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金匮要略》(陈纪藩 主编)。
书中引用这样一段话:“(第一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二段)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疑问如下: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关于这段话,书中的阐述是“肝实脾不旺之病例”,“上工知晓惟有实邪则传,故见肝实之病,知其肝邪必传其所制约的脾”,“故在治肝的同时,当先实脾”。
既然如此,那原文后文中的“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又如何解释呢?
原文第二段话是解释肝虚之病要先实脾的道理。后面还强调了“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而首段肝实之病仍然先实脾。此处想不通。
另外,书中解释原文第二段的时候说道“第二自然段指出肝虚之病,宜直补肝脏,兼扶心脾,即‘虚则补其子’的治法。”不是应该“虚则补其母”吗?此处亦不解。
请各位老师指点,谢谢了。
上文蓝色部分是书中引用的金匮原文,红色部分是书的原文。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47057-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