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易图与《内经》有关系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08:23
标题: 【原创】易图与《内经》有关系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xtmd.html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22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14 17:25 编辑

[attach]11975[/attach]                             太极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25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19 05:28 编辑

[attach]11976[/attach]
                 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

金栋按:《汉书·五行志第七上》说“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正是传说中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又名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此图是标准的太极图,乃明初赵谦《六书本义》首次公布之阴阳鱼图,由蔡元定从四川青城山一位隐士那里所得。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乃由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此天地自然河图,即《易·系辞传》所谓“河出图”与《汉书》所谓“河图”,非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一的河图。今流行之传统的河图、洛书,乃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二图,数字为图十、书九,与首创易图之刘牧《易数钩隐图》所载河图、洛书之数字正相反,即图九、书十。当代学者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说,传统的河图与洛书只能被认为是彼此相同的同一类图形,不论朱熹的门徒蔡季通,还是陈抟的传人刘牧,对河图与洛书的认识从一开始可能就是一种误解;宋人指定的河图、洛书其实表现的只是两个不同的布数过程,实际是洛书互异的两个布数结果图,河图体现生成数体系的五位图,洛书体现天地数体系的九宫图,此河图与洛书,亦即《易·系辞传》所谓“洛出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27
目前,许多中医著作封面或有中华第一图——太极图之标识。太极图乃易图图像之首,可谓“援易入医”以《易》学附会中医理论,欲神其阴阳说矣!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28
何谓易图?当代著名易学大家、中国易医学创始人、中医学家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说
易图为易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易图包括符号及图像二个内容。符号指《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则有河图、洛书及先后天图等,皆为《易经》的主要内容。其中,符号源于殷周时期,而河图、洛书、先天图等传统皆认为图早已佚失,后经道家藏匿得以保存,至宋方由陈抟推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28
易图图像,首见于宋·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即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卦变图,然唯缺太极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29
易图一词,首见于清·胡渭《易图明辨》之书名。“《易图明辨》十卷,乃专为辨定《河图》、《洛书》而作。宋初,华山道士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之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之图,以当《洛书》。传者益神其说,又真以为龙马神龟之所负,谓伏羲由此而有先天之图。朱熹《周易本义》及《易学启蒙》前九图皆沿其说。”(胡渭撰,郑万耕点校《易图明辨·点校说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29
何谓《易》学?当代著名学者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说:
严格地说,除《周易》本经以外的所有研究《周易》本经的著作,都可称为“易传”。但由于《易传》(指“十翼”)习称孔子所作,以致可与《周易》本经并列,也就成了专称,别的研究《周易》本经的著作也就不好再称为“《易传》”了。这些著作我们可称之为“学”。这样,易学著作也就分成了“经”(指《周易》本经)、“传”(指《易传》,即“十翼”)、“学”(指《易经》、《易传》以外的所有易学著作)三部分。(转引朱伯崑:《易学研究中行的若干问题》,《朱伯崑论著》第834页,沈阳出版社,1998年)……今人对《周易》经传所作的注解,则属于当代易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30
目前由孙国中、方向红点校,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名家评注选刊》系列注本,包括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吴崑《素问吴注》、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及周学海《内经评文》等,在书末皆附有易学八图,即太极图、河图、洛书、太极生卦图、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后天六十四卦圆图。并说道:
学习《内经》,首先应该对《河图》、《洛书》有所了解。《河图》、《洛书》是中华先人对人类最早最伟大的发现,它是阴阳五行学之根,是《易经》之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一部《内经》就是《河图》、《洛书》的具体应用。正如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一书《序》中所言:“因九针而悟《洛书》之妙理,分小针而并识《河图》之微情。”《素问》展示了《河图》、《洛书》的框架,是其体;《灵枢》蕴含着《河图》、《洛书》之微妙,是其用。用中有体,体中有用,明白《河图》、《洛书》之道,一部《内经》思过半矣。为此我们在书中附录《河图》、《洛书》等八张图,供学习者参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31
由此可见,始于宋时之易图(或明清时代之太极图——见下文),与中医理论扯上了关系。使人认为中医与易学有瓜葛。欲想读懂、弄通、吃透《内经》之医学理论,非学易图不可。妥否?殊不知,实非如此,且有本末倒置之嫌!因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中既无太极一词,亦无太极图等易图图像,且《内经》之成书时间要远远早于现今流行太极图等易图图像之出现时间。二者怎么会有渊源启承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31
故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32
孙国中先生说《河图》、《洛书》是“《易经》之父母”,看看清儒是如何评价二者之关系的!
胡渭《易图明辨》说:
《易》之为书,八卦焉而已。卦各具三画,上画为天,下画为地,中画为人,三才之道也。羲皇仰观而得天道,俯观而得地道,中观于两间之万物而得人道。三才之道默成于心,故立八卦以象之,因而重之,遂为六十四,所谓“兼三才而两之”也。言八卦则六十四卦在其中矣。……夫子言羲皇作《易》之由,莫备于此。《河图》、《洛书》乃仰观俯察中之一事,后世专以《图》、《书》为作《易》之由,非也。《河图》之象不传,故《周易古经》及注疏未有列《图》、《书》于前者;有之自朱子《本义》始。《易学启蒙》属蔡季通起稿(见《宋史·儒林传》),则又首本《图》、《书》,次原卦画,遂觉《易》之作全由《图》、《书》,而舍《图》、《书》无以见《易》矣。学者溺于所闻,不务观象玩辞,而唯汲汲于《图》、《书》,岂非《易》道之一厄乎?
嗟夫!岂非清儒之明智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33
而当代易学大家刘大钧《周易概论》客观公正的评说道: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之发明。
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为“‘图’、‘书’之学”。……
综观宋易,作为其突出的特点,并对后人造成深远影响的是“图”、“书”之说。……我们以为这些图,只有个别的可能为前人所有,其余或发挥前人文献资料而作,或模拟古人之图而出,有的甚至是出于对《周易》经传的错误理解。只有个别易图,如“先天图”,才对探求易旨有重要意义。
因此,绵延达七八百年的宋人“图”、“书”之说,其余大部分易图,对于阐释《周易》原旨,并无重大价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33
因此,就上述太极图、河图、洛书与《内经》是否有关系,不揣浅陋,考镜源流,梳理简析如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34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4 17:3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33
因此,就上述太极图、河图、洛书与《内经》是否有关系,不揣浅陋,考镜源流,梳理简析如下。

