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太极图钩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6 04:46
标题: 【原创】太极图钩考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0-17 09:58 编辑

【原创】太极图钩考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金栋按: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就上述王锡民先生所言“太极图”,本人不揣浅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钩考如下。不当之处请拍砖!

传统观点认为,太极图始见于宋代。

相传由宋初道士陈抟(号希夷)将“无极图”(图1、5)传授予周敦颐(名濂溪,后人尊称周子),周氏“乃颠倒其序,更易其名,以附于《大传》……曰‘无极而太极’”(清·黄宗炎《图学辩惑》),从而有《太极图说》(图2)。此说后被清代治《易》学者否认。“无极图”并非陈抟自创,源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金栋按:此书作者复杂,非魏伯阳一人所撰写)。此图乃汉唐(宋)方士、道士为了修炼求仙长生之术而画——“城仙真求长生之秘术也”。那么又是谁传予陈抟者?据清代治《易》学者考证,认为乃其师麻衣道者及相关道士等。
[attach]12614[/attach]                          [attach]12605[/attach]
图1陈抟无极图(自下而上)     2周敦颐太极图(自上而下)

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太极图说遗议》说:“太极无所为图也。况其所为图者,虽出自周子濂溪,为赵宋儒门之首,而实本之二氏之所传。张南轩曰:‘太极不可为图。’林黄中曰:‘太极无形,图于何有?’《太极图》一传自陈抟,抟,华山道士,号希夷,宋儒称希夷先生。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有《陈抟传》。朱内翰震《进易说表》谓:‘抟以《太极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胡五峰作《通书序》云:‘敦颐得《太极图》于穆修,修得于种放,放得于陈抟。’一传自僧寿涯。或云:陈抟师麻衣,麻衣即寿涯也。则时稍相去,濂溪或不能从学,然其说则从来有之。乃其所传者,则又窃取魏伯阳《参同契》中‘水火匡廓’与‘三五至精’两图,而合为一图。”又说:“唐玄宗时则实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为《太极图》之所自始,而玄宗敕赐入《藏》,且御制以《序》,首称‘真元圣主,上方开化无极’宝号,所以阐太极先天而颂为真元无极之妙品。则此无极者……根氐《参同》,发源《道藏》,无极太极竟为此图所本来。”

原来《太极图》初名《无极图》(图1),由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道士炼丹推演变化而来,后入《道藏》,名《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其师承关系如下:

魏伯阳《参同契》“水火匡廓”与“三五至精”两图合一(图3)→(《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图4)→(陈抟)无极图(图5)→(周敦颐)太极图(无极而太极,图6、7、8)。如下图。

黄宗炎《图学辩惑》之师承关系:河上公→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陈抟→种放→穆修→周敦颐。
[attach]12566[/attach]         [attach]12567[/attach]        [attach]12568[/attach]
图3参同契           图4唐真元              图5陈抟无极图
[attach]12569[/attach]          [attach]12570[/attach]        [attach]12571[/attach]
图6周敦颐太极图                     图7周子太极原图                  图8周子太极新图
然而上述这些图,乃道家之太极图,与现在我们熟悉的“易有太极”儒家之太极阴阳图不符。那么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说“朱熹获太极图并于《周易本义》首载太极图”,此说不当。因今本《周易本义》首载九图并无此图。究其因,或是因此图乃陈抟所传,源于《周易参同契》,非古之圣贤所为;亦或是因此图虽又名“天地自然之河图”,然与《系辞传》天地五十五数之河图不符,亦非圣贤所为。

南宋大儒朱熹求图之说,尚有个公案。朱熹有个弟子兼学友名蔡季通(元定)者,对图册很了解,为了搞清“河图”、“洛书”之渊源流传及神秘情况,便让蔡季通去寻找。蔡氏顺长江三峡入蜀地,经搜寻遍访,不辞辛劳,不负所托,终于在蜀地隐者中找到。当时蔡氏得图(当是从彝族那里抄来的)共三张(幅),即“河图”、“洛书”与“天地自然之(河)图”。蔡氏将“河图”、“洛书”交给了朱熹(《周易本义》首载九图就有此二幅),而将“天地自然之(河)图”藏匿了。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有详述,感兴趣者可参看。

