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养生堂讲座的一个小纰漏 [打印本页]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3 00:05
标题: 养生堂讲座的一个小纰漏
下午做饭的时候,抽空看了一段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抽空看的,就一小段,没看完。发现一个小小的纰漏。提出来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纰漏能说明什么?

节目好像是讲脾胃病与虚损的问题的,这位北中医教授讲到琼玉膏(人参、地黄、白茯苓、白蜜)。讲琼玉膏的功用,组方分析、适应病机,头头是道,都正确。
后面说到,该膏药做出来就和白色的玉一样,所以命名琼玉膏。这算一个纰漏。

刚才网上搜出来又看了一下,教授还讲到:蜂蜜白的就是高级的。这算半个纰漏。

就这一点小小纰漏,大家如何看待?请发表高见。


前面讲病、证及辨证论治,讲到确实很好,不愧教授水平。可是,这个纰漏的出现,让我心里很不安。真的,只能用“不安”这个词来形容。

我不知道养生堂的期数是怎么编的,网上搜出来的时候,标着:20130312.好像是以播出的时间为编号的。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3-13 01:14
  李老师,怎么还要去网上搜呢?
  我们不是已经在《医理探源》版块里发布且置顶了3个官方《养生堂》的播放地址嘛,
3个官方地址更新速度方面,第1和第2更新是最快的(只推后一天),第3更迟一点!
  您所描述它的期数编排也是对的(按年、月、日:YYYY、MM、DD)。



我又转到这里了(直接点击下面蓝色字体链接即可打开):
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视频地址--看后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59495&fromuid=57411
(出处: 全球中医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3-13 07:57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琼玉膏
汉语拼音:Qiongyu Gao
剂型:煎膏剂
【成份】地黄、党参、茯苓。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香,味甘、微酸。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补虚健脾。用于气阴不足,肺虚干咳,形体消瘦。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5克,一日2次。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规格】每瓶装125g;每瓶装150g;每瓶装250g。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包装】1瓶/盒
【有效期】24个月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3-13 07:58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香,味甘、微酸。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3-13 08:00
“该膏药做出来就和白色的玉一样,所以命名琼玉膏。”——这不胡说八道嘛!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3-13 08:03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3 12:10
gl0101 发表于 2014-3-13 08:00
“该膏药做出来就和白色的玉一样,所以命名琼玉膏。”——这不胡说八道嘛!

从整个讲座上看,内容有益于听众,教授水平很高,可这点小纰漏引起我的大不安,不知道其他朋友怎么看。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3-13 14:13
llyyjj 发表于 2014-3-13 12:10
从整个讲座上看,内容有益于听众,教授水平很高,可这点小纰漏引起我的大不安,不知道其他朋友怎么看。

这就是一些中医人还没有跟上现代人的思维逻辑的表现。在中医所生成的小农时代,当时人的思维习惯与现代人最主要的分别是不重反证。当一个中医教授对像这样与非常简单的事实明显相违背的事情都可以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样的中医还可以说自己是科学吗?不但可以,还敢说是世界唯一有文化二重性的自然科学。这就是当前中医界的现实了。

另一方面,像这种低级错误,本来在节目“出街”前多找一两个专家来review一下就完全可以避免,只是看来无论制作主讲审评大家都不专业,奈何。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3-13 14:19
教授还讲到:蜂蜜白的就是高级的。

把白蜜解成白色的蜜,这个教授也可以算是不吃人间烟火了。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3-13 16:22
我也看了这期节目,是《养生堂》2014-3-12.除了李老师指出之外,在节目中,倪诚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说:“在古代东汉时期,叫张仲景听说过吧!他是医圣,他的《医宗金鉴》里边就把百合和地黄两个药组成了一个药方,叫百合地黄汤”节目最后又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王济来讲解琼玉膏的药理以证明此膏有延年益寿的作用。王济说有人做了一个试验:即将一只果蝇放入一个有琼玉膏的瓶中,果蝇通常寿命是50天,而这只果蝇活了120天,所以,琼玉膏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作用机理是能清除氧自由基。

请大家看看,这两段节目有什么不对?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3 16:48
萧铁 发表于 2014-3-13 14:13
这就是一些中医人还没有跟上现代人的思维逻辑的表现。在中医所生成的小农时代,当时人的思维习惯与现代人 ...


