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经络”是“脉”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5 22:11
标题: “经络”是“脉”


“经络”是“脉”

  “经络”是“脉”,经是经脉,络是络脉。本是清清楚楚的中医槪念,有人硬把经络与脉分离,扑空捉影,搞解剖无经络的游戏,否定中医之体的存在。

  《经脉》指出:“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可知内经论人体之经络指的就是经脉和络脉。“经脉为里”,故伏行分肉之间。“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由经脉分出而橫行,孙脉是络脉分出的分支。二者浮于表,故而常见。经脉以十二经脉为主,络脉以十五络脉为主。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何为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脉要精微论)脉行营气,营气即是谷气,谷气是五谷入胃化生出的宗气,营气和卫气。宗气积于胸,出于喉,贯通心脉,推动肺呼吸。营气是分泌津液后的精气,灌注入脉,生化为血,外荣四肢,内养五脏六腑,循脉流行,故称脉为血府。卫气是不入经的浮气,运行在四肢末端、分肉、皮肤之间,起着卫外固表的作用。故经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脉行谷气,亦行真气。“真气者,经气也。”“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刺节真邪)真气即是天气,天食人以五气,由口鼻呼吸出入。“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五十营)可知真气行于脉中,是谷气气化和运行的动力。真气与谷气合并充身,真气是经气,谷气是营血,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藏,血中有气,气中有血,血行气令, 气行血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海论)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三阴走五脏,三阳走六腑,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络沟通。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定。

  经脉是五脏之道,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病即是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即是外邪,外邪侵入“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缪刺论)外邪由三阳经传向三阴经。饮食喜怒即是内邪滋生之因“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者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喜伤心气,悲伤肺气,寒饮伤脾气,三阴具伤。因此,中医治病,诊脉查邪是论治的重要手段。

  “肺朝百脉”,“气口成寸”,是言十二经脉与肺通连。手太阴肺经气口的脉象可以表达经脉脉象,故诊脉法取于寸口。脉象长说明气血调和为气治,脉象短说明气血不足无力为气病,数脉体有热邪而烦燥,大脉邪盛病势发展。邪盛于上则呼吸急促,邪盛于下则腹中胀满。代脉五脏气衰,细脉气血虚少,涩脉气滞心疼,形形色色的脉象是辨证诊治人体五脏六腑的根据。

  《经别》云:“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对人体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诊疗作用,后学者应深悟经脉概念,用于临床,诊治疾病。不应想入霏霏,任意篡改,搞经络与脉分离的蠢事。经脉既是中医的人体结构系统,又是人体内的生命通道,是中医之体,是中医立世的根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06:58
        络病学,12页。
         <内经>的经络是包括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部分组成的。经运行经气,脉(脉管)运行血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07:53
   第二章  络病学说的形成于发展
第一节 《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一.《内经》首次系统创立了中医学的核心理论-----经络学说
    二.“经”、“脉”概念渐行分离,、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一)“脉”向运行血液的“脉管”转移
            (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三)“经”主指“经气”的运行通道
         16页     可见《内经》“行气血而营阴阳”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与“气”两种循环途径;来实现的,血液运行的通道即“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气”则有相对独立的运行通道,我们认为应当是“经气环流系统”。前者与西医学的血液循环系统基本相同,后者根据气的种种功能,似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相吻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07:55
       气血分离,阴阳决绝。生命就结束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08:11
       先打枪,后画靶。差之分毫谬之千里,为了自己的错误认识,引经据典,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断章取义的“证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08:14
    请与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的帖子,一起讨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6 09:5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6 06:58
络病学,12页。
         的经络是包括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部分组成的。经运行经气,脉(脉 ...

欢迎李老师指教。什么是经气?真气也,口鼻呼吸之天气。什么是血液?谷气也,营气所化。真气与谷气并而充身,说明气血合一,真气是运行的动力,谷气是人体的营养。血中有气,气中有血,怎能分离?经者子午之道也,脉者血之府也,经脉字面之意是人体上下血的通道,血中有气,即是气血之道,怎会分而行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6 10:17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6 07:53
第二章  络病学说的形成于发展
第一节 《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一.《内经》首次系 ...

