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致千秋雪先生 [打印本页]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8:59
标题: 致千秋雪先生
致千秋雪先生
先生说:尊敬的翟鉴先生您好。看得出来,先生对阴阳的研究是认真的,也是执着的。但是您的论述太庞杂了,云天雾地,让人感到不得其要。先生能不能把您的意见简约明了地总结一下,1、2、3......条分缕析。好吗?
回复:谈阴阳简而言之,把阴阳的事物拿到桌面就足够了,因为事到桌面理自明。也就是说把阴阳的事物拿到桌面,其在理不在理一看便知。
如果从阴阳的源头根据,再审核根据的合理性,这就复杂了,至少得从古天文盖天派的天地阴阳包括《河图》《八卦图》《太极图》等等。
我觉得对于中医学者来说,只要懂得什么是理就足够了,比如,对传统的谬论“天为阳,地为阴”,只要弄明白天地的概念后,在看看阴阳的升降运动过程,在理不在理就一清二楚了。但是,审核传统阴阳在理不在理的中医微乎其微,这是中医走向死亡的重要因素。
我绘制的《新河图》《新八卦图》《新太极图》早就发表在各个论坛。新阴阳定律(蒸汽与雨)早就发表在论坛。
以下把阴阳学说大辩论再重复如下: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4
阴阳学说大辩论
当真理从愚昧的视线溜过,是非就可在你的心中扎根;真理尽管隐匿在事物中,但终究被认真的人所发现。求真是维护真理的天使;愚昧乃是非的帮凶。当我们的视线一旦被阴影所笼罩,是非则会千年不衰!所以,“发现”则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而“发现”的关键在于“求真”,因此,作为学者对理论的求真实属必要。
理论是一门学科的支架(骨架),骨架壮大,意味着这门学科必然兴旺!反过来说,如果理论支架畸形,则意味着这门学科的疲倦或终生残疾……。
中医理论的内核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又是从《河图》这个模板中复制过来的。然而,按《河图》、《先天八卦》的阴阳定位(上天为阳,下地为阴;表为阳,里为阴等)却与阴阳的属性大相径庭(表为阳而实际表比里寒;阳在上,阴在下则失去阳升阴降的自然条件);在此模板框架中,也未找到能自圆其说的阴阳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整个易学界及整个中医界说不出一个合理的阴阳事理来。
由于中医教材核心之谬误,导致中医人的基础理论不及格,所以,中医不得不靠救济(国家的保护)勉强生存。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国家投入经济保护,只能延续中医生存下去的生命,但救济不了中医的残疾……!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澄清一种概念,那就是,阴阳到底是什么?
阴阳是阐述事理的一种方法;也是指代事物的一种符号即括号(   )。这里的关键词是:“物质”,因为没有物质,这种方法及符号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括号里没有具体的事物,那么,阴阳则是一纸空文。
因为阴阳学说贯穿到中医理论的整个体系,一旦阴阳梗塞,则会导致中医理论全局瘫痪!所以,澄清阴阳的是与非实属必要。
为了避免对传统阴阳学说认识上的偏差,我从阴阳最朴素的日光的向与背,到阴阳两种属性,最后追溯到《河图》《太极说》《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中天八卦),最终澄清了《河图》及《先天八卦》都属于古天文盖天派的思想。经过反复论证、审核,这几张图无一与自然及实际相符合。所以,我绘制了新的《河图》《八卦图》《太极图》。
总之,我的新理论,拿出了强有利的证据,而且有能力破旧立新!用十四个字概括我对中医的酷爱:胸怀世界探宇宙,宏扬中医寻自然!
第一节、拨乱反正
擂题一、论阴阳要具备能自圆其说的论据
1、对古人阴阳概念的辩解
《内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这段原文从宏观上看,可以说阴阳已经包罗万象了。
夫五运阴阳者:五运即指五行,其中包括五季;也可以用《太极图说》的:“……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天地之道也:其中的“道”以哲学的角度而言,“道”即理(事物的特性与规律),也就是说,万物之理用“天地之道”全概括了。
万物之纲纪:程士德老师认为:“纲纪,可作为大纲,要领解”。《内经》把阴阳为“万物之纲纪”,逐渐改进为八纲辨证之总纲(里、虚、寒为阴纲;表、实、热为阳纲)。
变化之父母:即天地阴阳交感是万物生存必然的要素;阴阳之交感可以生生不息及变化无穷。
生杀之本始:即阳生(始),阴成(终、死),这个说法的细节在《对河图批判性的继承》。
神明之府也:《中国医易学》认为:“神指北斗;明,指日月;这就是说,要观察日月斗的运动规律,就要看‘府’。人物聚会之处曰府,即言要观察日月斗的聚会,才能定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节气变化”。
上述是以古人之意解释的一面,但是,我们还有质疑的另一面:

2、传统的阴阳之道是空话
阴阳者既然是天地之道就应该具备“太极”之理,但是,笔者经过认真的、反反复复的对所有有关阴阳的资料辨证分析,并未找到与“太极”相吻合的根据。对此,有人会问,太极说(太极图)不是太极吗?
客观地讲,太极之理是存在的,但古今的书本里并没有(书本里只提供了一个与实际不相吻合的太极图)。那么,找不到“太极”,就没有指代阴阳的事物,没有事物为依托,阴阳之理就没有着落,最终成了一个以空洞抽象为基础的阴阳,数千人次的保守派与我辩论,最终没有找到支持他们观点的“太极”,所以,没有一人能够说出一个阴阳的事理来。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纲纪”即纲领(章法),然而,不论从《易经》还是《内经》并没有提供能自圆其说的阴阳论据。有些相关资料还真的有阴阳的属性:阳(热、气化分解、升散等),阴(寒、凝固、降聚等)。但是,这种说法等于把阴阳隐匿在一个不可揭示的迷团中。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传统所说的阳升阴降是离“器”言“道”,因为没有拿出阴阳的论据,是什么升?什么降?这两个问号,是中医界回答不了的。没有阴阳的论据,那么,认识阴阳就看你的悟性了。又由于人的悟性个有所异,最终造成对阴阳千差万别的认识(乱不堪言)。
可能中医界为了激化这种混乱,从《类经》开始重视阴阳之“纲”所注:“阴寒、阳热……”,这样从表面看阴阳之属性已经十分明朗了,但这只不过是从一个迷团又进入了另一个迷宫而已,因为阴寒、阳热还是没有具体的事物为依托(是火山热还是冰山寒……,也就是说,中医界是不能把阳热、阴寒的具体事物拿到桌面的;没有具体事物的阴阳内容则不能自圆其说、则自毙)。
这个辩题的焦点在:我的对手提供阴阳的论据与“理”说通了,我的挑战则告失败!也包括以下的擂题如果有人说通了,我的挑战同样告失败!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4
擂题二、阴阳属性(无事生非)
阳的属性是:温热的、升散的、分解的……;阴的属性是:寒凉的、降(聚)的、凝固的……。
对以上两点阴阳属性的概念,不论是从直观的还是臆想(悟性)的,可能不会有人反对。但是,这一致命点却一目了然(赤裸裸)的暴露在书本上,这纯属于无知的荒唐!哪怕用羽毛来指代阳升及阳热,至少我们还能核实指代阳的物质在不在理,但是,教科书提供的阴阳属性却没有一点遮掩物,所以,我用赤裸裸和一目了然来揭示阴阳属性的致命点。在理论上,既然是赤裸裸暴露的致命点,为什么几千年整个中医界没有看出来呢?
回答很简单:中医界被阴阳属性的玄机遮蔽了双眼。
那么,阴阳属性的玄机何在呢?
玄机在:无事生非(没有谜底的灯谜)!整个中医界则毫无根据的瞎猜,瞎猜的越乱,也就越玄……。
为什么阴阳属性是没有谜底的灯谜呢?
因为教科书根本就没有阴阳的内容,“属性”是事物内涵的道理,那么,没有事物又岂有此理呢?中医界为了掩盖阴阳没有内容的尴尬,用一些空洞、滑稽的东西瞒天过海,如阴阳是一对矛盾(寒热、升降等;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等)。
是什么寒热、升降?教科书并不知道!
是什么对立、相互转化?教科书并不知道!
具体的事物在哪儿?教科书并不知道!
上述虽然教科书皆不知道,但高智商的人用三个字“在悟性”就圆了此谬!也就是说,你想用什么“热”和什么“升”作为阳的根据皆可,只要你能无事生非把对方说晕了就行!
但是,“在悟性”的荒唐说法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要点:那就是,文字的“升”,是物质向上运动过程的表达,如果找不到向上升的物质,空谈阳升,就是无事生非。由于中医教科书没有提供阴阳(升降)之物质是什么,没有物质,就等于虚无,当然,越虚也就越玄。致使部分人在网上呼吁:提倡科学,破除中医玄学……。
既然中医界把阴阳看成是阐述事理的一种方法,那么,就必须从空洞阴阳概念的误区(无事生非)中摆脱出来。首先提供阴阳之事(阴阳所指代的事物‘物质’),然后再阐述阴阳之理。对我的这个说法,中医保守派几乎不敢赞同,其原因是:因为教科书提供的无事生非的阴阳与理不通。致使整个中医界对阴阳的认识几乎为零。上千人次的保守派辩论失败的共同点是:没有一人能够说出一个阴阳的事理来。因为教科书提供的书证是“无事生非”的,致使阴阳的概念无法澄清,在这种前提下,出现了把画挂在墙上、向高空扔物为阳升等十分荒唐的种种说法……。
阴阳属性是阴阳内涵东西,要谈阴阳的属性首先要拿出能自圆其说的阴阳,但是,中医所有书籍无一有能自圆其说的阴阳,这是阴阳属性“无事生非”的主要原因。
总之,无事生非的阴阳是保守派在辩论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无事生非还可以导致千差万别的各种歪说。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5
擂题三、形而上下之辨(阴阳是物质的辩解)
这个命题主要是针对传统空洞阴阳学说的反驳:
1、以事论理(事到桌面理自明)
阴阳是由“形体”(太极体)和“形态”两个要素所构成。“太极体”属于阴阳的前提,太极体中的两端属于阴阳的两种“形态”。
举例如下:
地球是一个形体(太极体),阴阳的两种形态就是蒸汽和雨。以位置而言:阳(蒸汽)在下(热),阴(云雨)在上(寒);在下者自然上升(阳升),在上者自然下降(阴降),在自然阳升阴降的过程,也构成了阴阳相交的基本模式。
以哲学的“道”“器”而言:蒸汽乃阳之器,蒸汽之升乃阳之道;云雨乃阴之器,雨之降乃阴之道。
以阴阳变化的角度而言:蒸汽(阳)升到高空则转变为云(阴),阴(雨)再下降归还于地,形成了无休止的循环(蒸汽与雨乃阴阳之事物,升降乃阴阳之理),这就是阴阳“对待”(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之理,或“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也是从古至今唯一能自圆其说的阴阳定律。这个定律大家可以随便用任何手段来验证。
从2003年保守派试图推翻我这个阴阳定律,但是,通过几年的大辩论,我的对手还无一人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2、哲学证实阴阳是物质的
有前哲认为:“太极理也,阴阳气也”。
这里所说的“理”与“气”是指“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言。“气”即物器;“道”即道理。
类似“阴阳气也”之说的前哲认为:“由‘太极’到‘阴阳’是由‘道’到‘器’;由‘阴阳’到‘太极’是由‘器’到‘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太极到阴阳是从无形到有形;从阴阳到太极是从有形到无形。但此说必须要更正:不论是由太极还是无极到阴阳,都是从“有”到有,不可能从无到有。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太虚”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元气不可能从另一个“太虚”转运过来,哪怕元气多么不好形容,但“有”是肯定的。再次表明“阴阳气也”是指物器(物质)而言,如果阴阳不是物质的,那么,阴阳就没有“理”可言了。
“道”与“器”的举例如下:
太阳(日体)是物质的,乃形而下的东西,属于“器”的范畴;而太阳自身的“热”乃形而上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表明有其物则有其理。 “道”“器”分而言之,“器”即实体,“道”即实体内涵的属性;“道”“器”合而言之:“道”在器中,“器中有道”(理在事物中,事物中自然有理)。

