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术数(数术)与方技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44
标题: 术数(数术)与方技
术数(数术)与方技
首先谈谈术数。
今本《内经》有术数一词,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47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
[attach]11297[/attach][attach]11298[/attach][attach]1129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49
历代注家所释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上古之人,为圣人而在上者,能知此大道而修之,法天地之阴阳,调人事之术数。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灵枢·本神》长生久视,本篇下文饮食起居之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1
吴昆《素问吴注》:“术,调神之术。数,调气之数。”
[attach]11303[/attach][attach]11304[/attach][attach]1130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2
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
[attach]11306[/attach][attach]11307[/attach][attach]1130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3
张志聪《素问集注》:“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
[attach]11309[/attach][attach]1131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4
高士宗《素问直解》:“调和于五行之术数,知阴阳术数之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5
丹波元简《素问识》:“马云:‘法天地之阴阳,调人事之术数。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灵枢·本神》长生久视,本篇下文饮食起居之类。’简按:《广雅》:‘数,术也。’《庄子·天道》:‘有数术存焉。’《释文》引李注云:‘数,术也。’《史记·仓公传》:‘问善为方数者。’《索隐》云:‘数,音术数之数。’《抱朴子》云:‘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王注欠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6
森立之《素问考注》:“[札]《汉·艺文志》有‘术数略’,《四库全书提要》云:‘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耳。’……[眉]医治有三:药是数也,器与力是术也。而术中有数,数中有术,相持为用也。养生亦有三:曰食、曰服、曰力。食中有饮,服中有居、有战,力中有按跷、有服气也。六字服气法,见《医林集要》卷十·老人门、卷五·虚损门;五禽戏法,见其卷五·虚损门。道经六字诀,又见汪昂《医方集解》附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7
现代学者所释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术数,本指权术、策略、治国方略等。这里借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术数,是对养生方法的总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7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术数,此指正确的养生方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7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术数’是说养生的方法与技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8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术数,是调养精气之法,如导引、按跷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8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术数,古代养生保健方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9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术数:①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9
张登本《内经的思考》:“术数的含义,除养生方术之外,亦包括运数之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7:59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术数,自然过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规律及其运用。亦作‘数’,或‘数术’,与算数相对。但算数被后世称为‘数学’,因此易发生概念的混淆。算数描述物质结构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数术描述自然过程的时间方式与作用关系。这里的数指自然之数,而非数量之数。此外,术数还用于反映宇宙间天体运动的数理关系。自然过程中各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数和序列的规律。如阴阳为二,三元为三,以下有四象、五行、六气、九宫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8:00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术数’兴起于汉代。开始是一种巫术和科学混杂的东西,其特点以‘数’为工具。以运算为特点。汉·刘歆《七略·术数略》中‘术数’共有天文、历数、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古代的术数摆脱不了巫术的影响。如天文术数:‘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汉书·艺文志》)却又掺杂有星占术‘以纪吉凶之象’。
阴阳五行学说兴起于战国时期,即是以‘术数’为基础的,如木、火、土、金、水是‘术数’中的‘五行’范畴。
《周易》的术数内容丰富,整个‘易数体系’都是为了阐述事物的运动变化的。爻数是易数的根基,如六爻为阴数,九爻为阳数,其余‘大衍之数’、河洛之数、五行生成数、太极函数、八卦数极等都是《周易》宝贵的术数。
《内经》吸取了易学的术数理论,广泛应用于医学上,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功、针灸、九宫八风等方面。正如《内经》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8:01
《百度百科·百科名片》如是说
术数,又称数术,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
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
