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论中医的气 [打印本页]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17:55
标题: 论中医的气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0-9 10:17 编辑

中醫的氣
西醫強調人體的物理結構,並相信人體由不同的有機及無機物質組成,這些物質組合成蛋白質、細胞、組織、器官、生理系統以及整個身體。而中醫則有著不同的觀點,中醫並不強調分離的部分,而是以身體為一個整體,並認為整個生命系統乃由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所組成,有些組成部分有較多的能量特性,有些組成部分則有較多的物質特性,由於這些部分對人體生命活動十分重要,它們有時候會稱為人體的精微物質,它們包括氣、血及津液。
中醫理論並沒有細胞的觀念,它們認為人體是由氣、血及津液這些精微物質所組成,這些物質與身體各部相互作用及影響,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中醫理論中的氣是甚麼?

古代中國人認為氣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氣的運動與變化的結果。
「氣」有著像氣體一般的流動特性,並可以理解為體內構成生命的「能量」或「動力」,這能量會流遍全身,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及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物質,並構成人體臟腑及經絡生理功能。氣的概念及本質最好通過了解其功能與特質來予以定義。

氣的生成

人體的氣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自父母傳下來的「氣」,稱為「先天之精氣」;二是來自自然界的物質,包括空氣、食物及水。來自空氣的稱為「清氣」,來自食物和水的稱為「水穀之精氣」。兩種精氣會用作氣的原料,並通過以下臟腑的加工及轉化而形成人體之氣。

首先,腎會將先天之精氣往上輸送,並與脾化生的水穀之氣結合,然後這氣會繼續向上,與肺所吸入的清氣結合而化為人體之氣。

如上所述,中醫認識到保持身體健康的一些重要因素,除了先天的遺傳及臟腑的平衡外,健康的生活模式特別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亦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透過健康的飲食,我們才可從飲食物中獲取最寶貴的精微物質,以生化人體之氣。

氣的功能

1. 推動作用
就如風﹝高度活躍之氣﹞推動了帆船及轉動風車一樣,人體的氣是身體重要的能量,推動著各種功能。中醫認為氣能激發人體的生長發育,促進人體臟腑、經絡及組織的生理功能。此外,氣促進血的生成及循環,以及津液的代謝。若出現氣虛的情況,氣的推動功能便會減弱,生長發育會因此變得遲緩,而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亦會減弱,血的生成亦會出現不足,造成一連串的健康問題。

2. 溫煦作用自然界中,氣態比液態含較高熱能。同樣地,身體中的氣亦有像熱能般的溫煦作用。作為身體熱力之源,氣為身體提供溫暖,保持了人體體溫。若有氣虛的情況,便會引起體溫下降、惡寒怯冷及四肢不溫等症狀。

3. 防御作用
中醫認為致病其中的一個原因為外邪的侵襲,外邪是引致疾病的環境因素,它們分別為風、暑、濕、燥、寒、火。透過抵御外邪的侵襲,氣保護了身體,並維持著健康的生理功能。氣的防御功能可理解為身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

4. 固攝作用
固攝有統攝、控制及固定的意思。氣的固攝作用表現為對身體物質及臟腑的鞏固,並讓身體組織維持於正確及應有的地方及位置。氣使血液運行於脈中﹝血管中﹞,防止其逸出脈外。這些氣亦控制了汗液、尿液及唾液的分泌及排泄,防止津液流失。還有,氣能固藏精子,防止其遺泄,並有固定臟腑器官的位置及防止下移的作用。若氣虛,氣的固攝功能便會減弱,引致健康問題如出血、尿頻、早泄、腎下垂或胃下垂等。氣的推動作用與固攝作用互相補足,一方面,氣推動了血的循環及津液的分布;另一方面,氣控制及調節了津液的分泌。

5. 氣化作用
氣化是指在氣的作用下體內所發生的各種變化。透過氣化作用,氣能將身體的物質相互轉化,轉化為氣或其他精微物質。例如,食物經過氣化作用後,會化為水穀精微,然後轉化為氣及血。同樣地,食物殘渣經過氣化作用後,亦會化為尿液及糞便,排出體外。整體地說,氣對機體精微物質的轉化及代謝有著重要的作用。

