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载]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24 18:01
标题: [转载]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4-7-24 18:05 编辑

演讲人:贺娟  时间:2009年7月 地点:清华大学商道韬略论坛
[attach]9407[/attach]
  贺娟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特邀专家。从事《黄帝内经》研究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作10余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这就是五行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
  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相生关系:木生火,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火燃烧以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所谓的土;金属矿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说土生金;对于金生水,通常解释为:金属在高温下可以融化为液体;而所有的植物生长时都需要水,所以说水生木。相克关系:植物种子最初埋在地下,当它发芽生长时就会破土而出,或一般的农耕工具均为木质,可以松土,意味着木战胜了土;用金属可以制成锋利的工具,用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金属矿石虽十分坚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温加热,便会熔为液态,这便是火克金;水能灭火,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挡住水流,就是土克水。
  五行物质说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唯物论的普及化,这种学说的影响愈加深入而广泛。但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受到空前的质疑,一则由于五行并非构成自然社会的五种必需物质,如金,属于可有可无之物;二则,以五种物质解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亦存在一定的牵强之处,如木生火,需燃木或钻木后才能生火;金生水,解释为遇高温加热则金属变为液态;这种需要外力的加入才存在的五行关系,不符合自然规律,且五行相生的“水”,又存在此“水”非彼“水”的问题,属于概念的偷换。因此,关于五行的起源与涵义,又有以下几种观点。
  2.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
  “行”的甲骨文为,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
  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张其成教授认为即东、南、西、北,逐渐地四方变成五方,因为四方观中已经蕴涵了五方观,要确定四方,必须首先确定中央,《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古帝武汤,正域彼四方”,即从中央看四方。因此,说四方,就已经意味着五方。与此相关的,五时最早也只有四时,即春、夏、秋、冬,只是为了与五方“门当户对”,故在四时之外画蛇添足地生造了一个“长夏”,用来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认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对五方的崇拜。
  3.源自天之五星
  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4.源自手指的计数
  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
  5.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从这一角度来说,五行中的木,表达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火是夏季的气候特征,土是长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气候特征。五行的相生,是四时五季气候的自然转换,如春温变生夏热,夏热生长夏湿,长夏之湿生秋凉,秋凉变生冬寒,冬寒变生春温。而五行的相克,则是异常的气候相互制约:木克土,是风气对长夏之湿的制约;土克水,是湿对冬寒的制约;水克火,是寒冷对夏热的制约;火克金,是热气对秋凉的制约;金克木,则是燥气对风气的制约。五时气候通过相生,完成气候的自然转化,通过相克,完成气候的制约。
[attach]9408[/attach]
  中国古代文化对“五”的注重
  五行概念出现后,以“五”来规范认识自然万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变成一种模式。《尚书》所载的典章制度大多以五为律。从尧典开始就有五品、五典、五服、五礼、五刑等记载。
  五行概念出现后,以“五”来规范认识自然万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变成一种模式。
