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4 22:24
标题: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宋本《伤寒论序》始于“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止于“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而读《千金要方·卷一·治病略例第三》,孙思邈在引用“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至“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一大段文字时,没有指出这段文字出于张仲景《伤寒论序》;而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引《伤寒论序》时,明确写道“张仲景曰”。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29·禁经》中说他寻求方药几乎费尽移山心力:“余早慕方技,长崇医道,偶逢一法,岂惜千金?遂使名方异术,莫能隐秘。”而在所有“名方异术”之中,孙思邈最为敬仰张仲景,他说“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见《千金翼方·卷九》孙思邈小序),因此,对于引用张仲景的文字,必然郑重写出“张仲景曰”、“仲景曰”诸字,这是贯穿《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全书的体例。假使“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一段长长的文字为《伤寒论序》所原有,那么孙思邈在引用这段文字之前必标示“张仲景曰”四字(《千金要方·卷26·序论》篇引张仲景一段文字,首先标以“仲景曰”可证),而在《治病略例第三》中没有写出“张仲景曰”,那么这段文字是否是张仲景《伤寒论序》中的文字就十分可疑了。待读康平本《伤寒论序》,此疑迎刃而解,涣然冰释。
原来康平本不但有小注、旁注,而且对后人增入的文字,一律比原来低两格排印。日本大冢敬节说:“本书之刻,专在存古态势,故行数、字数、旁书、嵌注,一莫所改窜。”可见康平本这种格式是自古相沿、无所更易的。康平本在《伤寒论序》“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句下,有一大段长长的文字,这就是“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这一大段,比张仲景《伤寒论序》低两格排印,表明这段文字原非仲景所写,而是后人的发挥。由于有康平本这种抄写和排印的古老格式作佐证,又有《千金要方》作证明,那么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在“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之下的一大段文字,不是仲景《伤寒论序》所原有,而是后人对《伤寒论序》的发挥或感想一类的文字,大约北宋林亿、孙奇等校定《伤寒论》的时候,把这段文字混入正文。
宋本、成无己本《伤寒论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康平本《伤寒论序》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作为“博采众方”一句的小字注释在此句之下。细审上下文,依据康平本把这23字作注释看,不但于《伤寒论序》文气无伤,而且更觉雅洁。但是,如果把此23字当作正文原有字句看,虽文气稍显枝蔓外,而于内容则觉充实。我个人倾向于此23字原是注视之文,后来窜入正文。
——《伤寒论文献通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5 06:53
       原文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翻译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5 07:48
   即就是张仲景没有运用五行,后世人还是运用阴阳五行研究《伤寒杂病论》,而且后世的注家运用阴阳五行甚至于运用脏腑经络解释它,发展他,张仲景没有错,后世的注家也没有错。因为,张仲景的方剂能够有效的治疗相应的疾病。
      作为学术研究,可以追究其来源,无可非议。这种追究与《伤寒杂病论》的正确性没有关系,其正确性是由2000年的社会实践的检验确定的,而不是文字游戏决定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5 08:28
       我个人倾向于此23字原是注视之文,后来窜入正文。
——《伤寒论文献通考》
================================================================
      毕竟是【个人倾向】,未必是共识。仅供参考。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5 09:22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5 08:28
我个人倾向于此23字原是注视之文,后来窜入正文。
——《伤寒论文献通考》
==================== ...

实践出真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09:38
  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证明《伤寒杂病论》中尚未运用五行学说,其中有关五行学说的内容,是混入的后人注解部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09:55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09:38
  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证明《伤寒杂病论》中尚未运用五行学说,其中有关五行学说的内容,是混入的后 ...

难得明白!赞一个!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0:26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6-6 10:28 编辑

实际上,可以用《伤寒杂病论》的主体内容即方剂——《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来反证《伤寒杂病论·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这23个字,是否是张仲景所撰写!是否与“五行”学说有关!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10:28
     内科治疗学、护理学、耳鼻喉科手术学,不讲进化论,不讲医用英语,是一个道理。
      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0:3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0:26
实际上,可以用《伤寒杂病论》的主体内容即方剂——《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来反证《伤寒杂病 ...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知其所以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10:44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知其所以然!
===============================================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不能知其所以然!
        先生可以查一下训诂学的含义,他的先天缺陷。
         你不可能掌握以往的全部资料,许多书籍不存在了。你只是看到了你能够拿到的书籍,你就是在中央图书馆,也未必能够看到所有的相关书籍。你需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否则,你绝认识不到社会实践检验的重要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10:4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6 02:53 编辑

       先生对于训诂学,恐怕知之不多,是个业余的,而非专业的。先入为主,或者主观意向,是训诂学的大敌,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其次是掌握文献不全面。
         只是推测,没有实证!不能下结论!更不能由此推论出下一个结论。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8-6-6 10: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0:5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6 10:49
先生对于训诂学,恐怕知之不多,是个业余的,而非专业的。先入为主,或者主观意向,是训诂学的大敌 ...

