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一氧化氮
[打印本页]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41
标题:
一氧化氮
1980年,一位科学家完成一个精巧设计的实验,并据此发表了一篇论文。这不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但对于一氧化氮来说却是个转折点,虽然这一年科学界并不知道那种特别的物质就是一氧化氮。
这位美国药理学家的名字叫做罗伯特·F。佛契哥特,他在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乙酰胆碱(ACh)的舒张血管作用依赖于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随后他们又发现缓激肽(BK)等多种物质扩张血管的作用也是遵循类似的机理,并将该物质命名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
佛契哥特发现有一种物质可以舒张血管,这并不是他的独到之处,早在19世纪70年代,人们就发现有机硝酸酯对缺血性心脏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当时并不了解其作用机理。19世纪末,在诺贝尔以研制高性能炸药(TNT)闻名和发迹的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硝酸甘油(GTN)竟是高性能炸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人们对此困惑不已。
既然这种舒张血管的发现并不特别,那么佛契哥特的论文为什么会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呢?原因就在于他用精巧设计的实验证明了这种物质的存在。
表面上看来,佛契哥特的研究与一氧化氮并无直接关联,而是关于乙酰胆碱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1953年他发表了首篇关于乙酰胆碱和组胺致兔离体血管条收缩的论文,这与当时公认的对整体动物静注乙酰胆碱或组胺会引起血管舒张的观点恰恰相反。但他坚持自己的实验重复性良好,且观察无误,并在1955年发表的《血管平滑肌药理学》综述中提出假设,认为犹如肾上腺素能有α和β两种受体,血管平滑肌上也同时含有运动性和抑制性两种胆碱能受体——现在看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然而在当时这一观点一直被当做权威而被认可。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刺激内皮细胞可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这次似乎是单刀直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会释放某种物质,该种物质扩散至平滑肌并导致其收缩。佛契哥特像是受到某种特殊的启示,他回忆道:“那天早晨我刚醒来,一个漂亮的实验设计突然闯入我的脑海。于是我来到实验室,立即按照这一方案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被撰写成论文发表于1980年的《自然》杂志上,论文的名字是《内皮细胞是乙酰胆碱诱发动脉平滑肌舒张的必需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然》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内皮舒张因子,直到1982年,他们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关于缓激肽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作用的论文中,才正式提出内皮舒张因子这一名词。
这篇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伊格纳罗(LouisJ.Ignarro)教授在内的许多科学工作者从事有关内皮舒张因子的研究。内皮舒张因子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能被血红蛋白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灭活。长期研究亚硝基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的伊格纳罗与佛契哥特合作,针对内皮舒张因子的药理作用以及化学本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内皮舒张因子与一氧化氮及许多亚硝基化合物一样能够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GuanylateCyclase,sGC),一氧化氮主要通过环磷鸟苷(cGMP)途径扩张血管。
穆拉德博士的发现
20世纪50年代,环磷鸟苷作为一种天然产物标志在尿中发现,相关酶类包括作用于环磷鸟苷的合成的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Cyclase,GC)、水解环磷鸟苷的磷酸二酯酶和选择性地被环磷鸟苷激活的蛋白激酶。
穆拉德博士于1970年结束了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训练后,决定将更多的研究精力从环化腺核苷一磷酸(cAMP)转移到环磷鸟苷,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激素类配基如何与它们的受体结合来调控鸟苷酸环化酶?第二,其分子偶合事件是什么?对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偶联的了解,有助于使用制剂或药物来增强或抑制激素在某些临床疾病中的影响。