  《尚书》所载的典章制度大多以五为律。从尧典开始就有五品、五典、五服、五礼、五刑等记载。我国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多处出现以五计数的条目。古人习惯把事物分成五类、五个等级、五个方面等。如《尚书·皋陶谟》有“弼成五服,至于五千,洲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尚书·尧典》有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品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际关系)”。《尚书·吕刑》有“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刑是指墨、劓、腓、宫、大辟,均为肉刑)
  其他方面还有:占卜有“五行”,方位有“五方”,古有“五帝”,史有“五代”、“五霸”,天有“五星”,地有“五湖”,山有“五岳”,人伦有“五常”、“五福”,人体有“五脏”、“五官”,诗有“五言”,粮食有“五谷”,药有“五毒”,音乐有“五音”等等。在这些“一分为五”的事物中,为首的“五行”显然是纲,其他的都是比照“五行”推演而成的。
  《黄帝内经》以五行理论规范自然界事物与人体生命的方方面面,按照性质、属性相近以及存在联系的法则,归纳为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之间,又按照五行的生克法则相互联系,从而组成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贯通的整体系统。可以说,五行理论是组成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本构架。
  人体内外相应系统结构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自然界方位:东南中西北
  气候:风热湿燥寒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人体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忧恐
  病变:握嚘哕咳栗
  五行之中“土”为主导
  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五行思想形成以后,“建以万斛狂澜之势,横领思想界之全部”。因此,了解五行的源起、内涵,即是从这种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
  中国是农耕国家,土地孕育生命、长养万物,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土”的地位在五行观念形成以后一直高于其他四行而占据主导位置。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四时》说:“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春赢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认为四时生化之气生、长、收、藏皆为“土”助益的结果。到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对》则明言:“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认为“土”不仅像阳热之火一样在万物的生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土”之品行宽缓、温和,是儒家某些核心范畴,如“忠、孝、仁、义”等的精髓所在。因此,在五行作为哲学范畴规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事物之后,归属于“土”行的事物便被凸现出来。五行重“土”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在方位中重“中”
  重“中”的意识萌芽于人类早期方位的观念。
  对“中”的重视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最早期阶段。在殷商时代,方位的观念便逐渐形成。人们对方位最初的定位是先有东、南、西、北四方,其后逐步出现五方的观念,即东、南、西、北再加上“中商”。据甲骨文记载,殷人把商朝领域称为“中商”。胡厚宣认为,当时的甲骨文中已反映出,观察四方风最重要的是是否对中央的“商”有利,重视“中商”甚至导致了“中国”称谓的出现。“中”的甲骨文为“\\r\r”,是一杆旗帜,上下有流苏。旗帜是军队的中心和住所所在,是权力的象征,以旗帜的形象表示“中”,表达了“中”的主导地位。从商代就出现的“中国”一语,表达了我国古代先民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这种重视方位中“中央”的意识出现后,便始终影响着意识领域。殷商时期的重要卜筮书《周易》中便出现了以“中”为上为顺的思想,如张其成在《易道主干》中谈到:“《彖传》采用‘中’、‘中正’‘刚中’‘当位’等术语,从爻德位次关系上解卦义。如《讼·彖》‘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临·彖》‘说而顺,刚中而应’。《观·彖》‘大观在上,……,中正以观天下’”,“《易经》卦爻辞在确立吉凶时,一般是看该爻是不是得‘中’得‘正’,‘中’比正更重要,如果得‘中’,一般为吉。可以说整部《周易》始终都贯穿了尚‘和’崇‘中’的思想”。
  重“中”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中得以发展。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是“中气”之意。其后,文子在《文子·上德》中进一步发挥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是以木实于心,草实于荚,卵胎生于中央。”强调中央之位是所有生命活动、生命之气产生的本位。同时,《文子·道厚》曰:“古之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认为三代时的三皇五帝因立中央之位方得安抚四方,并加以类推,认为所有的事物立于“中”才是立于本,并将之推延到人体生命。《文子·上德》曰:“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在同时期的其他许多哲学著作中,这种思想均有呈现。