不知钱超尘教授可否?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1:38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0:58
不知钱超尘教授可否?

因为这篇文章就是钱教授撰写的。圈内人士认为钱教授是当代中医文献训诂大家,可能有不认同者。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12:46
看过这篇文章,联想到二个问题:
1、张仲景未用五行学说
2、《内经》成书晚于《伤寒杂病论》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6 14:35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6 15:33 编辑

伤寒论卷三: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此纵横何谓。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6 14:45
金匮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与五行有没有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5:20
是否终于找到“五行”之踪迹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5:30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12:46
看过这篇文章,联想到二个问题:
1、张仲景未用五行学说
2、《内经》成书晚于《伤寒杂病论》

应该说《素问》、《灵枢》、《伤寒杂病论》,还有《难经》这些中医经典著作,大约皆成书于相同的时期——东汉末年。但是否能得到学界的认同,尚不可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15:50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6 10:35
伤寒论卷三: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 ...

伤寒论卷三: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名曰横,刺期门。此纵横何谓。
————————————————————————————————
  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经过统计分析,利用阴阳学说的方法,可谓比比皆是,但用五行学说的方法,只有几条,做为中医学中的两大支柱理论,二者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匹配的,这说明张仲景基本上不用五行学说。如果涉及五行学说的内容是后人加进去的话,那么,就可以证明张仲景根本就不用五行学说。

  况且上述一条中的纵、横,是以汗出与否、脉是紧还是缓而划分的,其义与“伤寒“、”中风”的划分理同。如果说“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与少阳病有关可剌期门的话,那么后一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就与少阳病无关,而是太阳病欲转为阳明病,这时剌期门就没有多大意义。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15:54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6-6 11:55 编辑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6 10:45
金匮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 ...

金匮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与五行有没有关系?
————————————————————————

这一条应该是典型的五行配五脏、五行配五色、五行配四季的内容了。其观点正确与否则另当别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5:55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6 14:35
伤寒论卷三: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 ...

宋本《伤寒论》108、109条,确与五行有关。终于找到五行之踪迹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5:57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15:50
伤寒论卷三: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 ...

分析的有道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6 16:03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6 14:35
伤寒论卷三: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 ...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再看几条伤寒论的其他刺期门条文: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
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仅从文字语句看,前两条讲五行内容的条文,小字部分,显然是某学习者自注的内容混入原文。
还有一个可能,张仲景一会记得起五行学说,就缀一两句,想不起就不用了,有这个可能没有?


后学者自己想借用五行学说学习、解读伤寒杂病论,这是可以的,也有许多人就这么做。但不能说张仲景应用了五行学说,在著作里找一条或几条五行学说的语句,来说明张仲景应用五行学说,证据远远不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6:0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5:55
宋本《伤寒论》108、109条,确与五行有关。终于找到五行之踪迹了!

殊不知,有注家认为此两条“与上下文义不属,似有遗误”(《医宗金鉴》)。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16:03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6-6 12:05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1:30
应该说《素问》、《灵枢》、《伤寒杂病论》,还有《难经》这些中医经典著作,大约皆成书于相同的时期—— ...

应该说《素问》、《灵枢》、《伤寒杂病论》,还有《难经》这些中医经典著作,大约皆成书于相同的时期——东汉末年。但是否能得到学界的认同,尚不可知。

————————————————————————

应该把有关书籍的扫描件附上,如此,更有说服力。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6:05
llyyjj 发表于 2018-6-6 16:03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自汗出, ...

这个分析有道理,靠谱。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16:09
llyyjj 发表于 2018-6-6 12:03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腹必满,自汗出, ...

在著作里找一条或几条五行学说的语句,来说明张仲景应用五行学说,证据远远不够。
——————————————————————————


说的好!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6:19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16:03
应该说《素问》、《灵枢》、《伤寒杂病论》,还有《难经》这些中医经典著作,大约皆成书于相同的时期—— ...

上班时间,手机上网,上传附件受限制。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6 16:58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 纵,刺期门,成无己注: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水行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纵。此其类矣。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肝之盛气。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成无己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乘肺也。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7:1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5:55
宋本《伤寒论》108、109条,确与五行有关。终于找到五行之踪迹了!