在得州大学医学院,多年来一直独立从事硝酸甘油扩张血管作用研究的药理学家穆拉德博士早在1977年就发现硝基酯类药物及外源性一氧化氮均可使环磷鸟苷的含量增高,他们甚至提出硝基酯类药物可能是通过形成一氧化氮或某种活性物质来增加细胞内环磷鸟苷的含量,进而使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至此,众多研究汇聚到一个焦点——硝基类活性物质。
早在20世纪70年代,穆拉德博士与合作者就系统地研究了硝酸甘油及其他具有增强血管活性的作用的有机硝基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发现这些化合物都能使组织内环鸟苷酸、环化腺核苷一磷酸等第二信使的浓度升高。这类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可以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1977年,穆拉德博士发现硝酸甘油等必须代谢为一氧化氮才能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由此他认为一氧化氮可能是一种对血液流通具有调节作用的信使分子,但当时这一推断还缺少实验证据。
穆拉德博士在前期工作中发现,在不同组织匀浆中(包括高速离心上清液和匀浆颗粒部分)都能检测到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但在这两种组织制备中,酶活性的动力学特征是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匀浆颗粒部分对基质三磷酸鸟苷(GTP)就活性呈现协同催化动力学,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被证实为典型的米曼氏动力学,这个发现提示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代表一个三磷酸鸟苷的催化位点。尽管推测鸟苷酸环化酶有不同的亚型,但由于粗制备物也含有竞争底物或产物的核苷酸酶、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而无法剔除不可靠的虚假数据,穆拉德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纯化、验证、克隆、表达和再验证这个酶,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实验,穆拉德博士发现某些物质包括叠氮钠、亚硝酸盐和羟胺,能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在不同组织包括气管平滑肌制备物中,叠氮钠、亚硝酸盐和羟胺也能提高环磷鸟苷的水平。这些环磷鸟苷水平的提高与平滑肌舒张有关,显示为直线的剂量应答关系。硝酸甘油,一种从18世纪7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心绞痛的药物,也可活化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在不同的组织包括气管平滑肌中提高环磷鸟苷的水平,引起平滑肌舒张。
穆拉德博士称这些不断增长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名单中气管、肠胃和血管平滑肌的弛缓剂为“硝基血管舒张剂”,确信它们能被转化为一氧化氮,因为用化学法产生的一氧化氮能激活所有测试中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制备物。这些一氧化氮前药物质的作用机制因此确定。
穆拉德博士提出了一氧化氮能起到调控激素和药物的细胞内信使的作用的假说,即一个自由基激活一个酶,且这个自由基是一个内源信使分子。由于被纯化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发生在纳摩尔浓度下,并且由于一氧化氮及其氧化产物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测定法不敏感,在一氧化氮分析测定的新技术发展后的七八年,这个当年遭到学术界怀疑的假说才被决定性地证实和接受。
穆拉德博士表示,人体内的一氧化氮有两个来源:一为非酶生,来自体表或者摄入的无机氮的化学降解与转化;一为酶生,由一氧化氮合酶催化L-精氨酸脱胍基所产生。非酶生性的一氧化氮,大部分来自硝基血管舒张剂家族,包括硝普盐、有机或无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亚硝胺、氮芥、联氨等。比如有名的硝酸甘油和硝普钠的扩张血管、治疗心脏病的功能都是通过非酶生性产生的一氧化氮起作用的。酶生性的一氧化氮,来自于一氧化氮的前体物质,例如精氨酸。摄入人体的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在体内通过酶生性产生一氧化氮并发挥其生理功能。
酶生性一氧化氮产生机理(L-精氨酸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作用下生成L-瓜氨酸并释放一氧化氮)