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将重“中”的思想进一步提升,提出了著名的“中庸之道”,认为在解决矛盾时应“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礼记·中庸》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认为能否中庸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之一。其弟子子思又将这一思想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中庸·第一章》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将“中”看作是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则。《庄子》提出养生的重要思想是“缘督以为经”。“督”是督脉,行于背部正中;“经”是经常。这一思想在《管子》、《吕氏春秋》等亦有体现。中、中庸、中道均为同一含义,意为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2.五色以“黄”为贵
  自然界的色彩本来有多种,五行规范之后,通常提到的色彩就有五种,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同样,受五行思想的影响,黄色的地位一直高于其他色彩。
  在《汉书·五帝本纪》中有“色上(尚)黄,用五数”的记载,在《吕氏春秋》中有“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中华文明的始祖是黄帝,这一名称的由来亦包含有五行重土的思想色彩。
  在五行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眼中的颜色是有等级之分的:黄色最尊贵,因为黄为土色。其次是红色,因为火生土,红色为黄色之母,这叫母以子贵。在秦汉时期,文武百官上朝的服饰还没有级别差,秦始皇喜欢黑色,刘邦喜欢青色。但从隋唐开始,文武百官服饰的颜色就有明显的区分了,黄色成为皇家的专用色,只有皇帝、皇后、太子们可以使用。清朝的官服中有一种“黄马褂”,一般由皇上赏赐给有功的官员,穿上黄马褂,意味着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黄马褂为荣耀;而一般百姓,是不得随意使用黄色的。
  三品以上官员则穿紫色、红色服饰,所用的车马、家中的门扉也多涂成红色、紫色。唐朝有一篇神童的《劝学》诗,说:“少小勤努力,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杜甫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作。这种观
  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因为,在传统文化里,黄色、红色就是尊贵、吉祥的象征,中国民间喜欢红色,如婚礼、新年、开业等,均以红色作为主色调,也是这一原因。
  隋唐时期以至其后的年代,七品官员穿绿色服饰,九品官员则穿青色服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就是九品官职,所以他在这一时期写的《琵琶行》里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宋朝时,福建人韩南通过乡试后几十年未取功名,比范进还不如,直到70多岁参加科考,依然一无所获,皇帝看他年事已高,开恩赏赐了一个职位,一下惊动了四乡,十里八乡的媒婆以为韩南是年轻人,蜂拥而至给他说媒,韩南无奈,只得在门上题诗一首,说:
  读尽诗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吾年级,四十年前三十三。
  从衣服的颜色来看,皇帝赏赐韩南的官位并不高,最多是个九品小吏。
  当然,到了元明时期,青色也慢慢成为某些低下职业的专有色。元明时期规定,凡乐工、优伶甚至卖淫者,均要身着青绿色衣饰,或以青色头巾为标志,乃至于后世一般把妓院称为“青楼”,把妓女称为“青楼女子”,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女人偷情说是给丈夫带“绿帽子”,这一说法也是从这种文化背景发展来的。绿色在中国人的眼里,地位总是高不上去,股市全线下跌,就称为“全线飘绿”;某人紧张、恐惧过度说是“脸都绿了”。绿色在西方国家其实是和平、自然的象征,比如有“绿色和平组织”、“绿色环保组织”等,但绿色在中国人眼里,总是一种在正式场合无法使用的颜色。
  同样地位不高的还有白色,唐朝时为一般百姓和无功名者的服饰颜色,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就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语。至元明时期慢慢就成为丧事的专用色。
  黑色则带有歧视之意。古代之“墨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刺字后用墨汁涂黑,成为一种耻辱的标志,以至于现代依然有“抹黑”一说。近年来流行的黑心、黑手、黑五类、黑社会、黑手党等类词汇,亦是这一含义的延伸。
  我们再来看食物与人体的关系,也是与在整个传统文化中黄色地位尊贵相一致的。按照《内经》的要求,饮食应该五味均衡,什么都吃一点,但是黄色、甘味的食物可以作为主食,多吃一些,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源头地域中原地区,吃的食物主体的色彩是黄色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小米、土豆、红薯、南瓜、黄豆等;肉类如黄鸡、黄鱼等;同样,对人体有明显补益作用的药物,也多是黄色的,如人参、党参、桂圆、大枣、枸杞子、山药、蜂蜜、甘草等。
  3.牲畜中以“牛”为尊
  在古代,牛、羊、鸡、犬、豕(猪)是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但这几种肉食,不仅存在性味、作用的不同,在古代人们的眼中,也存在地位的差异。