3、保守派的两个死角
我与保守派几年的较量,保守派大致有两个死角:
(1)保守派提供的阴阳论据 “道”“器”不合。自然世界只有事物之道,而无事外之理。但是,反对派把阴阳看成是物质中的属性,而属性不等于物质。
从《词典》对“属性”一词的解释看:“事物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表明属性的概念是:动词(物质运动)背后的名词(属性即事物内涵的道理)。
反对派把阴阳看成是物质中的属性,而属性不等于物质。用这个荒谬论点试图把阴阳从事物中摆脱出来(离“器”而言“道”),最终造成“道”“器”不合。
在这个问题上,反对派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要点,那就是,阴阳的运动是物质自身在运动,如果找不到从下向上运动的物质,空谈阳升就是无事生非;阴降也如此。反对派想把阴阳从事物中摆脱出来,这样阴阳没有事物为依托,也无从核实,所以,学术权威就可信口开河了。
还是让我们看看反对派的举证吧:“如辣椒中所含的辣素是属性;辣椒的色红是属性;苹果的红是属性”等。
那么,对此论据他们自己能不能阐明其中的道理呢?
结果是:不攻而自灭了。我问:辣椒的“红”是代表阴还是代表阳,这与阴阳有关系吗?因他们提供的举证与阴阳的“道”“器”不合,所以不能自圆其说,转移话题而告终(辩论的详情在:《向翟鉴老师请教几个问题》等)。
(2)离“器”言“道”:因保守派找不到阴阳所指代的合理物质是什么,于是,用投机的方式瞒天过海,一位网名为杏林观秋的作者在《驳翟鉴先生之“新阴阳理论”》,中说:“如果按照我的认识,那么具有‘寒、降、静、长、藏、形、浊……’这些特性的事物,它的属性是阴”。
这个说法的致命点在:抛弃了事物(用特性掩盖了事物),“寒”(降)属于事物中的属性或特性,而不是事物。没有事物为前提“属性”则没有着落,杏林观秋先生妄想用空洞的“属性”来替代事物,离“器”而言“道”最终必然要失败。
对此,需要强调的是:属性是不会“升降”的,而是物质在升降,如雨为阴的事物,雨从空间向地球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降”,这个“降”的运动过程,即阴(器)的表达。所以,我把雨为阴的事物,把“降”为阴的属性。也就是说,属性与事物是分不开的,“升降”只是物质运动过程的外在表现,没有物证你用什么谈“升降”?(我与杏林观秋先生的辩论在《阴阳的属性与特性之争》)。
因为阴阳的升降是根据物质运动命名的,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没有“升降”二字可言。而保守派找不到阴阳所指代的合理物质是什么,所以,永远也不会拿出阴阳升降的物证来。
今天我把阴阳看成是物质的,而物质包涵属性,即阴阳是“器”,而“器”属于形而下的范畴,“器”中有“道”,而“道”即阴阳之属性。这就是我辩护阴阳是物质的理由所在。当然,如果中医界有高手,不用物质就能阐明阴阳之理,那么,这个人必将成为全球的奇人!我的新观点必然随着这个奇人的出现而破灭。但我敢肯定,地球上是不会有这个奇人的。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5
擂题四、传统的阴阳定位背离了“道”
1、“道”的基本涵义
“道”的涵义极广,因为一切事物无不有“道”,但“道”又可用两点来概括:
(1)对现实还原的想象:如“道生一……”是指宇宙万物的起源是“元气”。
(2)事物内涵的道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既有其事物则有其道理,有其事物则有其规律,宇宙万物皆在“道”中。最后的结论是:万物皆规律。
宇宙万物皆有“道”,此时的“道”已经成了至高无上的“道”了。所以,很多知名人士常打着“道”的品牌来阐明一些难以阐明的道理。由于“道”的涵义极广,而玄机又深,又由于《易》学及中医学界对“道”的崇拜,而阴阳学说又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所以,阴阳学说被中医纳入到“道”中(《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因此,把阴阳学说推向了《内经》时代的顶峰。

2、阴阳之“道”
在《擂题三、形而上下之辨(阴阳是物质的辩解)》已经把“道”与“器”的概念说清楚了:热、上升等是阳的属性;寒、下降等是阴的属性,事物的属性就是“道”的范畴,也就是说,阴阳之“道”就是寒热、升降等。当我们明白了阴阳之“道”的涵义时,就显得阴阳之“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升降运动不是空洞的,而是物质向上运动的过程为“升”,物质向下运动的过程为“降”。表明阴阳之“道”(升降等)是阴阳之“器”运动的表现。也就是说“器”和“道”是分不开的,或者说自然中没有事外之理。
为什么说传统的阴阳定位背离了“道”呢?
传统所指的阴阳之“器”(日月、男女等)不能自圆其说,即“道”“器”不合;而阴阳之定位又与实际大相径庭:阳在上,阴在下,实际是上寒而下热,这样定位的结果是:阳寒、阴热;再者:阳在上,阴在下阴阳则失去了升降的条件(阳在上已经没有它再向上升的空间了……)。一个阴阳属性颠倒,又不能升降之阴阳,“道”又从何来呢?所以,传统的阴阳定位背离了“道”。

擂题五、传统的阴阳定义难以置信
《易经》曰:“天尊地卑;以天地论,天动地静”。
“天尊地卑”,古天文盖天派以“仰观俯察”法,“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其结论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然而,到了汉代,出现了浑天派,并提出了“天包地外”之说,浑天派的出现,使盖天派“天尊地卑”的错误说法失去了立足之地。
“天动地静”(天为阳地为阴),对此,古人虽有其说,但找不到合理的根据。这是因为传统的天地概念是笼统的,在笼统概念的基础上,给天地定义阴阳,则难免有阴阳颠倒(张冠李戴)之嫌。
研究理论的人,如果弄不清具体事物的概念,必然导致认识上的混乱。然而,从古至今对天地阴阳概念的混乱从来没有人认真的核实过,这是导致对阴阳学说认识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之一。

擂题六、天地阴阳的概念
讨论天地阴阳首先要澄清天地的概念,本想用古人天地阴阳的一段完整的原文,但是,搜集了大量的传统资料,并没有发现关于天地阴阳概念的详细论述。所以,只能从古人某个片段中找些与天地阴阳概念相关的内容做参考了。《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古人认为空间为天,地球为地,因为雨是从天而降的。再根据些相关的资料:“天有日月星辰”,表明天是指空间而言。
既然空间为天,那么,天为阳的根据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中医学术界回答不了的。
天地阴阳的概念不清,导致了天为阳,地为阴无据可依,这也是保守派在辩论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1)从天文学的角度而言,有“天”与“天体”之分,空间即无限天,而宇宙中的天体是指日月星辰等,古天文观测天象是观察“天体”的运动规律,表明天就是天空,天体就是日月星辰等。这样天的概念就十分清楚了。
(2)关于天地的概念,对定义天地阴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概念不清,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天的概念已经弄清了(天即天空)。“地”乃天体,而“地”是具备太极之理的,在这个前提下,再找到指代阴阳的两种物质,就可作为定义阴阳的根据。我们借古人的一句话:“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所谓地气,实乃地之蒸汽;所谓天之降雨,实际是地之蒸汽转变而来的。也就是说,地之蒸汽和天之降雨,都属于“地”自身代谢过程中的产物,或自身的输出和输入。所谓的天地阴阳对待,实际是“地”自身的阴阳对待。表明天地阴阳概念的范围只能是从广阔的天地,缩小到地表与臭氧层之间了,地球相当于人体,臭氧层相当于人的外衣。以“太极”阴阳而言,天与地不是两个阴阳事物,而是同一个阴阳事物,此时的“天”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位置(上、外)的概念。
有位同仁问我,天地阴阳的范围局限在地面与臭氧层之间,是否太狭小?
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就不是天地阴阳了,因为地之蒸汽升不出臭氧层以外,所以,天地阴阳的概念范围只能由地面到臭氧层之间。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系统而又完整的阴阳。在20年前我曾经把阴阳放大到整个宇宙,其结果是,只能体现在两个物质对比的两种阴阳的征象,而找不到阴阳相互关系,最终不能自圆其说。从几年对阴阳学说辩论的情况看,放大到整个宇宙认识阴阳的人,在半数以上,特别是知名人士,这也是保守派在辩论时失败的原因之一。
经过几年的大辩论看,把两个事物拼凑为阴阳(日月、男女等)的还无一人能阐明阴阳之理。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6
擂题七、阴阳的对待关系
从几年来对阴阳学说的讨论来看,整个中医界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几乎为零,即使也有人常常把“阴阳对待”挂在嘴边上,但又拿不出自己的举证;有些人虽然拿出举证,但又是离题千里。所以,说整个中医界对阴阳学说是一塌糊涂一点都不为过。因此,讨论阴阳对待关系实属必要!
当然,不论哪位及用哪种方法(虚拟的也行)只要说出一个阴阳的事理来,就等于我这个命题是多此一举的。
1、广义阴阳的概念
阴阳有两种对待关系,得出的不同结论是:广义阴阳和狭义阴阳。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点是讨论阴阳必须要掌握的。
从我研究阴阳学说多年的经验来讲,阴阳涉及很多个层面,如果学者弄不清每个层面的概念,则会混乱无穷。
阴阳的周期规律是反应一种阴阳的“征象”,关于阴阳的周期规律方面的内容《易经》《内经》的论述甚多,因为这个话题只讨论阴阳的征象,所以,没有引用古人的原文。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地球的某个区域为坐标点,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这个区域面向了太阳属于白天,表现出阳的征象(热);这个区域背向了太阳属于夜间,表现出阴的征象(寒)。这种阴阳的征象还可以任意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相对待,再根据两者征象的差异来定义阴阳。
广义阴阳的举例如下:
日是一个天体,月也是一个天体,以阳热阴寒的属性对比,应该是日为阳,月为阴。再以古人阴阳动静的角度而言,还可以月为阳,日为阴,因为古人有“月行倍离”之说,即日体在日道上行1度,月体在月道上行13度有奇;还可以瘦女人为阳,胖男人为阴等等。
以上表明:广义阴阳只是反映出两个物体阴阳不同的征象,但与阴阳相互关系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如果弄不清阴阳的对待关系,仅根据两个物体的征象拼凑比阴阳,必然导致阴阳不能变化、没有阴阳升降的运动过程,如日为阳,月为阴,日即不能转变为月,月也不能转变为日;也无法确定是日升还是月升。所以如果把握不住这一点,则混乱无穷。