穆拉德博士的研究集中于由非酶生性产生的一氧化氮的化合物对于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这不仅阐明了一氧化氮在体内扩张血管的作用机制,而且也为新型的药物和化妆品研发开辟了道路。穆拉德博士所参与的生物科技公司所应用的技术是一种能够产生一氧化氮的组合,分别为氮剂和酸剂,其中氮剂为亚硝酸盐或富含亚硝酸盐的植物提取物,酸剂为维生素C、柠檬酸等足够强度的有机或者无机酸。使用时,先清洁皮肤,涂抹适量的氮剂化妆品,再涂抹酸剂化妆品,两者缓慢反应释放出一氧化氮,渗入皮肤,提高毛细血管血流量,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改善肤质。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里斯(Griess)就研究和发表了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但当时对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并不了解。由于亚硝酸盐是一氧化氮在水溶液中进行氧化代谢的终产物而相对稳定,改良后的格里斯法至今仍是实验室间接检测一氧化氮含量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
一氧化氮与核酸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建立了“传递生命信息3个信使”的学说,即生命体的各种活动都是在3个信使体系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
我们都知道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主要体现者,但不是生命本身。生命的本质是这些生物大分子之间,以及它们之间复杂而有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是信息传递研究的基本任务。
生命信息传递的真谛,就是细胞间通讯的细胞外第一信使以及外界环境因子作用与细胞表面或胞内受体后,通过跨膜传递形成胞内第二信使的级联传递,以及其后的核内第三信使诱导基因表达和引起生理反应的过程。生命信息传递在应答环境刺激和调节基因表达、生理反应的同时,不仅维持着细胞正常代谢,而且最终决定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的基本现象。
传递生命信息3个信使
第一信使是指各种细胞外信息分子,又称细胞间信号分子即细胞因子,诸如内分泌激素,前列腺素,气体信号分子(NO)以及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细胞因子。这些生物活性分子由体内各种不同的细胞产生后,能够通过血液、淋巴液、各种体液等不同途径,作用到细胞膜表面,引起细胞内的特定反映。
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第一信使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后,通过信息跨膜传递机制激活的受体,刺激细胞膜内特定的效应酶或离子道,而在胞浆内产生的信使物质。这种胞内信息分子起到将胞外信息传导、放大、变为细胞内可以识别的信息作用。
第三信使又称DNA结合蛋白,是指负责细胞核内核外信息传递的物质,能调节基因的转录水平,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这些蛋白质是在细胞胞质内合成后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信使作用,因而称这类核蛋白为“核内第三信使”。
所以核酸是细胞内的具有遗传功能的物质,NO属于细胞间的通讯物质,没有NO,再多的细胞无法协同工作,相互发挥作用,生命信息传递不出去毫无意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共同承担人体新陈代谢的任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42
指出乙酰胆碱(ACh)的舒张血管作用依赖于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44
认为犹如肾上腺素能有α和β两种受体,血管平滑肌上也同时含有运动性和抑制性两种胆碱能受体——现在看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然而在当时这一观点一直被当做权威而被认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46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刺激内皮细胞可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这次似乎是单刀直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会释放某种物质,该种物质扩散至平滑肌并导致其收缩。佛契哥特像是受到某种特殊的启示,他回忆道:“那天早晨我刚醒来,一个漂亮的实验设计突然闯入我的脑海。于是我来到实验室,立即按照这一方案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被撰写成论文发表于1980年的《自然》杂志上,论文的名字是《内皮细胞是乙酰胆碱诱发动脉平滑肌舒张的必需因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47
那天早晨我刚醒来,一个漂亮的实验设计突然闯入我的脑海。于是我来到实验室,立即按照这一方案进行了实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47
一个漂亮的实验设计突然闯入我的脑海。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49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然》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内皮舒张因子,直到1982年,他们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关于缓激肽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作用的论文中,才正式提出内皮舒张因子这一名词。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0
