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柴胡、青皮[註]
【註】青皮,據《本草綱目》補。
足陽明胃經:升麻、葛根、白芷、石膏[註]
【註】“石膏”,據《本草綱目》補。
足太陰脾經:芍藥(白者補,赤破經)、升麻、蒼朮、葛根[註]
【註】“升麻、葛根、蒼朮”,據《本草綱目》補。
足少陰腎經:獨活、桂、知母、細辛[註]
【註】“知母、細辛”,據《本草綱目》補。
足厥陰肝經:柴胡、吳茱萸、川芎、青皮[註]
【註】“吳茱萸、川芎、青皮”,據《本草綱目》補。
手太陽小腸經:羌活[註]、藁本
【註】“羌活”,《本草綱目》作“黃?”。
手少陽三焦經:柴胡、連翹、(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註]
【註】“連翹、(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原在《本草綱目序例·引經報使》膽條下,根據文意加以調整補充。
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石膏[註]
【註】“升麻、石膏”,據《本草綱目》補。
手太陰肺經:白芷、升麻,加蔥白亦能走經、桔梗[註]
【註】“桔梗”,據《本草綱目》補。
手少陰心經:獨活[註一]、黃連、細辛[註二]
【註一】“獨活”,《本草綱目》無。
【註二】《本草綱目》作:“手少陰心:黃連、細辛”。
手厥陰心包絡:柴胡、牡丹皮[註]
【註】《本草綱目》作:“手厥陰心主:柴胡、牡丹皮”。
----瘡瘍主治心法[註]----
【註】原無題目,據其內容與《醫學啟源·主治心法》中“瘡瘍”部分類似而增補。
苦寒以為君:黃芩去心;黃連去須;黃柏去皮;知母去須;生地黃,但用酒洗過用之,以酒熱為因也。
甘寒以為佐:黃芪、人參、甘草。
大辛以解結為臣:結者散之,連翹、當歸去蘆、藁本。
通經以為使:手之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足之三陰,足走臟而腹走手。
辛溫活血去惡血:當歸梢、蘇木、紅花、牡丹皮專治胃流血、凝血。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春防風、升麻;夏黃芩、知母、白芍藥;秋澤瀉、茯苓;冬桂、桂枝。
補胃實胃進飲食:橘皮、人參、甘草。
內實內熱者:黃連、黃柏、知母。
表虛表寒者:黃芪、人參,桂枝內發在外。
氣虛氣弱者:陳皮、黃芪、人參入脾。
氣實氣結者:青皮、厚朴、木香、沈香。
血虛者:生地黃、當歸身。
血實、惡血積聚者:當歸梢、蘇木、紅花。
散陰瘡之結聚排膿者:肉桂、入心,引血化汗化膿。
出瘡毒消瘡腫:黍黏子,用半生半熟,解表裏。一名大力子、牛蒡[註]子、惡實子。
【註】“蒡”字原作“旁”。
瘡出膈已上,須用防風上節、羌活、桔梗,此一味為舟楫,使諸藥不能下沈。
瘡出身中以下:須用酒水中半盞。
瘡堅而不潰者:昆布、王瓜根、廣茂[註]、京三棱
【註】廣茂:即莪朮,又名莪茂。
瘡痛甚者:加用黃芩、黃連、黃柏、知母。
十二經中但有瘡,皆血結氣聚,必用連翹。
瘡發而渴者:加葛根。
瘡出而嘔吐者:半夏、薑屑。
瘡出而煩悶者:黃連。
瘡出而飲水者:澤瀉、茯苓。
瘡出而大便不通者:煨大黃。
大便結燥而難得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瘡者:須用黃芩酒洗。
中焦有瘡:須用黃連酒洗。
下焦有瘡:須用黃柏、知母、防己,俱酒洗。
先有燥熱而病瘡者:蓋胃火受邪,當補腎水之不足。黃柏、知母。
因酒過多瘡出者:當除膀胱留熱,用澤瀉、防己。
註:“己”原作“尾”,今改。
瀉腎火,補下焦元氣:生甘草梢子。
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共力成功者:炙甘草。
馬刀挾癭須用:昆布、王瓜根、草龍膽。
馬刀未破而堅者須用:廣茂、京三棱。
地之濕氣,濕寒傷之,外鬱壅經絡不行,外有大寒濕之邪,而內必生大熱。當以辛溫之藥及行本經藥,通其皮毛壅滯;內則苦寒之劑,瀉其當氣之不從。是其治也。
----製方之法[註]----
【註】原無題目,因其文字與《醫學啟源·製方法》、《本草發揮·製方之法》、東垣《用藥珍珠囊·製方之法》題目內容類似而闕文頗多,故增補之。
病在上為天,製度宜炒、酒洗。煎藥宜武、宜清。服之宜緩飲。
病在下為地,煎藥宜文、宜濃。服之宜急飲。
去咽嗌之病[註一],近者奇之;治肝腎之病[註二],遠者偶之。汗不可以[註三]奇;下不可以偶[註四]。
【註一】“之病”二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二】此五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三】“以”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註四】“以”字原奪,據《本草發揮·製方之法》補。
補上治上製[註一]以緩,緩者氣味薄,能遠其表,劑小量而頻食,後使氣味能遠去表去上。故曰:治肺者[註二],蓋欲少而頻者也。
【註一】“製”字原奪,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補。
【註二】原文“治肺者”下有“九”字,疑衍,從刪。
----骨蒸[註]----
【註】原無題目,據文中內容增補。
肺:氣,石膏辛;血,黃芩苦。
腎:氣,知母;血,黃柏。
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裏,皮為表。
牡丹皮,治包火,無汗而骨蒸。
四物內加上二味,治婦人骨蒸。
知母,瀉腎火。有汗而骨蒸。
潔古老人《珍珠囊》畢
附註:《珍珠囊》(公元1186年出版,宋淳熙13年,金大定26年),是张元素编著。全书共1卷。本书1卷,药100味。对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均有所述。李时珍称之为“深阐轩歧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枢》之下,一人而已。”本书原著,久已散佚。但其内容,尚可见于《本草纲目》、《济生拔苹》等书中。张氏弟子李杲(东垣)所著之《用药法象》;再传弟子王好古所著之《汤液本草》皆渊源于本书。后世的中药药性小经典《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又称“寒热温平药性”也是托《珍珠囊》之名续撰。此洁古老人《珍珠囊》录自新浪博客博主黑色的眼睛的博文:張潔古《珍珠囊》--一本罕見的古代藥物手冊(转载),原文源自何处尚难稽考。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李东垣更是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之一。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以及《珍珠囊》的引经报使等内容,后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