氣的運動

氣透過不同的運動進行各種功能。氣的運動在中醫理論中稱為「氣機」,不同的氣有著不同的運動形式。基本上,氣有四種運動形式,分別為升、降、出、入。這些運動非常重要,若它們停止,人的生命亦會終止。

不同臟腑之氣各有其獨特的運動形色。例如,脾氣有向上升的特性,會將水穀精微上輸,這功能稱為「升清」;而胃氣則有向下降的特性,將食物殘渣往下輸,這功能稱為「降濁」。有些臟腑之氣並不限於一種形式,例如肺氣於呼氣時「出」,吸氣時「入」;並於宣發時「升」,肅降時「降」,肺氣可說具有四種升降出入的運動形式。

各種的氣運動形式互相協調平衡,升與降的運動相協調,而出與入的方向亦相平衡。這協調平衡,對促進組織、臟腑及經絡的生理活動非常重要。若體內氣機失調,身體會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如肺氣的下降運動受阻,會出現咳嗽,中醫稱這情況為「肺氣不降」;胃氣上逆亦會引致噁心及嘔吐等。

氣的種類

中醫認為氣可以按其不同的功能、特性及運動分類,它們分別為元氣、宗氣、營氣及衛氣。

1. 元氣
元氣是最原本的氣,亦是身體中最重要及最基本的氣。元氣乃屬先天性的物質,它先由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之後又倚賴脾胃化生的後天之精所充養,元氣發於腎間﹝命門﹞,並通過三焦循行全身,內至五臟六腑,外達肌膚腠理﹝身體的表面﹞。元氣是身體所有生命活動的動力,除了促進生長和發育,它更可維持組織、臟腑及經絡 的功能。

2. 宗氣
宗氣是指積聚於胸中的氣,其生成是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化生的水穀精氣兩者結合而成。宗氣主要聚集於胸中,貫注於心肺之脈﹝血管﹞,於呼氣時「出」,吸氣時「入」,它運行於呼吸道之間,促進肺的呼吸運動,並控制著語言及聲音的強弱。此外,宗氣更流貫了心脈,推動及調節心臟的搏動以及血氣的運行,並影響肢體的寒熱與活動。

3. 營氣
營氣是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它們經常在脈中﹝血管中﹞運行,與血有著密切關係,由於營氣與血常一起運行於脈中,故亦有「營血」之統稱。營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化生,它從中焦開始,經肺進入經脈,周流全身。營氣有陰的特性 ,能將氣轉化為物質。透過注入於脈中,營氣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並促進了血液的化生。營氣亦會為全身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

4. 衛氣
衛氣是負責保衛及抵抗外邪的氣,它可以被理解為身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能保衛身體免受疾病的侵襲。與營氣比較,衛氣屬,並有較多功能性的特質。

衛氣與營氣一樣,都由運化的水穀精微所生成,但它們循行的位置卻不同,衛氣行於脈外,營氣行於脈中。營氣主要散布於橫膈膜及胸腹內,而衛氣則在體外循行於皮膚之中。一方面,衛氣保衛了身體並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它調節及控制汗孔的開合與汗液的排泄,以及為臟腑、肌肉及皮毛提供溫養作用。

營氣及衛氣同出一源,各行於脈中與脈外。透過協調營氣﹝陰﹞及衛氣﹝陽﹞功能,身體維持了健康的發汗、恒溫及免疫功能。

氣的生成流注圖



正气又叫人气,流行于经络,运行于三焦,分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分布于经络又叫经气,分布于五脏的叫脏气(心气、肝气、肺气,脾气,肾气)。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18:00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0-9 10:08 编辑


      人体内的元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代表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水谷之精化生的谷气,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形成。

    元气因由先天之精所化,又称先天之气
    谷气(水谷之精)与自然界之清气(肺吸进的自然之气、大气)相结合于胸中气海而生成宗气,因是后天获得,又称后天之气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18:01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0-9 10:13 编辑

