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灵·九宫八风》篇首图与洛书一致,二者是否有关?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27
标题: 《灵·九宫八风》篇首图与洛书一致,二者是否有关?
【原创】《灵·九宫八风》篇首图与《洛书》有关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河图》《洛书》与中医是否有关系?


本文先不谈《河图》,先谈谈是否与《洛书》有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29
九宫八风
《内经》的篇名,即《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篇。

《灵枢注证发微》:“内论九宫八风,故名篇。”

《中医大辞典》:“《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阐述九宫的方位和八风的区别及其导致的病变,故名。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确立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央和四正、四隅的九个方位,从而说明季节和方域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33
原图数、卦、方位分置,不便览阅,今统一于一图之中,学者一目了然。(孙国中按)
[attach]985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36
上图是《灵枢·九宫八风》篇中的两个首图,其数字排列是否与《洛书》一样?是否与《九宫图》一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44
洛书:“大禹治水,神龟负图之洛,文刊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禹因以第之,以成九筹。”(《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
洛书方位表
[attach]9858[/attach]
改良洛书
[attach]9857[/attach]
《易纬·乾凿度》云:“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率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辰)之所居,故因之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遊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反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坎为名耳。出从中男,入从中女,亦因阴阳男女之偶为终始云。从自坎宫,必先之坤者,母于子养之,勤劳者,次之震,又之巽,母从异性来,此其所以敬为生者,从息中而复之乾者,父于子教之而已,于事逸也。次之兑,又之艮,父或老,顺其心所爱,以为长育多少大小之行已,亦为施。此数皆合十五,言有法也。”
下图是行九宫的顺序。
[attach]9856[/attach]
巽四  离九  坤二
震三  中五  兑七

艮八  坎一  乾六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49
《易·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此八卦方位亦即文王《后天八卦图》。
[attach]9863[/attach][attach]986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52
九宫图图中之数,源自《洛书》,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正是《洛书》九宫数。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东、南、西、北),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五居一、三、七、九的中间,属于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于中宫,而寄旺四隅。数字的多寡,标志着四时气候寒温的变化,和一天晨昏昼夜光热的强弱。因此,对八方风向的来路及其性质的刚柔、寒热、燥湿等的差异,也就可以推测而知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53
九宫图图中之八卦名称离、坎、震、兑、巽、坤、艮、乾,代表方位,来源于后天八卦方位图。即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坤西南、艮东北、乾西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53
九宫图中之阴洛、天宫、玄委、仓门、招摇、仓果、天留、叶蛰、新洛等,是九宫的宫名。由于宫在一定的方位,所以八卦又代表相应的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54
九宫图中的立夏、夏至、立秋、春分、秋分、立春、冬至、立冬等,是节气名称,与八卦的阴阳五行属性有关。如震卦在东方,应春分节,余者类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55
无论是《洛书》、后天八卦方位图,还是九宫图,其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代地图上的方位正好相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56
中医经典《素问·刺禁论》说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句话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唐代王冰注释说:“肝象木,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旺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高士宗《素问直解》也说道:“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或“左升右降”之说推演而来。

实际上,中医的藏象(五脏)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是“象”思维理论的五脏,天人相应的结果,不单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脏。不明于此,在许多地方便会发生误解,开口动手便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5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风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很明显,上述的东、南、中、西、北来源于《洛书》,与后天八卦方位图同源。所不同的是,《内经》取其五,《周易》取其八。其中上9是代表正南方,为离火;下1代表正北方,为坎水;左3代表东方,为震木;右7代表西方为兑金;2、4为坤巽,分别代表西南和东南;6、8为乾艮,分别代表西北和东北。左肝的“左”仅仅是代表东方,与五气的风、五行的木、五味的酸、五脏的肝等相配而已,它和肝的解剖部位没有任何关系。同理。右肺的“右”仅仅是代表西方,它与五气的燥、五行的金、五味的辛、五脏的肺等相配而已,这与肺的解剖部位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0:59
[attach]9865[/attach]
以上是洛书改良图。


