,再与西医联系就不会事倍功半。

    不知道是否妥当。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1 15: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2 11:19
      就我们论坛而言,医哲先生的书是比较专业的,他认为:经络、气脉、血脉、神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经络是气血通道,联络全身。形成经络概念的基本事实是:针灸特定的穴位,能够治疗特定脏腑的疾病,这也是他的基本功能。我们是否在这个约定之内进行讨论。l
      例如:针刺足三里、四白、内关能够治疗胃病,其神经机制是什么?这些穴位通过什么神经通路与胃发生了联系?不知先生是不是同意,能不能说明白其神经机制。或者先生以具体事例说明穴位与脏器疾病之间的神经联系。
    谢谢。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2 13: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2 21: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3 09:33
      我倒以为现在的问题不在西医,而是中医对于经络的认识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中医的经络究竟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能够给与一个肯定的答复。
    恳请各位,給一个肯定的答复。
    西医对于针刺穴位治疗内脏疾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上阐明了穴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的神经通路与联系。而中医对于经络的认识尚在争论之中。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3-12-13 10:0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3 09:33
我倒以为现在的问题不在西医,而是中医对于经络的认识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中医的经络究竟是什么?没 ...

同意。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3 13: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4 16:0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4 08:31 编辑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赞同这个观点。

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的,但十四经脉及其循环,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og/static/18885208120117278241786/。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4 16:2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2-14 08:38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3-12-14 08:05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赞同这个观点。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的,但十四经脉及其循环,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208120117278241786/。

     这个观点恐怕要斟酌、深入思考。如果十四经脉“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那么,藏象怎么办?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概念的变更,都会破坏整个理论体系。实在是不好处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4 16:30
经络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古人对于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

——首先,经络的本意是血管,这点可参阅赵洪钧先生之《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一文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081201172783022362/

二、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如果说经络就是神经系统,或者说只是神经系统,则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对经络的定义有冲突,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我们谈及经络时,认为其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并不是运行“气”的通道。

三、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既往的研究偏重于骨胳肌及其躯体性神经的存在与作用,但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高级属性与经络的低级属性存在着根本而对立的矛盾。袁其伦先生则提出“血管及其神经学说”,认为应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为研究经络的物质基础,这个观点能很好的解释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及其生理功能作用与效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4 16:34
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袁其伦)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208120117278406751/

笔者按:现将本人原创并曾发表于《中国针灸》杂志网络版的下文转载于此。有关经络实质及属性的讨论多矣。但在科学性(生理病理学)、全面性和深刻性等方面,下文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了。此文也是笔者的“经络实质主要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观点的实际应用和佐证。这样说也许有些网友并不服气,因此在敬请理解笔者发表在本网站的前五篇论文的一贯观点之后,可就相关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

----从蔡虹、朱兵的《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一文说起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摘 要] 在寻找经络实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着重于骨骼肌及其属性来探讨循经感传现象,多年来却事倍功半。笔者从经络所表现的古老特征着眼,又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着手,比较系统地认识了这种复合结构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也从皮层内脏生理学的角度比较深入地解释了其中的机理和原因。本文结合循经感传现象所表现的十二种特性及相关问题一一阐述之,对许多经络研究主攻方向的正确性提出质疑。

[主题词] 经络实质、循经感传;血管、交感性神经;皮层内脏生理学

在《中国针灸》杂志网络版2003年第1期上,蔡虹和朱兵发表了《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一文[1]。对于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笔者在此不作评论,只是对他们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表示疑虑。这是因为近些年来对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的大量研究[2,3]已经表明:第一,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高级属性与经络的低级属性存在着根本而对立的矛盾;第二,从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角度来研究循经感传特性是事倍功半、困难重重;第三,对骨骼肌及其属性的研究严重地脱离临床实际,对实践并未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由于理论研究未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近些年来经络研究及针灸临床逐渐步入低谷。

三十多年来,笔者坚持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和思路,即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为研究经络的物质基础,并在1986年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血管及其神经学说”[4]。由此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已知功能和未知功能入手,深入地认识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方方面面[5]。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已对几乎遍及全国十多万人的循经感传现象作了调查和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根据笔者编著的现代针灸学[6]的归纳和总结,已将循经感传现象的特性归纳为如下12种:即循经性、变异性、可感性、可显性、慢速性、双向性、效应性、趋病性、可激性、可阻性、稳定性、重复性等。下面,笔者就各种特性的机理探讨和科学认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分析,以期促进循经感传现象和经络实质的深入研究。?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1 可激性、可显性、可感性

循经感传现象之所以被发现和应用,多半有赖于这种现象的可激发特性、可显现特性和可感觉特性。在研究和临床中,以针刺、艾灸、电针、划痕、叩击、化学药物等作刺激物,都可诱发出这类现象。例如以电针机的小圆形铅板电极置于经脉的井穴上,连续给予每秒数次的低频电脉冲刺激(电量酌情掌握),则就可能容易激发出循经感传现象。此时被试者也可能有循经感传现象的感受;甚至在某些人身上还可能观察到循经出汗现象或循经血管神经反应等。在人为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中,研究者用乙酰胆碱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而出现循经红线,又可用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而出现白线。

对于其中机理,躯体性神经观点以非特异性影响来认识,显得十分勉强;以骨骼肌的兴奋和传导来解释,更是说不通。如果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观点,则是顺理成章的。大家知道,外周血管的交感性神经属于内脏性(植物性)神经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传入冲动都不被大脑皮层(意识)所感知。例如心脏的搏动和胃肠的蠕动皆是如此。皮层内脏生理学认为这是大脑皮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性,即平时将内脏性神经冲动置于感觉阈值之下,而优先接受较为迫切的躯体性神经的冲动[7]。但如果以连续的低频电脉冲或以重复的提插捻转针刺为刺激条件,那么将激活存在于皮肤及深层血管上的,以及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交感性神经的感觉末稍,并形成兴奋冲动向中枢传导。如果这种冲动仅仅是提高了脊髓相应节段的兴奋性,那么这些区域会出现反射性的神经活动或敏感现象。其中当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密切相关。前例的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都是作用于血管神经的药物,因而易于激发循经红线或白线。又如相应的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以及血管神经支配区域的内脏器官反应等等,也都是可能的。这是在一个生理系统内的特异性反射,因此易于实现,特别是内脏性神经敏感者更易发生。这为临床那些循经皮肤病如皮炎、扁平苔藓、色素痣等所证实。

在一般情况下,内脏性传入冲动都不进入主观意识,但却每时每刻都在把内环境信息传向中枢乃至皮层。可以说这是隐性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如果内脏器官的冲动强烈到可以到达皮层意识领域,那么也可能产生内脏性感觉,如心较痛和胃的膨胀感等等。又如用热的生理盐水作静脉注射,也可以形成沿静脉径路出现一条热的感觉线。再如前述在井穴用电针诱发的循经感传现象,可理解为低频电脉冲激活了该处的交感性神经,并强烈到进入到了皮层意识的结果。这就是显性循经感传的机理所在。研究还表明,可感觉的循经感传有流水感、蠕动感、热感、凉感、蚁走感等等,也都具有内脏性感觉那种不明确的、暧昧的原始觉性质。因此,从皮层内脏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循经感传现象是完全可行的。