1、太极图与中医阴阳说
2、河图与五行生成数
3、洛书与九宫数
4、易传与三阴三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8 20:0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25
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
金栋按:《汉书·五行志第七上》说“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 ...

这是标准的太极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8 20:10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3-14 18:07
任何科学不能离开实验方法,周易内经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靠实验得来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8 20:11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3-14 18:07
任何科学不能离开实验方法,周易内经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周易、内经没有实验方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8 20:13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3-14 18:07
任何科学不能离开实验方法,周易内经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周易、内经的论述,是观象推演而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8 20: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8 20:13
周易、内经的论述,是观象推演而来。

古人认为,这就是科学。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3-18 22:2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31
故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 ...

在中国古代科技史医学篇也是认为《易》是宋后进入中医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9 05:32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附录二》将“周易知识系统”归纳如下:
[attach]1197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9 05:32
从上述易学之解释及“周易知识系统”所列著述分析,无论是象数学派还是义理学派,均与《内经》无关;易学之分支,亦与《内经》无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9 05:34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第四章 易图学》说:
宋代以来,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河图、洛书是八卦的源泉,因而也是整部《周易》的源泉。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黑白点河图洛书出现以后,是否大家都承认这就是《易传》上说的河图、洛书呢?不是的。比如欧阳修,他认为河图、洛书是最妖妄的东西。他认为黄河里根本没有出过什么河图,洛河里也没有出过洛书。这是一种最激烈的意见,也是今天看来最正确的意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9 05:35
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第四章 易图学》说:
在清代这一部分学者看来,宋明儒者的作法就是背离了圣人之道。最使他们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些易图。他们认为,那些易图,原本都是道士们的修炼图。作为一个儒者,把道士的修炼图当作圣物,实在是背叛行为。黄宗炎甚至责骂先天图的出现,是把从人家弄来的螟蛉子当成了自己的高曾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致力于考察这些易图的起源,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胡渭、毛奇龄等人,最著名的著作是胡渭的《易图明辨》。经过考察,他们指出,黑白点的河图、洛书是宋朝才出现的作品,根本不是《周易》中说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也是宋代的作品,根本不是什么伏羲所画。他们还指出,图是根据易创造出来的,不是易根据图创造出来的。他们这些结论都非常正确,至今仍为当代易学家们普遍承认。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9 05:37
何谓易图?即以推演解释《周易》八卦等起源之图像。