【原创】《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伤寒杂病论·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云云,这三部经典“五行”思想充斥其中,而《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有“神医”、“医圣”之称的东汉张机仲景,其生平业绩及《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等没有记载。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已散乱。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著作。王叔和撰次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在正史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名“《张仲景方》或《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后离析为八种医书,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如下:

《隋书·经籍志》云:“《张仲景方》十五卷。”
《旧唐书·经籍志》云:“《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新唐书·艺文志》云:“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云:“张仲景《脉经》一卷。又《五藏荣卫论》一卷。张仲景《伤寒论》十卷。《五藏论》一卷。《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张仲景《疗黄经》一卷。又《口齿论》一卷。《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

钱超尘先生说:“仲景《伤寒杂病论》经魏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名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至五代长兴三年以后,离析为八种26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因此,《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是仲景遗著最早传本,最近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貌。”(《伤寒论文献通考》)因此,无论是《伤寒杂病论·原序》,还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的具体内容,皆有王叔和撰次沾益的成分。

说“《伤寒杂病论》未见五行之踪迹”,似亦不妥。如《伤寒杂病论·原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伤寒论》之《平脉法第二》及《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等,皆有“五行”之踪迹,这怎么能说未见“五行”之踪迹呢?殊不知,有学者考证,此等文字或内容,乃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充沾益者,与原著《伤寒杂病论》无关。如民国儒医杨绍伊大夫,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当代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等考证认为,《伤寒杂病论·原序》有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的成分。亦有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平脉法》和卷第二《伤寒例》这三篇内容,大部分是王叔和补入沾益者。而《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部分内容,亦是如此,即与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有关。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五行思想充斥其中;《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当属经方家(学派)。经方家本与“五行”无关,此乃其中之缘由也!

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之方剂,无论是论述外感伤寒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大多未用“五行”思想辨证施治。说与“五行”思想有染者,那是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然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并未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与“五行”学说有关,但不知《伤寒杂病论》的哪个方子是这样用的?“治未病”思想,见于医经家之《内》、《难》著作,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关。而《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与经方家似乎无关,所以前辈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以为非仲景原文”,不是空穴来风,是有道理的。

宋本《伤寒论》108、109两条,确与五行学说有关,然有注家认为此两条“与上下文义不属,似有遗误”(《医宗金鉴》)。《伤寒论·阳明病篇》说“阳明居中主土也”,虽与五行有关,但并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施治之相关方剂;而太阴虚寒病证之主方理中汤(丸),其“中”字指代脾,或与五行有染。《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虽与五行说有关,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另,《金匮要略》有“杂禁”三篇,即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其中第二十四、二十五篇有些内容,虽亦涉及“五行”思想,但与《金匮》262首方剂几无关系。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即指《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为何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虽《伤寒杂病论》亦涉及有关“五行”思想,有学者考证,系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但并未直接融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262方,即未能用五行学说去指导这些方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7:19
全文链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0602c00102yh1j.html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6 17:35
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节选)

医家典籍,向推仲景书为汤液家鼻祖。仲景之前,未有传书,惟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创作之《汤液经》。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乃就《汤液经》而论广之者。《汤液经》初无十数卷,仲景广之为十数卷,故云“论广《汤液》为十数卷”,非全十数卷尽出其手也。兹再即士安语而详之,夫仲景书,既称为论广《汤液》,是其所作,必为本平生经验,就任圣原经,依其篇节,广其未尽;据其义法,著其变通。所论广者,必即以之附于伊经各条之后。必非自为统纪,别立科门,而各自成书。以各自为书,非惟不得云“广”,且亦难见则柯,势又必将全经义法,重为敷说。而仲景书中,从未见称引一语,知是就《汤液经》而广附之者。若然,则《汤液经》全文,则在仲景书中,一字未遗矣。

仲景书读之,触目即见其有显然不同之处。即一以“六经”之名作条论之题首,一以“伤寒”二字作条论之题首。再读之,又得其有显然不同之处。即凡以“六经”名题首者,悉为书中主条;凡以“伤寒”二字题首者,悉属篇中广论,而仲景即自谓其所作为论“伤寒卒病”。于是知以“伤寒”二字题首者,为仲景所广,以“六经”名题首者为任圣之经。标帜分明,不相混窃。孰经孰传,读者自明。于以之士安之言,果不虚妄。

《汤液经》后世无传本,惟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未著撰人姓名,今其书亦不传。然即其名以测其为书,知为汤液经家宪章,《汤液经》而作之者。汤液经家述论之著录者,莫古于此。其书名为《汤液经法》,知《汤液经》原文必悉具书中,无所抉择,于是知东汉时,《汤液经》尚岿然独存。

