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gl0101关于在全球中医药论坛发表的有关“肝生于左”和“剖而示之”的帖子的声明 [打印本页]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14 14:23
标题: gl0101关于在全球中医药论坛发表的有关“肝生于左”和“剖而示之”的帖子的声明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6-1-14 14:31 编辑

gl0101关于在全球中医药论坛发表的有关“肝生于左”和“剖而示之”的帖子的声明

gl0101关于在全球中医药论坛发表的有关“肝生于左”和“剖而示之”的帖子即刻声明作废,本人也不再参与全球中医药论坛所有有关“肝生于左”和“剖而示之”的讨论。

此声明即刻生效。

gl0101
2016年1月14日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14 14:29
恕不回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4 16:54
       承认错误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4 18:4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4 08:54
承认错误了?!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首见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有人据此误认为中医所说的肝位于左侧,并由此攻击中医学的科学性。实际上中医学早己正确认识到肝脏的位置,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善怒”;《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元代滑寿在《十四经发挥》中说:“肝之为藏,左三叶,右四叶,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指出肝脏位于右胁下,肝病可见胁痛。《素问。痿论》曰:“肺者,脏之长,为心之盖也”;《灵枢。九针》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难经。四十二难》说:“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由此认识到肺位胸中,位置最高,左右各一,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可见“肺藏于右”不是指肺的解剖部位,由此可以推知“肝生于左”亦非指肝的解剖部位而言的。
       详察《素问。刺禁论》所论心、肾、脾、胃皆非指解剖部位,而是指脏腑的功能特点:心与肾言,心居上焦,属阳,肾位下焦,属阴;且心为阳中之太阳,故主表,肾为阴中之阴,故主里。脾与胃论,脾主运化,主“为胃行其津液”,故为使;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故为之市。因此,“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亦非指肝与肺的解剖部位,而是指肝与肺的功能特点而言。正如罗定昌所说:“左肝右肺之说,今古无辨,岂知肝之体不在左而在右,……经曰:左肝右肺者,以肝之用在左,肺之用在右也。

     今101先生发表声明,勇敢的将“肝生于左.....剖而视之。”的帖子作废,是追求真理的勇敢,是知错能改的的坦诚,这种精神和做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古人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101先生点赞!!!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4 19:22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6-1-14 11:30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4 10:49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首见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 ...

“实际上中医学早己正确认识到肝脏的位置,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善怒”;《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元代滑寿在《十四经发挥》中说:“肝之为藏,左三叶,右四叶,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指出肝脏位于右胁下,肝病可见胁痛。《素问。痿论》曰:“肺者,脏之长,为心之盖也”;《灵枢。九针》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难经。四十二难》说:“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

千先生引用上述红字部分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善怒”;《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并没有说明“肝”的具体位置。《素问。痿论》曰:“肺者,脏之长,为心之盖也”;《灵枢。九针》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也没有说明“肺”的具体位置。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4 19:28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4 11:22
“实际上中医学早己正确认识到肝脏的位置,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善怒 ...

谢谢罗先生惠顾和赏贴
“肝之为藏,左三叶,右四叶,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指出肝脏位于右胁下,肝病可见胁痛。,说明中医早就知道肝脏在右胁下。所谓“肝生于左”是言肝气,而不是说肝脏。不知道罗先生要说明什么问题?请赐教。
作者: 胡子+新疆    时间: 2016-1-14 20:16
回复千先生:  看了王锡民老师、罗鸿声老师及其同论者的发言,感觉他们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么就是在学校里没有认真学好古代汉语, 因为对基本的断句都不明白,遑论明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刺禁篇从“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几句应作为一个自然段,讲五藏的功能作用。“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一直到结尾”。作为第二个自然段(还可再分若干段) ,具体讲部位里有什么为什么不能刺。这样一个简单的断句尚且产生如此巨大的歧义和误解,像伤寒论中这样的“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就更没法理解了。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4 20:28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4 11:28
谢谢罗先生惠顾和赏贴
“肝之为藏,左三叶,右四叶,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指出肝脏位于右胁下,肝病 ...

千先生所引“肝之为藏,左三叶,右四叶,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乃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并非《素问》所说,不能证明肝的位置。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4 20:38
胡子+新疆 发表于 2016-1-14 12:16
回复千先生:  看了王锡民老师、罗鸿声老师及其同论者的发言,感觉他们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么就是在学校里 ...