据文献记载,易图的首创者是宋·刘牧《易数钩隐图》(如河图洛书),稍后是邵雍《皇极经世书》(如伏羲先天图)与周敦颐《太极图说》(如太极图)。传说三者皆与宋初道士陈抟传授有关。是否如此,前人有持怀疑或否定者。或为取信于世人,而假托陈抟和麻衣道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9 05:38
河图、洛书到底是什么?

据古籍记载,所释不一。先秦认为是天赐之祥瑞,圣人符瑞。汉儒有两种说法,刘歆等人认为河图是八卦、洛书是九畴;郑玄则认为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宋儒以九宫数和天地数作为卦象产生的依据而推演创造出黑白点河图、洛书,亦有两种说法,刘牧《易数钩隐图》以九宫数为河图、天地数为洛书,即图九、书十;朱熹《周易本义》与之相反,即图十、书九,正今所流行之传统的河图与洛书。

当代学者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说,传统的河图与洛书只能被认为是彼此相同的同一类图形。事实上在今天看来,不论朱熹的门徒蔡季通,还是陈抟的传人刘牧,对河图、洛书的认识从一开始可能就是一种误解,尽管二人的观点是相反的。从本质上看,宋人指定的河图、洛书其实表现的只是两个不同的布数过程,这两个图形在目前所见的古彝文文献中仍然被完整地保存着,但却并未冠以河图、洛书之名。它们不仅显示了两幅图形实际是互异的两个布数结果,而且有着共同的渊源。河图体现生成数体系的五位图,洛书体现天地数体系的九宫图,此河图与洛书,亦即《易·系辞传》所谓“洛出书”。

如此概念名称解释不一之河图、洛书,怎么能成为“《易经》之父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19 05:46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3-18 22:23
在中国古代科技史医学篇也是认为《易》是宋后进入中医的。

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乃承袭宋儒理学之说,广引邵雍、程颐、周敦颐、朱熹等理学大家之论,以《易》学附会推演《内经》之医理。见于其著作《类经图翼》和《附翼》。从此有了“医易同源”(《类经附翼·医易义》)之说。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7-3-23 08:48
河图不是出于河,洛书不是出于洛,这是肯定的,如同黄帝内经不是黄帝写的一样,但是,问题是其价值?
有没有价值跟出处不大。应该认为河图洛书是有价值的。而且很高。
作者: 溪流    时间: 2017-3-23 08:51
易经,河图,洛书,与中医的关系是间接的,含蓄的。中华文化的底蕴孕育了中医,其中有易经等。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4-24 19:15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4-24 19:18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25
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

金栋按:《汉书·五行志第七上》说“虙羲氏继天而王,受 ...

金栋按:《汉书·五行志第七上》说“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正是传说中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又名古太极图、天地自然河图。此图(图0-2)是标准的太极图,乃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首次公布之阴阳鱼图,由蔡元定从四川青城山一位隐士那里所得。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乃由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此天地自然河图,即《易·系辞传》所谓“河出图”与《汉书》所谓“河图”,非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一的河图。
——————————————————————————————————————————
       这个天地自然河图,“乃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首次公布之阴阳鱼图,由蔡元定从四川青城山一位隐士那里所得。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乃由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
      1、明初赵,清胡渭认为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有无证据证明一定就是《易·系辞传》所谓“河出图”与《汉书》所谓“河图”呢?
      2、一般认为,《易传》成书于孟、荀之后,司马迁之前。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居其后。那么,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乃由东汉末年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后人推演的东西怎么可能出现在前人的《易传》之中呢?这似乎有矛盾之处。
      不知我的以上理解是否正确?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4-24 19:54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4-24 20:12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31
故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 ...

