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毕业后的忧郁 [打印本页]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6-10-27 09:16
标题: 毕业后的忧郁
  经过三年艰苦的学习生活,一九八四年七月,我高中毕业了。从升学考试的感觉看,继续上学读书的可能不大,很有可能要回家当农民了。那时家乡识字的人很少,高中毕业者更是少得可怜。人们将不识字者叫“睁眼瞎”,母亲常说这句话,说她就是,叫我不要做这样的人。能考上大学者,在村里会受到高度的赞扬与敬佩,名落孙山者则会受到冷眼与非遇,更不可理喻的现象是,即使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甚至文盲都会说落榜者“害”(不行、无能)。所有初、高中毕业后回乡之人,都会受到如此待遇,真叫人哭笑不得又敢怒而不敢言,再大的压力也只能承受着。农村人多有将读书毕业后回乡者叫“秀才”之说,但是我想,高中毕业生在农村来说,应当高于秀才一等,是“大学士”吧,当算是“知识分子”了,读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明事理,提高身心修养,人们怎样想,怎么说,由它去吧!父亲曾对我说过的“考不起大学更好”的话,让我感慨颇多,印象刻骨铭心,因为我理解他的苦心与难处,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讨生活,难啊。
  当时农村推行土地承包制不久,农民的生活还是困难,我家是困难家庭中的典型,回家后的第一大事便是艰苦劳动,改善生活,我每天都上山采挖药,连续苦干一周,街天将药材背到县城卖了,用换得的钱购买大米和肉,由此实现了当时能过上的最好生活:每天能吃上大米饭,两三天能吃到一顿肉。平时我们家只能吃杂粮,收获到什么就吃什么,吃肉是很想但很难做到的事情。
  初秋正值雨季,每天阴雨蒙蒙,浓雾蒙罩。上山砍篾子、挖药,要经过一个叫雪羊平地的地方,这是一个山箐边的一处小平地,曾有人耕种过,可能是种植包谷、洋芋、荞麦、萝卜等农作物。原先路边有一棵桃树,我从童年随父亲上山砍篾子时,就知道此树了,以前在桃子成熟的时候路过这里,就摘几个桃子充饥,这是一种野外劳动中的享受,如今桃树不在了,只能找到还未腐烂的树桩,心里很是优伤与失落,于是作《桃树吟》:路边桃树为谁栽?而今被伐已当柴。树桩依稀犹可辨,果实一去不复来。阴雨天在深山老林里干活,想到前途不明,心里总有理不清的愁绪。
  当时采挖的药材有:重楼、半夏、珠子参、茯苓、龙胆草、黄芩、柴胡、心叶百合、防风、升麻、防己、三棵针(刺黄莲)等,一天的劳动收入在三到五元,市场上大米价格是三角钱一斤,猪肉是六角一斤。可以说,我毕业回家,让家里人过上了最好的生活。因为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已经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了,那时的农村学生,在学校里是读书,在家则从事繁重的农活,从七岁起,我就参加生产队的农活挣工分了,到高中毕业时,身体已经被炼得非常强壮,干起活来有着使不完的力气。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是我心里值得高兴甚至欣慰的一面,但是想到一辈子当农民,和祖辈人的命运一样,心里也很不甘心,在当时,通过读书上大学,是走出农村,告别庄稼人生活的唯一途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苦闷中度过了一个多月,九月接到一个机关单位招收干部的电话,要我面谈。我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整天忙于外出干活无暇顾及的面容,步行到县城找到了这个单位,十月下旬,我步行近一天的山路,到一个新成立的工商所报到上班,这个所承担着三个区的工商管理事务,没有办公房屋,借用当地一家农户新盖的房子作办公室,平时打交道的也是农民朋友。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6-10-27 10:51
       好,写得好!祝福先生!

      过去的回忆,有趣的往事,有时在脑海里转上一转,也令人感觉美好而又愉快。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6-10-27 11:2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10-27 10:41 编辑

文笔很好,真情实感,不做作。期待下文。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1-17 14:56
儒家名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