《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尝谓医学之有农尹、岐黄二派,犹道学之有羲孔、黄老二派。岐黄之说,不如农尹之学切实精纯;黄老之言,不及羲孔之道之本末一贯。岐黄学派,秦汉以来,流别甚多,著录亦广,《汉志》所载《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胥属岐黄家言。知者以汤液家以六经统百病,岐黄家以五脏六腑统百病。而热病客疾,亦皆岐黄家之词。故知凡此诸属,皆岐黄家言也。农尹之学,则稽诸载记,汤液家外无别派,《汤液经法》外无二书,足证此学在当时孤微已极。幸仲景去班氏未远,得执业此经,而为之论广。任圣之经,赖之以弗坠。此其传经之功,实较论广之功,尤为殊重,而绝惠伟,可贵可谢者也!《名医录》云:“仲景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医说》引《张仲景方论·序》云:“张伯祖,南阳人,性志深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据此,则伯祖实为《汤液经》传经大师。
……
《广论》之惑已明,再辨叔和撰次。《甲乙经·序》又云:“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案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是也。若然,则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之《论广》、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
……
叔和非惟撰次“三阳三阴篇”已也,即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撰次。知(智)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夫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辞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而绪论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辞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后,又详举。且仲景为医中之汤液家,汤液家举书,不举《汤液经》而举《素问》,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至其下之“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云云,殊不知三部九候乃针灸家脉法,非汤液家脉法。针家刺在全身,势不能不遍体考脉。汤液家重在现证,脉则但候其表里寒热、藏府虚实、荣卫盛衰,以决其治之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而已矣。故诊一部已可定,不必遍体摩挲,以汤液家而用针灸家骂汤液家之语骂人。仲景纵亦精于针灸脉法,何至遽愦眊而矛盾若是?

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三阳三阴篇”中无一语道及。《辨脉》、《平脉》之“答曰”、“师曰”类,又非仲景自作。其《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篇中已有明文。而《伤寒例》即首引《阴阳大论》,篇中之语,亦即悉出此三书。是三书乃叔和撰用之书,非仲景博采之书也。再以叔和撰次者证之:叔和撰次之篇,有《平脉法》一篇,此撰用之书,有《平脉辨证》一种。此撰用之《平脉辨证》,即《平脉法》出处之注脚。《平脉法》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平脉辨证》必非仲景所博采。又“三阳三阴篇”中,叔和撰次之可考者,除“问曰”、“答曰”之《辨脉法》类,与“问曰”、“答曰”之《平脉法》类外,无第三类。此撰用之书,除《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为撰用《伤寒例》之书外,亦惟《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种。《平脉法》之“问曰”、“答曰”类,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辨脉法》之“问曰”、“答曰”类,必为出于《胎胪药录》无疑。由是言之,叔和之作伪,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下之二段,为自述其渊源所自而已。惟其如是,今遂得知叔和之学,是岐黄而不是农尹,决非仲景衣钵弟子。
……
虽然,叔和之学虽非出自仲景,然于仲景书致力颇勤。其生平与仲景《伤寒论》曾撰次三次,遗论、余论,亦撰次两次。其初撰之《伤寒论》载在《脉经》第七卷,遗论、余论载在《脉经》第八、第九两卷。今之《金匮要略》,遗论、余论之再撰本也。今之《伤寒论》,再撰、三撰合刻本也。其再撰本即“诸可不可”八篇是也,三撰本即“三阴三阳篇”是也。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18:4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3:35
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节选)
医家典籍,向推仲景书为汤液家鼻祖。仲景之前,未有传书,惟皇甫士安《 ...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五行思想充斥其中;《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当属经方家(学派)。经方家本与“五行”无关,此乃其中之缘由也!
————————————————————————————

  除非《内经》成书晚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见不到,《伤寒杂病论》中无法收入五行学说的内容,否则,作为中原河南的一代医学大师,不可能不穷其所能搜集所能搜集到的医书以供学习、参考之用。因此,这一观点不符合常理。
  那么,张仲景不用五行学说的原因应该有二:
一、张仲景时代五行学说尚未产生,故无法采用。
二、张仲景否认五行学说的合理性,故不予采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19:48
       智障。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6 20:33
我虽然没有考证的本事,但是,从伤寒论很少出现五行思想这个角度,我还真的认为,伤寒论要早于内经。或者是五行学说,没有被伤寒论的作者所接受和使用。其实,五行学说,既是和阴阳学说有很多一致外,五行学说又开辟了更多的认识。那就是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外,还存在相生的关系。所以,仁海老兄认为只有阴阳就可以解决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我是不支持的。虽然,五行学说也存在不足。但是,五行学说开启了新的联系观,没有五行学说,何谈整体论治了。如果只有阴阳学说,我们只用阴阳对立关系来选药,那么治疗疾病就不需要复方了。寒者热之,热病,我们只用寒药就可以了,何苦用复方。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6 20:34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6 20:56 编辑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五常何谓?尤在泾注:人禀阴阳五行之常。这能注错了吗?所谓四季土,即春,夏,秋,冬,生,长,收,藏,皆以土而主持以为常,为五常。便为阴阳五行现象。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0:56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6-6 16:33
我虽然没有考证的本事,但是,从伤寒论很少出现五行思想这个角度,我还真的认为,伤寒论要早于内经。或者是 ...