有个说法,叫“缺乏专业精神:,不知道是不是指这种情况?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3 17:03
萧铁 发表于 2014-3-13 14:19
把白蜜解成白色的蜜,这个教授也可以算是不吃人间烟火了。

我估计教授是把白蜜理解成蜂蜜结晶。蜂蜜有几种色,结晶多是白色的。市场上一般以结晶多者为优。可是蜜加热融化以后,就恢复各自本来的颜色,黄、红、白都可能有。不同品种的花。酿出来的蜜颜色不一样。

古医籍里的白蜜,应该指石蜜。和现在人工养的蜂蜜有区别。

教授不是中药学课的教授,不清楚蜂蜜品种、别称,可以理解,知道结晶多的蜜是好蜜,就不错了。

讲蜂蜜的半个纰漏,是说教授认为,此膏色白,和蜜是白色的也有关系。其实,白蜜不能使药膏变白,教授不知道,不过不影响药物性质,所以说是半个纰漏。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3 17:07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3-13 16:22
我也看了这期节目,是《养生堂》2014-3-12.除了李老师指出之外,在节目中,倪诚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 ...

罗先生看的认真,我只看了琼玉膏的那一段,医宗金鉴段还没有看。真把《医宗金鉴》安到张仲景头上,这可是个丢不起人的笑话。

用果蝇的那种研究方法,我不大懂,找一个相关研究报告看看才好说。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4-3-13 17:13
llyyjj 发表于 2014-3-13 16:48
有个说法,叫“缺乏专业精神:,不知道是不是指这种情况?

在我的认知中,专业精神低于学术严谨性。因为很简单,譬如当医生,试考过拿到执照就有“上岗”的机会;但当得上医生却不一定可以当教授。当得上教授应该是在学术上有所贡献才是,表现出来却让人觉得连专业精神都有所缺失,所谓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粥,实在有损中医学术队伍的整体形象。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3-13 17:17
llyyjj 发表于 2014-3-13 09:07
罗先生看的认真,我只看了琼玉膏的那一段,医宗金鉴段还没有看。真把《医宗金鉴》安到张仲景头上,这可是 ...

李老师你好!好久不见了!

关于果蝇,这纯粹是忽悠.暂且不论.
下面还有另一个例子,《养生堂》2013-5-20:
主持人问:“”这个运气学说,它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什么人发现的,历史上记载吗?”
鲁兆麟(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案创始人):“历史上的记载,只是在《内经》里头,《内经》里头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素问》,这本书是唐朝人叫王冰整理出来的,王冰这本书当中,原来老的《内经》书只有七十几篇,原书在汉书艺文志当中记载是《黄帝内经》81篇”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3 17:43
萧铁 发表于 2014-3-13 17:13
在我的认知中,专业精神低于学术严谨性。因为很简单,譬如当医生,试考过拿到执照就有“上岗”的机会;但 ...

萧先生一下就说到实质上了。

倪教授出现这个纰漏的原因,是没有见过琼玉膏,或者没有熬过膏药,或者就没有在家里煎过有地黄的药,也许根本没有煎过药。

我说我不安,是因为,如果这一级别的中医都没有煎过药,中医还能发展的下去吗?

我们大家一起纸上谈兵。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3 17:46
琼玉是一种(或者一类)美玉,颜色或红或绿,也许有白色的,我不懂得,但一般讲琼玉,是讲质地,讲价值,不是讲颜色。相近的词有琼瑶,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琼瑶本义好像是指李树的花,也用来指白色的花,雪花等。教授大概是把琼玉也记成白色的了。

中医学教授,不是中文系教授,把琼玉理解成白色的玉,不算错误,一般人都不懂玉。但是,顾名思义地琼玉膏说成白色的膏,这个错误就不小。
这个错误,说起来也不算大,不就是黑乎乎的膏药说成白色的了吗?只要会用这个药治病就行。这么说,也好像有道理。

可是,想想教授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让人很不安!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3 17:55
八十年代,我们当地的许多中医医院,有一条规定,凡是新分配来的中医大学生、中专生,先到中药房工作一年,当调剂。再到临床科室

有用心的,除了药房抓药,还自己主动到煎药室、制剂室(也就是炮制、制点简单的丸散)帮帮忙。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14 22:06
中医教授没有见过琼玉膏,没有熬过膏药,却能把琼玉膏的功用讲的头头是道,所讲的内容,在我听来,没有听出什么错误。

西医大夫大部分不知道药物的生产过程,也不碍他们用药。

这两件事能不能相互比照,我不好判断,请大家发表意见。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3-24 15:17
个人观点:

  作为利用著名电视平台积极向普通大众推广健康养生知识的那些讲师们,只要登上了影响力非常大的平台开讲就不能讲错,否则TA们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不起广大民众,而且负面影响极大。

  作为普通中医药从业人员,
我们可能不具备那么全面的知识、没有机会去著名电视平台开讲,但我们应该目标做到:只要挑TA们的错,就要百分百的准确。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24 17:03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3-24 15:17
个人观点:

  作为利用著名电视平台积极向普通大众推广健康养生知识的那些讲师们,只要登上了影响力非 ...