     
     元气因由先天之精所化,又称先天之气
    谷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于胸中气海而生成宗气,因是后天获得,又称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促进,相互资助,合化于胸中气海或脐下丹田,则为一身之气(正气、人气)

    是故先天之气也受后天之气的滋养,后天之气也受先天之气的促进。两者互涵,合而为一。

   一身之气分布到脉外,分布到体表肌腠皮肤,发挥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则为卫气;分布到脉内,发挥化血、营养等作用,则为营气。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经络之中,则为以各脏腑经络命名的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由于各气所在的部位不同,所在的脏腑不同,故各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相应功能。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18:0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0-9 10:10 编辑

     
    由精化生并与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一身之气,又名"人气",根据其运动趋势和所起的作用,可分为阴气阳气:阴气主滋养、宁静、抑制、肃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阴阳二气的运动和功能有序谐和,平衡稳定,人体则健康无病。

    如《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命曰平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之本,本于阴阳。"人气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认识,可能来源于古人在"导引"、"气功"锻炼中对自身之气上下运行的体悟,但无疑也与古代哲学的气学思想的渗透有关。古代医家运用类比思维,将人体比作一个小天地,认为人体内的气,与宇宙中的天地之气相同,也在人体内不断地升降出入运动,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天地之气的运动规律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即阳降阴升,交感合和,协调有序。人气的运动规律也类同天地之气,在下之气升,在上之气降,即阴升阳降,以协调共济,畅达有序。如心火下降,肺气肃降,犹天气下降;肾水上济,肝气升发,犹地气上升。如此则维持了心肾水火协调共济,肺肝二气运行有度。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斡旋诸气于人体之中,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人体之气的运行协调有序,称为"气机调畅",标志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稳定有序。若人体之气的运行失常,称为"气机失调",则可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异常变化,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失常而进入疾病状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18:11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0-9 10:12 编辑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皆可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之内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

     外在的信息感应可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可以体内的无形之气为其载体来感应和传递。

    如内在脏腑精气的功能正常与否,其信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的部位,"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气为精化,色随气华,脏腑所藏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常变,皆可通过气的介导而反映于面部、舌部等体表部位。

    脏腑之间的各种生命信息,还可以气为载体,以经脉或三焦为通道而相互传递,以维护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外部体表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由气来感应和向内在的脏腑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感应并传导于内脏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18:32
元气(又叫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是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原气。人生之后,元气由肾脏所主,发源于命门,藏于丹田(下气海),布于三焦,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人身气化动力的源泉。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18:3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0-9 10:41 编辑

元气,是先天之精化生,与生俱来。元气发挥作用必须还要依靠后天之气的充养,但不能靠后天之气化生。元气是脏腑之本,生命之根,关系着人体的发育和生殖,以及寿命,只能养护,不能再生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18:4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10-9 10:45 编辑

        五脏各有所藏,除了肾藏精以外,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所藏之精源于五脏六腑,肝所藏之血也流向五脏六腑,脾所藏之营营养五脏六腑,心所藏之脉营五脏六腑之血,肺所藏之气陈洒五脏六腑。

      《内经》当中还有“心藏神”之说,而五脏脏之神,舍于五种物质当中,“血舍魂”、“营舍意”、“脉舍神”、“气舍魄”、“精舍志”。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0-9 19:48
        千先生,您百度来这么多有关气的论述,但在这些碎片化的论述中,是有自相矛盾的,您看出来了吗?如果不能融会贯通,还是等于您没弄明白中医之气。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9 20:56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0-9 11:48
千先生,您百度来这么多有关气的论述,但在这些碎片化的论述中,是有自相矛盾的,您看出来了吗?如 ...

谢谢王先生惠顾和回复。
我谈中医之气,除了我自己讲的,之所以百度一些别人的文章,是为了证明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是公认的大众意见。至于你仍不能领会其中真谛,那就是你自己的能力所限了。每个人的天资和悟性水平是有差别的,你这个层次的人搞不懂,别人也是爱莫能助的!言止于此,只好请王先生自己珍重吧!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6-10-9 22:0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0-9 22:08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0-9 20:56
谢谢王先生惠顾和回复。
我谈中医之气,除了我自己讲的,之所以百度一些别人的文章,是为了证明不是我个 ...