        由此可见,始于宋时之易图(或明清时代之太极图),与中医理论扯上了关系。使人认为中医与易学有瓜葛。欲想读懂、弄通、吃透《内经》之医学理论,非学易图不可。殊不知,实非如此。因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中既无太极一词,亦无太极图等易图图像,且《内经》之成书时间要远远早于现今流行太极图等易图图像之出现时间。此等图像乃后世治《易》者之发挥或附会推演而已,并非圣贤为之,其推演或是或非,莫衷一是。       故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清 胡渭《易图明辨》说:
     《易》之为书,八卦焉而已。卦各具三画,上画为天,下画为地,中画为人,三才之道也。羲皇仰观而得天道,俯观而得地道,中观于两间之万物而得人道。三才之道默成于心,故立八卦以象之,因而重之,遂为六十四,所谓“兼三才而两之”也。言八卦则六十四卦在其中矣。……夫子言羲皇作《易》之由,莫备于此。《河图》、《洛书》乃仰观俯察中之一事,后世专以《图》、《书》为作《易》之由,非也。《河图》之象不传,故《周易古经》及注疏未有列《图》、《书》于前者;有之自朱子《本义》始。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第四章易图学》说:
       宋代以来,在许多人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河图、洛书是八卦的源泉,因而也是整部《周易》的源泉。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黑白点河图洛书出现以后,是否大家都承认这就是《易传》上说的河图、洛书呢?不是的。比如欧阳修,他认为河图、洛书是最妖妄的东西。他认为黄河里根本没有出过什么河图,洛河里也没有出过洛书。这是一种最激烈的意见,也是今天看来最正确的意见。


        当代学者刘大钧《周易概论·历代医学研究概论》客观公正的评说道(摘选):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之发明。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为“‘图’、‘书’之学”。

——————————————————————————————————-
         从以上易学研究者的论证和分析来看,河图、洛书以及太极图均出自宋之后。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成书于东汉前后,其中并无河图、洛书、太极图之踪影。到了明清时期,太极之说才进入中医理论。由此可知,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后世的河图、洛书、太极图没有任何关系。      金栋先生的考证的这几本易学书,对于我在2013年提出的上述观点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当然,金先生的工作更有意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8 10:35
有学者(医者)认为,中医的“理”在“五运六气”,与太极图、河图洛书有很大关系。读了拙稿后,同道怎么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0-18 11: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10:35
有学者(医者)认为,中医的“理”在“五运六气”,与太极图、河图洛书有很大关系。读了拙稿后,同道怎么看 ...

金老师的认识是片面的,核心是一个“理”,你不要说八卦、太极、河图、洛书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论其说明的道理,论其理的原源是什么?是不是天理,地理?“五运六气”更是天地之至理,没有五运六气,天地何来?四时何来?万物何来?生命何來?人体何来?病因何来?病治何來?万物生长壮老已的动力何来?人体气血升降的动力何来?先生能解答吗?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2:1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12:18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7-4-24 19:54
由此可见,始于宋时之易图(或明清时代之太极图),与中医理论扯上了关系。使人认为中医与易学有 ...


您和金先生又错了!太极图是用的形式表达太极所代表的自然规律的。内经中字共出现269次。这个大都是指太极(一)。例如:《素问玉版论要》说的道在于一中的就是太极。怎么能说中医理论的产生与后世的太极图没有任何关系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0-18 13:10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之一,为《内经》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思维模型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型主要有阴阳模型、五行模型及象数模型,思维方式可分为形象思维、象数思维及辩证思维。

《周易》重象的思想影响于《内经》,使《内经》理论的建构重视对象的认识而轻视物质实体。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0-18 13:20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04:15
您和金先生又错了!太极图是用图的形式表达太极所代表的自然规律的。内经中道字共出现269次。这个道大 ...