  仁海老兄认为只有阴阳就可以解决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我是不支持的。虽然,五行学说也存在不足。但是,五行学说开启了新的联系观,没有五行学说,何谈整体论治了。如果只有阴阳学说,我们只用阴阳对立关系来选药,那么治疗疾病就不需要复方了。寒者热之,热病,我们只用寒药就可以了,何苦用复方。
——————————————————
  请老弟任意拿出个《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看看哪个离开了五行学说就无法组方了?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6 20:59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6 21:11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20:56
  仁海老兄认为只有阴阳就可以解决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我是不支持的。虽然,五行学说也存在不足。但是, ...

治病之方皆是,不失常不为病。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会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6 21:01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20:56
  仁海老兄认为只有阴阳就可以解决中医学的诊断治疗,我是不支持的。虽然,五行学说也存在不足。但是, ...

老兄,其实,我认为伤寒论中,抛去单方和太简单的方,都会用到五行学说。否则,寒病用热药就可以了,何必弄好几个药物。比如桂枝汤,小柴胡汤。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1:02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6 16:34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五常何谓?尤在泾注:人禀阴阳五行之常。这能注错了吗?所谓四季土,即春,夏, ...

春,夏,秋,冬,生,长,收,藏,


——它们之间能相克吗?秋能克春?怎么克的?


——收能克生?如何体现出来的?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1:05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6-6 17:01
老兄,其实,我认为伤寒论中,抛去单方和太简单的方,都会用到五行学说。否则,寒病用热药就可以了,何必 ...

老兄,其实,我认为伤寒论中,抛去单方和太简单的方,都会用到五行学说。否则,寒病用热药就可以了,何必弄好几个药物。比如桂枝汤,小柴胡汤。
——————————————————


请老弟把这两个方子用五行学说解释一下?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6 21:08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21:05
老兄,其实,我认为伤寒论中,抛去单方和太简单的方,都会用到五行学说。否则,寒病用热药就可以了,何必 ...

老兄,别看这两个方子很简单,也很常用,要想给解释清楚,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我的新中医写完,我一定再那里给出您想要的答案。但是,就简单的推理,也决不会是阴阳学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可以解决疾病问题的。否则,单方用药就可以了,没必要复方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1:09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6 16:59
治病之方皆是,不失常不为病。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治病之方皆是,不失常不为病。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哪是五脏?六脏嘛:心、肝、脾、肺、肾、心包。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1:11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6-6 17:08
老兄,别看这两个方子很简单,也很常用,要想给解释清楚,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我的新中医写完,我 ...

老兄,别看这两个方子很简单,也很常用,要想给解释清楚,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我的新中医写完,我一定再那里给出您想要的答案。但是,就简单的推理,也决不会是阴阳学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可以解决疾病问题的。否则,单方用药就可以了,没必要复方了。————————————————————
如此说来,西医的复方都是通过五行学说搞出来的?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6 21:13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21:09
治病之方皆是,不失常不为病。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哪是五脏 ...

五行学说,最大的败笔之处就是,都采用了五分法。第二个败笔就是,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但是,五行学说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发现了事物间是在联系的整体中存在着的。五脏六腑,都是在联系中,进行着生理和病理的关联。
作者: 探本寻源    时间: 2018-6-6 21: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6 21:13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6 21:15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21:11
老兄,别看这两个方子很简单,也很常用,要想给解释清楚,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我的新中医写完,我 ...

五脏何指何谓?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6 21:22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21:09
治病之方皆是,不失常不为病。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哪是五脏 ...

文以达义,何况一人也有多名,适可而止。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1:32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6-6 17:13
五行学说,最大的败笔之处就是,都采用了五分法。第二个败笔就是,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但是,五行学说最 ...