       嘴可真够犟的。但嘴硬掩盖不了不懂。这么明显的错误看不出来,还装做懂的样子,我真佩服你这种不认输的精神。停留在这个肤浅的低水平上徘徊,是永远不会弄懂中医基础理论精髓的。千先生怎么也成了不懂装懂式的人物了?      待我有空时,指出你错在哪里,到时候,可不许再找借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9 22:42
    阴阳五行学说存在不存在都不敢说,都不清楚,扯谈破解阴阳,扯谈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9 22:4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0-9 14:04
嘴可真够犟的。但嘴硬掩盖不了不懂。这么明显的错误看不出来,还装做懂的样子,我真佩服你这种不 ...

没有空就不要来 !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6-10-10 04:4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0-9 14:04
嘴可真够犟的。但嘴硬掩盖不了不懂。这么明显的错误看不出来,还装做懂的样子,我真佩服你这种不 ...

谢谢王先生再次光临指导,不胜喜悦。
是谁在故弄玄虚?是谁在不懂装懂?众目睽睽之下,大家心里都有本帐的。既然王先生看出了明显的错误,何不一言捅破,明确指出?如此扭扭捏捏,欲言又止,何苦来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0 07:11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0-9 20:44
谢谢王先生再次光临指导,不胜喜悦。
是谁在故弄玄虚?是谁在不懂装懂?众目睽睽之下,大家心里都有本帐 ...

   因为他不敢直面:阴阳五行学说存在不存在这个问题!
   他不敢承认有一个阴阳五行学说!他一个人不承认,不等于就是事实!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客观存在!
    他承认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存在,他破解的阴阳,就是他错误理解了的阴阳!而不是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在阴阳五行学说里,阴阳五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中蕴含着五行,五行中存在着阴阳!在阴阳五行学说里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与五行互不相干的阴阳!!更不会有“阴阳是正确的,而五行是错误”的奇谈怪论!破解阴阳,必须同时破解阴阳五行学说!
      所以,他不敢直接面对:阴阳五行学说存在不存在的问题!!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10-10 09:41
阴阳五行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反映,也就是客观存在。从人们认识事物从简单至复杂的规律来看,应当是阴阳在先,五行在后,阴阳将事物分为两大类,五行则分为五大类,后者是前者之深化与细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0 10:04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邹衍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阴阳对立的关系。至此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一个学说。
        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阴阳五行学说进一步完善。
      《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中蕴含着五行,五行中包含着阴阳。“肾阳”是五行中的肾,阴阳中的阳。“肾阳”不能拆开了!这就是阴阳五行中的“肾阳”,远古的,各自独立的阴阳与五行,都不存在“肾阳”这个概念,都不能解释“肾阳”!更不要说肾阳虚,肾阴虚之类的概念了!
        余类推。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10-10 10:1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0-10 10:04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 ...

《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五行同时出现,可见《黄帝内经》的作者,已将阴阳五行说结合运用于医学了,当然,《内经》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之作,而是一个时期、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0:3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0-10 02:04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 ...

“肾阳”是五行中的肾,阴阳中的阳。“肾阳”不能拆开了!这就是阴阳五行中的“肾阳”,远古的,各自独立的阴阳与五行,都不存在“肾阳”这个概念,都不能解释“肾阳”!更不要说肾阳虚,肾阴虚之类的概念了!