2、狭义阴阳的概念
狭义阴阳既是一个“太极”(个体中包涵有两种物质属性),其两种物质属性的相互作用“气终而象变”,自然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个内容具体的在第3小节《以事论理》中已经阐明,不再重复。

擂题八、错误的阴阳对待
有位一二一二一的网友说: 阴阳分类中,绝对的阴或阳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睡眠,是阴中有阳。具体的证据,就是“阳不入阴”是不寐的病机。同理,清醒状态,也非纯阳无阴。
——————————————————————————
先生的前提阴阳非常明确,即睡眠为阴,清醒为阳,也就是说,睡眠与清醒是阴阳对待关系。
对此,我提出质疑说:这是绝对的阴阳,比如,睡觉时为阴,此时就无阳,等醒来后才有阳,但又无阴了。
面对我的质疑,一二一二一先生回答说:“睡眠,是阴中有阳”。
注意!此说已经偷换了概念,而不是阴阳对待关系了,是睡眠之阴与自己的“阴中之阳”对待了,即阴与阴自己对待(睡眠与睡眠对待,而不是睡眠与清醒对待)了。在多年的大辩论中,这种阴阴及阳阳对待的低级错误在中医学术界频繁出现,其原因是,中医学术界根本就不懂阴阳的对待关系。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6
擂题九、相对阴阳及绝对阴阳
1、相对阴阳
地球是一个“太极体”,其蒸汽阳与云雨阴是对待关系;人是一个“太极体”,其动脉血阳与静脉血阴是对待关系。这种对待关系不论生理、病理永远不变。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有蒸汽就有云;不论什么时候,人的动脉及静脉血皆同时存在,所以,是相对的阴阳。

2、绝对阴阳
病理(时节昼夜):高热、面红、烦渴、脉数有力等即阳的征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即阴的征象。人在高热表现的阳症状面红的同时绝不会面色苍白;脉数有力的同时就绝没有脉微欲绝,即有阳则无阴,有阴则无阳(中国的白天,则没有夜间,而到夜间又不是白天了),所以,病理和时节的阴阳现象是绝对的阴阳。
那么,绝对的阴阳是阴阳吗?
不是。绝对的阴阳是“象阴阳”。简单地讲,正常人体生理36.5℃,则没有阴阳之分。37.5℃以上为阳之象,35℃以下为阴之象。所以,绝对的阴阳称“象阴阳”更合适。

3、相对与绝对阴阳之差别
相对之阴阳不论什么时候,两者皆同时存在,所以称阴阳相对;绝对之阴阳,只见一方,而不见对方(脉数有力同时就绝没有脉微欲绝)。
如果我们弄不清楚这一点,在阐述阴阳之理时则会相差千里。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6
擂题十、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很多人在讨论阴阳时,总是用太阳的光和热来证明天为阳,地为阴。对此我问:是天与地对待还是日与地对待;太阳是天吗?但没有一人能够回答上来,当然,中医界也不可能回答上来。
在人们眼里,用光和热来确定太阳为阳是无可质疑的。但是,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一个生命体能孤立存在的,因为主体没有客体(外环境因素)的作用,这个主体就不能生存下去。
举例如下:
人是一个个体(主体),维持个体生命的内因是自身的阴阳相交,一旦阴阳不交了,生命将结束。
我们再看看主体与外环境因素:没有场所,人就没有生存之地;没有食物,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续下去。表明个体是离不开外环境因素的。虽然外环境因素对个体如此重要,又因为“人”这个主体的自身已经具备了阴阳,所以,不能把人和外环境因素(食物等)联系起来定义阴阳(人为阳,食物为阴,或外环境为阳,人为阴等等)。
我们再回到太阳与“地”的关系上来,地球释放的蒸汽和蒸汽转变的云雨,这个现象是在地球主体与外环境因素(空间、日月星辰)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产生的。地球主体的范围以内的蒸汽与雨已经具备了自身的阴阳,而太阳(金木水火土‘五星’、日月、北极星等)皆是地球主体以外的客体。主体以内的阴阳是相互的作用(蒸汽转变为云,雨归还地球又补充了蒸汽继续上升)。而地球主体与太阳等客体不是相互关系,太阳可以把光和热奉献给地球,而地球却没有奉献给太阳的东西,也可以这样说,“有来无往非理也”。
上述用五个字概括:“取骨不舍肉”,取蒸汽与雨两者指代一阴一阳;而不舍与阴阳密切相关的(太阳、地面之水等),这就是我阴阳主体与客体的用意所在。
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毕竟是地球主体阴阳之外的客体。所以,我把太阳定义为“相火”(五行以外之火或主体以外之阳),即缺它不可,但它又不是主体之内的阴阳。如果把太阳热为阳,就把太阳与地球拼凑为阴阳关系,最终必然导致阴阳不能相交(与理不通)的尴尬局面。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7
擂题十一、节外生枝的阴阳
以传统阴阳为例,天(阳)动,地(阴)静;上(表)下(里)、男女等,皆是限制在两个端之内。由于见仁见智,各有发挥,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认识,魏朝学者孟康在《三统历》注:“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这段话从表面看,由阴阳对待的两个端扩大到三个端了。其实不然,对“太极”说的正确认识是:“一”是表示太极体(生命体);“二”是表示太极体中的阴阳两端,而实际阴阳的对待仍然是两个端。
在多年的大辩论中,有相当部分人把我的“蒸汽与雨”阴阳的论据,歪曲为阴阳对待的三个端,“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从文字意义上讲,蒸汽(气态水)升到高空凝固成云,这个现象说它是固态水可,说它是液态水也未必不可。但是,矛盾出在地面之液态水和高空(云)也是液态水,把蒸汽(气态水)夹在中间。用阴阳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的结论是:地面水为阴,蒸汽为阳,蒸汽(阳)升,升到高空转变为阴(云),则出现了上下皆是阴(水),最后别说阐述阴阳之理了,连最起码的阴阳对待关系都找不到了。
不论我们谈论哪个层面的阴阳,最为关键的是合理的取证。我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生命体,客观地讲,地球深层有大量的岩浆(热),而地表面寒,就可理直气壮的说,内为阳,外为阴;但是,体现不出阴阳的相互转化。所以,为了更清晰的阐述阴阳之理,还是选择了蒸汽和云雨作为我阴阳的论据。
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地面之水呢?
很简单,蒸汽(阳)升……,雨(阴)降……已经把所有的阴阳之理都包括在其中了。在此有人会问,如果没有地面之水,没有太阳蒸汽何来呢?岂不是舍本遂末吗?
很简单,我在阐述阴阳之理时,没有能力把与阴阳有关的各种因素(太阳等)割裂出去,连动物的粪便都在蒸汽蒸发的范畴,又何只地面之水及太阳呢……?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7
擂题十二、揭开传统阴阳定义的荒唐面纱
一个完整的人体是靠多种元素所组建(五脏六腑等)的。我在给人体定义阴阳时,把动脉血(热)为阳,静脉血(寒)为阴,动脉血从左心升散于全身,而静脉血从外周返回心脏,这个现象和蒸汽升及雨降理同一辙。
如果定义阴阳把各种因素拼凑进去,必然失去阴阳对待的实质意义。如动脉血为阳,静脉血为阴,然而,中医讲,胃为水谷之海,而胃中的水谷之精微是营血的根源,胃中的水谷之精微;动脉血、静脉血;没有心脏的功能血就成为死血;没有肾阳的功能心脏就不能跳动等,这样追无穷尽……。不但错乱了阴阳对待关系,更无法阐明阴阳之理了。
人体(太极)之阴阳是:“一”(太极体)代表人体,“二”代表人体内的动脉血(阳),静脉血(阴)的两端。也就是说,动脉血(阳),静脉血(阴)是人体的阴阳“对待”关系,如果在阴阳“对待”的层面,节外生枝(动脉血除了静脉血之外,不论与哪个组织单位去阴阳对待都构不成阴阳关系),不论说的多么冠冕堂皇都是无稽之谈,所以,我请中医牢记阴阳“对待”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对阴阳大辩表明,不论多么高级的阴阳定律,都没有能力把与阴阳有关的各种因素割裂出去。但是,尽管各种因素对阴阳来说如此的重要,当我们阐述阴阳之理时,以人体而言: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两端把所有的阴阳之理都包括其中了,此时不论把哪一种因素添加到阴阳时,不但是多此一举的,更与“理”不通。
然而,有很多人总是把太阳和地面之水纳入到天地阴阳中去,其结果是:说太阳是天它又不是天,说太阳不是天,天为阳的根据又无从查寻;地面之水为阴,蒸汽上升凝固成云还是水(阴),其结果是:“气终而象不变”(在下为阴,升到高空还是阴)。也就是说,阴阳只有两端,如果用三端或多端,必定不是一阴一阳,在一阴一阳的基础上节外生枝辩护阴阳之理,必然不能自圆其说,这一点是百试百验的。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8
擂题十三、荒唐的“天动地静”(阳动阴静)之说
1、对天动地静(阳动阴静)的质疑
“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此说犯了两种认识上的错误:(1)地实际不是方的而是圆的,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可。
(2)“天如覆斧”即天象一个盖在地上的圆盖,这个说法在汉代出现浑天派时,就已经被否定了。
也有人认为:“‘天动地静’是古人以静测动的一种认识方法,即‘日周运动’,日出到日没为一天”。这种说法忽略了一点:到底是日(太阳)“动”还是天“动”?太阳是天吗?这是保守派回答不了的。
如果把日与地各自的运动拼凑为阴阳,虽然有快者为动,慢者为静的现象,但两个天体相对比动静,不但没有阴阳关系,而且,无法认定是日(太阳)升还是地(地球)升。然而,人们就是被蒙蔽在这种混乱的概念之中。
在《古太极图说》虽然有:“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之说,但并没有具体的事物为依托。
今天我把地球为太极体,蒸汽为阳,雨为阴,与传统理论相反的是:阳(蒸汽)上升之“动”,比阴(降雨)之“静”要慢的多;阴(降雨)之“静”要比蒸汽之“动”快的多。
为什么把蒸汽与雨比喻“太极”呢?
因为天地阴阳之“太极”就是“地”为形体,蒸汽与雨乃阴阳的两种形态,否则,天地阴阳就没有着落,太极之说则成为空谈妄论。
从理论上讲,阴阳之动静是不确定的,也可以说,阴阳在动静(兴奋和抑制)方面的功能是等同的,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1)人在静息(睡眠)时,呼吸及脉搏皆缓慢(少汗、面色苍白等)即阴静之象;阴寒(患者着凉)时,表现为胃肠道蠕动加快即阴动之象。(2)人在体力劳动时,呼吸及脉搏皆加快(多汗、面色红等)即阳动之象;阳(热)又可抑制胃肠蠕动,即阳静之象。传统的天动地静(阳动阴静)的错误说法等于把“阴动”的功能给剥夺了。这种错误说法忽视了一个客观事实,即阳“上升”是功能的,而阴“下降”也是功能的。