五行学说,最大的败笔之处就是,都采用了五分法。第二个败笔就是,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但是,五行学说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发现了事物间是在联系的整体中存在着的。五脏六腑,都是在联系中,进行着生理和病理的关联。——————————————————————————
阴阳学说联系得更好:上下、内外、左右、前后、升降、浮沉、相对、绝对、、、、、、中医界还鲜有提出异议的。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6-6 21:33
阴阳学说发现了对立统一关系。五行学说发现了病理和生理不仅有对立关系,还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关系。可惜,五行学说被中医学机械的套用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1:34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6 17:22
文以达义,何况一人也有多名,适可而止。

总而言之,用五脏还是不准确呗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1:35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6 17:13
五脏何指何谓?

先生以为呢?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6 21:57
杨金峰 发表于 2018-6-6 20:33
我虽然没有考证的本事,但是,从伤寒论很少出现五行思想这个角度,我还真的认为,伤寒论要早于内经。或者是 ...

杨先生,您是个明白人,怎么也说糊涂话。
咱们不要争五行学说的是非,我就要求您用五行学说解释一遍脏腑学说,能解释的全,就算五行学说有理。
怎么样?
比如。土生金,您可以讲脾生肺,如此类推,您把五脏升克都讲一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22:08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我个人倾向于此23字原是注视之文,后来窜入正文。
=========================================================
        你的认识是错误的,更不要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于张仲景!你没有实际的证据,只是自己的文字游戏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22:09
           先生对于训诂学,恐怕知之不多,是个业余的,而非专业的。先入为主,或者主观意向,是训诂学的大敌,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其次是掌握文献不全面。
只是推测,没有实证!不能下结论!更不能由此推论出下一个结论。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我个人倾向于此23字原是注视之文,后来窜入正文。
=========================================================
        你的认识是错误的,更不要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于张仲景!你没有实际的证据,只是自己的文字游戏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22:19
       我认为《伤寒论序》,就是张仲景写的,不是别人加的。
        【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我个人倾向于此23字原是注视之文,后来窜入正文。】没有实证,只有文字游戏,是他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于张仲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22:26
      我们学习伤寒论,就是拿到的,正式出版的伤寒论,这个本子是经过1000多年约定成俗的本子!你批评10000遍,这个本子不会变。你自己为了个人目的,不知天高地厚,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于张仲景,是智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22:33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我个人倾向于此23字原是注视之文,后来窜入正文。他自己也是【倾向】而不是定论!到了智障眼里成了定律了!
        我认为:  钱超尘考错了。他没有实际证据,而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22:37
     智障拿着没有实际证据的个人倾向,到了智障眼里成了定律了!拿着鸡毛当令箭,呼里呼啦吓唬谁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6 22:44
还有一个吴以岭院士,为了他的络病学,狂妄的说,2000多年来所有的人都把经络认识错了,只有他认识正确了,经络是气络,血脉是血管。不知道自己是老几。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3:0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6 18:19
我认为《伤寒论序》,就是张仲景写的,不是别人加的。
        【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我个人 ...

不是秘书写的?证据?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18-6-6 23: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6 18:26
我们学习伤寒论,就是拿到的,正式出版的伤寒论,这个本子是经过1000多年约定成俗的本子!你批评1000 ...

哪本不是正式出版的?不是正式出版的你能看到?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6 23:1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6 22:09
先生对于训诂学,恐怕知之不多,是个业余的,而非专业的。先入为主,或者主观意向,是训诂学的 ...

你把你的正确认识讲出来。有吗?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7 04:17
llyyjj 发表于 2018-6-6 23:15
你把你的正确认识讲出来。有吗?

五常与五常政大论,有没有关系?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5:44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0:26
实际上,可以用《伤寒杂病论》的主体内容即方剂——《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来反证《伤寒杂病 ...

由于晋王叔和伪撰张仲景自序,致使后人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成,遂使后人误读几千年。从内容分析,《伤寒论》与《内经》无关。据钱超尘教授考证,《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一书的基础上撰成的,属经方派,与医经派《内经》无关,与五行学说无关。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5:47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7:35
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节选)
医家典籍,向推仲景书为汤液家鼻祖。仲景之前,未有传书,惟皇甫士安《 ...

冯世纶【解读】
本两段是杨绍伊考证最精彩之处,显示了其文字考证功夫,最具考证价值。用“的是建安(东汉)”、“均属晋音(西晋)”,以“滴血验之”斩钉截铁地认定了,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不是仲景所写,从而阐明我国医学并非只有岐黄一派,而是存在有岐黄、农尹(《汤液》)两大学派,从而扭转了后世一致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的错误观点,对考证我国医学发展史尤其是经方发展史有其极大的参考价值。
后半段主要说明了“平脉法”、“辨脉法”及“伤寒例”为王叔和参考《平脉辨证》、《胎胪药录》、《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所作,对研究经方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5:50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6 22:33
钱超尘:《伤寒论序考》  我个人倾向于此23字原是注视之文,后来窜入正文。他自己也是【倾向】而 ...