2 循经性、变异性

尽管循经感传现象中的具体循行路线在学术界颇多异议,但其中所谓的超节段性问题大都是认同的。许多研究者从躯体体节段、躯体性神经节段和骨骼肌节节段等方面来认识,未能有满意的答案。从循经感传现象分析可知,经络的径线大都与干线血管的纵轴方向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简单的认识未必没有道理。笔者认为其中与血管的交感性神经的主干分布也是基本一致的。通过比较低级的轴突反射,就可形成沿血管纵轴方向的红线或热感等循经感传现象,也可“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灵枢》)。(若从交感性神经的特性和节段性来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是很必要的。生理解剖学告知,头颈部和上肢(主要是外侧面)的血管的交感性神经节段主要是在胸2~胸9的上几个脊髓节段有重合,在相同节段内发生反射活动,甚或再一致向脑中枢投射,也是非常合理的。这就解释了古代论述及现代研究都证实了的循经感传可沿三阳经上头面的现象,尽管表面看来它们是超节段的。这种血管神经节不同于其它节段,其未知的规律性倒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循经性还可从心理学方面来认识。虽然循经感传是客观存在的,但作为一种感觉现象,仍然有心理因素在参与。例如经常应用的“注意”(“意守”),可提高感传区域那些本来就不够清晰的交感性传入冲动的皮层敏感性;“联想”或“语言诱导”可以帮助那些不够连贯的感传线实现循经的由此及彼;“经验”更可以先入为主地加强循经感传中的感觉和传导的体验。如此等等,在气功的“大周天”“小周天”中,通过长期练功或意守所实现的循经感传,就存在着明显的心理机制。在这些情况下,皮层因进化具有的融合、精炼功能使外周的所有节段性都不够明显了,所以此时再谈论经络的超节段性就很自然了。

当然,不遵循古典经络路线的感传也是大量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循经感传现象中的变异性。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论者未能更多论及。如果从“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角度,则比较好理解。例如,外周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解剖方面的变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感传出现者因神经敏感程度和体会的差异也会对循行路线颇有影响;特别是在感传中出现的趋病性特征更使其循行路线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目前已研制出了一些以交感性神经电生理学为基础的探测仪或诊断仪,可以早期发现疾病,就是在经络循经性和变异性方面的临床应用。

3 效应性、趋病性

我国古代医家所总结的“经、穴——脏腑相关”现象和理论,已经被大量的现代研究所证实。通过循经感传实现某些靶器官或组织的效应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并且可以产生良好的疗效。许多表面看来或者按照躯体性神经理解的穴位与脏器相距甚远,但按照“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认识,它们的神经节段实际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例如“心胸内关谋”中心脏与内关穴之间,二者的交感性传入神经在胸2~胸9的下几个节段有重合,针灸内关所产生的良性传入冲动,可以特异地调整心脏的病理状态[8]。在针灸刺激达到某种程度时,交感性传入冲动也可能到达皮层意识领域,与此同时脑中枢参与的复杂调节反应也启动了。如是,显性循经感传现象的效应作用也就发生。当然,临床最常见的却是隐性感传的效应性,可以说每一次针灸穴位都有这种现象在发生。

在效应性中,还有一种趋病现象。临床医生常以“气至病所”为指标应用循经感传现象的这种趋病特性。其中机理可理解为循经感传在皮层所形成的良性灶,与患病器官或组织所形成的劣性灶之间的相互诱导。如果两者的神经节段在实际上相同或相近,则趋病现象很容易发生;不同神经节段者,也可通过良性灶的扩散及总合达到与劣性灶的接通。因此临床趋病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医者“当引某许”(华佗语)以达到治疗的需要。这是有治疗经验的医生常能办到的。

4 慢速性、双向性、可阻性

许多研究者已经证明感传速度明显低于各类神经的传导速度,即前者以厘米计,后者以米计。其实,循经感传作为一种感觉现象,不能与神经传导速度相提并论。笔者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认为,这是在一定外因的激发下,交感性传入神经末梢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理化因素感知的意识反映。例如生理学已经明确:人体静息时血流的速度在主动脉弓内约为18~22厘米/秒,毛细血管内约为0.3~0.7毫米/秒,干线血管内平均约为10~20厘米/秒。这些速度与感传速度不谋而合,并且在感传时还出现流动感、热感或凉感,也都极大地支持了上述论点。研究者们还注意到加温可加大流速,也能加速感传;降温可减缓流速,也能减慢感传,它们二者的规律也是相同的。进一步说,人们主观意识能感知到机体内环境的流速问题(典型者如对“小周天”、“大周天”流注的感知),甚至能“返观内景隧道”(李时珍语),则是经络学说对生理科学的又一大贡献。

研究指出,循经感传中的双向性包括回传、或以某点为中心的背向传导、甚至多向传导等现象。笔者认为其中与下列因素相关:交感性传入神经末梢对动脉或静脉的血流方向的不同感知;对淋巴液或组织液多向流动的感知,在按压后还可改变方向;对激发轴突反射后相应血管舒张及回复(收缩)过程的感知;还有大脑皮层感传优势灶的双向扩散或多向扩散以及它们的消退过程,也是双向性的重要原因。

循经感传现象的可阻性调查表明,除了机体有疤痕或病变等内在因素外,许多外在因素如普鲁卡因阻滞、压力棒、冰袋、甚至局部注射和毛刷都可阻断感传。笔者认为麻醉药可使交感性传入神经丧失感受功能;压力可阻滞相应区域体液的流动;冷冻不仅使相应区域体液流速减慢,也使感觉末梢感受功能降低;注射使局部增压而影响感受原先的体液的流动;触觉属躯体性感觉范畴,它在皮层优先于内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因此毛刷也可以阻断感传的传导过程。

5 稳定性、重复性

循经感传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是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特性,也是所有研究的基础。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人体调查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和长期存在的。笔者认为其中从交感性神经的进化过程及其特点来认识更具有说服力。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论者也尚少涉及此范畴。

在环节动物如蚯蚓,开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经节组成的链状神经系。由此形成了初步的中枢分析,并在保持内外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内现存的交感神经干(链)就是这一进化的痕迹。与此同时,血和血管也在环节动物才开始构成为一个闭锁性的循环系统。所以,就充任经络物质基础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雏形来说,在进化上定在环节动物水平是有相当道理的。这也就是说,如果要追溯经络的古老特征,应该从环节动物的血管和神经的进化特征中去寻找。

例如与进化较晚的躯体性神经系统相比,交感性神经的外周分布稀疏,但又相对集中于血管和淋巴管的纵轴方向;交感性传入通过交感神经链的集纳作用而使其节段性不够明显;在脊髓内可有一定“自主性”的反射存在,但向上主要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也主要到达比较古旧的边缘系统。这些固有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生物稳定性和实验研究的可重复性。

进一步分析还可知,交感性神经的感受器要求比较适宜的刺激,否则容易形成痛觉;另外还有感觉阈值较高,分辨率差,感觉性质暧昧等原始感觉的特点。特别是皮层内脏生理学认为,进化较晚的新皮层为了适应和对付外界复杂的变化,总是以抑制状态对抗着内脏性(包括交感性)传入冲动的种种投射[7]。由此,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循经感传中的诸多现象,而且皮层抑制的发展还形成了针灸针麻术中良好疗效的基础。关于后一问题,读者可参阅笔者最近在网上发表的“经络科学本质与针灸诊疗规律及原理”一文[9]。

6小结

循经感传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我国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但多年来基本上是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探讨的一花独放,致使问题未能得到突破性的解决。百花齐放才是春。笔者认为从循经感传的角度来研究经络实质不是不可以的,但应具有中国特色和具有创新性。本文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充任经络的主要特质基础为出发点,比较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种种属性、机理和原因,应该说是科学而合理的。这对于当前经络实质研究举步为艰的状况来说,不啻是吹进了一股春风。笔者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在归纳和创立的现代针灸学中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应用已有了整套的见解和理论,敬请参阅专著和论文的相关部分。

参考文献

1 蔡虹,朱兵.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中国针灸(网络版),2003年第1期

2 韩秀珍,朱兵.脉·经脉·经络——细筋·系·神经,中国针灸,2002;22(11):779

3 中国针灸学会经络专业委员会.“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转题验收.中国针灸,2002;22(4)

4 袁其伦.经络概念剖析和与血管及其神经的关系,中国针灸(网络版),2003年第3期

5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概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6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

7 K·M·贝柯夫(姚承禹等译).大脑皮质与内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151~158

8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9 袁其伦.经络科学本质与针灸诊疗规律及原理,中国针灸(网络版),2003年第2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4 16:4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4 08:29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 ...