李老师说的完全正确,气血的循环是卫气循环,即精气循环和营血循环两个循环一个系统,营行脉里,卫行脉外,五十而复大会。真气化膀胱之水为卫气。真气与营血并而充身。营卫皆是谷气,先生不要让真气坐冷板凳。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6 10:2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6 08:11
先打枪,后画靶。差之分毫谬之千里,为了自己的错误认识,引经据典,可以找到许许多多断章取义的“ ...

先生错矣,没有经典,何以为据。说中医,就要以经典为根据,没有经典的中医,全是伪中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6 10:2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6 08:14
请与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的帖子,一起讨论。


外邪侵入“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缪刺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0:4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6 02:53 编辑

         第二章  络病学说的形成于发展
第一节 《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一.《内经》首次系统创立了中医学的核心理论-----经络学说
    二.“经”、“脉”概念渐行分离,、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一)“脉”向运行血液的“脉管”转移
            (二)心脉血液循环系统初步成形
             (三)“经”主指“经气”的运行通道
         16页     可见《内经》“行气血而营阴阳”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与“气”两种循环途径来实现的,血液运行的通道即“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气”则有相对独立的运行通道,我们认为应当是“经气环流系统”。前者与西医学的血液循环系统基本相同,后者根据气的种种功能,似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相吻合。
-----------------------------------------------------------------------------------------
        我没有说清楚,以上是吴以岭的著作《络病学》中的主线,不是中西医融合观的观点。我本人对于吴以岭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而且,我认为吴以岭对于叶天士关于络病的认识也是错误的,甚至于是有意曲解叶天士的原意。他认为“络就是微血管”,络病就是微血管病。为了这个说法,吴以岭曲解内经、六经传变、叶天士络病的原意。所以是先打枪,后画靶,这是理论研究的大忌。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2-26 10:5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6 10:23
先生错矣,没有经典,何以为据。说中医,就要以经典为根据,没有经典的中医,全是伪中医。

“没有经典,何以为据。说中医,就要以经典为根据,没有经典的中医,全是伪中医”。
赞成。离了经典,则中医无以为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0:57
       现代中医毛也没继承下来,就知道整天创新。创新也就罢了,非得冒充经典。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6 11:0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6 10:48
第二章  络病学说的形成于发展
第一节 《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一.《内经》 ...

我谓中医,是经典的理法方药。后世之作,合经典则取,不合经典则弃,不能作为根据。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2-26 11:01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12-26 11:06 编辑

经络为经脉与络脉之合称,这一点,应当是明确的,另有一说:横行者为经,纵行者为络;大者为经,小者为络,可参考;横纵交织而成网,经络于人体,密布周身。网为先民们捕猎、捕鱼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古人用经络一词来认识人体,是有根据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6 15:45
       当我们看到《络病学》 16页 【 可见《内经》“行气血而营阴阳”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与“气”两种循环途径来实现的,血液运行的通道即“心脉血液循环系统”,“气”则有相对独立的运行通道,我们认为应当是“经气环流系统”。前者与西医学的血液循环系统基本相同,后者根据气的种种功能,似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相吻合。】【络病学,12页。<内经>的经络是包括运行经气和运行血液的两大部分组成的。经运行经气,脉(脉管)运行血液。】这两段话,就知道《络病学》按照西医理论为标准,歪曲了《内经》的原意。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7 11:34
有人说中医的经络是不存在的,是噫想的,根本原因是把脉与经络相分离,篡改中医经典。中医没落,,没落在脱离经典,理论危机。中医之本是人体,没有人体还有医学吗?中医的人体是六经系统,临床按细胞处方能治病?中医是三阴三阳的人体结构,临床按七大系统处方,能会有效?所以,中医要振兴,首先要振兴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7 17:0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7 21:43 编辑

   为了创新,修改中医经典中带有根本性的理论,不可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6:2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7 22:26 编辑

      中医“脉”具有双重含义:既是经络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属于奇恒之腑的独立实体脏器。
============================================================================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的“脉”,与西医理论中的血管系统是两回事。中西医概念不能直接对接,不能偷换概念。奇恒之腑中的“脉”以及“血府”都不能解读为血液循环系统或者心血管系统。
     气血沿着经络运行,不能“偷换为”运行血液。
     这种偷换概念的把戏,愚弄了不少对于中医经典理论没有深入学习的西医以及中医爱好者。