民国儒医杨绍伊可否?是否亦考证错了?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5:52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7 05:47
冯世纶【解读】本两段是杨绍伊考证最精彩之处,显示了其文字考证功夫,最具考证价值。用“的是建安(东汉 ...

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内容。杨先生通过经学考证、医理探讨,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
值得称赞者,作者以深厚的经学功底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中张仲景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为晋太医令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师承脉络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杨绍伊先生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不是张仲景一人创作编写,张仲景非《伤寒论》的创作者,而是《汤液经》的传经大师。在编排条文时,他判断出哪些是商伊尹《汤液经》原文、哪些是后汉张仲景论广、哪些是西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即张仲景弟子整理其师的遗留论述),为研究经方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成书、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前言》)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5:56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说:“《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代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汤液经》又以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5:59
时贤马家驹、谢培凤在《中国中医药报》撰文“《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说:
《伤寒论》和《内经》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理论体系。因《伤寒论》序文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这一内容,故历代诸多医家认为《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但历来医家以《内经》释伤寒,越解越难明。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现代钱超尘教授及近代的杨绍伊等经过考证后,均认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为后人所加,非仲景文字。近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经过毕生实践及研究后明确提出《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而《内经》属于针灸家言,二者源流不同。《伤寒论》并不是沿用了《内经》的理论,同样《伤寒论》的六经也不是来源于《内经》的六经。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体系。绝不能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之名同《内经》六经之名相同而认为《伤寒论》之六经即为《内经》之六经。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7 07:26
钱超尘聪明反被聪明累

钱先生说:
  宋本《伤寒论序》始于“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止于“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千金要方·卷一·治病略例第三》,孙思邈在引用“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至“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一大段文字时,没有指出这段文字出于张仲景《伤寒论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引《伤寒论序》时,明确写道“张仲景曰”。
  假使“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一段长长的文字为《伤寒论序》所原有,那么孙思邈在引用这段文字之前必标示“张仲景曰”四字(《千金要方·卷26·序论》篇引张仲景一段文字,首先标以“仲景曰”可证)
------------------------------------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标以“仲景曰”】必是概念出自仲景。而【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不是仲景的概念,是仲景引用“内经”的概念,也是仲景【寻思旨趣,莫测其致】的表现。你说,如何【标以“仲景曰”】呢?
  先生以【康平】格式为证,请问,谁又为康平证明?

  孙思邈知【天布五行】概念的出处,故不用【标以“仲景曰”】。钱先生不知五行有源,故要追究 孙思邈的责任,可见钱先生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累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7 07:33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6 10:3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知其所以然!

《内经》,《伤寒》是集古之医,立中医之精。先生是分中医之精,各个击破,是何居心?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7:4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6-7 07:33
《内经》,《伤寒》是集古之医,立中医之精。先生是分中医之精,各个击破,是何居心?

居心良哉!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7:4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6-7 07:33
《内经》,《伤寒》是集古之医,立中医之精。先生是分中医之精,各个击破,是何居心?

以己人之力,很难将个个中医之精,各个击破!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知其所以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07:50
       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内容。杨先生通过经学考证、医理探讨,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
=================================================
       回复:
        【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 】
        他把【《伊尹汤液经》。…… 】的原版拿出来,才能具有强势的证据证明,张仲景胡说八道。拿不出来原版,他只能说【自己认为】。我把它视为错误理解,强加于人。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07:5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6-7 07:33
《内经》,《伤寒》是集古之医,立中医之精。先生是分中医之精,各个击破,是何居心?

试问那些前辈们,撰写了相关考证的文章,其居心又何哉?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7 07:55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7 05:44
由于晋王叔和伪撰张仲景自序,致使后人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成,遂使后 ...

钱超尘说:“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你说【晋王叔和伪撰张仲景自序】。前言不照后语,羞也不羞?
  【《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一书的基础上撰成的,属经方派,与医经派《内经》无关,与五行学说无关。】什么是五行?木火土金水吧?太阳是寒吗?少阳是火吗?阳明是金吗?厥阴是木吗?少阴是热吗?太阴是湿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07:59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不能知其所以然!文字游戏,只能知道可能性,个人倾向,个人认为,仅此而已。
       长期的临床实践的验证,才能
知其所以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是文字游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08:07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6-7 08:11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6-7 05:47
冯世纶【解读】本两段是杨绍伊考证最精彩之处,显示了其文字考证功夫,最具考证价值。用“的是建安(东汉 ...