胡子先生,那后面的刺中心、肝、肺、脾、肾如何解释?《素问》强调刺避五脏,作为“刺禁论篇”不说五脏的位置,如何刺避五脏?且《素问》终篇都未说五脏的位置,只此篇提及,若文中所说为功能,不是解剖位置,那又如何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4 20:42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4 12:28
千先生所引“肝之为藏,左三叶,右四叶,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乃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并非《素 ...

真是奇怪 ,为什么非要《内经》证明肝脏位置呢?难道别的医学家,现代解剖学都不能证明吗?请讲明缘故。谢谢。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6-1-14 20:58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4 12:42
真是奇怪 ,为什么非要《内经》证明肝脏位置呢?难道别的医学家,现代解剖学都不能证明吗?请讲明缘故。 ...

不奇怪,因为文章是《素问》,《素问》以后的书籍只是作者本人的观点,故不能拿《素问》以后的内容来解释,只能以《素问》或同时代的书籍作参考。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14 21:23
难道人体内的脏器不是剖而示之?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14 21:27
人体中的脏器怎么起上的名字?是做梦时起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5 04:55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4 12:58
不奇怪,因为文章是《素问》,《素问》以后的书籍只是作者本人的观点,故不能拿《素问》以后的内容来解释 ...

一切以《素问》和其同时代的书籍为标准,看来罗先生是个很保守的、很顽固的尊经派和复古派了!不知道罗先生用的电脑,以及罗先生现在的衣食住行是不是也是一切以素问时代为参考?凡是素问没有记载的都不承认,都不使用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5 06:22
胡子+新疆 发表于 2016-1-14 12:16
回复千先生:  看了王锡民老师、罗鸿声老师及其同论者的发言,感觉他们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么就是在学校里 ...

         一是医古文没有学习好;二是以中医的救世主自居。这是科学主义者的本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5 06:3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14 13:23
难道人体内的脏器不是剖而示之?

    “剖而示之”是解剖位置、大小、形状、重量等等。
      取象比类,得出功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5 09: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5 06:30
“剖而示之”是解剖位置、大小、形状、重量等等。
      取象比类,得出功能!

您老给咱比一比、类一类。
您要能比出个“肝生于左”,我就能证实“肝生与左脚后跟”。


纠正一下,我的“肝生于左脚后跟”错了。改为:肝生于脚大拇指背侧毛际。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5 09:1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15 04:55
一切以《素问》和其同时代的书籍为标准,看来罗先生是个很保守的、很顽固的尊经派和复古派了!不知道罗先 ...

千总不主张一切以经典著作为准,学习了,谢谢!

作者: 胡子+新疆    时间: 2016-1-15 19:22
回复罗鸿声老师: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一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讲具体五藏,这一点毋庸置疑。《 内经》确无关于五藏解剖位置的论述。为什么啊?我也不知道。《内经》对人体骨胳、肠胃、经脉、  等 均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具体记载,但 就没有五藏的解剖位置具体描述,难不成是古人能看见无形经脉的运行,却看不见有形的五藏?在《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中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从这一段看古人完全是知道五藏的具体位置的。我的胡思乱想是这就是中医的思维,他不具体讲但是处处在讲,只可意会只可意会。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15 19:47
胡子+新疆 发表于 2016-1-15 19:22
回复罗鸿声老师: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一段无论从哪 ...

《内经》非一人一时所著,不是统编教材,每篇侧重不一样,出现不同的论述重点,也是正常的。相互重叠,相互矛盾,相互印证都是可能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5 20:00

罗鸿声 发表于 2016-1-15 09:34
老先生想娱乐了,你怎么想歪了呀!看来您想孙子想糊涂了,也想别人给力来生,这是违反道德的呀!。
说五 ...

         
llyyjj 发表于 2016-1-15 08:25
岂有此理,不是我间接生还是您间接生不成?
难道您的孙子是直接生的?

给力啊!
======================================

        罗先生,你看看自己的帖子!!是谁想歪了??是谁糊涂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16 18:23
         仁海先生原话      例如本来是金克木,但用相生理论,就不是相克,而是相生了:因为金生水、水又生木了嘛。这时就是金生木,而不是金克木了。
===========================================
           回复
           正是这个推理,仁海先生说,……金生木!我追问他,金生水,水生木,怎么能说金生木呢?你生儿子,儿子生孙子,怎么能说你生孙子呢?他回答说,孙子是我间接生的!
       仁海先生说,他的孙子是他间接生的!在论坛里得到了李老师、罗先生的大力支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16 18:32
ksjyjs 发表于 2016-1-16 03:49
中医的脏是藏于里显于外的藏象幅射场,是虚物质、无形物质,是外显的光神色形症的显像。

此话有理,学习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