很明显,上述的东、南、中、西、北来源于《洛书》,与后天八卦方位图同源。所不同的是,《内经》取其五,《周易》取其八。其中上9是代表正南方,为离火;下1代表正北方,为坎水;左3代表东方,为震木;右7代表西方为兑金;24为坤巽,分别代表西南和东南;68为乾艮,分别代表西北和东北。左肝的“左”仅仅是代表东方,与五气的风、五行的木、五味的酸、五脏的肝等相配而已,它和肝的解剖部位没有任何关系。同理。右肺的“右”仅仅是代表西方,它与五气的燥、五行的金、五味的辛、五脏的肺等相配而已,这与肺的解剖部位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1:04
《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一移日,……
[attach]986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1:05
该篇是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应的角度出发,根据天体的运行规律,提出了九宫图说,实源于《洛书》九宫数与后天八卦图。此篇以天象来观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八节对气候异常的变化对人体危害很大。但是今人中医治病有几个中医观察天象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1:07
《易·系辞传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汉·孔安国:“《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唐·孔颖达《正义》:“《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筹是也。”

河出图:传说伏羲时,黄河里出了一匹神马,背上画着图,伏羲就照着此图,画出了八卦。河,指黄河。

洛出书:传说夏禹治水时,洛水出了个神龟,背上刻有文字,大禹就照此写出了《洪范·九筹》(治国的九种大法)。《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筹。”

圣人则之:指伏羲依(效法)《河图》、《洛书》画出了(得到了)八卦图,夏禹依(效法)《洛书》写出了(得到了)《洪范·九筹》。

《河图》《洛书》,过去认为很神秘,在今天看来,它们实际上只是数学中一个分支,通常叫它为幻方或魔方。南宋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国外则称之为幻方(magic Square)。二者虽为幻方无疑,但它的意义却不能忽视。

《河图》《洛书》,究其本源,实为数学中的一支。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一方面是科学内容丰富了,更能进一步说明节气、阴阳与万物生、壮、荣、衰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使人恍惚迷离,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来也是一条规律。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5-5-1 11:1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1 11:07
《易·系辞传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汉·孔安国:“《河图》 ...

嗯,说的好。越有学问的人,讲出来的话,越容易让人懂。而没学问的人,非常怕自己的话,太简单,被人看不起。而为了欺骗为目的的人,他的话,就更不想让你看懂,你看懂了,他也就欺骗不了人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3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1 11:04
《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 ...

《类经卷二十七·运气三十五》注:

“太一,北辰也。按《西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之常居也。盖太者至尊之称,一者万数之始,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极也。北极居中不动而斗运于外,斗有七星,附者一星。自一至四为魁,自五至七为杓(彪biao)。斗杓旋指十二辰,以建时节,而北极统之,故曰北辰,古云太一运璇玑以齐七政者,此之谓也。斗杓所指之辰,谓之月建,即气令所王之方,如冬至节,月建在正北,故云太一居叶蛰之宫。叶蛰,坎宫也。以周岁日数分属八宫,则每宫得四十六日,惟乾巽天门地户两宫止四十五日,共计三百六十六日,以尽一岁之数。后仿此。坎宫四十六日,主冬至、小寒、大寒三节。
明日即上文四十六日之次日,谓起于四十七日也。后仿此。天留,艮宫也。主立春、雨水、惊蛰三节,共四十六日,太一之所移居也。连前共九十二日而止。
仓门,震宫也,自九十三日起,当春分、清明、谷雨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一百三十八日而止。
阴洛,巽宫也,自一百三十九日起,主立夏、小满、芒种三节,共四十五日,至一百八十三日而止。
天宫,离宫也,主夏至、小暑、大暑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二十九日而止。
玄委,坤宫也,主立秋、处暑、白露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七十五日而止。
仓果,兑宫也,主秋分、寒露、霜降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三百二十一日而止。
新洛,乾宫也,主立冬、小雪、大雪三节,共四十五日,至三百六十六日,周一岁之全数而止。
岁尽一周,复起于叶蛰之宫,交于冬至,乃为来岁之首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3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1 17:38
《类经卷二十七·运气三十五》注:
“太一,北辰也。按《西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之常居也 ...