元·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说:“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今蔡氏所传书讫不著图藏,其孙抗秘不复出。”(清·胡渭《易图明辨·先天太极》)明·赵撝谦《六书本义》曰:“天地自然之图,伏羲氏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画也。《易》曰‘河出图,圣人则之’,《书》曰:‘河图在东序’是也。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易图明辨·先天太极》)此所云即“河出图”之伏羲先天太极八卦图,又名天地自然之河图(龙图——龙马负图)。亦如《汉书·五行志》所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之河图。

胡渭说:“季通所得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九宫图即宋以后所谓“洛书”,五行生成图即宋以后所谓“河图”,而先天太极图即“天地自然之河图”,又名“古太极图”。朱熹之所以未将此图列于卷首,胡渭说:“其终不以为《河图》而列诸经首者,盖以《图》出希夷,源自伯阳,不若根柢《大传》五十有五之数为得其正。非季通秘之而不与言也……其不曰《河图》,而谓之《古太极图》,何也?盖其时既从《启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而濂溪又自有所为《太极图》者,故不名《河图》,曰《太极图》而加‘古’以别之。”(《易图明辨·先天太极》图如下:
[attach]12606[/attach]            [attach]12607[/attach]
图9天地自然之(河)图                       图10古太极图

胡渭说:“名曰先天图,亦曰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者也。朱子发云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而至邵雍,则康节之学实出于希夷。其所演以为《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图,可知也。后人谓之天地自然之图,又谓之太极真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

《参同契》月体纳甲:月体指月相(月亮明亮部分的不同形状,即晦朔弦望),用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代表每月月相的消息盈虚(阴阳消长)。纳,配属之义。甲,即干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每月日月地位。

《周易参同契·卷上》说:“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每月初三日,月开始生明,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西方之庚位,其象如峨眉,以《周易》震卦象之,因震卦一阳处于二阴之下,合于汉易纳甲之法震卦纳庚之理。爽,明也。之所以以西方为庚位,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配五行、五方。天干方面,如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地支方面,亥子为北方水,寅卯为东方木,巳午为南方火,申酉为西方金,辰戌丑未为中央土。此时,一阳震而动出。

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每月初八日,月相变为上弦月,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南方之丁位,其象如弓之挂于墙壁,其弦平如绳索,以《周易》兑卦象之,兑卦一阴处于二阳之上,合于汉易纳甲之法兑卦纳定之理。此时,阴阳平分各半。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每月十五日,月与日相望,月相变而为圆满,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东方之甲位,以《周易》之乾卦象之,乾卦三阳,故汉易纳甲之法,以乾卦纳甲。此时,月既望而全受日光。

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月至于十五日,圆满出于东方,此时,卦备三阳,日、月二精之气双双焕明。蟾蜍,喻月之精。兔魄,喻日之光。月之蟾蜍与日之兔魄两气双明。或借“蟾”为“瞻”,借“兔”为“吐”,日吐其光、月则瞻日之光,指十五望夕之月,全受日光。或谓蟾蜍与兔都居月亮之中,其他日子则亏缺而不能见两兽之全貌;至十五日,两兽之气双双明于月亮之中。“蟾蜍”喻月,上半月为阳长,以《周易》卦爻象之,为震、兑、乾;下半月为阴长,以《周易》卦爻象之,为巽、艮、坤,故说“蟾蜍视卦节”;月为太阴,日为太阳,阳主吐而阴主纳,月本无光,受日之光而明,故说“兔者吐生光”。

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阳火自震而升,至于十五日,成纯阳之乾,则已满上半月之候;月满则亏,阳极则阴长,十六日以后,则开始退阳火、用阴符。七、八,指每月的十五日;十五日以后,月满之形渐渐消缺。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月亮于十六日后,阳始消退而阴始生长,月亮由圆乍变而为亏缺,如纯乾得卦一阴而成巽卦。清晨时分,在天空西方辛位出没,其象如巽,合于汉易纳甲法以巽卦纳辛之理。或谓十六日后,月出于天空东南巽位,运行至天空西方辛位,即为清晨、平明时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阳受阴禅、峰回路转之时。统,统领之义。十六日后,坤变乾一爻为巽卦,巽一阴爻生、伏于二阳之下,巽受乾统,故说“受统”。平明,清晨。

