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易经》是本什么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0
标题: 《易经》是本什么书?
《易经》是本什么书?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

《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即算卦的书,出自卜史官之手。《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儒生经师之手。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

近/现代学者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旧序》说:
“《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
《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籍书中没有明证,难于置信。今人有的说是东周作品,更不可从。”
“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
《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总之,《易传》七种仅仅是《周易》古经最古的、有系统的、值得参考的、有正确成分的解释,绝不是什么‘不刊之论’。初学《周易》,如果处处拘守《易传》去体会经文,那就难以窥见《周易》古经的原意。然而我们如果不管《易传》解经的是非,而只就传文所表现作者们的思想体系而论,那么《易传》还是古典哲学中异常重要的著作。

因此,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其次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来义蕴,对于《易传》只看做旧说的重要部分而已。有的可以引用,有的可以不采。”

现代治《易》学者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周易>导读》说:

“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分而言之,《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哲学成分为主。……也就是说,《易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占卜书,《易传》是带有占卜色彩的哲学书。”
“从卦爻辞的内容看,《易经》是部占筮书,是周人占筮的典籍。……周人发明占筮时,最初只有八卦,以八种不同的形象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判断占问某事和吉凶的辞句,称为筮辞,是占问某事时的原始记录。《周易》六十四卦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爻辞,皆来源于筮辞。筮辞并非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不同时代的人长期积累的结果。
掌卜筮之人将多次占卜的结果(包括所得兆象和占断辞句)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整理、统计,将应验的兆象、辞句挑选出来,进行重新加工、编排。有的卦辞经反复修改、安排,仿若一首诗歌,并能体现出一个中心思想。如渐卦、剥卦、复卦、临卦、明夷卦等。编辑加工的目的,仍是为了占筮系统性的需要。不过,大多数卦辞、爻辞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卦、爻辞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卦爻象与卦爻辞的意义
《易经》经过加工、编纂,体现了一定的意义和思想。
《易经》卦象和卦爻的符号系统是长期的原始卜筮过程中,逐渐把数和象整齐化、有序化、抽象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通过对立面的排列、组合,反映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就八卦来说,分别由奇(—)偶(- -)对立两画,构成四个对立面。就六十四卦来说,又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象构成,组成三十二个对立面。就卦序说,六十四卦又是“二二相偶”,成为与对立的卦象相配合的系列。这种思维是承认卦象存在着对立面,并由对立面所构成,其变化表现在其中的基本要素——两画的配合上。体现了以对立面的相互关系说明事物变化的思想萌芽,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易经》卦爻辞的文字系统,涉及宗教迷信、人生态度、伦理观念、宇宙认识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殷周之际奴隶制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以及当时所具备的历史、科学、政治学、伦理学知识,体现了初民以卜问形式、卦爻结构解释客观事物变易规律的企图和寻找宇宙因果联系的努力。
《易经》继承了原始的巫术文化传统,反映了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将当时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观念与卜筮相结合,构成了一个以天人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巫术操作系统,其迷信成分有所增加。但扬弃了原始占筮那种单纯根据蓍草排列以定吉凶的思维模式,在蓍与卦的外壳下蕴藏着一定的哲理。
《易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承认事物的对立面,承认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向其反面……
《易经》反映了编纂者的世界观——天道和人事具有一致性,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人事的吉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
由上述分析可知,《易经》虽是一部占筮书,是巫术文化的产物,但并不是一般的迷信书,不像龟卜那样只简单地告知吉凶结果,而是增加了人为的因素,增加了趋吉避凶的价值选择因素。《易经》在言占筮中,还具有帮助人们安身立命、稳定情绪、安慰心理的作用,因而带有一定的人文色彩。

《易经》中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忧患意识、理性思维等因素,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华人文文化的源头。”

那么,《周易》之经——《易经》有哪些内容呢?

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易经》本是占筮书,就是通过蓍草的演变,以求得一卦,根据所得卦象和卦爻辞,以定吉凶祸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20 19:00 编辑