这个观点恐怕要斟酌、深入思考。如果经络“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那么,藏象怎么办?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概念的变更,都会破坏整个理论体系。实在是不好处理。

——个人的观点,是说经络的存在形式(十四经脉)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并没有认为,经络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恰恰相反,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经络的本质自然也是客观存在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4 16:4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4 08:29
我的观点很明确,肯定的是经络本身,否定的是经络的存在形式。

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 ...

这个观点恐怕要斟酌、深入思考。如果经络“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那么,藏象怎么办?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任何一个概念的变更,都会破坏整个理论体系。实在是不好处理。

——至于脏象学说,个人认为,中医的脏象概念,源于解剖,而又高于解剖。是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而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的集合。

中医五脏之我见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081201161002242689/

我对中医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08120115241414253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4 17:00
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袁其伦)

回复:
    这个学说的最大障碍是:交感神经是个传出神经,而不是传入神经。我曾经请教过著名的生理学家,我问: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系统有传入神经,为什么四肢的交感神经没有传入功能。他的回答是:这是上帝回答的问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4 17:44
这个学说的最大障碍是:交感神经是个传出神经,而不是传入神经。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当年袁其伦先生在本论坛发了一系列的关于经络本质及针灸现代化研究的帖子,也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过专门的答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4 17:51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1 引言
最近在本论坛的讨论中,血管神经的有关知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是这些知识对经络本质的揭示有着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这些知识对许多中、西医者还存在着许多盲区。其中的逻辑联系是:因为是后者的状况,所以影响了前者的揭示;如果改善了后者,必将会促进前者。当本人在讨论中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之后,决定抽一些时间回过头来整理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那些解剖生理学的最一般最起码认识。这是因为在以往的讨论中,或者即将在本文的讨论中,就会出现诸如“静脉是不会动的”等错误认识让人忍俊不住,也可能出现一些十分外行的问题让人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在中医界进行科学普及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本人曾经提及血管神经在认识中医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这个问题涉及到经络本质、针灸针麻机理、中医学原理、中药归经及现代归类、脉学、气功、辨证论治和临床施治、诊治法则、古代经验的科学剖析和继承,以及中医学和针灸学的现代化等等。如此重要的问题是科学振兴中医的核心,但仅凭个人 的力量显然会耽误整个过程的进展。所以普及相关的最新科学进展,特别揭示经络实质的基础认识,也是一个迫切需要更多专家多多阐述的重要问题。
不能不承认现实,即许多中医业者因忙于钻研古籍,对当代解剖生理无暇学习,故常有概念性的矛盾。因此笔者建议这类人要么干脆一心专读圣贤书到底,文献研究也是很有前途的;要么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对待自己不懂的现代知识,不要除己之外就反对一切甚至开口就错的地步。于此本人认为应该在讨论中遵守三原则:一是讲究科学,二是坚持理解,三是古为今用。这样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术的进步。
以下基础资料系引自原文,笔者仅在括号中少量加注而已,特此说明。
2血管的解剖生理知识(摘自“中小学资源网”等 )
血管是一系列复杂分支的管道。人体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釉质及上皮等处外,血管遍布全身。根据血管内的血流方向及管壁的结构特征,可把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部分。
动脉的管壁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从最大的动脉到最小的动脉,其管径大小和管壁构造都是互相移行的。按管径大小,动脉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由于中动脉平滑肌发达,收缩力较强,可使血管明显地缩小或扩大,对分布到全身各部的血量起调节作用。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收缩或扩张,对控制外周血流阻力,调节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和维持正常血压有重要意义。通常伴随管壁中平滑肌和水分的逐渐减少而相对增加。这些变化可导致血管硬化。
静脉根据管径的不同,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级。与动脉相比,静脉具有以下特点:静脉数量多;在向心脏 汇集的过程中,其属支愈合并愈粗,管壁内平滑肌细胞(注:静脉确实分布有平滑肌!)和弹性成分减少,结缔组织相对增多。四肢静脉的静脉瓣较多,尤以下肢的最发达,其功能是防止血液倒流。
血管壁具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这使血管能被动的扩展和主动的收缩。静脉管壁比相应动脉的薄。除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小静脉)外,其他动、静脉包括微动脉(小动脉)都有平滑肌层,但厚薄不同。由于心脏向血管供血是间断的,和消防水管略有区别,动脉表现的是搏动明显,相比较静脉搏动较弱(注:博动再弱也是在博动!),根据搏动情况不同可以区分动脉和静脉血管。
3血管之神经的解剖生理知识
动静脉血管都有神经分布,其中以小动脉、微动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的神经分布最密,全部血管都有缩血管神经纤维,部分血管兼有收缩和舒张两种神经纤维。
内脏器官和皮肤血管的缩血管神经作用最大,当刺激腹腔内脏主要缩血管神经──大内脏神经时,引起内脏血管床的广泛收缩导致体循环血压显著升高。缩血管神经属交感神经系统(注:故称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且这里未提及副交感神经。),由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纤维)组成。缩血管神经对小动脉的调节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保持动脉血压的恒定从而保证各器官 组织充足的血液供应。缩血管神经能使血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紧张状态。
心血管系统中很多部位分布着压力感受器(注:这种感受器一般都是相应的传入神经末梢所形成。)。当受到机械刺激时都能引起血管的反射性运动导致动脉血压的改变,其中以颈动脉窦(注:位于人迎穴附近)和主动脉弓区最为敏感,二区受刺激之后可以引起减压反射。较小的血管乃至一般组织也有压力感受器的分布,也能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下降,但反应较弱。
下丘脑是更重要的植物性神经中枢。电刺激动物下丘脑后侧部引起肢体血管收缩;热刺激下丘脑前部引起肢体皮肤血管的舒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对血管紧 张性收缩的影响是体温调节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热刺激下丘脑使皮肤血管舒张,有助于体温过高时的散热,在保持体温恒定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大脑皮层是调节 整合血管运动的最高级中枢,所谓整合是把不同生理反应综合组成互相协调统一的有效生理过程。在皮层功能减弱乃至消失时,下丘脑是各种植物性功能的整合中枢(注:它也是一种血管-神经复合结构!),正常情况下它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起作用。
动物体内有些组织器官释放到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对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有调节作用。其中有些是在神经控制下与血管反射协同,成为整个循环系统调节的一个环节而起作用。另外有些体液因素不受神经的控制,是局部血流调节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物质: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②组织在某些特殊活动时释放的一些能影响血管运动的化学物质,如缓激肽、肾素、五羟色胺、组织胺等;③组织的一般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腺苷三磷酸的分解产物腺嘌呤酸等。第一类受神经控制。第二、三类与神经关系较少或没有关系。
(注:因与交感神经相应的内脏性传入神经---即交感性传入神经,一般书籍都忽视了,故现引二例专业文献以证实之)解剖学报,1958年第4期203页,Albert Kuntes指出:“在人类几乎所有的交感根,都有内脏传入性纤维通过,其中多数分布于身体周围的血管------,在某一交感根内,所含的内脏性传入性纤维之多寡,与其分布区之血管网(床)的密度有关。”
孙廷魁等主编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基础与临床》一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38-44页写道:下肢血管的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脊神经后的路径:“第一种是来自血管的传入纤维可以不经交感干,直接行于脊神经,进入后根神经节。第二种是来自血管的传入神经,可以各种方式通过交感干,然后进入脊神经和后根神经节。”
4血管及其神经与经络穴位的关系
(注:为了给大家介绍我国曾经在这方面的进展,但后来却被官方学术界不该忽视了的成就,现特引用如下权威资料,以复习这一被中、西医界严重遗忘了的基础知识,但又对多有内脏性属性的经络实质特别重要的知识。)
4-1 台湾学者吴重庆等利用同位素造影技术发现:“同位素鎝99M的显影与血流呈现一定关系,其分布与重要穴位的位置及特性完全符合,它的走向分布和传统医学所指的经络也完全一致。进一步的实验也证明穴位(如昆仑、太溪)与静脉有密切的关系。”(杜建主编:台湾中医药概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出版)
4-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观察了牙痛穴内,“不仅在血管外层分支形成复杂的树枝状末梢,而且有的进入到血管的中层,在血管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感觉神经纤维及其分支包绕了整个血管壁的周围。”(针刺麻醉原理的探讨,47,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年出版)
4-3 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文琛教授等在镜下观察了“人中”穴,发现“血管神经分布最为丰富,传入神经末梢大都是无髓的游离神经末梢,但也见有髓的和带包囊的神经末梢。”(中国针灸学会1984年出版的《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352-353)
4-4 中研院针灸所形态组的研究还表明:“穴位内汇合型胆碱能的毛细血管前动脉旁丛很可能是传入的终末感受器,由胆碱能动脉周丛伸入到该旁丛者很可能是沿动脉来 的交感内脏传入,由胆碱酯酶阳性小神经末加入该旁丛者,很可能是由脑脊髓神经干来的内脏传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全国针刺麻醉研究资料 选编》,495-501)
4-5 中研院的席时元等人的资料表明:“足三里穴区的血管神经是由胫前动脉分支上的胫神经获得交感纤维及感觉传入纤维的。如果分别刺激该处的皮肤、胫前肌、腓深 神经和胫前动脉,则以刺激胫前动脉对增强小肠运动的效应最为显著。其传入途径与血管壁的感觉传入神经有密切关系。 ”(针刺研究杂志,7(1):66,1982)
4-6 兰州医学院研究“心胸内关谋”曾报道:“切断动物的臂神经丛,并不影响内关的针刺效应;只有用石炭酸破坏前肢血管壁的交感神经纤维(注:同时也破坏了与其相伴行的传入纤维。),才能使内关的效应显著减弱。这表明内关穴的传入途径与前肢血管壁周围的交感性传入神经有关系。”(陕西中医学院编: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注:上海亦有“肚腹三里留”的类似研究和结论。)