【语译】太一常从冬至那天,居正北方叶蛰宫四十六天;期满后的明天,就移居东北方天留宫四十六天;期满后的明天,又移居正东方仓门宫四十六天;期满后的明天,又移居东南方阴洛宫四十五天;期满后的明天,又移居正南方上天宫四十六天;期满后的明天,又移居西南方玄委宫四十六天;期满后的明天,又移居正西方仓果宫四十六天;期满后的明天,又移居西北方新洛宫四十五天;期满后的明天,又重回到叶蛰宫,就又到了冬至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44
下面谈谈九宫。
九宫《辞源·乙部》“九宫”注释共有6条,其中与《灵枢·九宫八风》篇相关者涉及3条。

《辞源·乙部》:“九宫:东汉以前《易纬》家之说。以离、艮、兑、乾、巽、震、坤、坎八卦之宫,加上中央,合为九宫。见《后汉书·五九·张衡传》请禁绝图谶疏及‘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注。古代算法名。汉徐岳《数术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甄鸾注:‘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依次排列,横竖斜偏,三个数相加都得十五。如图:(略)。明堂九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44
《辞源》“九宫”的3条注释,实演变为洛书九宫数,与《灵枢·九宫八风》篇二个首图相一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45
“东汉以前《易纬》家之说,以离、艮、兑、乾、巽、震、坤、坎八卦之宫,加上中央,合为九宫”,即《易纬·乾凿度》所云:“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率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辰)之所居,故因之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遊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反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坎为名耳。出从中男,入从中女,亦因阴阳男女之偶为终始云。从自坎宫,必先之坤者,母于子养之,勤劳者,次之震,又之巽,母从异性来,此其所以敬为生者,从息中而复之乾者,父于子教之而已,于事逸也。次之兑,又之艮,父或老,顺其心所爱,以为长育多少大小之行已,亦为施。此数皆合十五,言有法也。”
[attach]986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46
《易·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此八卦方位亦即文王《后天八卦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47
据郑注及《易·说卦传》之方位,画一个太一下九宫巡行次第图,亦即清人胡渭《易图明辨》卷二按八卦方位,参照郑玄这段注文所列“九宫”图。如下:
巽四  离九  坤二
震三  中五  兑七
艮八  坎一  乾六
上图与古代算法名-《数术记遗》甄鸾注“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及明堂九宫数之排列一样,(《大戴礼·明堂第六十七》:“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记用九室,谓法龟文,故取此数,以明其制也。【补】九宫之数,二在西南,八在东北,九在正南,一在正北,四在东南,六在西北,七在正西,三在正东,五位乎中,土室象之。”)亦与朱熹《周易本义》前面所画的《洛书》一样,即洛书九宫数。《后汉书·张衡传》“九宫”注,亦系抄袭郑注以为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49
九宫之名,虽不知确切记载于何时何书,亦或最早见于《易纬·乾凿度》。但对于九宫的考辨,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二·九宫》考之甚详,今录之如下:

“《后汉书·张衡传》:‘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并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曰: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图谶成于哀平之际,皆欺世罔俗,以昧执位,情伪较然。且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徵效,世莫肯学,而竟称不占之书。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事实难形,而虚伪不穷也。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矣。’
按:九宫不见于《汉书》,至张衡始两言之。上与律历、卜筮并称,下与卦候、风角相埒(lie裂),非图纬夭妄不经者比。九宫之数纵横十五,不知起于何时。按《管子·轻重戊篇》曰:‘宓戲作造六峜(ji计)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世本》曰:‘隶首作数。’宋忠云:‘隶首,黄帝史也。’魏刘徽《九章算经序》曰:‘包牺氏始画八卦,作九九之术。以合六八之变,黄帝引而伸之。’《夏候阳算经序》曰:‘算数起自伏羲,而黄帝定三数为十等,隶首因以著《九章》。’《韩诗外传》曰:‘齐桓公设庭燎,东野人以九九见者。’《吴书》赵达治九宫一算之数;《隋志》有杨淑《九九算术》一卷。盖九宫一算,即九九算术。伏羲始作之,黄帝使隶首引而伸之,以为《九章》之数者也。据刘徽之言,则伏羲先画八卦,后作九九。班固云:‘伏羲画八卦,由数起。’非也。今九九八十一乘除之算,疑即隶首遗制。《算经》每以物设乘除法,有九数列为三条书之者,与《大戴·明堂篇》所列正相似。术家取九室之数,配以八卦、五行,名之曰九宫。后汉黄香有《九宫赋》;《隋志》有《黄帝九宫经》一卷,《九宫行棋经》三卷,并郑玄注,又《九宫八卦式图》一卷。《唐志》有《太一九宫杂占》一卷,《遁甲九宫八门图》一卷。其曰黄帝九宫,盖以数成于隶首;而《明堂》之制,亦创自黄帝,故依讬之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49
九宫与医学结缘,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因《内经》是那个时代之作品,《易纬》九宫占术在当时把节后气象的变化与统治者的行为和政治上的得失联系起来,用以占验阴阳灾异及人事的吉凶祸福,从而引进渗入医学领域,并加以改造后,来说明解释人体生理与病理及患病与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所以杨力《周易与中医学·第九十二章·易纬乾凿度与中医理论》说:“九宫,根据近代阜阳汉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说明九宫在汉代即有,在《易纬·乾凿度》中对九宫图有明确记载”,据郑注,“说明九宫是以北极(太一)为准,合八卦、天文、历法为一体的,……指出九宫与方位节气的关系,以及和阴阳消长的联系。《乾凿度》方位图八卦方位说将八卦与十二月节气相配合,……通过八卦与方位,体现了四季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规律。《灵枢·九宫八风》篇,受《乾凿度》九宫说及八卦方位说的影响,又吸取了《左传》、《吕氏春秋》的八风说,……从而创立了《九宫八风图》。《灵枢·九宫八风》篇在《乾凿度》的影响下,结合天文、气象、历法,把八卦、星宿、方位和斗纲月建统一起来,论述二十四节气交替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以此预测风雨灾害,对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 17:50
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会用,情有可原;可悲的是,自己不明白,就说:不科学,是糟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51
九宫,术数家所指的九个方位。《易纬》“九宫八卦”之说,即八卦之宫加上中央宫,其太一九宫占术之图与《灵枢·九宫八风》篇二个首图相同,亦与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西汉汝阴侯墓中的占星式盘一致,所以刘大钧《周易概论·历代易学研究概论》(第五辑)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早在西汉之初,或者更早,就已有了与‘洛书’相同的图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7:59
上述内容可参看拙著《<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第十节《内经》与卜筮、巫祝、风角、星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8:06
易纬·乾凿度:是对的佐翼,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皆有纬,加上《孝经》共有《七纬》。

《后汉书·方术列传·樊英传》:“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李贤注:“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耀》、《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记历枢》、《含神物》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汁图徵》也;《孝经纬》:《援神契》、《鉤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鉤》、《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

《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康成)注释得以保存。

乾凿度之义,《易纬·乾坤凿度卷上》:“乾者,乾天也,又天也”,“凿者,开也。圣人开作度者,度,路,又道。圣人凿开天路,显彰化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8:10
金栋按:

谶纬,一种神学迷信。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者,验也”(许慎《说文解字》),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宗教预言,又名“符谶”、“符命”,有的有图有字,名“图谶”。“,织横丝也”(《说文解字》),相对“经”而言,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箓瑞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纬者经之义流,衍及旁义。”谶纬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来说,则谶先于纬,《史记》载“亡秦者,胡也”(《秦本纪》),以及“篝火狐鸣”、“鱼腹帛书”(《陈涉世家》)已开用谶之先声。汉初的京房易学、齐诗、公羊传中开始有后世纬书的成分。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谶纬在西汉后期开始盛行,王莽“改制”,光武“中兴”都曾利用谶纬作为合法依据。

光武即位,崇信谶纬,中元元年(56)“宣布图谶于天下”,使谶纬在东汉时达到极盛。当时称为“内学”,“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之”(《后汉书·方术传》)。经过石渠阁和白虎观两次经学会议,在《白虎通义》中进一步完成谶纬与今文经学的结合,使谶纬神学在意识形态上虽居于统治地位。随着汉末的今古文经学的合流以及魏晋之际玄风的兴起,谶纬逐渐衰落,但在王朝更迭时,一般仍用来作为膺受天命的根据。从南朝刘宋开始禁谶,“及(隋)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禁之”(《隋书·经籍志》)。后谶纬之书遂大部分失传。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保留有纬书的一些片断。清殷元正《集纬》、清赵在翰《七纬》、清黄奭《汉学堂丛书》都有辑佚多种。1971年以来曰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儿编辑的《纬书集成》陆续出版,搜集较为完备。除去其中迷信部分,也含有某些天文、历法、地理、乐律、医学等方面的科学资料,如《河图》:“地恒动不止”;《河图·开始图》:“阴阳相薄为雷”;《春秋·元命包》:“阴阳激为电”等等。(《中国哲学大辞典·名词术语·秦汉哲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8:16
中医经典《灵枢·九宫八风》篇与汉《纬》有关。科学否?迷信否?糟粕还是精华?明智者一眼便知。我辈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自己定夺吧!