这篇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伊格纳罗(LouisJ.Ignarro)教授在内的许多科学工作者从事有关内皮舒张因子的研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2
长期研究亚硝基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的伊格纳罗与佛契哥特合作,针对内皮舒张因子的药理作用以及化学本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内皮舒张因子与一氧化氮及许多亚硝基化合物一样能够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GuanylateCyclase,sGC),一氧化氮主要通过环磷鸟苷(cGMP)途径扩张血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3
发现内皮舒张因子与一氧化氮及许多亚硝基化合物一样能够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GuanylateCyclase,sGC),一氧化氮主要通过环磷鸟苷(cGMP)途径扩张血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3
一氧化氮主要通过环磷鸟苷(cGMP)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4
在得州大学医学院,多年来一直独立从事硝酸甘油扩张血管作用研究的药理学家穆拉德博士早在1977年就发现硝基酯类药物及外源性一氧化氮均可使环磷鸟苷的含量增高,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5
药理学家穆拉德博士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5
他们甚至提出硝基酯类药物可能是通过形成一氧化氮或某种活性物质来增加细胞内环磷鸟苷的含量,进而使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6
早在20世纪70年代,穆拉德博士与合作者就系统地研究了硝酸甘油及其他具有增强血管活性的作用的有机硝基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发现这些化合物都能使组织内环鸟苷酸、环化腺核苷一磷酸等第二信使的浓度升高。这类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可以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7
发现这些化合物都能使组织内环鸟苷酸、环化腺核苷一磷酸等第二信使的浓度升高。这类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可以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7
这类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可以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8
穆拉德博士发现硝酸甘油等必须代谢为一氧化氮才能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由此他认为一氧化氮可能是一种对血液流通具有调节作用的信使分子,但当时这一推断还缺少实验证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2:59
硝酸甘油等必须代谢为一氧化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3:02
穆拉德博士在前期工作中发现,在不同组织匀浆中(包括高速离心上清液和匀浆颗粒部分)都能检测到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但在这两种组织制备中,酶活性的动力学特征是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匀浆颗粒部分对基质三磷酸鸟苷(GTP)就活性呈现协同催化动力学,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被证实为典型的米曼氏动力学,这个发现提示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代表一个三磷酸鸟苷的催化位点。尽管推测鸟苷酸环化酶有不同的亚型,但由于粗制备物也含有竞争底物或产物的核苷酸酶、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而无法剔除不可靠的虚假数据,穆拉德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纯化、验证、克隆、表达和再验证这个酶,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3:03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代表一个三磷酸鸟苷的催化位点。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3:04