2、阴阳属性对局部的差异
所谓阳动阴静即兴奋与休眠状态,一般是把兴奋(动)为阳,抑制(静)为阴。但事实表明,阴阳在动静(兴奋和抑制)方面是等同的:(1)热是阳的属性,热可使新陈代谢增强、兴奋心脏(心跳加快);但同样的热又可抑制胃肠的蠕动(胃肠蠕动缓慢):此说相关的证据是:交感神经(阳)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交感神经(阳)兴奋又可抑制胃的蠕动,此根据来自《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寒是阴的属性,寒可使新陈代谢降低、抑制心脏兴奋(心跳减慢);但同样的寒又可使胃肠兴奋(蠕动增强);此说的相关证据是:副交感神经(阴)兴奋使胃蠕动增强;迷走神经(阴)兴奋可抑制心脏的跳动,此根据来自《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再次表明阴阳皆有动(兴奋)和静(抑制)的功能。
(2)K+对心肌有抑制作用,而同样的K+又可对胃肠的蠕动有兴奋作用。再次表明,同一种属性,可对不同的部位(不同的事物)出现不同的作用。中医所说的:“胃喜冷饮,肠喜热汤”《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22页,同样支持了我“阴阳之属性对不同的事物的作用是不同的”观点。
这样一来,是否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定位就毫无意义了?
其实,尽管阴阳之属性对不同的事物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并不影响半点阴阳的定义(表为阴,里为阳),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表为阴,里为阳是指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太极阴阳)而言,在这个前提下,不论哪个局部兴奋还是抑制,都不会影响整体的、体内的热向外散和寒向内聚。而各个局部的动静(兴奋和抑制),只能表明阴阳皆可动、可静。同时也表明,天(阳)动,地(阴)静的传统说法不只是片面的,更不能自圆其说。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8
擂题十四、上为阳下为阴错误定义的搪塞
1、用时间的概念错乱位置的概念
上(表)为阳,下(里)为阴是根据古天文盖天派的思想定义的。古人把地平“上方”的白天为阳,把地平“下方”的夜间为阴。根据这个阴阳定义,我们就很容易地觉悟到,古人定义位置的阴阳是以太阳为支点(有太阳的白天为地平上方‘上为阳’,无太阳的夜间为地平下方‘下为阴’)的。
这种阴阳定义犯的概念混乱错误在于:
地面与高空是上下(里外)的关系,属于空间的概念。然而,古人所指的地平上方及地平下方,实际是用日和夜时间的概念错乱了位置的概念。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我们中国的白天与美国的夜间根本就不是上下的关系(我们有我们的高空‘上’,美国有美国的高空‘上’);如果把我们中国的地面与美国的地面错乱为上下关系,这种定义阴阳的致命点是:中国的白天为阳,而美国的白天照样为阳,其结果是:这个概念的“上”可以为阴,但照样可以为阳,因为夜间的“地平以下”明天就转到“地平以上”了。
很明显,这种阴阳定义实际是以昼夜(时间)的阴阳现象定义的,而不是位置(上下)的阴阳定义。所以说,这种阴阳定义是用时间的概念错乱位置的概念。

2、阴阳与阴阳之属性大相径庭
寒热是阴阳的属性之一,也是定义阴阳的一个重要支点。古人把地平上方的白天(昼‘时间’)热为阳,而事实表明,不论昼夜,皆是上寒下热。又由于古人时空概念的错乱,其结果是:上为阳而实际是高寒,下为阴而实际是低热,阴阳的定义与阴阳的属性大相径庭!也就是说,盖天派不只犯了用时间错乱位置的概念,在这个错误的前提下,同时把阴寒、阳热的属性也给颠倒了。两个字“荒唐”!因为我们的愚昧,被一种荒唐的阴阳学说搪塞了数千年!
古人还有一种说法:“天在上为阳,而阳中之阴下降为雨;地在下为阴,而阴中之阳上升为云”即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而中医就是被这种荒唐的搪塞折服了,所以,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在中医的心目中也就成了一条不可否认的公理。
实事求是地讲,“升”,只有在下,才有升字可言,又因为古人没有找到阳在下的合理证据,用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来搪塞,也属于无奈之说。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8
擂题十五、什么是阳中之阴、什么是阴中之阳
第一种说法是:《类经*阴阳类*五》以昼为阳,夜为阴;午前为阳中之阳,午后为阳中之阴;子前为阴中之阴,子后为阴中之阳。
第二种说法是:程士德老师著的《内经》:“心为阳中之太阳”中说:“前‘阳’字指位置,后‘阳’字指功能”。
第三种说法是:太极图半面阳中的黑点及半面阴中的白点(阳中有阴使阳不亢,阴中有阳使水不寒)。
其中,后两种说法最容易给人们造成错觉和混乱。
第二种位置阴阳的混乱是:古天文盖天派有上为阳(天在上为阳),下为阴(地在下为阴)的错误定义,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地在下为阴,而阴中之阳(地气、蒸汽)上升为云;天在上为阳,而阳中之阴(天气)下降为雨了。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被人们所忽视了,那就是,“上”是不是为阳,“下”是不是为阴?
上下只是位置的一种概念,而上下位置如果没有阴阳的属性为依托,就无法定义上为阳或下为阳。从古至今定义阴阳的标准皆是以阴阳属性为根据的,即阴寒,阳热。事实表明,不论有太阳的白天还是无太阳的夜间,而上寒、下热的客观现象永远不会改变。什么是真理,事实就是真理,上寒、下热的事实证明了上为阴,下为阳。而传统的上(外)为阳,下(内)为阴不只与事实相反,而且阳在上已经没有阳再向上升的空间了,阳没有上升的条件了,必定是死阳,阴也如此。
我们再看一个事实:蒸汽升到上(高空),靠上空的寒冷凝成云,这个事实证明了高空是寒冷的。也只有高空的寒冷,蒸汽才能凝固成云(雨)。表明“上”是阴的位置,而云(雨)是阴的实质。云雨是在阴中(云雨在阴的本位置)。这个事实使传统的“上为阳,下为阴;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的说法不攻而自破!
另外,古天文盖天派对位置的阴阳定义不只拿不出能自圆其说的根据来,而且自相矛盾:(1)面南昼参日影,故上南下北。而面北夜考极星也是仰观的(仰面观星),故上北下南。也就是说,盖天派的面南昼参日影,和面北夜考极星对位置的定义是两种相反的结论。
(2)有太阳的白天为地平上方,无太阳的夜间为地平下方,故昼为阳,夜为阴,这样地球就充当了太阳的一个遮盖物,地球遮盖住太阳时为夜间,这样一来就不是天与地的阴阳对待关系了,而是有太阳白天的“天”与无太阳夜间的“天”、天与天对待了!
笔者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认识是:以天地阴阳而言:蒸汽为阳,蒸汽中含的湿气即阳中之阴(太极图阳中的小黑点)。在阳升(蒸汽上升)的过程中,阳中之阴(湿气)随之上升。
阴(雨)中之阳,雨水中含的养分(太极图阴中的小白点)就是阴中之阳。在阴下降时,阴中之阳随降雨而下降。
而古人用阴中之阳升和阳中之阴降来搪塞的用意是:只因为古人错把阳定义在上,阴在下,而自然中又没有阴升阳降之理,因此,用阴中之阳升来混充自然的阳升而已。
传统理论是阳在上,阴在下,我们用数值假定“阴中之阴”是95%,“阴中之阳”5%,5%的阴中之阳脱离开阴上升了(但事实是不可能的),那么,95%的阴中之阴下降吗?如果下降,请问,阴已经在下了,还向哪降?
其实,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的说法等于否认了自然中的阳升阴降!从有了阴中之阳升的说法后,而阴升、阳降,水升、火降就频繁的在中医书籍出现,甚至朱丹溪特意提出“阴升阳降”之说。
阳中之阴及阴中之阳是“阴阳”中的另一个层面,而中医教科书并不知道阴阳所指代的合理物质是什么,连最起码的阴阳还没有找到,又用什么谈阳中之“阴”降,阴中之“阳”升呢?
总之,传统阴阳的错误定义已经真相大白了,用唯一的阴中之阳升,阳中之阴降来搪塞阴阳的错误定义也破灭了。到此,旧的阴阳学说也就成了朽木之雕。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9
擂题十六、旧阴阳学说死而不僵
一个与理不通的学说为什么能流传数千年呢?
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保守派错把阴阳的方法论当被阐述的对象
保守派认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否认了阴阳学说就等于中医理论全部坍塌。既然阴阳学说能流传数千年,就必然是正确的。请大家看红莎草先生的一段原话:“大家都知道,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你把阴阳学说否定了,阴阳错了,也就是方向错了,中医理论也就错了,按你(翟鉴)的逻辑,中医治病也就应该治反了,五千年来中医就是靠这种理论治病,应该是治一个死一个,中国人早就死绝了,但现在人却越来越多,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你怎么解释错误的理论却出现了正确的结果呢?”。
翟鉴答辩如下:阴阳是用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方法,人的生理是:内在的热不断向外扩散,外在的凉向内降聚,即阳升散、阴降聚。而旧的阴阳说法是:内在的凉向外扩散,外在的热向内降聚,即阴升散、阳降聚。这个荒谬说法虽然与人体的事实不符,但毕竟只是一种说法,所以,实际并不影响半点人体的内热向外扩散。
以传统理论上为阳,下为阴,而阴阳相交是维持生命必然的条件,在下之阴必须向上升,在上之阳向下降才能阴阳相交。所以,在治疗阴阳(心肾)不交时,就必须用阴升阳降的药物,只要你能拿出一味阴升阳降的药物,我的观点就全部作废!但是,红莎草先生始终没有拿出这个证据。表明自然中没有阴升阳降之理;中药也没有一味使阴升和阳降的药物。
阴阳学说是阐述事理的一种方法,而人体是被阐述的对象。自然界的规律是:事物不会有错误之“理”,但难免有错误之“论”。也就是说,理论上的错误只能是与实际不相吻合,不能应用而已,但是,并不影响半点人体内热能向外发散的事实。这些人把阴阳阐述事理的方法论错当被阐述的对象,甚至认为如果是方法论有错误,被阐述的对象(人)就不能生存,所以才导致了他们以上荒唐的推论。