管理先生此言,是怕挑错者自己看错,用自己的错误去挑别人的错,岂不是错成一锅粥了?呵呵。理解。

再认真一点议论上面那个琼玉膏的例子:

教授讲琼玉膏的功效、用法,没有听出来错误。要求再严格点,教授应该举出琼玉膏应用的例子或数据。不过这是普及型的节目,可以不这么要求。
我提到的那个纰漏,从教授的学术水平角度上讲,好像不能算错误。如果就事论事,纰漏暴露出来的问题,仅仅是教授没有煎过有地黄的药。

如果不就事论事,这个纰漏暴露出,许多中医学者对中医中药的学习局限于纸上谈兵。放在过去(如建国前),一个中医大夫不认识中药,是无法想象的。肯定大家把他归入江湖骗子中。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脱离,这个现象古人就发现了,就批判过,所谓文字医就是指这种人。现在多了一种形式,可以称为“演讲医”。
“演讲医”大概古代也有,这几年几乎发展到了极致。我见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曲黎敏教授的演讲。她的演讲我也没有看完,但在这个论坛里举出的例子,几乎是句句错误。这个错,挑不胜挑。

曲教授的错误,是她个人的事。需要中医界思考的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许多中医容忍这个错误,可能有个原因,是这种“演讲医”盛行,给中医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
中医应该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医会出现这种错误?而且是从古至今不停地出现。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3-25 00:30
llyyjj 发表于 2014-3-24 17:03
管理先生此言,是怕挑错者自己看错,用自己的错误去挑别人的错,岂不是错成一锅粥了?呵呵。理解。

...

  李老师,您好,您把我上一帖子的意思,大处放小,小处放大了!呵呵~

  实际我的本意只是想鼓励大家都来挑这些普及养生节目的错,不希望这些讲师们在某些问题上再继续误导大众了,只是希望TA们能以严谨的态度来面对热衷与中医药的善良百姓们,不要再扯中医药的后腿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4-3-28 07:41
那教授是中医界的赵括!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4-3-28 14:03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3-13 08:22
我也看了这期节目,是《养生堂》2014-3-12.除了李老师指出之外,在节目中,倪诚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 ...


呵呵!清代吴谦主编的《医宗金鉴》成了东汉末年张仲景的著作了,这叫吴冠张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4-3-30 00:00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3-25 00:30
  李老师,您好,您把我上一帖子的意思,大处放小,小处放大了!呵呵~

  实际我的本意只是想鼓励 ...

管理先生,就我看到的错误,不是一个态度严谨不严谨的问题。


怎么说呢?琼玉膏的例子,可以说是不严谨。曲教授的内容,就我看到的,几乎全是戏说。用“不严谨”是说不过去的。用一句成语叫“欺人太甚”。


欺,是轻蔑的意思。人,是中医学。这位是把中医学当做随意创作、戏说的对象了。


养生堂视频看起来太慢,终于在网上找到一篇文字内容。我另一帖发出,请大家讨论。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4-3-30 17:00
  李老师,我怎么解释我的本意呢!

  一句话,拿我们对中医学负责任且严谨的态度来挑这些中医名人的错误,谁让TA们是名人呢?TA们既然要公开给大家普及养生知识,那么TA们就有责任保证自己讲的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我太理想化了哦)否则,TA们就不该祸害中医,误导善良民众!

  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资金
和人力投入,就尽我们自己所能,哪天坐下来打开电脑看到某集节目中某个错误就挑出来,给大家讲个明白就可以了,李老师、罗先生、杏林童子、梁院长等等各位朋友也不要有太多的负担,咱们尽力而为吧,先谢谢各位了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4-3-31 09:45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3-30 09:00
  李老师,我怎么解释我的本意呢!

  一句话,拿我们对中医学负责任且严谨的态度来挑这些中医名人的 ...

又一例:

养生堂2013-12-20
20131220 养生堂 柳长华讲服食,阿胶,孙思邈,丹药,长寿《跟着古人学养生—2》

柳长华(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在讲到唐代皇帝服食仙丹时,说唐太宗服食仙丹后达到高寿.这纯粹是一种误导。柳长华原话:"根据这个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这些皇帝服食,唐太宗是高寿,活到高寿"
关于唐太宗的死因,有种种说法,一般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也有史家考证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药所致,唐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亦有认为李世民在贞观19年征高丽之战中因中箭受重伤,久治不 愈,加之乱食丹药导致身体更加虚弱,遂于三年另八个月之后终于驾崩了。不论如何, 唐太宗终年51年。高寿即长寿,指年纪很大,60岁以下都不属高寿。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