      偷换概念。甚至于他自己都不知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6:5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7 23:00 编辑

         “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
=======================================================
          “脉络——血管系统病”是一个伪概念。
          经络学说是古老中国医学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学说认为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络脉又分为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别络(较大,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合称‘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7:11
      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是说在体表可以看见的血管(实际上只是西医学中的皮下静脉及其相互交通),并没有西医学所谓的动脉静脉的意思。脉络与血管系统的外延与内涵相距甚远。
       脉络,没有疾病的意思,是正常的结构。血管系统病,是一类疾病。一个正常的结构与疾病,不在一个层面上。
        基于以上两点, “脉络——血管系统病”是一个伪概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7:26
         如同心肝脾肺肾一样,与西医的心脏、肝脏……是同一个实体,而功能则大有不同,中医的“脉”与西医的血管系统不是一回事。与心血管相距甚远,不能概念直接对接。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28 07:5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8 06:58
“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
================================================= ...
“脉络——血管系统病”是一个伪概念。

Well,先生在另一帖子中就血/血液是中/西医用语说“中西医融合之后称谓什么?称为:血-血液象态”。这“血-血液象态”什么东东,我猜想论坛没有几个人说得出。似乎先生自己可以随意“创新”,人家的就是“伪概念”,好像太霸道了一点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8:30
萧铁 发表于 2017-12-27 23:56
Well,先生在另一帖子中就血/血液是中/西医用语说“中西医融合之后称谓什么?称为:血-血液象态”。这“ ...

    先生可以提出血-血液象态,这个概念的错误、缺陷之处,看看我能不能回答,回答是不是正确。或者先生说出这个概念是伪概念的理由。与霸道没有关系,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8 08:33
   我说人家是伪概念,毕竟是个人看法,也许是我错了,人家正确,看看有没有人要批评我。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2-28 16:56
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明确的问题。否则,人们不会认清楚的认识气血和经络、血脉的关系。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2-28 17:1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26 10:26
外邪侵入“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 ...


古人已经认识到了病邪入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之规律,这便是医道之一。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2-28 17:33
经络是在中医阴阳理论指导下的产物,中医理论中,“阳化气,阴成形”,所以气为阳,血为阴,因此,认识经络,必须将气血成为一体,而不能分离,西医无气理论,在研究“经络实质”这样的“问题”时,从解剖组织结构为据,故有血管或神经之说,此二说均无力说明中医经络诊治疾病之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8 19:43
柴胡汤 发表于 2017-12-28 17:33
经络是在中医阴阳理论指导下的产物,中医理论中,“阳化气,阴成形”,所以气为阳,血为阴,因此,认识经络 ...

说的好。中医以生化论血的运动,西医以成分论血的变化。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2-29 05:26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2-28 08:56
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需要明确的问题。否则,人们不会认清楚的认识气血和经络、血脉的关系。

中医说心主神明,又说心主血脉,这是心脏的两大主要功能。研究心主神明离不开心与脑的关系:而研究心主血脉则离不开心与经络的关系,也就是说心是不是主经络呢?。有人说神经就是经络,刺激经络穴位就是刺激刺激神经,然而神经显而易见是不能运载血液的,只是能在调节血液循环上起作用。那么经络与血管和神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个确实需要进一步明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7-12-29 06:5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7-12-28 23:08 编辑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2-28 21:26
中医说心主神明,又说心主血脉,这是心脏的两大主要功能。研究心主神明离不开心与脑的关系:而研究心主血 ...

        先生提出心与经络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早已注意到了。在下一本书里解决这个问题,大体的意思是:
               气血-血液的功能是调控功能中传输系统的载体,承载着气-能量、神-信息、精-物质,即中医的精、气、神,西医的物质、能量、信息。
       经络-(调控系统的)传输系统
      气血-血液沿着经络-传输系统运行。
      心-调控中心与经络-传输系统,构成了完整的调控系统。
       在下一本书里详细讨论。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7-12-29 09:3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7-12-29 06:51
先生提出心与经络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早已注意到了。在下一本书里解决这个问题,大体的意思是:
...