《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的第十五篇
玉版论要 》。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的诊法,运用的地方很多,而所指是不同的,究竟怎样运用呢?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译文:岐伯回答说:一般来说,〈揆度〉是用以衡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异于正常的疾病。请允许我从诊病的主要理数说起,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译文:就是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的气血随着四时的递迁,永远向前运转而不回折。如若回折了,就不能运转,就失去生机了!这个道理很重要,诊色脉是浅近的事,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观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藏论合参的。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译文:面容的五色变化,呈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其深浅顺逆之要领。如色见浅的,其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约十天就可以了;其色见深的,病重,就必须服用药剂治疗,大约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则其病更为严重,必定要用药酒治疗,须经过一百天左右,才可痊愈;假如神色枯槁,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一百天就要死了。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译文:除此以外,如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正气虚极的,亦必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译文:面色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辨别观察其要领。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的为逆,在右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倒顺为逆,那就是重阳、重阴了,重阳、重阴的预后不好就会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译文:假如到了阴阳相反之际,应尽快衡量其病情,果断的采用适当的方法,使阴阳平衡,这就在于揆度、奇恒的运用了。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译文:脉象搏击于指下,是邪盛正衰之象,或为痹证,或为壁证,或为寒热之气交合为病。如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见虚弱,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预后都不良;脉见虚弱,预后当好。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

译文:在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之寸口脉来研究。就所见之脉在四时、五行来说,不胜现象〈如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为顺,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之要点都论述完了。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3:5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13:53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0-18 13:20
《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的第十五篇
《玉版论要 》。

谢谢千总回复!傅老师的《黄帝内经译注》对其中道在于一的解释是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
其与您说的但道理只有一个相比,哪个更准确呢?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0-18 14:03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05:51
谢谢千总回复!傅老师的《黄帝内经译注》对其中道在于一的解释是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
其与您说的但道 ...

傅老师的《黄帝内经译注》对其中道在于一的解释是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
其与您说的但道理只有一个相比,哪个更准确呢?

--------------------
这个问题问的好?“道在于一”,到底应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很重要。
中医诊治疾病的道理很多,九九归一,就是遵道,守道。就是揆度阴阳,把握奇恒。这个“”是什么呢?确实需要研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8 14:28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0-18 13:10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之一,为《内经》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思维模型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型主要有阴阳模 ...

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周易》之“经”是卜筮书,《周易》之“传”是哲学书,二者应分别对待。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0-18 14:3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06:28
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周易》之“经”是卜筮书,《周易》之“传”是哲学书,二者应分 ...

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周易》之“经”是卜筮书,《周易》之“传”是哲学书,二者应分别对待。
----------------

二者相比,“经”是本,“传”是标。虽然二者联系紧密,但没有人把它们混为一谈!不过,金栋先生,你到底是要讨论内经和周易的关系呢?还是要讨论“经”和“传”的关系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8 14:44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12:15
您和金先生又错了!太极图是用图的形式表达太极所代表的自然规律的。内经中道字共出现269次。这个道大 ...

道怎么会是太极呢?道是无,太极是有。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5:0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14:44
道怎么会是太极呢?道是无,太极是有。

广义的包括无极和太极。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就是太极。另外,无极中没有阴阳。若仅仅是无极的话,这个概念对中医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8 15:02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12:15
您和金先生又错了!太极图是用图的形式表达太极所代表的自然规律的。内经中道字共出现269次。这个道大 ...

《玉机真脏论》亦有“道在于一”这四个字,但无论如何亦难以理解此“道”与“太极”有关系。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5:0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15:15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0-18 14:03
傅老师的《黄帝内经译注》对其中道在于一的解释是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
其与您说的但道理只有一个相比 ...

千总好!解释道在于一的关键是弄清楚其中的是否傅老师说的诊治之道。这个问题解决了,后面那个就好办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8 15:15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15:01
广义的道包括无极和太极。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就是太极。另外,无极中没有阴阳。若道仅仅是无极的 ...