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月亮至二十三日,为下弦,光明半亏,清晨时分,在天空南方丙位出没,其象如艮,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合于汉易纳甲法以艮卦纳丙之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阴符下降至一半的时候。直,当值,即执行其职责之意。

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月亮至于三十日为晦,清晨没于天空东方之乙位,光明丧尽,其象如坤,合于汉易纳甲法以坤卦纳乙之理。以丹道火候言之,此则为阴符消尽阳火、阴符穷尽之时。

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一月之内,阳长阴消各居一半,三十日共分为六节:自朔旦至初五日为第一节,月相主要表现为娥眉月,以震卦象之;六日至十日为第二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上弦月,以兑卦象之;十一日至十五日为第三节,月相主要表象为圆月,以乾卦象之;十六日至二十日为第四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下缺之凸月,以巽卦象之;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为第五节,月相主要表现为下弦月,以艮卦象之;二十六日至三十日为第六节,月相逐渐消尽,以坤卦象之。一月六节既尽,则日月合朔之后,阳又受阴之禅,循环重复如初,复变为震,继阴之体,而复生阳,震为龙,一阳动于二阴之下,故说“继体复生龙”。节尽,指一月之终、六节皆尽。禅与,月终为阴、月初为阳,于下月之朔旦,阴让位于阳,即禅与之意。(章伟文译注《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以震、兑、乾、巽、艮、坤六卦表示一月中阴阳的消长,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表示一月中的日月地位。如震表示初三日的新月,受一阳之光,昏见于西方庚地;兑表示初八日的上弦月,受二阳之光,昏见于南方丁地;乾表示十五日的望月,受三阳之光,昏见于东方甲地。这叫做望前三候,象征阳息阴消。巽表示十六日的月象由圆而缺,始生一阴,平旦没于西方辛地;艮表示二十三日的下弦月,复生一阴,平旦没于南方丙地;坤表示三十日的晦月,全变三阴,伏于东北。这叫做望后三候,象征阳消阴息。坎离二卦配戊己,居中央代表日月本位,在丹道上则代表药物,这是较为通行的“纳甲法”。(百度)亦即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

见下图(金栋按:此图杨力《周易与中医学》P79有误,应左旋90度,坤居坎位为是):
[attach]12608[/attach]
图11月体纳甲图
[attach]12609[/attach]     [attach]12610[/attach]
图12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                                  图13八卦取象歌

胡渭说:“朱子谓希夷之学源出《参同契》,何以知其然乎?曰: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若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阳消阴息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魄。东西正对,交注于中,此二用之气所以纳戊己也。举《参同》千言万语之玄妙,而括之以一图。”(《易图明辨·先天太极》)见上“古太极图”及“天地自然之河图”。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儒家之太极阴阳图,据清代胡渭《易图明辨》等考证,乃由《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此图有阴阳八卦之义。赵撝谦《六书本义》说:“今得之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易图明辨·先天太极》

然据当代学者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考证,此“天地自然之河图”与彝族传统图案“盘旋的龙蛇”演变有关。如下图:
[attach]12611[/attach]  [attach]12612[/attach]  [attach]12613[/attach]
图14天地自然河图           图15彝族传统图案“盘旋的龙蛇”      图16古彝文“太极图”

故冯时说:“用这种形式去衡量充斥于汉文文献中月体纳甲等说法,足证其荒诞无稽。”等于否定了太极阴阳图源于《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又说:“不难看出,早期‘太极图’所画的正是这样一条回环盘绕的巨龙。……‘太极图’就是‘河图’,它的本来面目终于被揭破了。”(《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这里的河图,即指《汉书·五行志》所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之河图,非《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一之河图。只不过彝族太极图与“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所配八卦方位不一。彝族太极图所配是文王后天方位(金栋按: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P496此图有误,当旋转180度才是后天八卦方位图),而“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是与伏羲先天方位相配。如下图:

(不是本页下面这些图,而是下页的图)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6 04:53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0-17 08:08 编辑

[attach]12590[/attach]       [attach]12591[/attach]
图17彝族太极图与后天八卦配合                                        图18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