2、随波逐流
有很多不明是非的中医,特别是学术权威人士,他们对理论没有经过核实,就盲目崇拜,而随波逐流了。以上这两点是旧阴阳学说死而不僵的主要原因。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09
擂题十七、新阴阳学说的崛起
旧阴阳位置的定义(上为阳,下为阴等)与实际相反,这是促使我新阴阳定律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新阴阳定律的阴阳位置得当了,又是以物质为根据的,所以,这两点是超越地发现及创新。只有“新”才能与“旧”挑战;只有“新”,才能使“旧”得以完善;只有推翻了旧的谬论部分,才能用新的来继承旧的合理部分。俗话说,不破不立。批判了旧阴阳位置的错误定义,而阴阳仍不更名,是因为有继承旧的东西在其中。所以,我写阴阳学说大辩论,实际是对阴阳学说批判性的继承。
1、申辩上为阴下为阳
在举证之前,先澄清上与下的概念:
天与地不是上下关系,而是里与外的关系。因为地球的周围皆是天(天包地外),也就是说,上下都是外。但为了方便起见,也可以把“上”作外,把“下”作内(中间)。
阴阳升降的条件是:第一要具备升降的物质;第二阴阳的位置要合适。比如,自然规律是阳升阴降,那么,阳的位置就必须是在下(内),阴的位置必须是在上(外)。否则,阴阳就不能升降运动。
我们先把古人的说法当作一个反面教材:天在上(外)为阳,地在下(内)为阴。那么,阴已经在下了,还怎么向下降?在下(内)者为阴,为什么实际人体内的温度比外表热?天在上(高处)为阳,为什么实际是高寒而下热?难道古人所说的下(内)为阴则热、上为阳则寒?为什么阴阳的属性与实际相反?一个基础理论与自然相违背,又与实际不相符,所以,我把它作为反面教材。
以下是新阴阳学说的根据:地在下(内)为阳,天在上(外)为阴,地之蒸汽与天之降雨对待而言,应该理直气壮的说,蒸汽为阳,自然之阳升,蒸汽升到高空,因为高空寒冷,因此,蒸汽到此凝固成云(阴),然后降雨,符合自然的阳升阴降;也符合阴阳转化之理。
当然,还有另一种阴升阳降搪塞的说法:阴(凉)也可升散,阳(热)也可降聚,这也是自然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举例如下:
把冰放到容器里,一段时间后,冰就融化了,原因很简单,外边的高温侵入到容器内,冰的寒气从容器内散出了。这说明了只要有温度差别,寒(阴)在内,热(阳)在外,阴照样可以阴升(散);阳照样可以降(聚),但并无阴阳的实质意义。上述虽然有寒热的差别,但不能为“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所谓阴阳的“变化”是无休止的循环,阴在内,阳在外,内在冰的冷气散出后,外在的“热”进入内不能转化为冰,在内有限的冷气散出后,内外的温度就持平了,也就没有阴阳之间的差别了,阴阳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种现象只能作为阴升阳降搪塞的说法。

2、对阳升阴降的审核
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们做个模拟式:
为了容易观察,用一根很高的玻璃管模拟物体的模型,把火焰放在玻璃管的下端,火焰就会自然顺玻璃管向上升;向玻璃管的上端灌水,水就会自然向下流。这个现象足以说明,阳升阴降。反过来说,把火焰放在玻璃管的上端,火焰不但不会顺玻璃管下降,反而脱离开玻璃管向上升;把水放在玻璃管的下端,水不但不会顺玻璃管向上流,反而向下流。这个现象和阳(蒸汽)升,阴(雨)降理同一辙。表明自然的阳升阴降是不可质疑的。

3、人的生理证实阳在下(内)阴在上(外)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以人体呼吸为证:体内之热气呼出(在内之阳向外输出),体外之凉气吸入(在外之阴向内输入);再以人体的体温为证:体内温度高38℃左右为阳,体表温度低36℃左右为阴。

4 、现代微观证实阳在内阴在外
人是宇宙小天地,细胞照样是宇宙小天地,细胞的运动(代谢)也在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自然是阳在内(下)而升散,阴在外(上)而降聚。细胞按两大类分之,一类是固定细胞:如每个部位的肌肉细胞,或脏腑的细胞等。另一类是运动细胞:如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
我们演示一下固定细胞的给养途径:红细胞是氧(养)的载体,红细胞的载养实质是红细胞从内向外释放能量的一个过程。它的途径和血中的养分一样,主要是从动脉而来,动脉的血液因含有大量的养分(热能),所以属于阳的范畴。到微动脉时,血流减慢,这是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的大好时机和场所。
我们知道,红细胞是不能进入细胞(固定细胞)的,因红细胞的一般直径是6~9um,而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5~6um。但是,红细胞释放出的氧(养)可顺毛细血管进入细胞。这里所说的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是自然的,因自然中热则向外散。红细胞释放热量是边走边释放,把热量散出的也差不多了,也就到了微静脉。红细胞的这一现象和肺的呼吸很相似,如肺内的气压比外界高2~3毫米汞柱,当把肺内之气呼出时,肺内的气压又比外界低2~3毫米汞柱,外界之气又毫不费力的被肺吸入了。而红细胞到微静脉时,赤红的动脉血因其中的养分(热能量)在途中已经散出或消耗了,所以,到静脉的血液是紫黑的。静脉血基本不含或少含养分(热能量),所以属于阴的范畴。最近已经证实:“动脉血比静脉血热”。阴则凉,阴则向内聚,此时,一些水(二氧化碳)就自然的进入了红细胞。
红细胞代谢的全部过程是:从动脉而来装满养分,到组织间后又装满了废物(水、二氧化碳等)通过静脉运走了。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遵循自然的阳向外散、阴向内聚的规律完成的。这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证实阳在内向外散,阴在外向内聚的有力根据。

5、细胞代谢的另一种假说
我以为,细胞内比细胞外哪怕高0.00001度也要高,这样说的理由是:
阳的属性是升散,如果内不比外的温度高,则失去了阳升散的基本条件。
细胞不管它是什么形状,不论细胞多么微小,但应该有入口和出口。细胞外周布满用显微镜难以发现的微孔(象人的玄府),支持这个假说的相关证据是:“最近有X线衍射法……及高分辨力的电子显微镜研究间隙连接,均证明在电突触处有两两相对的膜孔存在,直径约为8~10埃”《肝脏病学》。
细胞的入口连通微小的动脉,细胞所需要的养分由此摄入,支持这个假说的相关证据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汇集到微静脉……真毛细血管分布在细胞间隙中……互相连接成网状……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细胞外周的微孔受神经系统所控制,使微孔可开可闭。所谓神经控制也是自然的,即“阳开阴合”。带正电菏的阳离子(Na+等)见开则升散,由于它活跃性强,顺组织间至汗孔就散出了。从表皮的咸味中可以想象,即使不爱出汗的人,部分Na+等照样从汗孔散出(西医称不显汗)。细胞内带负电菏的包括大分子,不能从细胞膜微孔散出,只能从细胞的出口而出。细胞的出口也受神经所控制,理同膀胱,膀胱内的尿液达到400~500毫升时,大脑发出排尿的指令。如人体阳气不足或阴气太盛时,细胞代谢缓慢,由于寒冷使细胞外周的微孔封闭,从微孔散出的物质减少了,使细胞内的容量处于饱和状态。此时通过神经系统把细胞的出口开放,使大分子及水从细胞出口而出。而大分子到组织间因它活跃性差,不能从汗孔散出,直接经静脉回收,此时表现为多尿,从出口排出的大分子及水这个过程属于自然阴降(收敛)的过程。这也是热则多汗,寒则多尿的原理所在。
这个假说是支持里为阳,外为阴的相关证据。其理由是:动脉血热,静脉血寒,细胞内的养分由动脉所供给,所以,细胞内热外寒。
总之,不论是自然规律、物证及现代科学都支持了阳在下(内),阴在上(外)的观点。我们再从空间、时间及阴阳的运动规律核实一下:
所谓空间,是物质生存的场所,没有空间,就没有一切。物质阴阳就是在这个空间里自然的运动。阳在下才有升的过程;阴在上才有降的过程。反过来说,如果阳在上,就没有它上升的空间了,阴也如此。表明阳在下,阴在上,才是在空间自然运动的唯一条件。
所谓时间,有空间就有物质运动的场合,有时间就有先后之分(蒸汽与雨升降的速度就包含了时间的概念);阳(蒸汽)先上升,升到高空,然后就转变为阴(云雨),即阳先阴后,和古人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之始”相吻合。
总之,新观点不论是时间、空间、物证及阴阳的运动规律等,不但能自圆其说,而且经得起任何科学验证。这就表明新的阴阳定律不仅是自然科学,而且能与现代科学接轨。
推翻了旧的阴阳定律,那么,古人的乾阳为天,坤阴为地,也必须要更正!即乾为地,坤为天。其细节在《对八卦批判性的继承》。