(《周易》是涵盖宇宙的整体学问,以一个自然立体的“形象”展现在人的面前。把《周易》分门别类的以“义理”、“象数”、“数术”等严格的划分开来认识、来研究,其实是后人“各取所需”而造成的。阔论“义理”者,唯此正确;呐喊“术数”者,独有无二。毫不相让,互相攻讦,孰不知最早的《易》就是“理术同系”的所谓术数——连山、归藏者也。现在,也只好“顺应潮流”的来“术数研究”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8:02
《百度百科·基本解释》如是说
术数指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吉凶的数学。属易学支派。
《四库全书总目·术数类》“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传以论述”。
术教起源甚早,如《连山》、《归藏》,即托始于伏羲、神农,又相传伏羲画八卦、神农重卦。《史记·龟策列传》“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最早的易本为术数。
《汉书·艺文志》将群书分为六类,中有术数,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共一百九十家,书二千五百二十八卷。《隋书·经籍志》无术数类,有关历法、占法之书,则归于天文、历数、五行三类,兵家书中亦稍涉及;载有风角、九宫、太一、遁甲、周易占、易林、东方朔占、堪舆、八卦阵图、相法等四百余种着作书目。《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经籍志》均沿《隋志》体例。将术数归于五行类,收书二百余种。《宋史·艺文志》除沿《唐志》列五行一类外.并增列蓍龟类,收书近千种。《明史·艺文志》之子部亦无术数类。仍归于五行类,收书一百零四部、八百六十一卷。
《四库全书》子部列有术数类,《四库全书总目》:“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寖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收书一百余种;《续四库全书》收书二十四种;《清史稿·艺文志》列术数类为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相书命书、阴阳五行,杂技等,收书近百种。
广义术数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等,狭义术数则专指占断吉凶的法术。它与天文、历法、五行、数学、民俗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8:05
史书者如是说
⑴《汉书·艺文志》:“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觕。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
(注:明堂,帝王宣布政教的地方。羲和,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史卜,指太史、太卜等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8:06
⑵《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其要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附)以杂说耳。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寖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为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其余则皆百伪一真,递相煽动。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一谈。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惑志,徒以冀福畏祸。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故悠谬之谈,弥变弥夥耳。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8:08
以上是史家观点与医家观点。
同道怎么看?请发表高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8:19
班固《汉书·艺文志》序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纵)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译文】从前孔子逝世,而精微要妙、含义深远之言论就断绝了,孔门七十位贤人丧亡而诸经要义的解说就错乱了。因此《春秋》分为五家传,《诗经》剖为四家注,《易经》也有数家诠释。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真伪分辨争鸣,诸子各家学说纷繁杂乱。到了秦朝为这种现象担忧,于是焚毁书籍,用来愚弄贫民百姓。
汉朝建立后,改革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典籍,广泛开辟献书的途径。到了汉武帝时代,书简残缺散脱,礼乐衰败崩溃,皇上感叹地说:“我对此很忧虑!”于是公布收藏书籍的文告,设置抄写书籍的官员,下到诸子百家的著述传闻,都收进皇家书库。到了汉成帝时代,因为图书严重散失,便指派谒者陈农向全国征求佚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订经书和传注、诸子论著、诗词歌赋,步兵校尉任宏校订兵书,太史令尹咸校订天文、历法、占卜书籍,侍医李柱国校订医药书籍。每一部书校订完毕,刘向便分条列出该书的篇名目录,摘取其中的内容大意,写成叙录而把它呈报给皇帝。恰逢刘向逝世,汉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汇集群书而编成《七略》呈报给皇帝,因此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现在节取其中的主要内容,用来编成目录书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08:22
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数术:颜师古注:“占卜之书。”
方技:颜师古注:“方药之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9 09:37
1.毕达哥拉斯与《易经》时代(奴隶社会的繁荣之后期)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500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宗教领袖。早年曾游历埃及、巴比伦等地。公元前6世纪,为了摆脱暴政,他移居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克罗托内,并组织了一个政治、宗教、数学合一的秘密团体。讲究苦行,精神高尚,影响了从柏拉图一直到尼采的后世许多哲学家。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杀害。
毕达哥拉斯学派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世界中的一切(易经是宇宙代数学,一切事件都可以代进去给予解决)。数学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只是一种科学的工具,也是认识宇宙万物的一把魔术性钥匙,他们习惯于说“万物类似于数”。他们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毕达哥拉斯还是音乐理论的鼻祖,他阐明了单弦的乐音与弦长的关系。在天文方面,首创地圆说。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和学说,对希腊文化有巨大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