以下是无标点的今通行本《易经》白文,共4940字。时贤赵洪钧先生450辞用阿拉伯数字编了号。赵洪钧先生说:“读者不难看出编号的规律。尽管按习惯以卦名加爻位引用经文也不难核对,但我相信再加上数字编号更方便读者迅速核对且更难出差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2
1.0元亨利貞
1.1初九潛龍勿用
1.2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
1.3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1.4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1.5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1.6上九亢龍有悔
1.7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2.0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2.1初六履霜堅冰至
2.2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2.3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2.4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2.5六五黃裳元吉
2.6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2.7用六利永貞
3.0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3.1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3.2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3.3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3.4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3.5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3.6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4.0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4.1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4.2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4.3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4.4六四困蒙吝
4.5六五童蒙吉
4.6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5.0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5.1初九需于郊利用恆無咎
5.2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5.3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5.4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5.5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5.6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6.0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6.1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6.2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6.3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6.4九四不克訟復自命渝安貞吉
6.5九五訟元吉
6.6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7.0貞丈人吉無咎
7.1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7.2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7.3六三師或輿尸凶
7.4六四師左次無咎
7.5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7.6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8.0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8.1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8.2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8.3六三比之匪人
8.4六四外比之貞吉
8.5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8.6上六比之無首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3
9.0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9.1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9.2九二牽復吉
9.3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9.4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9.5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9.6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几望君子征凶
10.0履虎尾不咥人亨
10.1初九素履往無咎
10.2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10.3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
10.4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10.5九五夬履貞厲
10.6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11.0小往大來吉亨
11.1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
11.2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11.3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11.4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11.5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11.6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12.0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12.1初六拔茅茹以其夤貞吉亨
12.2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12.3六三包羞
12.4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12.5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12.6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13.0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13.1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13.2六二同人于宗吝
13.3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13.4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13.5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13.6上九同人在郊无悔
14.0大有元亨
14.1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14.2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14.3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14.4九四匪其彭無咎
14.5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14.6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15.0亨君子有終
15.1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15.2六二鳴謙貞吉
15.3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15.4六四無不利撝謙
15.5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15.6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16.0利建侯行師
16.1初六鳴豫凶
16.2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16.3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16.4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16.5六五貞疾恆不死
16.6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4
17.0元亨利貞無咎
17.1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17.2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17.3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17.4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17.5九五孚于嘉吉
17.6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18.0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18.1初六乾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18.2九二乾母之蠱不可貞
18.3九三乾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18.4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18.5六五乾父之蠱用譽
18.6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19.0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19.1初九咸臨貞吉
19.2九二咸臨吉無不利
19.3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19.4六四至臨無咎
19.5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19.6上六敦臨吉無咎
20.0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20.1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20.2六二窺觀利女貞
20.3六三觀我生進退
20.4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20.5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20.6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21.0噬嗑亨利用獄
21.1初九履校滅趾無咎
21.2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21.3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
21.4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21.5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21.6上九何校滅耳凶
22.0亨小利有攸往
22.1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22.2六二賁其須
22.3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22.4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22.5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22.6上九白賁無咎
23.0不利有攸往
23.1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
23.2六二剝牀以辨蔑貞凶
23.3六三剝之無咎
23.4六四剝牀以膚凶
23.5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23.6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24.0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24.1初九不遠復無袛悔元吉
24.2六二休復吉
24.3六三頻復厲無咎
24.4六四中行獨復
24.5六五敦復無悔
24.6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4
25.0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25.1初九無妄往吉
25.2六二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25.3六三無妄之災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25.4九四可貞無咎
25.5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25.6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26.0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26.1初九有厲利已
26.2九二輿說輹
26.3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26.4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26.5六五豶豕之牙吉
26.6上九何天之衢亨
27.0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27.1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27.2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凶
27.3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
27.4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
27.5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27.6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28.0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28.1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28.2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28.3九三棟橈凶
28.4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28.5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28.6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
29.0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29.1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凶
29.2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29.3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29.4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29.5九五坎不盈祇既平無咎
29.6上六係用徽纆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凶
30.0利貞亨畜牝牛吉
30.1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30.2六二黃離元吉
30.3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30.4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30.5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30.6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其匪醜無咎
31.0亨利貞取女吉
31.1初六咸其拇
31.2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31.3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31.4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31.5九五咸其脢無悔
31.6上六咸其輔頰舌
32.0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32.1初六浚恆貞凶無攸利
32.2九二悔亡
32.3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32.4九四田無禽
32.5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32.6上六振恆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5
33.0亨小利貞
33.1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33.2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33.3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33.4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33.5九五嘉遯貞吉
33.6上九肥遯無不利
34.0大壯利貞
34.1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34.2九二貞吉
34.3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34.4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34.5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34.6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35.0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35.1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35.2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35.3六三眾允悔亡
35.4九四晉如碩鼠貞厲
35.5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35.6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36.0明夷利艱貞
36.1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36.2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36.3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36.4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36.5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36.6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37.0家人利女貞
37.1初九閑有家悔亡
37.2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37.3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37.4六四富家大吉
37.5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37.6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38.0小事吉
38.1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38.2九二遇主于巷無咎
38.3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38.4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38.5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38.6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39.0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39.1初六往蹇來譽
39.2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39.3九三往蹇來反
39.4六四往蹇來連
39.5九五大蹇朋來
39.6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40.0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40.1初六無咎
40.2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40.3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40.4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40.5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40.6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6
41.0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41.1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41.2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41.3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41.4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41.5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41.6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42.0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42.1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42.2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42.3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42.4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42.5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42.6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43.0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43.1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吝
43.2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43.3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43.4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43.5九五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43.6上六無號終有凶
44.0女壯勿用取女
44.1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蹢躅
44.2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44.3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44.4九四包無魚起凶
44.5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44.6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45.0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45.1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45.2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45.3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45.4九四大吉無咎
45.5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45.6上六齎咨涕洟無咎
46.0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46.1初六允升大吉
46.2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46.3九三升虛邑
46.4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無咎
46.5六五貞吉升階
46.6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47.0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47.1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47.2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凶無咎
47.3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47.4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47.5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47.6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48.0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48.1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48.2九二井谷射鮒瓮敝漏
48.3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48.4六四井甃無咎
48.5九五井冽寒泉食
48.6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6
49.0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49.1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49.2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49.3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49.4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49.5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49.6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50.0元吉亨
50.1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50.2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50.3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50.4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50.5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50.6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51.0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51.1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51.2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51.3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51.4九四震遂泥
51.5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51.6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52.0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52.1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52.2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52.3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52.4六四艮其身無咎
52.5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52.6上九敦艮吉
53.0女歸吉利貞
53.1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
53.2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53.3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御寇
53.4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無咎
53.5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53.6上九鴻漸于逵其羽可用為儀吉
54.0歸妹征凶無攸利
54.1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54.2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54.3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54.4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54.5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54.6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55.0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55.1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55.2六二丰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55.3九三丰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無咎
55.4九四丰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55.5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55.6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見凶
56.0小亨旅貞吉
56.1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56.2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56.3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56.4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56.5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56.6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喪牛于易凶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8:57
57.0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57.1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57.2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57.3九三頻巽吝
57.4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57.5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57.6上九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貞凶
58.0亨利貞
58.1初九和兌吉
58.2九二孚兌吉悔亡
58.3六三來兌凶
58.4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58.5九五孚于剝有厲
58.6上六引兌
59.0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59.1初六用拯馬壯吉
59.2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59.3六三渙其躬無悔
59.4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59.5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59.6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60.0亨苦節不可貞
60.1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60.2九二不出門庭凶
60.3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60.4六四安節亨
60.5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60.6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61.0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61.1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61.2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61.3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61.4六四月几望馬匹亡無咎
61.5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61.6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凶
62.0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62.1初六飛鳥以凶
62.2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
62.3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62.4九四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62.5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62.6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63.0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63.1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63.2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63.3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63.4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63.5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63.6上六濡其首厲
64.0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64.1初六濡其尾吝
64.2九二曳其輪貞吉
64.3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64.4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64.5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64.6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19:27
下面介绍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先生主编《周易通释》代序言。
[attach]11991[/attach][attach]11992[/attach][attach]11993[/attach][attach]11994[/attach][attach]11995[/attach][attach]11996[/attach][attach]11997[/attach][attach]1199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21:0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0 18:51
以下是无标点的今通行本《易经》白文,共4940字。时贤赵洪钧先生把450辞用阿拉伯数字编了号。赵洪钧先生说 ...

为何受限制?帖子还需要审核?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0 21:0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0 18:51
以下是无标点的今通行本《易经》白文,共4940字。时贤赵洪钧先生把450辞用阿拉伯数字编了号。赵洪钧先生说 ...

加了编号的《易经》白文,为什么还需要审核?
作者: administrator    时间: 2017-3-20 23:5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0 21:09
加了编号的《易经》白文,为什么还需要审核?

  金老师,可能因为您发的某些内容是我们核审关键词设定的了,但我还没有找到到底是哪些具体内容。
  如果您方便,请回忆一下是
发出哪楼帖子后提醒您需要审核的?我就可以据此查找具体内容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7:40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7-3-20 23:58
  金老师,可能因为您发的某些内容是我们核审关键词设定的了,但我还没有找到到底是哪些具体内容。
  ...

《易经》白文已审核通过,全都显示出来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7:4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0 18:51
以下是无标点的今通行本《易经》白文,共4940字。时贤赵洪钧先生把450辞用阿拉伯数字编了号。赵洪钧先生说 ...

以下是《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内容,看看与《内经》是否有关系、与中医阴阳说是否有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7:4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0 18:51
以下是无标点的今通行本《易经》白文,共4940字。时贤赵洪钧先生把450辞用阿拉伯数字编了号。赵洪钧先生说 ...

