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7 11:02
请二位赐教。
这比争论中医科学不科学有意义。
gl0101 发表于 2014-7-17 11:23
杨鹏举
是啊,“無表裏證”啥意思啊?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7 11:40
欲知此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7 11:02
请二位赐教。
这比争论中医科学不科学有意义。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7 11:51
二五七、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飢, ...
gl0101 发表于 2014-7-17 11:45
我是学生,我们一起请杨教授赐教。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7 13:12
哈哈,二位先生都问我,你们问我,那我就问问你们了,正确的答案只有张仲景本人最清楚,我们后人只能猜测 ...
gl0101 发表于 2014-7-17 13:21
杨教授您句读了吗?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7 13:23
很明显,我发的帖子没有句读啊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7 11:51
二五七、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飢, ...
gl0101 发表于 2014-7-17 05:25
那您就句读一个嘛!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7 13:58
杨教授的句读肯定很搞笑,就像“养胎:养,生育;取。养胎,使胎儿生下来。即催产。”“其动应衣即胃之大 ...
gl0101 发表于 2014-7-17 05:30
你的原文和杨教授的原文好像不太一样啊!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7-17 16:01
练好句读,当个宇航员!!!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7 07:55
那你不搞笑,你来试 试。养胎,让你拿证据你不拿,你为什么你不拿证据?“其动应衣”,按照你的解释, ...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7 16:23
我在等你的句读,看你如何当个好大夫或好教师?好大夫你是当不成了,你说养胎是催产,看来好老师也当不成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7 16:06
我发的是原文,已经有标点符号了。这是解放后的版本。
gl0101 发表于 2014-7-17 08:38
嗯,这两个版本似乎需要杨教授考证一下。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7 16:43
他会考出一个杂种羊出来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7-17 13:58
杨教授的句读肯定很搞笑,就像“养胎:养,生育;取。养胎,使胎儿生下来。即催产。”“其动应衣即胃之大 ...
gl0101 发表于 2014-7-18 06:25
杨鹏举
是的,我因为看到“无表里证”与整体不合。
-------------------------------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7-18 07:47
哈哈,大家上当了,这不过是杨教授抛出的一个烟幕弹,就像被追打的急了,大喊一声“地上有钱”,不过是转移 ...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7-18 07:39
真奇怪,练好句读和好大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如果说是放松一下也好,杨教授居然称为学术交流!!!难道这 ...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18 05:56
杨先生,有失众望!是先生失察还是有意愚弄大家!应该有个交代。
关于“无表里证”,请大 ...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7-18 07:54
我不会用针灸拔牙,但我知道五行与五星没有内在联系!!!!
刘亦之 发表于 2014-7-18 07:58
句读就是加标点符号,小学初中的内容从大学教授的嘴里说出来,这就是教授的研究内容!!!!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7-18 07:49
我认为是句读有关系,你认为不是,那你给个合理的解释。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1:08
分析一下第一段之“發熱”“脉數”表证、里证都可以出现,如果首先确定“無”是“不”,首先否定了不是表证 ...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30 11:14
杨老师好,多日不见。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30 11:30
彼此,彼此,握握手。我也不会哪些玩艺。把他们应付了,再来学习。有些网友,其势凶凶,却不经一辨。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1:43
坐等杨教授句读。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2:01
先生,你没有看见47楼——50楼的句读句逗与分析吗?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0:55
【原文】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脉數可下之假令已下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2:30
【原文】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脉數可下之假令已下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2:52
你认为要是多余,那人家明确肯定是里证,是不是错误?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3:10
里证没错误,但是如果“无表”跟“里证”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无表”(证)就是有“里证”的意思,那么既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3:02
明确在阳明之里,明确在太阳之里,恐怕比“无表里证”要清晰的多,如果有的读者把“无表里证”理解成没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3:25
这里在腑就是里。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3:35
胃肠与膀胱。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1:08
分析一下第一段之“發熱”“脉數”表证、里证都可以出现,如果首先确定“無”是“不”,首先否定告诉读者, ...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4:1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1:08
分析一下第一段之“發熱”“脉數”表证、里证都可以出现,如 ...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4:18
既然“發熱”“脉數”表证、里证都可以出现,张仲景老中医他根据什么说这个“發熱”“脉數”是“里证”“ ...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4:18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1:08
分析一下第一段之“發熱”“脉數”表证、里证都可以出现,如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3:35
胃肠与膀胱。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4:53
既然你否定,那你知道他不是这么说的吗?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4:54
当然不是表证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4:55
那你只能去问问张仲景先生了。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4:59
1010,张仲景告诉你他说的根据了吗?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5:03
0101,你认为胃场和膀胱不是吗?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5:54
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问问清楚,然后希望你结合条文方剂分析一下。你戒备心太强了,我一问你就一惊一乍的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6:03
你看看哪里是表证的依据呢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5:42
书本上写的清清楚楚,白纸黑字谁也否定不了。我就是问问“无表里证”的根据就是否定“无表里证”吗?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5:48
没有,不过我想张仲景老中医总不至于没有根据地胡说吧。杨教授,张仲景告诉你“无表”就是“不是表证”了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6:03
你看看哪里是表证的依据呢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6:05
我胆子不小,加上我这个岁数,不会得“惊风”的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6:07
我愚钝,不理解你的“我就是问问“无表里证”的根据就是否定“无表里证”吗?”,再说了,你
能否定无里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6:09
张仲景老中医肯定是不会没有根据地胡说,但是张仲景告诉你“无表”就是“表证”了吗?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16:07
我愚钝,不理解你的“我就是问问“无表里证”的根据就是否定“无表里证”吗?”,再说了,你
能否定无里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20:19
我开始就开宗明义说了:“肯定是里证,”所以不存在我否定里证,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16:21
我说过“无表”就是“表证”吗?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20:23
根据什么“肯定是里证”?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20:26
看看你在79楼如何表述的,非此即彼。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20:43
根据下后,有的还不大便,并根据方剂,地球人都知道。你若不信,问问搞方剂的,看看承气汤、抵挡汤,那个 ...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20:47
嗯,根据治疗确定诊断,是这意思吗?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20:50
你没有找见,莫非你不认识79楼?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21:01
我79楼的帖子是这样的:“没有,不过我想张仲景老中医总不至于没有根据地胡说吧。杨教授,张仲景告诉你“ ...
杨鹏举 发表于 2014-11-30 21:03
按照你是说法,如果不是表证,又不是里证,请你直接回答,那是什么证?不能离开原文回答问题。
gl0101 发表于 2014-11-30 21:01
我79楼的帖子是这样的:“没有,不过我想张仲景老中医总不至于没有根据地胡说吧。杨教授,张仲景告诉你“ ...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