“心主血脉而神明出焉”,前人说得很清楚明白,因此,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表现,基础便是气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29 17:44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2-29 05:26
中医说心主神明,又说心主血脉,这是心脏的两大主要功能。研究心主神明离不开心与脑的关系:而研究心主血 ...

  【中医说心主神明,又说心主血脉】,实是一个说法。“心藏脉,脉舍神”(本神),即是脉中有神。何谓神?“两精相抟谓之神”,神是生命的机能。为什么脉为神之舍?《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神者,五脏之精也,血、脉、营、气、精神,都在脉中。所以,心主脉,就是主神明。
  脑为髓之海,精明之府,元神之府,即肾之精,心之脉合而主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营血是神经,卫气也是神经,故经络包含神经。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7-12-30 00:51
经络是脉。脉早期写成衇。衇就是血管。可是为什么后来又叫做经络呢?一直叫脉不好吗?
原来古人发现脉有三种:动脉、静脉和能够直接提供营养代谢功能的经脉。由于这三种脉的解剖生理和病理有明显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于是古人就把能够直接提供营养代谢的脉改成了经络而不再叫脉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7-12-30 08:09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7-12-29 16:51
经络是脉。脉早期写成衇。衇就是血管。可是为什么后来又叫做经络呢?一直叫脉不好吗?
原来古人发现脉有三 ...

原来古人发现脉有三种:动脉、静脉和能够直接提供营养代谢功能的经脉。
------------------
以上所说不无道理,不过除了动脉、静脉,第三种不应该仅仅是“能够直接提供营养代谢功能的经脉”,而应还含有对人体功能起调节作用物质或作用。先生以为然否?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30 11:38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7-12-30 00:51
经络是脉。脉早期写成衇。衇就是血管。可是为什么后来又叫做经络呢?一直叫脉不好吗?
原来古人发现脉有三 ...

请先生细说动脉、静脉和经脉的概念,差异是什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30 19:00
千秋雪 发表于 2017-12-30 08:09
原来古人发现脉有三种:动脉、静脉和能够直接提供营养代谢功能的经脉。
--------------- ...

什么是动脉?什么是静脉?什么是经脉?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30 19:1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30 19:00
什么是动脉?什么是静脉?什么是经脉?

《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日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日动也。”这一条经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阴阳相搏名日动”是说明动的形成与性质;“自阳动??三焦伤也”,是说明动脉的辨证;其后至末尾是说明动脉的脉形。后两部分用的是互文见义的文法。阳动指寸阴动指尺,三焦伤也指三部具有动脉,没有说到关是要人“思而得之”。若数脉见于关上云云说脉形不及寸、尺,亦要人思而得之。言证只提寸尺,言形只提关、互相参照则会得到寸关尺都可以有动脉,而关脉动脉的辨证亦可以自寸尺及三焦动脉的内容不言而能喻其意知其证。这是用秦两汉人的文法之一,后人往往不解,正像俞曲国《古书疑义举例》所说的后人有薄录而无文章,对于这类文字往往“死于句下”形成“刻舟求剑”了。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31 08:31
原来古人发现脉有三种:动脉、静脉和能够直接提供营养代谢功能的经脉。

请提出此说者(其他助言者/批评者亦可)先举出古人“发现”静脉的证据。如果没有,那就纯属信口开河。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7-12-31 09:18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7-12-31 09:32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7-12-31 08:31
请提出此说者(其他助言者/批评者亦可)先举出古人“发现”静脉的证据。如果没有,那就纯属信口开河。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转;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不数急,即脉若静。又如大则邪至小则平,此小即邪无至,静而平。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31 09:51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7-12-31 09:1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转;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Well,我理解当人们说动脉静脉时,是从血管(古脉字的原意)的角度讲,不是从切脉时所感知的动/静角度讲。如果按先生所引经文,那就不止是动脉静脉,还有这段经文里面提到的数脉和没有提到的沉脉浮脉濡脉弦脉结脉代脉……。反过来说,通常所说的27脉或28脉象里也没有这“静脉”。因此,这应该不是我上句帖子所引那句话中静脉的意思,所以先生所引这句话并不能作为支持“古人发现静脉”的证据。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7-12-31 10:02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7-12-31 10:06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7-12-31 09:51
Well,我理解当人们说动脉静脉时,是从血管(古脉字的原意)的角度讲,不是从切脉时所感知的动/静角度讲 ...