唯一的缺点是——无法显示六十四卦卦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7: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7:48
唯一的缺点是——无法显示六十四卦卦画。

卦画,即卦形。六十四卦之卦形,乃由八卦相重而来。八卦又名经卦,六十四卦又名别卦。《易经》只有六十四别卦之卦形,无八经卦之卦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17
在先秦,因为《易》是占筮书,所以秦始皇焚书时饶了它。到了汉代,由于《易传》附会经文,推演其说,大讲哲理,一跃而成为儒家典籍并居五经之首。所以蒋伯潜说:“《易》本卜筮之书,为鬼神术数之学,自孔子赞修之后,乃一变而言哲理。”(《十三经概论·第一编 周易概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20
卜、筮、占是什么意思?
古代算卦用龟壳叫“卜”,用蓍(音湿shi)草叫“筮”(音士shi),根据龟壳的裂纹和蓍草的排列预测吉凶叫“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卜,《汉语大字典·卜部》云:“殷周时期的一种用火灼龟甲、兽骨取兆以占吉凶的迷信行为。《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段玉裁注:‘灼剥者,谓灸而裂之。’”
筮,《汉语大字典·竹部》云:“古人用蓍占卦以卜问吉凶。《说文·竹部》:‘簭(筮),《易》卦用蓍也。’”蓍,一种草,古代常用于占卜。《易经》六十四卦用的是蓍草。
占,《汉语大字典·卜部》云:“占卜。(古代问卜时)察看甲骨上坼裂的兆象以揣度吉凶的行为。《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占,即预测、推测、揣测、猜测,亦名占候。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25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易》归入“六艺略”,云: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26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对前人治《易》的传承,给予总结为“两派六宗”。引如下: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伊川),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之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29
近/现代治《易》学者李镜池《周易通义》说:
“《周易》是一部占筮书却是无容置辩的。古人迷信,遇事狐疑,总喜欢向神请示。殷人用龟占,周人用占筮。龟卜记录下来就是现存甲骨文的卜辞,占筮记录下来就是筮辞。《周易》是根据旧筮辞编选而成的,而且也采用了占筮参考书的形式。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它的作者就是西周末年的一位筮官。
筮官把占过的事和结果记下来,以便年底复查占验多少。因此,《周易》所记的筮辞,许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这对于研究西周社会,是一份十分有价值的史料。而且,既然经过了作者的编选,就自然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与观点。书名‘周易’,正是取周室即将变易的意思。他是为了挽救周室的危亡而编著的。在旧筮辞的基础上,作者还常常加以说明、评论,所以书中又包含了他的政见和哲学思想。因此,《周易》虽然以占筮书的形式出现,但却堪称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本著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30
近代疑古派学者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二五 易传》说:
“《周易》这部书,以前的儒家是不大过问的。……以前的人有说孔子作《卦爻辞》的,有说孔子作《易传》的,实在都是渺茫的很。但《卦爻辞》虽与孔子无关,却是一部古书。它里边称引的故事都是商代及周初的,可信为西周时的著作,不过它原来只是一部占卜的书,没有圣人的大道理在内。”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32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篇 导言》说:
“《易经》除去《十翼》,止剩得六十四个卦,六十四条卦辞,三百八十四条爻辞,乃是一部卜筮之书,全无哲学史料可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33
近/现代唯物史学家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 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说:
“《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因为它自己是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砌成,同时又加以后人的三圣四圣的几尊偶像的塑造,于是这座殿堂一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还发着神秘的幽光。
神秘作为神秘而盲目地赞扬或规避都是所以神秘其神秘。
神秘最怕太阳,神秘最怕觌面。
把金字塔打开,你可以看见那里只是一些泰古时代的木乃伊的尸骸。
……
《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佛寺的灵签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全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含乾卦的用九,坤卦的用六,一共有四百五十项文句。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的、极简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社会的生活。这些生活在当时一定是现存着的。所以如果把这些表示现实生活的文句分门别类地划分出它们的主从出来,我们可以得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生活的状况和一切精神生产的模型。
……
因为自己的愚昧而且同时有意无意地还要愚民,原始人的思想必然是表现而为宗教,或者魔术,或者迷信。
《易经》全部就是一部宗教上的书,它是以魔术为脊骨,而以迷信为其全部的血肉的。……八卦是天人之间的通路,龟便是这通路上来往着的宣传使者。所有人的祈愿由它衔告上天,所有天的预兆由它昭示下民,一切的吉凶祸福都可前知;龟当然可以成灵而谁也不敢违背了。谁敢违背,那便是凶。……上帝是天子产生的。上帝的意旨其实就是天子的意旨。吉凶祸福之权是操在天子手里的,结果就是服从我的就有好处,不服从我的便有灾害。这假手于龟卜蓍筮当然是再灵验也没有的了。……上帝的骗局就是这样,龟卜的骗局就是这样。”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34
当代著名学者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金景芳序》说: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种卜筮之书。这一点,从它在《周礼》为太卜所掌以及它在《左传》、《国语》诸书中的应用,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但在这个卜筮之书中却蕴藏着极为深邃的哲理。这一点,则除了《易传》之外,不见有人说过。因此《周易》之所以可贵,端在有《易传》为发掘它在卜筮外衣下所掩盖的哲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35
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重排版序》说:
“《周易》这部形式特殊的典籍,如今已成为珍贵的人类公共文化遗产。在中国典籍中,世界各国学者翻译和解释《周易》的数量仅次于《老子》。……
《周易》为古典哲学之源头,经文虽为占筮之书,但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易经》的形象思维及其辩证思维方式,对老子有诸多的启迪。而《易传》,则在诸子思潮的冲击下,将占筮之书逐渐转化为富有哲学内容的著作。《易传》的哲学化、继承老、庄思路脉络。……《周易》经和传写作的年代,首尾相差少则五、六百年,多则七、八百年。而历代易学者多是以传解经,我们认为经传当分别解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37
当代著名学者周大钧《周易概论(增补本)·后记》说:
“《周易》作为一本古代筮书,虽未摆脱神学体系,但其内容却有着丰富的辩证法观点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37
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说:
“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者。……《周易》的原始素材来于占筮的记录,后来经过加工,逐渐成为占筮用的典籍。就此书的编纂说,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它近于占筮用的字典,又不只是按甲、乙、丙、丁罗列各种筮辞。但总的说来,这部典籍的形成出于占筮的需要,不是用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宋朝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是可信的。关于《周易》的编纂,近人认为出于当时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经过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40
当代著名学者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第九讲 <周易>的成书与性质》说:
“语言的比较证明《系辞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说法的可信。这和我们对《周易》本经史迹和先秦两汉其他文献记载考察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将《周易》本经的成书定在殷末周初,应最为可信。
……
讨论《周易》的作者问题,第一是要从《周易》本经出发,第二是尊重而又合理地吸收先秦、两汉文献的记载。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先秦文献关于周文王与《周易》有密切关系的记载是信而有征的;汉代文献关于文王、周公作《易》的观点是成立的;孔颖达的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说虽为主观,但其‘父统子业’说以文王为其父子的代表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从《周易》本经和先秦、两汉的文献记载看,周文王囚于羑里时,可能对六十四卦的卦序作了一定的编排,以至形成了今天通行的卦序,这是所谓‘演’;文王又将六十四卦序系以一定的卦辞和爻辞,这是所谓‘增’;文王所系之卦、爻辞,后来又经过周公的改编、加工,以至最后形成《周易》本经。《周易》形成后,掌于祝卜之手。周公作为祝卜系统的首脑,不但改编和加工过《周易》的卦爻辞,而且为解释《周易》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也作了一定的工作,于是就产生了《易象》一书。《易象》藏于鲁太史之处,既与周公父子的职掌有关,也表明了周公与《周易》本经的特殊关系。
……
我们认为易源于数占,本为卜筮之流。但发展到《周易》,经过文王、周公父子的创造、改编,《周易》就不仅仅是卜筮之书,而寓有一定的哲理性和社会政治思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48
[attach]11999[/attach][attach]12000[/attach][attach]12002[/attach][attach]1200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50
以下是周易知识系统(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attach]12003[/attach]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21 08:51
历史太长,蒙尘太多了,《易经》需要追本溯源、化繁为简、去伪存真、返璞归真。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21 08:53
这个工作工作量很大,但是很有意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5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8:50
以下是周易知识系统(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经、传、学,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周易知识系统。(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典籍,即原本《周易》,汉朝人尊之为经,即《易经》。经有常规不变之义。汉朝人对儒学尊奉的典籍,诗、书、礼、春秋等皆称为经,不限于《周易》。