6、新旧阴阳大碰撞
拿到桌面的新阴阳:蒸汽与雨;人体的动脉血与静脉血;上(表)为阴,下(里)为阳。
拿到桌面的旧阴阳:天与地;男与女;上(表)为阳,下(里)为阴。
(1)寒热、升降“阴阳属性”的碰撞:
新阴阳:蒸汽与雨相对而言,蒸汽热,雨寒;蒸汽升,雨降,与阴阳属性相吻合;动脉血与静脉血相对而言,动脉血热,静脉血寒;动脉血从心脏发出散于周身,静脉血从周身收敛返回,与阴阳属性相吻合。
旧阴阳:天与地相对而言,天的概念(天是指空间还是指太阳)没有澄清,导致阴阳无法相对;男与女相对而言,不能确定是男热还是女热,不能确定是男升还是女升。阴阳的属性都不明确,又如何谈阴阳?
(2)阴阳相互转化的碰撞:
新阴阳:蒸汽(阳)升到高空转化为云雨(阴);雨降到地面又转化为蒸汽;动脉血发散到组织间至静脉,其血中的热能(养分)已经被消耗(散出)则变成没有养分的血液(阴);静脉血从周身返回右心,再通过肺吸进氧气,无养分的静脉血就转变为涵养分的动脉血(阳),与阴阳相互转化相吻合。
旧阴阳:地不能转变为天;男不能转变为女,与阴阳相互转变不相吻合。
(3)阴阳对立又统一的碰撞:
新阴阳:蒸汽与雨即有寒热、升降对立,又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循环;动脉血与静脉血即有寒热、升降对立,又是一个完整人体的统一。
旧阴阳:天的概念没有澄清,使天地对立模糊;男女勉强可以对立,但是,男女是两个生命体(不是一个生命体),与阴阳对立又统一不相吻合。
(4)阴阳定位的碰撞:
新阴阳:蒸汽(阳)在下(内),阳在下自然向上升;云雨(阴)在上(外),阴在上自然向下降,符合阴阳寒热、升降的自然规律。
旧阴阳:“天”如果是空间,空间是不会升降运动的;“天”如果是指太阳,太阳与地球两个天体是没有上下之分的,没有上下,则没有升降可言;男和女与阴阳升降毫不相干;表为阳,阳的属性是升(向外散),里为阴,阴的属性是降(向内聚)阴阳自然相脱离故死。
总之,传统拿到桌面的阴阳是不能自圆其说的,这是导致所有中医无一人能阐明阴阳之理的主要原因。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10
擂题十七、新阴阳学说的崛起
旧阴阳位置的定义(上为阳,下为阴等)与实际相反,这是促使我新阴阳定律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新阴阳定律的阴阳位置得当了,又是以物质为根据的,所以,这两点是超越地发现及创新。只有“新”才能与“旧”挑战;只有“新”,才能使“旧”得以完善;只有推翻了旧的谬论部分,才能用新的来继承旧的合理部分。俗话说,不破不立。批判了旧阴阳位置的错误定义,而阴阳仍不更名,是因为有继承旧的东西在其中。所以,我写阴阳学说大辩论,实际是对阴阳学说批判性的继承。
1、申辩上为阴下为阳
在举证之前,先澄清上与下的概念:
天与地不是上下关系,而是里与外的关系。因为地球的周围皆是天(天包地外),也就是说,上下都是外。但为了方便起见,也可以把“上”作外,把“下”作内(中间)。
阴阳升降的条件是:第一要具备升降的物质;第二阴阳的位置要合适。比如,自然规律是阳升阴降,那么,阳的位置就必须是在下(内),阴的位置必须是在上(外)。否则,阴阳就不能升降运动。
我们先把古人的说法当作一个反面教材:天在上(外)为阳,地在下(内)为阴。那么,阴已经在下了,还怎么向下降?在下(内)者为阴,为什么实际人体内的温度比外表热?天在上(高处)为阳,为什么实际是高寒而下热?难道古人所说的下(内)为阴则热、上为阳则寒?为什么阴阳的属性与实际相反?一个基础理论与自然相违背,又与实际不相符,所以,我把它作为反面教材。
以下是新阴阳学说的根据:地在下(内)为阳,天在上(外)为阴,地之蒸汽与天之降雨对待而言,应该理直气壮的说,蒸汽为阳,自然之阳升,蒸汽升到高空,因为高空寒冷,因此,蒸汽到此凝固成云(阴),然后降雨,符合自然的阳升阴降;也符合阴阳转化之理。
当然,还有另一种阴升阳降搪塞的说法:阴(凉)也可升散,阳(热)也可降聚,这也是自然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举例如下:
把冰放到容器里,一段时间后,冰就融化了,原因很简单,外边的高温侵入到容器内,冰的寒气从容器内散出了。这说明了只要有温度差别,寒(阴)在内,热(阳)在外,阴照样可以阴升(散);阳照样可以降(聚),但并无阴阳的实质意义。上述虽然有寒热的差别,但不能为“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所谓阴阳的“变化”是无休止的循环,阴在内,阳在外,内在冰的冷气散出后,外在的“热”进入内不能转化为冰,在内有限的冷气散出后,内外的温度就持平了,也就没有阴阳之间的差别了,阴阳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种现象只能作为阴升阳降搪塞的说法。

2、对阳升阴降的审核
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们做个模拟式:
为了容易观察,用一根很高的玻璃管模拟物体的模型,把火焰放在玻璃管的下端,火焰就会自然顺玻璃管向上升;向玻璃管的上端灌水,水就会自然向下流。这个现象足以说明,阳升阴降。反过来说,把火焰放在玻璃管的上端,火焰不但不会顺玻璃管下降,反而脱离开玻璃管向上升;把水放在玻璃管的下端,水不但不会顺玻璃管向上流,反而向下流。这个现象和阳(蒸汽)升,阴(雨)降理同一辙。表明自然的阳升阴降是不可质疑的。

3、人的生理证实阳在下(内)阴在上(外)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以人体呼吸为证:体内之热气呼出(在内之阳向外输出),体外之凉气吸入(在外之阴向内输入);再以人体的体温为证:体内温度高38℃左右为阳,体表温度低36℃左右为阴。

4 、现代微观证实阳在内阴在外
人是宇宙小天地,细胞照样是宇宙小天地,细胞的运动(代谢)也在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自然是阳在内(下)而升散,阴在外(上)而降聚。细胞按两大类分之,一类是固定细胞:如每个部位的肌肉细胞,或脏腑的细胞等。另一类是运动细胞:如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
我们演示一下固定细胞的给养途径:红细胞是氧(养)的载体,红细胞的载养实质是红细胞从内向外释放能量的一个过程。它的途径和血中的养分一样,主要是从动脉而来,动脉的血液因含有大量的养分(热能),所以属于阳的范畴。到微动脉时,血流减慢,这是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的大好时机和场所。
我们知道,红细胞是不能进入细胞(固定细胞)的,因红细胞的一般直径是6~9um,而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5~6um。但是,红细胞释放出的氧(养)可顺毛细血管进入细胞。这里所说的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是自然的,因自然中热则向外散。红细胞释放热量是边走边释放,把热量散出的也差不多了,也就到了微静脉。红细胞的这一现象和肺的呼吸很相似,如肺内的气压比外界高2~3毫米汞柱,当把肺内之气呼出时,肺内的气压又比外界低2~3毫米汞柱,外界之气又毫不费力的被肺吸入了。而红细胞到微静脉时,赤红的动脉血因其中的养分(热能量)在途中已经散出或消耗了,所以,到静脉的血液是紫黑的。静脉血基本不含或少含养分(热能量),所以属于阴的范畴。最近已经证实:“动脉血比静脉血热”。阴则凉,阴则向内聚,此时,一些水(二氧化碳)就自然的进入了红细胞。
红细胞代谢的全部过程是:从动脉而来装满养分,到组织间后又装满了废物(水、二氧化碳等)通过静脉运走了。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遵循自然的阳向外散、阴向内聚的规律完成的。这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证实阳在内向外散,阴在外向内聚的有力根据。

5、细胞代谢的另一种假说
我以为,细胞内比细胞外哪怕高0.00001度也要高,这样说的理由是:
阳的属性是升散,如果内不比外的温度高,则失去了阳升散的基本条件。
细胞不管它是什么形状,不论细胞多么微小,但应该有入口和出口。细胞外周布满用显微镜难以发现的微孔(象人的玄府),支持这个假说的相关证据是:“最近有X线衍射法……及高分辨力的电子显微镜研究间隙连接,均证明在电突触处有两两相对的膜孔存在,直径约为8~10埃”《肝脏病学》。
细胞的入口连通微小的动脉,细胞所需要的养分由此摄入,支持这个假说的相关证据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汇集到微静脉……真毛细血管分布在细胞间隙中……互相连接成网状……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细胞外周的微孔受神经系统所控制,使微孔可开可闭。所谓神经控制也是自然的,即“阳开阴合”。带正电菏的阳离子(Na+等)见开则升散,由于它活跃性强,顺组织间至汗孔就散出了。从表皮的咸味中可以想象,即使不爱出汗的人,部分Na+等照样从汗孔散出(西医称不显汗)。细胞内带负电菏的包括大分子,不能从细胞膜微孔散出,只能从细胞的出口而出。细胞的出口也受神经所控制,理同膀胱,膀胱内的尿液达到400~500毫升时,大脑发出排尿的指令。如人体阳气不足或阴气太盛时,细胞代谢缓慢,由于寒冷使细胞外周的微孔封闭,从微孔散出的物质减少了,使细胞内的容量处于饱和状态。此时通过神经系统把细胞的出口开放,使大分子及水从细胞出口而出。而大分子到组织间因它活跃性差,不能从汗孔散出,直接经静脉回收,此时表现为多尿,从出口排出的大分子及水这个过程属于自然阴降(收敛)的过程。这也是热则多汗,寒则多尿的原理所在。
这个假说是支持里为阳,外为阴的相关证据。其理由是:动脉血热,静脉血寒,细胞内的养分由动脉所供给,所以,细胞内热外寒。
总之,不论是自然规律、物证及现代科学都支持了阳在下(内),阴在上(外)的观点。我们再从空间、时间及阴阳的运动规律核实一下:
所谓空间,是物质生存的场所,没有空间,就没有一切。物质阴阳就是在这个空间里自然的运动。阳在下才有升的过程;阴在上才有降的过程。反过来说,如果阳在上,就没有它上升的空间了,阴也如此。表明阳在下,阴在上,才是在空间自然运动的唯一条件。
所谓时间,有空间就有物质运动的场合,有时间就有先后之分(蒸汽与雨升降的速度就包含了时间的概念);阳(蒸汽)先上升,升到高空,然后就转变为阴(云雨),即阳先阴后,和古人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之始”相吻合。
总之,新观点不论是时间、空间、物证及阴阳的运动规律等,不但能自圆其说,而且经得起任何科学验证。这就表明新的阴阳定律不仅是自然科学,而且能与现代科学接轨。
推翻了旧的阴阳定律,那么,古人的乾阳为天,坤阴为地,也必须要更正!即乾为地,坤为天。其细节在《对八卦批判性的继承》。