5 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遵循古代医家“以竹莛导其脉,知所始终”等的基本思路,“导”出了血管壁上的交感性神经。又从被中西医界所忽视了的交感性传入神经的已知功能,和由经络穴位所客观表现出来的未知功能,终于实现了经络实质的科学突破。在1986年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正式提出了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并强调了经络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
后来,躯体性神经观点成为了国家科研攻关经络的唯一方向,二十几年来并未有明显突破,从而也拖累了整个中医药界的下滑。与此相反,笔者利用上述等被人们遗忘了的基础资料,却从“假说”上升为理论(生理应激理论),又从理论指导了现代化了的全新针灸临床(请参见本人《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至于这种新一代的现代针灸学的历史命运如何,也许还会受到来自几个方面的反对(但最好是看清楚了再说),但哪一个新生事物不是在反对声中成长的么?可喜的是,改革创新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吹拂本论坛;还可喜的是,目前学术又从针灸学现代化前进到了“现代中医学”。(请感兴趣者和愿深入探讨者参阅本人在本论坛发表的“现代针灸学系列”的12篇文章和“现代中医学系列” 的12篇文章),其中经络实质的揭示和阐释作为一脉红线是功不可没的!所以,本文的引证若能启迪一下感兴趣者的心扉,以科学地回复古代医家的研究思路,心愿足矣。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4 18:1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4 10:17 编辑

袁先生当年在本论坛发的关于经络本质与针灸现代化的系列文章,现整理帖出来供参考。

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结合点------生理应激理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二:昭示针麻科学原理 开创针灸现代新程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三:解析“现代中医学”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四:纵述经络实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基础知识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之五:拨乱反正,让中医现代化走上正确的快车道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之六:支气管哮喘的现代针灸学治疗草案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之七:增生性脊椎炎的现代针灸学治疗草案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之八: 金庸小说中气功描述的科学解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之九:现代针灸学脑型耳穴新图的介绍和临床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十:经络本质已被科学揭示的申明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F%CC%B8%C0%AB%C2%DB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4 18:42
      按照理论推导,血管壁上的神经应该是交感神经,用石碳酸破坏之后,传入功能受到影响,可以说明交感神经具有传入功能。这对于西医传统的组织学、解剖学是一个冲击。
     新近的研究还证实,刺激皮肤神经、肌肉的神经在脊髓、丘脑的不同层次均与自主神经中枢有联系,说明躯体神经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诠释针灸治疗疾病的部分机制。
    针刺穴位还可以直接调节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等。
    所以,我感觉经络的实质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是一个综合的调控机制。这个调控机制还有待于藏象理论的破解,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经络学说里很简单,肺与大肠之间画一条线就行了,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4 19:01
 1989年国际疼痛研究会会刊《疼痛》在刊登课题组“炎症时交感神经易化痛感受器”论文时发表了特约评论,指出该研究工作“非常成功地揭示了交感神经加剧病理性痛的机制”。如今,课题组已将这一研究成功转化开发为临床疼痛治疗新技术。
  李云庆: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活动的影响,是长期困扰疼痛机制研究的重要难题。我们在早期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在炎症状态下,痛感受器对交感神经刺激和儿茶酚胺类物质产生异常敏感的易化作用。这不仅澄清了交感神经与异常疼痛的复杂关系,而且为阻断交感神经治疗各种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研究推出了交感神经阻断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专项技术,经过推广应用,目前已治疗各类疼痛患者7410多名,有效率达90%以上
      这项研究就是针对神经病理性引发的慢性疼痛展开的。经过30多年的艰苦探索,实现了很多个世界第一: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两种能够分别模拟神经病理性痛不同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在国际上最早发现了下行抑制系统参与针刺镇痛作用,揭示了以针刺镇痛为代表的中枢镇痛的关键神经机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脊髓内与躯体痛和内脏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局部神经环路、神经活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脏感觉信息的中枢传导通路……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交感神经对炎症状态下的痛感受器具有兴奋作用并初步阐明了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感神经阻断治疗顽固性疼痛专项技术”。如今,这项技术在国内22所军地医院推广应用,治疗了7410例各类疼痛患者,平均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周围血管性疼痛性疾病,包括周围血管收缩功能失调、栓塞、硬化等病变引起的疼痛。这些疾病大多存在着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可通过交感神经阻滞进行诊断、判断预后和治疗。如雷诺氏病、红瘢性肢痛症、手足发绀症、网状青斑、动静脉栓塞、脉管炎、视网膜病变等。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4 21: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4 22: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4 22: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14 22:3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4 22:16
关于气功、点穴谈一谈我的看法,希望陈先生提出批评意见。气功、点穴纯粹就是无稽之谈,是附着在中医精气 ...