据杨布里可在《毕达哥拉斯生平》中记载,毕达哥拉斯路过一家铁匠铺,听见铁锤击砧的声音,辨认出四度、五度、八度3种和谐音。他猜想声音的不同是由于铁锤的重量不同,就称了各个铁锤的分量,发现发出八度音的那一把重量为最重一把的一半;发出五度音的相当于后者的四分之三。他在琴弦上重复这一试验,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是由发音体在数量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琴弦越长,声音就越低;琴弦越短,运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他由此得出结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的比例所构成的。他确定了音程的数学原理学说:八度和声是1:2,五度和声是2:3,四度和声是3:4。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这一发现推广到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认为它们的和谐都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因此艺术作品“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艺术家要学会在一切种类的动物和其它事物中很轻便地认出中心。至于比例怎样才是适当、才是美,毕达哥拉斯学派作了进一步探索,发现了被后人称为“神赐比例”的“黄金分割率”(大段与小段之比等于大段与整段之比);希腊雕塑家波里克勒特还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写了一本规定事物各部分之间精确比例关系的著作《法则》。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天界也就是数与和谐而已,和谐是客观的,是整体宇宙的属性。所有有规则的运动都产生和谐的声音,宇宙就是“天体的音乐”,音乐是宇宙的灵魂,人是类似于“大宇宙”的“小宇宙”,同样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治着,内外相应,欣然契合(欧洲的天人合一学说)。在世界各部分的关系中表现出一种秩序和规律的广义上,美就是和谐;在数和数的组合的狭义上,美就是对称。以数为世界的本源,这在后世多年来不好理解,但以数量比例、对称关系等来规定一个事物的和谐与否,来理解美,理解世界,在当时被许多学者所接受。人是万物的尺度(参考系),当然也是美的尺度(参考系)。美就是通过视听而给人以愉悦的东西,从主体的心理方面谈论美和艺术、美感与快感的一致等等,为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论与《易经》的术数理论都是想要说明“数”与“理”的关系。
在《易经》的研究领域里,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为理易,二为数易。“理易”以卦象暗示的规律,寻找事物发展的理论依据,进而从“理”上阐明变化的过程。“数易”则以术数学为基准,在数与数之间发现事物的演变,它们都藏着天书般的深奥。尤其术数,人们不去认识或不加以研究时,它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罢了,一旦从深层次上对其进行研究和了解,才发现术数辐射于历史、民俗、天文、地理和古代文化各个角度,蕴藏着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乃至医学、建筑学、天文学等大量丰富的内容。而理和数都源于《易经》,《易经》、《河图》与《洛书》都来源于“天圆地方”学说。
“河”“洛”的差别是:《河图》数字总和为55,《洛书》数字总和为45,相差的是《河图》中间的10。一数之差,《河图》自古至今被认作包容了天地之数,《洛书》却只能作为园的解释,因为45是15的3倍,按古人“周三径一”的说法,它表现的是直径为15的球体,“洛书者园之象也。”所以,一河一洛,实质上是“天园地方”的图表形式。
“理”自然隐含在数之内。比如:西方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因为《圣经》里记载,最后的晚餐只有13个人进食,踏上绞刑之前必须走过13级台阶,而且“13”在西方牌占中恰恰被命名为“死神”。因此,便给“13”赋予了极端的神秘性。“666”这三个数字,在东方人眼中被认为代表吉利顺利,在西方却是野兽的号码。数和理的关系欧洲的毕达哥拉斯也论述过,数是欧洲哲学的根源。
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从“无”到“有”是一切事物于时间轨道上辩证演化的过程,正如《老子》所概括的:“道可道,非常道。”从说不清、浑沌状态的道(无极),到可以说清、负阴而抱阳的道(太极),是一切事物辩证发展的必然过程。《周易》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为阐明阴阳由道(太极)而生。道,是与时偕行的客观规律,时间无逆数,道依数而行。《周易》曰:“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数生象,象中含数,一切事物都蕴含象、数、理内涵。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的卦爻符号模式体系正是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数列的解读与诠释,这也是为什么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事物在其生成与演化进程中都彰显着数列中的数字,而《周易》《老子》的思想体系正是从自然法则宏观角度中阐述和揭示出自然法则演化的实质内涵。象是现象,数是数值,象可以用数值表示,理是本质、状态。例如,冷热是象,可以用温度的数值表示出来,温度作为状态变量是判断物质现在所处的状态。数、象、态(理,既本质)是统一的,是有内在联系的。这和毕达哥拉斯“数是世界的本质”完全一致。他们都是希望从自然法则宏观角度来阐述和揭示出自然法则演化的实质内涵。
《易经》所应用的数学领域有六个,二进制、乘方、对数、积分、几何、微分。 易经与天文、历法、音律、数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二者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哲毕达格拉斯亦曾揭示数的意义。表明中西先贤都早已认识到了数的意义及其与物(形)的关系。数是一种内在的规律和结构,是无形的内在结构,形是数的外在显现。
万物不离动静、奇偶、阴阳,“太极生两仪”,一为太极,数列始于一、归于一,一是保证阴阳循环动态平衡的根基。阴阳互为其根,数列中一阴一阳相互之间的数字比率为:5与3相比、13与21相比,以此类推,其相互比率的数值永远约等于0.618(1.618),黄金比率也正是太极的数字内涵,太极代表和谐,万物于和谐、动态平衡的“太极链”中生成与繁衍。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论“神赐比例”的“黄金分割率”完全一致。
黄金分割体现了均匀与非均匀、自由与平等的统一,我们所在的宇宙既不是完全均匀的,又不是完全非均匀的,而在均匀与非均匀之际的最佳点便是黄金分割点,它既是均匀的,又是非均匀的。黄金分割还体现了中道原则,佛教的中道,儒家的中庸,道家的中,都是指黄金分割点。所谓中,不是简单的平均的中点,因为如此就会导致绝对平均的偏见,又不是远离平均的状态,这样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黄金分割为中道、中庸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使之更易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