中医只有《黄帝内经》可立医学,因为内经为人立命,为命立体,为体立道,以道立神与形脏,从而中医有了形神合一之体。汤液是方剂,是中医的原始部落。汤剂没有与人体结合前,是盲目的处方,不能称为医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08:18
       这篇序,不管是谁写的,都是完整统一的整体,是绝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研究伤寒论的人不少于1000家,只有少数人有异议,又没有真凭实据,仅仅是文字游戏、个人意见,没有动摇多数人的共识。
       有人认为:伤寒论与内经是两个系统,两个流派,作为学术讨论,未尝不可,但是,别有用心的人,把这种学术讨论无限放大,试图寻找中医理论中的矛盾,并且再次无限放大,把阴阳五行肢解,错误地理解五行是错误的!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6-7 14:38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谁能说清楚五行听谁的,金栋先生能说清楚五行就听金栋先生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5:05
        假如汤液经的原件已经找到了,张仲景伤寒论与汤液经肯定不一样,二者会有比较大的差别,我们是不是推论 :1   张仲景抄袭;2  张仲景篡改;3  张仲景伪造。而后再推论汤液经与伤寒论是两个体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5:39
        士大夫,吃高了,玩玩文字游戏。沽名钓誉。历朝历代不乏其人。今天,也大有人在。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6-7 15:4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7 15:39
士大夫,吃高了,玩玩文字游戏。沽名钓誉。历朝历代不乏其人。今天,也大有人在。

俞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成为院士的不二法宝,那亦是“玩玩文字游戏”?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5:58
        你要评论《伤寒论》,你得先学习,不要求全懂,起码你得能够说到点子上。伤寒论,一句都没有读懂,自己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到张仲景身上,人云亦云,洋洋自得,妄加评论。
         
           我凭什么信你,你凭什么说它?你懂它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6:10
        习近平讲话,没有引用资本论,看不到资本论的踪迹。推论:1  习近平没有看到资本论,资本论比习近平晚;2  习近平认为资本论是错误的;3  习近平与马克思不是一个思想体系。你这么推论符合逻辑吗?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7 16:1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7 15:39
士大夫,吃高了,玩玩文字游戏。沽名钓誉。历朝历代不乏其人。今天,也大有人在。

钱超尘教授是研究医史文献的,训诂学专家,不如你会做手术,难道考证文献比不上你一个外科医生?
你说是“文字游戏”,你也游戏一个大家看看,看你能不能把这篇序,游戏成张仲景原作。

懂的你发言,不懂就悄悄听别人怎么说,哪都有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6:23
        余嘉锡,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 他不是医学家,更不是专门研究伤寒论的。隔行如隔山,仅供参考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6:33
       先生去吧训诂学的含义看看。你懂不懂训诂学,我为什么相信你。现行公开发表的张仲景原序,就是证据!训诂出来的只是个人倾向!训诂专家自己都承认自己是“个人倾向”,科学主义者拿着鸡毛当令箭,摇旗呐喊,人云亦云,鼓噪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6-7 16:40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8-6-7 16:50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8-6-6 21:35
先生以为呢?

五脏藏五常之元真。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6:56
       国家出版社出版的、 现行公开发表的张仲景原序,就是证据!这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个人倾向,个人认识,错误理解……尽量发布,不能动摇这个共识。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7 16:58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7 16:33
先生去吧训诂学的含义看看。你懂不懂训诂学,我为什么相信你。现行公开发表的张仲景原序,就是证据 ...

现行公开出版的《伤寒杂病论》,哪些有自序,哪些没有,你知道不?谅你也不知道。你的那点古汉语水平,也敢胡言乱语。
序文中许多段落内容,又见于孙思邈的著作中,你说是孙思邈抄张仲景的,还是张仲景抄孙思邈的?
不懂不要装懂,古代文献,流传一两千年,出现问题是很自然的事,你见到现在的新书,就以为自古如此,也太幼稚了吧。

作者: llyyjj    时间: 2018-6-7 17:02
文地清风 发表于 2018-6-7 04:17
五常与五常政大论,有没有关系?

序文中的五常与内经《五常政大论》的五常,应该是一个概念。
您想说明什么,请继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7:08
        写到张仲景原序中的话,就是张仲景的。
         肯定是张仲景抄孙思邈的!汉朝在后,唐朝在前,这是你的逻辑。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可笑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7:14
        以下是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张仲景原序。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是国家承认的。

           张仲景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7:2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7 09:25 编辑

   哪一位拿出一个国家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与之不同的【张仲景原序】来!拿不出来,这就是证据。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文字游戏一万遍,也只是个人倾向,仅供参考而已!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6-7 17:23
    请教:张仲景,孙思邈,哪一位是爷爷?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