6、新旧阴阳大碰撞
拿到桌面的新阴阳:蒸汽与雨;人体的动脉血与静脉血;上(表)为阴,下(里)为阳。
拿到桌面的旧阴阳:天与地;男与女;上(表)为阳,下(里)为阴。
(1)寒热、升降“阴阳属性”的碰撞:
新阴阳:蒸汽与雨相对而言,蒸汽热,雨寒;蒸汽升,雨降,与阴阳属性相吻合;动脉血与静脉血相对而言,动脉血热,静脉血寒;动脉血从心脏发出散于周身,静脉血从周身收敛返回,与阴阳属性相吻合。
旧阴阳:天与地相对而言,天的概念(天是指空间还是指太阳)没有澄清,导致阴阳无法相对;男与女相对而言,不能确定是男热还是女热,不能确定是男升还是女升。阴阳的属性都不明确,又如何谈阴阳?
(2)阴阳相互转化的碰撞:
新阴阳:蒸汽(阳)升到高空转化为云雨(阴);雨降到地面又转化为蒸汽;动脉血发散到组织间至静脉,其血中的热能(养分)已经被消耗(散出)则变成没有养分的血液(阴);静脉血从周身返回右心,再通过肺吸进氧气,无养分的静脉血就转变为涵养分的动脉血(阳),与阴阳相互转化相吻合。
旧阴阳:地不能转变为天;男不能转变为女,与阴阳相互转变不相吻合。
(3)阴阳对立又统一的碰撞:
新阴阳:蒸汽与雨即有寒热、升降对立,又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循环;动脉血与静脉血即有寒热、升降对立,又是一个完整人体的统一。
旧阴阳:天的概念没有澄清,使天地对立模糊;男女勉强可以对立,但是,男女是两个生命体(不是一个生命体),与阴阳对立又统一不相吻合。
(4)阴阳定位的碰撞:
新阴阳:蒸汽(阳)在下(内),阳在下自然向上升;云雨(阴)在上(外),阴在上自然向下降,符合阴阳寒热、升降的自然规律。
旧阴阳:“天”如果是空间,空间是不会升降运动的;“天”如果是指太阳,太阳与地球两个天体是没有上下之分的,没有上下,则没有升降可言;男和女与阴阳升降毫不相干;表为阳,阳的属性是升(向外散),里为阴,阴的属性是降(向内聚)阴阳自然相脱离故死。
总之,传统拿到桌面的阴阳是不能自圆其说的,这是导致所有中医无一人能阐明阴阳之理的主要原因。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11
擂题十八、敢于拨云见日
新的阴阳定律有充实可靠的根据并且能自圆其说,也能与现代科学接轨了,这是中医界的一个飞跃!然而,有些人大骂新的学说甚至已经失去理智。其原因何在?
把一个刚生下来的健全婴儿,从刚开始学走路就让他拄拐杖,习以为常了,再让他把拐杖扔掉,可能就像拐子一样真的不会走路了。人在黑暗中习以为常了,所以,他们的眼睛怕见阳光,更不敢拨云见日。这就是保守派不愿意舍弃糟粕的主要原因。也说明旧的阴阳学说的错误理论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擂题十九、翟鉴是中医的铁杆卫士
中医论坛大多数人大骂翟鉴是疯子、神经病、中医的叛逆、挖掘中医坟墓之大贼!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停止讽刺、侮辱、谩骂。
我可以诚恳地告诉大家,我是中医的铁杆卫士!我不但没有嫌弃部分中医理论的荒谬,反而默默的修补荒谬部分的漏洞。如果荒谬的漏洞修复不好,中医理论就不能自圆其说,那么,我们只能等待的是:被别人的抨击或自行淘汰。如吴味先生直接抨击中医的阴阳、五行方面,在吴味先生的抨击下,我们中医论坛的中医做了些什么?除了无奈的谩骂,而没有一点与人家辩论的能力……(大家可以在《百家争鸣》看看这些人与吴味先生辩论的实况)。
同样,我用“阴阳之道”在《中国医药卫生论坛》与吴味先生对质,可以说,有力的回击了吴先生。
中医论坛大骂翟鉴的原因到底在哪儿?
在于“愚昧”(黑白不分):就像拿手术刀的医生给一个无知的孩子治病一样,孩子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会骂医生……。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11
擂题二十、中西医乃同“道”
1、只要同一个事物则有同一个道理
在中医论坛有这样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而这句话已经成了不能自圆其说(谬论)的一道护身符,只要你拿出经过现代医学确定的论据,他们就以“中西医道不同不相为谋”来搪塞。
我们先看看中西医到底同不同“道”:“道”即事物内涵的道理,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心、肝、脾、肺、肾乃脏器之事物,对此,中西医用的是同一个名称,中医讲:心主血;西医讲:左心把血液排灌与周身,右心再把左心排灌于周身的血液收敛回来,表明中西医在论同一事物时,其中的“道”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同一个事物,不论怎样论述,而道理都不会有异议(在理论上,只有不同之事物,而无不同之理)。
《素问集注 *卷二》注:“此篇言天地水火……寒热气味……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表明我用人体的表寒为阴,里热为阳是合乎阴阳之道的。也就是说,即使有一万个医学体系,但是,“阴阳之象”相同(阴阳之道相同)。保守派不核实我的“表为阴,里为阳”的论据在不在阴阳之道的范畴,而传统的“表为阳,里为阴”又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就用中西医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用不同的医学名称),错当讨论阴阳之道的借口。保守派的做法已经不是讨论学术专题了,而是见人说话(中医拿的锤子认可,西医同样拿的锤子就不认可),持这种错误观点的,在中医论坛大有人在。
也就是说,说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可以,而说中西医“道”不同(中西医道不同不相为谋)纯属于无稽之谈。

2、辩论学术问题应拿出您的论据来推翻我的论据
我用动脉血与静脉血作为人体阴阳的定律,有人却指责说: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你用西医理论的东西给中医阴阳来定律,有用西医的标准来歧视中医之嫌。
我认为,这种指责是没有必要的,动脉血与静脉血不是唯一西医独有的,人体内所有的一切组织器官都是所有医学阐述理论的组织单位。在医学上中西医所用的单位名词很多都是一样的,如心、肝、脾、肺、肾等等,对此,还无一人提出异议,也没有只允许中医使用,而不允许西医使用的法定。所以,只要在道理上符合阴阳的我就采纳(不求同词,而求同理)。如果指责者是专家,请您审核动脉血与静脉血符不符合人体阴阳之理,然后,您阐述一个阴阳之理再让大家看看,我敢肯定,中医学术界还没有这个人!所以,如果您没有能力阐明阴阳之理,只能请您接受我的阴阳定律。如果指责者是学者,请您先弄清什么是“理”,然后我们再对质。

3、网友不懂阴阳之道的错误言论
传统的谬论“表为阳,里为阴”,而保守派却拿不出人体表为阳,里为阴的论据,更可笑的是:还埋怨现代医学的温度计(网友redgem先生说:中医所指的“热”不是西医所指的温度),对此,我与redgem先生辩论的文字达十几万。
有意思的是:我新观点表为阴,里为阳是符合人体阴阳之道的。然而,redgem先生却提出了反对;而传统的阴阳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牵扯到一起,如马为阳,牛为阴等等,却未见redgem先生提出质疑。
如果以传统的阴阳男为阳,女为阴的观念,那么,也只能公牛为阳,母牛为阴,为什么传统的把马为阳,牛为阴呢?请问redgem先生,传统的牛马阴阳,已经脱离了阴阳之道,您质疑过吗?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09:11
擂题二十一、中医最需要的是能自圆其说的基础理论
我阴阳新论点通过多年的辩论,我的对手无一人不是以失败而告终。我的论点没有给对手留下一点可攻击的缝隙,保守派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具有代表性的杏林痴叟先生提出: “现在中医不缺理论家,不欢迎妄想家,需要的是实践者!劝君莫效唐.吉诃德,有此精力,还是去临床上积累经验与教训吧!”。
如果光有理论而不能临床者即纸上谈兵;不懂理论从事临床者即文盲中医。现在中医最缺乏的是能自圆其说的基础理论,如果基础理论不过关,则没有临床实习的资格,也就是说,现在的中医还处在非法行医的状态。所以,要想维护及发展中医,急需要解决中医基础理论不及格的现状。也表明中医最缺乏的是能自圆其说的基础理论。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10:36
董建军先生如果与我讨论,请引用我的一个论点,然后,您再提出您反对或支持的理由。否则,无法交流。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13:06
传统的阴阳定义在哪?
回复:先生连这些东西还不知道,我们怎么讨论?
我告诉您: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当然,如果您不认可,可以拿出您的来。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3-11-23 18:09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3-11-23 18:10 编辑
翟鉴 发表于 2013-11-23 13:06
传统的阴阳定义在哪?
回复:先生连这些东西还不知道,我们怎么讨论?
我告诉您: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 ...


翟先生说,告诉您: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当然,如果您不认可,可以拿出您的来。

哈哈,这可不是阴阳的定义。

我认为,如果要把阴阳的问题讨论清楚,首先必须准确定义,什么是阴阳,否则,没办法讨论。因为,前提和标准都没有,怎么能讨论

如果说【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那阴阳的定义可太多了。天为阳地为阴,不过是古人对阴阳观的一个具体的表达,也只是一个太小的方面的应用。

所以,要讨论阴阳,就必须先定义阴阳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19:03
董建军先生问: 传统的阴阳定义在哪?
翟鉴答: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当然,如果您不认可,可以拿出您的来。
董建军先生答辩: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
这才是内经的阴阳。
回复:先生提供的资料与阴阳一点关系都没有,相信先生会认可我的说法的。先阐述我的理由:
阴阳是一个整体(一个生命体),我把天地为一个整体,其蒸汽在下、热、为阳,雨在上、寒、为阴,阳升阴降循环不息;人是一个整体,其动脉血热为阳,升散于周身,静脉血寒为阴,把周身的升散的动脉血收敛回来,循环不止。
用这些的角度而言:蒸汽与雨乃阴阳之“器”,蒸汽(热、升)乃阳之“道”;雨(寒、降)乃阴之“道”。这样阴阳之事物及阴阳之道理全有了。
以下请董建军先生阐述您阴阳之理了,期待先生。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3 19:14
翟先生说,告诉您: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当然,如果您不认可,可以拿出您的来。
杨金峰先生说:这可不是阴阳的定义。
我认为,如果要把阴阳的问题讨论清楚,首先必须准确定义,什么是阴阳,否则,没办法讨论。因为,前提和标准都没有,怎么能讨论。
回复:这不是讨论阴阳的焦点,要讨论传统的阴阳,必须把传统的阴阳根据拿到桌面,然后,审核这个根据是否在理。
杨金峰先生说:如果说【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那阴阳的定义可太多了。天为阳地为阴,不过是古人对阴阳观的一个具体的表达,也只是一个太小的方面的应用。
回复:天为阳,地为阴,这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就把“天”定义为阳,“地”定义为阴。
但是,传统的这个错误定义是无法表达阴阳之理的,这个错误定义也不存在阴阳之理。先生以为如何?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3-11-23 19:50
翟鉴 发表于 2013-11-23 19:14
翟先生说,告诉您: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当然,如果您不认可,可以拿出您的来。
杨金峰先 ...