  地位最高的是牛肉。郑玄注《周礼·庖人》曰:“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而羊豕亦以类称之。”“牲”的本义指祭祀用的牛,后来泛指祭祀用的牲畜。我们现代所用的“牺牲”一词,本来是指用于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净而体全的牛羊,一般纯色毛的称为“牺”,体全的称为“牲”。韩愈的一首诗中就有“孤豚眠粪壤,不慕太庙牺”之语。现代借用这个词汇,指为某项神圣的事业舍弃生命。一般而言,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和机会吃到牛肉,而低层百姓则难以问津。因为中国是农耕国家,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不得随意屠杀。并且,牛的养殖、生长周期长,成本大,所以,在很多朝代,国家一般都明文规定不许随意杀牛,这样牛肉的价格就很高。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上就说:“牛者稼穑之资,不多屠杀。”古代祭祀活动频繁,在祭祀活动中,用牛、羊、猪三种牲畜作供品较多,但一般的祭祀活动,仅仅用羊、猪作供品,称为“少牢”,只有在很隆重的祭祀活动上,比如祭祀天神,或有皇帝出场的祭祀,才会用到牛、羊、猪三牲,称为“太牢”。《庄子》上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说的是庖丁宰牛时,文惠君在一边观看,并通过一系列的对话,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养生思想,说明在古代,杀牛是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如果像我们现在一样,宰杀牛这样多,我想,一国之君断无前去观看的可能。
  猪的饲养非常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已经有了在家中圈养猪的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的“家”字,写为“\\192.16r\r”,这个字由上为房、下为“猪”的形状构成,代表了古人把猪养在下层,人住在上层的房屋结构,或者家家有猪的含义。“溷”字为猪圈之意,在春秋时期的书籍中已经出现,表明人类养猪的历史非常久远。虽然中国人养猪的历史很长,但在羊与猪之间,中国古人更偏爱羊肉,这从很多汉字构成就能看出。我们看很多与吃、食物有关的汉字,多数都与“羊”有关,如表达食物美味的“鲜、美”二字,均是由“羊”构成,说明古人以鱼、以羊为“鲜”,以羊为“甘美”;“珍馐”的“馐”字,“膳”、“羹”等,亦由羊字构成。除此之外,表达补养、哺养的“养”字,同样也是由“羊”字组成,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羊肉的补益之性、长养之性均是很大的,至少要大于猪肉。
  这种牲畜中以“牛”为尊,以“羊”为主的文化,其实也是五行思想在祭祀、饮食文化中的一种体现。
  4.甘为百味之王
  由于甘为百谷之味,百谷生于土中,所以在酸、苦、甘、辛、咸五味中,甘味对人体补益作用最强。我们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也多是甘味之品,如人参、桂圆、大枣、山药等。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即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的,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强。相反,我们很难在辛味、苦味之中发现补益药。
  5.五脏之中尤重脾胃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人体之精、之神均由五脏所主。但在五脏之中,《黄帝内经》又尤为重视脾胃的特殊地位,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五脏的气血均源自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一病,则外而四肢,内而五脏,上而头面七窍,下而前后二阴无所不病;对于任何疾病,呵护脾胃都是最重要的一环,如外感发热性疾病,《黄帝内经〉提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应以清淡、少量饮食为主;对于内伤性疾病,应以观察胃气的状况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标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言“粥浆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等等;在以脉象为主对疾病的诊断与预测上,脉象有无“胃气”是判断疾病严重与否、预后是否顺吉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黄帝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从生理机制的运转,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重要思想,这是五行中重土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历代学者对五行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虽然褒贬不一,但均无法否认它对中国文化的规范与影响。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五行思想形成以后,“建以万斛狂澜之势,横领思想界之全部”(《古史辩》)。因此,了解五行的源起、内涵,即是从这种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
[attach]9409[/attach]
乾隆明黄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attach]9410[/attach]
古代富裕人家的院门门扉