黄金分割还是阴与阳的比率。阴阳概念出现很早,较清楚地说明了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关系。阴与阳不同于西哲所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或冲突的双方,其间也有量化的比值。阳的能量比阴大,故以阳为刚强,以阴为柔弱,但二者的差距也并非无限大,或云阳数为九,阴数为六,其间的比率为3/2,正是黄金分割的近似值和整数值。阴阳关系体现了黄金分割,阴阳双方既是均匀的,平等的,又是各有特色、非均匀的,二者的相互消长是围绕黄金分割进行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世界中的一切,《易经》也是一种数学,并将数、象、态统一起来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形成了大致相同的理论,分别成为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源头。所以,源头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东西方哲学具有可融合性。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9-29 11:05
金先生的硬笔书法也实在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14:07
据上所述,医家观点认为,术数是指古代养生保健之法。史家观点认为,术数指与天道有关的古代占卜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14:33
《四库总目》把“术数”分为——“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六门。
“数学”实为易学中的“图数之学”,“占候”实为星气之占,“占卜”包括“棋卜”、“易占”、“六壬”,“阴阳五行”包括“太乙”、“遁甲”和“演禽”,分类比较混乱。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14:52
古代数术是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如《汉志·数术略》把它分为六类:
“天文”、“历谱”是研究天象和历数,但也包括星气之占(星象和云气之占);
“五行”是以式占(用一种模拟宇宙结构的工具即式进行占卜)和从式占派生的各种日者之术(选择时日之术)为主;
“蓍龟”是指龟卜、筮占(用龟甲和蓍草进行占卜);
“杂占”是以占梦、厌劾(驱鬼除邪)、祠禳(祈福禳灾)为主;
“形法”则属相术,包括相地形、相宅墓和相人、畜、物等,
可以反应数术的大致范围。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15:14
金栋按:术数一词在《内经》全书中仅此一见。说“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始自王冰,实乃千古谬说,数典忘祖也。试看《汉书•艺文志》所载“方技略”和“术数略”完全是两家,道不同也。可叹后世名家如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无不承袭王冰谬说。流毒延至今日,故高校教参、《内经词典》乃至一切所谓《内经》学者,无不沿用此说。此乃现代中医之耻。
试看《四库全书•术数类》谓术数“猥杂”“百伪一真”,足见清代学者深恶术数。凡我中医当认真读《四库全书》一雪此耻。这不是说今《内经》完全没有混入术数内容,那只不过是时代留下的痕迹。要言之,《内经》属于医经,乃中医之奠基作,与术数源流均异。倘承认术数乃保生之大伦,则中医均不过术数之学。当代中医当和算卦、占卜、相面、风水等术数家同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15:19
略读《艺文志》可知,《内经》属方技略医经类,而术数自成一略。二者道不同。《艺文志》云:
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觕。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对照二者可知,术数与医经毫不相干。如此方可理解,今《内经》一百六十二篇,仅一见术数且未一引《易》语。然则战国末之后,尤其汉代及以后,医家与术数家的确无不浸淫阴阳五行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15:24
实际上,中医经典《内经》的阴阳五行说,已完全摆脱了鬼神迷信,“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属于《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之学,是唯物的;而术数家之阴阳五行,更多的是迷信术数,属于《汉书·艺文志》中的“术数”之学,是唯心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15:25
如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争鸣碎语》说:“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应与儒家的阴阳五行说有所区分。儒家用阴阳五行说解释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不言而知其是唯心的。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用以分析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内在动态,与管子、韩非、王安石、王夫之等用阴阳五行以说明物质世界,是一致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9-29 15:36
这个是不是各家瞎说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29 15:55
您说呢?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9-29 16:12
我感觉像。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6-9-29 16:26
古代的“术数”应该放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来理解,才不会成了强求古人。正如大家常说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为啥术数不是朴素的技术理论?事实上,最早的术数符号不是阴阳五行,而是天干地支,而天干地支从一开始就与天文历法相关,这是古人企图运用抽象思维去理解自然规律的尝试,其过程现在看来觉得那是迷信,但在当时绝对是们高深的学问。
我们应该将研究和实践/宣扬术数区分开来。譬如李零就做得很好,应该先搞清人家在讲什么,而不必过多关注唯物唯心这些帽子那个更适合。开创一个新知识领域,常常需要“试错”,也就是摸索合适的手段,错了就改呗,难道把某些个自以为唯物又辩证的口水王通过时光隧道送回到黄帝或商周时代,历史的进程就会有不同?最初负责占卜的都是族群里的权力人物,肩负族群盛衰的命运,是生存的需要,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那有人管它什么唯心唯物?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9-29 16:52
本帖最后由 gl0101 于 2016-9-29 16:56 编辑
嗯,先弄清楚是什么这才是最要紧的,任意意会、人云亦云、惟恍惟惚、以假乱真、真真假假、莫衷一是、轻言废除,这都不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要不得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9 17:03
术数,不管坏人利用它干了多少坏事,只要他干一件好事,他就是有价值的。西医是离不开数学的。不能走极端!