尽管推测鸟苷酸环化酶有不同的亚型,但由于粗制备物也含有竞争底物或产物的核苷酸酶、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而无法剔除不可靠的虚假数据,穆拉德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纯化、验证、克隆、表达和再验证这个酶,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3:04
核苷酸酶、磷酸酶和磷酸二酯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3:05
通过实验,穆拉德博士发现某些物质包括叠氮钠、亚硝酸盐和羟胺,能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3:17
第一信使是指各种细胞外信息分子,又称细胞间信号分子即细胞因子,诸如内分泌激素,前列腺素,气体信号分子(NO)以及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细胞因子。这些生物活性分子由体内各种不同的细胞产生后,能够通过血液、淋巴液、各种体液等不同途径,作用到细胞膜表面,引起细胞内的特定反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3:18
第一信使气体信号分子(NO)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5 23:19
第一信使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细胞因子。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5
一现代医学研究的部分。
二与中医药应用有关的部分。
三由中药的应用和对现代医学病理学的研究推导发现的新的生理学病理学部分,其中有新的生理或病理物质的研究发现,及相关组织细胞受体构象的病理改变逻辑分析的发现。
而第三部分的重要性在于,可以用一种新发现的,(当然是逻辑分析的结果),的可以称做是一种信号结合酶或激素与受体结合有关的酶,说明在病生理病理反应是由3部分组成的。病理反应中的最初的或第一级的病理信号物质的来源是什么,或者这种结合酶就是很多的病理反应中的起源性的病理信号物质。
而病理学在产生病理联级反应中是普遍的缺少这种起源物质的说明研究的。
就是不知道很多的病理联级反应最初的生物化学物质是什么,当然有些是稍下级的病理信号物质也不知道应是些什么。
2017.6.29
各种激素或信号物质与它们的受体结合中,都应有酶的作用,酶对于信号物修理切除及按接新的基团,还有能形成基团化学物质的来源。
而生物化学和药理学至今却并没有开展这种研究。
而又由于信号物质与受体的数众多,这种酶的存在数众多,及分布也应非常广泛。
但是如果生理学化试图用已知道 酶来充当信号结合酶,却会有很多的实际困难的。
因为这种酶并不应是在细胞之内的,而是在胞外的。
而普通的酶一般都只能存在于胞内,在生物化学反应中产生作用的,如果让它们移到胞外,是有很多的设计困难或不可能做到的。
而已经知这种酶是一种小分子的物质,其有可以移动的物理特性。
它们被合成以后,本来就运动到存在于细胞之外的。
可以在各生理系由于某些原因产生密度的变化。
而大分子的酶不可能在其它生理系有密度变化。
或影响到其它生理系的酶的密度。
而不论是在中药应用中,和很多病理联级反应中都应有某种生理物质的信号作用的存在。
这些生理物质在本系统联级中存在,也在其它联级中存在,并且可产生扩散而增加密度,才能增加生理物质的合成而产生病理反应。
这些小分子的酶的移动扩散的条件是在某些生理联级反应减弱中,由于它们被清除或吸收代谢的功能不能正常实现,有了相对密度的增加,才产生了扩散。
而这些生理联级反应减弱的实际表现,就是一些症状。
在人体中除了蛋白质的大分子的酶,也应有非蛋白质的小分子的酶的存在,以完成大分子的酶不能完成的生物化学作用,比如在胞外联级反应中的信号物质的修饰作用或切除转移基团的生物化学功能的作用。
同时又因为这些小分子的酶的可移动的物理性质,就搅乱了正常的生理反应或产生了很多的病理反应了。
而病理学对于很多疾病都不知产生的根本原因或根源,起源,就是因为不知有这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信号系统的酶的存在。
且由于这种能移动的小分子的酶特别的物理性质,生理学化学至今也还不知其的存在及组成形式和功能作用。或者不能在人体中直接检测到它们的存在,这又与NO很相似。
应该知道,NO就是在人体中合成的一种小分子的可以移动的或气体的信号物质,也是唯一的在人体中合成的气态信号物质,而其它的信号物质都是固态或分子较大的物质,它们都不是可以不借助于其它物质的运动之力能移动的物质。
这也给生物化学以一定的启示作用,就是酶也可以有小分子的可不借助于其它物质的运动之力,能移动形式的,用来补充大分子酶的不足。
而这种小分子的酶与NO的不同在于,它们是能水解或分解物质的分子,而NO是没有这种生物化学功能的。
这种区别很重要。
且NO的合成数也相对很有限,分布也不能与这种小分子的酶相比。
2017.6.30
因为这种小分子有酶的特性,就是可以水解或分解物质,而这种分解物质的功能不仅是对于信号分子,当这些小分子的酶的密度增加到相应水平时,它们之间也会产生分解而产生离子。(在这种小分子的酶的密度是正常值时,这些酶之间是不会分解产生离子的或者形成的离子是有限的,并不足以与受体结合而有信号的作用)。
而NO因为没有酶的结构功能,它们的密度不论多大在都不可能产生离子,且由于这种气体信号物质总体数有限,是不可能在各生理系有病理作用的。
但是这种小分子的酶由于分布很广,只要在某种受体分布的这种酶的密度产生了增加,就要产生扩散以达到密度均匀,这些是流体物质的基本性质。
这种小分子的酶就应是一种流体的物质。
也就是某种受体的这种小分子酶的密度增加产生的扩散会均匀的增加在其它受体分布的这种小分子酶的密度。
而有可能产生这种小分子酶分解形成的离子进而成为各种受体的信号物质而产生各类病理联级反应。