还是不能大意的。譬如眼珠子这个穴位就点不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5 08:21
      现在问题回到了原点,中医的经络是什么?或者说各个人自己认为的经络是什么?具体地说刘先生认为经络在中医的概念里如何表述?陈先生认为中医概念的经络如何表述?医哲已经表述清楚了。
    我个人对于经络的表述是:1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或者说是对于气血运行的调控;2  十四经脉等是气血运行以及联络全身的代表符号或者图解;3  针灸治疗疾病是对经络气血运行的异常进行干预、调整。4   在生理条件下经络必须受到中医的“心”控制,经络的功能必须依靠神和气的正常才能实现。
     在此基础上,再与西医进行比较、对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1:34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4 13:11
[主题词] 经络实质、循经感传;血管、交感性神经;皮层内脏生理学
~~~~~~~~~~~~~~~~~~~~~~~~~~~~~~~~~ ...

血管、血液循环在中医里面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就是血脉。所以经络与血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经络包括经脉(经络之主干)、络脉(经络之分支)。在经脉络脉(经络)中,流动的是血,还是其它什么物质?或者说,血是在经脉络脉(经络)中流动,还是在经脉络脉(经络)外的、其它的管道中流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1:3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4 14:16
关于气功、点穴谈一谈我的看法,希望陈先生提出批评意见。气功、点穴纯粹就是无稽之谈,是附着在中医精 ...

关于气功,我们所讨论的气功,当属于强身健体的一种运动方式,与文学领域内描述的气功无关。气功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其强身健体的效果是客观存在的,其生理机制就必然的客观的存在,并且这种生理机制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生理学知识内予以解释阐述。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1:38
梁常兵 发表于 2013-12-14 14:37
还是不能大意的。譬如眼珠子这个穴位就点不得。

梁先生回答的很风趣。

再比如太阳穴,如果外力大了,也是有一定危险的,此处骨质较薄弱,有动脉血管经过。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1:4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04:0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5 00:21
现在问题回到了原点,中医的经络是什么?或者说各个人自己认为的经络是什么?具体地说刘先生认为经络 ...

现在问题回到了原点,中医的经络是什么?或者说各个人自己认为的经络是什么?具体地说刘先生认为经络在中医的概念里如何表述?陈先生认为中医概念的经络如何表述?医哲已经表述清楚了。

——《构建经络医学理论须认祖寻根 》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8797&extra=page%3D3

这个帖子中,经络如何表述,医哲先生和我已经各自表述的很明白了。

作者: 梁常兵    时间: 2013-12-15 12:30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3-12-15 11:35
关于气功,我们所讨论的气功,当属于强身健体的一种运动方式,与文学领域内描述的气功无关。气功作为一种 ...

我们所讨论的气功,当属于强身健体的一种运动方式,与文学领域内描述的气功无关。

..
赞同。
同样,点穴治病和文学作品里的点穴似乎也不是一回事。
点穴,更像是对穴位的按摩吧?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3: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3: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3: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3: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6:0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5:37
经络包括经脉(经络之主干)、络脉(经络之分支)。在经脉络脉(经络)中,流动的是血,还是其它什么物 ...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指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血脉没有关系,络脉是经络的细小分支与血脉也没有关系,血在血脉中流动,这是人体的两个系统经络与血脉。

——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描述的经络系统,其具体详细的分布有经脉、络脉,经脉具体的又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等。

如果说,经络与血脉是两套管状系统,那么,血脉具体详细的分布,传统中医理论是如何命名,如何描述的呢?是不是叫做十二经血脉、奇经八脉血脉?叫做手三阴血脉(手太阴肺血脉、手厥阴心包血脉、手少阴心血脉)……

那么,我们谈及手太阴肺……时,是不是要特别注明,以手太阴肺前置命名的,有两套管道,一个叫做手太阴肺经,一个叫做手太阴肺血脉(余类推)?

如果这样一来,感觉上传统的中医理论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再写一遍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5 16:06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所以,从解剖学上去寻找经络的“独立”存在,就成为了一条走不通的道路。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的,但十四经脉及其循环,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

     
     中医的经络就是对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路线图不存在,针灸穴位治病是实实在在的,不过针刺的不是古人认识的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的路线图,而是针刺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正因为针灸的效果让我们一直认为古人的线路图是存在的,这是一种错觉让我们在寻找经络线路图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却一无所获。

     回复:
     二位先生并没有说明中医的经络是什么,直接以西医的解剖学概念诠释经络,大家不明白你们各自所说的中医经络究竟指的是什么?可能我们三个各自说的经络差距甚大,再向下讨论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6:1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08:19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5:37
经络包括经脉(经络之主干)、络脉(经络之分支)。在经脉络脉(经络)中,流动的是血,还是其它什么物 ...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指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血脉没有关系,络脉是经络的细小分支与血脉也没有关系,血在血脉中流动,这是人体的两个系统经络与血脉。

——并且,经络的定义也要重新规定了。经络是运行气的通道。经络不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个定义的分歧是纯粹中医理论范围内的,与西医无关,与经络的实际本质无关,关乎于人为的主观的定义与命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6:2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08:30 编辑

“经和络是行气的,即气脉,也称气道。动脉和静脉是行血的,即血脉,也称血管”;“单独的经只行气不行血,血脉归经以后称其为经脉,就可以说其运行气血也了”-哲医

——哲医先生的观点,实质上是将经络的概念狭义化。广义上的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或者说机体运行气血的主管部门是“经络”。如今哲医先生认为应当将机体行气行血的功能划分开来,行血的主管部门归血管(或血脉),而行气的主管部门,则归之于“经络”。但此时的经络,也不再是先前的经络了,已经是狭义概念上的经络了,被定义为仅仅是“行气”的通道,独立于血管(或血脉)之外而存在了。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是不可以将机体行气调气的功能赋予在狭义的经络的概念上,但此狭义的经络的概念对应的只是机体行气调气的功能上,并不意味着其真实地存在着物质层面上的、或解剖学意义上的通道或管道。如果说广义层面上的经络概念(行气行血),是对机体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或集合,狭义的经络概念(只行气不行血),则可以看作是将机体神经系统的某些生理功能进一步剥离出来,成为一个范围尺度更小一些的、独立的功能单元。


构建经络医学理论须认祖寻根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8797&extra=page%3D3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6: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6: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7: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7: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7:3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8:54
那么,我们谈及手太阴肺……时,是不是要特别注明,以手太阴肺前置命名的,有两套管道,一个叫做手太阴肺 ...

先生先入为主就是认为经络包括血管,那么请问陈先生中医把脉可不可以称为把经,把手太阴肺经?

——如果这样类推的话,那经络的经脉似应称为经经,络脉似应称为络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7:38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09:40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8:58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
~~~~~~~~ ...