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中医与术数也是有关联的,不要完全否定。阴阳五行,五脏,六经,三阴三阳,五运六气……,没有数,就没有理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9-29 17:32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29 09:41 编辑
实际上,中医经典《内经》的阴阳五行说,已完全摆脱了鬼神迷信,“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属于《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之学,是唯物的;而术数家之阴阳五行,更多的是迷信术数,属于《汉书·艺文志》中的“术数”之学,是唯心的。
如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争鸣碎语》说:“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应与儒家的阴阳五行说有所区分。儒家用阴阳五行说解释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不言而知其是唯心的。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用以分析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内在动态,与管子、韩非、王安石、王夫之等用阴阳五行以说明物质世界,是一致的。”
——以辩证法为例,辩证法可以是唯物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也可以是唯心的,如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本身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综合而成。
阴阳五行似也是如此,本身的内容偏重于辩证法范畴,而不是唯物或唯心论范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29 21:24
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
五行,五是数,行是术。“术”是具体的方法,技术,象,现象,药方,药物,经络……;“数”是抽象的数字,数字与数字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数与术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结合或者融合,才能够产生“理”,理论构架,规律,……
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论与《易经》的术数理论都是想要说明“数”与“理”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坚信“万物皆数”。也就是说,数字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现代社会中的数学派,也有同样的认识,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述出来,即追求数学模型。只有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的理论,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否则,一定是错误的或者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例如:
数学物理学是以研究物理问题为目标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它探讨物理现象的数学模型,即寻求物理的数学描述,并对模型已确立的物理问题研究其数学解法,然后根据解答来诠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或者根据物理事实来修正原有模型。
国际数学化学科学院成立于2005年,旨在促进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对于分子现象研究的应用方面的发展,是国际数学化学领域最为权威的学术组织。
数字人和数字解剖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坚信“万物皆数”。也就是说,数字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这个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并对科学和数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另一种解释认为“万物皆数”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数字组成的,也可以简化为数值。后一种说法就构成了数字命理学的基础。
数字命理学,又被称为占卜算术。数字命理学相信每个数字都有独特的共鸣频率及其特殊的属性和意义。这些属性和意义能够揭示一个人的行为,或预测您和恋人的协调度。通过数字命理学分析,您就能知道自己的幸运数字或者幸运日。数字可以为人们解释世界的发展提供线索。数字命理学信徒坚信任何事都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由数字的影响和作用所决定。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30 17:40
[attach]11313[/attach][attach]11314[/attach][attach]1131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30 17:41
[attach]11316[/attach][attach]11317[/attach][attach]1131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30 17:43
[attach]11319[/attach][attach]11320[/attach][attach]11321[/attach][attach]11322[/attach][attach]1132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30 17:47
[attach]11324[/attach][attach]11325[/attach][attach]11326[/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30 17:49
各个学派都认为自己最重要,无可非议。那不是事实,客观的看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9-30 17:50
[attach]11328[/attach][attach]11327[/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9-30 18:32
任何一个理论,都可以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目的作出完全不同的解读,次生出完全不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就有修正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易经,演化出孔子的儒家与老子的道家。
阴阳五行,董仲舒用来建立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理论;《内经》用来建立脏象经络学说。
马尔萨斯人口论,希特勒用来建立日耳曼人是最优人种,为发动战争服务;达尔文用它创立了进化论。
术数,可以用来养生,也可以用来治理国家,也可以用来算命等等,不足为奇。
世界上几十亿人口,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千奇百怪,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有规律可循,是另外一个话题。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9-30 20:33
这个问题,和萧铁先生有同感。《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总原则,本质的含义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生活。“和于术数”的意思就是说要符合术数。术数就是方法,技术,方法和技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9-30 22:15