阅读老子《道德经》十四章、二十五章、四十二章及《列子·天瑞》与《易·系辞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典籍有关对“道”的论述,可以这样认为:
道、太易(无)→一、太极(气、有)→二、两仪(天地、阴阳)→三(阴阳交感和合)→万物。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5:1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15:02
《玉机真脏论》亦有“道在于一”这四个字,但无论如何亦难以理解此“道”与“太极”有关系。

傅老师对玉机真脏论道在于一的解释仍然是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您同意吗?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中的太极的关系就明确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8 15:28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12:15
您和金先生又错了!太极图是用图的形式表达太极所代表的自然规律的。内经中道字共出现269次。这个道大 ...

今本《内经》中虽用“道”字269次,但多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意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及医道、诊道、治道等内容。但“道在于一”之“道”与“一”,怎么会是“太极”呢?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5:29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15:31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15:15
阅读老子《道德经》十四章、二十五章、四十二章及《列子·天瑞》与《易·系辞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太易不是无。是因为太易中有阴阳,故与太初、 太始, 太素、 太极并为 五太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8 15: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15:28
今本《内经》中虽用“道”字269次,但多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意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 ...

从《玉版论要》及《玉机真脏论》所论具体内容分析,“道在于一”应是论“色脉”诊治之道的,所以王冰注说:“一,谓色脉之应也。”

虽历代注家对“道在于一”所释不一,但王注或可从。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18 15:46
把《易》、太极、八卦,这些概念拉入中医,是没出息的做法,是对中医缺乏信心的表现。
还有的是江湖骗子为了神化自己。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5:5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16:25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15:28
今本《内经》中虽用“道”字269次,但多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意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 ...

您承认道在于一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非常好!
这是因为,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的过程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观发挥作用的过程。其中,天人合一观中的代表自然规律是用太极(一)来表达的;太极既可代表整体规律,也可代表局部规律。正如古人所说人身处处有太极(包括我们可以将人体看做一个太极)其诊治之道在于把握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时候违背天人合一观时,我们的诊治就会在什么时候出错。另外,思维过程中大脑要消耗能量,故离不开大脑或身体的阳化气阴成形源源不断不断的为其提供能量。而阳化气阴成形恰恰是古人说的人身处处有太极。这是因为,大脑为思维提供的能量的运动方式只有两个:一是指这些能量的正常的运动轨迹是零;二是指这些能量的转化方式是阳化气阴成形,别无他途。而阳化气阴成形中的阴阳恰恰是本义的阴阳太极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6:00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15:46
把《易》、太极、八卦,这些概念拉入中医,是没出息的做法,是对中医缺乏信心的表现。
还有的是江湖骗子为 ...

哎呀,我把太极拉入中医,我成江湖骗子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8 16: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31
由此可见,始于宋时之易图(或明清时代之太极图——见下文),与中医理论扯上了关系。使人认为中医与易学有 ...

所以明清以后的医家或《内经》注家,多以《易》学附会、阐释、推演《内经》理论。而当代亦有学者或医者,附会《易》学,推演、阐释《内经》理论,似“不学《易》,不足以为中医”之妄说?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18 16:32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16:00
哎呀,我把太极拉入中医,我成江湖骗子了

您要是把太极和中医理论的关系讲清楚了,就不是江湖骗子。如果讲不清楚,您就是被江湖骗子给忽悠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18 16:3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8 16:13
所以明清以后的医家或《内经》注家,多以《易》学附会、阐释、推演《内经》理论。而当代亦有学者或医者, ...

不学《易》,不足以为中医
--------------------------------
张仲景学过易经没有?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0-18 17:29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16:39
“不学《易》,不足以为中医”
--------------------------------
张仲景学过易经没有?

《伤寒》六病之经脉是哪来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18:45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16:32
您要是把太极和中医理论的关系讲清楚了,就不是江湖骗子。如果讲不清楚,您就是被江湖骗子给忽悠了。

我58楼的帖子还没讲清楚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18 19:3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0-18 17:29
《伤寒》六病之经脉是哪来的?