经络的本意绝不是血管,因为经络的生理功能根本就与血管没有任何关系。先生如何解释经络的生理功能与血脉没有联系?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7:4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8:58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
~~~~~~~~ ...

经络的本意绝不是血管,因为经络的生理功能根本就与血管没有任何关系。先生如何解释经络的生理功能与血脉没有联系?

——(转贴)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一一赵洪钧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og/static/188852081201172783022362/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经典中支持经脉或经络指血管的论述还很多。如:
《内经》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说: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气口指血管是无疑的,脉的逐步分枝也和血管完全相同。
《内经》更有动脉之说。
“动脉”在《灵枢》中约17见,《素问》中约9见。
《灵枢?本腧》所述确且无疑的动脉有:肘动脉(肱动脉下端)、胫后动脉、腋动脉等。《内经》其它各篇提到的还有耳前动脉、颞动脉、足背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不一一注明出处。总之,凡可以触及的表浅动脉和深部动脉,古人都知道。
  民国初年,统一医学名词时,把英文的artery译为“动脉”,就是根据中医概念的准确意译。
  至于静脉,中医无此术语,《内经》只说过有些脉是不动的。如“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素问?病能论篇》)。不过,按阴阳原理,有动脉就有静脉。故静脉之说充实了经脉或经络学说。
  比如,西医说的“大隐静脉”就是对中医的补充。
《内经》原文是: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灵枢?经脉》)
古人云:大隐隐朝市。即大隐是不隐的。无所隐,故称大隐。
  《内经》还多次明确说经络是如环无端的,即血液在脉内是循环的。如: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类似说法在《灵枢》共8处。《素问》中2处。
《内经》还比较明确地说过气血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跳动。如:
“心主脉”(《灵枢?九针论》)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宗气”——脉运行的主要动力,显然指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动。
气血怎样在脉中运行呢?
《素问?调经论》说:“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由上述引文可知,所谓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血管。
然而,至今有人认为,经络的本意是独立于循环之外的东西。甚至否认脉的本意就是血管。那么,请看《素问?刺禁论篇》怎么说。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今敢断言,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文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也),其中两处是股动脉或髂内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故文中还有。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有西医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针刺放血时要刺中脉再“开其空”,(《素问?刺虐论》)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7:44

从文字学角度看脉字,它的繁体字是“脈”。字形即指肉体中运送液体的、分枝很多的渠道。这样的渠道最明显的是血管,故古今字典中,脉的第一义就是血管。如果参看繁体脈字的两个异体,一个是由派字的右旁加血字构成,另一个由血字加永字构成,则脉指血管毫无疑问。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7:45
不过,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就“经络”一词略作探讨。
查今本《素问》,“经脉”出现约33次,“经络”只出现约26次。今本《灵枢》,“经脉”共出现约52次,“经络”出现约31次。(按:出现次数,是从“中药网-医药典籍-中医”《素问》、《灵枢》全文,通过微机自动计数的。)
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相当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
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
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三级。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见上文。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因此,经络学说这一术语不准确,它是迁就汉语习惯的说法。按其本意,经络学应改称“脉学”。
然而,早在《内经》成书之前,中医就有诊法上的脉学,即切脉之学,而且被普遍接受。现存最早的诊脉专书名为《脉经》,再想把经络学改成脉学就不大可能了。
可否使用更早的术语,改称“经脉学”呢?也不好,因为经脉后来特指血管主干。于是,只好迁就至今惯用的术语,把指导针灸的学说称作经络学说。
  不过要再强调一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脉就是血管,经脉指大血管,络脉指小血管。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1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8:1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10:20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10:00
陈先生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并没有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我说过经络就是神经,先生看一看神经是不是 ...

陈先生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并没有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我说过经络就是神经,先生看一看神经是不是控制全身血液的运行?这一点是不是也算经络是神经的证据?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5 18:18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10:00
陈先生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并没有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我说过经络就是神经,先生看一看神经是不是 ...

那么血管如何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血管如何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先生不能就挑出一两个有利证据而抛开别的证据来说话,统一起来看看不就明白了?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21: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22: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5 22: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6 08:39
        我来合个稀泥,经络是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的综合 。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3-12-16 09:0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6 00:39
我来合个稀泥,经络是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的综合 。

李先生的稀泥合得好,其实经络涉及范围很,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循环系统及肌肉有关。
作者: gonmai    时间: 2013-12-16 10:58
本帖最后由 gonmai 于 2013-12-16 03:05 编辑

对于经络,直至现时,都没有找到它的物质形式.在以往,好多的人为寻它的物质形式耗费终生无果而终.有的,不昔造假致身败名裂.三年前,福州大学生物化学系的一位研究生说找到经络,我忍不住打一个电话给他,说,经络物质形态,即独立的物质形式是不存在的,不要选执这一课题,以勉白耗终生.结果,他的导师\教研室的主任,来电话克我,问我是搞什么的,我针锋相对地进行了辩论,我要他不要误人了弟.到最后,他软下来了.向我细细了解经络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后来,这研究生的一个师妹经痛晕厥,就急拿了牙膏+止血贴什么的贴于三阴交穴上,结果就奇迹般好了.于是,他把此发到了网上,结果火了起来,据说,还有了刨收.
此者,现已到淅江工商大学任教了.其名为郭*科.

所以,经络的物质形式,是子虚乌有的.不过,灸刺的作用还是有的.这种作用,既有局部的组织效应,也有这种组织效应的神经\体液传导效应.


组织效应,即局部组织细胞状态形态、神经细胞递质的效应等。

所以对古人的一些认识,只能历史的看,有的可是经真,不可放弃,有的只能会意而不可较真。

我于此直告,经络独立的物质形态是不存在的,不要执此而得不赏失。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6 11:18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13:51
我与陈先生的分歧就在经络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先生认为经络运行气血就是经络本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我 ...

如果用先生血管的观点说,血管即便能够运行气血,又如何协调阴阳?

如果用我神经的观点来看,神经不仅能够控制气血的运行而且能够协调阴阳。

——个人 的观点,经络的本意是血管,并没有说,经络的今意,或者说经络的本质依然是血管。恰恰相反,个人认为,经络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6 11:20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14:17
经络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
~~~~~~~~~~~~~~~~~~~~~~~~~~~~~~~~~~~~~~~~~ ...

结缔组织如何会具有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四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先不说血管,陈先生从哪里得到证据,认为结缔组织属于经络?

——体内有很多部位的结缔组织是疏松与致密结缔组织之间的过渡形态,其结构特点是:由较细密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成网,其中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小血管和神经等。

百度结缔组织的资料
http://www.baidu.com/link?url=wg ... 8RodDZBCJtGdPr5cbpS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6 11:2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13:51
我与陈先生的分歧就在经络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先生认为经络运行气血就是经络本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我 ...

针灸要求得气反应,陈先生以为针刺血管会有得气反应?

——参见袁其伦先生《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的新认识和新应用》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208120117278431612/

——具体地说,笔者根据穴位研究中的解剖生理的成果,将穴位实质分为皮神经穴、混合神经穴、血管神经穴、淋巴管(结)神经穴、压敏穴、痛敏穴、一般穴(无突出结构者)……

——2.2 血管神经穴

血管神经穴的定义是穴位内有明显的干线血管或小血管及其相应的交感性神经。由于干线血管和小血管在许多情况下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如大隐静脉、桡动脉等),因此这种穴位是比较好确定的,如人迎、三阴交、太渊等。可以说这是古代医家定穴定经的重要出发点(“十二经皆有动脉”)。血管神经穴被针灸刺激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必将产生一定的调节效应。基于笔者对经络本质的科学认识,血管对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交感性神经感觉末梢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以及交感神经的反应性调节,从而共同通过神经-体液反应参与全身性调节效应的实现。例如治疗高血压时针灸人迎穴所产生的交感抑制性调节,或治疗下肢淋巴管炎时针灸三阴交穴所产生的防御性调节等。另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刺激因素下,血管神经穴有利于产生循经感传现象和气至病所现象。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6 11:40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6 03:41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14:32
经络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
~~~~~~~~~~~~~~~~~~~~~~~~~~~~~~~~~~~~~~~~ ...

陈先生我认为阴阳是古人对植物神经相互关系的认识,即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相互关系的认识,
是对经络的进一步认识,如果经络具体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那么
阴阳是什么?陈先生同意我的阴阳观点吗?

——阴阳范畴包括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对立依存关系,但并不局限于交感副交感神经,而是囊括了体内一切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生理功能或过程,从宏观层面(系统组织器官)到微观层面(细胞分子基因),从局部(呼吸消化泌尿等)到整体(血液神经循环内分泌免疫等)、从中枢到外周靶器官靶组织……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2-16 12:16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3-12-16 03:18
如果用先生血管的观点说,血管即便能够运行气血,又如何协调阴阳?

如果用我神经的观点来看,神经不仅 ...

赞同这个意见。中医的经络系统不一定是现在解剖意义上的独立的实体组织,而极有可能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也许有不同于目前人类认识的更特殊的人体结构存在,只是人们现在还不能发现和描述它的具体性质罢了。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6 15: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2-16 16:28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16 04:32
就是人体的生命运动结构。阴阳五行,十二经络都是生命运动结构。

董建军先生您好,阴阳五行和十二经络是两回事,阴阳五行学说是概念、理念,不是人体的实体组织。而经络才是人体的生命运动结构。二者不能混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6 19:2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6 11:28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6 07:38
个人认为,经络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
~~~~~~~~~~~~~~~~~~~~~~~~~~~~~~~~~~~~~~ ...