已知的跨生理系联级中的生理性病理物质,如抗体与甲状腺的结合,抗体只是甲亢病理联级反应中某一级的信号物质,其形成来源的信号物质一定是内源性的,这些信号物质也都只能是病理联级反应中间各级物质,并不是第一级的物质,第一级物质只能是这种小分子的酶可以充当的。
因为这些中间物质的合成都是非生理性的,与它们原有的联级反应中的上级物质无关,如抗体的合成就应与外源性抗原无关,它们背后肯定有某种未知的生理物质的作用。
这种生理物质在它们的上级物质没有增加时,也没有其它生理物质的作用,就能产生了扩散。
而像甲亢中的抗体,或甲状腺素合成增加,都与它们生理联级中的前一级反应物质无关。
都是其它生理系联级反应中的物质的外游有关。
但是它们这种病理性的合成,也必须有上级信号物质的作用,而这些病理性联级的第一级物质,或初始物质,必然不是也由其它联级反应物质的作用产生的。
所以才能做为终结的第一级反应物质。
如已知某种内源物质是病理联级的初始信号物,前面有若干N个级,这是第N级,每一反应级前一级都可以成为后一级的信号物质的来源。
但是由于第N级是初始级,信号物质来源就不能以第N级前的那些级信号来源做为理由了。
因为第N之前是不可能有因其它生理物质的非生理性合成反应游离到第N级的受体结合。
而应是一种没有其物质游离的信号作用,也能产生游离扩散的物质,只有小分子的酶有这种性质。
2017.7.1
关于生理性合成与非生理性合成或病理性合成
在正常的生理联级反应中合成的物质都是生理性合成。
非生理性合成与正常的生理联级合成是不相同的。
如甲亢中的抗体的合成就是非生理的或是病理性的合成,同时又产生了病理性的游离扩散。
甲亢中的与抗体结合有关的合成的甲状腺素也是非生理性的合成反应物质。
而如果抗体的合成是由某种蛋白质的信号作用与巨噬受体结合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合成也应是非生理性的及产生了病理性的扩散的。
在某一病理联级反应中合成的这类非生理性的物质,可能有N种,但是起源物质必定是某种不是非生理性合成的生物化学物质。
是这种物质在病理联级反应的第一级产生了扩散而启动了N级的病理联级反应及非生理性的物质合成。
如果没有这种物质的作用,只有病理性合成物质,这些物质的起源就是不可能的了,或是不能开始反应的了。
因为就是将人体中全部的生理物质都做为可以非生理性合成的,却必定在初始这一级不能再找到它的非生理性合成的信号物质是什么了,因为它已经是病理学认为的第一级物质,没有其生理物质可以做为它的信号物质了(其它的生理物质都在第N级之前的各级成为病理信号物质了)。
但是这第一级物质又是必须有某种物质做为它的非生理合成的启动物质。
而这个真正的第一级物质,(是在第N级之前的一级)就是小分子的酶。
它们可以在不是非生理合成时,也能产生扩散。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6
而已经知这种酶是一种小分子的物质,其有可以移动的物理特性。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6
而这个真正的第一级物质,(是在第N级之前的一级)就是小分子的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7
是这种物质在病理联级反应的第一级产生了扩散而启动了N级的病理联级反应及非生理性的物质合成。
如果没有这种物质的作用,只有病理性合成物质,这些物质的起源就是不可能的了,或是不能开始反应的了。
因为就是将人体中全部的生理物质都做为可以非生理性合成的,却必定在初始这一级不能再找到它的非生理性合成的信号物质是什么了,因为它已经是病理学认为的第一级物质,没有其生理物质可以做为它的信号物质了(其它的生理物质都在第N级之前的各级成为病理信号物质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7
因为就是将人体中全部的生理物质都做为可以非生理性合成的,却必定在初始这一级不能再找到它的非生理性合成的信号物质是什么了,因为它已经是病理学认为的第一级物质,没有其生理物质可以做为它的信号物质了(其它的生理物质都在第N级之前的各级成为病理信号物质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7
因为它已经是病理学认为的第一级物质,没有其生理物质可以做为它的信号物质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8
如甲亢中的抗体的合成就是非生理的或是病理性的合成,同时又产生了病理性的游离扩散。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8
如已知某种内源物质是病理联级的初始信号物,前面有若干N个级,这是第N级,每一反应级前一级都可以成为后一级的信号物质的来源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19
但是这第一级物质又是必须有某种物质做为它的非生理合成的启动物质。
而这个真正的第一级物质,(是在第N级之前的一级)就是小分子的酶。
它们可以在不是非生理合成时,也能产生扩散。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20
但是由于第N级是初始级,信号物质来源就不能以第N级前的那些级信号来源做为理由了。
因为第N之前是不可能有因其它生理物质的非生理性合成反应游离到第N级的受体结合。
而应是一种没有其物质游离的信号作用,也能产生游离扩散的物质,只有小分子的酶有这种性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20
但是由于第N级是初始级,信号物质来源就不能以第N级前的那些级信号来源做为理由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2-26 10:21
而这个真正的第一级物质,(是在第N级之前的一级)就是小分子的酶。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