董仲舒有“天人感应”之说,《内经》理论有“天人相应”之说,有云“牵强附会”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8:20
[attach]9868[/attach]
[attach]9869[/attach]
[attach]987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1 18:23
[attach]9871[/attach]
[attach]9872[/attach]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1 18:4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5-2 15:21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1 10:44
洛书:“大禹治水,神龟负图之洛,文刊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禹因 ...


       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与金先生两年前已讨论过,仍存在着分岐。

     我的观点是:
     九宫算图是我国西汉早期的数学成就,先有了数学上的这个九宫算图(图1),实际上,不只是九个数,可以是是无限个数,图2就是明证。
     然后有汉代的九宫占盘,将八卦附会于九个数字图上。

     后来,宋人将九个数字换成小黑点,就成了洛书。
     
    《内经》中九宫八风中的九宫,可能来源于九宫占盘,但九宫占盘来源于九宫算图中的算术。

      这样说,才避免本末倒置的问题。
      从发展规律上看,只能是数学在前,借用在后。

      从图中不难看出,八卦是后加进这些数字中去的。也就是说,不是将九个数加在八卦上,而是将八卦硬加进这些数字上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1 19:5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科学态度!
      《内经》、《伤寒论》等等中医理论并不是无源之水。
      【”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或“左升右降”之说推演而来。 实际上,中医的藏象(五脏)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是“象”思维理论的五脏,天人相应的结果,不单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脏。不明于此,在许多地方便会发生误解,开口动手便错。】论坛中这类人大有人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2 09:1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 19:5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科学态度!
      《内经》、《伤寒论》等等中医理论并不是无源 ...

解剖一词,《内经》虽有之,但中医不重解剖更重关系(曹东义语),即《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其推演的结果则为或然性,即不准确。目前看来,必须补上现代解剖生理学这一课,以弥补中医基础理论之不足。难道这是西化中医吗?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2 09:1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5-2 09:21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2 09:10
解剖一词,《内经》虽有之,但中医不重解剖更重关系(曹东义语),即《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以阴 ...


金栋先生此言,完全正确。
解剖生理学知识,中医师应当必备,否则就靠猜。如果认为这就是西化中医,那就说明这种西化中医的方法是正确的。


中医不是不重解剖,是解剖知识不过关,太粗糙。
中医不是不重视解剖,如“心主血脉、肺司呼吸、胃主受纳”等认识都是从解剖上观察来的。
中医不是只重视关系,是因为不懂更细的解剖和具体的生理,只能从外在表象上认识问题,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想重视也实现不了。如果那时就有今天的解剖和生理水平,古代医学一定会恰如其分的用好的。这完全是时代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有中国传统文化,那是瞎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2 09:48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5-2 09:13
金栋先生此言,完全正确。
解剖生理学知识,中医师应当必备,否则就靠猜。如果认为这就是西化中医,那 ...

读读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内经时代》及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等当代学者之著作,则会达到溯本求源、知其所以之目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2 15:0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5-2 15:08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2 09:48
读读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内经时代》及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等当代学者之著作,则会达到 ...