《汉书·艺文志》里,六 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并列为六略。术数略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类。
由此分类看,医学在方技略,也就是,到西汉,术数就和医学分开了。到现代,术数完全剩迷信内容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1 05:56
你懂得,很好,理解正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1 06:01
[attach]11329[/attach][attach]11330[/attach][attach]11331[/attach][attach]11332[/attach][attach]11333[/attach][attach]11334[/attach][attach]1133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1 06:02
[attach]11336[/attach][attach]11337[/attach][attach]11338[/attach][attach]11339[/attach][attach]1134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1 06:08
[attach]11341[/attach][attach]11342[/attach][attach]1134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1 06:31
《汉书·艺文志》云: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语译】方技是使生命生存不息的工具,天子之官的一种职守。上古有岐伯、俞拊,中古有扁鹊、医和,他们论述病情就能推及国情,探求疾病的道理便可推知理政的方法。汉代兴起而有仓公。如今他们的医术已淹没不明,因此整理他们的著作,并把方技著作依次排列为四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1 06:33
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方技》云:
“方技之书,大要有四:经、脉、方、药而已。经阐其道,脉运其术,方致其功,药辨其性。四者备,而方技之事备矣。今李柱国所校四种,则有医经、经方二种而已。脉书、药书,竟缺其目。其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也。宜乎叙方技者,至今犹昧昧于四部相承之义焉。按司马迁《扁鹊仓公传》,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脉书》,是西京未尝无脉书也。又按班固《郊祀志》,成帝初有本草待诏,《楼护传》‘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是西京未尝无药书也。李柱国专管典校,而书有遗缺,类例不尽,著录家法,岂易言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1 06:37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说:
中国古代研究“天道”的学问是叫“数术之学”,而研究“生命”的学问是叫“方技之学”。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0-1 19:12
《任应秋论医集·争鸣碎语》说:“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应与儒家的阴阳五行说有所区分。儒家用阴阳五行说解释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不言而知其是唯心的。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用以分析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内在动态,与管子、韩非、王安石、王夫之等用阴阳五行以说明物质世界,是一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言甚是!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0-1 19:18
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理论
——————————--
提此,是画蛇添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2 06:05
数术与方技统称为方术,属于古代的科学技术。
李零说:“我们要知道,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是靠科学来传教。科学虽不等于方术,但在文化比较的谱系上,其位置却是对应于巫术和方术。他们的术,古代不如我们,但现代比我们发达。在科学的面前,我们的方术像巫术。”(《中国方术正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2 06:0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0-1 22:14 编辑
【 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用以分析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内在动态,与管子、韩非、王安石、王夫之等用阴阳五行以说明物质世界,是一致的。”】 此言甚是!
======================================
阴阳五行是一个学说,不是两个,而且阴阳五行是正确的!没有说阴阳正确!五行?先生同意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2 06:27
李零又说:“它既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源泉,也是中国古代迷信的渊薮。”(《中国方术正考》)
[attach]11344[/attach][attach]11345[/attach][attach]11346[/attach][attach]11348[/attach][attach]11349[/attach][attach]11350[/attach][attach]1134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2 06:40
[attach]11351[/attach][attach]11352[/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2 07:09
一家之言,有失偏颇,不可尽信!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0-2 10:23
中西医融合观 恐怕是先生不知道毕达哥拉斯,何许人也?
————————————————————————————-
你是每谈中医,必然扯上一个毫不相关的外国人名字。由此可见,你既崇古泥古,又崇洋媚外。没有当代中国人的自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2 11:03
要想真正懂得中医,第一条,必须认认真真学习中医经典,不走样,崇古,尊古是必须的。第二条,懂得西方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第三条,具备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的基本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具备这三条,中医理论才能够搞清楚。缺一不可。
科学,必须为中医理论服务!科学没有解决经络的问题,不是经络错误了,而是科学无能!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0-2 22:45
中西医融合观
阴阳五行是一个学说,不是两个,而且阴阳五行是正确的!先生同意吗??
---------------------------------------------------------
王教授引任应秋的这段话,既没有说阴阳五行是一个还是两个学说,也没有说正确还是不正确,您这个“正确”是您的还是任应秋的?说明白一点。
或者,您把任应秋的文章引全,来说明他的观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3 06:13
阴阳五行从来就不是一个学说,后人的组合,不等于原来就是一个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存在不存在?现在有没有阴阳五行学说???历史上有没有阴阳五行学说???