,有传授之义,古代传授经书的经师,往往对“经”的文字和内容作出解释,其所作的解释称为“传”。解释《易经》的著作,称为《易传》。一般所说的《易传》,指形成于战国时期解释《易经》的十篇著作,即十翼。《易传》解经的特点,将西周作为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使其成为讲义理的典籍,为《周易》奠定了理论基础。真正有伟大智慧的著述是《易传》。


,指汉朝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经和传所作的种种解释。之所以称为“学”,是因为从汉朝开始,凡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皆称为学,即经学。如朱熹注解《周易》的著作《周易本义》一书,就是由经、传、学三部分组成。其中,既有经文,也有传文,朱熹对经、传文所作的注解则属于易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56
[attach]12004[/attach][attach]12005[/attach][attach]12006[/attach]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21 08:56
想一想:去掉文化、去掉哲学、去掉玄学,《易经》还能剩下东西吗?还能剩下什么?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21 08:58
所有意会的东西统统拿掉,或许真经就出来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8:5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0 19:27
下面介绍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先生主编《周易通释》代序言。

朱先生之《易》学内容,未将“术数”包括进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9:0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8:59
朱先生之《易》学内容,未将“术数”包括进去。

无论汉儒,还是清儒,皆将《易》学列入经部。“术数”虽与《易》学有关,即一个分支,非其根本,则属于另类,有人认为属于旁门左道。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对前人治《易》的传承,给予总结为“两派六宗”。引如下:
“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伊川),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之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9:1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8:59
朱先生之《易》学内容,未将“术数”包括进去。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十八·术数类》云:
“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其要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附)以杂说耳。
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寖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为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其余则皆百伪一真,递相煽动。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一谈。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惑志,徒以冀福畏祸。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故悠谬之谈,弥变弥夥耳。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9:18
同道看了上面的内容,是否认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与《易经》有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9:29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3-23 15:36 编辑