一一解释肾阳,肾阳虚,肾阴虚不能够从阴阳五行哲学理论入手,必须从生理与病理学入手,从生命活动与临床症状表现入手。肾阳,肾阳虚,肾阴虚是生理与病理学的概念,不是哲学的概念,只是借助引入了哲学名词而已。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0:35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0 10:42
柴胡汤 发表于 2016-10-10 02:13
《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五行同时出现,可见《黄帝内经》的作者,已将阴阳五行说结合运用于医学了,当然 ...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内经》之后,阴阳五行学说在脏腑理论中也在不断的发展,《金匮要略》中只有肾气虚,没有肾阳虚、肾阴虚。到了宋朝钱乙,创造了六味地黄丸,才可能出现肾阴虚之说,到了金元四大家,肾为命门之火兴盛起来,肾阴虚,肾阳虚才完善起来。
      邹衍把阴阳、五行融合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个转折点,分界线。至此,阴阳五行学说替代了阴阳与五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应用于各个领域。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0-10 11: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0-10 10:04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 ...

《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中蕴含着五行,五行中包含着阴阳。“肾阳”是五行中的肾,阴阳中的阳。“肾阳”不能拆开了!这就是阴阳五行中的“肾阳”,远古的,各自独立的阴阳与五行,都不存在“肾阳”这个概念,都不能解释“肾阳”!更不要说肾阳虚,肾阴虚之类的概念了!
-----------------------------------------------------------------------------------
您讲讲,1,五行中的肾是个什么东东?2,没有五行的时候,肾又是个什么东东?肾阳这个概念是不是应该废除?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0-10 11:14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0-9 19:48
千先生,您百度来这么多有关气的论述,但在这些碎片化的论述中,是有自相矛盾的,您看出来了吗?如 ...

王教授,您刚才点评说,这个图是错误的,其实错不在图上,图片是把现在中医对气的“碎片”化认识示意出来,用图示的方法罗列碎片,便于读者了解气的各个概念。
要判断正确或错误,要看具体每一个“碎片”是不是正确。中医气的概念,说起来真可气,整个一锅糊涂粥,得慢慢一条一条梳理。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10-10 11:18
llyyjj 发表于 2016-10-10 11:14
王教授,您刚才点评说,这个图是错误的,其实错不在图上,图片是把现在中医对气的“碎片”化认识示意出来 ...

经典中医的气一点也不糊涂,是后人理解的糊涂。
经典中医的气就是率,频率、功率、效率等等。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16-10-10 11:30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10-10 03:18
经典中医的气一点也不糊涂,是后人理解的糊涂。
经典中医的气就是率,频率、功率、效率等等。

“经典中医的气就是率,频率、功率、效率等等”——您这个是属于经典中医的“气”,还是后人理解的“气”?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10-10 11:3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0-10 10:42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内经》之后,阴阳五行学说在脏腑理论中也在不断的 ...

此说较为客观,从《内经》的知识体系及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来看:中医理论之发展具有“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中医能防治任何一种疾病的原因所在。2003年我国出现非典时,中医未治过此病,但是根据已有中医理论,结合病状,治愈了非典,便是中医理论(及技术)发展与创新之例。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10-10 11:34
一江春水 发表于 2016-10-10 11:30
“经典中医的气就是率,频率、功率、效率等等”——您这个是属于经典中医的“气”,还是后人理解的“气” ...

经典的本义,后人的解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1:39
llyyjj 发表于 2016-10-10 03:09
《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中蕴含着五行,五行中包含着阴阳。“肾阳”是五行中 ...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邹衍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阴阳对立的关系。至此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一个学说。
        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阴阳五行学说进一步完善。《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中蕴含着五行,五行中包含着阴阳。“肾阳”是五行中的肾,阴阳中的阳。“肾阳”不能拆开了!这就是阴阳五行中的“肾阳”,远古的,各自独立的阴阳与五行,都不存在“肾阳”这个概念,都不能解释“肾阳”!更不要说肾阳虚,肾阴虚之类的概念了!
-----------------------------------------------------------------------------------
您讲讲,1,五行中的肾是个什么东东?2,没有五行的时候,肾又是个什么东东?肾阳这个概念是不是应该废除?