原来是两个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后人组合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是不是这个意思??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10:23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合称阴阳五行学说。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3 11:22
正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11:37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只有一个。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13:52
阴阳五行学说只有一个,但是,数术家的阴阳五行说与医学无关,是迷信数术,乃唯心者也;《内经》的阴阳五行说是方技家,唯物者也。以《汉志》比对,有数术与方技之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20:03
周寿昌《汉书注校补》云:“史,是史巫之史;官,则太卜。……非载笔执简记之史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20:04
古时太史有如后世之辅相,有燮理阴阳、交通天人之职责,故必精通卜筮之学。而后龟策决策之术,由象卜而数卜,由龟而筮,由《连山》、《归藏》、《周易》而八卦象数。而梦占,而太乙九宫,而六壬遁甲,而看相推命,遂成一博大精深之中国术数学。要之,术数学亦即史官之学,为中华道学文化的一大支柱。(胡孚琛《四库全书术数丛刊·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20:05
占术、卜筮、巫祝等,乃术数学的主要内容,现今看来皆迷信之道术,与医何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20:08
金栋按:术,方术,技术,方法,手段。数,术也;气数;运数、象数也。所谓术数是指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及运数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并推测吉凶祸福。其中不乏各种迷信学说以附会当时的统治思想,那个时代的贤哲们认为这就是“天道”。所以术数又称阴阳五行术数之道。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20:10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亦当有此义,并非皆指养生保健方法。阴阳五行变化之理通乎万物,人体特其一物耳!所以欲为医道之大医者,亦当深谙此术数之学,即如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3 20:19
查阅古籍史书发现,阴阳五行术数之道在汉代,先于道家,后融儒家,附会并辅佐汉代帝王政治统治,霸业天下,稳定社稷,巩固江山,繁荣经济,昌盛九州,其功德无量。文景之治、汉武之盛,以赖此道而成。阴阳五行术数之道,是精华还是糟粕?是科学还是迷信?现在看来,兼而有之,全盘否定,与《史》相左。《内经》亦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纵观《内经》全书内容分析,与阴阳五行学说无关的篇章不多,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灵枢·肠胃》等篇全无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虽只有一个,但是,数术家的阴阳五行说与医学无关,是迷信数术,乃唯心者也;《内经》的阴阳五行说是方技家,与医学有关,唯物者也。以《汉志》比对,有数术与方技之别。
《汉书·艺文志》云:
“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觕。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06:43
胡孚琛说:
在中国历史上,术数学是历朝历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的必修课,为帝王师的姜子牙、张良、诸葛亮、李靖、李淳风、李泌、刘伯温等都是精通术数学的。古代数术家运筹帷幄,辅助群雄争霸天下,在中国的历次政治斗争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术数学源于原始社会先民的巫史文化,是由《周易》象数学发展起来的学科。它最初奠基于战国时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学派,汉代兴盛一时,汉末流入道教,为道教占验派所宗。占验派道士精研易理,推崇象数易学,并用之于社会、人事等未知事物的预测,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占验术数。在一定意义上说,术数学乃是一种杂有迷信成分的社会、人生预测学。无论是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还是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都没有消除人们对个人命运的困惑和对所受伤害的恐惧。人们对于复杂纷纭的社会前景和变幻不定的人生命运,在自力难以掌握的时候,便本能地借助他力趋吉避凶,寻求预测未来的方法。这种渴望预知的心理,无论是文明未开的古代初民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
(《四库全书术数丛刊·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06:59
《汉书》:亦称《前汉书》,班固撰。固字孟坚,后汉扶风安陵(故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生于光武帝建元八年(公元32年)。其父班彪字叔皮,生平好述作,专心于史籍。当时有不少人做过司马迁《史记》的续篇,班彪皆觉不满意,于是博采遗事异闻,作成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于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固回到家乡,有志完成父业,就着手《汉书》的编撰,时年23岁。后来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改国史,他因此被捕下狱,所有的书稿都被抄。其弟班超怕他遭遇危险,赶到洛阳去替他上书辨白,同时当地官吏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师。明帝看过后,觉得其才能卓越,就将其调到京师,派他做兰台令史。事在永平5年,公元62年。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处。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明帝令他将其未完成之书继续做下去。从此一连做了二十多年,直到章帝建初之中叶。
和帝永元初,窦宪出击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此后几年,班固都在窦宪幕中。窦宪在燕然山刻石勒功,那篇大文章即出自班固之手笔。窦宪原是外戚,此番出击匈奴立了功,封了候,威势炙手。因此班固家人亦不免有仗势欺人之事。有一次洛阳令种兢路遭班固家奴的侮辱。不久之后,窦宪失势自杀,宾客皆遭拿问,种兢趁机逮捕了班固。永元四年(公元92年),固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死后,《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参考东观藏书替其兄补作,又命其同郡人马续助班昭作成《天文志》。所以这部《汉书》正如赵翼所指出,是“经过四人(即彪、固、昭、续)手,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
金栋按:《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我国古代原有像《春秋》那样按年月记事的史书,叫做编年体。至于用“本纪”序帝王,“列传”志人物的纪传体,则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则无;《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称为“书”,《汉书》改称“志”。一部《汉书》即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通贯古今,不以一个朝代为限,故称为通史。《汉书》纪传所记则断自汉高祖,止于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故称断代史(表、志亦有非限于西汉者,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物,但此是个别)。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皆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迄今,无改斯道”矣。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4 07:01