《内经》六经,是六条经脉,手足共十二经脉。《伤寒论》六病,是六大类外感病。《伤寒论》之六病与《内经》六经有何关系,中医界有许多研究,观点也不尽相同。至于张仲景和《易经》的关系,我学习《伤寒论》的时候没有看出来,先生有何见解,欢迎给大家介绍。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7-10-18 20:19
易经引入中医是宋以后(中国古代科技史)。这种讨论没有实际意义,等将太极、阴阳、五行等弄清楚一个后,再讨论不迟。否则虚对虚,讨论不休。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7-10-18 21:54
黄中正 发表于 2017-10-18 20:19
易经引入中医是宋以后(中国古代科技史)。这种讨论没有实际意义,等将太极、阴阳、五行等弄清楚一个后,再 ...

           易经引入中医是宋以后(中国古代科技史)。
————————————————————————————————
         确实如此。黄先生如果拿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书面证据,就可一锤定音。今后再争论就毫无意义。
         烦请黄先生把具体书名、页数、章节中的原文,以及出版社、出版时间和作者介绍一下。谢谢!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22:40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22:41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18:45
58楼那一段,您连一个资料出处都没有啊?您就那么随口说说。不能算数的。

我58楼说了那么多,要资料出处是很容易的。但我知道,给了您资料出处您也不会服气。干脆咱们当面锣背面鼓的说个清楚吧:您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能否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方式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22:43
王锡民发表于 2017-10-18 16:32

赞成!小高确实被江湖骗子给忽悠了。

呵呵,王教授也太自信了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18 22:52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22:40
我58楼说了那么多,要资料出处是很容易的。但我知道,给了您资料出处您也不会服气。干脆咱们当面锣背面鼓 ...

阳化气阴成形能否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方式
-------------------------------
物质、能量、信息转化方式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您要我说阴阳,我说不上来。
咱们说易经和中医有没有关系,您不要拉扯远了。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23:01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22:52
阳化气阴成形能否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方式?
-------------------------------
物质、能量、信 ...

我不懂易经,其与中医是否有关系我不清楚,故我也没针对该问题表过态。我哪说的清啊。但对太极我是知道的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23:0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8 23:25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22:52
阳化气阴成形能否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方式?
-------------------------------
物质、能量、信 ...


您真的不知道物质、能量、信息可以互相转化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8 23:28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22:52
阳化气阴成形能否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方式?
-------------------------------
物质、能量、信 ...

试想,一个孩子能从小长到大,不靠体内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行吗?一个人体内没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还能活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9 06:59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16:39
“不学《易》,不足以为中医”
--------------------------------
张仲景学过易经没有?

这句话是这样的——似有“不学《易》,不足以为中医”之妄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9 08:5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14 17:39
1、太极图与中医阴阳说2、河图与五行生成数3、洛书与九宫数4、易传与三阴三阳

1、太极图与中医阴阳说(太极图钩考)
链接如下: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9 09:00
链接如下: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0500&extra=page%3D4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0-19 10:06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8 19:32
《内经》六经,是六条经脉,手足共十二经脉。《伤寒论》六病,是六大类外感病。《伤寒论》之六病与《内经 ...

是我读错了帖,致歉。不过,你问的“张仲景读过易经吗?”问的没道理。张仲景读没读过易经,只有张仲景知道,你去问张仲景呀,别人谁能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9 11:0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0-19 10:06
是我读错了帖,致歉。不过,你问的“张仲景读过易经吗?”问的没道理。张仲景读没读过易经,只有张仲景知 ...

据班固《汉志·方技略》的分类方法,张仲景《伤寒论》应属经方家(学派),今本《内经》应属医经家(学派),二者不属一个学派、不是一家。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0-19 12: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9 11:08
据班固《汉志·方技略》的分类方法,张仲景《伤寒论》应属经方家(学派),今本《内经》应属医经家(学派 ...

经方家有三阴三阳六经吗?你读书总脱离实践。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19 21:21
高智海 发表于 2017-10-18 23:28
试想,一个孩子能从小长到大,不靠体内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行吗?一个人体内没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转化还能活 ...