[attach]9411[/attach]
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羊头骨

[attach]9412[/attach]
西周早期牛首伯矩鬲 1975年房山琉璃河251号墓出土

http://www.gmw.cn/content/2009-10/25/content_997771.htm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4-7-26 19:20
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
---------------------------------------
这一段话杨鹏举教授和杏园春版主应该好好看一下,提提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7 07:23
      虽无新意,值得一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4-7-27 07:23
      虽无新意,值得一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8 10:24
很好的资料,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18 16:53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10:24
很好的资料,学习了。谢谢分享。

谢谢你顶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8 17:15
       洋洋洒洒,颇有启发。
       你能用五行治病吗??如果不能,请你下课!废除五行学说!
        贺娟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特邀专家。从事《黄帝内经》研究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作10余部。
        请李老师、仁海先生与你辩论。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8 17:34
是的,洋洋洒洒,谈古论今,其实并没有涉及到五行学说的真谛,反而徒增许多干扰和困惑,可谓节外生枝,不得要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8 18:12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09:34
是的,洋洋洒洒,谈古论今,其实并没有涉及到五行学说的真谛,反而徒增许多干扰和困惑,可谓节外生枝,不得 ...

  同意先生的意见。
     作者名为中医,实际上,她不看病,是搞基础研究的。西医的解剖学教授、院士,根本不会看病,也是医学家。基础理论与临床有很大距离,过去,中医没有搞基础研究的,现在有了,基础研究的文章,我们搞临床的看看,作为参考,就行了。不能因为人家没有用五行看病,就否定人家对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就否定人家是中医医学家。这篇文章是肯定阴阳五行学说的,反对五行的人不会看,也不愿意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8 19:0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8 10:12
同意先生的意见。
     作者名为中医,实际上,她不看病,是搞基础研究的。西医的解剖学教授、院士, ...

融合观先生言重了,我怎么会去“否定人家对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呢?只是感到她说了那么多,没有涉及到五行学说的要旨,只是乱七八糟的考证了一通罢了。其实这些考证也是云天雾地的,并无实际意义。怎么研究?研究些什么?是她的事;我看到了,发表我的感触,是我的事。风牛马不相及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8 20:05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19:06
融合观先生言重了,我怎么会去“否定人家对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呢?只是感到她说了那么多,没有涉及到 ...

本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的内容,不是专门讲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的。千总提到的五行学说“真谛”,应该是哪些内容,希望能赐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09
刘长林说:“阴阳五行学说在其兴起和昌盛的时期,对古代科学认识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不可低估。但是后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科学知识的增长,阴阳五行学说的缺点和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对于那些继续将阴阳五行奉为不易之至理的人们的思想,就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束缚作用。”(《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科学出版社.1982:79)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11
刘先生又说:“《内经》把五行这种本来是特殊的功能属性和特殊的关系当作最一般的东西加以使用,就在认识过程中违反了特属与一般的的辩证关系,因而在指导人们以系统整体观点观察问题的同时,势必发生限制和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它象一个框子一方面妨碍人们根据新的材料概括出更具一般性、更科学的系统原则,另一方面又取消或消弱了对各种具体事物内部结构的特殊规律的探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12
又说:“《内经》把五时、五方、五气、五材、五色、五脏……等不同事物排列起来,构成世界的五行关系图式。主要是根据经验积累,自发地采用了朴素的统计方法,将那些直观可察的大量重复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观念,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运动的某些规律性,有一点的实用价值,但未能深入地认识到事物的本体和内在本质,更谈不到把握整个世界而结构。为了构筑理论体系的需要,古代又常常对这些直观联系加以夸大歪曲,甚至主观杜撰,如硬把五畜(鸡、羊、牛、马、彘)、五声(呼、笑、歌、哭、呻)与五行联系起来,就是明显的例子。因此,五行体系作为世界的结构图式无疑是不能成立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13