以下是出土帛书《易经》白文。是时贤赵洪钧先生为了与今本《易经》对比整理并给以编号。
赵洪钧先生说:“为了使读者很方便地核对本书引用的经文,我把450辞用阿拉伯数字编了号。读者不难看出编号的规律。尽管按习惯以卦名加爻位引用经文也不难核对,但我相信再加上数字编号更方便读者迅速核对且更难出差错。”
01.0元享<亨>利貞
01.1初九浸龍勿用
01.2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01.3九三君子終日鍵鍵夕泥若厲无咎
01.4九四或□在淵无咎
01.5九五□龍在天利見大人
01.6尚九抗龍有悔
01.7迵九見群龍无首吉
33.0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亡朋安貞吉
33.1初六禮霜堅冰至
33.2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33.3六三合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33.4[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33.5六五黃常元吉
33.6尚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33.7迵六利永貞
23.0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律<建>侯
23.1初九半遠利居貞利建侯
23.2六二屯如壇如乘馬煩如非寇閩厚[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23.3六三即鹿毋華唯人<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
23.4六四乘馬[煩]如求閩厚往吉无不利
23.5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23.6尚六乘馬煩如汲血連如
13.0[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吉再參□□即不吉利貞
13.1初六廢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已往閵
13.2九二枹蒙吉入婦吉子克家
13.3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无攸利
13.4[六四困]蒙閵
13.5六五童蒙吉
13.6尚九擊蒙不利為寇利所寇
18.0有復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18.1初九襦于茭利用恆无咎
18.2九二襦于沙少有言冬吉
18.3[九]三襦于泥致寇至
18.4六四襦于血出自穴
18.5六<九>五襦于酒食貞吉
18.6尚六人<入>于穴有不楚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05.0有復洫寧克<中>吉冬凶利用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05.1初六不永所事少有言冬吉
05.2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省
05.3六三食舊德貞厲或從王事无成
05.4九四不克訟復即命俞安貞吉
05.5九五訟元吉
05.6尚九或賜之般帶終朝三□之
37.0[貞丈]人吉无咎
37.1初六師出以律不臧兇
37.2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命
37.3六三師或輿□兇
37.4六四師左次无咎
37.5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率師弟子輿□貞凶
37.6尚六大人君有命啓國承家小人勿[用]
19.0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兇
19.1初六有復比之无咎有復盈缶冬來或池吉
19.2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19.3六三比之非人
19.4六四外比之貞吉
19.5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戒吉
19.6尚六比无首兇
58.0□亨密雲不雨自我西茭
58.1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58.2九二堅復吉
58.3九三車說緮夫妻反目
58.4六四有復血去□出无咎
58.5九五有復如富以其鄰
58.6尚九既雨既處尚得載女貞厲月幾望君子正兇
04.0[]禮虎尾不真人亨
04.1初九錯禮往无咎
04.2九二禮道亶亶幽人貞吉
04.3六三□能視跛能利禮虎尾真人兇武人迵于大君
04.4九四禮虎尾朔朔終吉
04.5九五夬禮貞厲
04.6尚九視禮巧翔其睘元吉
34.0[小往大來吉亨
34.1初九]犮茅茹以其胃[貞]吉
34.2九二枹妄用馮河不騢遺弗忘得尚於中行
34.3九三无平不波无往不復根[貞无咎勿恤]其復於食[有福
34.4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復
34.5六五]帝乙歸妹以齒[元吉]
34.6尚六城復於湟□密[勿]用師自邑告命貞閵
02.0[]婦之非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02.1初六犮茅茹以其□貞吉亨
02.2六二枹承小人吉大人不亨
02.3六三枹憂
02.4九四有命无咎檮羅齒
02.5九五休婦大人吉其亡其亡擊于枹桑
02.6尚九頃婦先不後喜
06.0[同人]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06.1初九同人於門无咎
06.2六二同人于宗閵
06.3九三服容[于]莽登其高[陵]三歲不興
06.4[九四乘其]庸弗克攻吉
06.5九五同人先號桃後芺大師克相遇
06.6尚九同人於茭无悔
50.0大有元亨
50.1初九无交□(害)非咎根則无咎
50.2九二泰車以載有攸往无咎
50.3九三公用芳于天子小人弗克
50.4九四[非其]彭无咎
50.5六五闕復交如委如終吉
50.6尚九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35.0[亨君]子有終
35.1初六嗛嗛君子用涉大川吉
35.2六二鳴嗛貞吉
35.3九三勞嗛君子有終吉
35.4六四无不利譌嗛
35.5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35.6尚六鳴[嗛利用行師正邑國]
27.0利建侯行師
27.1初六鳴餘凶
27.2六二疥于石不終日貞吉
27.3六三杅餘悔遲有悔
27.4九四允餘大有得勿疑傰甲讒
27.5六五貞疾恆不死
27.6尚六冥餘成或諭无咎
47.0元亨利貞无咎
47.1初九官或諭貞吉出門交有功
47.2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47.3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隋有求得利居貞
47.4九四隋有獲貞凶有復在道已明何咎
47.5九五復于復吉
47.6尚六枸系之乃從□之王用芳于西山
16.0[元]吉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16.1初六□父之箇有子巧无咎厲,終吉
16.2[九二]□母之箇不可貞
16.3九三□父之箇少有悔无大咎
16.4六四浴父之箇往見閵
16.5六五□父之箇用輿
16.6尚九不事王矦高尚其德兇
36.0[元亨]利負至于八月有[凶]
36.1初九禁林貞吉
36.2九二禁林吉无不利
36.3六三甘林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36.4六四至林无咎
36.5[六]五知林大[君之宜吉
36.6尚六]敦林吉无咎
59.0盥而不尊有復□(顒)若
59.1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閵
59.2六二□觀利女貞
59.3六三觀我生進退
59.4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59.5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59.6尚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55.0[筮盍亨]利用獄
55.1初九句[校滅]止无咎
55.2六二筮膚滅鼻无咎
55.3六三筮腊肉愚毒少閵无咎
55.4九四筮乾□得金矢根貞吉
55.5六五筮乾肉愚毒貞厲无咎
55.6尚九荷校滅耳兇
14.0[亨小利]有攸往
14.1[初九蘩其止]舍車而徒
14.2六二蘩其[須]
14.3九三蘩茹濡茹永貞吉
14.4六四蘩茹蕃茹白馬□茹非寇閩詬
14.5六五蘩于[丘園束]白戔戔閵終[吉
14.6尚九白蘩无]咎
11.0不利有攸往
11.1初六剝臧以足蔑貞兇
11.2六二剝臧以辯蔑貞兇
11.3六三剝无咎
11.4六四剝臧以膚兇
11.5六五貫魚食宮人籠无不利
11.6尚九石果不食君子得車小人剝蘆
39.0亨出人<入>无疾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39.1初九不遠復无提悔元吉
39.2六二休復[吉]
39.3六三編復厲无咎
39.4六四中行獨復
39.5六五敦復无悔
39.6尚六迷復兇有茲省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十年弗克正
07.0无孟元亨利貞非正有省不利有攸往
07.1初九无孟往吉
07.2六二不耕穫不菑餘利[有攸]往
07.3六三无[孟之茲]或擊[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茲
07.4九四可貞无咎
07.5九五无孟之疾勿樂有喜
07.6尚九无孟之行有省无攸利
10.0泰蓄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10.1初九有厲利巳
10.2九二車說緮
10.3九三良馬遂利根貞曰闌車[衛]利有攸往
10.4六四童牛之鞫元吉
10.5六五哭(吠)豨之牙吉
10.6尚九何天之瞿亨
15.0[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15.1初九舍而靈龜[觀]我□頤凶
15.2六二曰顛頤柫經于北頤正兇
15.3六三柫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15.4六四顛頤吉虎視沈沈其容笛笛无咎
15.5六[五柫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15.6[尚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48.0泰過棟□利有攸往亨
48.1初六籍用白茅无咎
48.2九二楛楊生荑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48.3九三棟橈凶
48.4九四棟□吉有它閵
48.5六<九>五楛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
48.6尚九<六>過涉滅釘凶无咎
17.0習贛有復巂心亨行有尚
17.1初六習贛人<入>贛閻凶
17.2九二贛有訦求少得
17.3六三來之贛贛噞且訦人[于]贛閻[勿用]
17.4六四奠酒巧□用缶人药自牖終无咎
17.5九五贛不盈塭既平无咎
17.6尚六系用諱□親之于□勒三歲弗得兇
49.0利貞亨畜牝牛吉
49.1初九禮昔然敬之无咎
49.2六二黃羅元吉
49.3九三日□之羅不鼓□而歌即大絰之□凶
49.4九四出如來如紛如死如棄如
49.5六五出涕沱若□(戚)□(差)若吉
49.6尚九王出正有嘉折首獲不□无咎
44.0亨利貞取女吉
44.1初六欽其栂
44.2六二欽其□凶居吉
44.3九三欽其□執其隨閵
44.4九四貞吉悔亡童童往來傰從璽思
44.5九五欽其股无悔
44.6尚六欽其□陜舌
32.0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32.1初六敻恆貞凶无攸利
32.2九二悔亡
32.3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閵
32.4九四田无禽
32.5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32.6尚六敻恆兇
03.0亨小利貞
03.1初六掾尾厲勿用有攸往
03.2六二共之用黃牛之勒莫之勝奪
03.3九三為掾有疾厲畜僕妾吉
03.4九四好掾君子吉小人不
03.5九五嘉掾貞吉
03.6尚九肥掾先<无>不利
26.0泰壯利貞
26.1初九壯于止正凶有復
26.2九二貞吉
26.3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亡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26.4九四貞吉悔亡□块不羸壯于泰車之緮
26.5六五亡羊于易无悔
26.6尚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根則吉
51.0康矦用□馬蕃庶晝日三□
51.1初九<六>溍如浚如貞吉悔亡復浴无咎
51.2六二溍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51.3六三衆允悔亡
51.4九四溍如炙鼠貞厲
51.5六五悔亡失得勿血往吉无不利
51.6尚九溍其角唯用伐邑厲吉无咎貞閵
38.0明夷利根貞
38.1初九明夷于蜚垂其左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38.2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撜馬牀吉
38.3九三明夷夷于南守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38.4六四明夷夷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廷
38.5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38.6尚六不明海初登於天後入於地
63.0家人利女貞
63.1初九門有家悔亡
63.2六二无攸遂在中貴貞吉
63.3九三家人□□悔厲吉婦子裏裏終閵
63.4六四富家大吉