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我们不妨用事实来看看这种认识可不可行。首先对于颈椎以下截瘫的病人,脑部上下行神经在颈椎发生断层。病人截瘫前后的血管、结缔组织没有发生器质上的改变,外形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针灸对这类病人是没有效果的,病人没有针感医者没有手感。对于剥离血管或者切除部分结缔组织的人,其针感手感没有变化,这怎么能够解释这种现象呢?既然经络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为什么神经损伤就对经络功能有致命的影响,而血管的剥离与结缔组织的切除却不影响经络的功能?

——说经络是血管、神经、结缔组织部分生理功能的集合,并没有将神经排除在经络本质内涵之外。在部分经络和穴位中,神经特别是躯体性神经可能还占有主导的作用。

————参见袁其伦先生《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的新认识和新应用》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og/static/18885208120117278431612/


——具体地说,笔者根据穴位研究中的解剖生理的成果,将穴位实质分为皮神经穴、混合神经穴、血管神经穴、淋巴管(结)神经穴、压敏穴、痛敏穴、一般穴(无突出结构者)。

——2.4 混合神经穴

现代针灸学定义的混合神经穴是分布有明显的神经干或束支的穴位。由于这些神经可以是躯体性和交感性神经混合的,也可以是传入和传出神经混合的,因此,统称为混合神经穴。这类穴位分布很广,在临床上比较典型的混合神经穴有曲池(桡神经)、承扶(坐骨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等。在临床上还有许多常用的混合神经穴位,如下关(下颌神经)、外关(前臂骨间神经)、昆仑(腓肠神经)等。混合神经穴在针灸中常有良好的感传效应和调节效应。这是由于混合神经中的粗纤维(Ⅰ、Ⅱ类)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抑制主要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细纤维(Ⅲ、Ⅳ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混合神经穴多应用于促进机体产生交感抑制性反应及镇痛等方面。例如深刺承扶穴,常常产生沿坐骨神经分布范围的触电感或放射感,由此通过外周和中枢机制后对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等有良好疗效。又例如在针刺麻醉中,也多选择有或傍神经干的穴位施行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2-16 20:31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16 11:12
阴阳就是波峰与波谷,就是一个运动周期的运动结构,五行就是运动结构,阴阳五行不是学说,是运动波的结构 ...

谢谢您的回复。您说的也有道理。向物理学家致敬!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6 22: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7 16: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8 17: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3-12-18 19:02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8 17:57
针灸是刺激神经起作用,这些话普通的百姓都能听懂,可是有一些中医人就是不相信。我相信一句话:最简单的也 ...

听懂了却不信,咋办?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9 11:26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7 08:39
针灸治病,其本质是针刺穴位治病,针刺穴位治病其实是针刺神经治病,所以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不同的体表穴位 ...

每个穴位的解剖都是一样的,都是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血管而已,穴位的结构没有什么区别。

——不同穴位的解剖结构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偏重于神经,有的偏重于血管,有的偏重于肌肉结缔组织。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19 11:33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9 03:41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7 08:39
针灸治病,其本质是针刺穴位治病,针刺穴位治病其实是针刺神经治病,所以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不同的体表穴位 ...


针灸治病,其本质是针刺穴位治病,针刺穴位治病其实是针刺神经治病,所以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不同的体表穴位刺激神经系统来治疗疾病。准确的说是通过针刺神经系统治病,而不是针刺经络的循行路线治病。如果经络循行路线真的存在……

——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从循经感传现象分析可知,经络的径线大都与干线血管的纵轴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感传速度明显低于各类神经的传导速度,前者以厘米计,后者以米计……

参阅袁其伦先生《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 》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208120117278406751/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3-12-19 15:56
       就针灸治疗疾病而言,经络的西医诠释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参与了。那么,这些系统的参与共同完成经络的功能,这些系统与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筋经、十二皮部等等有什么关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2-19 18:49
、juhy、

】——{-屁uytrt67ukiop0【9··/e/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9 18: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19 19: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20 11:0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9 10:57
穴位的解剖不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无非就是神经、血管、肌肉结缔组织,血管、肌肉结缔组织的生理功能是在神 ...

穴位的解剖不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无非就是神经、血管、肌肉结缔组织,血管、肌肉结缔组织的生理功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

——是不是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你说了算,还是应当参考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20 11:08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9 10:57
穴位的解剖不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无非就是神经、血管、肌肉结缔组织,血管、肌肉结缔组织的生理功能是在神 ...

所谓的循经感传现象不过就是神经的生物电现象,循经感传就是古人认识的反射弧的传导过程……

——如何解释循经感传的速度呢?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20 13: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20 16:4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20 05:33
先生所说的循经感传的速度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是经过什么实验方法得来的?还是道听途说来的?我在针刺 ...

先生所说的循经感传的速度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是经过什么实验方法得来的?还是道听途说来的?我在针刺过程中无论针刺自己或者别人,都没有体会如此慢的传导速度.

况且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能够发生感传……

——百度循经感传的一些基本资料
http://www.baidu.com/link?url=-i ... mLueNWmOlS1WFlla4ZK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3-12-20 16:43
概念及定义

定义

人体经络图
循经感传现象(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 , PSC)系指针刺、电脉冲及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概念
循经感传现象指刺激穴位时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现象。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
有人认为,古代文献对经络活动线路的描述可能包含着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认识。
发现

现代经络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1973年,解放军301医院的医生们观察到,有个病人在针刺后出现针刺局部的感觉沿着一定的线路向远处传导,由于传递线路与经络走行一致,于是称循经感传。后来大量的调查表明,约1%的人对针刺反应敏感,针刺穴位可以诱发循经感传。此外,有的人在患病期间出现循经感传,病愈后即消失。循经感传现象提示:人体的体表或体内存在我们还不了解的信息传递途径,甚至线性物质结构。
研究历史


人体经络图
50年代初,曰本的长滨善夫和丸山昌朗观察并报道了一例循经感传现象显著者,推动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现代研究。
70年代以来,我国对此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卫生部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同时发现循经感传现象有循经性、效应性、可阻滞性、慢速性、双向性、趋病性等特点。
近些年来,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不断发展,从自发出现到激发控制,从主观感觉的描述到客观实验的记录,从现象观察到阐明机理、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应用,认识日益深入。
经感传机理的研究是揭示经络本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分类

显性感传:能通过大脑感知,由受试者指明传导途径者
隐性感传:不能通过大脑感知,受试者无法指明传导途径者
显性感传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显现率较低,隐性感传普遍存在于人群中,显现率可达90%以上。
隐性感传60%~90%能激发为显性。
针刺大肠经循经感传示意图:

针刺大肠经循经感传示意图
特征

1、感传的普遍性: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的“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经络感传普遍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性别、年龄、职业、种族均观察到经络感传现象。
2、感传循经性:感传通常多与古典经络主干循行路线基本相符,总的来说,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而在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3、感传性质:感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常与刺激方法、部位、个体的差异有关。
4、感传速度:《难经》载:“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成年人呼吸每分钟平均14~18次左右皇帝时代1寸约等于2.5cm,那么脉行速度为:2.5×6×(14~18)/60=3.5~4.5cm/sec
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为慢,每秒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

与刺激部位、刺激方法、刺激量、温度等因素有关。
5、感传深度:体表、皮下、肌肉、内脏各层组织均可出现感传。
6、感传宽度:在四肢多呈细线状,而在躯干则呈宽带状。感觉带的宽度范围在0.5~3cm 之间。
7、感传的阻滞:

循经感传的一般特征
(1)局部机械压迫:500~1000g/cm2,或血压计袖带加压至150mmHg
(2)液体注入法: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及盐酸普鲁卡因,或M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等,特点是阻滞迅速、恢复缓慢
(3)冷冻降温法:据福建方面观察,引起冷冻阻滞的穴位深部组织的临界温度为21.16±0.4ºC
(4)皮肤触觉刺激法:用毛刷在拟阻断部位轻轻刷动15分钟左右,也可阻滞感传。
8、感传的效应 :引起相关脏腑的内脏效应。如:足三里——胃,商阳——肠,内关——心
9、感传的激发:运针、电刺激、药物、入静诱导(明代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明察之”)。
10. 循经性 每条感传线自刺激穴位开始呈单线循经络传导,很少分支,在四肢几乎没有分支现象,但在躯干和头面部循经性较少,有的观察表明所有的感传都上到头部。
11. 双向性 从受刺穴位开始,常常同时向离心端和向心端传导。
12. 传导速度较慢 一般每秒20cm左右,个体差异大,快的几秒钟可通达全程甚至一闪而过,慢的几十分钟才走完一条经脉。这一速度不能用简单的神经传导来解释。
13. 可阻滞性 在感传线上施加压力,局部注射液体增高组织内压、降温等以阻滞其传导,一些神经受体配体也可以阻断传导或促进传导。阻滞是可逆性的,去掉阻断因素后感传可以再恢复。感传的可阻滞性,一方面表明了感传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表明感传的可控制性,后者是深入研究经络实质的敲门砖。
14. 循经感传效应性 伴随着循经感传,在感传所经过的路线上产生皮肤麻木带,各种感觉降低。有的受试者有循经出汗、充血性红线、贫血性白线甚至出血现象。感传到达相应器官引起各种生理功能的改变或病理效应。这相对于主观的感觉传导来说属于客观的指标,是建立动物模型的重要依据。
15. 对称性 两侧同名穴产生的感传线基本对称。
16. 俞穴现象 感传在经过穴位时常出现感觉加重、停留或似水流入低凹的现象,表明穴位与经脉具有不同之处。
17. 泛经现象 感传由一条经进入另一条经,一般发生在躯干部位。
18. 趋向性 几条感传线在循行中通过或趋向同一穴位。
19. 趋病性 病人、病经、病所的感传出现率高,表明感传的产生与疾病有关系,尤其是感传的路线与病变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20. 感传回流现象 停止刺激后,原先形成的感传沿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向穴位流回。
21. 幻肢现象 在先天或后天缺肢患者,针刺穴位诱发幻肢及幻感传现象,这种现象见于少数人的观察报道,有待于从细节上进行考察。
规律性特征

感传的循经性、趋病性、效应性三者并行
感传的对称性和制约性
感传的超体节特征
感传的可控规律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19:04
    经络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古人对于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我们更应该清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系统不过是祖先对神经系统的外部认识而已,换句话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系统是不存在的。有关他的分布规律·走向·表里关系·流注次序是错误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与西医的矛盾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要想让大家都认识这一点非常难,中医传统的力量很强大,不容别人质疑。而且容不得新思想的加入,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
    说得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19:51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6 11:38
个人认为,经络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
~~~~~~~~~~~~~~~~~~~~~~~~~~~~~~~~~~~~~~ ...

很好!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3-12-20 20:01
如中医的经脉就是神经,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都不存在,那就必须说明这个问题:穴位与脏器之间的关系问题,针刺足三里为何可以增加胃肠蠕动?按摩承山穴为什么可以治疗腹泻?没有经络,小腿上的足三里与胃相差这么远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承山在小腿肚子上,为什么按摩这里,肠蠕动就会减弱?小腿肚子与肠道有什么关系?按照经络就是神经的说法,按摩任何地方的神经都应该可以,为何只有按摩中医中经络指示的穴位点才有治病效果???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20:07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7 12:39
针灸治病,其本质是针刺穴位治病,针刺穴位治病其实是针刺神经治病,所以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不同的体表穴位 ...

       重要的是,该穴位与哪个器官或组织临近。大部分穴位经过相应的针刺手法,对临近器官或组织呈现或大或小的作用的。而对远处器官组织的作用,则是通过泻实、补虚、行气血津液、升降浮沉等作用而实现的。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20:42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9 15:04
就针灸治疗疾病而言,经络的西医诠释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参与了 ...

中医认识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就是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这种情况通过针灸就能治好,但是对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应该通过针剌手法,让局部消肿,减轻压迫神经的力度和范围,可部分或全部缓解。)等神经本身造成的疼痛针灸基本没有效果。

心肾不交属于内分泌失调,这种疾病通过针灸也可以治好。对于高血糖的初期症状针灸可以治好,但是对于后期的高血糖针灸就没有效果。内分泌失调的症状是通过刺激神经来调节的。这就是古人认识的调节阴阳失调。

对于面瘫后遗症超过三个月再去针灸,就没有效果,因为面部神经受寒缺血或者炎症造成神经的损伤造成很多面瘫后遗症患者遗憾终生。按照先生所说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也在参与作用,为什么单单神经受损就无法恢复面瘫后遗症?


——————————————————————————

很有临床经验!非常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20 20: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20 20: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3-12-20 21:03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20 12:57
先生说针刺足三里为何可以增加胃肠蠕动,这就是刺激经过足三里的神经然后经过神经的传导影响到了胃的蠕动 ...

问题是不是只有足三里和承山穴下面有神经,神经遍布全身,手上,头上也有,为什么刺激这些部位的神经起不到刺激足三里和承山穴位的效果呢???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3-12-20 21:05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20 12:57
先生说针刺足三里为何可以增加胃肠蠕动,这就是刺激经过足三里的神经然后经过神经的传导影响到了胃的蠕动 ...

按照你的逻辑,只要刺激神经就可以,还刺激什么上中下脘?随便扎哪里都可以,干嘛还要找穴位?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21:24
红莎草 发表于 2013-12-20 16:01
如中医的经脉就是神经,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都不存在,那就必须说明这个问题:穴位与脏器之间的关系问题,针 ...

穴位与脏器之间的关系问题,针刺足三里为何可以增加胃肠蠕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亲自试过好多次,对胃肠道没什么反应。除非另外让患者受冻出现肠鸣。






按摩承山穴为什么可以治疗腹泻?
——————————————————————
不管哪种形式的适当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的运行,进而促进全身各器官的新陈代谢,而改善各器官的功能。例如,感觉冷时适当延长搓搓手的时间也感到全身温暖。长期手中玩核桃者有益于身体,也是同样道理。






没有经络,小腿上的足三里与胃相差这么远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全身不管何处,分别用补、泻的方法,都能出现相应的作用。



承山在小腿肚子上,为什么按摩这里,肠蠕动就会减弱?
————————————————————————
安慰、心理暗示、镇静等作用所致。






小腿肚子与肠道有什么关系?按照经络就是神经的说法,按摩任何地方的神经都应该可以,为何只有按摩中医中经络指示的穴位点才有治病效果???
——————————————————————————————————
单个穴位有效,那才是真的管用。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21:29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20 16:57
先生说针刺足三里为何可以增加胃肠蠕动,这就是刺激经过足三里的神经然后经过神经的传导影响到了胃的蠕动 ...

说得很有力度!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20 21: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21:47
先生说的很有道理,针刺脏腑功能的主穴确实都在脏腑器官临近。




——————————————————————————————————————————
这才是针灸作用原理的根本所在!并非十二经循行路线所起的作用。
另外,针每个穴都有局部作用,亦有或大或小的远处作用。灸百会且能引气上升;热水泡脚、灸、姜、吴茱萸敷贴涌泉,并可引热下行(用风油精涂患处治牙痛可资佐证)(上述两穴的疗效,相当于气功中意守所起的作用);针人中、十宣,痛觉强烈,故更有利于催醒。
、、、、、、
送上鲜花一束!

作者: 刘亦之    时间: 2013-12-20 21: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红莎草    时间: 2013-12-20 21:5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20 13:24
穴位与脏器之间的关系问题,针刺足三里为何可以增加胃肠蠕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就扯吧,你根本就不会针灸!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3-12-20 22:01
红莎草 发表于 2013-12-20 17:58
你就扯吧,你根本就不会针灸!

肯定比您针的少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