冯先生认为,“彝文典籍之‘太极图’则与后天八卦方位相配……显然比汉籍传承的先天太极更为合理。……汉文典籍所记所谓先天太极配属明显带有刻意附会的色彩,它不仅有悖易理,而且即使运用阴阳相含的理论也很难找出与卦爻配属完全相合的比例。……由于后天太极的配置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解,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先天太极的配置乃是‘太极图’演变到一种基本对称的形式之后,人们配以先天八卦使其渐之精致的臆测作品。”(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八章 天数发微》)冯先生所说的“汉文典籍所记的太极图”,即指“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因此图以八卦阴阳变化代表月相消长盈虚,推演比附而来,故伏羲先天图必须做到精致合理,且一直传承至今。以阴阳的变化而言,此图与先天八卦相配应是正确的太极图,与“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相合。

当代学者阿城《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说:“原来被后人精致化的太极阴阳图,原本只是一条盘旋的龙蛇,它的底色是黑红,即玄色,后来才形成相对的两条龙蛇,一黑,一白,形成一阴一阳的意思。再后来,到明清的时候,才规范为我们现在熟悉的太极阴阳图。赵撝谦称太极图为天地自然河图,也就是说,原来河图就是太极图(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我是替朱老夫子觉得冤枉死了,交友不慎,用人不察。”

又,当代著名易学大家、中国易医学创始人、中医学家杨力《周易与中医学》认为“至今的太极图则是在双鱼图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图如下:
[attach]12592[/attach]
[attach]12593[/attach] →[attach]12594[/attach]→[attach]12597[/attach]
图19双鱼太极图之演变
故杨力说:“事实上,太极图既不是出自道家,亦非邵雍、周敦颐所创,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系源自《道藏》所载《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但只不过是把道士的修炼图发挥为宇宙发生图而已。道家修炼的太极图,明显地是在《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的基础上为作道丹修炼目的而作画的,并非真正的太极图,而是儒道相合的产物。”(《周易与中医学》

就上述周敦颐《太极图》之演变,与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分析比较,真正的太极阴阳图当是后出(明清以后才出现)。故当代学者史幼波说“可以肯定的是,周敦颐先生的太极图问世在先,而伏羲先天图传之在后,应是后人伪托伏羲之名而作”(《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史幼波<周子通书><太极图说>讲记》),很有道理。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由《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而来,即来源于月相的消息盈虚,与月相晦朔弦望有关。

由上可见,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其源有三:传统观点认为源于①明清时期由月体纳甲推演而来,现代观点认为源于②盘旋的龙蛇和③双鱼图之演化。然而,无论是“盘旋的龙蛇”,还是“双鱼图”之演化,以及《参同契》月体纳甲推演之太极图,这些图从战国至唐朝皆未有之。而《内经》乃战国秦汉时期之文章,与此等太极图无缘,并无启程关系。自宋朝有了太极图,明清以后之医家如张介宾等,便以之推演附会《内经》理论。从此便有了医易同源之说。清·高世栻《素问直解》说:“阴阳之理,本于太极”,乃宋儒附会推演《易》学之说。以图演示了太极生两仪(阴阳)等宇宙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殊不知,战国秦汉时之阴阳,源于太阳,“太阳崇拜是汉代开始明确的”阿城《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
《说文·阜部》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注:“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曰:‘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曰:‘山北曰阴。’”又说:“阳,高明也。”段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说:
原始的阴阳概念只是日常观念,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它的基本意义是阳光照射到与否,由此繁衍出阴晴、地形方位、明暗、冷暖等意思。春秋后期,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超越原有范围,成为普适性概念。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
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说文通训定声》:“侌(阴)者见云不见日,昜(阳)者云开而见日。”后遂用以指两种相互对立的气或气的两种状态。《国语·周语上》:“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战国时阴阳概念则进一步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在上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为阳,凡静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虚弱的等为阴,并认识到阴阳的相互作用对万物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参程士德《内经》说: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