刘先生继续说“同时,《内经》过分夸大了四时对事物的影响,错误地以为万物都以四时为死生之本,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四时的周期循环,从而把事物整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统统归结为以四时为中心的各种五行系统之间的固定关系。这带有很大主观臆造性,也不可能是科学的。一方面把世界的普遍的结构联系固定化、特殊化,另一方面又抹煞了事物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的特殊性,将人抽象化、一般化了。”
“《内经》重视系统整体的动态平衡,注意到事物运动的周期性,这在原则上是对的。但它有时把平衡绝对化,把事物运动的周期性看成原封不动的封闭圆圈,看不到每一次循环都比上一次有了变化,增添了新的内容,甚或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不懂得螺旋式上升的道理,和它的阴阳学说一样,明显地具有循环论的倾向。《内经》五行学说的所有这些缺点和错误是自发辩证法和朴素系统论因历史条件局限所不可避免的,是人类思想发展早期阶段不成熟的表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14
刘先生又说:“《内经》在应用五行学说解决医学问题时,已经多少意识到把五行当作一般结构模型与实际不符。在研究人体时,《内经》能够从实际出发,并没有处处应用和遵循五行,如它承认人体有三阴三阳六经,有六腑,还有奇恒之腑,等等,突破了五行的限制。在病的传变上,它也没有完全固守‘脾移寒于肝’,‘肝移寒于心’,‘心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肾’。这里就看不出五行的影响。”
“但是在一些医学问题上,《内经》又受到五行的局限,主观主义地用五行去规范客观事实,颠倒了原则与实际的关系。如有时用五行来说明五脏的特性,用五行生胜解释五脏的生理关系,不仅对于深入探讨五脏之间复杂的具体联系起了阻碍作用,而且矛盾重重,有不少牵强附会。《内经》用五行的固定关系解释病理现象,有时甚至出现笑话,如《素问·阳明脉解》说:‘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特别是《内经》利用五行预后的某些论述,更是荒唐。《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肝见庚辛死,……是谓真脏见皆死。’依据《内经》,甲乙日属木,丙丁日属火,戊己日属土,庚辛日属金,壬癸日属水,所以,五脏病必然因五行相胜的关系,于其所不胜之日加重甚至死亡。这种推算没有科学依据,已经完全把五行当作一个万能万灵的神秘公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17
梁启超说:“春秋战国之前,所为阴阳,所谓五行,其说甚稀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两汉所谓今文家经说,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十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10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18
顾颉刚、杨向奎说:“西汉是阴阳学说极盛的时候。”(顾颉刚,杨向奎.三皇考,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36:42)
“汉儒生在以阴阳五行为信条的社会里,便没有不受阴阳五行说的浸润的,阴阳五行即是他们的思想的规律。到了魏晋,玄学起来了,王弼们就对于这些术数公然攻击了。……可见在一种时代意识之下,无论什么人对于它都脱离不了关系。”(顾颉刚.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和历史.清华学报,1930年第6卷第1期;又见:古史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4-616)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19
范文澜说:“先有原始的阴阳说,后有原始的五行说。原始阴阳说在殷周之际发育而逐渐盛大,接着五行说经邹衍一番附会扩充,与旧有之阴阳合并而成其新的神化的阴阳五行学说。”(与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燕京大学史学报,1931年第3期)“西汉统一中国,需要维持统一的经学(三纲五常),尤其需要证明匹夫做皇帝是上天所命(五德终始),是孔子所预知(为汉制法)。因此阴阳五行化的经学,成为西汉经学的‘骄子’。”(范文澜历史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79)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20
冯友兰说:“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知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日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498-499)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21
张岱年说:“战国及汉初人所讲之五行学说,内容多牵强附会,繁琐殊甚,自纯哲学观之,实无多少价值。”(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82)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21
范寿康说:“把阴阳说和五行说结合起来,就成为阴阳五行说。这种阴阳五行到了汉代更行发展,汉代人竟把这种理论应用于一切日常行事方面。”(中国哲学史通论.三联书店,1983:143)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22
任继愈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用阴阳五行附会《春秋》,用天人感应目的论发挥《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使今文经学更与谶纬迷信密切结合,成为十分荒谬,繁琐庸俗的神学哲学。”(中国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2:191)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8 20:2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18 12:25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18 12:09
刘长林说:“阴阳五行学说在其兴起和昌盛的时期,对古代科学认识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不可低估 ...