谢谢!一已之见,请谅解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31 16:23
萧铁 发表于 2017-12-31 08:31
请提出此说者(其他助言者/批评者亦可)先举出古人“发现”静脉的证据。如果没有,那就纯属信口开河。

...

萧铁也研究脉吗?是为西医的脉取证吧。不管干啥,只要论学术,都欢迎。中医的动脉一是脉象,大、‘浮、数、动、滑’是阳脉。沉、涩、弱、弦、微是阴脉。当然,“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是说脉动气行,脉动是气行的表现。说的不对,你尽管批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31 16:26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7-12-31 09:1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转;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先生出言不凡,学习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7-12-31 16:35
萧铁 发表于 2017-12-31 09:51
Well,我理解当人们说动脉静脉时,是从血管(古脉字的原意)的角度讲,不是从切脉时所感知的动/静角度讲 ...

中医以经脉,络脉论结构,以真气,谷气论流通。所以,中西医的人体结构不同。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7-12-31 21:03
脉象的本质是心脏的跳动,但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关于这个问题,我印象是之前已经有人专门论述过。如果大家不同意,可以引内经或其他经典或医家论述来说明古人的确知道脉动的根源来自心[脏]的跳动。我几年前读《金匮要略》时就发现里面描述了一个不可能发生的脉象,不可能发生的东西写在书上,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并不知道心跳是脉象的源头。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7-12-31 21:45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7-12-31 22:06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31 16:35
中医以经脉,络脉论结构,以真气,谷气论流通。所以,中西医的人体结构不同。

中医之脉于胃相关。伤寒论辨脉法: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成氏注…………。(正理论)曰天枢开发,精移气变,阴阳交会,胃和脉生,脉复生也。谓受精后因脐输血成胎而有胃,出生后又因胃而脉有所充为脉道。所以平脉法……。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月经为脉道行,水入于经成血所致。从天人合一来说,月为成血之原。血也离不开天一生水。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7-12-31 21:58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7-12-31 22:00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7-12-31 16:26
先生出言不凡,学习了。

所评多谢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 00:07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7-12-31 21:45
中医之脉于胃相关。伤寒论辨脉法: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成氏注…………。(正理论)曰天枢开发 ...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气,分为三隧。”糟粕精液由六腑排出,“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本脏)”。“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若“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未,内注五脏六腑”(邪客)的是营气。因此,脉中无水,血即是气。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 00:12
萧铁 发表于 2017-12-31 21:03
脉象的本质是心脏的跳动,但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关于这个问题,我印象是之前已经有人专门 ...

心脏为什么会跳动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8-1-1 03:26
动脉、静脉和经脉的鉴别。
流动的方向不同。动脉离心,静脉向心,经脉多方向。
颜色不同。动脉鲜红,静脉暗红,经脉淡红。
压力不同。动脉压力较高、静脉压力较低、经脉压力较小。
功用不同。动脉运送营养,经脉运送废料,经脉参与代谢过程。
触感不同。动脉有搏动,静脉搏动不明显,经脉只在气功师手上可以感受到流动。
视觉不同。动脉不可见,静脉部分可见,经脉只在透视眼可见。
频率不同。动脉的频率较快(75次/分),静脉缓慢不规律,经脉最慢(100次/天)。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1-1 09:48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1-1 09:54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 00:12
心脏为什么会跳动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师曰 :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尤氏注:旺时,时至而气旺,脉乘而动之。而色亦应之。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1-1 10:1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 00:07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气,分为三隧。”糟粕精液由六腑排出,“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

谢谢提示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2 10:16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8-1-1 03:26
动脉、静脉和经脉的鉴别。
流动的方向不同。动脉离心,静脉向心,经脉多方向。
颜色不同。动脉鲜红,静脉 ...