若“日之所照之处为阳”(云开而见日)——向日者,则“日之未照之处为阴”(云遮不见日)——背日者,当是阳、阴的原始概念。若“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的话,这个实物即是“日”——太阳,故有“日为阳”之称。因“天有日月”(《灵枢·邪客》)且“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系辞》)及《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故当时儒生、智者或医家受“日为阳”之启示,增补演绎“月为阴”对举为文。有人认为“月为阴”是错误的,殊不知,此乃取象比类推演而来——由太阳之“日”对举推演。何错之有?虽非“阴”之本义或原始之义,然《内经》已取象比类而演绎传承。如《素问·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及《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所说“日为阳,月为阴”与篇名等,不正是说阴阳就是日月吗!《系辞上》亦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此时尚未有以月相的消息盈虚推演而成的太极阴阳图。

《灵枢·刺节真邪》说:“阴阳者,寒暑也。”《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由此可见,日月、阴阳、寒暑对举为文,其原始之义即一年四时气象之变化规律。所以胡天雄《素问补识》说:“阴阳之原始意义,寒暑而已。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是谓四时阴阳。”

若问什么是阴阳、阴阳长得什么样子、阴阳有形还是无形?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这样明确:阳有形,其形状性质只有一种,即“日”——白昼“太阳”是也。阴是由“日之未照之处”、“云遮不见日”对举产生,取象推演则“月”——夜晚“月亮”为阴是也。由“日为阳,月为阴”取象比类再推演,可以有千千万万。《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易·系辞传下》说:“象者,像也。”故日月是阴阳,天地是阴阳,水火是阴阳,寒暑是阴阳,四时有阴阳,五行分阴阳,人体亦有阴阳之分——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此而已。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类经附翼·大宝论》说:“天地之和者,惟此日也;万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设无此日,则天地虽大,一寒质耳,岂非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乎!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是因为太阳能提供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能量。阳(日)气如此重要,可为什么流传至今、习惯上仍称“阴阳”而不是“阳阴”?或与殷朝母系时代崇阴有关。

郭扬《易经求正解》说:
《归藏》以纯坤为首卦,《周易》以纯乾为首卦。乾为天,坤为地,所谓“天尊而地卑”,贵贱有别。乾为父,坤为母。乾健而坤顺,故坤必承乾,如同说女必须从男。乾为阳,坤为阴。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但是在《易系传》中有一段话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既称乾坤,下文就应称“阳”、“阴”,才与天地、刚柔等词组的顺序相一致。称“阴”、“阳”既与上下文的词组顺序不合,那么,其中必有原因。我们认为:称坤、乾,乃与“阴”、“阳”相一致,这是《归藏》卦的提法,反映“殷道亲亲”崇重母系。周代既然“尊尊”重父系,照《易系传》第五章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明明是乾在上,而坤在下。何以不少的地方称“阴”、“阳”而不称“阳”、“阴”呢?依我们推测,称阴阳是夏殷代以来的用语,在社会间已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础,周朝虽抬乾抑坤,但一些习用术语还没有全部改过来。后代易学家又往往因为“阴”、“阳”的提法有更悠久的历史根源,不便轻易,才出现了《易传》中词组顺序不一致的矛盾。

《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用阴阳(五行)说解释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及宇宙事物的变化,与先秦诸子百家、两汉典籍如《老子》、《庄子》、《吕氏春秋》、《易传》、《淮南子》、《礼记》、《春秋繁露》、《史记》、《汉书》及《白虎通》等比较,《内经》运用的最为成功。所不同者,《内经》不以“推天道以论人事”为政治目的及处世哲学,乃以论人体生命医学科学为最终目的。现在我们熟悉的太极阴阳图,是明清以后才有的,《内经》时代未见有之。殊不知,以《内经》之阴阳说,完全可以推演出太极阴阳图,为什么不说现在的太极阴阳图是由《内经》推演而来、而硬要将其塞进《内经》及中医理论呢?
[attach]12598[/attach]
金栋近照
[attach]12599[/attach]
[attach]12600[/attach]
河间市人民医院  花园式医院院景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6 09:36
目前,许多中医著作封面或有中华(世界)第一图——太极图标示。太极图乃易图图像之首,可谓“援易入医”以易学附会推演中医理论,欲神其阴阳说矣!