63.5九五王叚有家勿血往吉
63.6尚九有復委如終吉
53.0小事吉
53.1初九悔亡亡馬勿遂自復見亞人无咎
53.2九二愚主于巷无咎
53.3六三見車恝其牛□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
53.4九四乖苽愚元夫交復厲无咎
53.5六五悔亡登宗筮膚往何咎
53.6尚九乖苽見豨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柧後說之壺非寇□厚往愚雨即吉
20.0□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20.1初六往□來輿
20.2六二王僕□□非[躬]之故
20.3[九三往□來反
20.4六四]往□來連
20.5九五大□倗來
20.6尚六往□來石吉利見大人
30.0利西南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宿吉
30.1初六无咎
30.2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30.3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閵
30.4九四解其栂傰至此復
30.5六五君子唯有解吉有復於小人
30.6尚六公用射敻于高庸之上獲之无不利
12.0有復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之用二巧可用芳
12.1初九巳事端往无咎酌損之
12.2九二利貞正兇弗損益之
12.3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12.4六四損其疾事端有喜无咎
12.5六五益之十傰之龜弗克回元吉
12.6尚九弗損益之无[咎]貞吉有攸往得僕无家
64.0利用攸往利涉大川
64.1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
64.2九<六>二或益之十傰之龜弗亨回永貞吉王用芳于帝吉
64.3六三益之用工事无咎有復中行告公用閨
64.4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家遷國
64.5九五有復惠心勿問元吉有復惠我德
64.6尚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42.0陽于王廷復號有厲告自邑不利節戎利有攸往
42.1初九牀于前止往不勝為咎
42.2九二□號□夜有戎勿血
42.3[九]三牀于頯有凶君子缺缺獨行愚雨如濡有温无咎
42.4九四脤无膚其行郪胥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42.5九五莧□缺缺中行无咎
42.6尚六无號冬有兇
08.0[]女壯勿用取女
08.1初六擊于金梯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豨復適屬
08.2九二枹有魚无咎不利賓
08.3九三[脤无膚其行郪胥厲无大]咎
08.4九四枹无魚正兇
08.5五<九>五以忌枹苽含章或塤自天
08.6尚九狗其角閵无咎
43.0王叚于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生吉利有攸往
43.1初六有復不終乃乳乃卒若其號一屋于芺勿血往无咎
43.2六二引吉无咎復乃利用濯
43.3六三卒若□若无攸利往无咎少閵
43.4九四大吉无咎
43.5九五卒有立无咎非復元永貞悔亡
43.6尚六秶□(秭)涕洎无咎
40.0元亨利見大人勿血南正吉
40.1初六允登大吉
40.2九二復乃利用濯无咎
40.3[九三]登虛邑
40.4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无咎
40.5六五貞吉登階
40.6尚六冥登利于不息之貞
45.0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45.1初六辰困于株木入于要浴三歲不□凶
45.2九二困于酒食絑發方來利用芳祀正凶无咎
45.3六三困于石號于疾莉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45.4九四來徐困于[金車]閵有終
45.5九五貳椽困于赤發乃徐有說利用芳祀
45.6尚六困于褐纍于貳椽曰悔夷有悔貞吉
24.0□邑不□井无亡无得往來井井□至亦未汲井纍其刑垪凶
24.1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24.2九二井瀆射付唯敝句
24.3九三井□不食為我心塞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24.4六四井椒无咎
24.5九五井戾寒湶食
24.6尚六井收勿幕有復元吉
46.0[巳日乃]復元亨利貞悔亡
46.1初九共用黃牛之勒
46.2六二[巳日]乃勒之正吉[无咎
46.3九三正兇]貞[厲勒]言三[就有]復
46.4九四悔[亡]有復□命吉
46.5九五大人虎便未占有復
46.6尚六君子豹便小人勒[面正兇]居貞吉
56.0[元吉亨]
56.1初六鼎填止利[出]不得妾以其子无咎
56.2九二鼎有實我□有疾不我能節吉
56.3九三鼎耳勒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56.4九四鼎折足]復公□其刑屋□
56.5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56.6尚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25.0亨辰來朔朔芺言亞亞辰敬百里不亡□觴
25.1初九辰來朔朔後芺[言]啞啞吉
25.2六二辰來厲意亡貝齍於九陵勿遂七日得
25.3六三辰疏疏辰行無省
25.4九四辰遂泥
25.5六五辰往來厲意无亡有事
25.6尚六辰昔昔視懼懼正凶辰不于其□于其鄰往无咎閩詬有言
09.0[]根其北不濩其身行其廷不見其人无咎
09.1初六根其止无咎利永貞
09.2六二根其肥不登其隋其心不快
09.3九[三根其限]戾其□(?)厲薰心
09.4六四根其□
09.5六五根其□言有序悔亡
09.6尚九敦根吉
60.0女歸吉利貞
60.1初六□漸于淵小子癘有言无咎
60.2六二□漸于坂酒食衍衍吉
60.3九三□漸于陸[夫正不]復婦繩不□凶利所寇
60.4六四□漸于木或直其寇无咎
60.5九五□漸于陵婦三歲不繩終莫之勝吉
60.6尚九□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宜吉
29.0歸妹正凶无攸利
29.1初九歸妹以弟跛能利正吉
29.2九二眇能視利幽人貞
29.3六三歸妹以嬬[反]歸以□
29.4九四歸妹衍期遲歸有時
29.5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若其□之快良日月既朢吉
29.6尚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31.0亨王叚之勿憂宜日中
31.1初九禺其肥主唯旬无咎往有尚
31.2六二豐其剖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復洫若
31.3九三豐其薠日中見茉折其右弓无咎
31.4九四豐其剖日中見斗禺其夷主吉
31.5六五來章有慶舉吉
31.6尚六豐其屋剖其家閨其戶(目狊)其无人三歲不遂兇
52.0少亨旅貞吉
52.1初六旅瑣瑣此其所取火
52.2六二旅既次壞其茨得童剝貞
52.3九三[旅棼其次亡其童剝貞厲
52.4九四旅於處得]其溍斧[我]心不快
52.5六五射雉一矢亡冬以舉命
52.6尚九烏棼其巢旅人先芺後□桃亡牛于易兇
57.0[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57.1初六進內利武人之貞
57.2九二筭在牀下用使巫忿若吉无咎
57.3九三編筭閵
57.4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57.5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57.6尚九筭在牀下亡其溍斧貞凶
41.0亨小利貞
41.1初九休奪吉
41.2九二□吉悔亡
41.3九<六>三來奪兇
41.4九四章奪未寧[介]疾有喜
41.5九[五復]于[剝有厲]
41.6尚六景奪
62.0亨王叚于(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62.1初六撜馬吉悔亡
62.2九二渙賁其階悔亡
62.3六三渙其□无咎
62.4九<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非]娣所思
62.5九五渙其肝大號渙王居无咎
62.6尚九渙其血去□出(小蓄卦六四爻辭也見“血去□出”。)
21.0亨枯節不可貞
21.1初九不出戶牖无咎
21.2九二不出門廷凶
21.3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
21.4六四[安節亨
21.5九五甘節]吉往得尚
21.6尚六枯節貞凶悔亡
61.0中復豚魚吉和<利>涉大川利貞
61.1初九杅吉有它不寧
61.2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羸[之
61.3六三得敵]或鼓或皮或汲或歌
61.4六四月既朢馬必亡无咎
61.5九五有復論如无咎
61.6尚九□音登於天貞凶
28.0少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翡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泰吉
28.1初六翡鳥以凶
28.2六二過其祖愚其比不及其君愚其僕无咎
28.3九三弗過仿之從或臧之凶
28.4九四无咎弗過愚之往厲必革勿用永貞
28.5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茭公射取皮在穴
28.6尚六弗愚過之翡鳥羅之凶是謂茲省
22.0既濟亨小利貞初吉冬乳(?亂)
22.1初六<九>抴其綸濡其尾无咎
22.2六二婦亡其發勿遂七日得
22.3[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22.4六四襦有衣茹冬日戒
22.5九五東鄰殺牛以祭不若西鄰之濯祭實受其福吉
22.6尚六濡其首厲
54.0未濟亨小狐气涉濡其尾无攸利
54.1初六濡其尾閵
54.2九二抴其綸貞
54.3六三未濟正凶利涉大川
54.4九四貞吉悔亡[辰用伐鬼]方三年有商于大國
54.5[六]五貞吉悔亡君子之光有復吉
54.6尚九有復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復失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9:32
出土帛书《易经》字数大约4914个字。今本与帛本共有四卦卦序相同——乾、恒、巽、中孚。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09:42
赵洪钧说《周易》(节选)
第四节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若问:《周易》是一本什么书呢?不是很好回答,因为《周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周易》就指《易经》,广义的《周易》则既包括《易经》也包括《易传》。不过,在交代《易经》和《易传》分别是什么书之前,请读者牢记,无论就内容看还是就社会功用看,《易经》和《易传》基本上都是两回事。
那么,《易经》是一本什么书呢?
对这个问题早已有两个大权威做出了回答。
一个权威是秦始皇。他下令焚书时赦免了《易经》,因为它是卜筮、即算卦的书,不属于任何政治思想流派。所以那时儒、墨、道、名、阴阳诸家都倒了霉。最倒霉的是儒家。儒家不但被焚了书,还有三百多想闹事的儒生被活埋。《易经》却完整无损地保存了很多手抄本——那时没有印刷术故无版本之说。
另一个权威是《汉书•艺文志》。她说:“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我认为,秦始皇和《汉书•艺文志》,在这个问题上,比后人乃至当代学者更权威。秦始皇的帮手李斯是儒家出身,不会看不出来《易传》当中的儒家思想。秦始皇本人也不会没有读过《易经》。故那时《易传》很可能还远远没有完成。换言之,《易传》大多是秦代和汉初写成的。
总之,《易经》是筮、蓍筮、占筮、也就是算卦的书。
其实,这一点是古人早就认识到的。
朱熹就说:“《易》乃卜筮之书,古者则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凶,亦未有许多说话。及孔子,始取而敷衍为《文言》、《杂卦》、《彖》、《象》之类,乃说出道理来。”“《易》只是卜筮之书,今人说来太精了,更入粗不得。”“《易》所以难读者,盖《易》本是卜筮之书,今却要就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故成两截功夫。”(俱见《朱子语类》)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易传》是如何看《易经》的。我先把有关论述尽量引出如下并编上号:
1.《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2.《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3.《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4.《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4段最推崇《易》,但也最空洞。
5.《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以上五段,均见于《系辞》而且是编在一起的。应该至少出自5个人之手。其中1、5两段是猜测《易》的成书时代和原因。3段提出要重视彖辞并且对不同爻位之间的关系做了一般性的说明。该作者应该熟悉占筮算卦。
如此说来,解释《易经》的《易传》不就是讲解算卦原理的书吗?不是也应该归类于算卦之书吗?
回答是否定的。
不能说《易传》和《易经》完全无关,那关系却很浅。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7-3-21 11:5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9:18
同道看了上面的内容,是否认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与《易经》有关系?