你如果在拿出一个铁为阴,木为阳的论断,我更没办法和你讨论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3-11-23 19:52
我猜翟鉴先生的意思大概是:

1.阳阳理论需要实证,实证才能以理服人;

2.实证阳阳理论需要客观依据,让事实说话。

翟鉴先生,你是这个意思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3-11-23 20:03
我猜翟鉴先生似乎还有一层意思:阳阳理论是错误的,或者阳阳理论是有错误的。

翟鉴先生,你是这个意思吗?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4 07:39
翟先生说,告诉您: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当然,如果您不认可,可以拿出您的来。
杨金峰先生回复:你如果在拿出一个铁为阴,木为阳的论断,我更没办法和你讨论 。
回复:先生说天地阴阳不是传统的阴阳定义,我说肯定是。先生又跑题到铁和木阴阳。把您认为的阴阳定义拿到桌面我们碰一下自有结果。但是,您的拿不出来,又跑题到与阴阳无关的铁和木,先生不觉得这样讨论学术是可笑的吗?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4 07:42
gl0101先生说:我猜翟鉴先生的意思大概是:
1.阳阳理论需要实证,实证才能以理服人;
2.实证阳阳理论需要客观依据,让事实说话。
我猜翟鉴先生似乎还有一层意思:阳阳理论是错误的,或者阳阳理论是有错误的。
翟鉴先生,你是这个意思吗?
回复:没错。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4 09:06
翟鉴的阴阳:阴阳是一个整体(一个生命体),我把天地为一个整体,其蒸汽在下、热、为阳,雨在上、寒、为阴,阳升阴降循环不息;人是一个整体,其动脉血热为阳,升散于周身,静脉血寒为阴,把周身的升散的动脉血收敛回来,循环不止。
用这些的角度而言:蒸汽与雨乃阴阳之“器”,蒸汽(热、升)乃阳之“道”;雨(寒、降)乃阴之“道”。这样阴阳之事物及阴阳之道理全有了。
董建军先生的阴阳: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
翟鉴的阴阳已经阐述完毕,而董建军先生的阴阳还没有阐明理由,先生也没有能力阐明理由。这就不公平了,既然是我们对质,先生为什么逃避自己提供的阴阳?如果您不敢当众阐明阴阳之理,意味着自毙。可笑的是:自己提供的阴阳自毙了,还跑提到“用你的物理学知识推理推理,就是在搞笑,混球啊?”。
更可笑的是:您信口开河的跑题,又跑到阴阳的另一个死角:
您说:“阴阳各是什么不知道,如果你不会表达,最好再学习学习,内经说:男为阳,女为阴。显然阴阳是可以独立存在,还可以结合。你的阴阳如果不能独立存在并可以自然结合,说明是完全错误的”。
回复:男为阳女为阴是谬论,您没有能力维护这个谬论,请问,先生有能力阐明男女阴阳之理吗?肯定地说,您不能。我敢肯定,您下次会仍然逃避您的第一个话题“阴中有阴……”继续跑题。当然,说归说,如果不把您提供的阴阳阐明理由,以后,不再浪费时间给您回复,请您原谅。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3-11-24 15:09
翟鉴 发表于 2013-11-23 19:14
翟先生说,告诉您:天为阳地为阴,这就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当然,如果您不认可,可以拿出您的来。
杨金峰先 ...

天为阳,地为阴,这是传统的阴阳定义,就把“天”定义为阳,“地”定义为阴。
但是,传统的这个错误定义是无法表达阴阳之理的,这个错误定义也不存在阴阳之理。先生以为如何?

我支持翟先生的这个观点,其实,这个观点,中医人早就抛弃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3-11-24 16:44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3-11-24 08:50 编辑
      在中医论坛,翟鉴先生可谓是研究阴阳的大家和名家。欣喜的看到翟建先生不辞辛苦、认真的发表了二十一篇关于阴阳命题的文章,可谓条理清楚,内容详实。他这种做学问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翟鉴先生对阴阳理论的爱好不同寻常,他对阴阳概念的认识也非同一般。不因循守旧,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别有洞天。感谢翟鉴先生比较系统、条理的再次发表了对阴阳的认识论。此举引起了大家的尊敬,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许多人已经开始参与研究和讨论,祝愿从此能把阴阳的研究推向新境界、新水平。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4 18:46
董建军先生说:男为阳,女为阴。是内经经文,根据文言文知识与文字本义常识阅读翻译为:男人身体的生命运动有阳运动。女人身体的生命运动有阴运动。阴阳运动是男女生命运动的周期性。
回复:这就是先生用文言文阐述的男女阴阳之理吗?“ 男人身体的生命运动有阳运动”您不觉得太可笑吗?这样信口开河的东西有一丝讨论的价值吗?先生应该换一句高雅词句: 男人身体的生命运动有航空母舰,女人身体的生命运动有人造卫星。
董建军先生可能没有看我在《太极图的阴阳》给您的回复吧?我再重复给您:
3.5、让sxwqn888先生文言文自毙
不同的观点双方就得过招,sxwqn888先生递的第一招“阴阳是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就自毙了,先生再也没有接招的勇气了。我继续梳理先生信口开河的论点:
翟鉴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即天在上,地在下。
sxwqn888先生答辩:这是直接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理解的证据。翟鉴说的阴阳的错误,事实上是他自己的无知产生的错误,把理解错的东西当成中医理论,更愚蠢的是文章就表达不好,还勇敢地发表言论。
回复:“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即天在上,地在下),这是古天文盖天派对天地的认识。同样的古天文浑天派与盖天派不同的是:“天包地外”(地在内,天在外)。
“这是直接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理解的证据”这是sxwqn888先生纯粹的信口开河。请问先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即天在上,地在下)这句话哪一点是“文言文”,哪一点是“现代文”呀?这是先生没有能力答辩的,因为先生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现代文”。也就是说,先生首先用空话“阴阳是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自毙,再用文言词自毙。翟鉴揭了sxwqn888先生无知(信口开河)的短,所以,先生再也不敢接招了。
sxwqn888先生说:日为阳,月为阴;是文言文,日阳月阴是名词,名词转动词,译成现代文是:日的运动是阳的运动,月的运动是阴的运动;和你认为的日为阳,月为阴;这能是一样吗?你是故作多情。
回复:正确的说法是:“日为阳,月为阴”是传统的阴阳定义,也是指代阴阳的具体事物。用空话谈阴阳,它是一个名词;落实到阴阳的具体事物(蒸汽与雨)它是一个动词。翟鉴的阴阳(蒸汽与雨)是名词内涵动词。
阳动则升,阴动则降,这是翟鉴阴阳皆动的论点,与传统的“阳动阴静”是不同的。sxwqn888先生的“月阴动”已经站在翟鉴论点一边了。sxwqn888先生信口开河说“阴动”,请问,您在哪本传统阴阳理论见过“阴动”的说法呀?这是先生不敢回答的。
另外,我给您纠正一下您歪曲的内容“日为阳,月为阴”不是翟鉴认为的,它是传统具体的阴阳事物,也是阴阳的谬论。讨论学术问题靠信口开河及歪曲对方的论点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这也是先生不敢答辩的原因之一。
——————————————————————————
用文言文谈阴阳,这是最低级的、甚至是不懂阴阳的外行话。我这样说的理由是:
我们讨论阴阳只有两点:(1)把阴阳的根据拿到桌面;(2)审核此根据是否在理。
请问,用您的文言文阐明的阴阳在哪儿?“ 男人身体的生命运动有阳运动”是吗?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4 18:49
杨金峰先生说:我支持翟先生的这个观点,其实,这个观点(天为阳,地为阴),中医人早就抛弃了。
回复:传统的天地阴阳是谬论,不存在阴阳之理。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4 18:51
谢谢千秋雪先生对我的厚望!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3-11-24 19:30
理论研究意义重大但却是很枯燥的工作,如果只是出于个人爱好,付出和风险巨大,所以一般人很难坚持下来。就凭这一点,我一直很尊敬翟鉴先生和其他理论研究工作者。

在中医论坛,以阳阳摆擂的据我所知有两位,一位是翟鉴先生,一位是王锡民先生:翟鉴先生侧重于实证,王锡民先生侧重于西解中。

但是在中医论坛,翟鉴先生和王锡民先生的境遇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二位的学历、职业、职称、职务不同吗?是因为翟鉴先生不是专业中医、王锡民先生是专业中医吗?是因为翟鉴先生胡说中医、王锡民先生正说中医吗?我不知道。

总之,我希望翟鉴先生和王锡民先生在中医论坛说中医能够赢得起码的、同等的尊重,能够无障碍讨论、交流,能够把话都讲出来,因为我想知道他们都想说什么。

同时,我也希望翟鉴先生和王锡民先生通过在中医论坛的讨论、交流能够有所收获。

想到就说,有话就说,欢迎批评。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4 19:35
谢谢gl0101先生对我的理解!谢谢gl0101先生说公道话!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3-11-24 19:48
翟鉴 发表于 2013-11-24 19:35
谢谢gl0101先生对我的理解!谢谢gl0101先生说公道话!

应该的,不客气。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5 15:35
董建军先生说:地气上为云按照文言文理解就是正在进行的运动向上才产生云彩。
回复:先生 这么热情讨论……,这样吧,我退一步,不论用现代文及文言文,只要您阐明一个阴阳之理,我的一切说法就告破灭……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5 18:58
董建军先生说:物质可以拿到桌面,物质的运动可以拿到桌面吗?
回复:但是,您拿不出来,拿出一个我们碰一碰……
作者: 翟鉴    时间: 2013-11-26 07:54
翟鉴回复:但是,您拿不出来,拿出一个我们碰 ...
董建军先生说:阴阳是物质的运动波的周期性,阴是物质的运动波的波峰,阳是物质的运动波的波谷。收音机的声音就是靠运动波的周期性接收的,是有二极管切波成运动波的波峰与波谷产生的。
回复:这样与阴阳没有半点关系的内容先生妄想充当拿到桌面的阴阳吗?
(1)阴阳的位置您不敢确定,确定不了阴阳各自(上下、表里)的位置就无法阐述阴阳升降之理;(2)阴阳的属性您确定不了,没有阴阳的属性,阴阳的规律“道”就体现不出来;(3)阴阳相互转化您阐述不了。所以,用波峰与波谷来冒充阴阳,纯属于信口开河。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