先生说的好,学习了。但是中医可没有什么动脉,经脉,中医有三阴三阳12正脉。《脉度》指出:“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凑理。”既是“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无端,无纪之环,还有什么方向?都有“颜色”、“压力”,“功用”、“触感”。”视觉“、”频率“是脉之共性,其差异,【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之分足矣。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1 00:09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2 10:16
先生说的好,学习了。但是中医可没有什么动脉,经脉,中医有三阴三阳12正脉。《脉度》指出:“阴脉荣其脏 ...

经络是脉,是气血的通道,气血是真气与谷气的气化表现,通脏腑,行肢节。是中医的概念。用西医的理论研究中医的经络是徒劳的,是一条歧路。
  研究中医的经络须知生命是气化的表现,人体是气化的载体,经络既是结构又是生命的体现。
  研究中医的经络,须知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因此,神经具在经络之中。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1 11:0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1 00:09
经络是脉,是气血的通道,气血是真气与谷气的气化表现,通脏腑,行肢节。是中医的概念。用西医的理论研 ...

萧铁说 刚回帖说人家“说的好,学习了”,现在又暗指“是一条歧路”,那你先前说的“学习了”,学了什么呢?
------------------------
  你又不懂了。学习人家说的静脉脉象呀。中医的动、静都是脉象。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1 23:2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1 11:05
萧铁说 刚回帖说人家“说的好,学习了”,现在又暗指“是一条歧路”,那你先前说的“学习了”,学了什么 ...

那为啥又说“是一条歧路”呢?
--------------------
  中医是气化学说,是真气与谷气合而生化的生命运动,表现为经气的运行。动脉与静脉脉象是经气运行的状态。西医把动脉与静脉视为结构的功能,成为无源之水,你说是歧路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2 10:1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1 23:20
那为啥又说“是一条歧路”呢?
--------------------
  中医是气化学说,是真气与谷气合而生化的生命运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转;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不数急,即脉若静。又如大则邪至小则平,此小即邪无至,静而平。
-------------------------------你说这是信口开河吗,我学习人家的读精典的精神,错了吗?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2 15:09
所说很好,谢谢。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1-12 15:16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8-1-12 15:18 编辑

中国中医体制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2 19:57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 10:1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转;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以血管论静与动是西医的专利。以阴阳论动静是中医的专利。用西医的认识诠释中医的认识,其精神可嘉,故学习这一研究精神,但这是一条歧路。别抬杠了,没意思。有功夫读点书,学点实学吧。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8-1-13 06:30
呵呵,说古人“发现”静脉[血管]明明就是信口开河,抄书吐却将之说成是“用西医的认识诠释中医”,“精神可嘉”,甚至是“读精[经]典的精神”、是他“学习”的对象。

立此存照,余下的事情就交给平西王,看看什么时候有空修理修理一下这个帮闲打手们之间的“内部矛盾”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3 11:11
萧铁 发表于 2018-1-13 06:30
呵呵,说古人“发现”静脉[血管]明明就是信口开河,抄书吐却将之说成是“用西医的认识诠释中医”,“精神可 ...

学术不论中西,但有差别,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中西不是反对的关系,而是不同的关系。反对者是你们这类不中,不西的小丑,摇唇鼓舌,恶意中伤,欲取消中医而快之。你说,你是懂西医,还是懂中医,一把年纪了,办点好事不行吗。为啥光想办坏事?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2-26 14:52
经络是血管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6 19:32
gl0101 发表于 2018-2-26 14:52
经络是血管吗?

什么是血管?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2-26 21:0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6 19:32
什么是血管?

这个问题,呵呵,《黄帝内经》里面黄帝、岐伯那些中医祖师爷几千年前就作古了,如果他们能时光穿越回到现世你问问他们最好了。咋办呢,头疼,要不你问问千秋雪老中医吧,千秋雪老中医不行,你找个小学生或者不傻不呆的文盲问问也许能行,就怕没人愿意告诉你。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8 10:55
gl0101 发表于 2018-2-26 21:01
这个问题,呵呵,《黄帝内经》里面黄帝、岐伯那些中医祖师爷几千年前就作古了,如果他们能时光穿越回到现 ...