没有关系拉关系。勾搭,勾搭上了就有关系了。为什么要勾搭呢?为什么非要勾搭呢?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21:2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7:55
卦画,即卦形。六十四卦之卦形,乃由八卦相重而来。八卦又名经卦,六十四卦又名别卦。《易经》只有六十四 ...

《易经》中只有六十四卦,而无八卦之象(卦画、卦形)。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重而来,乃是《易传》之附会解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21:2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21:20
《易经》中只有六十四卦,而无八卦之象(卦画、卦形)。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重而来,乃是《易传》之附会解 ...

《易传》解释说八卦是由伏羲所画,古人坚信不疑,今人相信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21:2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21:22
《易传》解释说八卦是由伏羲所画,古人坚信不疑,今人相信吗?

《系辞传》说伏羲仰观俯察,近取于身,远取于物——取象而来。伏羲是神话传说中人物,古人深信不疑,今人相信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21 22:0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9:06
无论汉儒,还是清儒,皆将《易》学列入经部。“术数”虽与《易》学有关,即一个分支,非其根本,则属于另 ...

《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
  先生万万不可以占筮之由否定易经。历史上不论几派几宗都是以易为核心的学术研究派别,仅此已说明易学的无限魅力。【《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此论言之有理,,易学的魅力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也就是以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人事进行推演和予测。天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四时五行的阴阳气化,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以此推衍农业收成是有道理的。诸葛亮予测东风大败曹操就是证明。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21 22:2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9:18
同道看了上面的内容,是否认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与《易经》有关系?

《易经》以阴爻阳爻推论天道阴阳变化之理。《内经》以阴气阳气化合的自然规律证明天道的存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1 22:20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21:28
《系辞传》说伏羲仰观俯察,近取于身,远取于物——取象而来。伏羲是神话传说中人物,古人深信不疑,今人 ...

殷商时代才是中国历史真正的起头,这是郭沫若说的——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商占卜无八卦之说,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有八卦——传说伏羲画八卦,这是《易传》说的。这不矛盾吗?相信谁说的,哪个正确?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21 22:2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9:42
赵洪钧说《周易》(节选)
第四节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若问:《周易》是一本什 ...

不能说《易传》和《易经》完全无关,那关系却很浅。
-------------------------------------
易以八卦为象征,没有易经,哪有易传?经与传是源与流,本和用的关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21 22: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22:20
殷商时代才是中国历史真正的起头,这是郭沫若说的——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商占卜无八卦之说,在传 ...

郭先生说八卦始于何代,不知八卦之始,又怎知【殷商占卜无八卦】?郭老的话是附属政治的,他声明他的话可以作废。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3-22 07:56
“殷商时代才是中国历史真正的起头”这句话不够准确,应该说殷商时代是中国有文字的历史真正的起头。有文字的历史从商开始是有考古证据支撑的,当然不是说传说就全不可信,但毕竟两者在证据的效力上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点自从上世纪初因甲骨文的发现由王国维提出地上的证据和地下的证据相结合的观点已经是史界的共识,这也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当然,什么时候发现殷商之前已有文字(为发展旅游的造假不算),我们就改写有文字的历史在什么时候开始。

关于八卦起源,有3个关键时间-事实节点一刻都不可忘记:一是至今发现的十多万片商代甲骨上从未发现过现今八卦的符号;二是一般认为“文王演易”,显示以龟卜为主的预测术那时已过渡到蓍占(是的,“迷信”活动只要有用,也/更讲技术革新);三是到孔子玩易之时,已经是春秋末期,离甲骨时代已相去近千年了。任何关于八卦的说法如果与这三个关键节点的事实有矛盾,基本上都可以判定属于胡扯。

甲骨上虽未发现过现今八卦的符号,但却有多个非文字符号,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大学教授张政烺首先提出它们是“数字卦”,是八卦的前身,这一说法似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结论是:要搞清八卦的起源/演变,应多关注考古。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3-22 10:1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8:17
在先秦,因为《易》是占筮书,所以秦始皇焚书时饶了它。到了汉代,由于《易传》附会经文,推演其说,大讲哲 ...