      金先生可能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最后一句是指中医治病技术伤寒杂病论,不是指内经。我并没有否认阴阳五行是内经的框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3 06:01
            中西医融合的目的不是比较中西医的高低,而是融合他们的优点,弥补他们的缺点。不要在他们的缺点上下功夫,抬死杠。 中医要补西医这一课,西医要补中医这一课。前提是要把中医理论完完整整、准准确确地继承下来。第一步就是要把秦汉时期的经典著作准确地用现代语言表述出来,不要急于与西医概念直接对接,差之分毫失之千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3 06:21

   回到《内经》那个时代,即战国、秦汉时期,读一读那个时代的著作,感受一下先哲们的思想境界,诸如《国语》、《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孟子》、《荀子》、《春秋左传》、《周礼》、《礼记》、《周易》、《尚书》、《吕氏春秋》、《春秋繁露》、《淮南子》、《白虎通》、《史记》、《汉书》等诸子经史古籍后发现,赵先生一书中应有尽有。赵先生搜求诂训,博采群经,以求得《内经》一书之正解。赵先生做到了这一点,“即通过阴阳五行之学通释《内经》,并把《内经》放回产生阴阳五行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赵先生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赵先生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
      回复:
    回到内经时代,再学习《内经》,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把《内经》准确地运用现代语言(不一定是现代医学语言)表述出来,也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必须有人毕一生之精力去完成,他们是垫脚石,是巨人的肩膀。
    这么做才是“回到内经时代”?1  按照时间顺序把《内经》前后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2  按照空间结构,把《内经》同时代的著作进行比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3 08:4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3 06:21
回到《内经》那个时代,即战国、秦汉时期,读一读那个时代的著作,感受一下先哲们的思想境界,诸如《 ...

赵先生说: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叙述了《内经》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概念和理论上都比《内经》更全面、系统、准确。它避免了大量重复,统一了《内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适当补充了一些后世学说,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完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3 08:5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3 06:21
回到《内经》那个时代,即战国、秦汉时期,读一读那个时代的著作,感受一下先哲们的思想境界,诸如《 ...

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走下神坛的<黄帝内经>》说“如果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与实用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自然可以脱离开《内经》的原始文字;而如果想要明其源流、知其所以,则必需研读经典。”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3 09:0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3 08:50
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走下神坛的》说:“如果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与实用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治疗 ...

廖育群先生这句认识是对《内经》的评价,应当说是正确的评价。
但廖先生此认识仅限于《内经》,不适用于《伤寒杂病论》。因为《伤寒杂病论》源于经方派的总结,而《内经》是医经派的产物。二者成书时间都是在东汉或之后。二者是两种没有直接传承的理论。伤寒论不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3 09:0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3 00:49
赵先生说: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 ...

       不知道赵先生的具体情况,许多中医专家因为对于西医的了解不深,有时候过高估计了西医,对于现在的中医教材中引用的西医知识往往是过时的、甚至于是错误的。因为编写中医教材的主导者以及主笔者往往是以西医以及西方形式逻辑为参考系,基本上是采用概念直接对接的方法编写的,错误在所难免甚至于是动手张口便错。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3 09:0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3 08:49
赵先生说: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 ...

赵洪钧先生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
赵洪钧先生做为一代中医史大家,纠正了以往中医史名家的结论。
廖育群先生是新一代中医史名家,继承了赵先生的研究,又有新的发现。二人乃中医史之脊梁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5-5-3 09:11
         做一个普通中医,吃喝不愁,混个小康,不必要学习中医经典。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3 09:15
中医教材连内经和伤寒的毛都没有摸着,无论是采用了什么阳的方法论,还是具体的理论模型。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5-5-3 09:16
功夫在诗外,至理真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5-5-3 11:42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5-3 09:05
廖育群先生这句认识是对《内经》的评价,应当说是正确的评价。
但廖先生此认识仅限于《内经》,不适用于 ...

张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云云,有学者认为其序是后人伪撰,未知可否?若是自序非伪撰,张机则当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伤寒杂病论》,先生认同否?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3 17:3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3 11:42
张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云云,有学者认为其序是后人伪撰,未知可否?若是 ...


    1、 张机自序是后人伪撰的论点更可靠一些。
    2、由于内经成书于东汉、晋的证据存在,那么,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不可能在内经指导下。
    3、从内容上看,伤寒论之中没有五行,通篇都是技术经验总结,与内经理论几乎没有联系。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5-5-3 17:3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3 11:42
张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云云,有学者认为其序是后人伪撰,未知可否?若是 ...

建议王先生读读《内经时代》《中西医结合二十讲》《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等,难得的好书。可释疑解惑,将获益多多。
————————————————————————————————
    《内经时代》已读过、《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也读了。《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尚未读过。
     我认为,主要是前两本对于内经的观点我是赞成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