本人不揣浅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探其真容,不当之处请拍砖。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7 08:17
同道王锡民先生在互联网《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所以,把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及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应当引起中医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警惕。”

就上述王锡民先生所言关于“太极图”一词,本人不揣浅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不当之处请拍砖!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7-10-17 08:24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0-17 08:26 编辑

[attach]12603[/attach]  [attach]12602[/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4 10:01
由上可见,太极图有道家的,有儒家的。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4 13:40
钩考,探求考核之意。——这是百度的解释。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4 21:41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8-4 21:43 编辑

发一个图片,这是什么图?
[attach]13669[/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4 21:45
再发一个图片,这是什么图?
[attach]13670[/attach]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8-4 23:2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6 04:53
图17彝族太极图与后天八卦配合                                        图18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
...

杨力说:“事实上,太极图既不是出自道家,亦非邵雍、周敦颐所创,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系源自《道藏》所载《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但只不过是把道士的修炼图发挥为宇宙发生图而已。道家修炼的太极图,明显地是在《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的基础上为作道丹修炼目的而作画的,并非真正的太极图,而是儒道相合的产物。”(《周易与中医学》)
——————————————————————————————————
         言之有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5 04:48
        不是把阴阳五行,太极硬塞给中医,而是中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应用)阴阳五行、太极学说,构建、完善自己的理论。
       今天中医还要吸收,应用自然科学、西医学、唯物辩证法、系统论……等等一切有用的东西,武装自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5 04:50
     不管你自己愿意不愿意,哲学、世界观,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思维活动,控制着医学理论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5 05:07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没有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太极图、河图、洛书等概念始于宋代道教陈抟,不是中医的内容。
===========================================================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5 05:08
       阴阳五行、河图洛书的概念,在《易•系辞》中已经形成了,在《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没有出现。这是事实。但是,中医学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地吸收各种学说,技术为自己服务,没有人能够阻止,也没有人能够割裂。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5 05:14
   以我个人的看法,明清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成熟的时期。真正认真学习中医经典的人,认真学习中医原著的人不会把阴阳五行、太极学说、中国文化与中医割裂并对立起来。不要以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分割分割再分割学习、研究中医。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8-5 07:28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8-5 07:3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8-5 05:07
“古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中只有精气、阴 ...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
         连“河出图、洛出书”这样的神话故事你也信?还有没有鉴别能力?笑话!     中医临床上是辨证施治,针对的是人体,与河图、洛书毫无关系。古人弄不清医学原理,你一个学西医的,难道也不知医学原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5 08:03
     中医的原理,我还真是不太懂,努力学习之。河图洛书,古典文献中有记载,不是神话传说,原始图样是什么样子?有争论,没有办法证实,只有考古资料才是真凭实据。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图洛书,只能作为参考。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8-5 08:47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5 09:1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4 21:45
再发一个图片,这是什么图?

这是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的“太极阴阳图”,同道看着顺眼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5 15:45
  太极图,有许多画法,各有各的说法。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8-5 20:4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8-5 08:03
中医的原理,我还真是不太懂,努力学习之。河图洛书,古典文献中有记载,不是神话传说,原始图样是什 ...

1、中西医融合观说:中医的原理,我还真是不太懂,努力学习之。河图洛书,古典文献中有记载,不是神话传说,原始图样是什么样子?有争论,没有办法证实,只有考古资料才是真凭实据。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图洛书,只能作为参考。
2、一吐了之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不是神话,而是文化,教授不要犯低级错误。
——————————————————————————————————————————
      两位糊涂大仙,连河出图、洛出书的神话故事也不知道。我讲给二位听。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18-8-5 20:43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8-5 20:47 编辑

       百度百科: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A6/1410?fr=aladdin
           请融合观与一吐二位看明白了,红字是不是神话。你见过龙马和神龟吗?从来没有人见过此等动物。连小学生都不会信,偏偏你俩儿信。还文化文化的。这种文化只能会造就你这样的傻瓜。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8-5 21:3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4 21:41
发一个图片,这是什么图?