有一说:秦始皇焚书后,幸存《周易》和《黄帝内经》,因为此二书与政治思想无关。史家评语:秦始皇焚书,“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10:4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1 09:32
出土帛书《易经》字数大约4914个字。今本与帛本共有四卦卦序相同——乾、恒、巽、中孚。

我昨天发了帛书《易经》白文,可能是未通过审核,至今未见有这个帖子。管理员是否帮忙将这个帖子通过审核发出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10:51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3-22 10:18
有一说:秦始皇焚书后,幸存《周易》和《黄帝内经》,因为此二书与政治思想无关。史家评语:秦始皇焚书, ...

秦始皇焚书时,有《黄帝内经》吗?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3-22 18:5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2 02:51
秦始皇焚书时,有《黄帝内经》吗?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应该指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是在历史上对祖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许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它的组成内容、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7-3-22 19:33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7-3-22 19:36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0 19:27
下面介绍当代著名易学大家朱伯崑先生主编《周易通释》代序言。


请教先生,如果易传是解释易经的,如果易经是卜筮之书,那么,易传怎么就不是卜筮之书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5
当代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零说《周易》
[attach]1200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6
[attach]12008[/attach][attach]12009[/attach][attach]1201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6
[attach]1201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7
[attach]1201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7
[attach]1201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8
[attach]1201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8
[attach]1201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8
[attach]1201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9
[attach]1201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9
[attach]1201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29
[attach]1201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30
[attach]12020[/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30
[attach]1202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31
[attach]1202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46
[attach]12024[/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47
[attach]12025[/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47
[attach]12026[/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49
[attach]12027[/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0:50
[attach]12028[/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2:04
今天的图片只能发这些了,有限制,余者明天再发。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3-22 23:1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2 22:04
今天的图片只能发这些了,有限制,余者明天再发。

先生辛苦了,读完先生的帖子,我也辛苦了。先生的主题是: 《易经》是本什么书?是否只论易经,行吗?请先生把有关易经的学术摘出来,说明易的本质,象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谁能明白说的是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3:4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3-22 23:16
先生辛苦了,读完先生的帖子,我也辛苦了。先生的主题是: 《易经》是本什么书?是否只论易经,行吗?请 ...

要言之,《易经》乃周代之占筮典籍,即算卦用书。然其中也蕴藏有许多生活智慧。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3:5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2 23:48
要言之,《易经》乃周代之占筮典籍,即算卦用书。然其中也蕴藏有许多生活智慧。

《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即算卦的书,出自卜史官之手,并非周文王或周公旦所编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2 23: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2 23:52
《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即算卦的书,出自卜史官之手,并非周文王或周公旦所编著。

卜、史,在周代乃负责占筮之官吏。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0:1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2 23:55
卜、史,在周代乃负责占筮之官吏。

李镜池《周易探源》说,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
《周易》原是一部占筮书,为供占筮参考而作,但它由许多占筮辞经编著者的选择、分析、改写和组织,它就不单纯是占筮书,而是寓有作者思想的占筮书;其中又保存了相当大量的周民族早期的历史资料,所以也可作为史书读。

编著者从大量的占筮之辞经过分析、选择编成这样一部占筮书,作者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出一些经验教训,而他对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自有他的看法作为编著《周易》的主导思想。所以《周易》是以历史材料(旧筮辞)做根据表现作者哲学思想的一部占筮书。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3-23 09:1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2 10:51
秦始皇焚书时,有《黄帝内经》吗?

《黄帝内经》为我国最早的医书,这一点,没有争论,关于成书年代,争议较大,公认的结论是:并非成书于一时一代,一人之手,而是经历多个时代、集体创作之结果。由于《周易》是占卜书,《内经》为医书,不关政治,秦始皇焚书时得以保留,此说合情合理,此书最迟出现于战国时,是合理的。东汉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以《内经》为理论依据。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9:22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3-23 09:13
《黄帝内经》为我国最早的医书,这一点,没有争论,关于成书年代,争议较大,公认的结论是:并非成书于一 ...

如此说来,两汉四百年间的医学是一个空白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9:25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3-23 09:13
《黄帝内经》为我国最早的医书,这一点,没有争论,关于成书年代,争议较大,公认的结论是:并非成书于一 ...

大讲阴阳五行说的《内经》会成书于战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9:28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3-23 09:13
《黄帝内经》为我国最早的医书,这一点,没有争论,关于成书年代,争议较大,公认的结论是:并非成书于一 ...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以《内经》为理论依据编写的吗?就因为那篇序文而定论?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3-23 09:28
《周易》的成书年代,争议也很大,至今尚无定论。八卦图就有先天与后天之别,无人能定对错,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两图均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同理,太极图也有多种画法,其实,此图可有360个角度,揭示了事物的运动是圆周运动这个规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9:3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3 09:25
大讲阴阳五行说的《内经》会成书于战国?

《内经》中有些篇章内容可能出自先秦战国时期。但纵观《内经》一书,其理论体系是天人相应,其方法是取象比类,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与先秦战国诸子百家比对,《内经》的成书时间能是战国吗?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3-23 09:39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3 09:22
如此说来,两汉四百年间的医学是一个空白了!

西汉有名医醇于意,但是未见著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9: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3 09:28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以《内经》为理论依据编写的吗?就因为那篇序文而定论?

当代有学者考证认为,《伤寒杂病论》的序文,并非全是仲景所写,有后人沾益的部分。这个后人即晋代王叔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9:46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3-23 09:39
西汉有名医醇于意,但是未见著作。

以《内经》之理论体系与西汉名医仓公之医学理论比对,《内经》能成书于战国吗?仓公的医学理论是否比《内经》粗糙、不成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9:5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3 09:46
以《内经》之理论体系与西汉名医仓公之医学理论比对,《内经》能成书于战国吗?仓公的医学理论是否比《内 ...

如果战国时期《内经》就已成书问世的话,司马迁《史记·仓公传》在描写仓公淳于意的医术时,是否应该有所显露,有其痕迹?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09:56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3-23 09:36
《内经》中有些篇章内容可能出自先秦战国时期。但纵观《内经》一书,其理论体系是天人相应,其方法是取象 ...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中已是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试问先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谁能与之并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10:2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3-22 18:51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应该指出,《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是在历史上对祖国人民的保 ...

版主先生也认为《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10:34
杨金峰 发表于 2017-3-22 19:33
请教先生,如果易传是解释易经的,如果易经是卜筮之书,那么,易传怎么就不是卜筮之书了?

《易传》解经,其推演附会之说,从内容分析,已是一个创新之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3-23 10:35
杨金峰 发表于 2017-3-22 19:33
请教先生,如果易传是解释易经的,如果易经是卜筮之书,那么,易传怎么就不是卜筮之书了?

因为《易传》大讲天地人三才之道。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