物质转化成能量,这个生活中天天见,能量转化成物质,说起来就高深了。至于信息转化物质或能量,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问题是,这些和《内经》有关系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19 21:2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0-19 10:06
是我读错了帖,致歉。不过,你问的“张仲景读过易经吗?”问的没道理。张仲景读没读过易经,只有张仲景知 ...

问两千年前的张仲景,您逗我吧?只能在张仲景著作里找了。
学习张仲景的著作,我没有看见和易经有关系的内容,不知哪位学习过,欢迎介绍。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9 21:28
在论坛讨论、交流时,说说就跑题了!这是个通病。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0-19 21:42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9 21:25
问两千年前的张仲景,您逗我吧?只能在张仲景著作里找了。
学习张仲景的著作,我没有看见和易经有关系的 ...

张仲景著作里有,也有道听途说的可能?张仲景著作里没有,也不能说明他没读过易经。张仲景是长沙太守,不读易经能当官?这是推论,读过还是没读过,你去问张仲景。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0-19 21:4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9 21:28
在论坛讨论、交流时,说说就跑题了!这是个通病。

金老师之论甚玄,一是图,一是书,如何论其关系?只能说二者之理有何关系。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7-10-19 21:4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0-19 21:42
张仲景著作里有,也有道听途说的可能?张仲景著作里没有,也不能说明他没读过易经。张仲景是长沙太守,不 ...

您说的有道理,也许读过,张仲景还可能读过许多咱们不知道的书呢。这会讨论中医和易经也没有关系,张仲景的中医著作里有没有易经内容,也是一个讨论点。我看的是没有。
就是说,不管易经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和张仲景的著作没有关系。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19 22:2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19 22:28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7-10-19 21:21
物质转化成能量,这个生活中天天见,能量转化成物质,说起来就高深了。至于信息转化物质或能量,就不知道 ...

我认为,物质、能量、信息都是物质。物质可分三个层次,一是人的肉眼可观察的物质一般为宏观物质;人的肉眼无法观察而现代科学仪器可观察的物质一般为微观物质如原子、电子等;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观察的物质为亚微观物质如阴阳。现代科学仪器之所以无法观察阴阳,是因为物质的阴阳无限可分。所以,阴阳是最基础的物质。即由阴阳生成微观物质,再在此基础上生成宏观物质。中医讲万物皆有阴阳就是这个道理。可见,物质、能量、信息在这三个层次中都存在。例如:宏观层次的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使石头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肯定离不开能量信息的作用。信息一般属于微观和亚微观层次的东西。例如:手机接收的信息是微观层次的东西,却是由更细微的阴阳层次的信息生成或组成(包括构成)的。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物质、能量、信息可以相互转化了。但最基础的转化方式来源于阳化气阴成形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0 07:11
                  “张仲景读过易经吗“
========================================
        你读过达尔文的进化论吗?资本论、牛顿力学……?没有读过,不等于你的老师没有读过,……余类推。
         张仲景比老子、孔子晚几百年,他肯定知道易经,就如同鲁迅、康有为、胡适……肯定知道朱熹、王明阳、李时珍一样。如同省长、市委书记一定知道马克思一样,资本论未必读过,辩证唯物主义是肯定知道的。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0 07:22
    《内经》的作者们,必定有精通《易经》者,这个推论是合情合理的。
      文化传承是连续的,毛泽东的矛盾论,肯定与阴阳五行相关联,毛泽东一定深入的研究过阴阳五行,否则写不出矛盾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0 07:25
     太极图的作者,说不定认真研究过《内经》。
作者: 李同宪    时间: 2017-10-20 07:29
    《内经》的作者们肯定没有见到太极图;太极图的作者未必没有学习过《内经》。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7-10-20 07:36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17-10-20 07:38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10-20 06:41
手机接收的信息是微观层次的东西
没有你不敢做的,想怎么喷就怎么喷,脸没有血。波是什么?


不是微观层次的东西?
作者: 叶苗    时间: 2017-11-8 16: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6 09:29
易图是宋以后之事,《内经》成书于两汉时期,二者没有关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