先生绕了几个弯,还是没说明血管。血管就是血液流通的管道。中医之脉,是血之府,“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府是家,生血之地。府具管理,控制营气和血的能力。所以,脉不是简单的血管。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2-28 11:2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8 10:55
先生绕了几个弯,还是没说明血管。血管就是血液流通的管道。中医之脉,是血之府,“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

脉是血液流通的管道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8 11:46
gl0101 发表于 2018-2-28 11:20
脉是血液流通的管道吗?

不是。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2-28 13:3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8 11:46
不是。

血液流通的管道是脉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8 14:14
gl0101 发表于 2018-2-28 13:36
血液流通的管道是脉吗?

你不如问,西医的人体是不是中医的人体?多省事呀。先生没有中医观念,不要强加自己。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2-28 15:2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8 14:14
你不如问,西医的人体是不是中医的人体?多省事呀。先生没有中医观念,不要强加自己。

啊,人体还分中西医啊,新鲜。谁教你的啊?《黄帝内经》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8 16:19
gl0101 发表于 2018-2-28 15:23
啊,人体还分中西医啊,新鲜。谁教你的啊?《黄帝内经》吗?

西医有人体六经吗?西医有真气,谷气吗?西医有升降出入吗?西医有立神,立形吗?西医有开阖枢吗?西医有风火相值,水火相济,燥湿调停吗?是的,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形神合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8 18:07
     人体是一个,看法是两个,都是相对真理。一个人体,两个真理。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2-28 19:40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8 16:19
西医有人体六经吗?西医有真气,谷气吗?西医有升降出入吗?西医有立神,立形吗?西医有开阖枢吗?西医有 ...

呵呵,人体是客观的,医学是主观的,人体不会因为医学分中西也分中西的,明白吗,不明白要好好学学哲学,千万不要说你这些胡话都是《黄帝内经》教你的,抹黑《黄帝内经》。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2-28 21:14
gl0101 发表于 2018-2-28 19:40
呵呵,人体是客观的,医学是主观的,人体不会因为医学分中西也分中西的,明白吗,不明白要好好学学哲学, ...

客观是什么?为什么是客观?医学是主观吗?不懂不说行吗?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2-28 21:4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8 21:14
客观是什么?为什么是客观?医学是主观吗?不懂不说行吗?

呵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2-28 22:03
   一说正事就咳(呵)嗽。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2-28 22:3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2-28 22:03
一说正事就咳(呵)嗽。

中医不是医学,医学不是科学,科学就是造假,是是不是不是是是,你说。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18-3-1 00:25
经络的络原本也是指的经脉而不是经脉的分支。络在甲骨文中指的是:入侵他邑绑架壮丁妇孺。用在医学上指的是串经。也就是刺激一个穴位后,首先诱发的是本经的感传,经过一段行程后敢穿可以跑到 其它经脉上去。继发的感传就是络或称之为串经。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3-1 10:3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2-28 21:14
客观是什么?为什么是客观?医学是主观吗?不懂不说行吗?

无答不怕,只要多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3-1 16:34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3-1 10:31
无答不怕,只要多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吐你的身体是西医的还是中医的啊?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3-1 20:27
gl0101 发表于 2018-3-1 16:34
一吐你的身体是西医的还是中医的啊?

一吐的身体若有病,西医诊病是西医的身体。中医诊病是中医的身体。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3-3 13:0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3-1 20:27
一吐的身体若有病,西医诊病是西医的身体。中医诊病是中医的身体。

啊,一吐的身体还一会儿中医一会儿西医的哈,有意思。一吐的身体有两个而不是一个,一个西医的一个中医的。除了你一吐还有谁有两个身体啊?谁信?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3-3 15:26
       你去找中医看病,中医说:消渴。你去找西医看病,西医说:糖尿病。一个病人,两种看法,比比皆是。
         中医看到的人体是:脏象经络、精气神、气血津液……
          西医看到的人体是:细胞、组织、器官、分子、原子……
           这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啊!哪个人能够否认这个客观事实呢!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3-3 16:2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3-3 15:26
你去找中医看病,中医说:消渴。你去找西医看病,西医说:糖尿病。一个病人,两种看法,比比皆是。
...