拜读了河间金栋先生的文章,先生善于读书,广记博识,确实值得学习。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4 07:02
中医学也应属于方术之一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07:03
阴阳家: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代表人物有邹衍等。阴阳说和五行说本来是春秋、战国之际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两种流行思想。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受水、火、木、金、土五种势力的支配,提出“五德终始”、“五德转移”说,用以论证社会历史的变革和王朝的更替,形成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汉典》)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07:15
《艺文志》:《汉书》十志之一。《艺文志》是汉时国家藏书的分类总目录,是我国第一部史志图书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专著。这是班固以刘歆《七略》(歆承其父刘向之《别录》)为依据编写而成。在前列的序文中,概述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过,刘向父子奉命校书的概况。“艺”指“六艺”,即《易》、《诗》、《书》、《礼》、《乐》、《春秋》;“文”指文学百家之说。此志盖为包括六艺百家文献的总目录。其内容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都作了简明的叙述。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07:18
驺衍(约前305~前240),“驺”亦作“邹”,战国哲学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齐国人。曾游学稷下。历游魏赵燕等国,皆受到尊重和礼遇,曾为燕昭王师。因看到“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提出“五德终始”说,“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将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王朝的更替上,认为历史的变化发展是五行之德转移循环。盛称“禨祥度制”,后成为两汉谶纬学说主要来源之一。在研究方法上,“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提出“大九州说”,论述赤县神州(中国)为世界八十一州之一,每九个州为一集合单位,有小海环绕,称为“大九州”。九个“大九州”另有大海环绕,再往外便是天地的边际。因其语“闳大不经”,“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同上),被当时人称“谈天衍”。曾批评名家“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见《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还以阴阳五胜说“絀公孙龙”(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他著书“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著录《邹子》四十九篇。又《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唐颜师古注:“亦邹衍所说”。皆失传。现仅《史记》和《吕氏春秋》中存有他一些思想和事迹的资料。(《中国哲学大辞典·人物·先秦》)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0-4 08:11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10-4 04:12 编辑
将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王朝的更替上,认为历史的变化发展是五行之德转移循环。盛称“禨祥度制”,后成为两汉谶纬学说主要来源之一。
————————————————————————————————
五行之德转移循环,这就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合法化的理由了。
因此,后来五行学说的主要用途已经不是为诊治疾病了,而是被统治者所裹挟,并主要为政治服务的了。这就是五行学说之所以一、二千年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11:39
[attach]11354[/attach][attach]11355[/attach]………[attach]1135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11:44
《四库全书术数初集》系列——⑴堪舆正宗
[attach]11357[/attach][attach]11358[/attach][attach]1136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11:45
《四库全书术数初集》系列——⑵命相正宗
[attach]1136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11:47
《四库全书术数初集》系列——⑶三命通会
[attach]1136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11:49
《四库全书术数初集》系列——⑷星学大成
[attach]1136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11:56
金栋近照
[attach]1136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4 11:58
撰写《<内经时代>补注》
[attach]11367[/attach]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4 12:15
[attach]11368[/attach]
河间金栋,应该是新的一代河间名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4 12:3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0-4 04:33 编辑
金先生很博学啊,书都塞满屋子了,赞一个!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5 09:59
先生的确不容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先生缺乏深入的西医知识,有时候容易上当,例如肝气冲击脑络,引起中风!之类。
深厚的西医知识,有益于对于中医经典的正确理解。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0-5 10:41
发福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5 18:11
《后汉书》有“方术列传”。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6-10-9 17:21
宇宙间的事物,古人多认为多与人事互相影响。故古人有所谓术数之法,以种种法术,观察宇宙间可令人注意之现象,以预测人之祸福。《汉书·艺文志》曰:
“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虽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裨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觕。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成难,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
其所用之术,有显然为“天文”者,有似杂“历谱”、“五行”者。要之所谓“天文”、“历谱”、“五行”,皆注意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以后所为阴阳五行家,皆即此推衍。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