——医哲不分,就变成这样,一会儿讨论医学,一会儿讨论哲学。讨论医学,疾病时,能够扯到远古、战国,扯到五德始终、大九洲说,扯到邹衍、董仲舒,扯到中国文化、儒学……整个是一锅东北菜,乱炖。对于医学专业言,这是很不好的学风。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16-10-10 12:00
太白侠 发表于 2016-10-10 03:34
经典的本义,后人的解读。

同样是后人的解读,何以证明您不是属于“后人理解的糊涂”呢 ?
作者: 太白侠    时间: 2016-10-10 12:31
一江春水 发表于 2016-10-10 12:00
同样是后人的解读,何以证明您不是属于“后人理解的糊涂”呢 ?

逻辑论证。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把所有带气字儿的概念,都加以辨析,看它们都在表达什么。
没有进行系统论证的,显然不可靠。
系统论证的也未必就正确,但拿着没有论证过的所谓理解,否定系统论证,是没有说服力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6-10-10 13:07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0-10 03:39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 ...

         肾阳,把阴阳五行去除,中医理论中的“肾阳”是什么??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0-10 13:42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10-10 11:37
你看看肾是什么东东?

建军的图片很好,建议大家都看着图片说话,养成看图说话的好习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0-10 13:50
气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希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好扯,一定要把它扯出个头绪来。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0-10 13:54
讨论中医不统一意见怎么行呢,一定要统一。往哪里统一,从哪里统一呢?谈中医嘛,自然是要往医学上统一,自然是要从医学上统一,不过这是个技术活儿,不能勉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4:1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0-10 05:07
肾阳,把阴阳五行去除,中医理论中的“肾阳”是什么??

参考肾阳虚证。知道肾阳虚的临床表现,推导出肾阳虚的病理本质与内涵,自然可以知道肾阳的生理本质与内涵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4:1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0-10 05:07
肾阳,把阴阳五行去除,中医理论中的“肾阳”是什么??

肾阳虚证

病因: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症状: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胖淡,脉沉迟无力等。

——西医病理本质:似为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

从病因上言,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病因也可以是先天性的,或年老,或久病,或房劳过度所致。

从症状上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低下,甲状腺激素不足,可致机体新陈代谢低下,故畏寒肢冷,喜热饮,脉迟无力等改变;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低下,如酫固酮水平不足,可致肾脏重吸收钠离子和水减少,而出现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同时肾重吸收钠离子减少,血液及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下降,而出现口淡不渴,舌胖淡等;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功能低下,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性激素分泌紊乱不足,而出现男子阳痿早泄,女子不孕等症状……

肾阳虚的病理本质[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56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6-10-10 14:29
gl0101 发表于 2016-10-10 13:50
气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希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好扯,一定要把它扯出个头绪来。:victo ...

阳化气,阴成形。气是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与能量传播有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10 14:3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0-10 02:04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 ...

这是说的阴阳五行与藏象学说的历史过程

——然而说着说着就转移到阴阳五行(哲学)上面去了。看不到藏象,只看到阴阳五行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0-10 14:59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10-10 11:37
你看看肾是什么东东?

老董厉害啊,gl0101先生都表扬你了,赶紧再讲讲,把肾阳肾阴肾精肾气的图片都发出来。都发出来,还有人要表扬你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0-10 18:57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10-10 12:24
肾脏你看懂呢?

老懂是个好小伙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0-10 19:09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10-10 12:24
肾脏你看懂呢?

董建军
肾脏你看出来了什么?

——————————————————————

老懂啊,你想让我看出什么来?是想让我看出来原本是块肉?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0-10 20:50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10-10 14:29
阳化气,阴成形。气是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与能量传播有关。

前面六个字不错,后面那么多字是气的定义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6-10-10 20:54
llyyjj 发表于 2016-10-10 14:59
老董厉害啊,gl0101先生都表扬你了,赶紧再讲讲,把肾阳肾阴肾精肾气的图片都发出来。都发出来,还有人 ...

建军的图片很好,一目了然,有利于大家看图说话,希望大家都能够看图说话。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6-10-10 22:29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10-10 16:24
肾脏你看懂呢?

我没看懂。所以请你再发,你发一个图,就有两个人表扬你,仁海夸你呢,没看见?他说你是好小伙。
你再发几个,夸你的人肯定越多了。真羡慕你啊!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