据你自己说,这个坛子里你学辩证唯物论是学的最好的。一吐看你的脑袋是圆的,我看你的脑袋是扁的,请问你的脑袋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3-3 16:4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3-3 15:26
你去找中医看病,中医说:消渴。你去找西医看病,西医说:糖尿病。一个病人,两种看法,比比皆是。
...

中医和西医理论不同,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诊断不同、疗效不同,这个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同样的,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身体,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二者不能相互否定。这是常理,也是常识。“一个人有两个身体,一个西医的一个中医的”,纯属子虚乌有,即便是黄帝、岐伯、扁鹊、华佗、张仲景再生也不至于糊涂至此。请问“一个人有两个身体,一个西医的一个中医的”,这是哪个中医老祖宗教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3-3 17:11
gl0101 发表于 2018-3-3 08:24
据你自己说,这个坛子里你学辩证唯物论是学的最好的。一吐看你的脑袋是圆的,我看你的脑袋是扁的,请问你 ...

         从上向下看,脑袋是圆的;从侧面看,脑袋是扁的。你不信 好好看看。都说得对,都是相对真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3-3 17:17
gl0101 发表于 2018-3-3 08:44
中医和西医理论不同,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诊断不同、疗效不同,这个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同样的,每个人都只 ...

        题西林壁全文
作者:苏轼 (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教我的,没有教你,所以,你不知道。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3-3 19:5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3-3 17:11
从上向下看,脑袋是圆的;从侧面看,脑袋是扁的。你不信 好好看看。都说得对,都是相对真理。

照你这么说你可不只有两个脑袋了,你有无数个脑袋。你谁啊?孙悟空啊?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3-3 20:1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3-3 17:17
题西林壁全文
作者:苏轼 (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当然不同了。这跟你看的位置和角度有关,跟山有关系吗?苏轼教你的?还说什么文化自信呢,你那点文化害死你了,扔了算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3-4 16:38
gl0101 发表于 2018-3-3 13:06
啊,一吐的身体还一会儿中医一会儿西医的哈,有意思。一吐的身体有两个而不是一个,一个西医的一个中医的 ...

你也是两个身体,一个是六经,一个是细胞。可笑尔太愚,中西不分离。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3-4 16:43
gl0101 发表于 2018-3-3 16:24
据你自己说,这个坛子里你学辩证唯物论是学的最好的。一吐看你的脑袋是圆的,我看你的脑袋是扁的,请问你 ...

不懂呀,可悲呀,愚之又愚呀。天圆地方也不知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3-4 16:48
gl0101 发表于 2018-3-3 16:44
中医和西医理论不同,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诊断不同、疗效不同,这个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同样的,每个人都只 ...

一个身体,两种结构,你说你是哪种结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3-4 21:5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3-4 16:43
不懂呀,可悲呀,愚之又愚呀。天圆地方也不知吗?

呵呵。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3-6 19:3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3-4 16:48
一个身体,两种结构,你说你是哪种结构。

同一个身体,存在两种结构,一个是西医的人体细胞组织结构,一个是中医的人体六经气化结构。中西对人体结构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中西两种不同的医学。中医西化,是中医不能正视中医人体六经气化结构的必然走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3-26 09:2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3-6 11:36
同一个身体,存在两种结构,一个是西医的人体细胞组织结构,一个是中医的人体六经气化结构。中西对人体结 ...

        论坛回复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4-8 10:12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3-31 09:23
性味归经,就是今天的椭圆轨道(寒热温凉,不是温度),矢量,频率。

建军好,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4-14 18:43
经络就是病理,外邪入经,经必虚,外邪入三阴,三阴必虚。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4-14 19:06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4-14 10:43
经络就是病理,外邪入经,经必虚,外邪入三阴,三阴必虚。


经络就是病理,外邪入经,经必虚,外邪入三阴,三阴必虚。
-------------------------------------------------------------------------------------
经络是人体的组织结构,不是病理。
经气虚,才能被外邪入侵。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三阴气虚,才能引邪深入。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