这是“水火匡廓”图。坎为水,离为火。左面是坎卦(坎中满),右面是离卦(离中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6 06:53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和《洪范》两书,在汉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还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与算盘"和"万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河图、洛书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称"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
    总之,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9 06:47
        (一)太极图与太极图说
"阴阳鱼"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其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不仅中国古代有,类似的图案在其他民族就没有演变出太极图,如古代巴比伦有双蛇缠绕交尾图案,古希腊、古印度、高加索、小亚细亚、乌克兰等地的遗物(银饰、铜壶、花瓶等)上有:双双交合而成的各种类似图形,或双龙、双蛇,或双鱼、双凤,这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双双图纹,或表示男女(伏羲、女娲),或表示雌雄(双鱼、双蛇、双龙、双鸟);两两交叉,反映原始生民对男女、雌雄交合的直观认识。由两性生殖器、男女、雌雄、日月等人体现象、生物现象、自然现象,逐渐体悟出"阴阳"概念,以及阴阳同体、阴阳相对与相交、阴阳交互作用、阴阳相互转化等等思想理念,但这些民族都没有太极图。不过,从这些图形隐含的思想观念看,又不能说与太极图毫无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9 06:49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在这个花园般的国度里存在着令人惊叹的史前文化,即特里波耶文明(Trypillian culture),距今已有七千多年。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基辅州附近的特里波耶发掘出古代文明遗址,由此命名为特里波耶文明。
      在中国古代,太极图是道家探索宇宙运行和存在的稳态模式,表现了万物产生的模式和运行规律。因此,太极图也是道家认识宇宙时空和人体生命的智慧所在。巧合的是,在特里波耶文化中,太极图也表现著同样的含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9 06:50
      结合小河墓地发现的楼兰美女,吐火罗人沿着河西走廊的东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很有可能在4000~5000年以前就开始了。古代世界史应该重新书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9 06:5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11-6 23:47 编辑

         是谁把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是怎么样演变为太极图?太极图蕴含着什么意思?是谁阐明了太极图的内涵?是宋朝的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世界其他民族、地区的相关符号、图形没有演变出太极图,只有周敦颐完成了这个任务。
        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周敦颐《太极图说》发扬了以图说易的作法,用太极图来说明易理。《太极图说》中的“无极”应源自于《老子》“知白守黑,复归于无极”。《太极图说》中的“太极”应源于儒家经典。《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说》中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与唐僧宗密《原人论》人物生成的理论密不可分。可见《太极图说》,是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太极图式说》是《易经》《、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儒家确立了宇宙本体论
        周敦颐在宇宙本体论中吸取了道家的“无极”观念,在人性论中又吸取了道家 “主静”的修身之本。当然周敦颐虽对道家思想有所吸收和利用, 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了儒家的基本立场。“无极”的提出是为了探寻儒家学说宇宙本体论的需要, 同时, 对“主静”的追求也是为了更好地遵循中正仁义的儒家道德准则。
         周敦颐是第一个把道家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取无极的虚静性质,既把它看作为宇宙本源,又把它看作人性的基本要素,从而把本体论与人伦道德统一起来。
  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性与天道”,程颢升华为“天理”,《太极图说》主静说,二程演化为“去人欲,存天理”。朱熹、张栻等人以二程的哲学观点解释周敦颐学术,认为周、程一脉相承,并进一步完善了宋明理学理论体系,后辈的儒学家、理学家都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
         周敦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太极而无极"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无极(无)生太极(有)。太极能动能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之极则走向静,静之极又回复为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生两仪(天地)。再阴变阳合: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流动,推动春、夏、秋、冬四季运转。故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原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阴阳二气与五行之"精"巧妙凝合,又形成男女。变化无穷的万物中,人得天地之"秀"而为万物之灵。五行之性触感外物而动,则呈现恶与善,形成错综复杂的万物。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8-9 07:01
         易,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道两家。而到了吴敦义合二为一,把太极图的图形与太极图说的文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太极学说。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径路,一,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过程。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6 20: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0-17 08:24

周敦颐,字茂叔。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13 05:32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11-13 05:36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5 21:33
这是“水火匡廓”图。坎为水,离为火。左面是坎卦(坎中满),右面是离卦(离中虚)。

[attach]14442[/attach]
上图是“水火匡廓”图。坎为水,离为火。左面是坎卦(坎中满)[attach]14443[/attach]右面是离卦(离中虚)[attach]14444[/attach]

[attach]14445[/attach]
上图是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与“三五至精”两图合一。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1-13 16:58
先把太极弄清楚了太极图就好办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