谢谢河间金栋先生惠顾和赏评。
正如先生所说,阴阳五行学说在其兴起和昌盛的时期,对古代科学认识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不可低估。但是后来,随着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科学知识的增长,阴阳五行学说的缺点和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实情。可是,如果中医废弃掉阴阳五行学说,又找什么替代呢?是不是不用了更好呢?没有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医理论将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得而知。
就像人的手和脚,在人类兴起和发展的时候,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电力和机械技术的普及,手和脚的缺点和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我们是不是也该将其废弃掉呢?没有了手和脚的人类将是个什么样子呢?也不得而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18 20:27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20:23
谢谢河间金栋先生惠顾和赏评。
正如先生所说,阴阳五行学说在其兴起和昌盛的时期,对古代科学认识的发展 ...

“上述引文是为了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以前去,而不是为了否定《内经》的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8 20:3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20:23
谢谢河间金栋先生惠顾和赏评。
正如先生所说,阴阳五行学说在其兴起和昌盛的时期,对古代科学认识的发展 ...

阴阳学说是手和脚,五行学说是拖鞋。
听说邓铁涛先生就主张用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还立为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千总也在本帖里见过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8 20:45
llyyjj 发表于 2016-1-18 12:31
阴阳学说是手和脚,五行学说是拖鞋。
听说邓铁涛先生就主张用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还立为国家级的 ...

哈哈,如果真如您所说,看来邓老先生也把五行学说当成拖鞋了。只是不知道邓老先生又打算怎样取代阴阳学说?是不是也立了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看来下一个中国拿医学诺奖的人一定是邓老先生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8 20:48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20:45
哈哈,如果真如您所说,看来邓老先生也把五行学说当成拖鞋了。只是不知道邓老先生又打算怎样取代阴阳学说 ...

这个项目已经立项,或许已经完成,这事我知道,本论坛发过原文,我记得您也看过。一会我再找出来。
该项目是否邓老提议我不知道。不过,该项目的主要观点是邓老早些年就提出来的。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8 20:49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20:45
哈哈,如果真如您所说,看来邓老先生也把五行学说当成拖鞋了。只是不知道邓老先生又打算怎样取代阴阳学说 ...

请千总阅: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9&highlight=973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8 20:5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20:45
哈哈,如果真如您所说,看来邓老先生也把五行学说当成拖鞋了。只是不知道邓老先生又打算怎样取代阴阳学说 ...

请千总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204/12/596479_15099567.shtml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8 20:58
llyyjj 发表于 2016-1-18 12:51
请千总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204/12/596479_15099567.shtml

谢谢llyyjj先生搜寻、转载相关资料。先生辛苦了。如果一切属实,那我们就等着为邓老先生获得下一届医学诺奖热烈祝贺吧!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6-1-18 21:08
可见    挺五行之人    对五行之理   五行之用,其实,也是一脑子的浆糊。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6-1-18 21:10
自己  既然不懂   为什么就不允许别人质疑哪?人家不懂,你认为质疑不好。可是,你不懂,你难道就可以坚持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8 21:15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8 20:58
谢谢llyyjj先生搜寻、转载相关资料。先生辛苦了。如果一切属实,那我们就等着为邓老先生获得下一届医学诺 ...

诺贝尔奖颁给了中药研究的新药发明。该奖主要是奖励发明的。对于医学理论尤其是中医理论,会不会奖励,我估计不会。这个973计划完成以后,获国家科学奖估计可以。这个讲如果颁发了,五行之争自然平息了。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6-1-18 21:39
gl0101 发表于 2014-7-26 19:20
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 ...

谢谢你为我们提供证据,虽然有很多说法,五方、手指计数、万物由五种,这三种能不能和气候有内在的普遍联系?唯有五星和气候和气候有内在的联系,其他如果不存在和气候存在着普遍联系,就不能上升为理论。
其作者源自天之五星
  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8 21:46
杨鹏举 发表于 2016-1-18 21:39
谢谢你为我们提供证据,虽然有很多说法,五方、手指计数、万物由五种,这三种能不能和气候有内在的普遍联 ...

“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这是对的,观察五星天象,是为观察地上气象服务的。五星是气象变化的标志,就像铃声是上课的标志一样。
但五行不是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就像上课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响铃。

作者: 杨鹏举    时间: 2016-1-18 23:00
llyyjj 发表于 2016-1-18 21:46
“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这是对的,观察五星天象,是为观察地上气象服务的。五星是气象变 ...

李榆军,比喻要得体,风马牛不相及的比喻,五星不仅仅是气象变化的标志,改变不了其对大地的影响事实,《内经》为证。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9 09:50
杨鹏举 发表于 2016-1-18 23:00
李榆军,比喻要得体,风马牛不相及的比喻,五星不仅仅是气象变化的标志,改变不了其对大地的影响事实,《 ...

这个比喻是有点不恰当。换一个。
大红公鸡喔喔叫,太阳公公起的早,公鸡叫,标志着太阳要升起来,不是公鸡把太阳叫起来的。把天下公鸡都消灭了,太阳还照样起来,是吧?


您要说五星对地球气象有影响,您得有天文学证据。这可不是中医问题,不是拿《内经》就能管用的。
就算《内经》伟大,可以解释五星影响地球,您也先得把《内经》的内容讲解清楚,是吧?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24 13:04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